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诉纠纷 > 江西韩世忠纠纷

江西韩世忠纠纷

发布时间:2021-05-24 07:38:27

1. 韩世忠生平记事

韩世忠(1089年―1151年),字良臣,延安(今陕西省绥德县)人,两宋之际的名将,与岳飞、张俊、刘光世合称“中兴四将”。
韩世忠身材魁伟,勇猛过人。出身贫寒,18岁应募从军。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抗击西夏和金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汗马功劳,而且在平定各地的叛乱中也作出重大的贡献。为官正派,不肯依附奸相秦桧,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死后被追赠为太师,追封通义郡王;宋孝宗时,又追封蕲王,谥号忠武,配飨宋高宗庙廷。是南宋朝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

2. 岳飞墓前最受争议的跪像,张俊是与韩世忠齐名的抗金名将,为何下跪

,张俊是与韩世忠齐名的抗金名将,但是在陷害岳飞上也做出了错事。

3. 韩世忠是什么人,为什么双手才5指

韩世忠

1089~1151年,字良臣,南宋朝名将,延安(今陕西延安市,)人(一说是绥德人),民族英雄。身材魁伟,勇猛过人。出身贫寒,18岁应募从军。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抵抗金兵南侵中建立战功。为官正派,不肯依附丞相秦桧,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是南宋朝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

崇宁四年(1105),西夏扰边,世忠所在部队抵银州(在今陕西米脂西北马湖峪)御边抵敌,韩世忠斩将夺关,夏军大败,经略上报其功,为童贯所疑,“止补一资”。后又立战功,方补进义副尉。继以功转进武副尉。宣和二年(1120),江南发生方腊起义,韩世忠以偏将随王渊出兵镇压,以伏兵击败起义军,王渊赞他:“真万人敌也。”他又乘势追击方腊至睦州清溪桐,俘获方腊,以功转承节郎。三年(1121),随刘延庆出兵燕山(今北京市郊)收复被金所掠失地。宋军被金兵一击即溃,唯世忠率五十余骑抵滹沱河,出敌不意,击败金兵。又随军击山东、河北小股地方武装起义,以功转武节郎。

宋钦宗即帝位(1126),升武节大夫,以平息山东淄、青乱兵,迁左武大夫、果州团练使。奉诏入朝,授正任单州团练使,率部屯滹沱河。真定(今河北正定县)被金兵所占。世忠率部赶往赵郡援守将王渊。金兵到来,攻势凶猛,粮尽援绝,部下劝世忠突围而走,他不许。夜半下大雪,他命敢死士卒300人突袭敌营,致敌军自乱,互相攻杀,金兵主将竟被刺死,金兵尽退,以功迁嘉州防御使。康王赵构在济州(在今山东巨野县南),金兵大至,约数万人马。时世忠部下仅千人,他单人独骑,突人敌营,斩其酋长,金兵大溃。

康王即皇帝位(1127),授世忠光州观察使、带御器械。韩世宗奏请迁都长安(今西安市),朝臣议论不从。御营建,以世忠任御营左军统制。建炎二年(1128)升为定国军承宣使,随高宗至扬州。金兵攻河南,翟进会合世忠夜袭悟室营,为敌所败,转汴州,与翟进有了矛盾。帝召世忠还,授鄜延路副总管,加平寇左将军,屯军于淮阳(今江苏清江市西古泗水西岸),被金将粘罕败于沭阳(今江苏沭阳县)。三年,高宗移跸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世忠从海道赶往行在。平苗傅、刘正彦叛乱,高宗手书“忠勇”二字赐,授检校少保、武胜、昭庆军节度使。

金兀术将大举南犯,高宗召诸将议移跸于何地?张俊等劝高宗自鄂、岳往长沙,世忠反对说:“国家已失河北、山东,若又弃江、淮,更有何地?”帝即以世忠为浙西制置使,守镇江(今江苏镇江市)。兀术分兵渡长江,宋军各路守将皆败,世忠亦退保江阴。兀术破临安(今杭州市),帝赴浙东,世忠至行在见帝,奏请于长江上伏兵截击北归的金兵,帝准奏。遂引兵至镇江,屯兵焦山寺,与金兵大战黄天荡48天,梁红玉击鼓阻金兵,使兀术军无法夺路北归。兀术向世忠求请,世忠说:“还我两宫,复我疆士,则以相全。”兀术无语。后兀术凿渠30里出江口,以小舟纵火而遁,宋军因无风,帆弱而船舰不能行,使金兵北逃过江。此次战役,世忠以8000兵大战10万金兵,著名于史册。高宗拜世宗检校少师,武成、感德军节度使,神武左军都统制。

宋、金停战期间,韩世忠先后平定福建、江西、湖南等地小股武装,被授太尉,赐带、笏,为江南东、西路宣抚使。

绍兴三年(1133)三月,进开府仪同三司,充淮南东、西路宣抚使,驻泗州(今江苏盱眙县西北淮水西岸)。次年,以建康、镇江、淮东宣抚使驻镇江。是年金兵与伪齐刘豫南侵,世忠遣将于大仪(今江苏仪征县)、天长县(今安徽天长县)、高邮(今江苏高邮县)大败金兵。捷报入朝.帝赞世忠忠勇、臣沈与求说:“自建炎以来,将士未尝与金人迎敌一战,今世忠连捷以挫其锋,厥功不细。”于是朝廷擢升了世忠的部将董旼、解元等。

绍兴五年(l135),韩世忠晋为少保。六年,授武宁、安北军节度使,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驻楚州(今江苏淮安县)。赐号“扬武翊运功臣”,加授横海、武宁、安化三镇节度使。金废伪齐刘豫,世忠请出师北伐,丞相却主张和议,世忠几次上疏,力主举兵决战,终不为帝所纳。九年,授少师。十年,金军弃盟约南犯,世忠在淮阳大败金兵,晋级太保,封英国公,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十一年,复与金兵战于淮河岸。世忠驻楚州十余年,兵仅三万,金人不敢犯。秦桧收大将兵权,将世忠拜枢密使。宋金和议,韩世忠抗疏言秦桧误国,连疏乞解枢密职,又上表乞骸,于是被罢为礼泉观使、奉朝请,封福国公。自此,这位抗敌多年的名将杜门谢客,不言朝事。

