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诉纠纷 > 侵权责任法误区

侵权责任法误区

发布时间:2021-05-05 05:54:05

『壹』 专利申请的十大误区你知道是哪些吗

专利申请的十大误区你知道是哪些吗?专利申请的十大误区 专利申请的十大误区你知道是哪些吗?近年来,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愈益重视,大家逐渐认识到专利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在申请专利时有哪些误区呢?请往下看。专利申请的十大误区你知道是哪些吗?误区一、自主研发成果不申请专利有知识产权一些技术人员认为只要是自主创新,就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其实不然,专利是一种垄断权,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如果不申请专利,就得不到法律确认和保护。当他人盗用其研究成果时,因研发者对成果不具有专利权,得不到法律保护,就无法追究盗用者的法律责任。同时,在我国,专利申请采用的是先申请原则,具有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的发明创造谁先申请了,专利就授予谁。因此,研发者如不及时申请,而被他人抢先申请并被授予专利权,研发者就无法追究他人的法律责任。这样的案例在中国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误区二、产品投入大规模生产后才申请专利在与发明人就申请专利的技术内容进行交流时,他们中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这一技术方案还未投入生产,也没有产品问世,此时申请专利是为时过早,等产品大规模投入生产后再申请专利更合适。殊不知,这时已经晚了,即使你侥幸获得授权,专利也处在不稳定状态之中。此时如果你发现有人侵权并提起诉讼,侵权人则会以专利申请之日技术已经被公开为由进行抗辩。你不但打不嬴官司,而且以前为申请专利所花费的精力、时间、金钱统统付之东流。专利申请的基础不是已经在市场上存在的产品,也不一定是已经成型的产品。只要有了切实可行的想法,就可以着手申请文件的撰写了。误区三、专利产品的改进不需再申请专利有部分发明人认为申请了一项专利后,就可高枕无忧,从而忽视了后期的继续研发工作,即使开发出了新产品或有了新改进,也不再申请专利。这种错误认识的后果不异于未申请专利。因为当他人对该产品有了改进并申请了专利,反过来就限制了原专利权人产品的更新换代,这就会导致原专利权人不经意间反而变成了侵权人。此时,原专利权人就丧失了自己的知识产权。误区四、一项技术成果只能申请一类专利有部分发明人认为一项技术成果一次只能申请一类专利,即只能申请发明专利或只能申请实用新型专利或者只能申请外观设计专利。我国专利法规定的专利类型有三类: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外观设计专利,一项产品发明可同时申请多种专利,技术方案也可以同时申请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对于一些重要的产品发明,若发明人只申请了发明专利,而此时他人双管齐下,同时申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那么他将先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拥有了产品的专利权。发明人若使用该产品,反而构成了侵权。

『贰』 关于侵权责任中的过失相抵原则的问题

你有个误区,就是你没有搞清楚绝对无过错责任的适用条件,绝对的无过错责任一般适用于危险行业,比如施工,爆炸物等行业。而饲养动物不适用绝对无过错!

