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护患关系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有哪些
1.护患关系中常见的问题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护患关系错综复杂,会出现各种不利于护士实施护理或有损于护患关系的问题,最常见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护患之间的冲突:在某些内外部因素的作用下,护患之间会出现关系冲突。人际冲突是个体或群体彼此知觉到对方阻挠或将要阻挠自身利益的实现所引起的直接对立的社会行为。护患冲突是人际冲突的一种,是影响护患关系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
在所有医务人员中,护士与服务对象接触的机会最多,关系也最为密切,护患之间发生争议的机会也相对增多,对于这些矛盾或冲突,必须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有针对地加以解决。常见的引起护患冲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因角色模糊或定位不当而产生的关系问题:护患关系及沟通的关键是双方对关系的角色期望及定位是否明确。护士或服务对象在诊疗护理过程中的角色模糊或定位不当会造成双方不完全理解对方的权利及义务,而产生护患冲突。例如,有些服务对象对自己服务对象角色的定位不当,缺乏一定的医学护理常识,对护士的治疗及护理过程不理解,甚至提出不符合医学护理规律的要求,使护士感到十分为难。而服务对象由于需求无法满足,而与护士产生冲突。
有时护患关系在建立及发展过程中,双方对各自或相互的角色功能特征理解不一致,期望值不同,就会感觉到对方的言行不符合自己的期望,护患关系容易出现障碍。如服务对象对自己疾病的过分关注,强烈的康复愿望使他们对自己诊疗护理过程的各个细节都十分关注,并花费大量的时间向护士询问。因为服务对象对疾病的了解不多,对自己的护理多是外行,而这些问题对于内行的护士看来可能比较零碎,无关紧要,有时不能设身处地为服务对象着想,对服务对象的提问缺乏耐心,表现为懒于解释或简单应付,使服务对象产生不满而产生护患冲突。
有些服务对象长期忍受病痛的折磨,出现一系列负性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为焦虑、愤怒、孤独、悲伤等不良心理,由此产生不良心理外向投射的心理倾向。表现为对护士的护理服务工作十分挑剔,求全责备,甚至将社会对护士的偏见带入护患关系,严重影响了护士应有的职业及人格尊严。
护士对自己的角色的权利及义务认识不足,对服务对象缺乏应有的关注,忽视服务对象的个性,对服务对象不信任,处于单向支配状态,甚至伤害服务对象的自尊心。
②因责任冲突而产生关系问题:护患之间的冲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造成健康问题该由谁承担责任,双方意见有分歧;另一方面对改变健康状况该由谁承担责任,双方意见不一致。例如一位脑溢血后遗症的服务对象,右侧肢体瘫痪,正在接受针灸治疗及理疗。护士要求家属配合服务对象多做下肢活动锻炼。但服务对象说自己下肢无力无法活动,难以配合。此例说明护患双方在谁来负责改变服务对象健康状况的问题上发生分歧。服务对象不愿进行积极的肢体功能锻炼,不想为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而承担责任,只想单纯依靠治疗解决问题。
③因权益差异而出现关系问题:要求获取安全、高质量的健康服务是每个服务对象的正当权益。但由于服务对象大多缺乏相应的健康知识,而且由于病痛的影响,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控制及料理的能力,因此,多数服务对象没有相应的知识及能力,难以维护自己应有的权益,而不得不依靠医护人员来维护其利益。这样就增加了护士的优越感,在处理护患双方的权益之争时,往往会倾向于偏向医院或医护人员的利益,较少考虑服务对象的正当权益,有时会以自己的服务态度及方式来“奖励”或“惩罚”服务对象。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及提高,法制制度的不断健全,人们的精神文化追求不断提高,个人的权益意识也不断提高。服务对象就医的思维模式,在单纯追求疾病的诊治护理过程中,融入了更多的心理、精神因素及对环境要求的主动行为,越来越重视自己应享有的权利。服务对象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如果医护人员继续忽视服务对象的正当权益,不注重技术及心理的安全性,就会引发护患冲突。
④因理解分歧而产生关系问题:当护患双方对信息的理解不一致时,就难以进行有效的沟通,而这种理解的分歧,最终会损害护患关系。理解分歧主要是由于双方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及认识不同,如护士使用服务对象不能理解的专业术语,对服务对象沟通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过于简单等,都会使双方应对事物的理解不同而产生沟通障碍。