十二年(1142),改为潭国公。十三年,封咸安郡王。十七年,改镇南、武安、宁国节度使。二十一年八月(l151)卒,追封通义郡王。孝宗朝,追封蕲王。

韩世忠生性直爽,忠于朝廷和国事。岳飞陷冤狱,满朝文武官员无一人敢言,唯世忠仗义直言,为秦桧所恨于心。以反对和议,触怒于秦桧。他持军严整,能与士卒同甘苦,知人善任。部下将校多成长为勇将。解兵罢政后归家十余年,泊然自若。晚年喜释、老之学,自号“清凉居士”。

韩世忠在抗击西夏和金过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在平定各地的叛乱中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除平定方腊外,还为宋庭平定了建安范汝、广西曹成、淮南李横、淮阳刘豫等反叛,为偏安一隅、摇摇欲坠的南宋支撑了几十年。这些赫赫战功,使得他从一名士兵,一步步地被提拔为副尉、承节郎、军统制、团练使、节度使,并历任为江南东、西路宣抚使、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等要职,进太保,封英国公、潭国公。建炎十三年,封咸安郡王。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抗战英雄,却触犯了南宋小朝廷求和媚外的投降政策。由于韩世忠反对议和,多次上疏弹劾奸相误国,为投降派所不容。岳飞蒙冤,举朝文武多不敢言,而他却敢于当面质问秦桧。当秦桧以“莫须有”三字回答时,他气愤地道:“‘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有人替他担心,劝他不要与秦桧作对,他回答说:“畏祸苟同,他日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后来,他终于被解除了兵权。自此他社门谢客,居家阅书读经,绝日不言兵。他经常骑着毛驴,携小童一二,带着酒壶,闷游于西湖之上。他一生清廉,仗义疏财,历年所得赏赐都分给了部下,田产都分给了他封邑的百姓;他持军威严,能与士卒同甘苦。解职后居家十余年,澹然自若。宋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这位一代名将忧郁而死,时年六十八岁,死后被拜为太师,追封通义郡王;孝宗时,又追封蕲王,溢忠武,配飨高宗庙廷。

4. 张俊和韩世忠是儿女亲家,那张俊整起韩世忠来怎么不留情

对这次收兵夺权行动,朝中很多文臣表示出了担心。监察御史张斌就劝诫赵构说:“去岁罢刘光世,致淮西之变,今虽有善为计者,陛下必不信,然要须有术。”

的确,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出现比准西之变更大的动乱,那就弄巧成拙,玩火自焚了。

五月中旬,张俊、岳飞二人检阅楚州的行动开始了。

岳飞在三大将中年纪最少,十年来荡平江西、湖、广剧寇,收复襄汉六郡,屡建奇战,得以从列校中拔起,跻身于五大帅之列,资历比他老得多的张俊、韩世忠因此“益怀忿疾”,愤愤不平。岳飞觉察到了他们的情绪变化,从大局出发,以晚辈自居,主动给他们写信问候,交流感情,或赠送一些战利品,以示敬意。长此以往,韩世忠终于谅解了岳飞一片苦心,前嫌尽释,伸出了友谊之手。而张俊心胸狭窄,妒能忌贤,认为岳飞是在假殷勤。岳飞曾给他送了一艘缴获的大楼船,也被他认定对方是在向自己挑衅、炫耀战功。总之,岳飞“待之益恭”,他就愈加“横逆自若”。可以预见,他们楚州之行不会愉快。

路经镇江,张俊突然心血来潮,提议把韩世忠驻扎在该处的亲兵背嵬军拆散,分别编插到别的部队中去。他对岳飞说:“皇上留韩世忠在行朝,而派咱们来,用意就是让咱们瓜分了他的背嵬军,这一点,你应该想得到吧?”(“上留世忠,而使吾曹分其军,朝廷意可知也。”)

岳飞断然道:“不然,国家所赖以图恢复中原者,就靠我们这几个人了。万一主上复令韩太保典军,我等以何面目以见他?”(“不然,国家所赖以图恢复者,唯自家三、四辈。万一主上复令韩太保典军,吾侪将何颜以见之?”)

张俊气得干瞪眼,对岳飞怨恨不已。

说起来,张俊和韩世忠早年都是王渊的部下,两个人还是儿女亲家,张俊的二女儿嫁给了韩世忠的第二子,张俊第五子又娶了韩世忠的小女儿,关系很乱,应该说两家的交情不错。然而,张俊为了垮韩世忠,竟会表现得这么积极、活跃和迫不及待。

六月十六日,两人到达楚州(今江苏淮安市)。

岳飞径入楚州城内拜谒英雄赵立的英魂,张俊在楚州城外招待所住下。

第二天清早,韩家军的中军统制王胜集结本部兵马,全身披挂,开向张俊的住所。

心怀鬼胎的张俊远远见了盔甲锃亮的王胜,不由得惕然起惧,大声断喝:“为什么要顶盔带甲?”

王胜莫名其妙:“不是说枢使前来点军吗?不敢不带甲呀。”

张俊一跺脚,叫道,脱了,快脱了。

王胜吩咐全军缷下了战甲,张俊兀自心有余悸,心中恨恨不已。

岳飞得报,从城内出来,和张俊一起,按照军籍名册点阅全部韩家军兵马,他惊奇地发现,韩世忠的军队人数不过三万多人,竟在楚州与金人相周旋了十余年,非但逼得金人不敢冒犯,且尚有进取山东之力,不由大感佩服。

军队检阅完毕,张俊没能挑出什么毛病,哪里肯甘心,拉着岳飞的手沿城池飞快巡行,好不容易看到有几处城墙墙体毁坏,嘿,差点没笑出声来,他如获至宝,激动万分地对岳飞说:“该死,该死,该死,这个韩世忠,楚州城池残破不堪,也不知道修一修,如果金兵来了,如何是好?”岳飞听到后很不以为然,没有搭腔。

张俊又道:“韩世忠治军不力,消极怠工,连一道城墙都修不好,还谈什么保家卫国,抗击敌人,要我说,这简直是尸位素餐,白白浪费纳税人的钱粮,早该撤职查办!”够了,够了,岳飞忍不住呛了他一句:“我们蒙受国家厚恩,应当奋发努力,以图恢复中原;如果只是为了防守退保而一味致力于修筑城池,怎么激励将士向前?”(吾曹蒙国家厚恩,当相与努力,恢复中原;今若修筑楚州城池,专为防守退保之计,将如何去激励将士?)

