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研究的理由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应当坚持填平原则还是惩罚性原则,固然是一个老话题,但是讨论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却不能不提到填平原则和惩罚性原则。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知识产权界一直为这个问题争论不休,直到今天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和专家在呼吁知识产权损害的惩罚性赔偿,所以有必要对此问题再作检讨。单从字面上来理解,也不难发现填平原则强调的是赔偿的补偿性意义,而惩罚性原则强调的是赔偿的惩罚性意义。前者是侧重从为权利人提供救济的角度考察损害赔偿的功能,后者则是从对侵权人制裁及对侵权行为扼制的角度考察损害赔偿的功能。因此前者较后者具有更浓重的私法色彩。从为社会公益考虑的角度看,填平原则的惩戒意义确实略显不够。但是事实上,我们从来都没有否认对侵权行为应予制止和惩戒。关键的问题不是要不要惩罚,而是如何进行惩罚,借助何种机制进行惩罚,通过确定侵权人的何种法律责任来实现对侵权行为的有效扼制。按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侵权行为有可能导致的法律责任中,包括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即使在民事诉讼中,对于严重的侵权行为亦可通过适用民事制裁进行惩罚。可见我国法律对于侵权行为进行惩罚的机制是比较完备的。这种不同机制的设置不仅能够起到从不同角度规制侵权行为的作用,而且也使得补偿与惩罚两种功能能够得到同等的关注。对于私权的保护能够得到像保护抽象公益一样的关注,对于像中国这样忽视私权传统的国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强调惩罚性赔偿恰恰无视这种分工明确的机制设置,强行要求一种机制替代另外的机制。但是法治的精神恰恰强调这种分工,并认为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为强调实现某一目的而混淆功能不同的法律机制,恰恰有悖于法治的精神。更何况在某一领域实行惩罚性赔偿原则,同样会冲击其他的民事赔偿领域,不利于整个民事审判工作的协调一致。惩罚性赔偿也有可能导致侵权人法律责任的重合,加重侵权人负担。从另一方面讲,目前知识产权损害赔偿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现有诉讼程序不能查明权利人利益损失的大小和程度,以及将“损害”量化为货币数量形式的准确性与合理性问题。而惩罚性原则认为填平原则不能有效“填平”损害,也是从这一点上寻找论据的。但事实上,现有的诉讼程序如果不能正确认定“损害”的话,惩罚性赔偿同样也无从谈起。因为惩罚性原则同样不能保证损害事实状况明查,从而也就不能解决赔偿对于损害能否“填平”的矛盾。只有通过科学的程序设计,保障诉讼制度能够正确认定损害事实,并进而通过司法审查确认因损害而造成利益毁损的货币形式,才是实现真正“填平”的途径。由于惩罚性原则强调的是惩罚,如侵权人侵权获利为10万元时,确定侵权人承担50万元赔偿数额就已经实现了惩罚功能。而如果权利人实际损害为100万元时,50万元的赔偿仍然不能补偿权利人的损失。新《专利法》第六十条规定,可按许可费的倍数确定赔偿数额。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惩罚性原则的体现。事实上,这一规定本身并不能体现赔偿的惩罚性,因为如果不能正确确定实际损害的情况下,“倍数”本身并不意味着赔偿是否超过实际损失,也不意味着是否超过侵权获利。我们认为这一规定最大的贡献在于将合法使用与非法使用区别开来。就这一点来讲,它与原有的规定相比确实具有进步意义。
❷ 2019年著作权侵权赔偿做了哪些调整,有何优势
2019年著作权侵权赔偿做了哪些调整,有何优势?著作权的侵权赔偿案件中,著作权人和侵权人不对等的关系一直为人所诟病。侵权成本低,获利大,而反观被侵权人,得不到跟实际损失相当的赔偿,也无法给被侵权人严惩以示正听,甚至还需要在繁琐的维权过程中支付高额的费用得不偿失。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对于著作权的侵权赔偿做了相应的调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内容。2019年著作权侵权赔偿做了哪些调整侵犯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侵权人应当按照权利人的实际损失给予赔偿;实际损失难以计算的,可以按照侵权人的违法所得给予赔偿。赔偿数额还应当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权利人的实际损失或者侵权人的违法所得不能确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五十万元以下的赔偿。损害赔偿的数额主要是根据一般损害赔偿的原则来处理的。一般损害赔偿的原则是按照侵权行为人给权利人造成的实际损失来计算。实际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实际损失难以计算的,根据侵权行为人因侵权行为所获得的违法所得给予赔偿。这种赔偿额的计算方法对某些情况是可行的,但由于著作权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特殊性,在有些情况下,无论是权利人的实际损失,还是侵权行为人的违法所得都难以计算。往往导致纠纷长期得不到解决。由于查证难,实践中经常出现即使著作权人打赢了官司也得不到多少赔偿的现象,有时得到的赔偿远不如为打官司所付出的代价,以致著作权人不愿打官司,吃点亏也忍了;而侵权行为人即使败诉也损失不大,赚多赔少,反而更加变本加厉地侵权。