护患冲突会严重影响诊疗护理过程,影响服务对象的康复。有时服务对象会由于个别护士的冲突而对医院的整体服务产生不满,服务对象也可能由此产生不遵医行为,不同程度地影响诊疗护理进程及效果。有些服务对象及家属在冲突中产生过激行为,既影响了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也挫伤了护士的工作责任感及积极性,直接影响护理质量及服务对象的康复。
(2)护患交往的阻抗:在护理过程中虽然护患双方都有积极交往的愿望,但在实际生活中仍然会出现交往阻抗,从而影响了护患交往的深度及广度。护患交往的阻抗原因存在于护患双方。护士方面的原因有:1护士对服务对象的关注不够,使服务对象产生失落感、不信任及不安全感;2护士缺乏应有的职业行为规范,在护理道德方面缺乏应有的个人素养;3护士对服务对象的态度不良,如缺乏热情、敷衍、不耐心、指责等;4护士本身具有一定的心理问题,与服务对象交往过程中的人格、认知与情绪等不符合职业要求。
服务对象方面的主要原因包括:1服务对象对护士的期望及要求过高,脱离了实际而产生失望及沮丧心理,因而失去了与护士沟通的主动性;2服务对象因疾病的原因,出现负性情绪反应,如敏感、激惹、愤怒、抱怨等,使护士降低了与其交往的深度及广度;3服务对象在患有躯体疾病的同时,也患有心理疾病,使护患关系转入对立反感状态;4服务对象受其他社会心理因素的不良干扰及影响,对护士及护理专业有一定的偏见,阻碍了护士与其正常的专业交往。
2.预防及解决护患关系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护患关系的实质是一种专业性的帮助关系。在消除各种影响护患关系的因素,促进护患关系向良性方向发展方面,护士具有关键性的主导作用。
(1)消除角色不明确的影响:针对护患角色不明确而产生的冲突,最主要的预防及解决方式是个体明确自己及对方的角色。在护患关系上,护士首先应对自己的角色功能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才能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服务对象的角色期待。同时护士对服务对象的角色期待要从实际出发,既理解服务对象角色,又要对其常态下的社会角色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对服务对象有准确的角色期待,并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进行角色指导。
在护患关系的初期,护士有责任将医务人员,特别是护士的内部分工告诉服务对象,并向服务对象详细说明每个角色的权利与义务,使服务对象对护士的角色有准确的理解,使护患双方保持一致的角色期待。同时在护患关系中注意对角色的期待及认识也必须符合服务对象的社会文化背景的需要。
(2)消除责任冲突的影响:个体和群体健康行为的建立,有赖于有效的促进健康的护理
活动的实施。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及人们预防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与人们健康行为有关的疾病也不断增加。护士可以通过健康教育手段及保健等手段更好地控制、干预和预测人的健康问题,可以唤醒人们的健康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诱导和激励人们的健康行为,去除或降低不健康行为。增加对自己及他人的健康责任感,并建立及发展有利于健康的行为。
护士应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鼓励服务对象说出他们的担心和忧虑,帮助服务对象从疾病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认识生存的价值,树立正确、豁达的人生观念。鼓励服务对象家属及重要关系人经常探望和陪伴服务对象,给予服务对象更多的温暖和支持,使服务对象获得感情上的满足感。
(3)自觉维护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获得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是每位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而护士在维护服务对象的权益方面必须发挥主导作用。由于服务对象对健康护理方面的知识相对不足,需要护士将相关的信息准确地提供给服务对象,并充分维护服务对象的知情权及参与权,使服务对象对自己的诊疗护理方案、费用、作用及不良反应能心中有数,并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及要求选择诊疗护理措施。
(4)加强护患沟通及理解:为避免护患双方由于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不同而产生的问题,护士需要注意加强与服务对象的沟通。在护理沟通过程中,注意扩大与服务对象交流的深度及广度,并注意在新的护理模式的指导下,将沟通的内容开展到除了诊疗护理信息外的社会文化因素,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增加对服务对象的理解。同时注意在与服务对象沟通过程中,应用沟通技巧,注意少用专业术语,或对专业术语进行通俗的解释,以重复、小结等方式减少服务对象的误解。创造一种平等交流的气氛,鼓励服务对象不理解时随时发问,以确保双方对问题的理解一致。
『贰』 儿科护士如何避免护患纠纷
提高护士的技术水平,一般发生纠纷都是因为针扎不上所致的.哪个家长都是很心疼孩子的.