『叁』 专利申请的十大误区,你中招了吗

专利申请的十大误区:
误区1:自主研发的成果不申请专利就有知识产权。
一些技术人员认为只要是自主创新,就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其实不然,专利是一种垄断权,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如果不申请专利,就得不到法律确认和保护。
当他人盗用其研究成果时,因研发者对成果不具有专利权,得不到法律保护,就无法追究盗用者的法律责任。同时,在我国,专利申请采用的是先申请原则,具有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的发明创造谁先申请了,专利就授予谁。
因此,研发者如不及时申请,而被他人抢先申请并被授予专利权,研发者就无法追究他人的法律责任。这样的案例在中国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误区2:产品投入大规模生产后才申请专利。
在与发明人就申请专利的技术内容进行交流时,他们中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这一技术方案还未投入生产,也没有产品问世,此时申请专利是为时过早,等产品大规模投入生产后再申请专利更合适。
殊不知,这时已经晚了,即使你侥幸获得授权,专利也处在不稳定状态之中。此时如果你发现有人侵权并提起诉讼,侵权人则会以专利申请之日技术已经被公开为由进行抗辩。
你不但打不嬴官司,而且以前为申请专利所花费的精力、时间、金钱统统付之东流。专利申请的基础不是已经在市场上存在的产品,也不一定是已经成型的产品。只要有了切实可行的想法,就可以着手申请文件的撰写了。
误区3:专利产品的改进不需再申请专利。
有部分发明人认为申请了一项专利后,就可“高枕无忧”,从而忽视了后期的继续研发工作,即使开发出了新产品或有了新改进,也不再申请专利。这种错误认识的后果不异于未申请专利。
因为当他人对该产品有了改进并申请了专利,反过来就限制了原专利权人产品的更新换代,这就会导致原专利权人不经意间反而变成了侵权人。此时,原专利权人就丧失了自己的知识产权。
误区4:一项技术成果只能申请一类专利。
有部分发明人认为一项技术成果一次只能申请一类专利,即只能申请发明专利或只能申请实用新型专利或者只能申请外观设计专利。
我国专利法规定的专利类型有三类: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外观设计专利,一项产品发明可同时申请多种专利,技术方案也可以同时申请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
从近两年的审查情况看,实用新型专利通常4-7个月左右即可授权;发明专利则需1年多。因此,对于一些重要的产品发明,若发明人只申请了发明专利,而此时他人“双管齐下”,同时申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那么他将先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拥有了产品的专利权。发明人若使用该产品,反而构成了侵权。
误区5:得到了专利证书就获得了有效的专利权。
这是多数专利权人的普遍认识误区。在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不进行实质审查,即使在你申请之前已经有人就相同的技术方案申请过相同的专利,你的申请仍可能会被批准。
如果没有人提出异议,你的专利权会维持下去。一旦有人对你的专利提出无效宣告,那么你的专利会百分之百地被无效掉,也就是说你并没有取得有效的专利权。
就发明专利而言,虽然国家知识产权局对它进行过实质审查,但谁也不能保证发明专利审查部门对世界范围内所有相关的文献资料都检索过。所以得到专利证书,并不代表你的专利是真正有效的专利,只是代表国家知识产权行政机关对该专利申请的批准。
只有在你的专利有效期内没有人对你的专利提出无效宣告或者有人提出无效宣告但复审委员会经过复审后维持了你的专利权,此时你的专利才是真正有效的专利。
误区6:技术方案交待不清楚。
很多单位的发明人提交的专利申请文件非常简单,有的甚至只有几句话,技术方案完全没有交待清楚,这给专利代理人制作正式专利申请文件带来很大困难。
要求发明人提供更多的技术方案时,他们会以技术保密为由回避,表明这些发明人没有把握好保密与公开的度。他们只是一味要求保密,害怕多透露一点技术信息,而恰恰忽视了公开不充分的问题。
大量的案例表明,如果一件专利申请被审查员以技术方案公开不充分为由而发出审查意见通知书,则这件专利申请有98%的可能被驳回。这一点希望引起发明人的高度重视。
误区7:专利申请前不做任何检索。
有些发明人提交的专利申请文件没有做查新检索,对技术方案的新颖性如何不确定,根本不知道其技术方案有没有公开过或公开使用过,这也是我国技术人员的通病——信息检索和收集信息的能力极低。
就公开而言,全世界范围内的任何文献都可影响技术方案的新颖性。就公开使用而言,只有国内的使用才影响技术方案的新颖性。也就是说,国外已经普遍使用过的东西,如果国内没有出现,各种文献也没有相关记载,那你就可以申请专利。
如果他人已经就某一技术方案申请过专利或者在相关文献中公开,你没有做检索也去就这一技术方案申请专利,那只能是白白浪费时间、金钱和精力了。
误区8:先发表论文或成果鉴定再申请专利。
有些发明人取得研究成果后急于发表文章或成果鉴定,而没有想到先申请专利保护。
因为发表文章或成果鉴定不可避免地要公开技术内容,使专利申请失去新颖性而得不到保护。
误区9:对专利缺乏有效的管理。
有些企业申请了很多专利,但无专人管理。专利文件之间有的互相冲突,有的已无市场价值还在交纳年费。有的专利权已经遭受侵犯但企业管理者对专利特征不了解,不能及时提起诉讼,还有的则是专利文书撰写的申请质量差,不能起到应该有的保护作用。
误区10:缺乏长远的专利战略规划。
有计划地实施专利战略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首先,可以避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一些企业毫无目的的申请大量专利,结果导致授权率低,并产生大量的垃圾专利,浪费时间和精力。
其次,可以突破国外企业的专利包围。一个企业应该对自己行业内的基本专利状况及外围专利状况有十分明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技术突破口,排除他人专利障碍,确立自己的专利优势,从而赢得市场竞争。

