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抗霉菌兽药有哪些如何合理用药
常用的抗霉菌兽药有灰黄霉素、制霉菌素、二性霉素B(两性霉素乙)、克霉唑等。
(1)灰黄霉素:灰黄霉素是由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取的一种耐热、含氯的抗真菌抗生素。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不溶于水。主要能抑制各种皮肤癣菌,如毛癣菌、小孢子菌和表皮癣菌等,但对白色念珠菌、放线菌属及细菌无效,对曲霉菌属作用很小。本品主要是抑制敏感菌菌丝的生长,但不能杀菌,所以需至少1周以上的治疗。临床上主要用于犊牛毛癣,马属动物毛癣和犬的毛癣等。用法用量:内服一日量,每1公斤体重,马、驴10毫克,犊牛10~20毫克,犬15~40毫克,兔25毫克,银狐20毫克,一般大动物疗程7~14天,小动物疗程2~8周。
(2)制霉菌素:制霉菌素是由诺尔斯氏链霉菌产生的多烯类抗生素。制霉菌素能抑制多种病原性真菌的生长。对酵母菌、白色念珠菌、球霉菌及囊球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对曲霉菌、阴道滴虫、球虫亦有一定作用。在体内不易产生耐药性。毒性很小。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白色念珠菌感染,亦可内服治疗胃肠道感染,如犊牛真菌性胃炎、牛真菌性真胃炎等。用法用量为:内服一日量,马、牛250~500万单位,猪、羊50~100万单位,犬10~20万单位,每日服用3~4次。
(3)二性霉素B(两性霉素乙):本品是由链霉菌培养液中提出的多烯类抗生素。本品可抑制荚膜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白色念珠菌、皮炎芽生菌、黑曲霉菌等引起全身感染的真菌,但对细菌没有抑制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全身性深部真菌感染和马的局部藻菌感染等。用法用量为:用时以灭菌注射用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成每1毫升含0.1毫克溶液,缓慢静脉滴注,每日一次。马开始每1公斤体重用0.38毫克,连用4~10天后,可增加到每1公斤体重1毫克左右再用4~8天。也可用5%葡萄糖注射液10毫升稀释50毫克本品,局部涂敷或皮下注射。
(4)克霉唑(三苯甲咪唑,抗真菌Ⅰ号):克霉唑为化学合成抗生素,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弱碱性,难溶于水。克霉唑为可内服的广谱抗真菌药,对多种病原性真菌都有抑制作用。对皮肤真菌的抗菌作用与灰黄霉素相似,对内脏病原性真菌的抗菌作用与两性霉素相似。该药毒性小,内服易吸收,但仅为抑菌药,停药过早易引起复发。主要用于治疗全身性及深部真菌性感染、真菌性败血症等。也可用于各种浅部真菌感染及外用治疗毛癣病。用法用量:内服一日量,驹、犊、猪、羊1.5~3克,分2次服用,马、牛10~20克,分2次服用。也可用于混饲,每100羽用1克该品饲喂雏鸡。
㈡ 产品责任纠纷兽药鉴定需要提交什么材料
立案所需的材料
下面是部分案件在法院立案时,立案庭要求提供的材料以及需要办的一些手续。
一、民事案件:
1.起诉状(原件一份,几个被告几份复印件);
2.原告身份证复印件一份;
3.证据复印件一份(比如借条,比如合同)
4.在立案庭要填写送达回证,当事人地址确认书;
5.受理案件通知书
二、刑事案件:
(一)、公诉案件:因为是公诉案件,所以在输入信息时,只要检察院的起诉书一份就可以了。
(二)、自诉案件:
1、提交起诉状正本一份,并按被告人数提供相应的副本。
2、证明原告主体资格的材料,如身份证或户口本等的复印件,港澳同胞身份证明复印件。
3、证明被告主体资格的材料,如身份证或户口本等的复印件,港澳同胞身份证明复印件。
4、受委托代为起诉的,应提交原告的授权委托书。公民代理的,同时提交本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律师代 理的,同时提交律师事务所的公函和律师执业证件的复印件。
5、证明刑事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材料,即原告的人身权、财产权受到侵害的相关证据、公安机关的报案 材料或法医鉴定等。
6、对于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作出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决定的案件,原告应提交被告侵犯其人身、财产权 利的证明材料及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证明材料。
