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0高分 急求帮助 关于交通肇事赔偿的责任认定和诉讼
首先,发生交通事故,最终事故责任应以交警部门作出的事故认定书为准;
其次,有关交通事故的人身损害赔偿,可向肇事方主张,也可向有关责任人作为共同侵权人一并主张;
再者,事故处理过程中,建议保留好各类票据,包括交通费、医疗费、抢救费、住宿费、处理事故的费用等各项票据。
针对你的问题:
1 责任认定 此事故中是否应由肇事司机负全责 出租车司机在行车过程中是否应负一定责任 比如他在驾驶中有哪些操作和行为不当 可以认为他也有责任?
一般而言,醉酒驾车撞人致死,肇事者需承担全部责任,而且,就你所述情况看,导致事故发生及损害后果的原因是追尾、并且司机酔驾,一般应认定为其承担全部责任。出租车司机是否存在哪些操作不当或行为不当,一般不会改变该事故认定性质。
一般交警会根据什么来认定责任 (现场照片?技术鉴定?其它手段?) 会不会有人为操作 比如可有可无的一些细节问题 (急刹车 刹车灯不亮 停车位置不当等等)这些行为可不可以让出租车司机负一定的责任?
交警是依据现场勘验结果,包括照片、痕迹、车损情况等等进行专业的认定,并依法作出责任划分和认定。对于你所述的情况而言,一般不会改变认定肇事者全部责任的结论。当然,最终是否认定出租车的有关责任,还得看其具体是否存在重大违章行为导致事故发生。对此,应以交警认定的结论为准。是否有人为操作,则难讲。
至于法律依据,应该说,法律在此环节,仅规定一些基本原则,不会规定到出现你所述情况时出租车司机应承担什么责任。具体是一些程序性的规定,例如以交警部门的事故认定书为主要证据等等。
2 责任认定后的诉讼赔偿
假如最后认定肇事方全责 那么死者方应该怎么要求赔偿 协商不成以谁为被告呢 是找出租车 还是肇事车 或者是两者都去告 起诉的理由和依据是什么 比如告肇事车的同时 是否可以告出租车非法营运 ?
责任认定后的诉讼赔偿,应向事故认定书确定的责任方主张。若交警认定肇事方全责,则应向肇事方主张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起诉理由和依据是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的事实和责任。
若肇事者明显没有赔偿能力,可依据与出租车之间的服务合同,提起违约之诉。尽管出租车没有办理合法的营运手续,但以揽客方式收取费用,从出租车同意乘客乘坐其所驾驶的车辆并承诺运输到约定的地点起,双方服务合同关系即告成立。该合同应认定合法有效,双方当事人均应严格按约履行。作为承运人,出租车负有在约定期间或合理期间内将旅客安全运输到约定地点的法定义务。交通事故发生后,受害乘客可选择侵权之诉或违约之诉进行诉讼。
尽管本案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已确认出租车对事故无责任(假设),但由于我国法律对旅客运输合同违约责任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故不能因此免除其违约责任。即只要承运人未将乘客安全运送至约定地点,不管其有无过错,都要承担违约责任。
当然在主张出租车责任的同时,也注意不要过了交通事故责任的诉讼时效。交通事故肇事方若确实没有履行能力,可先起诉后撤诉,即构成诉讼时效中断。
3 死者中有一位是现役军人 赔偿方面有什么特殊规定吗
对此,《民政部关于军人、机关工作人员因交通事故死亡的抚恤问题的通知》规定:
一、军人、机关工作人员因公乘坐车、船、飞机发生意外事故死亡或因公外出(包括上下班途中)为车辆撞死责任不在自己的, 除由有关部门按照规定发给保险金或赔偿费外,仍应由民政部门按照因公牺牲的抚恤标准发给其家属一次抚恤金。
二、军人、机关工作人员因公外出(包括上下班途中)为车辆撞死责任在于自己或者非因公外出发生交通事故死亡(严重违法乱纪者不包括在内)、除按有关规定处理外,民政部门仍可按照病故抚恤标准发给其家属一次抚恤金。
因此,除了主张赔偿外,还可要求支付抚恤金。
最后,不清楚的地方可发消息给我 再来补充。
Ⅱ 如何确定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责任主体和责任承担
交通事故赔偿责任主体,也称交通事故赔偿义务主体,是指对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损害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赔偿责任主体为有过错的机动车一方,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赔偿责任主体为机动车一方。如何确定交通事故赔偿责任的主体,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审理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只有确定了谁是赔偿责任的主体(被告),受害方(原告)才能知道应该向谁要求赔偿,人民法院也才能据以确定谁应承担赔偿责任。也只有正确确定了交通事故的赔偿责任主体,人民法院才能据此作出正确的裁判,及时、妥善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各方合法权益。
