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妥善处理农村群体性事件
您好:
要化解和处理好农村群体性矛盾和纠纷,应主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正确引导民风,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勤劳致富的创业环境,文明守法的社会风气是农村社会稳定的前提。我们要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为农民营造健康、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氛围。一是在农村开展“创业”教育。特别是在引导青年创业上下功夫。将农民的注意力引导到艰苦创业,勤劳致富上来,在生产信息、技术方面提供指导,在信贷方面给予支持。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在农村开展最佳“生态文明村”、“最佳种养能手”、“十佳农村创业青年”等评选表彰活动,在农村营造人人争相创业,户户发家致富的风气。二是加强“守法”教育。赌博、吸毒是农村不稳定的重要根源,感城事件的发生也渗进了这种因素。因此,我们要结合法制教育,在农村青年中开展懒做好赌可耻,吸毒害己害人的教育,坚决取缔赌场,坚持打击吸毒人员,还农村纯朴清新的社会风气。
2、转变干部作风,发挥基层组织作用。一是要转变工作作风。各级干部要深入农村,走家串户,了解农民疾苦,倾听农民呼声,特别是对目前农村反映的移民安置、两村土地纠纷,企业与周边农村关系等问题,要高度重视,认真核实,能解决要及时解决,暂不能解决的要向农民解释清楚, 取得理解,避免矛盾激化。二是要理顺沿海镇政府与边防派出所的关系。目前,边防派出所人事任免和业务指导不属地方,镇政府与边防派出所的关系较微妙。我们要通过总结“感城事件”的教训,进一步理顺镇政府与边防派出所的关系,确保做到服从地方党委、政府指挥。三是抓好村干部的作风建设。农村干部不团结,作风不正,财务不公开等都是诱发矛盾的重要原因,因而抓好村干部的教育和监督工作不能掉以轻心。要通过党校培训的方式,提高村干部的自身素质。要建立健全监督制度,下功夫做好村财镇管工作,将村务公开、财务公开落到实处。真正让村干部把心思放到维护村民利益,为民办实事上,取得农民的信任。
3、坚持预防为主,完善防范预警机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当前农村纠纷发生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增强预测、控制能力,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一是市委、市政府在制订新规定时,如土地征用标准、配置村联防队员这些涉及村干部和群众利益的问题时,要考虑周到,不要奖坏欺好,让好的村庄感到吃亏。一旦造成“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误解,那将闹风盛行,永不宁日。二是重视信访,做好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切实做到“三抓”、“三早”。即抓早、抓小、抓苗头。防范工作做在矛盾纠纷发生之前,化解工作做在矛盾纠纷发展之前,调处工作做在矛盾纠纷激化之前。三是培养一批农村信息员。要通过培训,提高他们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四是市委、市政府要制订东方市处置农村群体性纠纷械斗的预案,对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给予明确规定,并印发各部门、各乡镇、村执行。
4、充分依靠群众,做到依法妥善处置。农村群体性事件,特别是村与村械斗,一般涉及面较广,有的还有历史根源。因此,处置群体性事件要走群众路线,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在做群众思想工作时,要明确相当一部分参与者是被卷入的,甚至是围观追随的。要采取“教育多教,孤立少数,分化瓦解”的战术,本着“宜散不宜聚、宜顺不宜激、宜解不宜结”的原则,从大处着眼,不能局限于就事论事。要站稳立场,克制态度,充当群众的消气桶,切不可不把群众放在眼中,当起教父。特别是在现场,更不能表露有伤害群众感情和同群众对立的情绪,为调处工作争取主动。如在感城事件处置中,我们进村发动户户签名的“三不承诺”、“共建平安村”,实际上是争取多数群众、孤立少数违法分子,为公安机关开展抓捕工作赢得了主动。三是要把握舆论导向。农村群体性事件发生时,各方面信息较为混乱,人们很容易受到传闻和谣言的蛊惑而产生过激的非理性行为。这次“感城事件”是一个成功把握舆论导向的例子,我们通过新闻煤体,成功地澄清事实真相,及时揭露谣言并控制散播。
5、注意善始善终,做好善后工作。群体性事件,特别是两村械斗,都给双方带来伤害,善后工作很重要,决不能虎头蛇尾。一是要依法追究犯罪人员的法律责任,该逮捕的逮捕,该教育的教育,以息民怨,顺民意,起到震慑罪犯,教育大多数人的目的。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让在参加处置事件中较有威信的外出干部。留下部分人员,继续帮助镇村做好维稳干部,这有利于及时了解村中情况,摸清相关群体的思想动向,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及早做好工作。三是对事件处置过程中政府作出的承诺要组织专门人员,尽快落实、兑现,取信于民。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事件处置工作获得各方满意
⑵ 求民间纠纷解决方式相关数据,要求调查某个农村,谁能给出一些代表普通村庄的数据
你好,我刚在江西农村做了一个法律意识的调查。有些数据你可以看看。
人口回答:全村共48户,人口193人,常住人口82人,其余常年在外工作或打工。
纠纷情况:15户(30%)表示与人发生过纠纷,而90%的纠纷都是私下解决。
私下解决的纠纷大多为邻里纠纷,标的额较小,而打官司的情况多为在外务工拖欠工资的纠纷。
解决方式:加强与农民切身利益有关的法律知识的宣传,同时,完善对农民的法律援助,比如,律师援助。
⑶ 农村村民与村委土地纠纷问题,该怎么办
因为之前农村土地管理上的疏漏,如今导致一些农民之间的土地存在一定的纠纷,那么一旦土地归属权出现纠纷之后,农民们要如何化解呢?具体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解决?
