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诉纠纷 > 新闻侵权投诉

新闻侵权投诉

发布时间:2021-05-20 14:42:29

① 微信公众号里转载的的新闻,而新闻中有提到一些公司名称,也是属实的,那个公司投诉我们侵权算侵权么

如果告你方诽谤的,如果事实成立,对方是不能胜诉的。

【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更多戳我头像~

② 论坛转载新闻是否侵权

网站不具备封杀作品传播权的能力!
别看它列举了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是在学赵本山忽悠人呢!
作品的传播权归作者所有.除非这个作者就是网站本身,或者该作品是网站职员在利用网站资源等创作要件基础上创设的职务作品!
或者是,作者对网站有专有授权!(不过一般作者不会那么傻,自我封闭自己作品!)
否则,除非作品上载明非经作者同意不能转载,不然是不会够成侵权的!
相反的,网站倒是构成对读者合理使用权的侵犯,和原作品作者作品传播权的侵犯!

③ 12318的举报受理范围

12318的举报受来理范围是营业性自演出活动,歌舞娱乐和游艺娱乐等场所经营活动等。具体说明如下: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受理对以下领域违法行为的举报投诉:

1、营业性演出活动。

2、歌舞娱乐和游艺娱乐等场所经营活动。

3、艺术品经营活动。

4、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活动。

5、互联网音乐、互联网游戏、互联网动漫文化活动。

6、文化行政部门管理的其他文化经营活动。

(3)新闻侵权投诉扩展阅读

12318的工作内容:

为进一步方便群众对文化市场进行监督,加大对侵权盗版、非法演出、假唱假演奏、接纳未成年人等文化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根据国务院《信访条例》和文化部《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管理办法》,文化部于2011年4月26日正式开通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主要受理娱乐场所、营业性演出、艺术品、网吧、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等市场的群众举报。公众可直接登录网站,填写举报信息。文化部将安排专人在后台进行处理,并视具体情况进行直接查处或交由省级文化行政部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进行查处。

④ 辽宁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版权申请效率太低了,求投诉的方式

你可以找代理办,国家局的都快,地方的部门人手不足,多一些理解

⑤ 如果媒体报道不实,应向什么部门投诉

可以向抄该媒体的领导反映情况,也可以向该媒体的上级主管部门(党委宣传部门)反映情况;如果侵害本方合法权益的,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条链接:〈侵权责任法〉第十五条 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碍;

(三)消除危险;

(四)返还财产;

(五)恢复原状;

(六)赔偿损失;

(七)赔礼道歉;

(八)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以上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⑥ 新闻报到不真实,会负什么法律责任吗如何维权

可以要求报料人发布公告更正不实报道,没效果可以起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零九条规定,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若受到侵害,有权要求对方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一条,侵权行为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侵权责任。

(6)新闻侵权投诉扩展阅读:

名誉侵权主要有下列几种方式:侮辱,诽谤,泄露他人重要隐私等。

侮辱:是指用语言(包括书面和口头)或行动,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如用大字报、小字报、漫画或极其下流,肮脏的语言等形式辱骂、嘲讽他人、使他人的心灵蒙受耻辱等。

诽谤:是指捏造并散布某些虚假的事实,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如毫无根据或捕风捉影地捏造他人作风不好,并四处张扬、损坏他人名誉,使他人精神受到很大痛苦。

侮辱、诽谤是常见的名誉侵权行为,民法通则101条明令禁止用侮辱、诽谤的方式损害他人名誉。对法人名誉的侵害。

主要表现在散布有损法人名誉的虚假消息,如虚构某种事实,诬说某工厂的产品质量如何低劣,以图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搞垮对方等等,这些都是侵害法人名誉权的侵权行为。

⑦ 自媒体把电视上的新闻视频节目写成文章,会不会被投诉侵权

如果这种改写后的文本包含大量的视频中原文案,是可以被认为侵权的。
如果是根据视频进行改写,新闻节目不算侵权,但非新闻故事类的内容仍然涉嫌侵权。

⑧ 新闻不属实,严重侵犯名誉权,各位怎么办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

问:因新闻报道或者其他作品引起的名誉权纠纷,如何确定被告?