『叁』 儿科日常护理操作出现的问题都有哪些
1.1医护人员职业压力大
对于儿科而言,患儿病情发展迅速且变化反复,需要医护人员时刻集中注意力并保持警觉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儿科护理的难度和工作量。面对较大的工作压力,儿科护理人员容易出现烦躁、沮丧、不安、焦虑、自信心减弱等负面情绪,在工作中出现为消极被动、不知所措等现象。此外,随着社会上独生子女人数的增多,家长对患儿病情的关注度提高,部分家长甚至存在过度溺爱、情绪不稳定的情况。面对患儿家属高水准高强度的要求,儿科护理人员尤其是部分年轻且缺乏经验的护理人员时刻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在相对较大的心理压力下,护理人员的工作往往无法正常顺利展开,从而对患儿医疗效果产生消极影响。
1.2安全问题较为突出
所谓护理安全问题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患者发生了法律、法规允许范围以外的身体、心理、机能等方面的损伤、障碍、缺陷甚至死亡。由于儿科护理的特殊性,护理安全隐患较多成为此项工作中的常见问题。首先,儿童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缺乏自我防范意识等特点,因此容易发生坠床、碰撞、烫伤、触电、误服药物和小型器具等现象;其次,儿童的免疫功能以及身体器官的各项机能尚未发育成熟,尤其是“新生儿属于医院感染易感人群”[3]。在医院病患复杂的情况下,患儿容易出现皮肤、口腔、器官等感染,对其身体健康甚至生命构成威胁;再次,一些医院存在护理人力缺乏、管理薄弱、安全制度不健全、督促检查不完善、业务考核不到位的现象,部分护理人员也缺乏相应的责任心和技术水平,这一系列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儿科护理安全问题的发生。
1.3患儿及家属不配合
由于儿童认知能力有限,无法自述病情,而且对就诊、医治容易产生恐惧感,因此在对其进行护理时经常出现患儿不配合、情绪激动、不断哭闹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也延误了患者的宝贵就诊时间。针对此类情况,家长应与护理人员加强配合,积极引导患儿并分散其注意力。但现实工作中,部分家长对患儿过分疼爱。为尽量减少患儿的疼痛,家长严格要求护理人员的每一操作必须一步到位。一旦患儿哭闹或发现不如意的地方,一些家属就迁怒于护理人员,要求更换护理人员,甚至做出妨碍正常护理工作的举动。此外,儿童病情发展反复多变,当部分患有恶性疾病的患儿濒临或已经死亡,家属往往要求继续救治或无理取闹。患儿和家属的不配合会增加儿科护理的工作量和难度,容易造成操作反复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对患儿的医疗救治产生不良影响。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也对儿科护理人员的临床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肆』 儿科护理纠纷应该怎么处理|儿科护理纠纷怎么投诉
儿科护理中护理纠纷的因素及防范措施 信 息 来 源 :创 新 医 学 网
在临床护理中,护理纠纷(包括护理差错事故、缺陷、投诉等)普遍存在,已成为医疗界、媒体和患者的热门话题,常使医疗管理陷入医疗纠纷的困扰中,特别是儿科疾病起病急、来势凶猛、病情变化快等特点,使儿科工作呈现高风险性。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需要,要求儿科护士应建立起较强的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预见问题的能力,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1-2]。
信 息 来 源 :创 新 医 学 网
1 护理纠纷的因素分析
1.1 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主要表现为侵权行为。侵权行为一般指对某人或许多人的人身权利不应有的侵犯,而护理侵权是护理人员在提供护理服务过程中因故意或过失而侵害被护理者的权利,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侵权包括侵犯了患者的财产及人身权、生命权、隐私权、名誉权和知情权等。发现投诉原因主要为护士对患者的权利和自身义务认识不足。
1.2 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
1.2.1 体温单上记录不准确:入院时间、体温、体重、心率(>7岁的要测血压、脉搏),应即时记录,而且和医疗记录相一致。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由于工作特殊,出入院频繁,有些急诊高热等处理而未能及时记录,或有些高热患儿未测体温,事后仅做回顾性记录和臆想性记录,并出现与医疗记录不一致的情况.一旦发生纠纷,这种记录的不即时性和不一致性,将会使纠纷变得复杂。
1.2.2 护理记录不够真实、完整:即时护理记录作为法律文件存档应实事求是,真实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并记录。但有些护士忙于各种常规治疗,不能做到及时、完整地记录护理活动内容,特别在抢救时往往偏重于采取措施,而忽视了对抢救过程的记录、常导致在抢救失败时患者家属会对治疗产生怀疑,从而引发护患纠纷。
1.2.3 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执行:护士之间代签名、执行医嘱不签名、不执行医嘱者签名或签他人的名字、随意签写执行时间等。有些护理文件从上到下全是一个人的笔迹,这也是不安全因素所在。
1.3 专业技术水平不娴熟:在执行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做的工作不能按时完成,可能观察到的病情变化因工作经验不足被遗漏而延误抢救时机;临床实践经验与技术水平不佳,操作技术不娴熟,反复头皮静脉穿刺失败;工作中缺乏预见性,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差,对一些不良征兆不能作出快速反应。
1.4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缺乏护患沟通技巧:常因工作繁忙、心情急躁、穿刺技术不够娴熟导致穿刺失败而受到家长的指责。还有护理人员对患儿及家属态度生、冷、硬,对家长的反复询问不耐烦、不理解,表现为懒得去解释、沟通,让家长难以信赖,就会引起患者的反感,造成护患矛盾,易引发护患纠纷[3]。
