㈠ 怎样写离婚后财产分割答辩状
你同意离婚不?如果不同意,就说双方感情没有破裂,只是有些小的问题,以后改进什么的。
㈡ 作为被告离婚无子女无财产分割答辩意见怎么写!
答辩状是根据起诉状的诉讼请求及事实和理由部分的类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答辩,不知道你收到的起诉状的诉讼请求还有事实和理由部分的内容,难以针对性的给你回答。如果双方对无子女无财产的事实没有争议,且都同意离婚,就直接按照这个意见写。如不同意离婚,则写明理由。重点要针对起诉状中的事实进行说明。
㈢ 离婚起诉财产分割需要答辩状吗
你好,离婚起诉财产分割需要答辩状吗具体由被告决定。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二十五条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答辩状应当记明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
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
离婚后财产分割答辩状
答辩人:,男,汉族,19XX年XX月XX日生,住河南省兰考县
被答辩人:张XX,女,汉族,197X年XX月XX日生,住河南省兰考县
答辩人因被答辩人起诉离婚后财产纠纷一案,根据相关事实及法律答辩如下:
一、答辩人与被答辩人于2014年03月11日签定的离婚协议已生效。被答辩人的诉讼请求没有法律依据。
答辩人与被答辩人婚后感情破裂,无法继续维持婚姻关系,经双方慎重协商,签订了离婚协议书,并于20XX年03月xx日到婚姻登记机关(兰考县民政局)办理了离婚登记手续,领取了离婚证书。因此该离婚协议书已经生效。在离婚协议书中约定双方婚后并没有共同财产。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八条的规定:“离婚协议中关于财产分割的条款或者当事人因离婚就财产分割达成的协议,对男女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在答辩人与被答辩人签定离婚协议书时,都是双方的真是意思表示。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的存在。该离婚协议书是双方多财产的所有权作出的处分,双方均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对自己的民事行为应当负责。因此被答辩人提出的离婚后财产分割的诉讼请求没有法律依据。请求法院依法驳回被答辩人的请求。
二、被答辩人起诉状中所列的财产并不是夫妻共同的财产,依法不应该分割。
根据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被答辩人在起诉状所列的位于兰考县xxxxxxxx胡同北段路西的房屋,以及位于兰考县xxxxxxxx房屋根本不是答辩人和被答辩人所有的房屋,那是答辩人父母用毕生的积蓄加负债所建起的,所有权处分权均归答辩人父母所有。不应该作为答辩人与被答辩人的夫妻财产分割。
被答辩人所诉称的拖拉机、摩托车、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等都是答辩人的父母所购置用于生产生活的,并且这些财产一直都是有答辩人的父母所支配和适用,答辩人及被答辩人并不享有所有权。如果这些财产属于夫妻间共同财产的话,当时在签定离婚协议时,被答辩人就会提出来对这些财产的分割。被答辩人当时不提出来分割就知道这些财产不是有答辩人和被答辩人所共同所有的。
三、被答辩人诉称的土地承包经营的事实不实。
答辩人所在的家庭在1999年土地承包分得土地人均是2.35亩,并不是被答辩人所称的分的2.5亩集体土地。在2014年流转给森源光伏发电项目每人平均1.35亩,剩余的1亩在谷营乡xxx西未被流转。并且该土地流转补偿款并不是被答辩人所诉称的答辩人所违法领取的,答辩人没有返还的义务。
以上答辩意见供贵院审理时采纳。
此致
兰考县人民法院
答辩人:
2015年04月17日
上文中,小编根据实际的离婚案例,为大家提供了一份离婚后财产分割答辩状的例文,各位可以适当的了解一些。
网页链接
㈣ 同居财产分割纠纷答辩状有什么具体规定
1、同居不算婚姻来,所以源如果车辆登记在谁的名下,那么车辆就属于谁的。不会像婚姻期间出现财产分割。
2、当然,如果你有证据证明购买车辆的费用中有属于你的一部分,那么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分割。
3、至于答辩状,一般需要收费,具体咨询下你们当地的律师,毕竟当面聊才能了解具体情况
㈤ 不同意离婚答辩状能否写出法院判离后的财产分割
可以在答辩状中表明财产分割的意愿。这样可以在被动的状态下争取主动,有利于维护自身财产权益。
在当事人(己方)不同意离婚的情况下,如果法院判决离婚,这本身就使得自己处于被动状态。
(1)表明财产分割意愿的利好:
虽然在客观上处于被动状态,主观上依然要争取主动权。所以,在答辩状中表明自己对财产分割的态度,可以为法官判决财产分割提供参考条件。(起到一种提示的作用)
(2)不表明财产分割意愿的弊端:
如果不对财产分割表明态度,容易造成忽略性的影响,有可能被法官忽视对己方有利的条件,对己方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