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判决双方买卖合同有效应该怎样利用该法院判决书使我
依照合同的约定履行,一方不履行的,另一方可以凭判决书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版。
附:<中华人权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一十一条[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处以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2. 法官把请求确认解除合同的诉请认为为请求法院解除合同,怎么办
当事人可以提起异议的。
如果合同守约方在立案时请求解除合同,实践中不少法院以诉状是否送达作为条件,认为如果诉状已经送达违约方后。
该合同实际已经发生了解除效果,守约方再诉请继续履行就丧失了请求基础,因此不应当予以支持。
如果一方当事人请求确认解除合同通知效力的,法院经审查认为对方的异议不成立,则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
如果一方当事人起诉请求判令解除合同,法院经审查认为符合约定解除或法定解除条件的,则合同自法院判决生效之日起解除。
(2)确认合同效力纠纷判决书扩展阅读:
合同解除诉讼应属确认之诉:
由法院作出判决才能使法律关系发生、内容变更或消灭的诉讼类型。而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合同解除权系单纯的形成权,通知即生效。
解除权之行使,只须向他方当事人以意思表示为之,不必请求法院为宣告解除之形成判决。司法实践中,大量存在的解除权人未履行通知义务而直接起诉要求法院解除合同。
通过研读中国裁判文书网相关判决书发现,对于未通知而直接起诉的案件,绝大多数法官采取以送达起诉状副本的形式向相对人。
合同解除诉讼,不管是解除权人诉前是否已经通知相对人而提起的诉讼,还是相对人提起的异议之诉,其实质都应是请求法院对合同解除行为的效力进行确认,而非形成之诉。
3. 原告已证明合同有效,且判决书合同有效已生效,原告还能上诉说合同无效吗
已经被判生效了,除非你能拿出有利的证据证明它是无效的才行,否则它就是有效的,合法的。
4. 民事判决书只确认协议有效但没有可执行内容怎么办
再起诉要求继续履行合同义务。
5. 合同纠纷胜诉的判决书不移交执行局,会作废吗
判决书不抄会作废。
只是如袭果你不在判决书生效之日起2年内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由法院执行局具体执行),法院就不能帮你强制执行了,你只能自己去执行。简单说就是,比如一个合同纠纷法院判决对方给你100万元货款,判决书生效之日起2年内你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就可以通过银行从别人的帐户强制划钱给你、或者拍卖对方的房产还钱给你,采取很多措施帮你从对方那里要这100万元。但如果2年内你没有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你不只能自己去要这100万元了,法院不会帮你要了。所以既然打了官司,也赢了官司,当然要赶快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当然,这2年的期限与诉讼时效一样,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中止、中断。
6. 请问谁有海门法院关于大学生劳动合同效力纠纷判决书
2006年2月,江苏某高校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晓燕获悉江苏省海门市某家电设备公司欲招收一名办公室文员后,遂持所在高校的《2006届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前去应聘,双方签订《劳动合同协议书》一份。协议约定晓燕担任的职务为办公室文员,合同期限为一年,试用期为三个月,从2006年2月27日至2006年5月27日止,试用期月薪为500元。试用期满后,根据技术水平、劳动态度、工作效益评定级别或职务后确定月薪。协议签订后,晓燕即到家电设备公司上班。此时,晓燕的毕业论文及答辩尚未完成。2006年4月21日,晓燕因发生交通事故未继续到公司上班,在治疗和休息期间,她完成了论文及答辩,并于当年7月1日大学毕业。2006年11月8日,晓燕向劳动部门提出认定劳动工伤的申请。同时,家电设备公司也向劳动部门提出仲裁申请,要求确认劳动合同无效。对此,晓燕提出反诉,请求确认试用期月薪500元等条款违法,要求家电设备公司按社会平均工资标准发放月薪,并为其办理社会保险,缴纳保险金。海门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经过审理,认为晓燕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仍属在校大学生,不符合就业条件,不具备建立劳动关系的主体资格,劳动合同协议书自始无效,遂作出了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协议书》无效、驳回晓燕反诉请求的裁决。晓燕不服裁决,遂向江苏省海门市人民法院提出民事诉讼,请求法院判决其与家电设备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合法有效。江苏省海门市人民法院经审理,判决原告晓燕与被告家电设备公司于2006年2月27日签订的《劳动合同协议书》合法有效。
一审判决宣告以后,家电设备公司不服一审判决,遂向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2008年4月,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裁决维持原判,驳回家电设备公司的诉讼请求。2008年6月,在晓燕的再次申请下,海门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最终认定了晓燕的工伤并且将工伤认定文书送达家电设备公司。
〔焦点〕
要想享受工伤待遇,必须要与用人单位确定劳动关系;要确定劳动关系,必须确认劳动者与用人签订的劳动合同有效。本案争议的焦点在于准大学毕业生是否具备劳动主体资格,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是否有效?作为一种新型案件,此案的审理不仅涉及到《劳动法》和《高等教育法》的有关规定的法律冲突,而且此案的判决结果,对准大学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就业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指导意义。
〔评析〕
一审原告晓燕在庭审中诉称,2006年2月,被告发出招聘启事招收办公室文员,原告获悉后持XX大学发给的《2006届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前去应聘,经被告家电设备公司负责人面试后同意录用,并于2006年2月27日签订《劳动合同协议书》。后被告向海门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确认该劳动合同无效。海门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于2007年4月20日作出裁决,确认原被告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无效。原告认为,自己已年满十六周岁,具有就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学校已经向其发放了双向选择推荐表,具有到社会上就业的资格,推荐表中已载明了大学尚未毕业的事实,公司录用时进行了审查,自己不存在隐瞒和欺诈,法律也没有禁止在校大学生就业的规定,所以,自己具有劳动主体资格,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应当有效。
被告家电设备公司辩称,原告晓燕在签订劳动合同时是在校大学生,其应受学校的管理,不可能同时具有劳动者的身份,不可能成为企业职员,因此,晓燕不具备签订劳动合同的主体资格,劳动仲裁部门的裁决正确,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无效。另外,原告要求确认劳动合同有效,其目的是为其交通事故要求被告办理劳动保险,而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劳动部门不可能为在校学生进行投保。
