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信用证案例分析
本案例是一起信用证修改引发的争议案例——其焦点是信用证修改的内容为增加200公斤,装运期延展至4月10日,其他条款未修改。那么,应该怎样理解该修改的内容,是关键点。按理信用证的修改所使用的是“增加”这个词语,其意就是总数由1300公斤改为1500公斤,且为此延展了交货期,其意就是因为增加了数量,而为受益人增加备货,或者增加收购的时间,所以延展了最迟装运期限。
而受益人接受了信用证的修改,但没有正确理解该次修改的含义,于是只按原信用证的交货数量装运了1300公斤货物,由此引发了是否分批装运的分歧。如前所述,实际上是受益人的错误,即只要装运属于未按信用证的要求装运1500公斤,事实上是分批装运。所以遭到开证行的拒付。而议付行关于这一点的辩解不成立。
至于是否转运,如议付行的辩驳有理,所以开证行不再坚持。
所以,本案例的实际是受益人没有正确理解信用证的修改的确切含义,以致造成交单不符而被拒付。好在开证申请人最后接受了不符点,并做了付款,致使本案能够得到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
因此,通过本案例应该得出的教训是:受益人必须正确对待和理解信用证的条款及其修改的内容,不可不以为然或者想当然,否则就会造成操作失误,甚至给自己带来不应有的麻烦和损失。
② 信用证纠纷案例分析
1.未弄清与非商的关系。如果是老顾客可以考虑这么做,如果是新顾客,这样做很冒险了!版信用证是结账权的依据,银行要担当风险的,有瑕疵,银行结账都不利索了,更不要说有错误了!
2.发生这种事情后,应及时多方面与货代、银行、非商沟通,了解顾客的货是不是很着急,如此的处理方式,开证行能不能接受。
3.信用修改问题,不单单是买方与卖方的商讨事宜,要考虑的信用证,风险承担方是银行,而不是仅凭买方、卖方一方面的或双方的电报协议进行独自修改,一定要将修改意见反馈到开证行,询问银行的意见,并最好形成一定的记录。
③ 信用证欺诈案例有哪些
国际信用证诈骗已经是国际贸易中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遭遇诈骗的案例时有发生,我国也不例外。虽然银行根据UCP500的规定,只要完成对单据的形式审查,就不须为欺诈承担任何责任。但是也有一些例子表明,如果银行对UCP500缺乏清醒的认识,且未对法院的错误禁令给予及时的抗辩,就会遭受难于补救的损失。
国际信用证诈骗案情简介:在A市的中国某进出口X公司与澳大利亚某贸易公司Y签订了一个贸易合同,由Y公司向X公司出口一批国内紧俏的物资,货物拟于1999年7月15日运至A市。X公司向Z银行申请开出跟单信用证,该信用证未指定具体的议付行。后来,货运期将至,X公司怀疑Y公司有诈,要求银行拒绝同意向议付行议付。Y公司找了个担保公司,该担保公司承诺,货已经装船并发往目的港。事后,申请人通知开证行授权议付行议付。议付行是U国际银行,该银行接到授权后,即按UCP500的要求于次日向受益人Y公司放款。后来,买方X公司一直未收到来自Y公司的货物,于是以受益人欺诈为由向A地法院申请保全令,要求法院冻结Z银行开出的信用证项下款项。A地法院经审理,作出裁决:Y公司的欺诈行为成立,Y公司应按其与X公司的协议履行其义务;撤销Z银行信用证项下的付款义务。后来,U国际银行不服判决而上诉,上诉法院仍然维持了原判决,于是该银行试图在其所在地的外国法院起诉我国Z银行。Z银行接到U银行的主张后,才意识到有可能在外国的未来诉讼中被裁决败诉,并可能导致当地分支机构的财产被强制执行。
国际信用证诈骗案是一个典型的信用证诈骗案。但结果是诈骗的苦果并未归属于卖方而转移到开证行身上了,其直接的原因是我国法院的“禁令”――撤销开证人对信用证项下的付款义务。
从《跟单信用证国际惯例》的规定来看,银行的义务是形式上的审核单据,而不是实质的审查是否有欺诈存在。
根据《跟单信用证国际统一惯例》的规定,信用证与可能作为其依据的销售合同或其它合同,是相互独立的两种交易。即使信用证中提及该合同,银行亦与该合同完全无关,且不受其约束。因此,一家银行作出付款、承兑并支付汇票或议付及履行信用证项下其它义务的承诺,并不受申请人与开证行之间或与受益人之间在已有关系下产生的索偿或抗辩的制约。受益人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利用银行之间或申请人与开证行之间的契约关系。在信用证业务中,各有关当事人处理的是单据,而不是单据所涉及的货物、服务或其它行为。
从开证行与议付行的偿付关系来看,该案中的议付行只要得到了开证行的对价和同意议付通知,就可以得到有效的索偿。《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第十九条指出:开证行如欲通过另一银行对付款行、承兑行或议付行履行偿付时,开证行应及时给偿付行发出对此类索偿予以偿付的适当指示或授权;开证行不应要求索偿行向偿付行提供证实单据与信用证条款相符的证明;如索偿行未能从偿付行得到偿付,开证行就不能解除自身的偿付责任。
