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待证事实是什么 怎么知道一个案件的待证事实是什么
待证事实,又称证明对象,是指当事人双方争议的且需要通过证据予以证明的能够产生法律效果的具体事实。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中有些需要通过证据予以证明,而另一些则无需证明,前者为待证事实,后者则为无需证明的事实。因此,待证事实是相对于无需证明的事实而言的。
孤证不能定案是基本证据规则,对待证事实在满足有2个以上证据证明的基础上,还需要通过对比不同的证据,用印证来检验各证据的客观真实性。
如一起党员干部工作日午间饮酒违纪案中,6名党员干部在某餐厅聚餐共饮白酒。其中,甲否认自己饮酒,而同餐人乙、丙、丁均证明甲饮用了白酒,且饭店服务人员也证实甲饮了酒。乙、丙、丁的证言与饭店服务人员的证言一致,相互印证,检验出甲陈述失真,不足采信。
(1)侵权待证事实扩展阅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1992年)第75条较为系统地规定了免证事实。在此基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2001年)(以下简称《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9条规定:
下列事实,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
(一)众所周知的事实;
(二)自然规律及定理;
(三)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
(四)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
(五)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
(六)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
2. 我应如何对此侵权行为取证可否请求法院帮忙取证
'我隐瞒了自己没抄有学位证的事实',公司在招聘时有无明确要求是取得学位证的,如果是,他并不构成侵权,因为他只在公司内部发布该信息,如果公司要求具有学位证的话,您应该对自己的学位情况负责。
如果公司在招聘时对学历无明确要求,那么他侵犯了您的隐私权,由于《民法通则》尚未规定隐私权为具体人格权,侵害隐私权的违法性,应依《宪法》和《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确认。首先,《宪法》第38条、条39条和第40条规定公民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违法《宪法》这些规定,是侵害隐私权行为违法性的具体表现。《民法通则》第5条规定:“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这一法律规定,也是确认隐私权违法性的法律根据。侵害隐私权的行为违反上述法律,即可确认该行为违法。您可以起诉他侵权。民事纠纷一般法院不会同意您的调查取证申请,除非出现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属于国家有关部门保存并须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的档案材料等法定情形。
3. 打侵权官司时被告不承认,原告如何证明事实存在
谁主张,谁举证。
既然要诉被告侵权,就要有证据,没有证据,会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
收集好证据,再去诉讼。
4. 侵权行为是事实行为吗
侵权行为是事实行为。事实行为标准如下:
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内民事法律容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的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
事实行为依法律规定直接产生法律后果;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发生法律规定的效果;事实行为的构成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而侵权人在侵犯他人权益前不会有意思表示,侵权行为的法律后果由《侵权责任法》及司法解释规定,侵权行为不需要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也可以侵权。
综上所述,侵权行为是事实行为。
(4)侵权待证事实扩展阅读:
意思表示构成要件可分为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
1、客观要件:在客观上可认识其在表示某种法律效果意思。例如以传真订购书籍 ,停车于收费停车场,含羞点头答应男友之求婚等。
2、主观要件:指内心的意思,更可分为行为意思,即表意人自觉地从事某种行为的意思,例如签名。
表示意思,即行为人认识其行为具有某种法律行为上意义,例如以邮件订货,投向咖啡自动贩卖器。
效果,即行为人欲依其表示发生一定法律效果,如表示购买A书,兼具表示意思及效果意思。
5. 被证明为铁的事实的待证证据能否成为诉讼证据
可以成为诉讼证据
能否得到采纳,需要通过庭审质证
不是孤证,证据间能够成为证据链
没有争议就可以,没有证据反驳就可以定案
6. 侵权行为是事实行为还是法律行为