张俊艴然变色,张膛结舌,说不出话来。

回到行朝,张俊为了整倒岳飞,就贼喊捉贼、恶人先告状,极其无耻地歪曲岳飞的话,向岳飞扣屎盆子,说岳飞感觉到将士没有驻守楚州的心思,就迎合他们,到处公开宣称:楚州城早晚都守不住的,城池就没必要修建了。(“楚不可守,城安用修。盖将士戍山阳厌久,欲弃而之他。”)

不久,张俊又以“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在淮北,恐为金人所得”为由,命人拆毁城池,强令当地居民迁往镇江府,搞得天怒人怨,史称“人不乐迁,莫不垂涕”。

张俊的表现,让赵构和秦桧出乎意料地高兴,两人迅速将他纳入“整人小组”名单中。

得到鼓励的张俊兴奋得忘乎所以,将韩世忠的淮东军全军撤还镇江,并其中最为精锐的背嵬亲军拆散,抽调至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屯驻。

然后又转过矛头,准备向岳飞下毒手……

5. 韩世忠是怎样死的

忧愤而死。

岳飞父子被捕下狱,秦桧独霸朝政,无人敢言,但韩世忠不管这一套,他面见秦桧,当面指斥道:“岳飞父子何罪?为何将其关押?”秦桧答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斥道:“‘莫须有’三字能服天下吗?”

好友劝他,得罪秦桧日后难逃报复,而韩世忠却说:“今吾为已而附合奸贼,死后岂不遭太祖铁杖?”韩世忠见岳飞父子被处死,大好的抗金形势白白丧失,自己又无能为力,便毅然辞去枢密使的官职,终日借酒消愁。

晚年喜释、老,自号清凉居士。 最终还是忧愤而死,卒于1151年(绍兴二十一年)。

(5)江西韩世忠纠纷扩展阅读:

韩世忠轶事典故

1、赤手擒野马

有一年,二郎山跑来一匹野马,袭击过往的路人。官府贴出告示,说只要能降服这匹野马就能得到重赏。韩世忠正好路过,揭下榜文,赤手空拳直奔山上而去。不多时,只听见山梁后长嘶一声,山梁上果然跃出一匹白鬃野马。野马一看见韩世忠,便直扑过来。

韩世忠待那马冲下山坡,纵身一跃骑上了马背。野马见状前蹄腾空,想要把他掀下来。韩世忠两腿紧夹,双手抓住马鬃。野马狂奔乱跳,一直跑到了一道山崖前。眼看连人带马就要跌下深沟,韩世忠朝马背上连捶几拳,野马竟停在了离深沟只有一步的地方。

2、擂鼓战金山

黄天荡之战,南宋初年抗金战役之一。高宗建炎三年(1129)冬,金完颜宗弼率军渡江,连破临安(今浙江杭州)、越州(今绍兴)。次年,宋将韩世忠率水师八千,乘海舰从海口(今上海)进趋镇江,截击其归路。韩夫人梁红玉亲自击鼓指挥,使金兵不得渡。

6. 韩世忠墓址在哪里

南宋名将韩世忠的墓一直在苏州灵岩山,不知为什么民国以来学者们对其提出质疑,有人认为应在湖州菁山,并进行了实地考察及详尽的论证。也有学者依然坚持苏州说,同样著文进行了充分的反驳。在缺乏考古明证的前提下,问题的定论似乎还有些困难。

韩世忠像南宋爱国将领韩世忠(1089~1151),字良臣,延安(今属陕西)人,一说绥德(今属陕西)人。他出身贫苦,十八岁从军,平西夏扰边,剿方腊起义,平苗刘之变,屡建战功,建炎三年(1129),授武胜军节度使,御营左军都统制。次年春,以水师八千阻拦金兵十万渡江,与金兀术军相持于黄天荡(今江苏南京附近)四十余天,此役扫灭了金兵的嚣张气焰,颇为后世传诵。此后,在与金军的对峙中,时有捷报传来。如绍兴四年(1134),大破金兵于大仪镇(今江苏扬州西北),时论以此役为中兴武功第一。统三万兵,扼守淮河达七、八年之久,使敌人望而却步,与岳飞同为“中兴名将”。反对议和,力图恢复,终不得遂其志,反而遭到猜忌。绍兴十一年(1141),与岳飞、张俊同时解除兵权。曾为岳飞冤狱叫屈,面诘秦桧:“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自此辞去官位,杜门谢客,不再言兵,常纵游西湖,怡养天年。六十三岁辞世,葬于苏州灵岩山。

苏州灵岩山西麓的韩墓,前面矗立着一座很有气势的“蕲王万字碑”。这是淳熙四年(1177),宋孝宗追封韩世忠为蕲王时所树立,孝宗还亲题碑额“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十个大字。同时,命赵雄为墓碑撰文,令周必大书丹,二人都为当时俊才,官至相位,不论文或字都属上乘。特别是记述韩世忠生平的这篇碑文,有约一万四千字,恢宏的文章令人感慨,虽不免有宣扬“愚忠”的一面,但主要篇幅还是着力于抗金恢复,将韩蕲王的英武忠烈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据测,墓碑宽近九尺,连同龟趺底座在内高达三丈余。如此高大的雄碑,加上有万余字的碑文,这在国内恐怕是独一无二的,人称天下之冠。加上周围地势开阔,其墓的气度的确不凡。

据有关记载,明弘治和清道光年间都对韩墓进行过修整。1939年6月,飓风吹倒了墓碑,碎了十余块。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当地灵岩寺主持妙真等僧人请工扶正,由于难复其原,只得分两段并做一排胶固。1949年之后,又对其进行修整加固,列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天的外表仍颇壮观。数百年来,谒韩墓者不知凡几,其中不少诗人名士借碑抒情,留下许多感人的诗作悼文。如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曾在1928年至灵岩山拜谒韩墓。后作诗云:“不读蕲王万字碑,功名盖世复何为。”