7、法律规定的其他材料。
三、执行案件:
1.原审法官签字的判决书或者调解书;
2.送达回证签字;
3.执行申请书;
4.被执行人财产状况说明书;
5.执行风险告知书;
6.申请人的身份证复印件一份;
7受理案件通知书
对于公证债权文书的执行,只需把上面“调解书”换成“公证文书”即可。
四、诉前财产保全:
(一)、诉前财产保全申请书和诉前财产保全担保书各一份。
(二)、证明当事人主体资格的材料。
1、当事人为自然人的,应提交身份证明资料,如身份证或户口本等的复印件;
2、当事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应提交主体登记资料,如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或由工商登记机关出具的工商登记资料或社团法人登记证,申请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同时还应提交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或主要负责人证明书。
(三)、受委托代为申请的,应提交申请人的授权委托书。
1、公民代理的,同时提交本人的身份证复印件;
2、律师代理的,同时提交律师事务所的公函和律师执业证件的复印件(后者有时不要了)。
(四)、证明申请人与被申请人之间存在民事法律关系的材料,如合同书、有关债权债务证明文书、结婚证等的复印件。
(五)、需查封的被申请人的具体财产线索及所有权证明和与申请查封的标的额相当的担保财产清单及所有权证明。
(六)、法律规定的其他材料。
(七)、送达回证签字
五、鉴定、拍卖案件:
1、鉴定申请表或者是拍卖的评估报告书;
2、送达回证签字。
另外,立案人员输入信息后,打印出来的案件信息流程表、收案单(即承办法官,如今都是电脑自动分案)、案件信息移送表等,这些是所有的案件都需要有的,并且要在各个庭拿走案件时,在案件移送表上签字。
《诉讼费用交纳办法》自2007年4月1日施行后,小标的案件的诉讼费降低了很多,并且执行案件不需要预交执行费,温老的这项举措是在鼓励百姓打官司,通过诉讼这一正当渠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很多人就因不要预先交执行费而且诉讼费很低,铁定打这官司了。呵呵,如果诉讼费高的话,法官也不会那么忙了。
㈢ 对进口兽药有哪些行政管理措施
进口兽药管理办法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进口兽药的注册
第三章进口兽药的经营、分装
第四章进口兽药的验收
第五章进口兽药监督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进口兽药的监督管理,保证进口兽药的质量和安全有效,根据《兽药管理条例》的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农业部主管全国的进口兽药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辖区的进口兽药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条进口兽药必须经口岸兽药监察所(以下简称口岸所)检验合格后,方可在国内销售、分装和使用。
第四条凡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销售兽药的外国企业及境内从事进口兽药的进口、分装、经营的企业均必须遵守本办法的规定。
第二章进口兽药的注册
第五条国家对进口兽药实行注册管理制度。凡外国企业生产的兽药首次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销售的,必须申请注册,取得《进口兽药登记许可证》。未经注册的兽药,不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分装、使用和进行商业性宣传。
第六条《进口兽药登记许可证》只对载明的兽药品种和生产企业有效。
第七条注册兽药的申请须由外国企业驻中国办事机构或其在中国境内的代理商提出。申请时须将有关资料一式三份报农业部。
第八条申请注册的兽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兽药规范和农业部专业标准已收载的;
第二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兽药规范和农业部专业标准未收载,但国外药典、兽药典、付药典或饲料法规已收载的;
第三类国外药典、兽药典、付药典或饲料法规未收载,但生产国(地区)政府兽药管理机关已批准在本国(地区)生产和销售的,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兽药使用规定的。对上述三类以外的兽药产品不予受理注册。
