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道路交通事故疑难问题问询
1,单位负主要责任,司机不负责,因是职务行为。
2,开除。
3
法院判决
4,一个是在工地一个是在公共道具。
5.有一定影响
⑵ 机动车与交通事故疑难案件裁判要点与依据
此书挺好的,但网上一般不会有电子版的,建议去书店购买,可以作为工具书。
⑶ 关于交通事故处理常见的法律问题有哪些
你好。我国公安机关交管部门处理交通事故时所适用的法律主要根据交通事故的性质、事故等级等相关因素来适用。概括来说,处理交通事故的法律依据主要有以下几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这是处理交通事故的主要法律依据,该法对道路交通事故的现场处理的责任认定、罚款、调解、损害赔偿等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是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中的最高位阶的法律依据。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这是公安机关交管部门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判断道路交通事故成因,认定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的主要法律依据。该条例规定了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为应该遵守的交通法规,该条例是对《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细化。
三、《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这是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程序方面的依据,由公安部发布,地位低于前两部法律法规,但该规定对交通事故处理的管辖、现场处置、责任认定、处罚、赔偿调解、简易程序等作了详尽的规定,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
四、其他。比如《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罪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构成交通肇事罪如何进行定罪量刑进行了详尽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对于发生交通事故后责任划分、赔偿项目、计算方式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希望能帮助到你
⑷ 困扰交通肇事罪认定的几个常见问题
一、关于交通肇事罪的规定
刑法第133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1月21日《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交通肇事解释》)第2条
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一)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二)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
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一)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
(二)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
(三)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四)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五)严重超载驾驶的;
(六)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
这里的致人重伤、死亡,应当是指行为人以外人重伤、死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致使本人重伤的不构成交通肇事罪。符合危险驾驶罪构成要件的,以危险驾驶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刑事审判参考》第900号案例)
二、关于超标电动自行车能否认定为机动车
根据刑法第133条和《交通肇事解释》第2条的规定,一般情况下,驾驶非机动车辆,除非符合《交通肇事解释》第2条第1款和第2款第(五)(六)项的规定,不会构成交通肇事罪(当然也不会构成危险驾驶罪)。
司法实务中,有时会遇到行为人驾驶超标电动自行车符合《交通肇事解释》第2条第2款第(1)—(4)项规定的情形。此时,超标电动自行车能否评价为机动车,直接关系行为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犯罪。
对此,《刑事审判参考》第894号案例明确认为,超标电动自行车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机动车。因此,行为人驾驶超标电动自行车符合《交通肇事解释》第2条第2款第(1)—(4)项规定的,不构成交通肇事罪。(同理,危险驾驶超标电动自行车的,当然也不构成危险驾驶罪)。
三、关于小区、校园内道路是否属公共交通管理范围
根据《交通肇事解释》第8条的规定,在实行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内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即交通肇事罪)和本解释的有关规定办理。在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外,驾驶机动车辆或者使用其他交通工具致人伤亡或者致使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分别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即重大责任事故罪)、第一百三十五条(即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第二百三十三条(即过失致人死亡罪)等规定定罪处罚。
公共交通管理范围内,应当是指纳入公安交通管理机关管理范围内的道路。所谓道路,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道交法》)第119条规定,“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其中,“公路”、“城市道路”的具体范围,根据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第2条的规定,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规定的,经公路主管部门验收认定的城间、城乡间、乡间能行驶汽车的公共道路包括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厂。
一般而言,机关、企事业单位、厂矿、学校、封闭的住宅小区等内部道路均不属于公共交通管理范围。在上述区域道路上因使用交通工具致人伤亡,在排除行为人出于主观故意以及不能构成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情况下,如构成过失犯罪,需要定罪处罚的,不能按交通肇事罪处理。原则上讲,一般应首先考虑以过失致人死亡罪追究刑事责任,如该行为同时又符合重大责任事故罪或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的构成要件,则应按特别法条优于普通法条的适用原则,以重大责任事故罪或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等罪名追究刑事责任。