根据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本条在原有的一般处理原则上,作了两处新的处理规定。第一,规定了赔偿数额还应当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这将从经济上维护著作权人为保护自己的权利所付出的代价,提高了著作权人保护自己权利的积极性。第二,是增加了法定赔偿额度。吸取外国和地区的有益的经验,如,我国台湾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人在请求损害赔偿时,可以在实际损失、非法所得、法定赔偿额三者之间选择一种赔偿方式。如果选择法定赔偿,法庭可以根据侵权的情节,在新台币一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酌定赔偿额。如果行为属故意且情节重大的,赔偿额最高可达新台币一百万元。再如,美国版权法规定,版权所有者在终局判决之前,可要求诉讼中涉及的任何一部作品版权侵权行为的法定赔偿。此项法定赔偿金额,每部作品至少不低于250美元,最多不超过一万美元,由法院酌情判决。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条件的法定赔偿制度是可行的。本条第二款规定的就是法定赔偿制度。确立了以一般赔偿原则为主,以法定赔偿为辅的赔偿原则。即在权利人的实际损失或者侵权人的违法所得不能确定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五十万元以下的赔偿。
❸ 论述:我国知识产权侵权赔偿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我国知识产权侵权赔偿制度的内容是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版
知权识产权侵权是一种特殊的民事侵权行为,中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规定了承担民事责任的过错原则和无过错而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无过错原则。这部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虽然首次正式使用“知识产权”这一法学称谓,也对著作权、商标权和专利权等受到剽窃、篡改、假冒等侵害的作了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规定、
❹ 王军的主要论文及著作
著作
1.专著:《WTO保障措施成案研究(1995-2005)》,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42.7万字,王军、郭策、张红著,本人完成40%。
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系列教材:《国际商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共41.9万字,沈四宝、王军、刘刚仿著,本人完成30%。
3.译著:《美国法律史》,法律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共23.7万字,全书共9章,本人完成前5章。
4.编著:《美国商业特许经营法案例选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共41万字,第一作者,本人完成60%。
5.编著:《美国侵权法》(英文案例教材),第一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30.8万字,本人完成60%。
6.专著:《侵权法上严格责任的原理和实践》,法律出版社2006年出版,30.5万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
7.编著:《美国合同法》(修订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37.6字。
8.编著:《美国合同法案例选评》(增补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36.5字,本人完成80%。
9.主编:《侵权行为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出版,共64.6万字。
10.第二主编:《国际商法论丛》第一卷至第九卷,由法律出版社于1999年至2008年出版;各卷篇幅约50万字左右,其中均有本人文章。
11.编著:《国际商法》,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本人完成合同部分,11万字。
12.专著:《合同冲突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共26万字,本人完成70%。
13.编著:《国际私法案例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全书共28.6万字,本人任主编并完成全书的89%;被指定为中国司法部直属院校指定教材。
文章
1.“英国人身伤害之非金钱损失赔偿制度研究”,载于《北方法学》2009年第1期,第19页,第一作者(与刘春梅合作)。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D412《民商法学》2009年第5期全文转载。
2.“德国侵权法上一般人格权制度及其利益权衡原则”,载于《山西大学学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2008年11月,第31卷第6期,第80页,第一作者(与王梦晗合作)。