第九条注册兽药应填写“进口兽药申请表”并提交下列资料及物品:
一、生产企业所在国(地区)政府签发的企业注册证书和兽药管理机关批准的生产、销售证明以及企业符合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证明文件。上述证明必须先在企业所在国公证机关办理公证或由企业所在国外交部(或外交部授权的机构)认证,再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企业所在国(地区)使馆(领事馆)确认。
二、兽药的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三、产品使用说明书。
四、来源和制造方法、稳定性试验资料。
五、临床试验或区域试验。
六、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试验。
七、毒理学和特殊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试验。
八、饲料药物添加剂的饲喂试验和动物繁育试验。
九、残留试验、停药期、残留限量标准及残留监测方法。
十、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十一、抗药性情况及抗生素的耐药菌株试验。
十二、影响环境的试验(对植物毒性、鱼类毒性、昆虫毒性及环境污染)。
十三、兽药样品(附检验报告书)、标准品或化学对照品。供质量复核试验的样品必须来自三个不同的批号,每个批号的样品数量应是检验用量的三至五倍;标准品或化学对照品应是检验用量的五至十倍。
上述各项资料(除一、十三项外)均需提供中文译本。
第十条注册第一类兽药的,提交一至七项、第十三项资料及物品。
注册第二类兽药的,提交一至九项、第十三项资料及物品。
注册第三类兽药的,提交一至十三项资料及物品。
第十一条申请注册兽用生物制品的,除提交一至五项、第十三项资料及物品外,还必须根据制品类别提交以下资料:
(一)制品的原材料(包括菌毒种来源、代次和制备方法)标准。
(二)细胞苗的细胞种来源、代次、传代方法、鉴定方法和标准。
(三)活疫苗的组份、配方、特异性和稳定性试验。
(四)定性试验。
(五)灭活疫苗的灭活剂、佐剂的种类及标准。
(六)诊断液的特异性,敏感性及符合率。
以上资料均需提供中文译本。
第十二条农业部对申请企业提供的资料进行审查,对符合规定的发给“进口兽药注册申请受理通知书”。
第十三条申请企业接到农业部的“进口兽药注册申请受理通知书”后,提供兽药样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质量复核试验、动物临床药效试验和必要的安全性试验。
第十四条申请注册第一类兽药一般不进行临床药效试验。但产品组方、剂型、给药途径、适应症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兽药规范和专业标准不符时,则必须进行临床药效试验。申请注册第二、三类兽药,必须在中国境内进行临床药效试验。兽用生物制品根据资料审查情况,由农业部决定是否免做部分临床药效试验。
第十五条申请企业和承担试验单位根据农业部有关临床试验规定共同拟定试验方案,并报农业部批准后方可进行试验。
第十六条临床药效试验的动物不得少于以下数目:
(一)预防、治疗药:
大家畜40头
中家畜60头
小家畜或家禽100头(羽)
水生动物1000尾(只)
蜜蜂10箱
蚕10张
(二)抗寄生虫药:
大家畜60头
中家畜100头
小家畜或家禽300只(羽)
水生动物3000尾(只)
蜜蜂20箱
蚕20张
(三)饲料药物添加剂:
大家畜100头
中家畜200头
小家畜或家禽500只(羽)
水生动物5000尾(只)
蚕40张
(四)生物制品:
大家畜200头
中家畜400头
小家畜或家禽600只(羽)
水生动物600尾(只)
[注]大家畜系指牛、马、骡、驴、骆驼等;
中家畜系指猪、羊、犬、鹿、麝、貂、狐、獭等;
小家畜或家禽系指兔、猫、鸡、鸭、鹅、鸽等。
水生动物系指人工水产养殖的鱼、虾、蟹、甲鱼、贝等。
上述动物数目指使用受试药物的动物数。
第十七条注册第三类兽药,根据申请企业提交的资料情况,由农业部确定是否进行药理、药代动力学、毒理、特殊毒性和繁育试验。
属于第三类兽药的抗寄生虫药、饲料药物添加剂,农业部根据提交的资料情况,确定是否进行残留试验。
第十八条注册兽用生物制品的,农业部可以根据不同制品的要求确定安全性等试验项目和内容。
第十九条第十四、十七、十八条所指的试验均须由农业部指定的单位承担。
第二十条申请企业持“进口兽药注册申请受理通知书”将兽药样品、标准品或化学对照品送农业部指定的兽药监察所进行质量复核试验。
第二十一条注册产品在审查期间,农业部应派员到生产企业进行考核,该企业须提供考核所需的条件。未经考核或考核不符合要求的,不批准注册。
第二十二条农业部根据临床药效试验报告、质量复核试验报告、兽药审评委员会的审评意见、生产厂考核报告进行审核,批准注册的,发给《进口兽药登记许可证》。不批准注册的,书面通知申请企业。