答:因新闻报道或其他作品发生的名誉权纠纷,应根据原告的起诉确定被告。只起诉作者的,列作者为被告;只诉新闻出版单位的,列新闻出版单位为被告;对作者和新闻出版单位都提起诉讼的,将作者和新闻出版单位列为被告,但作者与新闻出版单位为隶属关系,作品系作者履行职务所形成的,只列单位为被告。

新闻侵犯名誉权是指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所反映的内容侵犯了特定的自然人或法人对其名誉所依法享有的权利。 而新闻侵害名誉权抗辩事由即指媒体的新闻活动虽然给他人的名誉造成了损害,但该行为依法不构成侵权行为的情形。

上世纪以来,伴随着广播、电视的诞生和报业的发展,各种大众传播媒介诸如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广泛、迅速、连续地向社会传播各种信息,在社会生活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新闻传播媒体更是被冠以“无冕之王”的称号。

在我国,由于近十年来国家对传媒事业的大力发展和新闻政策对舆论监督的积极倡导,新闻媒体的影响力更是深入到普通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新闻媒体所进行的舆论监督这项带有社会责任的工作也使其在相当程度上被权威化。传播事业的发展,传媒影响力的扩大,舆论监督的加强,新闻媒体公信力的提高,都不可避免使新闻报道在追逐新闻的同时更加深入和细致,引起侵犯名誉权的案件。据最高人民法院梁书文先生介绍:“1993年受理的侵害名誉权案件比上年上升26.53%;1994年为3543件,比上年上升12.1%;1995年为3843件,比上年上升8.74%;1996年为4417件,比上年上升14.94%;1997年为4625件,比上年上升5.3%。1997年比1993年多了1514件,四年间上升了48.75%。”(徐讯:《新闻记者》1998年第1期)这其中就包括以新闻传媒为当事人的诉讼。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法制部主任徐讯曾指出:随着新闻舆论监督事业的发展,中国新闻的侵权纠纷正处于第四次高峰期之中。(徐讯:《中国青年报》2002年2月10日)

由于新闻侵权案件多数是公权与私权的较量,在这种案件中,新闻媒体相对于普通自然人,是掌握话语权的强势一方,在法律的公平原则之下,更容易被判罚侵权,承担责任。新闻侵权诉讼的增多,使得新闻媒体常常作为被告,为了诉讼而奔波不休,劳民伤财,影响其正常运营。以至于部分新闻媒体谈虎色变,避而远之。在这样一种现状之下,新闻媒体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新闻媒体如何才能充分的进行舆论监督,同时又不违反法律法规,正当的行使自己的权利并在相关法律问题中胜诉呢?这就引出了新闻侵犯名誉权的抗辩事由。

二、新闻侵害名誉权民事责任的免除事由

(一)证明传播内容的真实性

新闻传播内容的真实,并不要求作品百分之百的真实准确。由于新闻工作的时效性、复杂性特点,要求新闻作品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准确无误是不现实的。只要报道中关系到特定人名誉的部分基本准确就构成免责事由。这包括两层含义,首先要关系到特定人名誉。有的新闻在主要报道某人时并无失实之处,但涉及的其他人或事却发生了基本内容的失实。这对于后一相对人来说,也属于内容失实。其实,“基本事实”的划分界限在于错误报道的比例是否足以影响到特定人公正社会评价的降低。比如将数额不大的偷税行为描绘成偷税漏税上百万元,就是将一般违法行为变成了犯罪,明显贬低了他人的社会评价,侵害了他人名誉权,属于基本事实失实。再比如,将某公司从事非法经营所投入的总金额700万元说成了非法牟利700万元,经调查,该公司非法牟利是50万元。报社对公司非法经营的报道是基本属实的,报道中牟利金额的失实,对公司的名誉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因而不构成侵权。在该案中,数字的失实就不构成基本事实失实。

