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被银行的理财专员骗我买了份长期的理财保险,想退保却发现只能退一半左右的本金,可不可以报警处理
我觉得如果他告诉你的内容与产品的实际内容不符合,你可以投诉。
再者可以看看合同是否有问题,如果合同符合实际情况,而他是误导,你也有责任。因为你签合同就需要看看合同与他所告知的信息是否相符,这是你的个人问题。
另外,合同跟他所说相符,而你不满意,只能硬啃。其次,毕竟规则是这样,保险类产品一旦投保,你还有一个犹豫期大概10~20天,这个时间退保可以退本金。如果过了这段时间,想退保只能退给你现金价值,保险的现金价值一般前期都很低,既然是理财型的,如果你不急着用钱,倒是可以长期投下去,应该不会亏本。如果日后急需用钱,有的公司是可以凭保单贷款的,具体情况,我觉得你可以去咨询下。毕竟既来之则安之嘛,既然你觉得他骗了你买,你也可以玩转他的条款,通过这个产品获得更多的利益。不着急不着急。
⑵ 银行误导理财买保险有成功退出的案例吗
银行卖的是非保本型的保险理财产品,非保本型就是说本金都有风险,到期后风险大小,就连银行也说不清楚有没有损失的风险。以后要记住!所谓“保险”就是用来抵御风险的,不是用来理财的,更不能想用保险来赚钱。想理财赚钱或想抵御货币贬值,可以做基金和国债。所以,分红型保险是以保险的名义骗客户的钱。
⑶ 家人被银行职员忽悠买了昆仑保险金银花长期护理保险当做两年期理财产品,能退回多少钱
发生约定事宜
理赔相应保险金
看保险合同条款约定
被忽悠可以到银保监会投诉,那样退的钱可能多些
⑷ 银行保险投资理财出现纠纷怎么解决
我看过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新闻报道,如果你有证据证明当时推销员向你推销的时候误导了你,你可以要求他们返还你的本金。
⑸ 民事纠纷案,在银行购买的保险理财产品法院在强制执行时可以采取冻结吗
可以。
在银行所购买的保险理财产品属于投资型理财产品,虽然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保险类理财产品是否可以执行,但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二条之规定,其属于经营型产品,债券、股票、基金具有相同的营利目的,可以被强制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四十二条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查询被执行人的存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情况。人民法院有权根据不同情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被执行人的财产。人民法院查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的财产不得超出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的范围。
人民法院决定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财产,应当作出裁定,并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有关单位必须办理。
第二百四十四条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但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
采取前款措施,人民法院应当作出裁定。
(5)近期鉴于银行保险理财纠纷扩展阅读:
强制执行: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运用国家强制力量,根据发生法律效力文书明确具体的执行内容,强制民事义务人完成其所承担的义务,以保证权利人的权利得以实现。
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民事判决书、实现担保物权裁定、确认调解协议裁定、支付令等。它们一经生效,义务人即应自动履行。如拒不履行,权利人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提出申请的权利人称申请人,被指名履行义务的人称被执行人。
民法院可以查封、扣押、冻结被执行人占有的动产、登记在被执行人名下的不动产、特定动产及其他财产权。未登记的建筑物和土地使用权,依据土地使用权的审批文件和其他相关证据确定权属。
⑹ 招商银行保险理财,五年缴费,十年保期,如果终止合同有什么损失
你好!您的合同定期10年的,必须是十年满期再取!不到十年如果退保的话会有损失的!
⑺ 在邮政储蓄银行存钱变理财保险,过程录音后能否起诉后成为证据
对于提起民事诉讼的银保产品纠纷,多半是超过犹豫期,或者需要损失本金的纠纷。大家知道,银保产品都有犹豫期,一般7……15天(各公司规定不同),在犹豫期内如果投保人要求退保的,保险公司必须无条件退保。对于超过犹豫期的,保单正式生效。中途退保按照现金价值退还本金,绝大部分都会损失本金,除非快要到期的。至于销售人员是否误导忽悠销售,相信“双录”就是最好证据,况且还有保险公司电话回访录音,这也是证据。综上所述,保险公司是否存在销售过错,作为投保人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即使有证据,还得看证据对谁有利,权衡利弊后再做是否起诉决定。否则,不仅败诉,还要承担相关费用,得不偿失。但话说回来,银保产品只要持有到期,亏本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只是收益浮动较大,说不一定不如银行定期存款。有人总爱忽悠销售产品,咱们可要当心喽!
⑻ 银行代客理财纠纷,出现问题责任谁负
没有办法,这些都是签了合同的,风险声明中的风险全由客户承担,你还有3。97的收益已经很好了,我听说过有只剩7%本金的理财产品!
⑼ 理财产品有纠纷怎么办
想要维权,必须证明自己当初被误导了,一切都需要证据。
录音录像。因为很少有人在买理财产品时会特意录音,一般情况下是拿不出这种证据的,事实上,由于大多数误导发生在银行,所以多半会被监控录像拍到,声音则有可能一起录下,遗憾的是,如果没有立案的话,银行一般会拒绝提供监控录像。然而,一旦拥有这种证据,形势立刻就会逆转,作为一种预防措施是非常合适的。
其他记录。如果实在没有录音,只能退而求其次,如果保留了购买产品时的相关文件,比如宣传页或利益演示之类,或许可以通过当初留下的笔迹证明销售人员描述过的一些内容,但这种证据同样难以找到。
是否被代签字?某些金融产品在销售过程中不仅需要一个签名而已,还需要客户签署表示了解风险或其他内容的文件,比如保险产品会要求客户亲笔在合同中书写“了解收益是不确定的”这样一段文字,而误导你的销售人员很有可能并未让你书写,那么情况一定是你被代签字了。这时可以主张自己并未被销售人员提示过风险,当代签字被确认之后,事情就好办了。这个道理适用于其他“该有的东西却没有”这类情况。
电话回访也有录音。买了保险产品除了要额外写一段话,在犹豫期内保险公司还会进行电话回访,从而了解你是否真的知道相关风险,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对回访电话都是敷衍了事,对方说什么都是“嗯”的回答,由于回访电话都有录音,反而成为对自己不利的证据。但有一种情况另当别论,即回访电话本身就有违规问题,比如并没有明确告知风险。
⑽ 中国银行买保险被骗,我三年前在中国银行买理财产品被骗买成保险,当时说的好听
我不是去年在中国银行办了了理财产品买个保险,刚刚呼市中国银行给我打电话说我又该交12000了,我就问他们一下说能不能我不交终止在继续在交1万2,他们说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