3.“德国侵权法上的人身伤害抚慰金制度”,载于《暨南学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2008年第6卷,第30卷第6期,第27页,第一作者(与粟撒合作);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D412《民商法学》2009年第3期全文转载。
4.“论中国立法吸纳外国法方式之演变”,载于王卫国主编:《21世纪中国民法之展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39-445页,第一作者(与高建学合作)。
5.“侵权法上损害证明的确定性”,载于《政法论坛》2008年第26卷(与王秀转合作);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D412《民商法学》2008年第12期全文转载。
6.“过错能否取代违法性”,载于《检察日报》2008年10月9日。
7.“现代保险体制下机动车方对非机动车方的责任比较研究”,载于《环球法律评论》2008年第三期,第一作者(与高英伟合作)。
8.“欧盟法中的公共政策及其对国际商事仲裁的影响”,载于《国际商法论丛》第9卷,2008年5月,第一作者(与高英伟)。
9.“英国法上的名誉权保护”,载于《法学杂志》2008年第2期,第一作者(与王轩)。
10.“侵权受害人因侵权而获益的后果” 载于《月旦民商法杂志》,2007年第12期,第一作者(与沈雨青)。
11.“机动车造成行人损害保险人该承担何种责任”,载于2007年11月26日《法制日报·周末》第3版。
12.“道路交通法的修改应当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一致”,载于2007年11月11日《法制日报·周末》第2版。
13.“过失的概念研究”,载于游劝荣主编:《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权益保障研究》(2006年8月中国法学会主办、两岸三地共11家法学组织和法律机构承办 “第四届海峡法学论坛”会议论文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218?225页,第一作者(与高建学)。
14.“欧盟保险法的统一进程” ,载于《河北法学》2007年第8期,2007年8月,第一作者,(与沈雨青)。
15.“欧盟合同法律适用制度的演进”,载于《清华法学》(创刊号)2007年5月,第1卷(总第1期),第一作者(与王秀转)。
16.“依法确认民事诉讼主体,正确确定案件审理范围”,载于《人民法院报》2007年5月14日,第5版。
17.“欧盟法对企业合并的规制”,载于《河北法学》2007年第3期,2007年3月,第一作者,第一作者(与谢琳)。
18.“侵权法上‘物的行为’研究”,载于《河北法学》2006年第5期,2006年5月。
19.“美国公司法的发展演变”,载于《国际商法论丛》第8卷,2006年10月第一作者。
20.“大陆法系侵权法上严格责任比较研究”(第二部分),载于《国际商法论丛》第7卷,2005年3月,2.5万字。
21.“大陆法系侵权法上严格责任比较研究”(第一部分),载于《国际商法论丛》第6卷,2004年8月,6.5万字。
22.“关于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商法的学科设置的思考”(第一作者),载于《山西大学学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山西省一级期刊),2004年第4卷第69页。
23.“国际商法的研究对象”,载于《国际商务》(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2004年增刊,第88页。
24.“在我国试行先例判决制度两个基本问题”,载于《河南社会科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河南省一级期刊)2004年第2期,第13页。
25.“略论对大陆法和英美法的兼收并蓄”,载于《法制日报》2003年2月27日“理论专刊”。
26.“美国侵权法上严格责任的原理和适用”,载于《国际商法论丛》第5卷,2003年6月,7万字。
27.“关于在法学类理论课程中进行‘讨论教学’的设想”,载于《国际商法论丛》第4卷,2002年4月,约1.3万字。
28.“适用〈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仲裁案例两则述评”,载于《国际商法论丛》第3卷,2001年5月,3.9万字。
29.“评我国新合同法上合同转让的原则”,载于《国际商法论丛》第2卷,2000年8月,2万字。
30.“关于在中国法律教育中进行案例教学的思考”,载于《国际商法论丛》第1卷,1999年9月,约1.2万字。
❺ 什么是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
(1)它是复一种具体的民事制法律关系。什么是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即指侵权人不法侵害他人的著作权或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造成了著作权人财产或者非财产损失,著作权人享有请求侵权行为人赔偿损失的民事权利,侵权人有赔偿损失的民事义务的民事法律关系。这主要揭示著作权的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即著作权人与侵权行为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同时又是一种债的法律关系。(2)一种具体的民事责任形式。当侵权人侵害他人的著作财产权或著作人身权,造成著作权人财产或非财产的损失,侵权人不履行赔偿义务,法律即强制侵权人承担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这种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就是侵害著作权的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著作权侵权行为首先产生损害赔偿的权利义务关系,当义务人不履行应尽义务时,损害赔偿的义务即转变成为一种民事责任。(3)一种关于著作权的民事法律制度。任何人因自己的行为给他人财产造成损失,都应当予以赔偿。这种损害赔偿制度包括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著作权违约损害赔偿制度,以及不当得利损害赔偿制度等等。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即是一种具体的著作权民事法律制度。