在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明确的前提下,审判实践中较容易确定机动车所有人自主驾驶、盗窃者驾驶、借用人驾驶、挂靠者驾驶发生交通事故等情形下的赔偿责任主体。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物权结构拆分的灵活性越来越大,车辆的所有权、运行支配权、利益归属权等日益复杂化,加上人们在进行机动车交易时未严格遵循过户登记手续,车辆挂靠、租赁、使用等方面的管理亦不规范,机动车的所有权、使用权情况比较复杂,所以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多数情况下的交通事故责任者与交通事故赔偿责任主体并不一致。由于相关法律的不完善、机动车所有人与交通事故责任者之间法律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受证据规则的制约等原因,某些特殊情形下,在审判实践中确定交通事故赔偿责任主体并非那么容易,甚至还存在较大分歧。笔者试就在审判实践中遇到的以下几种特殊情形下如何确定交通事故赔偿责任主体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机动车买卖未过户情形下赔偿责任主体的确定。
机动车作为动产,自交付时发生转让的效力。因此,在机动车买卖未过户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形下,一般认为原机动车所有人已丧失了对机动车的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而不应承担赔偿责任,应由机动车的买受人承担赔偿责任。如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连环购车未办理过户手续,原车主是否对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承担责任的请示的批复》([2001]民一他字第32号)中认为,连环购车未办理过户手续,因车辆已经交付,原车主既不能支配该车的营运,也不能从该车的营运中获得利益,故原车主不应对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承担责任。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在1999年全省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中也持类似观点:未办理交易过户手续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的,因原机动车所有人已丧失了对机动车的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对交通事故的发生无法防范控制,未办理过户手续的行为与致人损害的后果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一般不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如应承担赔偿责任的当事人下落不明或是确实无力赔偿时,可以判令原机动车所有人分担一部分民事责任。
笔者认为,在机动车买卖未过户的情形下,因受害方难以举证证明交通事故责任者和机动车的登记车主之间的法律关系,如果仅由机动车的买受人或控制人承担赔偿责任,而原机动车所有人不应作为赔偿责任主体的话,那么会给审判实践带来如下难以解决的问题:1、受害方一般会将交通事故责任者和机动车的登记车主列为共同被告,法院一般也会采纳交通事故责任者或登记车主所提交的证据而认定孰为“实际车主”即赔偿责任主体。假如交通事故责任者是登记车主的雇员,登记车主有能力承担赔偿责任但不愿承担赔偿责任,那么登记车主与其无赔偿能力之雇员就有可能串通由该雇员认可其为该车的“实际车主”(甚至提交双方预先备好的“车辆买卖协议”)。登记车主得以免责,受害人的权利何从救济?2、试举一例:交通事故责任者甲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下落不明。受害人将登记车主乙列为被告,乙辩称已将车卖与丙。丙被追加为被告后认可其从乙处购得该车,但同时辩称其已将该车卖与甲,并提交了“车辆买卖协议”。在甲下落不明的情况下,法院对“车辆买卖协议”的认定的确是一个两难选择,在甲与丙不可兼做赔偿责任主体的情况下,无论法院作出何种选择,受害者、甲、丙之间的权益都难以得到平衡。因此,笔者认为,在机动车买卖未过户的情形下,应首先推定原车主与受让车主承担连带责任,在原车主提供的证据足以证明其将机动车卖与受让车主或受让车主提供履行的担保等情形下,可以免除原车主的赔偿责任。
(二)法律关系不明确情形下赔偿责任主体的确定。
如上所述,受害方一般会将交通事故责任者和机动车的登记车主列为共同被告,但受害者难以举证证明交通事故责任者和机动车的登记车主之间的法律关系,其也没有举证证明该事实的义务与责任。交通事故责任者和机动车的登记车主之间是何法律关系,有赖于交通事故责任者和机动车的登记车主来举证证明。问题是,如果交通事故责任者和机动车的登记车主未就二者之间的法律关系举证或所举证据不能得到法院的认可,赔偿责任主体又当如何确定?