『肆』 婚外情的几个法律误区

一、婚外情容易导致婚姻破裂
据相关调查数据与研究显示,我国离婚率逐年递增,有5个婚姻破裂的危险时期,即婚后1-2年,婚后7-8年(“七年之痒”时期);男性40岁左右;孩子考上大学后;75-80岁的再婚夫妇不能相互照顾之时。“七年之痒”至男性40岁上下,婚姻破裂主要原因是婚外情。很多经济条件不错家庭,丈夫容易出轨,而条件偏差家庭,妻子容易发生婚外情。为不耽误孩子上学,也怕单亲家庭给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便将感情早已破碎的婚姻维持到孩子考上大学,这就是为何每年高考结束后,会出现四十七八岁夫妻离婚高峰的原因。婚外情的产生主要原因包括:(1)饱暖思淫欲;(2)为传宗接代;(3)喜新厌旧;(4)所谓找到的“真爱”;(5)寻找生理刺激;(6)追赶潮流;(7)想证明自己魅力依旧;(8)一时心血来潮;(9)摆脱枯燥的生活;(10)逃避压力;(11)对人生失去热情;(12)相互不够关心;(13)天生多情。
婚外情属于道德与法律交叉的复杂现象,具有相当的危害性,不仅直接导致家庭不能和平相处重则导致家庭分裂,还可能引起的虐待、遗弃、重婚、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溺婴、伤害、凶杀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行为。然而,在当今社会,一方面人们对婚外情的舆论谴责不如往昔严厉,使得人们发生婚外情的心思更为随意,另一方面在离婚的案件中很多人对婚外情一方恨之入骨,希望法院能够主持公道,对出轨一方给予惩罚,甚至希望对方能够净身出户。在此,本文以下仅在法律层面讨论几个问题。
二、婚外情的法律责任与后果
1、一般情节较轻的婚外情法律并不直接干预
一般情节较轻的婚外情属于道德层面管辖范围,法律并不直接干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条规定“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第三条规定“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第四条规定“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但是,以上规定属于原则性规定,法院判案时一般不会以原则性规定作为判案依据,对此,《婚姻法解释一》第三条特别规定“当事人仅以婚姻法第四条为依据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显然,如果一方当事人仅仅简单地以婚内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或婚外情,起诉法院要求离婚或赔偿不一定可行。
2、达到重婚或同居行为的婚外情须承担法律责任与后果
(1)民事后果包括判决离婚与损害赔偿。《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了与婚外情相关的重婚或同居行为将导致判决离婚民事法律后果,即“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至于婚外情是否属于“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留给法官自由裁量权,以“感情确已破裂”作为判决离婚的酌定标准,对此,《婚姻法解释一》第二条特别规定婚姻法第三条、第三十二条、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情形,“是指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三)实施家庭暴力的;(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2)婚外情可能导致承担刑事责任后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对重婚的,对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受害人可以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自诉;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侦查,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提起公诉”。
三、婚外情损害赔偿误区
如上所述,并非所有的婚外情行为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与后果,通常有效或有用的婚外情法律责任与后果证据分为三大类:其一是一般婚外情相关证据。包括一般的婚外性行为、婚外恋;其二是《婚姻法》说的“有配偶者与其它异性同居”的婚外情证据;其三是涉及到重婚罪的婚外情证据。在实践中,比较常见的婚外情证据有:照片、录音、短信、QQ聊天记录、视频、保证书等。关于婚外情证据,需要消除的一些误区主要如下:
1、婚外情并不一定导致离婚财产多分割
有很多当事人不顾一切,甚至付出巨大代价去取得对方婚外情证据,以期待在离婚时候可以多分到夫妻共同财产,实际上离婚财产分割的影响并不大。通常情形下,夫妻离婚时候,法院进行财产分割的总原则是按照均等分割原则、按照照顾妇女儿童的原则,照顾无过错方和生活困难的一方的原则。婚外情证据属于法官酌情考虑的证据。对于以上第一类婚外情证据包括像嫖娼、一夜情、通奸、短期的婚外情等在经济上难以得到赔偿。
2、婚外情并不导致可以主张精神赔偿
婚外情离婚赔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离婚物质损害赔偿和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离婚物质损害赔偿标准一般也是根据实际的物质损失额度进行赔偿,如收集证据的费用、误工费、差旅费等等。婚外情导致离婚的精神损害赔偿,参照《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主张精神赔偿,精神损害赔偿标准一般为1000元—5000元。根据目前法律规定以及审判实践来看,即使有“捉奸在床”的直接证据,也不能必然得到法院精神赔偿的支持,在法律规定的层面只有属于重婚或同居行为的婚外情证据才比较容易取得精神赔偿。一般的“通奸”与法律规定的“同居”是两个法律概念,“同居”要求二者在一定的期限内有连续、稳定共同生活的事实,偶尔通奸行为与“同居”行为存在区别。有了孩子,只能证明两者有不正当男女关系,但不能必然证明有同居的事实。因此,取得婚外情证据要适可而止,不顾一切目的捉奸也可能涉及侵犯第三人的合法权益,采取极端的侮辱、侵犯他人人格权、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等则可能构成犯罪。
(3)婚外情难以向小三请求赔偿
婚外情是否向小三请求赔偿?这个情况目前还无法请求,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二条的规定,破坏合法夫妻关系不属于民事侵权的范畴,而夫妻关系亦不属于民事权益,因此受伤害的一方仅仅能向婚姻关系的另一方请求损害赔偿,并不能向婚姻关系之外的第三人主张。
四、夫妻忠诚协议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相关法律规定来看,婚外情将可能面临道德、民事责任与赔偿和刑事责任与赔偿,那么是否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通过签订《夫妻忠诚协议》来更好地预防和解决婚外情后续问题?
从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规定而言,夫妻忠诚是一项法定义务,其第四条规定了“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第四十六条中规定配偶一方有重婚或者与婚外异性同居行为的,另一方在离婚诉讼时可以要求其损害赔偿。但是从司法实践来看,自新婚姻法实施后不久,全国各地就相继发生因离婚而牵扯出的“夫妻忠诚协议”是非纠纷的诉讼案,各受案法院对“夫妻忠诚协议”是否有效,认识不同,判决各异。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发布内部司法解答意见明确指出“《婚姻法》第4条规定的忠实义务,是一种道德义务,而不是法律义务,夫妻一方以此道德义务作为对价与另一方进行交换而订立的协议,不能理解为确定具体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并据此规定上海法院对因忠诚协议而提出的诉讼请求或不受理,或不支持。有关资料显示北京、广东等地多出现支持夫妻忠诚协议的判决,上海、浙江、江苏等法院则倾向于不予受理或不予支持。
司法实践中审判机关对夫妻忠诚协议是否有效认识不一、判决不同,在学术界专家学者的观点不同,甚至是尖锐对立。认为“夫妻忠诚协议”无效的主要观点有:(1)夫妻忠诚协议具有非道德性和不可执行性,其忽视了忠诚的自愿本质、违背婚姻自愿原则,其将金钱赔偿作为不忠诚的对价,将导致婚姻关系的异化并可能沦为守信方攫取钱财的工具;(2)夫妻忠诚协议更多可能是情绪化的产物,不具有合同法上的效力,用金钱维系的忠诚具有虚伪性、脆弱性;(3)婚姻法规定“夫妻应当相互忠实”而非“必须忠实”,“应当”意在提倡,只有“必须”才是法定义务。认为夫妻忠诚协议有效的主要理由包括:(1)婚姻法没有明确禁止夫妻就忠诚问题进行约定,协议又出自平等双方的真实意愿,既不损害他人利益,理应得到法律层面上的保护;(2)夫妻忠诚协议使得婚姻法中“夫妻应当互相忠实”的原则性规定得以具体化、具备了可诉性,夫妻忠诚协议符合婚姻法的基本精神;(3)将道德义务约定为合同义务的夫妻忠诚协议属于广义的民事契约、符合我国民法中的“合同”之含义,可被认定为有效。