(二)权威的消息来源

国家立法、行政、司法机关及执政党组织的文件、行为、事务称为权威消息来源。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人员据此撰写发表的客观报道,不必承担对内容真实性的审核责任。也就是说,各级国家机关和执政党组织供新闻单位发表的材料应当具有使公众相信其为真实确定的证明效力,即公信力。新闻媒体的活动以满足公众知情权和实现言论自由为根本目的,是一种具有公益性质的信息传播活动,因此新闻媒介客观准确的报道有关党和国家机关的行政、立法、司法等公共事务,既是其权利也是其义务。只要报道是对党和国家机关的公共文件、行为、事务的客观引用和描述,即使内容对特定人的名誉有损,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也不承担侵权责任。当然,如果国家机关对其公布的文书和公开的职权行为做出公开纠正,则新闻机构有义务做出公开更正。

以上具有公信力的权威消息来源以外的个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因不具有足够的权威性,提供的新闻材料也不具有公信力。新闻单位和作者对这些消息来源提供的材料应当也能够调查核实。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即使是提供本单位内部或自身活动的材料,如果内容涉及特定人的名誉,新闻单位和作者也应进行核实。有些新闻单位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来稿只看公章,不予核实就发表,如果构成侵权,新闻单位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公正评论

新闻学上的评论是指新闻媒介结合重要的新闻事实,针对普遍关注的实际问题发表的论说性意见。从性质上分为批评(criticism)和评价(comment)。新闻媒介是社会舆论的窗口,也是社会监督的重要工具之一,更是公民行使宪法赋予的批评监督权利和言论自由的途径和手段。因此保护新闻媒介就社会关注的焦点及公众利益有关问题进行评论的权利就非常必要。

我国对“公正评论”适用范围相当狭窄,仅提到“新闻单位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批评和评论”。实际上,公正评论这一抗辩事由的内涵相当广泛,但其构成必须符合两个要件,一是公益,二是公正。所谓“公益”指评论的对象必须与社会公共利益有关,包括: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立法和司法机关的各种政策、措施。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与公共利益有关的各种行为和决定,个人和团体在艺术上的表现,公众人物以及重大事件的真相。所谓“公正”,是指评论者依据客观事实,发自内心的诚实、公正的立场和认真的态度做出评论,对艺术作品和学术作品的评论应当对事不对人。

(四)未通过大众传媒公开

在我国,新闻机构可以将自己了解但不适于公开刊登的材料编成“内参”供领导部门参考。这些内部参考资料,显然是排除在大众传媒之外的。因此,尽管这些内部参考资料由新闻机构编印,但其刊载的内容即使有不实之处,也不构成新闻侵权,甚至连一般名誉侵权都不构成。在现实中还存在很多机关团体学术机构和企业编印的、只在本单位(系统)或其他一定范围内传播的刊物。这些刊物只取得国家“内部资料准印证”而不能公开发行,但是可以在单位之间交流赠阅。这种内部刊物的受众相对有限,但往往是与受害人接触机会较多的人,内容一旦失实也会给涉及人造成相当的影响。尽管如此,这种内部刊物跟大众媒体在制作主体、受众范围、社会影响上都有质的差别,因此内部刊物发表的内容侵害特定人名誉的,也只能认定为一般名誉侵权,不构成新闻侵害名誉权。

