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请问媒体曝光他人犯罪或者一般违法行为算是侵权么
这个要分好几种,抄首先,如果你被袭警察抓住在现场。媒体是没有权利播发你的相貌和照片的。因为这个阶段你顶多算是犯罪嫌疑人,在法院没有叛你有罪之前。你享有一般公民所具有的任何权利,包括肖像权。
你被法院确定有罪以后,还有很多的分类
如过你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那么任何媒体都不可以在你不允许的情况下公布你的肖像特征。
但是现在中国对这个都没有明确的立法规矩,而且一般被判了后。大家对这个也没什么想法,都TM进牢子了,暴光不暴光没啥区别。
最主要还是看新闻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
一般市县的小电视台没这个意识,因为就算不播你的相貌,全市人民至少很多认识的你的。相对传播范围也小。
但是省一级的一般这方面处理还算OK
『贰』 新闻出版单位转载其他媒体新闻报道,当事人以侵犯名誉权起诉的,新闻单位应当如何举证
你现在是被人家起诉,那么很简单,看人家怎么举证了,因为人家要告别人侵权,必须证明自己的权利被侵害,首先要证明自己的权利,其次要证明侵权行为的存在,第三要证明损害结果,第四要证明侵权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因此,被告的举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证明该权利不存在,名誉权是有法律规定的,是法定的权利,但是原告所主张的权利是否是名誉权可以推敲;
第二:证明该侵权行为不存在,主要是说明该侵权行为不属于侵权行为,比如说其他新闻媒体报道本来就是真实的报道,那么何来侵权呢?简单地引用不属于侵权,要不然有些媒体曝光一些不良事实,中央一套每天读报,是否也是侵权?显然不可能啊。
第三:证明没有因果关系。
『叁』 新闻侵权主要有哪些现象,请以现实中的案例加以说明
新闻侵权是新闻报道侵害他人受法律保护的权利。主要表现为对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名誉权、著作权的侵害。
名誉是指公民的品德、声望、信誉、形象、性格等方面的社会评价。新闻以虚假或攻击性的内容指责公民有不道德或违法行为,损害其名声,就构成对该公民的名誉权的侵害。未经本人同意,新闻对个人私生活的报道,构成对隐私权的侵犯。
新闻单位没有征得稿件作者同意,擅自删改文字内容而造成差错,或改变表达方式发表,也属侵权行为。同时,报刊私自将稿件转交其他报刊发表而又没有征得作者同意,也是一种侵权行为。
(3)媒体名誉侵权案扩展阅读:
叶挺家属起诉侵权者案宣判的重大意义
28日上午,叶挺将军家属起诉西安摩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名誉侵权一案一审公开宣判。该公司旗下的“暴走漫画”曾发布含有侮辱烈士内容的短视频,篡改叶挺在狱中写就的《囚歌》并加入低俗语句,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法院判决摩摩公司公开道歉,并向原告支付精神抚慰金10万元。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施行以来,由英烈家属为原告起诉侵权者的第一案,这一判决充分昭示了国家惩治侵犯英烈名誉行为的坚强决心。
彪炳史册的英雄事迹标注了战火年代的时代坐标,镌刻在民族丰碑的基石底座,具有广泛的社会道德认同。英烈的形象和荣誉,既是后辈儿孙的宝贵财富,更是凝聚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之源。我们必须营造全社会尊崇英烈的良好氛围,树立英烈名誉不容侵犯的正确意识。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长期处于和平年代、远离硝烟炮火,一些人对英烈的敬仰逐渐“褪色”;甚至有人心怀恶意,诋毁攻击英雄,美化侵略历史、发表辱华言论,挑战了人类道德底线,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一些网红、“大V”以戏说、娱乐为幌子,以动漫、段子、综艺等形式调侃英烈,混淆了文艺创作和侮辱诽谤的界线。暴走漫画此前也以“习惯以一种娱乐化的方式去表达观点和态度”作为辩解,但这种说法站不住脚。
文艺作品的戏说、虚构不可逾越道德的红线;调侃戏谑更不能以误导青少年作为代价。挖空心思制作恶趣味内容,其心心念念的还是流量和金钱,自家生意盈利不少,伤害的却是全民族的共同情感。诋毁先烈、质疑历史,归根结底还是泛娱乐化和历史虚无主义在作祟。
英烈的名誉与历史的清白,需要全社会自发守护,更需要亮出法律的牙齿予以捍卫。近年来,从法院依法保护狼牙山五壮士、邱少云等英雄的名誉权,到“精日”分子因不良言行被行拘,勇于向亵渎历史的行为亮剑,彰显了法律的正义与庄严。
今年5月1日,英雄烈士保护法正式施行,为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等行为敲响警钟;随着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案件的公益诉讼制度正式建立,起诉主体从亲属扩大至检察机关,让此类行为难钻法律漏洞,有效保护了英烈的形象,体现了以法律捍卫历史的高度共识。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从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到烈士纪念日,再到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一个个国家纪念日,推动着勿忘历史、崇尚英雄的活动汇聚成潮。
在第五个烈士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纪念祭扫、主题学习、红色旅游、制作动画等各类活动在全国各地铺展开来。
这也提示我们:树立正确英雄观、民族观和历史观,既要靠法律树起保护英烈权益的铜墙铁壁,更要通过教科书、宣传片、影视剧等多种方式,潜移默化地传播历史,形成崇尚英雄的良好风气。
『肆』 自媒体侵权名誉权问题,对方告我能不能告赢
是否能够得到法院支持取决于侵权是否成立以及是否有充分足够的证据!
