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起诉时被告人死亡怎么办
提起侵权赔偿诉讼的主体一般是被侵权人本人,但在被侵权人死亡的情形下,该由谁提起侵权赔偿诉讼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一条第二款专门对此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本法所称‘赔偿权利人’是指因侵权行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直接遭受人身损害的受害人、依法由受害人承担扶养义务的被扶养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亲属。”因此,被侵权人死亡的,被侵权人生前依法负有现实扶养义务的被扶养人和被侵权人的近亲属有权提起侵权赔偿诉讼。被扶养人包括未成年人和丧失劳动能力由被侵权人供养的成年近亲属;参照《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七条之规定,被侵权人的近亲属中配偶、父母、子女存在的,应由其作为共同原告提起侵权赔偿诉讼,若配偶、父母、子女均不存在的,则由其他近亲属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提起侵权赔偿诉讼。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因生命、健康、身体遭受侵害,赔偿权利人起诉请求赔偿义务人赔偿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本条所称“赔偿权利人”,是指因侵权行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直接遭受人身损害的受害人、依法由受害人承担扶养义务的被扶养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亲属。《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八条被侵权人死亡的,其近亲属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
『贰』 民事诉讼中 未宣判 期间被告死亡 该怎么办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诉讼:
(一)一方当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诉讼的;
中止诉讼的原因消除后,恢复诉讼。
第一百三十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终结诉讼:
(一)原告死亡,没有继承人,或者继承人放弃诉讼权利的;
(二)被告死亡,没有遗产,也没有应当承担义务的人的;
(三)离婚案件一方当事人死亡的;
(四)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以及解除收养关系案件的一方当事人死亡的。
『叁』 当事人死亡后如何确定民事诉讼的被告 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一方死亡的,法院会中止审理,由当事人的法定继承人决定是否继续参加诉讼。
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五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诉讼:
(一)一方当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诉讼的;
『肆』 民事诉讼被告一方当事人死亡是否中止诉讼
分两种情况
第一,是中止诉讼,即需要等待继承人是否参加诉讼。
第二,是终止诉讼,即被告没有遗产,也没有相应的义务承担人。
所以需要根据情况来确定,不能一概当地认定未中止诉讼。
『伍』 民事案件中 被告人死亡, 原告要求的赔偿该如何处理
可以将被告的合法继承人列为被告,要求继承人在继承被告遗产的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
『陆』 在民事诉讼中,一方当事人死亡怎么办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六条、第一百三十七条的有关规定,应视具体情况分别处理:
1、一方当事人在诉讼中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诉讼,法院应裁定中止诉讼。继承人表明愿意以继承人的身份参加诉讼的,法院可以撤销中止诉讼的裁定,继续审理案件。
2、下列四种案件,人民法院应当裁定终结诉讼,不再审理:
(1)原告死亡,没有继承人,或者继承人放弃诉讼权利的;
(2)被告死亡,没有遗产,也没有应当承担义务的人的;
(3)离婚案件一方当事人死亡的;
(4)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以及解除收养关系案件的一方当事人死亡的。
(6)民事纠纷被告死亡扩展阅读:
诉讼过程中,如果一方当事人死亡,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继承人参加诉讼,继承人参加诉讼不但继承被继承人的权利义务,还需继承被继承人已经进行的诉讼行为。
同样,上诉人在二审诉讼过程中死亡、再审申请人在再审程序中死亡、执行申请人在执行程序中死亡也适用诉讼继承。
实践中,诉讼权利人在生效判决做出后死亡的,其继承人可以作为执行申请人启动执行程序。原告或被告在一审判决做出后判决生效前死亡,其继承人也是有权提出上诉的。
即使是生效判决的一方当事人死亡,其继承人对生效判决不服可否提出申请再审的问题,答案也是肯定的。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十一条规定:民事再审案件的当事人应为原审案件的当事人。
原审案件当事人死亡或者终止的,其权利义务承受人可以申请再审并参加再审诉讼。综上,可以看出,民事案件中,不管是诉讼正在进行中,还是判决生效后申请再审的过程中。
诉权的继承都是贯彻始终的,但是诉权继承仍应遵照继承法律关系的客体以被继承人遗留的权利义务的范围为限的原则,不得超出被继承人原所享有的权利及应承担的义务。
『柒』 民事判决书下达之前被告死亡判决书是否有效
你好,对于你的疑问,我想从生活常识来引导你理解。民事判决书解决民事纠纷,主要就是民事领域的财产、人身纠纷了。此类纠纷的特点是民间产生,较少关涉社会和局外人的利益,那么法律的态度是弥补,也就是使产生问题的民间关系得到弥合就行了,法律不会过多干涉,也不会惩罚,区别于某些刑罚。民事判决作出后,而被告死亡,本来判决的主要内容就是金钱给付,人亡而财物存(合理假设被告有可供执行的财产)(少数情况下,如果是一些人身性判决,则在不可能履行或没有必要履行时,自然不会生效),那么被告其人是否生存并不影响判决的生效、执行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所以,我的结论是,大部分民事判决不会因为被告死亡而不生效。供你参考,谢谢。
『捌』 民事诉讼中被告死亡的,原告还能继续诉讼吗
原告家属赔偿告死告家属要赔原告意思
『玖』 民事诉讼中被告死亡后如何确定当事人
1.被告死亡的案件,没有遗产,也没有应当承担义务的人时依法终止诉讼。
2.事诉讼过程中,被告死亡的,有遗产,有继承人的案件需要根据继承人是否同意参加诉讼分别对待。
(1)继承人表示参加诉讼的,变更继承人为被告,继续审理,已经进行的审理对变更后的被告仍然具有法律约束里,但被告仅以继承遗产的价值为限承担赔偿责任。
(2)继承人表示不参加诉讼的,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中的做法也不一致。
一般情况下继承人不同意参加诉讼时,通知其作为被告参加诉讼,查清遗产,判决以死亡的当事人的遗产承担责任。这样可以节省司法资源,减轻当事人的诉累。
3.被告死亡,有遗产,无继承人案件的处理。
在此种情况下,一般应当及时通知民政部门或者被告所在集体,参加诉讼,同样仅以继承的遗产的价值为限承担民事责任。
(9)民事纠纷被告死亡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诉讼(一)
一方当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诉讼的;法律尊重继承人的意思表示,就不能简单的不论其意思表示,而一概通知继承人作为当事人承担诉讼,尤其是在继承人明确表示不同意参加诉讼情况下,不能将不同意参加诉讼的继承人列为被告,但是,案件的处理与该继承人有利害关系,故应通知其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终结诉讼:
(一)原告死亡,没有继承人,或者继承人放弃诉讼权利的;
(二)被告死亡,没有遗产,也没有应当承担义务的人的;
(三)离婚案件一方当事人死亡的;(四)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以及解除收养关系案件的一方当事人死亡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第五十五条规定,在诉讼中,一方当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诉讼的,裁定中止诉讼。
第四十四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及时通知继承人作为当事人承担诉讼,被继承人已经进行的诉讼行为对承担诉讼的继承人有效。依照本条规定,继承人不同意参加诉讼时,通知其作为被告承担诉讼,这与继承法规定的继承人有权放弃继承的法律规定相违背。继承人清偿债务以继承的遗产价值为限,如果继承人放弃继承,没有继承遗产,也就不用承担清偿债务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