(五)受害人同意

受害人同意是指被侵害人事先明确做出自愿承担某种损害后果的意思表示,在新闻侵害名誉权中,就是指被侵害人同意发表可能对自己名誉造成影响的内容。新闻作品以特定人为写作对象时,往往要采访特定人本人或由其提供材料。作者根据受访人自己的陈述或提供发表的材料写成的文章发表,应视为受访人同意,作者和新闻机构可以免责。不过在实际生活中,作者根据受访人的陈述或提供发表的材料成文发表,却常常引出纠纷。如李某某诉郝某某、《兰州晨报》社、《现代妇女》杂志社案。原告系“变性人”,在接受《兰州晨报》记者郝某某采访时,不仅向记者详尽讲述了其做变性手术的前因后果,还提供了关于自己经历的书面材料。期间,第一被告为原告拍摄了照片,随后用原告真名写成文章发表于《兰州晨报》,并配发了原告照片。第一被告后又将该文发表于《现代妇女》杂志。在原告所在地引起轰动,导致原告被迫迁往外地。原告至兰州中级法院起诉三名被告侵犯名誉权。后双方庭外和解,原告获赔。在本案审理过程中,第一被告曾提供了其通过长途电话向原告询问能否使用真名的电话记录和电话录音。但合议庭认为该证据不能证明原告明确同意被告使用其真名和照片。因此,争议的关键往往在于当事人在相关内容公开之前是否对文章的写作和发表所可能涉及的事项明确表示同意。新闻采访人通常具有专业知识,在采访中处于主动地位,而采访对象在提供了相关素材之后,对采访者如何使用资料,如何制作和公布采访内容,往往无能为力。笔者认为,新闻采访人员与采访对象应当在采访之前,就采访及采访内容的制作和公布所涉及的问题等进行明确约定。例如是否允许使用本人真名和照片,是否允许引用所提供的全部资料,有关内容公布前是否须经本人审核等。还要约定,如果遇到约定以外的情况时,应当先与本人协商。另外,在采访对象同意的情况下,对于涉及其他人名誉的部分,采访人也应当征得相关人同意。 (朱旋:《合法与非法——论新闻侵犯名誉权民事责任的构成与免除》)

⑨ 趣头条投诉抄袭怎么处理

我刚刚也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一个原创号,文章多半是搬运。我同你版的情况是一样的,原文抄袭权2篇,一字未改。投诉是成功了,自己的账号就被无缘无故扣50分。没有邮件通知,50分就没了。 被我成功申诉回来的文章推 荐160万阅读23万,我很是开心!莫名的又说我文章质量差审核失败,被驳回废弃,我就不懂了,那么多人看,怎么就质量差了,我又不是写的花边新闻。真觉得走取头条很失败,新手一出爆文就被驳回,各位珍重啊

