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民事违法刑事违法行政违法的区别请举几个例子。
1、违背法律不同。
民事违法违背的法律为民法规定;刑事违法违背的法律为刑法;行政违法违背的是行政法规。
2、违法性质不同。
民事违法的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严重违法且是一切违法行为中最为严重的一种;行政违法是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3、包含范围不同。
民事违法包含违反合同行为和侵权行为;刑事违法在我国包含八类如反革命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等;行政违法包含实质性行政违法和形式性行政违法、内部行政违法与外部行政违法以及作为行政违法与不作为行政违法。
举例如刑事违法,2018年4月15日,犯罪嫌疑人张某强因经济拮据,心生绑架勒索恶念。随即在互联网上勾连了姚某庆、李某等4名外省人员,组成绑架犯罪团伙。5月4日,嫌疑人张某强等对临汾乡宁县人孙某珍实施了绑架。
举例如民事违法,甲与乙签订购买二手房合同且支付给乙方定金以后,乙方因事后觉得出售的房价低了,不愿意履行合同。甲方将乙方诉讼至当地法院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并继续履行合同。
(1)行政侵权行为举例扩展阅读:
行政违法构成要件:
1、行政违法的主体必须是行政主体,任何组织和个人只有当他们以行政法主体身份或以行政法主体名义出现时,他们的违法才能构成行政违法。
2、主观要件包含行政违法主体主观上有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如果行为在客观上违反了行政法律规范,但不是出于故意和过失,而是不可抗拒或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不能认为是行政违法而追究行政责任。
3、构成行政违法的客观事实情况,包括行为及其后果等。
行政违法的特征:
1、行政违法的主体必须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不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不可能构成行政违法;
2、行政违法违反的是行政法律规范,侵害的是受法律保护的行政关系;
3、行政违法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但尚未构成犯罪;
4、行政违法依法应当承担行政责任。
㈡ 什么是行政侵权行为
行政侵权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侵害他人财产或人身权利回的职务行为,将引赔偿。答它属于行政违法,但并非所有行政违法都侵权。
“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作出的最新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由该行政机关或者该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所在的行政机关负责赔偿。”
这就是《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行政侵权赔偿责任。构成行政侵权赔偿责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必须是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只有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才能申请行政赔偿。
2.必须有造成损害的事实。若没有造成损害的事实,赔偿则无从谈起。
3.违法的行政行为和损害的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就是说因为行政行为的原因,才造成了损害的事实结果。
4.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确有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错误)。
㈢ 有没有一些侵权行为的案例
倪XX、王X诉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侵害名誉权纠纷案
一、事实概要
原告到被告下属的超级市场购物,被告工作人员怀疑二原告偷拿东西,于是在公众场合训问二人,并根据市场内所贴无效公告,对被告进行搜查,未查到任何属于市场所有的东西。原告起诉被告侵犯其名誉权。
二、裁判要旨
首先,公民或法人行使某一“权利”如果没有法律的依据或者不符合法律的规定,都不能自认为有权利行使这样的行为。法律从未赋予市场工作人员有盘 问顾客和检查顾客财物的权利,因而被告无权张贴要求被告将自己的提包打开供被告工作人员查看的公告。
尽管此公告张贴在市场门口,但由于它没有法律依据,因而是无效的,顾客有权不执行公告的规定。其次,被告工作人员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在公众场合用带有贬义的话语询问原告是否偷拿东西,并根据市场内所贴 无效公告对原告的包裹、衣服等进行搜查。
上述行为足以使原告感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已遭贬低,而且也实际影响了对二原告的品德、声望、信用等方面的社会评价。
原告的名誉因此而受到损害。被告的工作人员是在工作岗位上履行被告为其规定的工作职责时对二原告实施侵权行为的,因此,其侵权民事责任应由被告承担(依据 民法通则第43条)。
三、法院判决(处理)及适用的法律
在法院查清事实、分清是非后,双方自行和解。被告愿向原告表示歉意并向两原告各支付1000元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赔偿,原告撤诉。
(3)行政侵权行为举例扩展阅读:
侵权行为,是指侵犯他人的人身财产或知识产权,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违法行为。侵权行为发生后,在侵害人与受害人之间就产生了特定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即受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赔偿损失。
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不法行为,以及依照法律特殊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侵害行为。
“一般认为,侵权行为首先是一种民事过错行为,也就是说,侵权行为破坏了法律规定的某种责任——这种责任是在法律上严格规定不许被破坏;侵权行为同时又是对他人造成了伤害的行为,而加害人必须对被伤害人做出赔偿。
构成要件
一、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二、受害人的过错
受害人的过错,是指受害人对侵权行为的发生或者侵权损害后果扩大存在过错。
三、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财产、人身或者其他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所实施的不超过必要限度的行为。
四、紧急避险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财产、人身或者其他合法权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而不得已采取的致他人较小损害的行为。
五、受害人的同意
受害人的同意,是指受害人在侵权行为或者损害后果发生之前自愿作出的自己承担某种损害后果的明确的意思表示。
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
(一)过错责任原则
(二)无过错责任原则
(三)公平责任原则
㈣ 举例说明什么叫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民事违法,如违背民事合同,民事侵权等。
行政违法,分为行政主体违法和行政相对人违法,前者主要指行政机关等违法行政,比如工商局没有依据查封你家开的公司。后者主要指公民、法人、其他组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而行为,比如你开车闯红灯。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是与法律规范的规定或精神内核不符,受到法律的否定性评价
㈤ 行政违法和民事违法案例及区别
行政违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行政违法仅指行政主体的违法,广义的行政违法还包括行政相对人违法。我们采用狭义说。据此,行政违法是指行政主体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但尚未构成犯罪而依法须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