『伍』 什么样的行为视为侵权行为呢在自己的博客上转载网别人写的文章这是不是侵权

如果你注明转载,并写出出处以及作者的名字,那么就不算是侵权

毕竟中国的网络法律还不健全。
网上抄袭的人多是是,很多拿了别人的文章硬说成自己的
这样的人我们只能道德上鄙视
法律上暂时还惩治不了

『陆』 简答题,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是什么为什么

  1. “归责”是指行为人因其行为和物件致他人损害的事实发生以后,应依何种专根据使其负责,属此种根据体现了法律的价值判断,即法律应依行为人的过错还是应以已发生的损害结果为价值判断标准,抑或以公平考虑等作为价值判断标准,而使行为人承担侵权责任。

  2. 原因:(1)从侵权法的发展史来看,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应当只是就损害赔偿请求权而言的,即只有损害赔偿责任作为确定侵权行为归责原则的依据,并非以其他民事责任的承担作为确定归责原则的依据。

  3. (2)侵权行为归责原则在古代社会表现为结果责任(即加害责任),在罗马帝国后期表现为过错责任,法国民法、德国民法则继承了这种过错责任,20世纪出现了无过错责任。无论是过错责任还是无过错责任,都是依据损害赔偿请求权确定归责原则。如《法国民法典》第1382条规定:任何行为使他人受损害时,因自己的过错而致损害发生之人对该他人负赔偿的责任。此后制定的德国民法典、日本民法典等均作如是规定。

『柒』 行为违法性是一般侵权的构成要件吗 如何运用公平责任原则

你对行为的违法性理解陷入了误区哦,民法里面行为的违法性并不是指违反了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侵权行为中的行为的违法性 只要是行为侵害了别人的民事权利或受法律保护的民事利益就可以认为是行为的违法性,但有违法阻却事由的,则应排除其违法性,像正当防卫
特殊侵权行为中不以行为人的过错为要件,并不是无过错就不侵权
在紧急避险,正当防卫致人或财物的损害中,以及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侵权行为中适用公平责任原则
民法通则128条规定: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时,应该承当民事责任
129条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当责任或承担适当责任,因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时,紧急避险人承担适当责任
这些都是公平责任原则的体现