『伍』 新闻媒体侵权
新闻媒体报道是否构成侵权有两点:1.报道内容是否”基本“属实 2.是否使用侮辱性词汇、是否诽谤、诋毁,损害。
各法院的认定的尺度不同,建议聘请律师据理力争,首先,看对方诉求是什么。再者,要看你们所在地法院以往的判例。最后,要结合具体案情做好诉讼策略。以下是法律依据,望采纳哦。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
七、问:侵害名誉权责任应如何认定?
答:是否构成侵害名著权的责任,应当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来认定。
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侮辱或者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对未经他入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者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
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98解释)
九、问:对产品质量、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引起的名誉权纠纷,如何认定是否构成侵权?
答:消费者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但借机诽谤、诋毁,损害其名誉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
新闻单位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内容基本属实,没有侮辱内容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其名誉权;主要内容失实,损害其名誉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
『陆』 吴亦凡名誉侵权案胜诉,为何这些自媒体胆子那么大啥都敢说
作为自媒体,胆子大吃个够,胆子小吃不着。
近些年来自媒体的飞速发展,导致许多人都建立起了自己的自媒体账号。但是自媒体对于话题方面的限制并没有太多的要求,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说一些或者有些真凭实据的定论,或者不着边际的奇怪言论。
自媒体的胆子大啥都敢说,其实建立在没人使用监督权,就算被发现惩罚也不重,毕竟没有因言获罪这种事情。
『柒』 急!一家媒体恶意诽谤别人 触犯哪些法律
关于出版的法规我国有《出版管理条例》,而中宣部及新闻出版署下发的各种规章制度及规范性文件就更多更全了。。不知道你说的媒体是互联网、或是电视台、还是报纸?不过不管哪种媒体,关于如何报道及媒体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要求的规定是很细致的,涉及面非常广,我由于以前从事平面媒体工作,因此对关于报纸方面的管理规定相对知道一些,如你说的情况,在《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第八款就有明确规定:任何出版物不得含有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内容;违反此规定由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视情节给予限期整顿、罚款、吊销许可证等处罚,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类似的条款在《报纸管理暂行规定》、《报纸质量管理标准》及实施细则、《关于建议违纪违规报刊警告制度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报刊管理的意见》、《有关防止报纸内容出现政治错误、虚假报道等问题的规定》等许多规章制度都有规定,由于太多了,没法一一列举,我建议你去你那里的新闻出版局去找找,我以前学习时有本教材名叫《报纸出版工作法律法规选编》,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培训中心编制的,你会在里面找到你所需要的。。
『捌』 百度起诉媒体人侵犯名誉案二审事关什么
网络起诉罗昌平侵犯名誉案二审 ,事关有无"打头办"。
8月14日消息,网络网讯公司、网络在线公司认为罗昌平在微博上发布不实言论,侵犯其名誉权,故诉至法院要求罗昌平赔礼道歉并赔偿各项损失共计500万余元。一审法院判决支持了网络网讯公司、网络在线公司的部分诉讼请求,罗昌平不服上诉至北京一中院。14日上午,北京一中院开庭审理了此案。
网络网讯公司、网络在线公司则认为,即使涉案图片为转载,转载人也应当核实所转载信息的真实性,否则就要对其言论承担责任。上诉人作为知名媒体人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其恶意侮辱诽谤给公司造成巨大损失,应承担相应责任。
目前,该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维护自己的声誉,网络一定要坚持打赢官司!
来源: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