笔者认为,在该种情形下,交通事故责任者是直接侵权人,对受害方的损害后果应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的登记车主是该车运行利益的享有者,也应对受害方的损害后果承担赔偿责任,应首先推定二者承担的是连带责任,交通事故责任者和机动车的登记车主应对二者之间存在雇佣、买卖等法律关系的事实负有举证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在交通事故责任者和机动车的登记车主未举证或者所举证据不能证明二者之间存在雇佣、买卖等法律关系,进而可以免除或减轻其赔偿责任的情况下,交通事故责任者和机动车的登记车主应承担举证不利的后果,应对受害方的损害后果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三)共同侵权情形下赔偿责任主体的确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规定:“赔偿权利人起诉部分侵权人的,人民法院应当追加其他共同侵权人作为共同被告。赔偿权利人在诉讼中放弃对部分共同侵权人的诉讼请求的,其他共同侵权人对被放弃诉讼请求的被告应当承担的赔偿份额不承担连带责任。责任范围难以确定的,推定各共同侵权人承担同等责任。”《侵权法草案(第三稿)》第十五条规定:“法律规定承担连带责任的,受害人有权要求其中一人或者数人承担全部责任。”第十六条规定:“连带责任人承担连带责任后,根据各自过错确定相应的赔偿数额;难以确定的,平均承担赔偿责任。支付超出自己赔偿数额的连带责任人,有权向其他连带责任人追偿。”
如甲驾驶机动车与乙发生交通事故,致乘坐甲之车的甲之子丙受伤,甲与乙构成共同侵权。但丙基于与甲之间的亲属关系,有可能仅起诉乙,并要求乙承担全部赔偿责任,或者虽将甲、乙列为共同被告,但执行中仅对乙的财产进行执行。在这种情形下,乙承担超过其份额的赔偿责任后,还需向丙之父甲进行追偿。
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形下,应考虑甲、丙之间系近亲属这一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赔偿责任的主体。如丙同时起诉甲和乙,那么甲、乙均应作为赔偿责任主体,但甲、乙应就其各自应承担的份额向丙承担赔偿责任,而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如丙仅起诉乙,则乙应作为赔偿责任主体并就其应承担的份额向丙承担赔偿责任。因此,笔者建议制订《侵权法》时补充规定:在共同侵权中,如一方侵权人与受害人系近亲属关系的,另一方侵权人不承担连带责任。这样可以尽迅化解矛盾纠纷、减少当事人诉累、平等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责任竞合情形下赔偿责任主体的确定。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是伴随着合同法和侵权法的独立而产生的,它的存在既体现了违法行为的复杂性和多重性,又反映了合同法与侵权法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的状况。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选择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但受害方是否可以不受任何限制而任意行使选择的权利呢?
笔者认为,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致乘客受伤的情形与机动车自身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乘客受伤的情形(如车辆自身倾翻造成乘客受伤)应有所区别。在后一种情形下,无论受害人要求承运人承担违约责任或侵权责任,赔偿责任主体均为承运方。而在前一种情形下,赔偿责任主体还包括保险公司和对方机动车一方,而且如果受害人的损失未超出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限额的,机动车双方均不应再承担赔偿责任,超出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限额的,机动车双方赔偿的也仅是超出限额的部分。如果允许受害方选择向承运方主张违约责任,那么承运方在向受害方承担了违约责任之后,又是否享有向保险公司或其他机动车方追偿的权利以及如何行使追偿的权利呢?恐怕又会产生一系列的新问题。
所以,笔者认为,在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致乘客受伤而产生责任竞合的情形下,虽然当事人之间存在着合同关系,但受害方的选择权应受到限制,受害方只能通过侵权损害赔偿主张权利,并据此确定相应的赔偿责任主体。因为这样不仅仍然可以保障受害方获得救济,而且有利于在同案中确定各赔偿责任主体的赔偿责任,及时定纷止争,减少当事人诉累,避免产生新的矛盾纠纷。
Ⅲ 交通事故属于无意思联络共同侵权吗
交通事故是否属于无意思联络共同侵权,要看交通事故各方和发生的交通事故细节。
一般情况下,共同侵权行为是一种具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的侵权行为。作为一种共同加害行为,又叫狭义的共同侵权行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基于共同的故意或过失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从而造成损害的行为。我国《民法通则》第130条规定:“两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共同加害行为和单独侵权行为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主体的复数性。共同侵权行为的主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或法人。2.行为的关联性。各共同侵权人各自实施了加害行为,但他们之间的加害行为都指向同一对象,和各加害行为之间结合起来,共同造成了损害结果,是造成损害结果发生的原因,具有密切的关联性。3.各加害行为人具有共同过错。这种共同过错可以是共同故意,也可以是共同过失,还可以是故意与过失的混合。只有共同加害人具有共同过错,其行为才具有了可责难性,应当承担民事责任。4.结果的单一性。共同侵权人虽然实施了多个侵权行为,但造成的是同一损害结果,该损害结果是不可分割的。