『捌』 软件著作权转让的误区有哪些

1、误区之一:软件转让合同必须以书面形式,否则无效应当明确,是否采用书面合同来实现软件著作权的转让,属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范畴,完全属于私权。要求采用书面形式的法律规定,是基于防止争议和解决纠纷的需要,并且有利于软件转让合同的履行而进行的倡导性规定。至于当事人是否采用书面形式,与是否违约、是否履行合同一样均系其自由处分其权利的范围,由其自行承担责任,国家不宜过多干涉合同的订立。实践中,软件转让方式以书面占绝大多数,但也有不少口头形式的软件转让合同形式,且其中不少已经实际履行,故没有必要强迫当事人在软件转让时必须采用书面形式;更没有必要在当事人没有采用书面形式发生纠纷诉诸法院时,一律认定其无效。2、误区之二:软件转让必须实行登记,否则无效现行《计算机保护条例》第二十一条对此的规定是,软件转让合同“可以”向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软件登记机构登记(国家版权局主管全国软件著作权登记管理工作,国家版权局认定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为软件登记机构。经国家版权局批准,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可以在地方设立软件登记办事机构),强调的是自愿登记原则。该规定的合理性表现在:一、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体现了国家对私权的尊重;另外从实际情况看,国家进行了几次的机构改革,原来的软件转让合同登记管理机构已几经转换;二、减轻了政府相关部门的负担,符合入世后政府职能转变的大的趋势;三、避免了司法部门在审理案件时因为软件转让合同是否生效而产生的分歧,有利于法制的统一。故在实践中应当充分认识和掌握现行《计算机保护条例》对软件转让合同登记已经由旧《计算机保护条例》的强制登记改为自愿登记,准确把握软件转让合同是否登记本身并不影响该转让合同的效力。3、误区之三:软件署名权与其他著作权中署名权一样不能转让现行《计算机保护条例》在规定软件著作权中署名权时,具体区分自然人与法人、其他组织的不同情况下规定有所不同。对自然人的软件著作权转让中的署名权是否可以随财产权一并转让没有明确,仅在第十五条规定继承时署名权不能继承。笔者认为,软件受让方坚持要改成由受让方署名,而软件著作权人又同意的,法律不予禁止。而且此类情况在软件著作权交易习惯中并不少见,许多个人开发的软件在作为“技术产品”出售转让时,一般由受让方买断,其中明确包括署名权。而法人和其他组织享有软件著作权的情况下,软件著作权的转让也涉及署名权转让的问题,考虑本身署名权已经与实施技术开发者分离的因素,同样允许当事人约定在软件著作权转让时,将署名权一并转让,由受让方行使署名权,该类情况同样在软件交易中大量存在。故在现行《计算机保护条例》对软件署名权是否可以转让没有规定或规定不明时,应当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法律要做的是鼓励软件交易,为其提供好的法制环境,不要过分强调软件署名权作为著作人身权不能转移,而认定转让合同无效,过多地干涉软件正常的交易,以免妨害软件业的发展。4、误区之四:善意受让盗版软件不承担责任采用了过错责任推定原则,推断第三人侵权并且承担责任。他必须要停止使用该侵权复制品,同时要将侵权复制品予以销毁。对于停止使用并且销毁侵权复制品将造成重大损失的,如果要求不停止使用或销毁侵权复制品的,作为善意第三人的软件受让方必须再向真正的软件著作权人支付合理的费用后方能够继续使用。该“合理费用”的数目一般可参照该软件非专有许可使用费的标准来确定。

阅读全文

与侵权责任法误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大连使用权房子办产权需要花多少钱 浏览:630
长春工商局投诉电话 浏览: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浏览:393
国家歌曲版权限制 浏览:860
开题预期成果怎么写 浏览: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识产权法试题答案 浏览:741
民事案件申诉的期限 浏览:706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许可合同范本 浏览:281
马鞍山市政府王晓焱 浏览:176
vn猪年限定 浏览:90
马鞍山金苹果驾校 浏览:324
软件使用权合作协议 浏览:123
七日杀75创造模式 浏览:905
潍坊高新区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浏览:455
马鞍山深蓝光电 浏览:699
06岁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137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 浏览:24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记录表 浏览:59
电力qc成果发布ppt 浏览:407
沙雕发明博主 浏览: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