第二十三条《进口兽药登记许可证》自批准之日起有效期为五年。到期时,注册兽药的企业可申请再注册,但必须在《进口兽药登记许可证》失效前六个月持原证向发证机关提出申请,并填写《进口兽药再注册申请表》,提供生产国(地区)最新批准生产和销售的证明文件、产品说明书和产品质量标准,经审核批准后换证。
第二十四条在《进口兽药登记许可证》有效期内,如生产企业对该兽药在原材料、配方、检验方法、产品规格等方面有更改时,必须及时向农业部申报,并附技术资料。如更改产品名称、变更生产厂名时,需申请换证。[3
第二十五条已取得《进口兽药登记许可证》的兽药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销售时,其包装上应标志《进口兽药登记许可证》编号、产品中英文名称,并附经批准的中文说明书。
第二十六条农业部定期发布《进口兽药注册目录》。
第三章进口兽药的经营、分装
第二十七条进口少量用于科学研究而尚未注册的兽药,需报农业部批准,核发《进口兽药许可证》。未经批准的,不得擅自进口。对养殖业生产急需、国内尚不能满足供应的未注册兽药产品,由使用单位按进口兽药申报程序报农业部审查批准,发给一次性《进口兽药许可证》,该产品只限自用,不得转让、销售。
第二十八条取得《进口兽药登记许可证》的外国企业在中国销售其产品时必须在中国境内委托合法的兽药经营企业作为其代理商。其中兽用生物制品只能委托一家总代理商进行销售。
第二十九条外国企业在办理注册过程中必须向农业部提交代理商的有关资料,提交的资料应包括:
1、代理商名称、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传真;
2、代理商的《营业执照》和《兽药经营许可证》复印件;
3、外国企业给代理商的委托书;
4、代理商的概况资料。
第三十条代理商应具备下列条件:
1、国内合法的兽药经营企业;
2、具有经销进口兽药的人员、条件和能力;
3、具有经销进口兽药的质量保证条件和仓贮条件。
第三十一条农业部定期公布代理商名单。
第三十二条对多次经销不合格进口兽药的代理商,农业部可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责成原发证机关吊销其《兽药经营许可证》等行政处罚,并会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
第三十三条凡需进口兽药者,均必须填写《进口兽药申请表》,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或农业部。
第三十四条省、自治区、直辖市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核发已取得《进口兽药登记许可证》的化药、抗生素及饲料药物添加剂品种的《进口兽药许可证》。农业部负责核发已取得《进口兽药登记许可证》的兽用生物制品和符合第二十七条规定的《进口兽药许可证》。
第三十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和农业部接到“进口兽药申请表”后,对进口单位、兽药品种、进口数量等内容进行审核,批准后发给《进口兽药许可证》。
《进口兽药许可证》有效期为一年,逾期未进口的应重新申请。
《进口兽药许可证》副本应抄送中国兽药监察所和进口口岸兽药监察所,省、自治区、直辖市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进口兽药许可证》副本还应抄送农业部。
第三十六条《进口兽药许可证》只对该证载明的兽药名称、生产厂家、规格、数量、有效期限和进口口岸有效。如有变动,需按原程序重新申请换证。
第三十七条进口兽药者持《进口兽药许可证》通过代理商签订进口合同。合同必须按照《进口兽药许可证》载明的兽药名称、规格、数量、生产厂家、质量标准签订。合同副本(或复印件)需在进货前7日内报送进口口岸兽药监察所。
第三十八条凡进口兽药检验需要的特殊试剂、标准品或化学对照品,均应在合同中订明由卖方提供。
第三十九条进口兽药在国内进行产品分装(分装指采购大包装进口兽药直接进行分包装活动)时,国内分装企业必须持有《兽药生产许可证》,并与持有《进口兽药登记许可证》的外国兽药生产企业签订合同或协议,同时应被授权使用其商标。合同或协议的内容必须符合我国有关法律和兽药管理的规定。
第四十条进口兽药在我国进行分装并在国内销售使用的,由进行分装的兽药生产企业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报送以下有关资料:
1、中外双方签定的合同或协议和商标使用授权书(副本);
2、该兽药的质量标准(原文及中文译本);
3、该兽药的使用说明书(原文及中文译本);
4、包装、标签样稿;
5、三批样品及检验报告单。经检验符合要求并经审核同意的核发分装产品批准文号,分装产品批准文号有效期为三年。