而无意思联络共同侵权是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的形式之一。所谓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是指数个行为人并无共同过错,而致他人损害的行为。它实际包括了数个侵害行为直接结合的共同侵权形式和数个侵害行为间接结合的“多因一果”形式。《人身损害赔偿解释》采取坚持共同过错说的合理成分,摒除客观说不区分无意思联络下各行为结合方式的绝对性,把数个侵权行为直接结合的无意思联络共同侵权作为共同侵权行为的一种,由各行为人共同承担连带责任,而将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中的“多因一果”形式仍然作为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的一种特殊形式,由各行为人分别承担责任。无意思联络共同侵权的法律特征是:(1)无意思联络侵权行为的主体须为数个。这是有别于单独侵权行为的特征。(2)各侵权行为人在主观上无意思联络。这一点是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与一般共同侵权行为的重要区别所在。一般共同侵权中,侵权人在主观上有共同的故意或共同的过失,而无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则是数个行为人之间在主观上没有共同的故意或过失。(3)各行为人的行为偶然的、直接的结合造成对受害人的同一损害。这种偶然结合紧密程度高,偶然因素是基于行为人所不能预见和认识的客观的、外来的、偶然的情况,而非主观因素所导致。(4)数加害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5)各行为人之间承担连带责任。无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的责任承担,对受害人作了最大利益保护,对侵权人体现了最大公平,是对侵权行为法的巨大发展和侵权法的基本原则的重要体现。
所谓“多因一果”侵权,是指数个行为人事先并无意思联络,数个行为偶然结合而使同一受害人产生损害,一般来说,构成“多因一果”侵权,应当具备以下要件:(1)侵权主体具有复数性,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侵权人,各侵权人均独立实施了侵权行为;(2)数个侵权主体在主观上无意思联络,各行为人实施侵权行为,既非共同实施,亦未共同约定,各行为人之间既没有共同故意,也没有共同过失;(3)数个侵权人的行为偶然结合造成受害人损害的后果,将各个行为结合在一起的因素,不是主观因素,而是行为人所不能预见和认识的客观的、外来的、偶然的情况;(4)数人的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司法解释)第三条规定:“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致人损害,或者虽无共同故意、共同过失,但其侵害行为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构成共同侵权,应当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规定承担连带责任。二人以上没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但其分别实施的数个行为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应当根据过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司法解释将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中各行为直接结合导致同一损害后果的情形纳入共同侵权的范畴;排除了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中各行为间接结合导致同一损害后果的情形,明确规定了这种“多因一果”侵权行为的按份责任承担原则。
对于如何理解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中直接结合与间接结合,司法解释并无明确规定。学理上一般认为,直接结合是指数个行为结合程度非常紧密,对损害后果而言,各自的原因力和加害部分无法区分。虽然这种结合具有偶然因素,但其紧密程度使数个行为凝结为一个共同的侵权行为共同对受害人产生了损害,也即要求数个行为对受害人的损害而言是必然的。间接结合中的多个行为的结合具有偶然性,但这些行为对损害结果而言并非全部都是直接或者必然地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行为。其中某些行为或者原因只是为另一个行为或者原因直接或者必然导致损害创造了条件,而其本身并不会也不可能直接或者必然引发损害后果。
Ⅳ 交通事故责任方有两家赔偿公司怎么赔
根据法律规定,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损害或者财产损失的,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执行。对于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每个人的侵权行为都足以造成全部损害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能够确定责任大小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赔偿责任。
法律依据:
一、《民法通则 》第一百三十条 二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第一百二十一条 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二、《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致人损害,或者虽无共同故意、共同过失,但其侵害行为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构成共同侵权,应当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规定承担连带责任。
二人以上没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但其分别实施的数个行为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应当根据过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八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致人损害的,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一条的规定,由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民事责任。上述人员实施与职务无关的行为致人损害的,应当由行为人承担赔偿责任。
属于《国家赔偿法》赔偿事由的,依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处理。
Ⅳ 交通事故 连带责任
共同侵权,如果责任已经划分,在你过错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即可。
Ⅵ 侵权责任法 交通事故
《侵权责任法》实抄施后,交通事故中负主要责任方和次要责任方是否对无责任方承担连带责任? 回答:《侵权责任法》实施以前,对于交通事故中的责任各方是否承担连带责任,是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侵害行为直接结合或者间接结合作为确定责任各方是否承担连带责任的标准,属于直接结合就要承担连带责任,属于间接结合则不承担连带责任。
