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侵权责任法司考真题
1C 不选是抄因为动物致损适用无过错原则
3C 连带责任内部是按份的,无约定或者不能确定则推定均等,首先各人对内应负责的为3000。债权人的免除对外及于连带的全部,对内及于具体连带责任人,就是说债权人给其中两人,一人免1000,一共免了2000,这2000也及于没被免除的其他连带人,这时候甲乙丙对外的责任最高只是9000-2000=7000,但对内,因为免除,甲乙分别只需要付2000,而丙没被免除,依然是3000。C的意思是要丙对自己份额内的3000+被免除的2000一起负责,所以错了
4B 直接看侵权法74、75条有没有免责事由就知道了,上面有人帮你贴出来了↑
51 侵权法91条第一款,看清楚主体是施工者,就是承包人,发包人是老板,不干活的
Ⅱ 偷瓜属于犯罪行为吗
案情分析:本案中该学生在去学校上学途中因偷瓜而溺水死亡,学校对此是否应当承担侵权责任,首先需要认定该学生的死亡是否发生在学校依法所负有的教育和管理的职责期间。《侵权责任法》将学校对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损害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时空界定在未成年学生在学校、幼儿园和其他教育机构学习和生活期间.而《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13条规定了学校对在学校管理职责范围外发生学生人身损害无行为不当的,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本案中,该中学生溺水身亡的人身损害事实,是该学生在上学途中偷瓜逃跑引起的,不在学校的教育和管理职责的时空范围内。虽然该学生在年龄阶段上属于未成年人,也是浙江乐青市象阳镇某中学的注册学籍的学生,但是学校对该学生溺水死亡的损害事实并没有因违反法定的教育和管理职责而具有过错。而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方法》第13条第1项的规定,浙江乐青市象阳镇某中学对该学生在上学途中偷瓜溺水身亡的发生并没有不当之处,因此不承担事故责任。相关法律:《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九条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十三条第一项 下列情形下发生的造成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学校行为并无不当的,不承担事故责任;事故责任应当按有关法律法规或者其他有关规定认定。(一)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
Ⅲ 什么时候承担连带责任
法律上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况很多,比如公司法中就有规定,如果是一个人开的有限责任公司,如果其个人不能将自己的财产和公司的财产进行明确划分的,那么就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再比如如果公司的股东滥用自己的权利,导致公司经营不善,严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股东对公司的债务也承担连带责任。
《公司法》第二十条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第六十三条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第一百七十六条公司分立前的债务由分立后的公司承担连带责任。但是,公司在分立前与债权人就债务清偿达成的书面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
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适用连带责任的侵权行为类型,不仅包括广义的共同侵权行为,还包括法律规定应当承担连带责任的侵权行为。《侵权责任法》改变了《民法通则》的做法,规定了十种情形下承担连带责任:
(1)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2)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的,应当与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3)二人以上实施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不能确定具体侵权人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4)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每个人的侵权行为都足以造成全部损害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5)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连带责任人中任何一人对违反法律义务的后果都必须负全部责任。 比如:自愿签订协议,共同出资和经营,共负盈亏和风险,对外负无限连带责任的联合;在连带责任保证中,保证人对债权承担连带责任;因委托书授权不明,被代理人应向第三人负民事责任,代理人负连带责任;代理人与第三人恶意通谋,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由代理人和第三人负连带责任;租赁合同约定由房客支付物业费,物业公司可直接向房客收取,但业主要承担连带责任;司机肇事,车主承担连带责任;简言之,连带责任是按份责任的对称。它是指两个以上的债务人,共同负责履行清偿同一债务的行为。
Ⅳ 什么叫连带 责任
一、是指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当事人对其共同债务全部承担或部分承担,并能因此引起其内部债务关系的一种民事责任。当责任人为多人时,每个人都负有清偿全部债务的责任,各责任人之间有连带关系。
二、连带责任的特征
1. 它是一个整体的责任
2. 它给了被侵权人更多的选择权
3. 它是一种法定的责任
三、法律依据:
《民法通则》130条:“二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了在侵权领域中有7种连带责任。
《侵权责任法》规定了8种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况。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赔偿权利人起诉部分共同侵权人的,人民法院应当追加其他共同侵权人作为共同被告。赔偿权利人在诉讼中放弃对部分共同侵权人的诉讼请求的,其他共同侵权人对被放弃诉讼请求的被告应当承担的赔偿份额不承担连带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13条:“法律规定承担连带责任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部分或者全部连带责任人承担责任。”
Ⅳ 侵权责任法第13条、第14条内容,在民法典中找不到
《侵权责任法》第十三条规定的是:法律规定承担连带责任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部分或者全部连带责任人承担责任。
第十四条规定的是:连带责任人根据各自责任大小确定相应的赔偿数额;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赔偿责任。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一条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每个人的侵权行为都足以造成全部损害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第一千一百七十二条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能够确定责任大小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责任。
可以看出,《民法典》较《侵权责任法》关于侵权连带责任的规定,有所修改。
Ⅵ 从审判实践看如何完善《侵权责任法》第35条的规定
