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诉纠纷 > 医患纠纷电影

医患纠纷电影

发布时间:2021-06-10 22:40:16

Ⅰ 有关医疗纠纷的电影

我知道两部电视剧,医者仁心,心术,建议你看看

Ⅱ 如何评价医院纪录片《人间世》

人间事是非常不错的一部纪录片,也是深刻的描绘了医生们内心的痛苦快乐,以及在生活的挣扎,将医患关系也是描写的很为生动,作为一部现实的纪录片,它也是斩获了很多奖项,是非常具有意义的一步,纪录片。

Ⅲ 《假日暖洋洋》,新款贺岁剧,有希望成为开年爆款吗

2021年1月25日在爱奇艺和北京卫视播出的新年贺岁轻喜剧《假日暖洋洋》开播。该剧是由姚晨、张静初、白宇等人联合出演的电视剧,讲述了在春节期间,许可依、温若楠、陈斌斌等三批住客来到了真爱度假村度假,其之间有着家人之间最普遍的矛盾。在宁静放松的度假村里,阳光温暖,海风舒适,洗刷着人们在平常工作的疲劳和辛苦。这些主角人物们也在这个度假村里面发生了一系列温馨的浪漫故事。

《假日朗洋洋》打破了观众的年龄限制,实现了全方位的受众面。春节期间,贺岁的电影非常的多,但是《假日朗洋洋》却是一款新的贺岁轻喜剧。与其他类型的电视剧相比,有着非常大的热度。并且在春节期间,由于疫情的限制,不少家人只能居家隔离,在工作地过年,年味要比以往淡了许多,《假日朗洋洋》这个剧也将年味儿送到了观众的身边。《假日朗洋洋》还是很有希望成为开年爆款的。

Ⅳ 如何看待“让医院回归救死扶伤的本质,还医院一片净土”的说法

医院本来的职责,就是应该看病,医生本来的职责,就是应该救死扶伤,让大家免受疾病的困扰,本来就是一个必要的事情。但是这么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医患关系的问题,真的变成了值得我们考虑的一个问题。有很多我们常见的医闹,总是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到底怎么样才能够让医院回归救死扶伤的本质,还医院一片净土呢?

医院本来就是一个值得让人信任的地方,大家来到医院都是抱着一个非常虔诚的心态的。在另一个方面来说,一个好的医生,他对于一个患者的恩情就如同是再生父母一般。因此一定要加强各个医院,各方的法律法规。让医院重新回归到救死扶伤的本质,让患者能够在医院里面享受到更好的服务。