《侵权责任法》实施后,对于交通事故中的责任各方是否承担连带责任,要按照《侵权责任法》第十一条和第十二条的规定来确定。
第十一条 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每个人的侵权行为都足以造成全部损害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第十二条 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能够确定责任大小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赔偿责任。
因此,对于交通事故中的责任各方是否承担连带责任,不应一概而论。
Ⅶ 如何确定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责任主体和责任承
交通事故赔偿责任主体,也称交通事故赔偿义务主体,是指对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损害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赔偿责任主体为有过错的机动车一方,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赔偿责任主体为机动车一方。如何确定交通事故赔偿责任的主体,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审理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只有确定了谁是赔偿责任的主体(被告),受害方(原告)才能知道应该向谁要求赔偿,人民法院也才能据以确定谁应承担赔偿责任。也只有正确确定了交通事故的赔偿责任主体,人民法院才能据此作出正确的裁判,及时、妥善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各方合法权益。
在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明确的前提下,审判实践中较容易确定机动车所有人自主驾驶、盗窃者驾驶、借用人驾驶、挂靠者驾驶发生交通事故等情形下的赔偿责任主体。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物权结构拆分的灵活性越来越大,车辆的所有权、运行支配权、利益归属权等日益复杂化,加上人们在进行机动车交易时未严格遵循过户登记手续,车辆挂靠、租赁、使用等方面的管理亦不规范,机动车的所有权、使用权情况比较复杂,所以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多数情况下的交通事故责任者与交通事故赔偿责任主体并不一致。由于相关法律的不完善、机动车所有人与交通事故责任者之间法律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受证据规则的制约等原因,某些特殊情形下,在审判实践中确定交通事故赔偿责任主体并非那么容易,甚至还存在较大分歧。笔者试就在审判实践中遇到的以下几种特殊情形下如何确定交通事故赔偿责任主体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机动车买卖未过户情形下赔偿责任主体的确定。
机动车作为动产,自交付时发生转让的效力。因此,在机动车买卖未过户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形下,一般认为原机动车所有人已丧失了对机动车的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而不应承担赔偿责任,应由机动车的买受人承担赔偿责任。如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连环购车未办理过户手续,原车主是否对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承担责任的请示的批复》([2001]民一他字第32号)中认为,连环购车未办理过户手续,因车辆已经交付,原车主既不能支配该车的营运,也不能从该车的营运中获得利益,故原车主不应对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承担责任。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在1999年全省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中也持类似观点:未办理交易过户手续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的,因原机动车所有人已丧失了对机动车的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对交通事故的发生无法防范控制,未办理过户手续的行为与致人损害的后果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一般不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如应承担赔偿责任的当事人下落不明或是确实无力赔偿时,可以判令原机动车所有人分担一部分民事责任。
笔者认为,在机动车买卖未过户的情形下,因受害方难以举证证明交通事故责任者和机动车的登记车主之间的法律关系,如果仅由机动车的买受人或控制人承担赔偿责任,而原机动车所有人不应作为赔偿责任主体的话,那么会给审判实践带来如下难以解决的问题:1、受害方一般会将交通事故责任者和机动车的登记车主列为共同被告,法院一般也会采纳交通事故责任者或登记车主所提交的证据而认定孰为“实际车主”即赔偿责任主体。假如交通事故责任者是登记车主的雇员,登记车主有能力承担赔偿责任但不愿承担赔偿责任,那么登记车主与其无赔偿能力之雇员就有可能串通由该雇员认可其为该车的“实际车主”(甚至提交双方预先备好的“车辆买卖协议”)。登记车主得以免责,受害人的权利何从救济?2、试举一例:交通事故责任者甲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下落不明。受害人将登记车主乙列为被告,乙辩称已将车卖与丙。丙被追加为被告后认可其从乙处购得该车,但同时辩称其已将该车卖与甲,并提交了“车辆买卖协议”。在甲下落不明的情况下,法院对“车辆买卖协议”的认定的确是一个两难选择,在甲与丙不可兼做赔偿责任主体的情况下,无论法院作出何种选择,受害者、甲、丙之间的权益都难以得到平衡。因此,笔者认为,在机动车买卖未过户的情形下,应首先推定原车主与受让车主承担连带责任,在原车主提供的证据足以证明其将机动车卖与受让车主或受让车主提供履行的担保等情形下,可以免除原车主的赔偿责任。
(二)法律关系不明确情形下赔偿责任主体的确定。
如上所述,受害方一般会将交通事故责任者和机动车的登记车主列为共同被告,但受害者难以举证证明交通事故责任者和机动车的登记车主之间的法律关系,其也没有举证证明该事实的义务与责任。交通事故责任者和机动车的登记车主之间是何法律关系,有赖于交通事故责任者和机动车的登记车主来举证证明。问题是,如果交通事故责任者和机动车的登记车主未就二者之间的法律关系举证或所举证据不能得到法院的认可,赔偿责任主体又当如何确定?