然而,在民国初年,就有人对此墓是否为韩世忠真墓提出怀疑,认为充其量只是一座衣冠冢,韩世忠的遗骨并不在其中。由此,争论遂起,因证据不足,成为悬案。

20世纪80年代初,有学者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查阅了有关历史资料,赵呜、培坤、金康《韩世忠墓址考辨》提出真的韩世忠墓应在浙江湖州市西南金鸡山之东麓的青山坞。其论据为:一是明《万历湖州府志》有“蕲王韩世忠墓菁山”的记载。菁山是山名,也是古集镇名,后改“青山”。因此坐落在青山坞的韩墓与文献记载相合。二是民众的口碑材料,当地老农称菁山墓为“王墓”、“元帅墓”,还说墓主“官大得很,同岳飞一起打过仗”。附近有一桥,名“韩家桥”,当地老农说,据传是韩府守墓家丁所造,而守墓家丁的后代,一直在这里生活到清同治年间。三是墓址气势非凡,金鸡山突兀于墓之西北,山脊绵延一公里,呈龟龙状。韩墓所在地即为“龙首”右侧,居高临下,极目远眺,气吞山河。按“文左武右”,韩世忠为武将,葬之右侧,礼仪得当,也符合其蕲王之身份。四是墓的规格、形制,背高十米,直径二十五米,有坟祠痕迹。墓前一坪台,曾设有龟驮的墓碑、华表、牌楼、界碑和祭奠用的石桌、石凳等,现还存有石人、石马、石羊各二,排场不小。再前面是一片开阔地,呈斜坡形,有明显的坟城迹象,是个顶边宽四十米,底边宽一百六十米,两边各长一百四十米的梯形坟城。总之,其墓阙之宏伟,气势之浩大,非“王”莫属。

再看苏州灵岩山韩墓,有许多不合情理之处。一是碑高三丈,宋代任何一个皇帝的墓碑都未达到过三丈,韩世忠的墓制规格怎么能僭越犯上?所以,此墓碑必定是明清时所造。二是韩世忠卒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到孝宗追封蕲王,这一时期,苏州、镇江、扬州一带一直是宋金争夺的区域,韩墓不会葬于这战乱频仍的地方。相反,湖州地区是韩氏统兵后期的辖区,韩家在这里有相当基础,归葬于此较为合适。三是灵岩山地形较露,山不成龟龙之势,不是王墓的理想之地,远不及群山环抱的湖州菁山。四是有关韩世忠葬在灵岩山的记载文字甚少,只有清同治《苏州府志》一条史料。而菁山韩墓却有大量的历史资料证明,其中最早的是南宋《嘉泰吴兴志》,其编纂时间距韩世忠离世仅五十余年,可信度不言而喻。可以推测,由于韩世忠率军队在苏州一带驻屯多年,坚持抗金,奋勇杀敌,有关战役及其夫妇的轶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里的人民忘不了这位抗金英雄,为了永久的纪念,所以修筑了灵岩山韩墓。

但也有学者提出商榷,张志新、姚勤德《也谈韩世忠的墓址问题》指出,南宋嘉泰《吴兴志》不仅版本差,且也没有关于韩世忠墓的任何记载。又查明嘉靖《吴兴掌故集》、清乾隆《湖州府志》、同治《湖州府志》、光绪《吴兴记》、光绪《乌程县志》等,均未见有载韩世忠墓的任何材料。所谓湖州菁山韩墓“有大量的历史资料证明,其中最早的是南宋《嘉泰吴兴志》”的说法,是缺乏依据的。

那么,为什么明万历《湖州府志》会有蕲王韩世忠墓在菁山的记载呢?在查阅了诸多吴兴的地方志乘后,初步推断是:万历《湖州府志》将清河郡王张俊之墓误载为蕲王韩世忠墓了。理由是:一、张俊与韩、岳同为南宋大将,还曾助秦桧陷害过岳飞,事迹昭昭,且同封为“王”。二、张俊之墓确在菁山,《吴兴掌故集》、乾隆《湖州府志》诸书都有载。三、万历《湖州府志》恰恰未载张俊墓,所谓民众口碑材料称菁山墓为“王墓”、“元帅墓”,还说墓主“官大得很,同岳飞一起打过仗”等也都与张俊的身份相符,可见其误载的可能性很大。而明确说这是“韩世忠墓”的,也许只是少数人的误传。

最主要的还有墓葬的规模问题。宋代是比较讲究礼仪的,诸臣丧葬都需按《礼院例册》的有关规定进行,如:“诸一品、二品丧……诸葬不得以石为棺槨及石室”。《宋会要》也载:“勋戚大臣薨卒……坟所有石羊虎、望柱各二,三品以上加石人二。”乾德年间规定,一品礼“墓方园九十步,坟高一丈八尺,明器九十事,石作六事。”(《宋史》卷一百二十二卷)菁山大墓既发现了石槨,墓上还设有石人、石马、石羊和众多的石制品,可见此墓的形制与宋代的礼例不符。华表、牌坊、石人、石马、石羊等的配列情况,在明清墓上较为多见,因此很可能是明清墓,而不是宋墓,就是说既不是韩世忠墓,也不是张浚墓。

至于所谓苏州灵岩山韩墓诸不合情理之处,并不能成立。一其墓碑由宋孝宗敕命所建,还亲笔题有碑额。实测碑高有五米三五,龟座高一米七,额高一米二,总高八米二五。与明代徐达墓神道碑差不多。问题是宋皇陵碑的高度,未能找到有关资料。但据有关情况估计不会比韩墓碑小,说韩世忠墓僭越制度,缺乏根据。二说苏州为当时的战乱地区是不对的。建炎四年(1130),金军在抗金力量的打击下开始北退。绍兴四年(1134),南宋诸路大军均有战绩,绍兴和议后疆域基本保持在淮河、秦岭一带。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亮大举南侵,也没有越过长江。三灵岩山成不成“龙”势,并没有一致的标准,不能在今天的交通条件下去判断。如《灵岩山志》对其山的形势就倍加称颂,明黄习远《韩蕲王墓诗》就称灵岩山有“龙脉”。四记载灵岩山韩墓的文字不少,如明洪武《苏州府志》、正德《姑苏志》、《吴邑志》、《吴中灵岩山志》、清《江南通志》等记载都非常详尽,有清以来,几乎没有一部苏州、吴县的地方志不载韩墓在灵岩山的。