❻ 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适用规则
契约责任
侵权行为责任与契约责任
侵权行为法调整的是一般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即“一般保护义务”),与契约法调整的是特定的相对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即“特别保护义务”)不同,因此在大陆法系(尤其是德国法)的发展过程中,比起适用范围不断膨胀的契约责任(例如缔约过失责任、保护第三人效力契约、附随义务与积极侵害债权理论),侵权责任做为一般保护义务一直以来都被严格限缩。
侵权行为法中义务人承担的多为消极的不作为义务,而契约法中由于当事人的接触因而其所承担的往往是积极的义务。另外契约法中通常需要保护当事人之间的信任利益,而侵权法则无。从现有的中国法律实践来看,二者的区别还在于,契约法所引起的违约责任是不能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但是侵权可能会承担精神赔偿责任。
民事责任
侵权民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
(1)侵权民事责任的概念
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2)侵权民事责任的特征
①侵权民事责任是法律责任,不是道义责任;
②侵权责任是民事法律责任,不是刑事、行政责任;
③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主要是财产责任;
④侵权责任以补偿性为主。
❼ 跪求本科论文“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研究”的文献综述(又名开题报告)2000字左右
文献综述不是开题报告
有的学校可能要求把文献综述写进开题报告里面
有的学校要求单独写,开题和文献综述分开
❽ 什么是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
01
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有以下含义:
一种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即指侵权人不法侵害他人的著作权或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造成了著作权人的财产上的,或者非财产的损失,著作权人享有请求侵权行为人赔偿损失的民事权利,侵权人有赔偿损失的民事义务的民事法律关系。这主要揭示著作权的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即著作权人与侵权行为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其又是一种债的法律关一种具体的民事责任形式。当侵权人侵害他人的著作权财产权或著作人身权,造成著作权人财产上的或非财产的损失,侵权人不履行赔偿义务,法律即强制侵权人承担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这种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就是侵害著作权的损害赔偿的民责任,著作权侵权行为首先产生损害赔偿的权利义务关系,当义务人不履行应尽义务时,损害赔偿的义务即转变为一种民事责任。
02
一项关于著作权的民事法律制度。民法规定,任何人因自己的行为使他人财产造成损失,都应当予以赔偿。这种损害赔偿制度包括著作权损害赔偿制度、著作权违约损害赔偿制度以及不当得利损害赔偿制度等等。
03
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即是一种具体的著作权民事法律制度,正确处理著作权损害赔偿案件,首先和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就是要掌握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
04
归责原则是民事侵权行为法和理论的重要核心,也是人民法院审判民事侵权损害赔偿案件的基本准则。在著作权侵权法律规定及理论不尽完备的情况下,准确地掌握和发挥著作权侵权归责原则的功能,尤为重要,民事侵权归责原则,是指损害事实已经发生,确定侵权人对自己的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是否需要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
05
归责,是指以何种根据使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即是以侵权人的过错还是应以损害结果或是以公平考虑作为标准,使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