笔者认为,在该种情形下,交通事故责任者是直接侵权人,对受害方的损害后果应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的登记车主是该车运行利益的享有者,也应对受害方的损害后果承担赔偿责任,应首先推定二者承担的是连带责任,交通事故责任者和机动车的登记车主应对二者之间存在雇佣、买卖等法律关系的事实负有举证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在交通事故责任者和机动车的登记车主未举证或者所举证据不能证明二者之间存在雇佣、买卖等法律关系,进而可以免除或减轻其赔偿责任的情况下,交通事故责任者和机动车的登记车主应承担举证不利的后果,应对受害方的损害后果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三)共同侵权情形下赔偿责任主体的确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规定:“赔偿权利人起诉部分侵权人的,人民法院应当追加其他共同侵权人作为共同被告。赔偿权利人在诉讼中放弃对部分共同侵权人的诉讼请求的,其他共同侵权人对被放弃诉讼请求的被告应当承担的赔偿份额不承担连带责任。责任范围难以确定的,推定各共同侵权人承担同等责任。”《侵权法草案(第三稿)》第十五条规定:“法律规定承担连带责任的,受害人有权要求其中一人或者数人承担全部责任。”第十六条规定:“连带责任人承担连带责任后,根据各自过错确定相应的赔偿数额;难以确定的,平均承担赔偿责任。支付超出自己赔偿数额的连带责任人,有权向其他连带责任人追偿。”
如甲驾驶机动车与乙发生交通事故,致乘坐甲之车的甲之子丙受伤,甲与乙构成共同侵权。但丙基于与甲之间的亲属关系,有可能仅起诉乙,并要求乙承担全部赔偿责任,或者虽将甲、乙列为共同被告,但执行中仅对乙的财产进行执行。在这种情形下,乙承担超过其份额的赔偿责任后,还需向丙之父甲进行追偿。
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形下,应考虑甲、丙之间系近亲属这一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赔偿责任的主体。如丙同时起诉甲和乙,那么甲、乙均应作为赔偿责任主体,但甲、乙应就其各自应承担的份额向丙承担赔偿责任,而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如丙仅起诉乙,则乙应作为赔偿责任主体并就其应承担的份额向丙承担赔偿责任。因此,笔者建议制订《侵权法》时补充规定:在共同侵权中,如一方侵权人与受害人系近亲属关系的,另一方侵权人不承担连带责任。这样可以尽迅化解矛盾纠纷、减少当事人诉累、平等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责任竞合情形下赔偿责任主体的确定。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是伴随着合同法和侵权法的独立而产生的,它的存在既体现了违法行为的复杂性和多重性,又反映了合同法与侵权法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的状况。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选择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但受害方是否可以不受任何限制而任意行使选择的权利呢?
笔者认为,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致乘客受伤的情形与机动车自身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乘客受伤的情形(如车辆自身倾翻造成乘客受伤)应有所区别。在后一种情形下,无论受害人要求承运人承担违约责任或侵权责任,赔偿责任主体均为承运方。而在前一种情形下,赔偿责任主体还包括保险公司和对方机动车一方,而且如果受害人的损失未超出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限额的,机动车双方均不应再承担赔偿责任,超出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限额的,机动车双方赔偿的也仅是超出限额的部分。如果允许受害方选择向承运方主张违约责任,那么承运方在向受害方承担了违约责任之后,又是否享有向保险公司或其他机动车方追偿的权利以及如何行使追偿的权利呢?恐怕又会产生一系列的新问题。
所以,笔者认为,在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致乘客受伤而产生责任竞合的情形下,虽然当事人之间存在着合同关系,但受害方的选择权应受到限制,受害方只能通过侵权损害赔偿主张权利,并据此确定相应的赔偿责任主体。因为这样不仅仍然可以保障受害方获得救济,而且有利于在同案中确定各赔偿责任主体的赔偿责任,及时定纷止争,减少当事人诉累,避免产生新的矛盾纠纷。
Ⅷ 浅析如何追加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共同侵权当事人
一、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共同侵权人的诉讼地位 (一)对共同侵权的认识 何谓共同侵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规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但该规定对什么是共同侵权没有具体明确,从而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对是否属于共同侵权认识不一,造成对这一法律规范适用的混乱。有时同一性质的案件会因法官认识上的差异而出现不同的处理结果。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司法解释)第三条第一款的规定明确了共同侵权的构成,共同侵权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致人损害,或者虽无共同故意、共同过失,但其侵害行为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构成共同侵权,应当依照民法则通的规定承担连带责任。 (二)确定共同侵权案件中当事人的诉讼地位 共同侵权案件中当事人诉讼地位的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并无规定,诉讼实践中多按照必要共同诉讼来处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司法解释也贯彻了这一做法。该解释第五条规定,赔偿权利人起诉部分共同侵权人的,人民法院应当追加其他共同侵权人作为共同被告。显然,追加当事人是以存在必要共同诉讼为前提的。此前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五十七条、第五十八条都对解决必要共同诉讼人未共同起诉或被诉的问题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如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必须共同进行诉讼的当事人没有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参加诉讼。当事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追加。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申请,应当进行审查,申请无理的,裁定驳回;申请有理的,书面通知被追加当事人参加诉讼。 同时,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了共同侵权的必要共同诉讼性质,将共同侵权与当事人的追加联系起来。但对于共同侵权人没有一同被诉情况的具体处理办法,却有别于以往对必要共同诉讼的当事人追加方案,不再强调法院对必要共同诉讼必须一同作出判决。该解释第五条还规定“赔偿权利人在诉讼中放弃对部分共同侵权人的诉讼请求的,其他共同侵权人对被放弃诉讼请求的被告应当承担的赔偿份额不承担连带责任。责任范围难以确定的,推定各共同侵权人承担同等责任。人民法院应当将放弃诉讼请求的法律后果告知赔偿权利人,并将放弃诉讼请求的情况在法律文书中叙明。”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存在共同侵权人时,应当按照必要共同诉讼处理的根据,并不在于共同侵权人应当承担连带责任的规定。因为根据民法连带责任理论,权利人可以向连带责任人中的任何一个主张全部权利。因此,负有连带责任的多个主体都具有实体法上的独立人格,即使权利人只诉其中一人,也不存在当事人不适格问题,不会导致人民法院无法作出判决的现象。根据私法自治的原则,只要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利益,权利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主张权利和放弃权利的自由。在主张权利时,有依法选择保护途径和依法选择相对人的自由。受害人,可以选择向求偿机会成本最小的主体主张权利。所以交通事故中有关利害关系人是否共同起诉或者被共同起诉,应当由他们或原告自己决定。这种做法既能确保人民法院处于中立地位,减轻人民法院负荷,又能在保证权利人有足够的,合理的保护权利的手段的同时,避免对权利人的不当倾斜。 (三)借鉴西方国家关于类似必要共同诉讼 按照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司法解释来处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的共同侵权问题,与西方国家类似必要共同诉讼有很强的相似性。所谓类似的必要共同诉讼,是指基于诉讼标的客观牵连性,数人若共同起诉或共同应诉,人民法院必须并案审理,合一确定的诉讼。 类似的必要共同诉讼具有下列特征:一是诉讼标的具有客观的牵连性。即类似的必要共同诉讼中的复数当事人不具有共同的诉讼标的;复数当事人与同一相对方当事人讼争的民事权利义务客观上存在着牵连,这种牵连既可能源于同一法律行为或事实,也可能源于一系列法律行为或事实。二是具有相对独立且可单独起诉的诉讼请求。类似必要共同诉讼中的诉讼请求往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且主张的权利或义务归属于不同的共同诉讼人。三是具有合一确定的必要性。这一特征决定于诉讼标的客观牵连性,原因之一是法院对类似必要共同诉讼中一人的判决,其效力往往客观上及于其他共同诉讼人;原因之二是具有牵连性的几个诉讼标的,由于源出同一法律行为或事实,或者一系列法律行为或事实,因而总是涉及到共同的事实或共同的法律问题,为避免分别审理而致相互矛盾的判决产生,通过共同诉讼的形式而合一确定,是完全必要的。四是形成为共同诉讼人的相对任意性。所谓相对任意性,是指对可分性的诉讼标的是否作为共同诉讼提起,由当事人自己决定。 二、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当事人的追加 (一)人民法院拥有追加当事人的权利 按照现行司法解释规定,对共同侵权造成的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案件依然按照必要共同诉讼处理,尽管类似必要共同诉讼在逻辑上并不存在当事人遗漏问题,但我们依然坚持人民法院拥有追加当事人的权利,同时又尽量尊重赔偿权利人的意愿,于是出现了上述看似矛盾的规定。这一方面是因为司法解释的法律位阶限制其突破现行共同诉讼立法确立完全的类似必要共同诉讼的可能,另一方面也是现行诉讼实践需要。毕竟在共同侵权的情况下,查明侵权事实及其责任分担都需要有侵权人的共同参与,人民法院追加当事人的内在目的和价值,在于依法正确、查清事实,彻底地解决民事纠纷。 在赔偿权利人只起诉部分人共同侵权人的情况下,人民法院追加当事人的后果之一,就是杜绝同一案件的再次涉诉。由于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中尚无明确关于人民法院判决对所有人具有既判力制度的规定,如果不追加当事人,该判决对未参加诉讼的当事人是否有拘束力就会存在多种理解。同时在人民法院已查明讼争法律关系的主体范围后,是依职权追加当事人,还是告知当事人申请追加,都已不存在增加或减轻人民法院负荷的问题。从经济意义上看,依职权追加当事人比之于告知当事人申请追加更快速、更省事,更有利于提高审判效率,因而更有利于及时解决纠纷。 (二)追加当事人方式的确定 在确定了目前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必要共同诉讼中法院依法有追加当事人权利的前提下,还有一个追加方式是否仅仅限定为人民法院自主发现和主动追加的问题,如在审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被告为了自己的利益提出需要追加案外人作为被告,有的被告要求追加保险公司,有的被告要求追加卖车人为被告,人民法院是否允许?