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拾得遗失物拒不归还的按什么处理
数额较大的,涉嫌刑事犯罪。你这种数额比较小的,属于民事纠纷,你可以起诉要求对方返还。
刑法
第二百七十条【侵占罪】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本条罪,告诉的才处理。
㈡ 遗失物受让人损失由谁赔偿
你想问什么?受让人是指购得遗失物的人吗?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的,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因此受让人不存在损失。
物权法第一百零七条 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该遗失物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的,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二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但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的,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权利人向受让人支付所付费用后,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追偿。
㈢ 所有权人是否有权追回遗失物
现实问题
梁某定制了一条24K金项链,一天不慎掉落被袁某拾到,袁某是某寄卖店的店员,通过寄卖将该项链卖给了李某。没多久,梁某在路上看到了李某,感到李某的项链很眼熟,定睛一看,就是自己定制的项链,于是拉住李某要求返还,李某称该项链是在寄卖店里买的,拒绝返还,双方因此发生争执。那么,梁某是否有权利要求李某返还项链呢?
律师解答
根据《物权法》的规定,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该遗失物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的,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二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但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的,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权利人向受让人支付所付费用后,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追偿。因此,梁某有权要求李某返还项链,但同时梁某应当支付李某购买该项链所支出的费用,支付后梁某有权向袁某追偿。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第一百零七条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该遗失物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的,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二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但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的,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权利人向受让人支付所付费用后,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追偿。
㈣ 捡到遗失物拒不归还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
拾获他人的遗失物拒不退还可能涉嫌侵占罪。
《刑法》第二百七十条【侵占罪】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本条罪告诉的才处理。
㈤ 遗失物被出卖,可以要求返还吗
核心提示:遗失物被出卖,可以要求返还吗?《物权法》规定,失主有权要求拾得人返还遗失物。失主可以要求拾得人返还,这在民法理论上称作“所有权返还请求权”。那么遗失物被出卖可以要求返还吗?下面由110网为您介绍。
所有物返还请求权,是所有人对于无权占有或侵夺其所有物者,请求返还其所有物的权利。
在我国,遗失物是不适用善意取得的,即使是被通过出卖等手段转移后,失主仍可以要求占有人返还。因此,遗失物被出卖后,失主仍然可以向占有人要求返还遗失物。
拾得人有返还遗失物的义务。
第一百零九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
第一百一十条规定,有关部门收到遗失物,知道权利人的,应当及时通知其领取;不知道的,应当及时发布招领公告。
失主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保管人支付保管费用。
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
权利人悬赏寻找遗失物的,领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承诺履行义务。
拾得人侵占遗失物的,无权请求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费用,也无权请求权利人按照承诺履行义务。
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的,权利人可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二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
第一百零七条规定,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
该遗失物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的,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二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
受让人是通过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遗失物的,权利人请求返还时需支付所付费用。
第一百零七条还规定,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的,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权利人向受让人支付所付费用后,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追偿。
㈥ 遗失物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权利人自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两年后才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的,法律是否予以支持