第四十一条分装后的兽药包装、标签及说明书必须使用中文,也可同时加注外文,并同时标明国外原生产厂家名称、进口兽药登记许可证号及分装厂家名称和分装产品批准文号。其分装产品执行进口兽药质量标准,必须经企业质检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
第四十二条凡进口的兽药在我国经过必要的制剂加工并在国内销售使用的兽药产品,按照国内兽药审批和新兽药审批的管理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四章进口兽药的验收
第四十三条进口兽药到达口岸后,由收货单位在三天内持《进口兽药许可证》、生产厂检验报告和进口货物报关单到指定的口岸兽药监察所申请报验。
第四十四条口岸兽药监察所对有关证件审核后,在进口货物报关单上加盖已接受报验的印章和本所印章,或出具已接收报验证明并指定兽药存放地点,封存待检。报验单位持已加盖印章的报关单或报验证明到海关办理验放手续。
第四十五条口岸兽药监察所受理报检后,应立即派员到兽药存放点进行核对及抽样,并同时注销《进口兽药许可证》正本。口岸兽药监察所应在受理报验之日起三十日内出具检验报告。未经检验及检验不合格的进口兽药不准销售、作用。兽药生产、经营企业和兽医医疗单位采购进口兽药时应向进口兽药单位索取口岸兽药监察所出具的“进口兽药检验报告书”。
第四十六条进口兽用生物制品必须经口岸兽药监察所加贴专用标志后,方能销售、使用。其产品抽样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进口兽药监督
第四十七条农业部发布的《进口兽药质量标准》为进口兽药质量监督的法定标准。凡不符合该标准的进口兽药产品均不得在国内销售和使用。
第四十八条农业部指定的口岸兽药监察所负责进口兽药的验放和检验。各级兽药监察所负责本辖区内的进口兽药产品的质量监督检验。中国兽药监察所负责对口岸兽药监察所的技术指导,负责对有争议的检验结果进行技术仲裁。
第四十九条对于检验不合格的兽药,由口岸兽药监察所会同省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封存,监督处理。同时将有关情况汇总,上报农业部。
第五十条各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对已投放市场的进口兽药,应加强监督管理,对已变质或过期失效的产品,应责令立即停止销售使用。对在临床使用中发生毒副反应的,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向农业部报告。
第五十一条进口兽药单位和使用单位发现进口兽药有质量问题时,应及时与当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和进口兽药总代理商联系,也可向上一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反映。总代理商对反映的问题应及时解决,并将结果报告当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和农业部。
第五十二条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按《兽药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十三条申请企业应按有关规定交纳试验、检验和注册费用。药效试验、饲喂试验、药理试验、毒性试验及残留试验等,根据试验动物、内容和规模确定收费,由承担试验单位和申请单位协商确定。
第六章附则
第五十四条本办法所称兽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畜禽等动物疾病,有目的地调节其生理机能并规定作用用途、用法用量的物质(含饲料药物添加剂)。包括:
1、血清、菌(疫)苗、诊断液等生物制品;
2、兽用的中药材、中成药、化学原料及其制剂;
3、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
第五十五条本办法由农业部负责解释。
第五十六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农业部于1988年7月11日发布的《外国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兽药管理办法》和1989年7月10日发布的《进口兽药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㈣ 鸡蛋发现兽药超标,由什么部门来处理如何处理依据是什么
您好!请问您是怎么发现的?
如果您是在市场上发现的,一般由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处罚。
如果您是在饲养场没有流通到市场上,一般应该由农业局管理。
但是,你要拿出具体的证据才会供应商才会有相应的处罚。如,你可以拿出国家认可的相关实验室出据的检验报告等!