在民事案件审理中,类似雇工建造房屋、请邻居或朋友帮工以致于出现人身损害的情况时有发生,对于双方法律关系的认定成了案件审理的难点。在《侵权责任法》实施之前,难点多存在于雇佣关系与承揽关系的区分上。随着《侵权责任法》的正式实施,特别是《侵权责任法》第35条规定了个人劳务关系,加上目前学界对劳务关系的理论研究较少,因此如何处理因个人劳务关系产生的纠纷成了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侵权责任法》第35条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一、《侵权责任法》第35条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与个人劳务关系相关的法律规定 (一)与个人劳务关系相关的法律条文: 1、《侵权责任法》第35条规定: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提供劳务的一方因劳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自己受到损害的,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 2、《解释》第9条规定:雇员在从事雇用活动致人损害的,雇主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雇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人损害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可以向雇员追偿。第11条规定: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雇佣关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员人身损害的,赔偿权利人可以请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请求雇主承担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因安全生产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发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接受发包或者分包业务的雇主没有相应资质或者安全生产条件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第13条规定:为他人无偿提供劳务的帮个人,在从事帮工活动中致人损害的,被帮个人应当承担帮工责任。被帮个人明确拒绝帮工的,不承担帮工责任。帮工人存在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赔偿权利人请求帮个人和被帮工人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应当支持。第14条规定:帮工人因帮工活动遭受人身损害的,被帮工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被帮工人明确拒绝帮工的,不承担帮工责任;但可以在受益范围内给与适当补偿。帮工人因第三人侵权遭受人身损害的,由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第三人不能确定或者没有赔偿能力的,可以由帮工人予以适当补偿。 二、与《解释》相比,《侵权责任法》第35条的不足之处 (一)《解释》的规定更全面、更具可操作性。《解释》第9条及第11条规定的是雇主责任,该规定包括了:1、雇主责任的归责原则为无过错责任。2、雇主的追偿权。《解释》第13及14条规定了无偿帮工关系,包括:1、对被帮工人适用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2被帮工人的免责事由。被帮工人明确拒绝帮工的,可以不承担责任。3、致人损害时的连带责任:在致人损害的情况下,如果帮工人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应与被帮工人承担连带责任。相反《侵权责任法》第35条对个人劳务关系的规定,可以概括为两种情形:1、在提供劳务的一方因劳务造成他人损害时,由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此种情形适用了无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且没有规定例外情形,2、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自己受到损害的,则适用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双方根据各自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该规定过于简单,对无偿帮工、雇主的追偿权都没有规定,在实践中不如《解释》更具操作性。 (二)《侵权责任法》第35条首次提出劳务关系这一概念但未对其进行明确,进一步增加了审判实践的困扰。表面上看,雇佣关系、无偿帮工关系与个人劳务关系的法律规定好像很是明确。但对于从事民事审判工作的审判人员来说,无论雇佣还是帮工,都是提供劳务的过程,劳务关系实际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面对一个具体的案例时,如何对劳务关系做出认定,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特别是《解释》经施行多年,群众对雇佣关系这一概念较为熟知,审判人员亦对如何认定雇佣关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又提出了劳务关系这一概念,徒增司法实践的纷扰。 (三)《侵权责任法》第35条中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自己受到损害的,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的规定采用过错原则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时,有认真完成雇主所指示的工作的义务,同时应负有照顾自已的义务,否则一旦因劳务自己受到损害的,不问提供劳务一方是否有过错,接受劳务一方都得承担责任,显失公平。但该条并未规定接受劳务一方对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他人损害的提供劳务一方享有追偿权,存在不足。同时该条亦未规定劳务关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提供劳务的一方人身损害的,赔偿权利人的追索选择权,亦未明确接受劳务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后,是否可以向第三人追偿以及发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接受发包或者分包业务的接受劳务的一方没有相应资质或者安全生产条件的如何承担责任的问题。而实践中这种情形是非常多见的。 (一)应明确个人劳务关系的概念。 《侵权责任法》第35条是第一次在正式立法中采用劳务及劳务关系的术语 ,但对于劳务关系的概念,目前仍没有明确统一的法律定义。因此立法对个人劳务关系的定义做出明确,对审判实践无疑具有指导意义。笔者认为,劳务关系大致具有如下特征,首先劳务关系的主体具有平等性。在《侵权责任法》第35条中,规定的是个人劳务关系,因此可以理解为公民个人之间关于提供劳务而形成的法律关系。其次,劳务合同标的和履行标的具有特殊性。劳务合同的标的是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当事人提供劳务。劳务合同是以劳务为给付标的的合同,只不过每一具体的劳务合同的标的对劳务行为的侧重方面要求不同而已,或重于劳务行为本身即劳务行为的过程,如运输合同;或侧重于劳务行为的结果即提供劳务所完成的劳动成果,如承揽关系。 (二)应借鉴《解释》第9、11条的规定,明确:提供劳务的一方从事劳务活动致人损害的,接受劳务的一方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提供劳务的一方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人损害的,应当与接受劳务的一方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接受劳务的一方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可以向提供劳务的一方追偿;提供劳务的一方在从事劳务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接受劳务的一方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劳务关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提供劳务的一方人身损害的,赔偿权利人可以请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请求接受劳务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接受劳务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提供劳务的一方在从事劳务活动中因安全生产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发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接受发包或者分包业务的接受劳务的一方没有相应资质或者安全生产条件的,应当与接受劳务的一方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三)应借鉴《解释》第13、14条规定,明确为他人无偿提供劳务的帮工人,在从事帮工活动中致人损害的,被帮个人应当承担帮工责任。被帮工人明确拒绝帮工的,不承担帮工责任。帮工人存在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赔偿权利人请求帮个人和被帮工人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帮工人因帮工活动遭受人身损害的,被帮工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被帮工人明确拒绝帮工的,不承担帮工责任;但可以在受益范围内给与适当补偿。帮工人因第三人侵权遭受人身损害的,由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第三人不能确定或者没有赔偿能力的,可以由帮工人予以适当补偿。 作者单位:北海海事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