遗失物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权利人自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两年后才向受让人请求回返还原物的,对要求受让人返答还原物的请求不予支持。
根据《物权法》第一百零七条的规定,遗失物的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但追回遗失物的权利应当在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二年内向受让人主张;如果超过二年期限的,遗失物的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要求受让人返还原物的主张将不能得到法律的支持。
当然,如果受让人自愿返还原物的,这属于当事人对自己所有的财物的处分权的合法行使,并不违反法律的规定,应予准许;如果受让人是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的,返还原物的受让人可以要求权利人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
《物权法》
第一百零七条 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该遗失物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的,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二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但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的,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权利人向受让人支付所付费用后,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追偿。
㈦ 遗失物和赃物到底能不能善意取得
以下是我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心得感悟,纯粹手打无摘抄无引用,希望能以此互相交流。
能不能取得所有权,价款是否需要支付,你提出的问题可谓是一针见血,这是所有之物被他人转卖后,原权利人面临的两个核心问题。究竟结果如何,区别占有委托和占有脱离两种情况,民法设置了两种不同法律制度,即物权法106条、107条之规定。
依传统民法观点,遗失物和赃物属于占有脱离物,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一、关于占有委托物和占有脱离物的区分。
1、基于所有权人的意思而委托他人占有的物,
为占有委托物,例如因借用、保管等将物交给他人占有,此时占有人无权处分该物的,为无权占有人,调整所有权人与第三人的关系时,适用物权法106条规定之善意取得制度,如果第三人善意有偿并实际取得了该物,则原始取得物的所有权,原所有权人不得请求返还。
2、非基于所有权人的意思而丧失占有的物,
为占有脱离物,例如遗失、被盗等。遗失物的拾得人有义务返还或上交国家,被盗的物品应经公安行政处理或刑事程序中发还给原权利人,自无疑问。如果遗失物拾得人擅自处分,将该物转让于第三人的,此时调整原所有权人和第三人的关系时,适用物权法107条之规定,即遗失物占有回复请求权制度。
二、占有脱离物被转让时,适用回复请求权制度。
一般情况下,遗失物的所有权人可以直接向受让的第三人主张权利,要求返还遗失物而不支付任何对价,但是为了平衡双方利益和稳定社会秩序,对所有权人的回复请求权又做出限制,即规定2年的除斥期间,如果2年内没有要求返还的,则这种回复请求权无条件地归于消灭。
特殊情况下,如果第三人是通过拍卖或从有资质的经营者处购买的,由于购买渠道如此正当以至于第三人显得如此善意和无辜,所以立法者规定,此时原权利人仍然可以要求取得遗失物所有权,不过要支付给第三人取得该物时的对价。
三、关于占有委托物善意取得和遗失物占有回复制度区别适用的立法旨趣。
1、谁引发的风险,谁承担不利后果。
占有委托物,是原权利人自愿地将所有之物交由他人占有,由于权利人的这种行为,造成了本权和占有事实相分离的状态,使得以占有为形式的公示效力打了折扣,蕴含了占有人非法处分而不知情的第三人误买的风险。既然这种风险是原所有权人造成的,那么第三人因信赖而误买、因误买而陷入与原所有权相冲突的两难境地时,原所有权人必须做出让步,为自己的委托占有行为付出代价,即立法强制其放弃所有权,由善意第三人原始取得所有权。
占有脱离物,并非出于原权利人本意而丧失占有,因此上述考虑没有适用的理由。
2、为了市场交易能安全有效地继续进行下去。
善意取得的所有限制性规定,比如善意、有偿、已为取得等等,都是为了保证这样一点:这个制度要保护的,必须是一个公平善意合法有效的已经形成客观事实和稳定秩序的正当交易。如果这样一个正当交易仍有被褫夺所有权的危险,那么每个人在市场购买商品时都会惴惴不安,交易的安全和便捷就成为不可能,所以必须充分保护他,即如果他能保证这个交易时充分正当的,那么法律会牺牲原权利人的利益,把所有权归于善意购买人。
相比之下,转卖占有委托物的情形在现实中发生率高,属于一般市场交易活动,对其立法倾斜保护符合效率要求,而遗失物和盗赃物的交易,在生活中和市场中并不常见,即使不给予交易的受让人特别的立法保护,对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效率也没太大影响,所以没有必要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3、这是适用物权公示公信原则的结果。
物权以占有或交付为公示手段,凡相信这种公示而为民事行为的人,应该受到法律保护,即承认其行为效力,体现在一个市场交易中,就是满足受让方对所有权或返还价款的需要。
既然购买占有委托物的第三人是因信赖占有人有所有权而善意有偿地正当购买,既然购买遗失物的人是通过拍卖或有资质经营者这样的正当渠道购买的,当然有权利得到公信原则的保护,于前者是取得所有权,于后者是有权取回价款。只是由于考虑双方的责任大小、利益平衡和对市场交易秩序的影响程度,在不同情况下,对双方的利益和权利做了不同的安排。
民法是慈悲的,民法的任一方面都是苦心孤诣,既要保证效率和秩序不受影响,又要平衡各方利益和每个人对正义的不同需求,所以民法的每一个基本原则都并非虚文,民法的每一项制度都并非无因可循,民法的每一项要件和程序的要求都并非无的放矢。建议你看一下电影《十七岁的单车》,该电影不但细腻动人,而且对遗失物或赃物转卖后原权利人和第三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有十分逼真和有趣的描写,看完以后再想一下《物权法》的这两条规定,一定是别有趣味。
顺祝新年快乐,学业顺利。
㈧ 公民拾得遗失物拒不归还的,是否构成犯罪失主有权向法院起诉索要遗失物吗如果遗失物已被他人销毁,失
楼主你好!很荣幸回答你的疑问。根据你的陈述和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1、公民拾得遗失物拒不归还属于民事违法,一般不构成犯罪,但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刑法上的侵占罪。
2、拾得人有返还遗失物的义务,亦即失主(权利人)有请求拾得人归还遗失物的权利。(具体请情见物权法109~112条之规定)
3、同样根据物权法109~112条之规定,拾得人有保管遗失物的义务。若拾得人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损毁、灭失的,因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权利人可以依法起诉。(注:这仅是个人的参考意见,若涉及到重大民事权益建议咨询专业的执业人士,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