Ⅳ 大家好,我遇到了医疗纠纷,我是放射科发片子的,3-20号一个患者拍片子,取后在急诊科~骨科就诊,最

觉得你自己还是主要错误方,毕竟你是负责这个事的第一责任人,医疗工作是很严谨的,好好总结一下吧。

Ⅵ 纪录片《中国医生》热播,你有被感动到吗

是的,真的被感动了,想让孩子也学医,救死扶伤,为社会做贡献。

Ⅶ 有关医疗纠纷的电影

《医者仁心》《心术》,可以看看。

Ⅷ 求电影《暗物质》分析

【声讨】CCTV2 不公正报道北大医院,必将造成灾难性后果
【摘要】 11月3日,CCTV2《经济半小时》播出报道,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一般称“北大医院”)使用未取得执业资格证书的在读医学生参与诊疗,不当诊疗造成一例骨科手术患者(北大医院教授)术后死亡。此事迅速被各大媒体转载,给北京大学,特别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名誉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也给现行的医学生培养体制造成了大众性的误读。 报道看似义愤填膺证据确凿,但理性分析和基础性的专业知识告诉我们,这是一组取材偏颇,立场先入,以不公正的选材和叙事方式对公众造成错误暗示的报道,无论从新闻报道的技术层面还是新闻道德层面都难逃其虞。报道可能对医患矛盾缓和、医疗事业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将是深远的、灾难性的。
在此谨述个人观点,并用日志的方式转载其他有说服力的文章。希望每一个希望自己将来能“病有所医”的人公正客观地看待这件事。
【关键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医患矛盾 不公正报道 记者职业道德
【背景资料】
http://vsearch.cctv.com/plgs_play-CCTV2prog_20091103_7123567_1.html
11月2日晚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CCTV 2)《经济半小时》节目《半小时观察》播出。
各位先别着急气愤。真相往往不如媒体所言。本日志后将连续转载相关文章供参考。
【我要说】
中午买了份《新京报》,赫然见头版导读“北大第一医院学生行医致人亡”。因为认识一些医学部的朋友,他们也经常参与诊疗,医学生行医本身不算新闻,致人死亡在医院发生新闻价值也并不很大,这条略显奇怪的标题吸引了我。
《新》只简要讲述了此事并引用了律师的观点。但注意到法院判决的时间是半年之前的7月份,我顿生疑窦。因为这种非特写新闻迟滞这么久才发,而且事关重大利害纠葛,背后说不定有何曲折。单就时效性来看,这样发新闻严重有违常规。然后发现消息来源是《经济半小时》,遂马上找到昨晚的经济半小时来看。
看过节目和一些相关知识性材料后。在对熊教授的逝世感到惋惜,对王教授的境遇深深同情,对双方各执一词的争论难辨是非的同时,我对央视和经济半小时栏目的报道方式,感到的则是明确的,出离的愤慨。
1.首先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医学院校的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方式跟普通高校生不同,因为职业要求,高年级学生都在医院见习,跟随主管医生学习。在《经》的报道中,只见不断重申有多少无证实习学生参与了诊疗,确避而未提正式医师的诊疗,而学生在他们的带领下参与医疗活动,恰恰是医生的培养模式,不但合理合法而且理所当然。这种叙事手法,给人造成的印象是,患者自始至终由学生负责,是不符合事实的。 而据医学生披露,北京的各大医院中,实习生的数量可占到全体医生总数的一半,他们担负着医疗工作的很多基础方面,尤其是大量协助住院医的工作。如果所有学生退出医疗活动只作壁上观,现有的医务力量根本难以为继。
而关于本起事件涉及的医学常识和争论我不懂,综合目前业内人士的说法,北大医院的诊疗行为确有不足之处,但绝非媒体渲染那般夸张。后续将转载些医务人员的说法。
2.片中有多处严重误导性信息,如片末提到有未取得执业证书的学生将上手术,让记者和主持人都“十分担心”,给观众的印象是,这个学生将主刀该台手术。而实际情况是,每台手术都是有很多医护参与,学生主要是观摩学习,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些工作。 还有很多情节诸如说心肺复苏抢救时多名学生进行了“暴力抢救”。而实际情况是,未挽救心脏停跳者,心肺复苏需要很大的力气,而学生的参与属于一般性抢救,性质如同人工呼吸,非但医学生,任何一个家属或普通民众也可以参与。 这些记者立场支配下的“客观事实”是根本不足以反应整个事件的。
3.片中的消息来源明显偏颇。除了患者家属一方,记者似乎还引用了医学专家(阜外医院院长胡教授),和见习医学生及护士(通过诱导偷拍)的说法。但稍微了解一点新闻报道的人不难看出,这实际都是记者(或策划人)按自己的先入主张安排选择的。 片中不断出现胡教授的照片和说法,但却没有一秒钟的面对面采访,唯一一段胡的录音还是当谈话对象是死者家属时胡叙述的一个断章。胡教授作为阜外院长,不可能不了解医务人员的短缺和见习生的现状, 而对医学生和护士的采访,记者采用的是打黑卧底式的暗访取证,明显地自己的意图诱导答案。即使记者被允许暗访,但这种先诱导后断章的方式,无疑是一种诈骗。 整个报道中没有对当事方北大医院或其他医学界人士或医疗卫生主管部门的正面采访,唯一多元的因素是援引了有关法律,但事实是,这些法律与现行体制本来就存在冲突的默许。这样,整个报道我们听到的都是记者的声音,完全没有全面客观的调查和评说。反而在最后由主持人救世主般地提出了一串质问,这里我倒是要问一句:记者同志,在你的采访过程中难道没有这些问题的答案么?