韩墓神道碑碑体过高而龟趺显得较小,这与明清时代龟大碑矮,比较稳健的风格不同。碑文基本均已风化,字迹漫磨殆尽,说明碑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风吹日晒,与明清诸墓文字清晰的碑体又不同。韩墓神道碑之边饰云纹比较古雅;碑额之夔龙显得短拙而简洁,雄浑而有力,与明清时代盘曲多鳞,细长天矫的风格不同。所有这些都构成了韩墓碑不同于明清碑刻的显著特点。可以说,韩墓碑流传的序,有明显的宋代风格,《宋史·韩世忠传》又本之于碑文,可见其碑不可能是伪作。

最后,韩世忠为什么要葬在苏州?其直接原因就是碑文中所说:“敕葬于此”。即是宋高宗敕命将他葬在苏州灵岩山的。其间接原因,应与韩世忠领军长期居住苏州有关,韩府曾设置于苏州城内。那么其是不是衣冠冢呢?据《宋史》记载,韩世忠大葬时,“赐朝服,貂蝉冠,水银,龙脑以敛”。“敕命徐伸护其事,吴、长洲两县令奔走供役”等。韩墓不可能是衣冠冢,当时也没有建衣冠冢的制度。更不可能像某些学者推测的那样,为防备金人的其他人的破坏,而去建造这样一座巍伟的假墓。

学者的辩论转了一圈,还是回到了苏州灵岩山韩墓,这次辩论是否真的搞清了韩世忠墓址,似乎仍有待进一步作考古的判断。

7. ····韩世忠·····(高分求教,骗分者勿入,谢谢!!!)

你说的应该是韩复渠,河北霸县人,系民国时期的一个风云人物,曾任山东省主席七年之久,成为蒋介石统治时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省主席。他任山东省主席时,军政、财经、司法一把抓,俨然是个割据一省的“土皇帝”,成为一代枭雄。

一、叛冯投蒋

韩复渠最初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入伍,投入到冯玉祥门下,并成为冯玉祥的一员得力干将。随着冯玉祥势力的不断强大,韩复渠的职位也不断上升,到一九二○年,韩复渠已当上了旅长。且当时冯玉祥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大量培养军事人才,还保送韩复渠到北京陆军大学旁听。到了一九二八年时,韩复渠已成为冯玉祥辖下的第三方面军总指挥了,与此同时他还被任命为冯玉祥势力范围中的河南省省主席,可见冯玉祥对韩复渠的看重了。

一九二九年,冯玉祥与蒋介石因为国民革命军“编遣”问题矛盾激发,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战争一触即发。在当时的蒋桂战争一结束,蒋冯战争就开始酝酿,冯玉祥集中兵力,令部下通电讨蒋。此时,蒋介石获悉冯玉祥靡下的韩复渠、石友三两人对冯玉祥心存不满。原来,冯玉祥一向治军很严,对于犯了错误的部下毫不留情,都要严厉处罚,象韩复渠这样的高级将领也不能例外,有时犯了小错,也要受到“罚立正、战门岗”的处分,使韩复渠感到面子上很难看,于是对冯玉祥日渐不满。蒋介石得知这个消息后,便乘机派人收买韩复渠、石友三二人,当即送给他们二人军费各一百万元,并许诺韩复渠的河南省主席职务不变,同时在以后的每个月将给他们二人军费六十万元。韩复渠接受了蒋介石的条件,立即投向了蒋介石,一瞬间,讨蒋的主力便变成了蒋介石的生力军,冯玉祥逼迫无奈,只好通电下野,末战先败。

二、“韩青天德政”面面观

一九三0年,蒋介石调韩复渠到山东省任主席。到了山东后,韩复渠被人们戏称为“韩青天”。因为他经常坐在省政府大堂上审问盗窃犯、毒犯、赌徒等各种刑事案件,对司法越俎越庖,而且他审案并不根据法律,全凭个人喜怒,任意胡为。他审案时,两旁站立着执法队军法官等,他点名让犯人站在堂口,定睛看一、二分钟,给犯人相面,观气色,不多开口。他用右手向下一掳,再把手向右边一伸摆,执法队兵士就把这个犯人拉到右边站着,用准备好的行刑汽车拉去枪毙。如果他右手向上一掳,再把手向左边伸摆,执法队就把这个犯人拉到左边站着,这是被认为无罪,准备释放的。不管有多少犯人,他都这样相面、观气色、掳手示意完事。

有一次,山东省政府参议沙月波雇用的一个叫小道的听差,当时才十五岁,沙参议派他去省政府给秘书长张绍堂送信,当时正值这位“韩青天”坐堂审问一批盗犯。小道一时好奇,站到大堂右边看。执法队竟把这个看审案子的小听并差也居然推上行刑汽车。这个孩子吓得大声喊叫:“我是送信的!”韩复渠听见就问什么事?执法兵说:“报告主席,他说他是送信的。”韩立即回答说:“送信的也该枪毙!”原来“韩青天”错误地认为是他是给土匪送信的。孩子吓得再也说不出话来,就这样被糊里糊涂地被拉出去枪毙了。事后,沙月波等到吃午饭时,还不见小道回来,就向省政府秘书长张绍堂询问,正值这个时候,军法处核对死者名单,却多了一具尸首,经查明之下,证明是误将小道杀了。沙月波获悉后,连忙带同小道的母亲哭到了省政府找韩复渠,说执法队误将小道推上汽车枪毙了。“韩青天”笑了一笑说:“现在他是小道,如不杀掉他,将来就是大盗!我也不叫沙参议为难,给他娘五百块钱过日子吧。”事情竟然就这样了结了。

韩常常出外巡视各地,美其名曰“视察民间疾苦”,其实是到处滥杀一阵,草菅人命。有一次,“韩青天”到了临沂县,又照例升堂查案,那天审讯的是一件两姓相互仇杀的案子。有唐姓一家在一九二五年时被王姓杀死六口之多;一九三0年,唐姓复仇,把王姓杀死七口人。原来鲁南人民强悍,在打官司花不起钱时,因此多采取直接行动,互相仇杀,并不报官。谁知这位“韩青天”在一九三五年秋天巡视到那里,当时闻悉临沂的这起仇杀事件,大为震怒,随即下令传来王、唐两家,他只简单地一问,便问姓唐的全家还有多少人?唐姓说:“家有十一口人,老的已八十四岁,小的才十二岁。”韩毫不思索地说道:“把唐姓全家十一口人全部抓起来,一律枪毙!”当时临沂县长对提醒韩复渠:“王姓也杀了人。”他却说:“民国十四年我没有来山东作主席,当时的事我不管;民国十九年我作了山东省主席,唐姓敢于乱杀人,那不成!你不要多说话!”吓得县长再不敢声响了。当时顾问张联升在旁劝说:“请主席把八十四的老头子放了吧。”韩却表示:“留着他也会哭死的,还是一齐杀掉了好。”于是唐姓一家老小十一口人全被杀光。