现行立法对追加当事人的方式并未作出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中,掌握也不一样,被告提出申请后,人民法院有的允许,有的不允许,有的不予答复。根据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五十七条的规定,当事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追加当事人。在民事诉讼理论中当事人应当包括原告和被告是不存在任何疑问的。因此,被告要求追加当事人的权利应予以保证。表面看来被告范围应当由原告确定,才符合不告不理的规则,但实际上被告也是享有诉权的,并不排除被告可以主动申请参加诉讼以维护自身权益的情况。而作为已经参加诉讼的被告申请其他被告参加诉讼,既可能是认为其他被告应当与其共同对原告承担责任,也可能认为被申请人基于特定事实关联而对自己被诉乃至承担责任负有义务。对于前者可以作为发现共同诉讼的途径,对于后者则会导致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都属于人民法院职权判断的范围,当事人的申请只是人民法院裁量的前提。对于申请有理的分别情况追加被告或第三人,申请无理的,应当明确作出裁定驳回。
Ⅸ 交通事故认定责任有哪些,与民事赔偿责任有什么区别
发生了交通事故就存在责任的划分和认定的问题,交通事故的发生必然会导致人身、财产的损害和损失,两者均涉及到民事赔偿的问题。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及民事赔偿责任认定都是国家相关部门行使公权力的表现,但是交通事故认定书中的责任认定不等同于民事赔偿责任。
一、做出认定的主体不同
交通事故责任是由交警部门依行政职权确定,民事赔偿责任是人民法院依司法审判权确定。
在民事赔偿程序中,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只能作为认定民事责任的证据之一,而非确定民事责任当事人承担责任大小的唯一标准。
二、认定所遵循的原则不同
认定交通事故责任遵循过错原则,即无过错就无责任,过错小的为次要责任,过错大的为主要责任,过错相当的为同等责任,全部过错的为全部责任。
而认定交通事故赔偿责任则遵循混合原则,即某些情况下遵循过错原则,某些情况下遵循无过错原则。
三、认定产生的法律后果不同
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可能成为当事人承担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的依据之一,在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使用,包括作为确定当事人是否承担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的证据。
而民事赔偿责任的认定产生的法律后果只能是确定当事人是否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四、认定内容不同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主要是对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行为对引发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进行判定。
民事赔偿责任认定是指对赔偿义务主体、赔偿范围及赔偿金额的确定。
五、承担责任主体不同
交通事故责任的主体是直接参与交通事故的当事人,通常包括行人、司机、乘客。
而交通事故赔偿责任的主体是交通事故参与人,既包括直接参与的当事人如行人、司机、乘客等,也包括间接参与了交通事故法律关系的人,如车主、保险公司等。以下情况的事故责任与民事赔偿责任主体不完全相同:
1、雇佣关系下形成的交通事故,由雇主承担民事赔偿责任,雇员有重大过错的,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只针对实际驾驶人即雇员作出责任认定,对雇主的责任不作出任何认定,没有连带责任之说。
2、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造成交通事故的,应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事故责任主体与民事责任赔偿主体不同,事故主体是未成年人,而承担责任的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3、车辆出借的情况下,如果出借人出借的车辆有瑕疵,或明知借用人不具有驾驶资格而借用的,对事故的赔偿与借用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出借人不是事故责任的主体,但在民事借用中存在过错)。
4、若车辆参加交强险,承保的保险公司在责任限额内进行赔偿(保险公司不是事故的责任主体,但依据法律规定应作为民事赔偿责任的主体)。
5、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致人损害,或者虽无共同故意、共同过失,但其侵害行为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构成共同侵权,应当承担连带责任(交警部门的事故认定书只能作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无责任的责任认定,不会作出连带责任的认定)。
六、适用的法律不同
在适用《道路交通安全法》时,交通事故责任与民事赔偿责任的认定也适用不同的条款。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主要适用《道路交通安全法》、《安全法实施条例》、《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及各省的地方法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规则等。
民事赔偿责任认定除适用上述法规外,还适用《侵权责任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民事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