本案的审理和判决在社会上引起了重大的反响,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曾就该案进行追踪报道。
准大学毕业生究竟能不能成为劳动关系的主体?准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中受到伤害该如何适用法律?本案涉及到原告下班途中发生的交通事故是否认定为工伤、劳动待遇(包括工资、试用期等的合法性)、职工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缴纳的主体、时间等一系列的问题。另外,去年实施的《劳动合同法》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劳动合同无效。目前,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禁止在校大学生参加工作的规定,也没有关于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明确规定。所以,劳动部门和法院在看待晓燕与家电设备公司劳动关系时理解并不一致,以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裁决。另外,本案也涉及到《劳动法》和《高等教育法》的法律冲突。可以说,本案的判决对数以千万计的年满十六周岁的在校学生来说意义非凡。
在校学生实习或者就业首先需要了解的法律问题在于:实习或者就业学生的身份是学生还是劳动者?其法律后果相差甚远,如果界定为劳动者,则相对于用人单位处于弱势地位,享受我国《劳动法》的特殊保护;否则,只能在双方地位平等的前提下,依照民事法律,给予实习或就业的学生与用人单位同等的法律保护。在司法实践中,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和法院也不把学生实习视为事实劳动关系。
原劳动部于1995年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第12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依照该行政规章的规定,晓燕不是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而是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正式就业。在这一问题上,《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并没有禁止准大学毕业生成为劳动关系的主体,而《高等教育法》第五十六条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但不得影响学业任务的完成。从该规定来看,法律只授权在校大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俭学。可见,我国的《劳动法》和《高等教育法》存在法律冲突。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当年的1-5月份就开始实习和联系工作甚至直接就业。这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与中央提倡鼓励就业的政策相符合的。显然,法律规定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实际。
工伤保险是职工权益的坚实保障,对于在校学生在实习或者工作期间受到意外伤害是否按工伤认定处理,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又把在校学生丢在了“被遗忘的角落”。因此,一旦发生工伤或事故,解决起来相当棘手
去年年底,教育部在连续多年作出“就业形势严峻”的判断后,再次发出了“2009年更严峻”的重要提示。在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日渐显露之后,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今年的民生难题。春节前后,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各地正在千方百计推出各种措施,力促百万“待业”大学生和新增610万毕业生顺利就业。在这样的社会形势下,许多临近毕业的大学生纷纷提前走出校园实习或者就业,但是对于准大学毕业生实习和就业却出现“法律空白”,他们的权益一旦受到侵害,便无法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在现实中,像晓燕这样在实习或就业中权益受侵害的准大学毕业生还有很多,如果立法机关不能尽快建立健全在校大学生实习和就业期间的法律保障体系,随着就业压力和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学生的权益受损问题将呈现上升趋势。
另外,近年来,为了减轻高昂的学费负担,增加社会实践能力,在校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期打工的现象也日益普遍。在校学生打工群体每年都逞扩张趋势,但是,面对如此庞大的在校学生打工群体,关于在校学生打工维权的劳动法律却出现了空白。国家劳动部门1995年8月4日印发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因此,一般在校学生假期或课余的打工并不被认为是劳动关系,而是劳务关系。其实在实际生活中,在打工中遭遇权益侵害的在校学生还有很多,由于《劳动法》中并没有关于在校学生打工维权的规定,使得在校学生打工在诸如拖欠工资、工伤、劳动安全等方面难以得到全面的保障。由于在校学生打工属民事法律调整范围,劳动保障部门对在校学生维权往往爱莫能助。打工学生实在要维权,只能上法庭。但打官司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尤其要花费不菲的起诉费,这无疑让贫寒的打工学子“望而却步”。
劳动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不能只追求财富的创造和积累,而漠视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对企业劳动者的尊重和权益的保护不仅仅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而且是我们这个国家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案中的晓燕是幸运的,因为法院支持了她的诉讼请求。但是现实中很多实习或打工的大学生合法权益受侵害却得不到法律保护的例子并不鲜见。从很多类似于晓燕艰难索赔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就业难背景下的大学生实习和就业期间合法权益受损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健全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规范企业市场运作规则,督促企业依法履行社会责任,努力构建大学生实习和就业合法权益保障网络体系,是当前保护大学生实习和就业期间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7. 最高法院合同无效结算条款是否有效判决书
1、第五十六条 无效的合同或者被撤销的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2、第五十七条 合同无效、被撤销或者终止的,不影响合同中独立存在的有关解决争议方法的条款的效力。
8. 对于同一份民事合同的认定,刑事判决书的效力是否高于民事判决书
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的性质本身就是不同的,区别在于处罚形式和涉及范畴,所以不能单纯去考虑,还要看由第几级法院作出的认定。
9.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5民一终字第86号
2015年4月19日—20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召开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各省、自治区、直内辖市高级人容民法院和新疆维吾尔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分管民事审判工作的副院长和民一庭庭长,解放军军事法院民庭庭长,以及计划单列市中级人民法院分管民事审判工作的副院长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