㈤ 什么是兽药药剂、制剂和方剂常用兽药制剂的剂型有哪些
兽药药剂是将药物经过配制、加工处理所得的成品,是制剂和方剂的总称。
兽药制剂是根据《中国兽药典》、《兽药规范》、《兽药质量标准》及地方标准或其他法定的处方,将原料和辅料等经过加工制得的兽药制品,制剂是各种剂型的总称,它具有一定的含量、规格和包装。
方剂是根据兽医所开的处方,将各种兽药临时调剂的配制品,它有具体的使用对象、剂量和方法。
剂型是将原料药和辅料经过加工调制,制成便于使用、保存和运输的一种形式。兽药常用的剂型按分散介质的不同,可分为液体、气体、固体、半固体四大类,每一大类中又包括了许多不同的剂型。
(1)液体剂型:以液体为分散介质。
①注射剂:也称针剂,是指药物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灭菌水溶液(水针)、混悬液、乳状液油或无菌粉末(粉针剂)。水针一般可直接供肌肉或静脉注射用。混悬剂(药效长)仅供肌肉和局部注射,不能做静脉注射。一般对热或水不稳定的药物常制成粉针剂,临使用时可加适当的注射用溶媒,稀释成液体后再用。
②溶液剂:为非挥发性药物的澄明溶液。其溶媒常为水、醇、油。可内服或外用,如恩诺沙星溶液、氯化胆碱溶液。
③煎剂及浸剂:为生药(中草药)的水浸出制剂。煎剂需加水煎煮,浸剂则加水浸泡。煎浸都有一定的时间规定,所用容器以陶瓷、玻璃为最佳,需临用前配制。中药汤剂也属煎剂。
④酊剂和醑剂:酊剂是指生药(中草药)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如橙皮酊、龙胆酊等。也可用流浸膏稀释制成。通常100毫升相当于生药10~20克。而挥发性药物(多半为挥发油)的醇溶液称醑剂,如樟脑醑。碘酊本应为醑剂,但人们习惯称为碘酊,也称碘酒。
⑤流浸膏:将生药的醇或水浸液用一定的方法浓缩而成。通常每1毫升相当于生药1克,如甘草流浸膏等。
⑥合剂:将两种以上可溶性或不溶性的固体药物,用水溶解或混合后制成的透明液或悬浊液。供内服用。如复方甘草合剂等。
⑦乳剂:是油脂或其他水不溶性物质,加适当乳化剂,与水混合后制成的乳状悬浊液。通常分为水包油乳剂(多供内服)或油包水乳剂(供外用)。
⑧水剂:是挥发油或其他芳香性物质的饱和或近饱和水溶液。
⑨搽剂:是刺激性药物的油性或醇性液体剂型,有溶液型、混悬型、乳化型等,如松节油搽剂等。仅供涂搽没有破伤的皮肤。
⑩泼淋剂和喷滴剂:系杀虫药或驱虫药的透皮吸收药液。可沿动物背部浇泼或用专用器械按规定剂量体表喷滴。
(2)气体剂型:以气体为分散介质。
现常用气雾剂。它是将药物和抛射剂共同装封于有阀门的耐压容器中,借抛射剂的压力将药物喷出的制剂。供吸入给药(如氟烷)或皮肤粘膜给药,也可用于空间消毒。
(3)半固体剂型:
①软膏剂:指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具有适当稠度的膏状外用剂型。其中用乳剂型基质的亦称乳膏剂。
②糊剂:是一种含较大量粉末成分(超过25%)的软膏剂。分两类:一类为油脂性糊剂,多用凡士林等为基质,与大量亲水性固体粉末混合制成;另一类为水溶性凝胶糊剂,多以明胶、淀粉等为基质,加一定量固体粉末制成。
③浸膏剂:将生药浸出液浓缩成半固体或固体状后,再加入适量固体稀释剂,使每1克相当于2~5克生药。凡浸膏外形呈稠膏状的称稠浸膏,呈固体状的称干浸膏。主要用于调配其他制剂如散剂、片剂等。
(4)固体剂型:以固体为分散介质。
①散剂:将一种或多种药物粉碎后均匀混合而成的干燥粉末状剂型。供内服或外用,如健鸡散、平胃散等。
②可溶性粉剂:也称饮水剂,指将一种或多种可溶性药物与葡萄糖、蔗糖、乳糖等制成的主要以混饮方式给药的剂型,如氧氟沙星可溶性粉等。
③预混剂:指一种或几种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均匀混合制成供添加于饲料用的饲料药物添加剂。
④片剂:指一种或几种药物与适宜的辅料通过制剂技术制成片状的制剂。主要供内服,如土霉素片、维生素C片等。也可根据要求制成肠溶片、阴道片、植入片等。兽用片剂一般不包糖衣。
⑤丸剂:由药物与赋形药混合制成的圆球状内服剂型。兽用丸剂可制成大丸剂。
⑥胶囊剂:将药物分剂量填充于空胶囊内制成的内服剂型。可分为硬胶囊和软胶囊两种。硬胶囊的空胶囊壳是由明胶为主要材料制成,内装粉状或颗粒状药物。软胶囊又称胶丸,是用明胶、甘油、水等制成可塑性胶皮,在两片胶皮中间加入油状或半固体油状药物,用制丸机压制成的。
⑦微囊剂: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囊材)将固体或液体药物(囊心物)包裹而成的微型胶囊。一般直径仅5~400微米,外形多样。可根据临床需要将微囊剂制成散剂、胶囊剂、片剂、注射剂及软膏剂等。
⑧颗粒剂:指药物与赋形剂混合制成的干燥小颗粒状物,如甲磺酸培氟沙星颗粒等。主要用于内服、混饮等。
⑨犬、猫用颈圈:是一种将杀虫药与增塑的固体热塑性树脂通过一定工艺制成的缓释制剂。
㈥ 根据《兽药管理条例》,县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在兽药管理上有哪些职责
根据《兽药管理条例》第四十六条: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进行监督检查时,对有证据证明可能是假、劣兽药的,应当采取查封、扣押的行政强制措施,并自采取行政强制措施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需要检验的,应当自检验报告书发出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解除行政强制措施;需要暂停生产的,由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权限作出决定;需要暂停经营、使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权限作出决定。
未经行政强制措施决定机关或者其上级机关批准,不得擅自转移、使用、销毁、销售被查封或者扣押的兽药及有关材料。
㈦ 食品里吃出虫子怎么维权啊
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一千元的,为一千元。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维权赔偿:
1、拨打12331食品药品投诉电话进行举报投诉。
2、根据食品外标签上标注的生产厂家的联系方式要求索赔。
3、拿着购物小票到超市要求索赔。
(7)兽药纠纷由哪单位调解扩展阅读
第一条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下列活动,应当遵守本法:
(一)食品生产和加工(以下称食品生产),食品销售和餐饮服务(以下称食品经营);
(二)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
(三)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以下称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
(四)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五)食品的贮存和运输;
(六)对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安全管理。
供食用的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以下称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但是,食用农产品的市场销售、有关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有关安全信息的公布和本法对农业投入品作出规定的,应当遵守本法的规定。
第三条食品安全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建立科学、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
第四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对其生产经营食品的安全负责。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保证食品安全,诚信自律,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第五条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其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本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对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本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会同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并公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本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承担有关食品安全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负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以及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工作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本法和国务院的规定,确定本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职责。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在乡镇或者特定区域设立派出机构。