这绝不单单是角度选择的问题,记者采访中不可能没有获得任何对表述自己立场(或者可不可以说是,泄愤)不利的客观事实,而最后的节目却组织起了带有极强主观性的素材,这其中记者蓄意的做了哪些工作,我们不难想象。 而新京报等媒体转载时再次偏颇重点,反复强调学生没有执业执照等,又一次地把事实歪曲地放大了。
4.其次是有关部门对于这样的报道竟然没有进行适当的引导。众所周知,中国的新闻出版业是有审查和导向的,这虽然一直以来广受诟病但在控制社会影响方面确实能起到一定作用。而作为宣传喉舌的中央电视台,其任何节目的任何观点,都将影响数以千万计的受众,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当前医患矛盾突出,已成为严重社会问题。此时竟然放任央视播出这样一档有严重负面导向的节目,通过全国最好的医院之一给受众以个例代表全行业的印象,激化业已脆弱的医患互信机制,挑战已经压力重重的医学生培养模式。除了吸引眼球制造民众关注以外,产生的社会影响将是十分恶劣的。
此前频频发生的医闹事件,已经把医患冲突推向一个难以挽回的绝境。以6.21南平医闹为典例,包括北大人民医院此前刚发生的医生被患方追砍事件等,在医疗系统内部产生的恐慌与危害,已经使很多医疗工作者对未来失去信心,对医学生的职业选择,医学后备力量的培养和人才流失产生了很严重的负面效应。而当各主要纸媒对此展开深入调查讨论时,央视只是在半个月后的一期《朝闻天下》中轻描淡写地发了4分钟的议论,节目之烂完全没有说服力。全然不见此次鲜明的立场观点。
而放任执业资格认证和见习医学生大量担负诊疗任务的现实矛盾不管的卫生部、教育部以及无事风声鹤唳故作紧张的中 宣 部等都没能事前有效干预,不禁让人觉得体制的漏洞,即使在自我审查如此严格的条件下,仍然可以贻人笑柄。
5. 还有特别严重,令人震惊和不解的是,可能是出于增强说服力和赢取观众信任需要,《经》居然在报道中把所有相关医学生实名曝光,尤其是在第三个案例中对陈姓实习生的名字多次重复,在是非没有定论的情况下,当事实习生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就被这样打上了“庸医”的标签。在职业生涯中实习生的地位有如社会中的未成年人,成长中的他们应该得到特殊的保护,而在没有主观故意,责任和事实都并未厘清的前提下,被如此广泛影响的媒体实名声讨,对其未来将产生毁灭性的影响。记者和编导不可能不知道媒体保护消息来源的行为准则,不可能没有权衡过曝光姓名所带来的后果,却仍这样赤裸裸地做了,其性质与故意陷害又有何区别!而通过CCTV2来传播,其影响甚至令我这个局外人想想都不寒而栗!我不禁要骂一句:无良记者!无良编导!无良电视台!
6. 最后,这样一起发生在06年,今年7月份就有法庭宣判结果的医患纠纷,却在半年后的11月,由《经济半小时》这样一个栏目播出。这其中大有蹊跷。对导向性质把关比较严的新闻台和一套,这种节目是不能轻易上的。社会新闻类、专题调查类节目对此也有一整套的协调选择机制,也不至于突然出现这种节目。 所以这次爆料的是这样一个无关的小栏目。而经济频道与患方或者院方是否有着某种好恶亲疏,或者说是什么使得记者和主创人员在事情过去一年半后,无任何可见诱导因素下旧事重提呢?不管怎样,我认为《经济半小时》有必要自证在这起报道中是没有打破某些关乎利益的职业操守的。
然后我们来分析这个报道可能导致的直接后果:
1.社会公众正中央视下怀。认为北大医院都是学生出诊,医德败坏,不负责任。这与北大医院的实际水平和声誉是严重不符的。
2.包括北大医院在内的所有教学医院对于实习学生的培养将变得畏首畏尾,不敢放开让学生去实习,直接导致医学生即使毕业取得执业证书后,仍然不具备今天的医学在读生的能力水平,医疗整体水平下降。
3.医学生不敢正确面对实习,影响到医学生的就业选择和高考生的专业选择,医疗人才储备大量流失。医疗系统内部人心惶恐。
4.医生的社会形象再次被人为败坏,医患矛盾更加突出,医闹现象愈演愈烈,直接危害医疗秩序和公共安全。
5.医生为避免被问责,只能采取小病大查,保守治疗,不冒风险。影响患者的正常治疗,导致医药费用高昂,医疗效率大大下降。
6.医院拨出大量人、物、财力用于法律保障、程序处理、公关等项目,一则分散医疗资源,二则此部分成本最终将转嫁到患者头上。
7.当事实习生的精神受到极大伤害,他们的未来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将受到无良报道的长久毁灭性影响。
看完这档节目,我对中央电视台雇用这样的记者、编导感到寒心,进而对央视二套的整体水平产生怀疑(在原来就觉得二套索然无味没有品格的基础上),同时也看不到当前舆论形势下医患关系改善的未来。经济半小时的这种为达成目的、宣传立场故意采取非专业的甚至不人道的手段,玷污了整个新闻行业。
我不是医务人员,但我仍能切身感受到这起报道的恶劣影响和后果。也想用自己的声音请每一个关注医疗行业健康发展的人,客观公正地看待医生、医院、医患关系,认识体制和现实中存在的利弊,为医疗行业和全社会的和谐作出一点自己的努力。

阅读全文

与医患纠纷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无损检测证书 浏览:825
创造的名句 浏览:365
陌声聚投诉 浏览:389
成果照片图 浏览:332
聚投诉张华 浏览:413
我爱发明自动钓鱼 浏览:199
龚发明重庆 浏览:413
我为你许下爱的期限 浏览:734
我想发明的200字 浏览:989
动漫角色版权保护 浏览:72
密蜜直播投诉 浏览:701
马鞍山博望天气 浏览:352
成都唐邦知识产权 浏览:737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测算 浏览:898
暴走漫画有版权么 浏览:512
农业信用卡积分有效期 浏览:172
马鞍山上门服务 浏览:889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浏览:332
谁发明了明天 浏览:864
购买版权开发票一般开票内容写什么 浏览: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