三、 抗日战场的“飞腿将军”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里出了两个震惊全国的“飞腿将军”,一个是刘峙,另一个就是韩复渠。

“八一三”事变后,韩复渠被委为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负责在山东方面对日作战,并担任防守日军不得越渡黄河的责任。十月日军侵入山东,蒋介石命令韩复渠拨两个师归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指挥,起初颇为得手。当时韩复渠部展玉堂率领第八十一师在冯玉祥的指挥下,自禹城反击日军,连克复德州、桑园等地,正要乘胜追击时,却接到韩复渠的电令,要求他们停止进攻,在十小时内撤回禹城。韩复渠的命令令所有官兵都莫明其妙。原来,韩复渠在接受了守黄河的任务后,要求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配发三十门重炮在黄河南岸,李宗仁满口答应,然而当蒋介石得知后,心中却不以为然,竟将已到位的重炮旅调走了。韩复渠知道后,愤怒得破口大骂蒋介石,说蒋介石这样做,不是抗日,而是想牺牲他韩复渠的实力,消灭他的军队,于是,他韩复渠也只好保存实力了。因此,他便要求他的所有部队撤退。当这些队伍撤走后,日军大批增援反攻,并渡过黄河,与韩复渠部谷良民的第二十二师发生激战。韩复渠闻知后,以没有大炮挡不住为由命令谷良民率第二十二师撤退。同时,韩复渠又命令他的其它部队向泰安、兖州方面相机撤退。蒋介石知道后,给韩复渠发了一个万分火急的电报,命令韩不得撤退,但韩复渠已退到了泰安,蒋又命令他必须固守泰安,可韩复渠却置若罔闻,又退到了兖州,继而退到济宁,最后退到了曹县,这才停了下来,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飞腿将军”。随着韩复渠的逃跑,日军没有得到什么抵抗就把山东侵占了,大面积国土随着“飞腿将军”的脚步声沦丧了。

四、韩复渠之死

其实,自从韩复渠投靠蒋介石后,两人就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韩复渠投蒋后不到几个月,韩就有了反蒋的预谋。韩任山东省主席时,他又一再打击蒋介石在山东的亲信,试图将蒋的势力排出齐鲁大地,这就招致了蒋的痛恨,蒋也就进一步想杀韩以后快,在韩复渠为保存实力坐视国土沦陷事情发生后,蒋介石终于找到了杀韩的借口。

一九三八年一月十一日,蒋介石在河南省政府召开高级将领机密军事会议,并预先通知说为避免日本飞机扰乱,会议在夜晚举行。韩复渠也被通知到会,到了开会的时候,韩复渠坐车到了河南省政府门口,即看见电灯旁贴着一张写着“参加会议的将领请在此下车”的通知,并有军警宪兵在指挥车辆,把车辆排列到旁边的空地上,韩当时和很多与会的将领,一样下车向里走。到了第二道门口,左旁屋门上贴着“随员接待处”,于是韩带去的三个卫士都被留在接待处。韩复渠同一些参加会议的将领,一路说说笑笑地来了“副官处”,看见贴有一张通知,上面写着:“奉委座谕:今晚高级军事会议,为慎重起见,所有到会将领,不可携带武器进入会议厅,应将随身自卫武器,暂交副官长保管,给予临时的收据,待会议完毕后凭收据取回。”看到不少将领纷纷将手枪从腰间掏出来交给副官处,韩也不疑有他,就将自己身上带的两支手枪,也掏出来交给副官处,然后跟着大家一齐进入会议厅。开会时,韩的左边坐着刘峙。蒋介石亲自主持会议,他开口便说:“我们抗日是全国一致的,这个重大的责任应该说是我们每一个将领义不容辞的责任,可是,竟有一个高级将领放弃山东黄河天险的阵地,违抗命令,连续失陷数大城市,使日寇顺利地进入山东,影响巨大,继而放弃济南、泰安、使后方动摇,这个责任,应当有人负担!”韩复渠也是有胆量的,他听了蒋介石的话,毫不客气地顶上去说:“山东丢失是我应负的责任,南京丢失是谁负的责任呢?”韩的话还未说完,蒋介石声色俱厉地截住韩的话说道:“现在我问的是山东,不是南京;南京丢失,自有人负责。”韩正想开口反驳,刘峙就拉着韩地手说“向方(韩的号),委座正在冒火的时候,你先到我办公室室里休息一下吧!”于是他拉着韩从会议厅边门走了出来。

刘峙握着韩的手走到院内,来到一辆早预备好的小车边,刘峙说:“坐上吧,这是我的车子!”韩那里知道这个汽车就是逮捕他的工具。他上了车,刘峙却说:“我还要参加会议去。”说时就车门关上了,在这个时候,汽车前坐上有两个人爬到后车箱里来,分左右坐在韩的两旁,并出示预先写好的逮捕令,对韩说道:“你已经被捕了。”韩起先还以为前坐上两个人是刘峙的随从副官,看见了逮捕令,至此才知道这两个人是军统特务,又向外边一看,沿途布满了宪兵岗哨。汽车飞快地开驶到了火车站月台上,由两个特务拉着韩的双手,并肩登上了预先备好的一列升火待发的专车,并有大批荷枪实弹的宪兵、特务等分布在车箱内,直达汉口车站。然后用专车将他押送到武昌,即把韩交“军法执行总监部”管理押在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一座二层楼上。这时已到了一月十二日夜晚,