第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实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上级人民政府负责对下一级人民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进行评议、考核。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对本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进行评议、考核。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食品安全工作经费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能力建设,为食品安全工作提供保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
第九条食品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按照章程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和奖惩机制,提供食品安全信息、技术等服务,引导和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消费者协会和其他消费者组织对违反本法规定,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依法进行社会监督。
第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普及食品安全知识,鼓励社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食品生产经营者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普及工作,倡导健康的饮食方式,增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公益宣传,并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有关食品安全的宣传报道应当真实、公正。
第十一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鼓励和支持食品生产经营者为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规范。
国家对农药的使用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快淘汰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动替代产品的研发和应用,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第十二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举报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依法向有关部门了解食品安全信息,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十三条对在食品安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一)通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或者接到举报发现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
(二)为制定或者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提供科学依据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
(三)为确定监督管理的重点领域、重点品种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
(四)发现新的可能危害食品安全因素的;
(五)需要判断某一因素是否构成食品安全隐患的;
(六)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为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其他情形。
第十九条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农业行政等部门在监督管理工作中发现需要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应当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建议,并提供风险来源、相关检验数据和结论等信息、资料。属于本法第十八条规定情形的,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并向国务院有关部门通报评估结果。
第二十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农业行政部门应当及时相互通报食品、食用农产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
国务院卫生行政、农业行政部门应当及时相互通报食品、食用农产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等信息。
第二十一条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是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实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科学依据。
经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得出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不安全结论的,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等部门应当依据各自职责立即向社会公告,告知消费者停止食用或者使用,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该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停止生产经营;需要制定、修订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立即制定、修订。
第二十二条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对经综合分析表明可能具有较高程度安全风险的食品,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及其技术机构,应当按照科学、客观、及时、公开的原则,组织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检验机构、认证机构、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以及新闻媒体等,就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信息进行交流沟通。
食品安全标准
第二十四条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应当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为宗旨,做到科学合理、安全可靠。
第二十五条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标准。除食品安全标准外,不得制定其他食品强制性标准。
第二十六条食品安全标准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
(二)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
(三)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求;