侵权行为是事实行为。 事实行为,也指非表意行为,是指当事人在主观上并没有发生民回事法律关系的意思,但答一旦实施该行为即在客观上产生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侵权行为,是因违反民法规定,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事实行为有意思表示行为,但是其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依法律规定直接产生法律后果。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发生法律规定的效果,因此其构成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通俗点说,侵权行为已经发生,我们不会去管当事人基于何种意图侵犯他人权利或者纯粹是意外,但是事实上行为已经发生,这才是法律所关注并要着手予以解决的。 明确指出一点,侵权行为的成立并不需要意思表示。
7. 如何理解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法解释第一百零八条中的待证事实
您好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一百零八条 对负有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经审查并结合相关事实,确信待证事实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性的,应当认定该事实存在。对一方当事人为反驳负有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所主张事实而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经审查并结合相关事实,认为待证事实真伪不明的,应当认定该事实不存在。法律对于待证事实所应达到的证明标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该条文中的待证事实是指原被告在诉讼过程中提出的对于案件诉讼请求会产生影响的案件事实。不过本条文的核心是关于民事证据证明标准的规定,证明标准也称证明要求、证明度,是指在诉讼证明活动中,对于当事人之间争议的事实,法官根据证明的情况对该事实作出肯定或者否定性评价的最低要求。本法条中基本上采取“高度盖然性”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8. 侵权行为为什么属于事实行为
回答抄这个问题应该从“侵权行为”本袭身入手,这样比较容易理解,长篇大论不如两句话来的实在,举个例子:你家阳台上的花盆掉下来了,把路人的头砸了个窟窿,这也是侵权行为。
你把侵权行为的外延理解的太窄了,侵权行为不一定是一个人去做一件事情。
而且“表意行为”之表意,是指把你的内心意思以言语等方式表达出来,与当方双方严格来说没什么关联,比如一个人向你发出了购买某物的要约。是单方行为,但却是表意行为。
9. 侵权责任举证分配制度
在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分配地位非常重要。一方面,民事诉讼以证据为核心,诉讼全过程围绕证据进行,举证责任分配关系到当事人能否胜诉的问题;另一方面,举证责任分配对于法官主导整个民事诉讼过程也非常重要,法官对此概念清晰,则诉讼会流畅进行,反之,法官则易纠缠于证据不清的漩涡之中,陷入被动。对于举证责任分配,我国现行法律及司法解释中已有规定,见于《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最高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二、三、十一、二十四、三十条之规定。这些法条共同构成了我国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基本框架,形成了以"谁主张、谁举证"为中心,法院调查收集证据为辅助的体系。此体系强调了当事人举证的核心地位,(《规定》第三条也规定"……上述证据经人民法院调查,未能收集到的,仍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大部分举证工作都由当事人完成,法院的取证工作只是属于补充性的,由此可见,如何在当事人之间合理分配举证责任非常重要,无论对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还是提高审判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我们熟练掌握。 一、举证责任与举证责任分配 按通说,举证责任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其一,"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民诉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即提出证据的责任;其二,当事人所提供的证据能够证明其主张真实,即提出有效证据的责任;其三,当事人若不能提供证据以证实其主张或其提供的证据不能证明其主张的真实性,则其要承担因此而产生的败诉的后果。