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专利申请与获得专利权之间的这段时间内,别人仿制算不算侵权
从公开到授权这段时间里有所谓“临时禁令”的保护措施,你可以发律师函要求仿冒的人停止侵权,但无法起诉他,只有在授权后你才可以起诉他,计算赔偿数额的时候是把授权前的这段时间也计算在内的。在一个专利申请公开之前是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
❷ 怎么才叫专利抄袭,算侵权吗。专利抄袭指全仿制,还是借鉴创新。
专利不存在抄袭。只有侵权。
专利的侵权是指非授权使用了专利技术。判断标准专是是否使属用了对方专利权利要求书覆盖的技术。
注意是权利要求书里的内容,权利要求书没有要求的就不是侵权。
你这里的情况,要看a专利的保护范围和b专利的保护范围,b可以申请比a多的功能作为b的保护范围。但是如果b的全部内容使用了a保护范围内技术,那就对a侵权了。
这种情况是可能存在互相侵权的情况的(比如a要用到新功能,可能就侵权b了)。所以很多大公司之间会有专利交叉授权的协议。
❸ 生产仿冒产品不贴商标算侵权行为吗
您好
这个不侵商标权,但是专利就不确定了,具体判断。
仿冒产品除了涉及到商标侵权,还会涉及到专利侵权。既然您是不贴商标,那么也有可能是专利侵权。这得根据具体来判断。
❹ 使用专利仿冒侵权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是否违法
如果问题是:使用了侵犯他人专利权的产品的单位或个人是否违法?
如果自己事前不知道,你可以提供证明,证明自己从谁那买来的,证明其正当的来源。那么不违法。但专利权人可以要求你停止继续这么做了。
如果自己和那个直接侵权人本身就是有预谋侵权,甚至诱导、怂恿、教唆他人,直接侵权,那么自己就涉及到间接侵权的问题。
❺ 抄袭国外专利算侵权吗
不是的,专利有地域性和时间性,除非外国人的侵权行为发生在国内。 申请国内专版利权,就能够在国内获得保护,申请国外专利,那么就能受到申请国的保护,互不相关。例如,你先申请国内的专利,然后提出PCT,之后按照你的意愿可以指定进入的国家。专利是请求原则,你都不请求,那谁给你权利呢?所以,你需要在哪个国家得到保护,就进入该国。
❻ 关于专利 模仿侵权
答1:属于侵权与否完全要看你专利的权利要求书的撰写了,如果你的权利要求书保护范围非专常全属面,并且对方的产品应用了你保护范围之内的功能,那就属于侵权了,所以主要还是要看你的权利要求书严谨与否。
答2:专利最关键的部分当然是权利要求书,因为这涉及到你的保护范围,也就是界定别人是否侵权的证据,所以如果自己不是很在行找人帮你吧。
答补充问题:建议申请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授权周期太长,要1-3年,等他授权了,没准你的专利不新鲜了呢。
❼ 模仿人家的专利产品 只要不是100%类似就不算侵权是吗
不是,这算侵权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十一条
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被授予后,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
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外观设计专利权被授予后,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
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外观设计专利产品。
(7)仿冒专利算侵权吗扩展阅读:
专利侵权案例:
据裁判文书网10月30日披露的裁定书,谭卫、何章鸿、赖斌认为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小桔科技”)、广东太平洋互联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简称“广东太平洋”)和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滴滴出行”)侵害他们持有的发明专利权。
所涉专利名称为“基于移动终端的拼车服务系统及方法”。记者查阅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发现,该专利持有人为岑宇钿、何章鸿、赖斌和谭卫,申请日期为2008年8月29日。
何章鸿、赖斌和谭卫的代理人认为小桔科技为滴滴出行APP产品的开发商,即制造商;而下载滴滴出行APP产品的太平洋网的主办单位为广东太平洋,其发行滴滴出行APP产品的行为构成销售;“滴滴出行”APP产品的运营机构为滴滴出行。故三被告的行为构成侵权。
据裁定书,小桔科技在提交答辩状期间,对管辖权提出异议,认为,广东太平洋不是适格的被告,其仅仅在网络上提供了涉案APP滴滴出行的免费下载,并未实施涉案专利方法,不存在直接或间接侵权行为,不应列为案件被告,
不应由广州知识产权法院管辖。案件侵权行为地不在广东。涉案专利的侵权行为地应为完整地实施涉案专利方法的地点,但客观上并不存在完整地实施涉案方法专利的主体及行为。依侵权行为地,案件也不应当由广州知识产权法院管辖。故请求将案件移送到被告住所地法院即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理。
据裁定书,广州知识产权法院认为,被告广东太平洋在其网络平台上提供了被控侵权滴滴出行APP产品,原告将被告广东太平洋列为被告并无不妥,被告广东太平洋为案件适格被告。又因被告广东太平洋住所地在广州市,
在辖区范围内,原告选择向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提起诉讼,故根据上述规定,法院对该案具有管辖权。被告小桔科技主张将该案移送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理,依据不足,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不予支持。
由此,广州知识产权法院驳回小桔科技对管辖权提出的异议。
目前,记者尚未获得滴滴出行这起被诉专利侵权案件的其他消息。
据滴滴出行官网,2012年小桔科技在北京成立并推出嘀嘀打车APP,2015年9月APP更名为滴滴出行,2015年11月推出快车拼车服务。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以来,滴滴出行多次被诉专利侵权。新京报10月9日报道,摩拜单车已向苏州中院提起四起专利侵权诉讼,要求被告小桔科技及杭州青奇科技有限公司(青桔单车)停止侵权行为。
这起案件涉及滴滴出行2018年1月推出的青桔单车侵害摩拜单车智能锁等专利。据裁判文书网2016年12月31日公布的裁判文书,易到用车曾起诉小桔科技、北京嘀嘀无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侵害发明专利。该案以易到用车撤诉告终。
参考资料来源:新京报-滴滴出行拼车专利侵权案细节:请求回北京审理被驳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