民事违法,如违背民事合同,民事侵权等,是一般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违反民事法律规定,损害他人民事权利的行为。其构成条件主要有两条:(1)侵犯他人受到民事法律保护的权利和利益;(2)行为具有违法性,即违反民事法律的规定。民事违法行为分为违反合同行为和侵权行为两大类,前者指合同当事人没有合法事由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义务的行为,后者指合同以外的,非法侵犯他人民事权利的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在表现形式上可分为作为和不作为。违法的作为是指实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违法的不作为是指不实施法律所要求做的行为。它同其他违法行为相比,有以下特征:(1)民事违法行为是违反民法规定的作为或不作为义务的行为;(2)某些民事违法行为不要求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如从事高度危险作业造成他人财产或人身损害的,即使行为人主观上没有过错,也同样构成民事违法行为;(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违法行为,本人虽不承担民事责任,但要由其监护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4)某些情况下,违反国家民事政策和社会共公利益的行为也可构成民事违法行为。
事违法行为是违反民法(主要表现为拣到别人的钱不归还,高空掷物并且伤及他人)主要为侵犯别人的财产权和人身安全权)
刑事违法行为是违反刑法的行为,指犯罪。表现为持刀杀人等。都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具有刑事违法性和刑罚当罚性。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属于严重违法行为,就是犯罪。
㈥ 请举例一些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以及犯罪行为的例子 如:民事违法:xx 行政违法:xx 犯罪行为:xx…
1、劳动社保行政违法行为,
某省级劳动社保部门在审核企业员工退休时,依据退休审核程序,应当审核企业送审员工的原始人事档案,但劳动社保部门没有审查《干部档案》,就将申报是内退干部的某女会计师,凭用人单位伪造签名的一纸工人退休通知书和30年前参加工作时的招工政审表,就将1983年转为国家正式干部1986年毕业的大学毕业生,中级技术职务的会计师做生产工人50岁强行退休,其滥用职权的行为直接违反党和国家的干部政策和《档案法》《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劳动监督机构执法犯法,滥用职权猖獗。
2、企业劳动社保民事违法行为
而某国有企业在不断进行内部机构调整中,不执行《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否认企业员工30年的国家干部(管理人员)工作历史,伪造员工签名,制作虚假工人退休通知及员工签名,用不能进入干部人事档案的企业违法的管理资料做《干部档案》进行企业员工退休报批。为了少数人的利益,侵犯职工的合法权益,违反劳动合同和岗位协议。企业为了承包人利益,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行为不断发生,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主要方面。
3、枉法裁判犯罪行为
法院在明知劳动保障机关没有审查《干部档案》,没有工人岗位证据的情况下,不采信某女大学生的多个大学毕业证书,会计师资格和会计师从业资格证书,会计证、财务部长聘书,财务部长任命书、财务部长岗位协议,财务部长岗位职务工资等几十个连锁证据;采信虚假资料,徇私索贿、转移诉讼请求,进行莫须有的干部(管理人员、中级技术人员)身份丧失的人事判决。造成被侵害人人身权、荣誉权、劳动权的丧失和10万元以上的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经济损失才构成枉法裁判罪)
总之,由于没有建立企业劳动合同法律监督机制,随意侵犯职工合法权利,违反《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行为不断发生。
㈦ 请分别举几个典型的案例:1、行政违法行为;2、民事违法行为;3、刑事违法行为;4、违宪行为。
1、行政违法
职务过错,即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这类失职行为使国家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遭受损害,但还没达到渎职罪的程度。行政过错,即公民和法人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如司机违反交通管理法规的行为。有的学者认为行政违法在许多情况下,专指行政过错,主张把职务过错称为纪律违法。
2、民事违法行为
朱某在工厂浴室捡到苏某的进口手表,先说第二天归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我国民法第七十九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
3、刑事违法
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
4、违宪行为
如1978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只能“解释宪法和法律,制定法令”(第25条第3项),没有制定法律的权力,但由于改革开放要求制定大量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未经修宪,也未作宪法解释的情况下,自行行使立法权,1979年至1982年间共制定了11个法律,这都是违背当时宪法规定的。
(7)行政侵权行为举例扩展阅读
行政违法的主体必须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不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不可能构成行政违法;行政违法违反的是行政法律规范,侵害的是受法律保护的行政关系;行政违法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但尚未构成犯罪;行政违法依法应当承担行政责任。
民事违法行为的构成条件主要有两条:侵犯他人受到民事法律保护的权利和利益;行为具有违法性,即违反民事法律的规定。民事违法行为分为违反合同行为和侵权行为两大类,前者指合同当事人没有合法事由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义务的行为,后者指合同以外的,非法侵犯他人民事权利的行为。
㈧ 什么是行政违法行为(再举个例子)
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㈨ 哪些行政侵权行为可以起诉
具体行政行为
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因此,只有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造成行政侵权,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的,才能提起行政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诉讼的,属于人民法院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因此,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行为不服提起诉讼,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外,所有行政行为都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这里的行政行为是指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作出的,与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有关的,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益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以及相应的不作为):(1)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2)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
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3)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4)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5)公安、国家安全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6)调解行为以及法律规定的仲裁行为;(7)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5)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8)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