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有两种情况:其一,若依照基本的"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双方当事人举出的证据已经足够,案件待证事实已经清晰,则依据该查证的事实作出判决;其二,案件事实仍无法查清,或根据现有证据无法形成强有力的证据链条,则根据举证责任分配制度在双方当事人之间进行举证责任分配,若应承担举证责任的 当事人无法对相关事实进行举证,则其要承担对其不利的判决结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要明确在举证责任中包含了当事人要承担因不履行或不能履行举证责任所产生的后果的内容,另一方面又不能简单地说凡无法对自己主张举证的当事人均要被判败诉,必须通过举证责任分配在当事人之间明确举证责任,再根据当事人举证情况依照法律作出判决。 同举证责任分配有关的一个问题是法院调查收集证据。根据我国《民诉法》及《规定》有关内容,由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主要有三种:1、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并已提出调取证据的申请和该证据线索的;2、应当由人民法院勘验或者委托鉴定的;3、当事人双方提出的影响查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材料相互矛盾,经过庭审质证无法认定其效力的。同时在《规定》第三条还规定"上述证据经人民法院调查,未能收集到的,仍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可见,对待法院取证的态度现在已经大为改变,已经逐步从大包大揽的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靠拢。但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第三种情形是否应由法院代为调查取证值得商榷。笔者认为,当事人双方提出的证据相互矛盾同当事人双方都提不出有力证据一样,多数情况下属于举证责任分配的问题,应由需负举证责任的一方承担对其不利的后果。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1、诉讼是对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审理,试图百分之一百地恢复事情的原貌是不现实的。2、民事诉讼是现代社会公民所日益采取的普遍的纠纷解决手段之一,在成熟的市民社会中,有必要在公民中培养作为基本观念的证据意识。3、法院审理案件数量与日俱增,注重公正的同时必须考虑到效率,在此情形下运用举证责任分配可以提高审判效率,降低司法成本,同时也从根本上维护了社会大众的利益。 二、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内容 (一)举证责任分配方式 对于举证责任分配的方式方法和具体操作规程,尚无定论,也难以进行简单概括。在实务中,可以参考大陆法系及英美法系在此方面的一些规定和学说,结合案件实际情况,综合进行运用。 1、大陆法系之法律要件说。法律要件说在大陆法系十分盛行,该学说主要内容为,凡主张权利存在的当事人应当就权利发生的法律要件存在的事实进行举证;凡否定权利存在的当事人,应当就权利妨害法律要件,或者权利消灭法律要件,或者权利制约法律要件存在的事实进行举证。该学说将法律关系的发生以及发生后的变更、消灭的法律要件事实的举证责任交由主张权利的一方当事人,若对方当事人对上述法律要件事实提出疑问,表示该法律要件事实的构成有欠缺,则由他负举证责任。举例言之:原告起诉要求被告偿还借款。依该学说,原告应对借款法律关系的发生的证据--到期借据进行举证,若该法律关系曾发生变更,如增加、减少,还应对其举证。若被告对该借款法律关系的构成存在疑问,如提出该借据上的签名不是本人签名,签署借据是在违背本人真实意思表示的情况下所为等,则由被告对此负举证责任。如此你来我往,针锋相对,达到澄清事实的目的。 此种观点,具有标准明确,可操作性强的优点,事实上法官在审判实践中也在大量运用。其缺点在于灵活性不够,需要法官在实践中总结运用。 2、英美法系之利益衡量说。按照英美法系的通说,基于遵循判例的传统,对于举证责任的分配是不预设标准的,一般是由法官根据案件实际情况,在审理过程当中灵活地予以考虑。在实践中,对案件进行举证责任分配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1、政策;2、公平;3、证据所持或证据距离;4、方便;5、盖然性(所谓盖然性是指证据力量强大可信,足以使法官对于争执的事实认定其存在。)6、经验规则;7、请示变更现状的当事人承担证明责任,等等。可以看出,利益衡量说灵活多变,不拘泥于固定的规则之中,可以较好地适应多变的案件事实,但该制度需要由拥有较高法律素养及社会经验的法官来运用,否则易陷入恣意妄为或无所适从的误区。同时也必须看到,虽然该学说尚不能为我们全盘所用,但其中的一些规则却值得我们借鉴,如依据证据由谁持有或由谁举证更为便捷来分配举证责任,在极特殊情况下无法通过其他规则分配举证责任时依据公平原则进行分配等。再举一例言之:一案原告购买一楼一套房间,在装修已经完工尚未入住之际,发生了二楼大量漏水的事件,导致近两万元的损失,经查,漏水是因为二、三、四、五楼的用户共用的下水管道被堵塞所致,事后从下水管道中挖出菜叶等普通生活垃圾若干。原告将其楼上的二、三、四、五楼用户告上法庭。本案中,依法律要件说应由原告对侵权法律关系发生的法律要件事实进行举证,即原告应对受损害事实、明确的侵权人的侵权行为、因果联系进行举证,但事实情况是,原告无法明确侵权行为究竟是由二、三、四、五楼用户中的哪一家或几家所为,他只能证明该行为一定是其中的一家或合力所致。