(四)对与卫生、营养等食品安全要求有关的标签、标志、说明书的要求;
(五)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
(六)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
(七)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食品检验方法与规程;
(八)其他需要制定为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
第二十七条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公布,国务院标准化行政部门提供国家标准编号。
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的限量规定及其检验方法与规程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屠宰畜、禽的检验规程由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二十八条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应当依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并充分考虑食用农产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参照相关的国际标准和国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并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向社会公布,广泛听取食品生产经营者、消费者、有关部门等方面的意见。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应当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生物、环境等方面的专家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的代表组成,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等进行审查。
第二十九条对地方特色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制定并公布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后,该地方标准即行废止。
第三十条国家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在本企业适用,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三十一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其网站上公布制定和备案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供公众免费查阅、下载。
对食品安全标准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给予指导、解答。
第三十二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农业行政等部门,分别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修订食品安全标准。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农业行政等部门应当对食品安全标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汇总,并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通报。
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行业协会发现食品安全标准在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应当立即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㈧ 经营兽药的企业应具备哪些条件怎样办理审批手续
兽药经营企业是指专营兽药的企业和兼营兽药的企业,包括批发、零售公司或商店及经营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兽药经营企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具有与所经营的兽药相适应的兽药技术人员;②具有与所经营的兽药相适应的营业场所、设备、仓库设施等。
兽药经营企业按以下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①省级以下各部门所属的兽药经营企业,由其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畜牧)厅(局)审核批准发给《兽药经营许可证》;②市(地)、县(区)各部门所属的兽药经营企业,由其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经所在地同级农业(畜牧)局审核批准发给《兽药经营许可证》;③县以下(包含个体)兽药经营者,经县农业(畜牧)局审核批准发给《兽药经营许可证》;④经营兽药进出口业务的企业,由国务院或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外经济贸易行政管理机关审查批准,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畜牧)厅(局)审核批准发给《兽药经营许可证》。
兽药经营企业或个体兽药经营者持《兽药经营许可证》向当地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登记,经核准后领取营业执照。
《兽药经营许可证》的有效期为5年,个体兽药经营者的《兽药经营许可证》有效期为1年,自批准之日算起。《兽药经营许可证》期满后需申领新证的,兽药经营企业应在期满前6个月内,个体兽药经营者在期满前3个月内,持原证重新申请。重新申请的程序与原申请的程序相同。
受理审查、审核的农牧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在收到全部申报材料后的1个月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㈨ 应用青霉素类兽药易引起哪些不良反应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青霉素类兽药作为毒性低、疗效好的抗生素在兽医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但由于青霉素类兽药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畜禽等动物的种类不同,所患疾病的严重程度不同,以及由不同的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不同疾病,故在临床应用时,常有以下不良反应及应注意的事项:
(1)过敏反应:青霉素类兽药用于动物机体一般无不良反应,但对个别家畜偶见有过敏反应,如荨麻疹、水肿等,严重者可产生过敏性休克。在马、猪中出现流汗、不安、肌肉震颤、流涎、呼吸困难、站立不稳、心跳加速、抽搐等症状。如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青霉素类兽药,同时可用肾上腺素注射液或氢化可的松进行抢救。
(2)在使用青霉素钾盐时,应注意畜禽等动物的血钾变化,一般禁止大剂量使用,特别对高血钾患畜禁用。
(3)不宜空腹注射,以免患畜血糖较低而引起昏厥。
(4)不宜与四环素类、氨基甙类、多粘菌素E、两性霉素B、磺胺药钠盐以及碳酸氢钠、维生素C、去甲肾上腺素、阿托品、氯丙嗪等混合应用。
(5)不应随意加大剂量。大剂量或超大剂量使用青霉素类兽药,可干扰凝血机制而造成出血或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中毒,引起动物抽搐、大小便失禁、甚至瘫痪等症状。也可使耐药菌迅速产生分解青霉素的β-内酰胺酶。所以在兽医临床上,应严格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剂量,不要随意加大剂量对付耐药菌,而应换用其他有效的抗菌药物。确因病情需要加大使用剂量时,应严格控制在有效范围每日2000万单位以下。
(6)青霉素类兽药应即溶即用。由于青霉素类兽药在干燥状态下较稳定,在室温下溶解的时间越长,其效价就越低,分解产物也就越多,致敏物质也就不断增多。所以青霉素类兽药应即溶即用,确保药效准确,毒副作用小。
㈩ 如果兽药怀疑有问题应到哪个部门投诉
发现兽药含量不足引起的纠纷.可以直接到质监局投诉、举报、也可以拨打12365投诉举报、如果造成经济损失.可以向法院起诉索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