1.5 医疗费用问题:收费不透明不合理,这是医疗纠纷的激惹因素。另外,由于药品及新的治疗方法等因素导致医疗费用的增长,如不及时与家长沟通,而家长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此时容易产生矛盾。
信 息 来 源 :创 新 医 学 网
『伍』 常见的护患冲突有哪些
护患冲突是在护患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冲突。随着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对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就医过程中维护自身的权益,从而对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技术水平及服务质量提出很高的要求。由于受惯性的工作流程制约及个别护士的服务意识相对滞后,往往导致护患冲突。
『陆』 儿科护士如何避免护患纠纷
2.1加强护患沟通
首先,护士应按护理程序对患儿及家属做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如入院宣教、治疗、护理、检查宣教、出院指导等,使其了解疾病的诱因,护理要点,检查注意事项,康复护理等知识,从而减少患儿恐惧心理,消除家属疑虑,以达到配合治疗,促进康复的目的;其次,护士在每天大量的护理治疗操作过程中,要经常与患儿及家属进行交流沟通并注重沟通技巧,要了解患儿及家属的心理,语言通俗、清晰、亲切,护患间只有通过交流沟通,才能增进情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2 改善服务态度
以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为重点,教育护士形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明确耐心、爱心、责任心是做好儿科护士最基本的要求,要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护士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如“零投诉”评比、“缺陷情景”演示等优质服务活动,促进护理服务文化的建设,视患儿为朋友、亲人,做到换位思考,处理问题以情感服人、以理服人,把患儿与家属的挑剔转变为提高自己工作水平的动力,从而提高患儿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信任。
2.3 提高儿科护理专业技能
要将理论知识与儿科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还要有过硬的临床护理操作技能,只有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才能更好地为患儿解除痛苦,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护理纠纷。本院护理部组织技术操作比赛,每月进行理论和操作培训及考核,举办业务学习等措施,护士主动参与,强化训练,不断提高专业技术和理论水平。
2.4 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安全意识
护士长是病房护理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并及时采取 措施消除护患纠纷的苗头;另一方面也要经常检查管理措施落实情况,管理工作日趋完善。针对患者高峰时增加工作人员和弹性排班来弥补护理人员不足的状况并根据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分派工作,通过检查和督促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并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增强法制观念,使护理人员意识到遵守规章制度就是一种自我保护,同时教育护士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大局意识,涉及到医护间,科室间的纠纷应相互弥补,切不可互相指责或推卸责任,年轻护士缺乏经验,一定要冷静分析护理纠纷的原因,做到心中有数,灵活处理。
总之,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本着以患儿为中心,一切服务于患儿的原则,采取各种预防措施,提倡做好护理风险管理,积极预防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护理纠纷同时也应正确面对和处理护理纠纷,维护患儿和护理人员的合法权益,以优质的服务态度,丰富的理论意识,精湛的护理技术为病人提供全程、优质、高校服务,以适应现代护理事业的发展,保障护理工作的安全。
『柒』 常见的护理纠纷有哪些
鉴于你比较急 我直接从别人那儿复制的
护理人员的自身因素 医院管理内不规范,科室工作重容点不突出,人员安排不合理,无证护士及实习护士单独进行护理操作,人性化服务措施不到位,医院的各项制度及措施执行的力度不够。医护沟通不到位,对疾病与诊疗知识的告知不一致,护患沟通不力,对医嘱、护理操作、收费的执行交待不清楚,缺乏技巧。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表现在懒言懒笔,做得多记得少,不重视各项记录的及时性、客观性。少数护理人员未严格要求自己,服务态度差,行为举止不规范,身体语言使用不当,岗上闲谈,岗位厌倦,工作中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对患者服务态度粗暴,无端发脾气,给患者身心带来不安全的结果或差错,以至发生患者或家属的投诉[1]。同时,护理缺陷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也是导致投诉与纠纷的一个重要因素,新技术的开展,增加了医疗护理的风险。部分护士基础不扎实、缺乏经验、责任心不强、应变能力差,尤其是对某些急危重患者护理服务不到位时也很容易导致护理投诉与纠纷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