④ 信用证支付方式的产生背景
信用证是19世纪发生的一次国际贸易支付方式上的革命,这种支付方式首次使不在交货现场的买卖双方在履行合同时处于同等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重新找回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场交易所具有的安全感,解决了双方互不信任的矛盾。我们知道,采用汇付进行预期付款,是买方处于不利地位,而采用汇付进行迟期付款则是卖方处于不利地位,而采用托收方式,即使是即期交单付款方式,对卖方来说,也是一种迟期付款。因为,卖方必须在装运后,才能获得全套收款的单据。一旦买方拒付货款,即使货物的所有权还在卖方手里,卖方的损失还是难以避免的。
为了使买卖双方都处于同等地位,人们发明了信用证支付方式,由银行出面担保,只要卖方按合同规定交货,就可拿到货款,而买方又无须在卖方履行合同规定的交货义务前支付货款。信用证是有条件的银行担保,是银行(开证行)应买方(申请人)的要求和指示保证立即或将来某一时间内付给卖方(受益人)一笔款项。卖方(受益人)得到这笔钱的条件是向银行(议付行)提交信用证中规定的单据。例如:商业、运输、保险、政府和其他用途的单据。 信用证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已成为国际贸易通用的结算方式,也是重要的融资方式,在国际贸易结算和融资中倍受青睐,近年来结算份额保持在40%以上并呈上升趋势。在经济发达国家信用证结算量更是占到国内外贸易结算总量的60%以上。国内信用证在我国国内贸易中的应用却不尽如人意。改革开放之初,国内信用证与商业汇票同时推出,由于不适应当时国内信用和经济发展环境,1989年4月实行《银行结算办法》时一度没有被规定为一种结算工具,8年后再度复出仍遭遇市场的冷落。有此遭遇的还有基于商业信用的商业承兑汇票。仅有为数不多的企业发行的商业汇票能得到市场的认可,甚至由银行提供保证或保贴的商业汇票,由于法律关系比较复杂,市场热情也不高。这说明我行商业汇票的发展离不开银行信用,一定意义上银行信用代替了商业信用。
⑤ 信用证案例
合同上的规定不等于信用证的规定. 合同是买卖双方定的, 基于商业信用的, 信用证是银行开具的, 基于开证行的信用.
按照信用证的惯例, 没有规定交单期视同为21天的交单期, 没有效期好像也视同为最迟装运期后21天内. 但是如果你的实际装运日期早于最迟装运期, 那么就以实际装期为准. 举个例子:
信用证上最迟装期是6.1, 那么交单期最迟是6.22, 效期也是6.22.
但如果你们的实际出运日期是5.20, 那么要在6.10之前交单, 信用证效期也到6.10.
信用证上这三个日期非常重要, 违反任何一个日期都会使信用证失效.
⑥ 信用证案例
S公司没有违约,也没有违反信用证。根据UCP600,同一个运输工具,同一航线,同一目的地,即使装运港不同、装运时间不同,也不视为分批装运。
⑦ 信用证的案例
本案合同规定按信用证付款方式成交,而信用证是独立于合同之外的一种自足的文件,在信用证付款条件下,银行处于第一付款人的地位,他对受益人承担独立的责任。由于银行开出的是不可撤消信用证,而且按一般惯例规定,银行只管单证,不管货物,当银行通知买方付款赎单时,只要单证一致,作为开证申请人的买方就必须付款赎单。本案合同项下的买方,以上一批交货质量有争议为由而拒绝向银行付款赎单,是毫无道理的。因此,法院判决正确。
⑧ 关于信用证的案例
1.客户能否向该公司提出索赔?简述理由。
可以。
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中的规定,卖方的义务主要包括:(1)交付货物。交付货物是卖方的主要义务,根据公约的规定卖方应依合同约定的时间、地点及方式完成交货义务。
出口商的装运期与合同要求的不同。进口商可以凭双方签署的合同向出口商提出索赔。
2.该公司做法是否妥当?
不妥当。
从货款方面来说,出口商的做法符合信用证的要求,即单单相符,单证一致,他可以从银行那取得全部货款。
因为信用证是依据合同规定开出,一旦开出了就是独立于合同之外单独存在的,出口方只要完全按要信用证要求提交单据就可以从银行取得货款。
但是如果进口商援引合同条款,出口商显然处于理亏地位。
希望采纳
⑨ 信用证欺诈案例求判决书
我高民院于20061月1起施行《高民院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规定回》该规定信用证欺诈例外答原则认定实施程序都做规范使我院处理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依 所谓例外原则指:信用证与买卖合同两同交易银行般情况遵循信用证独立性原则卖实施欺诈行银行拒付货款买要求征行拒付或向院申请颁发禁止令银行付款或承兑予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