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现在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哪些问题
目前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保护意识和维权能力较弱。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宣传的经常性、广泛性和深入性还不够,少数经营者法律意识仍比较薄弱,采取欺诈、不平等交易等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仍然存在。部分消费者尤其是农村消费者仍然缺乏自我权益保护意识,对合法权益是否受到侵害不加辨别或辨别能力较弱,有时明知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却不知向谁投诉,不知如何投诉。部分消费者证据保护意识薄弱,举证能力较差。
二、部门联动和协调配合不够好。相关职能部门在消费者维权和市场监管工作中整体联动和协调配合不够,没有完全形成工作合力。少数消委会理事单位履职未完全到位,明知自己是消委会成员,有受理消费者投诉的责任,但由于管理体制、职责分工不同等原因,造成了在维护消费者权益方面认识不够完全统一,工作不够完全协调,有时存在相互推诿、相互脱节的问题。
三、侵权现象时有发生。主要体现在某些领域、某些行业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如个别商场、超市、门店的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部分商场、酒店、宾馆仍张贴有“商品拆开包装概不退货”,“本酒店禁止自带酒水”、“包房实行最低消费”等侵犯消费者权益的告示;一些商家利用名人效应、代言虚假广告,误导消费者;通信行业经常收到垃圾短信或接到窃取话费的莫明电话等,消费者意见较大;出租车行业宰客、甩客、拒载、强行打组合、禁而不止。
B. 消费者权益争议,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吗
当然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34条明确规定,消专费者和经营属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一)与经营者协商和解;(二)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三)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四)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就是说,法律规定了五种解决途径,你可以任选其中之一。
C. 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途径有哪些,解决消费争议的途径
现实困惑
在春节期间,张先生为了显示自己混得还不错,便狠下心来到某商场买了一件价值几万元的大衣。过年期间,张先生便穿着这件大衣与亲朋好友聚会,但是在一次聚会的过程中,一位识货的朋友点出张先生的大衣其实是假货,只值几百元钱。张先生便请来了专业人士对这件大衣进行“鉴定”,最后证实这件大衣是假货。于是张先生找到商场售货员理论,但是商场售货员称买的时候是你情我愿,于是坚决不给退货,张先生该怎样维护自己合法的权益呢?律师点评
消费者在买到假货或者次品的时候,不能吃哑巴亏,可以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争议时,可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1)与经营者协商解决; (2)请求消费者协会协商解决; (3)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本案中,张先生找销售者协商不成,可以通过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或者向法院提起诉讼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三十九条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一)与经营者协商和解;(二)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三)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四)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特别提醒
消费者与经营者产生纠纷后,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解决纠纷,多样性的权利救济途径能够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D.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1、权利范围问题。权利是保护消费者的基本依据。《消法》以法律的形式赋予消费者九项权利,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销方式的变化,特别是网络经济的出现,仅仅九项权利已经不足以保护消费者,或者说,消费者受到损害的权利已经超出了九项权利的范围,这里面非常突出的是消费者的隐私权。
2、行政保护体制问题。行政保护是履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现行《消法》体现了政府领导下,以一个部门为主,多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行政保护构架。但是,实际操作中矛盾很多:一是在制定消费者保护措施方面,由于各部门分工不够明确,有一些方面主次难分,一个部门如果制定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规章有可能因涉及其他部门的权限而裹足不前,造成消费者权益保护措施严重滞后;二是在受理消费者申诉方面,也由于各部门分工不够明确,造成各部门受理范围不清,而在强调依法行政的趋势下,各部门只好谨慎行事;三是在受理申诉方面,由于受理申诉的职责与处罚侵害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的职责往往不属于同一部门,也弱化打击违法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力度。
3、维权途径问题。维权途经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关键问题。现行《消法》第三十四条为消费提供了协商和解、调解、申诉、仲裁和诉讼五种维权途径,但是实践中往往是协商不欢而散、调解难见分晓、申诉久拖不决、仲裁没有依据、起诉筋疲力尽,最后弄得消费者懒得奉陪,自认倒霉,这严重地影响到消费者权益的落实。
4、举证责任和费用问题。目前《消法》中对于发生消费纠纷时的举证责任没有做专门规定、消费者在消费纠纷中处于弱者的地位,但为了举证,特别是高额的商品检测费用往往超过纠纷商品本身的价值,使消费者望而却步。
5、赔偿主体问题。《消法》第三十五条对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发生后的赔偿主体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但是,这样规定也容易造成《消法》的歧义,认为消费者因瑕疵商品受到损害时,只能向销售者求偿,缺乏消费者对赔偿主体选择权的规定。
6、民事责任的落实问题。《消法》第四十条、五十条虽然规定了经营者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但对“故意拖延”、“无理拒绝”没有规定具体的处罚执行标准,造成行政机关难以操作,不便于消费者追究经营者的法律责任,也大大削弱了《消法》的作用。
7、行政执法措施问题。目前《消法》缺乏对执法措施的明确规定。一是对行政机关查处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没有明确其可以行使哪些调查手段;二是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发生后,为了控制危害范围、降低危害后果,行政执法机关需要采取一定的应急手段,如发生危害商品退出市场的禁令、强制经营者召回缺陷商品等。
8、消费者纠纷的诉讼程序问题。司法诉讼途径是消费者依法维权的保障。目前,消费诉讼主要由消费者个人提起,而且没有适用于消费者群体诉讼的程序,消费者协全不具有诉讼主体的地位,相关的程序减化没有在立法上得到解决,缺乏仲裁或行政裁决的相关规定,现存的诉讼制度已经不适应消费者维权的实践需要。
E. 解决消费者权益纠纷的途径
依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经营者负有以下义务:
1、依法定或约定履行义务。
2、听取意见和接受监督。
3、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
4、不作虚假广告。
5、出具相应的凭证和单据
6、提供符合要求的商品或服务。
7、不得从事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
8、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格权。
9、履行“三包”或其他义务。
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争议时,可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1).与经营者协商解决;
(2).请求消费者协会协商解决;
(3).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F. 消费者权益受损发生纠纷,可寻求哪些途径解决
消费者可以采取和解、调解、申诉、仲裁、诉讼解决。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3回4 条规定,消费者与经营者发答生的权益争议有五种解决方法:(1) 与经营者协商和解。(2) 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3) 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消费者与经营者发生争议后,在与经营者协商得不到解决时,可直接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这种方式具有高效、快捷、力度强等特点。保护消费者的行政机关主要有工商、物价、技术监督、商检、医药、卫生、食品监督等机关。(4) 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指消费者与经营者就争议的解决方式达成仲裁协议,将案件提交有关仲裁机构进行裁决。(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G.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如何认定消费纠纷的责任者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消费者享有的9项权利,即,消费者人身财产不受损害权专、知情权、自主选属择权、公平交易权、获偿权、结社权、获得消费权权益保护知识权、获得尊重权、监督权。
同时规定了经营的义务: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义务、接受消费者的监督、保证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应当标明其真实名称和标记、应当例向消费者出具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应当保证在正常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情况下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应当具有的质量、性能、用途和有效期限、承担三包责任、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不得对消费者进行侮辱、诽谤,不得搜查消费者的身体及其携带的物品,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身自由。
根据以上规定,经营者不履行义务、造成侵害消费合法权益的纠纷,经营应当承担责任;反之经营已经履行法定义务,由消费操作不当,不听经营劝告,人为损坏等行为,经营不承担责任。
H.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解决消费纠纷的几种基本方式是什么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六章,争议的解决。第三十四条,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一)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二)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三)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四)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I.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3倍赔偿和10倍赔偿能否同时适用,法律依据是什么
依据法律,三倍赔偿和十倍赔偿不同时适用。
“三倍赔偿”是即将于2014年3月15日实施的新消法中的内容,该法第55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假设你的购物行为发生于2014年3月15日以后,就可以获得价款三倍的赔偿,因三倍不足500元,你能获得500元的赔偿。
“十倍赔偿”是针对食品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96条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
有毒有害食品直接危害消费者的健康,所以对经营者的惩罚力度更大。显然,你的行为不受该法调整。
(9)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纠纷扩展阅读:
特点:
1.以专章规定消费者的权利,表明该法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宗旨。该法列举的消费者权利[1]有之多,体现出较高的保护水平。
2.特别强调经营者的义务。首先,规定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时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其次,以专章规定了经营者对特定消费者以及社会公众的义务。
3.鼓励、动员全社会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共同承担责任,对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不法行为进行全方位监督。
4.重视对消费者的群体性保护,以专章规定了消费者组织的法律地位。
保护权益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颁布,明确了消费者的权利、确立和加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基础、弥补了原有法律、法规在保障消费者权益方面调整作用不全的缺陷。我国现有法律、法规中有不少内容涉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如《民法通则》、《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等,但是对于因提供和接受服务而发生的消费者权益受损害的问题,只有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做出了全面而明确的规定。
维护秩序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通过规范经营者应对维护消费者权益承担何种义务,特别是要规范经营者与消费者的交易行为,即必须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对社会经济秩序产生重要的维护作用。
经济发展
保护消费者权益不是消费者个人之事,当代社会的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密不可分,结构合理、健康发展的消费无疑会促进生产的均衡发展。没有消费,也就没有市场。保护消费者权益成为贯彻消费政策的重要内容。因此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消费者在各项交易中力量本已极为弱小又历来缺乏组织,不能通过团体的力量来与经营者组织体相抗衡,以致成为经济上的从属者,容易受到经营者的侵害。
由于这些原因,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消费者在强大的经营资本面前,呈现出显著无力的状态,少数生产经营者为了追求利润而不择手段,使消费者置身于丧失财产乃至生命的危险之中。因此,要对处于弱势的消费者进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