此时,出于维护社会正义的考虑,应当进行利益衡量,将该部分的举证责任转移于被告,由被告对其未实施侵权行为进行举证,若不能举证,则由其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笔者认为,基于我国审判方式更接近于大陆法系国家的现实,考虑到当前我国法官的整体素质,在确定当事人举证责任时应以大陆法系法律要件说为基础(实践中也是如此),并根据案情,综合进行利益衡量,达到公正、公平的司法效果。 (二)举证责任分配的基本原则 1、保护弱者,维护公益的原则。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体系的日益完备,生产者同消费者的利益日益对立,新类型案件层出不穷,与此同时,现代民法已摆脱传统民法的桎梏,从维护形式公正前进到了维护实质正义的境界,表现为对公序良俗原则的强化以及对财产所有权和契约自由的限制。反映在实体法上,我国法律及司法解释将过错从产品质量不合格致人损害、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环境污染致人损害、地面施工致人损害、悬挂物脱落致人损害、医疗事故致人损害等事实的法律要件中剔除,从而免除了此类案件中原告的举证责任,或将举证责任倒置于对方承担。上述类型的案件,都属于公民个人难以举证的情况,如在医疗事故纠纷中,按"谁主张、谁举证"的基本原则,原告需要对a.原告遭受了人身损害;b.被告医院在对原告进行治疗过程中存在过错;c.原告的损害同被告的过错间存在因果关系,这三项内容进行举证。但事实是,原告作为普通人不可能精通医疗手段及措施,同案件相关的大量证据在医院的手里而不在患者的手中,此时,要求原告对上述三点同时举证即显属不当,法律于是将b、c两点的举证义务转由被告方承担,由被告方对无过错和不存在因果关系进行举证,原告方只需对受到伤害等基本事实举证即可。在对上述各类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法官就应当按照实体法的规定实行举证责任的倒置或转移,由被告来负担大部分举证责任。在最近由最高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明确了因高压电造成人身损害的案件,由电力设施产权人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三条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亦实行举证责任的倒置,由被告对受害人的故意进行举证。 2、公正分配举证责任的原则。法官在决定哪些案件事实由哪方当事人负责举证时,除"谁主张、谁举证"的基本原则外,还应当考虑到下列因素:(1)将举证责任置于有能力、有条件举证的一方。由于社会专业化分工的细化和科技的发展,当事人在举证能力方面的差别越来越大,涉及到需要对一些技术性问题进行举证的时候,有时原告方根本不具备对事实与损害结果的因果关系以及被告方过错的举证能力,这时,就应考虑将举证责任转交给被告承担。此外,若双方当事人分别是自然人和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审理过程中也应特别注意举证责任的分配,例如个人同医院或电信企业产生医疗或电信服务纠纷诉至法院,法官进行举证责任分配时就应考虑到举证能力的因素。(2)持有证据一方当事人不提供证据,同时对方当事人主张该证据不利于证据持有人,可以推定该主张成立。此项内容在《规定》第三十条中作出了规定,按此规定,若一方当事人故意使本应承担举证责任的另一方当事人陷入不能举证的境地时,推定该举证责任人的主张为真实,若对方予以否认,则必须对其提出的否认事实进行举证。
10. 收集侵权证据有哪些方式
1、自行取证和委托律师调查取证
由于知识产权案件专业性较强,由权利人自行取证,对取证的方向和范围把握的十分准确会有一定的难度。律师是专门从事法律工作的,以向社会提供法律服务为职业。
律师不仅具有丰富的法律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办案经验和熟练的诉讼技巧,能在不同的诉讼阶段为当事人作出适当的选择。一般说来,律师调查取证要比当事人调查取证方便得多,收集证据的范围也更加广泛、精确。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往往也会对律师另眼相待、提供更多的方便。
2、申请公证机关进行证据保全
公证机关的法定业务之一便是“保全证据”。公证证据具有推定为真的效果。《民事诉讼法》第59条规定:“人民法院对经过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法律事实和文书,应当确认其效力。但是,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公证证明的除外”。公证机关对证据进行保全,其效果与法院依职权所进行的保全,是相等的。在诉前,当事人能够充分运用公证机关收集、保全证据,是一个做好诉前准备的有效措施。
3、申请法院进行诉前证据保全
2002年最高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5条:“法律、司法解释规定诉前证据保全的,依照其规定办理”。这就为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向法院申请诉前证据保全确定了一个合法依据。
4、申请人民法院调取证据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取得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基于此当事人往往在提起专利侵权,商标侵权和著作权侵权诉讼的同时,提出一份调取证据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