解决农村土地纠纷的办法
1、相互调解
农村土地出现纠纷大多是同一个家庭成员之间较为常见,亲戚之间出现纠纷的话,首先就是相互协商调解,也有的找自己家族里面比较有威望的老人来裁决。如果不是牵涉到很大利益的土地纠纷,一般的通过家庭内的和解都能解决,毕竟都是自家人也比较好说话。一般一个村里的人都有点沾亲带故的,所以调解起来一般也比较容易。
2、村委会调解
如果是相互之间调解不了的土地纠纷矛盾,这个时候农民们一般都会找到村委会来调解。因为农村土地的分配就是村集体进行的,所以对农民各自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了解比较清楚,而且村干部对村里各农民家里的情况也都比较了解,处理村民之间的矛盾也很有经验,因此在农村调解土地纠纷的过程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3、县市仲裁
如果村一级的委员会无法解决农民之间的土地纠纷问题,那么农民们还可以向更高一级的县市申请仲裁。我国有专门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其中就明确规定了农民土地出现纠纷之后仲裁的具体流程及方式。如果农民们需要申请仲裁的需要提前了解这部立法,对仲裁的具体形式以及内容了解清楚,这样才能很好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现在随着农村各项立法的不断完善,农民的各项权益也有了更好的保障,如果这些方式都不能让农民们满意,最后农民还可以对仲裁的结果进行上诉,提升到司法的高度,进一步维护自己对土地的合法所有权。
⑷ 部分人群(诸如农民工、流动人口)的犯罪率数据在哪查
中国国家统计网,有的,我查过了。国家数据。
网页链接
⑸ 农村普遍存在的民事纠纷案件
相邻土地通行、因建化粪池等影响“风水”而产生的纠纷、相邻宅基地纠纷、因日常琐事而产生的纠纷等
⑹ 农村集体土地纠纷!
这可不是土地纠纷,别生搬硬套,推卸责任。买卖土地是违法行为,内政府依法可以没收非法所容得,取消原来批准的使用权,收回土地,重新安排使用。但是恐怕干这个用不能被批准,违规审批以后调查发现会严厉处罚,损失自负。现在双方最好考虑尽快收回成本或者减少投资,免得越陷越深
⑺ 农村责任田田界纠纷,村委会称原始数据只保存十五年已销毁,这种情况合理吗哪里才能找到原始数据
不合理,承包权二十年,村委会应该保存画界承包协议。不然只能重新丈量。你本人没有保存相关承包协议吗。协商不行只能法院起诉。
⑻ 村集体个人土地纠纷一般都怎么解决
如果来是土地权属纠纷的,根据《土地源管理法》第十六条规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
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
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在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解决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土地利用现状。
如果是土地承包经营发生纠纷的,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因土地承包经营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也可以请求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等调解解决。
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⑼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纠纷问题。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目前全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即全国人大、版国务院或农业部没权有出台一个统一的法律、法规或规章。但各地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台了一些具体规定,如广东省有《广东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规定》,四川省有《四川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如何确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问题请示的答复(川人法工〔2002〕5号)》等等。目前通用的是以户籍管理为主,辅以其他条件来进行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