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男友杀害南京女子作案动机:感情纠纷!能联合朋友一起作案,真这么简单吗
男友杀害南京女子作案动机,感情纠纷!能联合朋友一起作案,不仅仅是这么简单,我觉得背后可能还有其他事情,希望警方能够彻底调查清楚!
Ⅱ 南京女生为什么会被杀,三名嫌疑人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云南相关部门通报南京女大学生在云南失联这一案件,受害女学生李倩月,已经调查出这个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就是她男朋友以及男朋友的两个朋友共同杀害李倩月。
2020年7月18日, 公安局接到关于一位女子的失踪报案,这个案件经过调查将近半个多月的时间,警方终于根据一些线索调查出这个案件的重大作案嫌疑人就是李倩月的男朋友洪某,洪某和另外两个朋友一起将自己的女朋友李倩月骗到孟海县城郊外的山林中进行杀害并埋尸。
这杀人动机绝不会是情感纠纷那么简简单单的,是想一下,如果按照情感纠纷,用得着其他男性参与吗?用的着杀人吗?还是等待最终确定的吧!情感纠纷?费那么大劲到云南去杀人?看来动机不能讲,就像杭州那个案件,作案地点和细节不能说。谁有这么铁的哥们啊,帮朋友杀女友,还跑到云南去杀,女方还是直线直奔遇害地点,逻辑根本说不通,不说到处都有天眼了,这件事简直太不拐弯了点吧。
Ⅲ 南京人素质真的太差了。。。。。
我是南京人,不否认也有让我看不下去的南京人,但全中国都不可能全部都是好人,对吧。自己做好就行了,感化别人,社会才能进步。
Ⅳ 南京的男人为什么这么恶毒到底为什么
其实 我有时候也觉得是这样 我记得我小时候就经常被男生欺负 特别恨这样的 不过我也见过很多不是南京的男生 也很糟糕 唉 怎么说呢 都是看人吧
Ⅳ 南京遇害女生被好几人一起杀害,这其中是否有利益关系
近日,南京女大学生在西双版纳失联与被男友杀害的事件也上了热搜。警方通报称,初步查明受害者系被男友洪某与同伙合谋杀害。
杀害被害大学生李某月的犯罪嫌疑人分别为三个:
被害大学生李某月的男友洪某(男,24岁,江苏南京人)
张某光(男,21岁,江苏宿迁人)
曹某青(男,20岁,江苏南京人)
这三个犯罪嫌疑人都被抓获,据悉,李某月今年毕业,在失联之前与男友洪某曾经住在南京某个小区。李某月父亲也曾称,女儿之前与男朋友争吵过。
另外两个犯罪嫌疑人都是在一家学校的,即使是铁哥们,也不会随便就助纣为虐帮兄弟杀人。在这个角度来看,被害人李某月应该是危害了三人的共同利益,才会被杀人灭口。有人还说可能去云南贩毒。
在这里只希望公安部门尽快查清真相,还女孩一个公道。只可惜这个女生在花样的年华却被杀害,祝她在天堂中走好。在此,只是希望朋友们在网恋的时候,对对方性格与人品多加分析与考证,从细节观察人的性格,对人多加留心,才能避免祸害殃身
Ⅵ 南京女生被杀案,两名共犯为什么会协助作案
关于这个问题,网络上并没有明确的给出答案。不过其受害人家属给过猜测,两名共犯是因为有把柄掌握在被害人男朋友手中中,两名共犯在被胁迫的情况下,不得不配合作案。
究竟真相是不是这样呢?目前还不好判断,只能等案件结果进一步确认了。
对于这件惨案,网络上的评论也是议论纷纷,大多数人都骂男生是渣男,知人知面不知心等。当然有的也责怪女方,是因为女方有错在先才导致男方起杀心。
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谁对谁错是不重要的,首先作为人是不应该随意去剥夺别人的生命,而女方已经死了,不管她有没有错,死者为大,那些骂女方的网友也希望他们明白,不要以自己的好恶随意的去评判别人。
Ⅶ 告诉来南京的朋友,千万不要去解放路62号附近一家黑店kTv,宰客手段卑鄙下流,附上他们的门面图
我是刚刚从南京回来,就是在这家店被宰了4000元,是出租车司机把我骗上去,后来就是要挟我交钱。什么都没有干,直接就4000快进去了。
Ⅷ 问南京的朋友,关于“扫楼”...
你这个问题实在不好回答,我也扫过楼,主要是去每个商务楼大厅看一下,一般都有
Ⅸ 南京徐老太事件是怎么回事
就是当年轰动网络的彭宇案。
经过:2006年11月20日上午,本文主角南京市民徐寿兰女士(即南京徐老太)在某公交车站等车,据其称被正在下车的市民彭宇撞倒,而彭宇则称下车时候见老人摔倒,所以扶至旁边,并且在其亲属到来以后一起送该老人到医院,其中还垫付了200元的医药费。
当好心的彭宇离开以后,却被告知要赔偿医药费用。2007年1月4日,徐老太将彭宇告上了法庭,9月3日,判决的结果是彭宇应该赔偿40%的损失费计45876.36元。
判决结果出来以后,引发了网友的激烈争论,而其中诸多有关判决中猫腻的传说也在网络上飞快流传。
最后双方当事人在二审期间达成了和解协议,案件以和解撤诉结案。和解撤诉之后,彭宇也表示,在2006年11月发生的意外中,徐寿兰确实与其发生了碰撞。
(9)南京好朋友纠纷扩展阅读:
“彭宇案”的负面效应,是许多当事者始料不及的。作为政法部门应引以为戒,深刻反思和汲取教训,努力提高司法办案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
首先,应高度重视“彭宇案”反映的办案人员的职业素养问题,切实加强政法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法院调查的原始证据表明,“彭宇案”中原、被告发生相撞的事实是成立的,一审据此判决的结果是适当和正确的,二审之前当事人达成庭前和解协议的直接效果也是好的。
但案件审理中出现警方丢失询问笔录等关键证据,一审判决说理、表述不当等问题。虽然相关人员在事后给予了停职、调离和警告的处分,但加强政法队伍制度建设和思想业务建设仍刻不容缓。
汲取此案的一个深刻教训,就是要注重司法裁判对社会主流道德取向的引导作用,要把正确的价值判断和社会主流价值观有机融入司法裁判全过程。
“彭宇案”在审理期间就出现了偏离事实真相的报道和舆情,但办案单位并没有足够重视并对此进行正确引导。
对判决之后可能出现的舆情也没有充分的预计,当此案形成舆论热点后,又缺乏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使得相关报道逐步偏离事实真相,最终形成判决结果与公众认知的巨大反差。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彭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