一直到一月十九日,国民党才组织高等军法会审,何应钦任审判长,鹿钟麟、何成任审判长官,贾焕臣任军法官。然而,在审讯中,韩只昂着头微笑,一句也不答复,也不请求宽恕。法官再问,还是一言不发。这个审问,其实就等于宣判,因为在逮捕令上,已注明了韩罪状和革除韩的二级上将及本兼一切军政职务。因此,韩已拿定主意见,一句话也不回答,到了二十四日晚上七时左右,有一个特务走到韩的面前说:“何审判长请你谈话,跟我就去!”韩当时还以为真的是何应钦找他谈话,就随着下楼。到楼梯半腰中一看,院子里满布了持枪待放的哨兵,他方知道自己死将临头,当时便说:“我脚上的鞋小骨些挤脚,我回去换双鞋再去。”他边说边回头,就在他回头上楼的脚刚迈了一步,站在楼梯边的特务已开枪向韩头上打去,韩一回头,说了一句:“打我……”此时连续的枪已打倒了他,歪在楼梯血泊中。他头部中两弹,身上中五弹,计打七枪而死。一代枭雄就此完结。
930年,韩复榘被蒋介石封为国民革命军第三路军总指挥兼山东省政府主席,至“七·七事变”韩复梁在鲁七年,多次来济宁视察工作。现将其在济宁的轶闻趣事,辍选几则:

商民怒告官

韩复榘以一介武夫成为封疆大吏,掌握山东全省军政大权,可谓青云直上。在当时社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的亲信随从、至亲好友也随着他的高升而飞黄腾达。韩的马弁(随从警卫、侍从)李玉瓒被韩派来济宁县任警察局长。李走马上任后,本着“千里为官只为财”,应大捞一—把的信条,对商号、群众派夫派捐,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当时济宁商民同业公会会长袁绍光带头,联合济宁知名人士、商民代表共13人签名,撰写呈文,历述李玉瓒在济宁的罪状,上告到济南韩复榘处,请求处理。不几日韩派他的政法处长到济宁,通知原、被告——齐去济南,说韩主席将亲自审理此案。原告整理好李玉瓒在济宁派夫派捐、贪污受贿的证据材料,并把他公开张贴的派捐布告拍成照片带上,一起去济南打官司。在省府大堂,韩亲自审案,省府大堂警卫森严,气氛紧张,韩复榘坐在大堂后面的太师椅上。文书递上状纸,韩看后说:“带袁绍先”,下面无回话,文书上去更正:“没有袁绍先,是袁绍光”。韩大为不悦:“不管什‘么袁绍光袁绍先的,将原告一齐带—亡来”。众人心中暗笑,堂堂省府主席竟把“光”字错读成“先”字。韩发问:“你们告李玉瓒,有什么凭据?”大家把证据材料、照片等交上。韩看后陡然色变,大喊:“把李玉瓒带上来1”质问李:“这些材料是否属实?”李看到人证物证俱在,实难抵赖,只得低头认罪。韩命

令:“拉下去枪毙!”军警错以为都拉下去,故一拥而上,两人架一人,将原告、被告等十数人拉了就走。这时韩方觉说得过于笼统,就指着李玉瓒说:“把他一人拉下去”。军警方撕掉李的胸章、警徽,将其拉了下去。这样原告等14人才得以无事放开。审理结束,大家感到这是一次死里逃生的告状,虽然胜诉,犹心有余悸。回到住处,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据事后闻知,韩虽然表面上做出“清官为民”、“大公无私”的样子,但李玉瓒终究是他的亲信,在李被拉下去之后,韩即暗中指使把李放走。

民女拦车告状

1933年韩复榘来济宁巡视,发现一青年女子拦车喊冤,状告其弟杀害其母。这位自称“韩青天”的大人物,责令县长林开泰立即调卷,他要亲自问案。

原来,被告叫程吉人,是南门外偏东莲亭附近的民众教育馆办事员。程家住在西门大街路南、济宁县政府对过。程父有一妻一妾,其妻生程寿人、程吉人兄弟二人,其妾生有一女即拦车告状人,是被告的同父异母姐。由于两房互相嫉妒,动辄恶语相加,终至矛盾激化,程吉人受其生母指使用磨快的菜刀连砍其庶母十三刀,将其活活杀死。因县长及山东省高等法院第一分院仅判处程有期徒刑,所以其姐不服而上告。

韩重审后,认为原判太轻,杀人理当偿命,遂命政警(俗称衙役)将程吉人五花大绑,枪决在土山城根,此事一时震动鲁西南。

逃亡济宁

抗日战争爆发后,当北路侵华日军进攻济南时,韩复柒却公开说:“我们有这些部队,到哪里都可以自立。带着民生银行,到哪里都有花的,也有吃的”。并认为:“只要有了枪有了钱到哪里都可以做土皇帝”。正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在日军进攻面前,韩复榘不是率兵积极抗日,而是保存实力,弃地逃跑。1937年12月22日,日军有1000多人从周林以北黄河渡口和济

阳河过了黄河。蒋介石得知韩复榘有撤退的迹象后,给韩复榘发了十万火急的电报,命令他不得放弃济南。但就在蒋介石发电报之时,韩复榘已经逃到了泰安。随即日军占领了济南。12月 28日,韩复榘得知济南失守和日军乘胜追往泰安的消息后,仍继续逃跑。蒋介石又发急电,要韩“死守泰安”,但韩已经逃到了济宁,龟藏在济宁潘家大楼。不仅如此,韩复榘还给从南京迁到武汉的国民党统帅部发了“南京已失,何守泰安”的电报。

这次事件以后,蒋介石与韩复榘的矛盾进一步公开化。1936年1月11日,蒋介石策划了一个诱捕韩复榘的骗局,就是所谓的河南开封“北方抗日将领会议”,将其骗至开封。会议以后,控制了韩复榘,将其直接押至汉口国民党“军法执行总监部”,并组织了审讯,判处死刑。 1月24日晚,在关押小楼的楼梯上,将其乱枪打死,时年48岁。显赫一时的军阀土皇帝韩复渠就此呜呼。尸体后来埋葬于豫南鸡公山。
另外提醒下,韩世忠是南宋与岳飞齐名的北伐四大名将之一,不要混淆哦。