⑩ 我的肖像权被侵犯,该怎么投诉举报要求赔

肖像是采用摄影术或者造型艺术手段反映自然人包括五官在内的形象的作品。 肖像权为人格权之一种,是自然人对于肖像的制作权和标表使用权。法律上的肖像为自然人人格的组成部分,肖像所体现的精神特征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转化或派生出公民的物质利益。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是基于肖像上多方面体现了公民的精神利益、人格利益。
肖像权人对自己的肖像享有专有权,肖像权人既可以对自己的肖像权利进行自由处分,又有权禁止他人在未经其同意的情况下,擅自使用其专有的肖像。具体而言,肖像权的内容包括肖像拥有权、制作权和使用权等方面。
肖像拥有权指公民有权拥有自己的肖像。未经公民的许可,他人不得拥有该公民的肖像,也不得损坏公民的肖像。
肖像制作权是指制作肖像的决定权和实施权,即决定是否制作、如何制作肖像的权利。肖像人可以自行制作肖像,例如自拍、自绘等;也可以委托他人制作,如委托照相馆、画室制作。如有人主动为肖像人拍照或造像,则必须从肖像人取得肖像制作权。但此项权利,应当受到一些限制,主要包括(1)政治家、影视和体育明星以及其他公共人士,在公开露面时,不得反对他人拍照;(2)参加游行、示威和公开演讲的人,因其活动目的具有公共性,则不得反对他人对上述活动拍照;(3)有特殊新闻价值的人,不得反对记者的善意拍照。如特别幸运者或者特别不幸者、重大事件的当事人或者在场人等,均属这种情况。(4)嫌疑犯不得反对司法人员为司法证据目的的拍照。
肖像专用权是指使用肖像来标记和表彰自己的权利,即决定是否使用、如何使用肖像的权利。未经本人同意,他人不得使用其肖像。
肖像权侵权认定标准
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由此可见,构成侵犯公民肖像权的行为,通常应具备两个要件:一是未经本人同意;二是以营利为目的。常见的侵犯公民肖像权的行为,主要是未经本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他人肖像做商业广告、商品装潢、书刊封面及印刷挂历等。对于侵犯肖像权行为,受害人可自力制止,例如请求交出所拍胶卷,除去公开陈列肖像等,也可以依法请求加害人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影响或赔偿损失等。赔偿损失请求权,不以财产损害为要件。
其他法律和司法解释对侵犯肖像权也作出一些相应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39条规定:以营利为目的,未经公民同意利用其肖像作广告、商标、装饰橱窗等,应当认定为侵犯公民肖像权的行为。
肖像权的侵害
未经本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而使用公民肖像的行为。关于侵害肖像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中国理论和实践上认识并不一致。一种意见认为,中国《民法通则》第100条的规定说明,侵害肖像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有二:一是未经本人同意,二是以营利为目的。二者缺一不可。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肖像权既是公民的一项专有权利,那末只要是未经肖像人同意,擅自使用他人肖像,不论是否营利,均应看作是侵害了他人的肖像权,这与《民法通则》第100条的规定并不矛盾。因为未经公民同意,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其肖像固然构成了侵害他人的肖像权,但不能由此推出侵害肖像权必须以营利为目的,如污损、丑化公民的肖像,即使不是为了营利,也应认为是侵害了他人的肖像权。通常认为,为了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为了公民本身的利益而必须使用公民的肖像时,虽未经本人同意,也不构成侵害肖像权。如在表彰大会上拍摄劳模代表的照片,在进行体育比赛时拍摄比赛的场面或录像,为教学和创作而由公民作模特儿制作其肖像,为了追捕潜逃的罪犯而在通缉令上使用逃犯的肖像,为了行使正当的舆论监督,揭露某些丑恶现象而依法公布丑恶行为者的肖像,为了寻找下落不明者而在报刊上刊登失踪者的照片等。侵害公民的肖像权的往往同时侵害公民的名誉权或其他人身权。侵害公民的肖像权可能给公民造成精神损害,也可能造成其财产损失。依民法通则规定,当公民的肖像权被侵害时,公民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法院有权依法收缴侵权人进行非法活动的财物和非法所得。对肖像权的法律保护,在历史上最先是由版权法来担当的。1876年德国《美术作品版权法》规定,禁止非法复制他人肖像。1896年,德国柏林高等法院法官克斯勒首次提出肖像权(Das Recht ameigenen Bilde)的术语。此后各国民事立法相继使用并建立了保护肖像权的法律制度。

阅读全文

与新闻侵权投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芜湖合并马鞍山是 浏览:485
嗨氏画师版权问题 浏览:982
马鞍山一铜陵动车 浏览:550
商标相似是不是侵权 浏览:676
借款纠纷二审答辩状 浏览:990
马鞍山甜醅 浏览:441
lol皮肤龙年限定皮肤 浏览:370
伊成果之子 浏览:791
知识产权出版社副总经理李程 浏览:952
马鞍山精密铸造 浏览:942
爱玩mc怎样开创造 浏览:809
工程质量保证书怎么写 浏览:259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浏览:164
马鞍山邓国支 浏览:997
马鞍山薛宏 浏览:3
马鞍山老倪辅导学校 浏览:84
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考试 浏览:740
wapi证书安装 浏览:921
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商局 浏览:397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表 浏览: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