8. 韩世忠黄天荡一战功亏一篑,这场仗的大概情况是什么

黄天荡之战-经过 黄天荡之战 宋浙西制置使韩世忠料金军不能久踞江南,便大量制造战舰,准备截击金军于归途。为此,命前军驻青龙镇(今上海青浦北),中军驻江湾,后军驻海口,后闻金军已由临安经吴江(今江苏吴江)、平江向镇江撤退,韩世忠急率水军8000人,于三月十五日先期赶至镇江,截击金军于焦山、金山之间。完颜宗弼乘夜到镇江金山龙王庙侦察,几被韩世忠伏兵所俘。此后双方在长江上展开激战,韩世忠夫人梁氏亲自擂鼓助威,士气大振,重挫金军。完颜宗弼愿尽归所掠财物假道北归,被韩世忠严词拒绝。金军溯江而上,韩世忠亦率军沿江追击,且战且行,将金军逼进死港黄天荡,进退无路,金令监军完颜昌派兵援救,亦被韩世忠所阻。在宋军的阻击下,金军进入了河道湮塞的黄天荡(镇江西至仪征南),前进无路,后退受阻,长达40日,处境艰危,后完颜宗弼得乡人建议,一夜之间凿通老鹳河故道30里,于四月十二日,逃出黄天荡,反居宋军上游。撤退到建康(今南京)、又遭岳飞阻击。宗弼本拟自龙湾(今白露州西南)渡江到淮西,后闻太一率援军至真州(今仪征)接应,乃折返黄天荡,并决定从此渡江,与太一会师。韩世忠水军仍在江中待机阻击。于是,太一军屯长江北岸,宗弼军驻长江南岸,韩世忠泊于金山脚下,形成对峙之势。黄天荡之战后的韩世忠 韩世忠水军多海舰,形体高大,稳性好,攻击力强。为了发挥这个优势,韩世忠令工匠制作了许多用铁链联结的大铁钩,并挑选健壮的水兵练习使用,用以对付金军的小战船。四月十二日清晨,金水军首先发起进攻,韩世忠水军分两路迎战,陷敌人于背腹受击的境地。南宋战船乘风扬帆,往来如飞,居高临下用大钩钩住敌船一舷,使劲——拽,敌船便随之倾覆。宋军再一次获胜。为寻破敌之计,金军完颜宗弼出榜招贤。有一姓王的福建人建议在战船内装土,上铺木板,两舷凿洞安置桨棹,待无风时出击,可用火箭射宋船篷帆。船内装土,可以增大船的稳性,不易倾覆。铺上木板,使对方无处下钩。无风时出击,既可避免小船不耐风波的弱点,又可发挥小船机动灵活的优势,而宋船体积大,无风不能动,成了火攻的好对象。宗弼采纳了这个建议。四月二十五日,天气晴朗,江上无风。宗弼令小船出击,韩世忠迎战江心。金军船小,奋力划桨,快速机动。宋船笨重,无风难动。宗弼命善射者乘小船以火箭射其篷帆。顿时,宋阵烟焰蔽天,漫江大火,被烧死溺死者不计其数,宋军大败。韩世忠只身逃回镇江,金军遂得以渡江北归。黄天荡之战-评价 此战,韩世忠正确审料敌情,先占有利地势,凭借长江天险,充分发挥水战之长,阻扼金军40日不得渡江。完颜宗弼因势用兵,适时改造舟楫,利用火攻,终于突围北撤。黄天荡之战,数胜一败。这样的仗,也只有靠韩世忠来打了。在南宋初年的抗金将领中,韩世忠的“忠勇”无出其右,这是当时的舆论。张浚说过:“诸将中尤称韩世忠之忠勇,岳飞之沉鸷,可倚以大事。”“沉鸷”一词,现在不大用了,“沉”是深沉,“鸷”是勇猛。在古汉语中,是个褒义词。黄天荡一仗,也给韩世忠带来极大的声誉,“知国有人,天下诵之。”

9. 岳飞墓前最受争议的跪像,与韩世忠齐名的抗金名将为何下跪

人们为了纪念抗击英雄岳飞,而且也为了表达岳飞被冤死的愤怒,所以就在他前面铸造了秦桧夫妇的跪像。其实在岳飞墓前总共有五个跪像,除了秦桧夫妇之外,还有王俊、万俟卨、张俊。其中张俊是岳飞目前最受争议的跪像,他曾经是与韩世忠齐名的抗金名将,那么他为何下跪呢?

第三,自甘堕落。

张俊在前期的确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将军,可是在加入秦桧的阵营之后他开始自甘堕落。慢慢的他开始鱼肉百姓,一个原本是铁血男儿的大将军,变成了一个只是贪图享乐、贪财好色、欺诈百姓的恶人。这样一来百姓们也对他慢慢从敬重变成了愤恨,最后终究落了个遗臭万年的结果。

10. 金兀术是不是用钱贿赂韩世忠,收买了韩大将军

没有。
三月,金兀术军至镇江,遭到宋将韩世忠的阻截。韩世忠水师战船高大,扼守江口,金军无法通过。金军虽然兵多,但船小而少,又不善水战,交战数十回合,金军损失惨重,契丹、汉军没者二百余人。
双方相持四十八日,金兀术仍不能渡江,只好溯江西上,开往建康,行到黄天荡,金兀术军循老鹳河故道,一夜开凿一条三十里长的大渠,通到秦淮河,才得以逃回建康。韩世忠追至建康,以战船封锁江面。金兀术张榜立赏,招人献破海船渡江策,一王姓福建人贪赏献策:海船无风不动,以火箭射其篷帆,不攻自破。金兀术连夜赶制火箭。二十五日,丽日无风,韩世忠的船队停在江上不能动,金兀术令将士驾小船射火箭中其篷帆,宋水师被烧死、淹死的将士不可胜数,韩世忠和少数将士在瓜步弃舟,从陆路逃回镇江。

阅读全文

与江西韩世忠纠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商局 浏览:397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表 浏览:982
商丘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49
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 浏览:334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方案 浏览:104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年终总结简报 浏览:297
究极的妄想发明系列第2 浏览:204
Sw的证书 浏览:693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方案 浏览:119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计划 浏览:874
马鞍山开源驾校招聘 浏览:509
马鞍山手工活 浏览:475
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总结 浏览:326
品管圈成果汇报演讲 浏览:469
千慧知识产权是什么 浏览:939
马鞍山美孚 浏览:976
创造熔岩号角 浏览:743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台帐 浏览:775
征信报告多长时间有效期 浏览:387
日立挖掘机看年限 浏览: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