具体地说,其一,在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内部交通范围内,该单位职工使用交通工具违章生产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应以重大责任事故罪追究刑事责任;如该职工使用交通工具但并非是从事单位的生产作业,虽造成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仍应以过失致人死亡罪追究刑事责任。其二,在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内部交通范围内,该单位用于生产、运输的交通工具不符合国家劳动安全规定,经有关部门或人员提出后,仍不采取措施,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应以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如不符合上述情况,虽因使用交通工具造成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仍应以过失致人死亡罪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刑事审判参考》第243号案例)。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校园道路属于《道交法》规定的道路,即属于公共交通管理范围(《刑事审判参考》第892号案例)。
对小区内的道路是否属于公共交通范围内的道路,应当区分情况。具体而言,小区对社会车辆的管理方式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开放式管理,即小区管理者在小区进出口未设置卡点,或者虽设置卡点,但从未拦截,社会车辆无须任何手续即可自由进出并在小区内停放;
第二种是半开放半封闭式管理,即在小区进出口设卡拦截,社会车辆若要进出小区,需要受访业主的同意、登记车牌号或者交纳一定的停车、通行费用;
第三种是封闭式管理,即在小区进出口设卡拦截,非业主车辆一律不允许通行,或者征得受访业主同意后,来访车辆停放在小区指定区域。
其中,第一种管理方式下的小区道路属于典型的“允许”社会车辆通行的“公共交通管理范围内道路”;第三种管理方式下的小区道路则相反,不属于“道路”;对于第二种管理方式下的小区道路的性质,应当进一步区分情况。如果来访车辆经业主同意后可停放的,因其进出小区的条件建立在来访者与受访业主的亲友关系之上,对象相对特定,范围相对较小,不具有公共性,不属于允许社会车辆通行的地方;若社会车辆只要登记车牌号或者交纳一定费用,即可进出小区、在小区内停放的,则其通行条件并无特定的人身依附关系,对象不特定,范围面向社会大众,属于允许社会车辆通行的地方。(《刑事审判参考》第893号案例)因为,对道路的认定关键在于对道路“公共性”的理解。而何谓“公共”,其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对象的不特定性。(《刑事审判参考》第760号、893号案例)
四、关于“肇事后逃逸”
根据刑法和《交通肇事解释》的规定,肇事后逃逸不仅是量刑情节,在某种情形下还是定罪情节。所以,如何认定“肇事后逃逸”对正确办理交通肇事案件至关重要。
根据《交通肇事解释》第三条规定,肇事后逃逸,是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据此,判断行为人是否构成“肇事后逃逸”,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分析(《刑事审判参考》第697号案例):
1、考察行为人是否明知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不仅要看行为人的供述,还应从肇事当时的时间、地点、路况、行为人具备的知识、经验等方面客观地评判其是否明知,从而确定其是否构成逃逸。(换言之,行为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造成交通事故而驾驶车辆离开现场的,因缺乏主观上的认识,不应认定“交通肇事逃逸”)
2、考察行为人是否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目的,既包括逃避刑事法律追究,也包括逃避民事法律追究、行政法律追究。具体而言,就是不履行相关法定义务,如保护现场、抢救伤者、迅速报案、听候处理等义务,逃避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刑事定罪处刑等责任。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只要逃避上述任何一种法律责任追究,即为“逃避法律追究”。(《刑事审判参考》第220号案例:认定被告人是否出于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只能根据其最终是如何处置被害人的行为来确定,而不能以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当时的行为目的来认定。)
3、考察行为人客观上是否实施了逃离现场的行为。只有发生在交通事故发生后、行为人接受事故处理机关首次处理前这一段时间内的逃跑行为方能成立本规定中的“逃逸”。行为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后基于个人良心发现而返回现场、接受处理,或者逃离现场不远即被拦截、抓获,均不影响“交通肇事后逃逸”情节的成立。交通肇事逃逸的现场不仅包括事故发生现场,而且包括与事故发生现场具有紧密联系的场所,如抢救事故伤亡者的医院、调查事故责任的交警部门等。因为逃离事故发生现场固然会使事故责任认定等陷于困境,但逃离医院、交警部门等场所也会妨碍事故处理,逃避法律追究。
实践中,认定肇事人“逃逸”不能仅仅看肇事人是否离开现场,其关键在于肇事人是否同时具备“积极履行救助义务”和“立即投案”的行为特征。(即交通肇事后逃逸=离开现场+不积极履行救助义务+未立即投案)如果肇事人肇事后积极对被害人进行救助,如拦截车辆将被害人送往医院,并立即报案在医院守候等待公安机关的审查处理,虽然其离开了肇事现场,但系为了救助被害人所致,当然不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反之,如果肇事人积极履行救助义务后没有立即投案,如将被害人送往医院后而逃跑的;或者虽然肇事人立即投案但有能力履行却没有积极履行救助义务,均属于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的“逃逸”行为。具体而言:
1、肇事人离开现场时是否“积极履行救助义务”是认定“逃逸”性质的本质要件。“履行救助义务”的具体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想办法及时将被害人送往医院,也可以向有关部门报告救助等。(《刑事审判参考》第415号案例)
2、肇事人离开现场时是否“立即投案”是评判“逃逸”性质的形式要件。判断是否属于逃逸的关键就在于准确认定肇事人离开现场的目的,如果离开现场的目的不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是因惧怕受害人家属殴打而离开现场,或者因报案或抢救被害人需要而离开现场等,均不属于“逃逸”。如果肇事人“立即投案”,说明肇事人离开现场与“主动投案”两个行为之间具有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连续性,不应认定其“逃逸”;如果肇事人“逃离现场”后没有立即投案,而是经过一段时间后“事后投案”则说明肇事人的“逃离”与“投案”分属两个独立的行为,应认定为“逃逸”。至于是“立即投案”还是“事后投案”,应当根据投案路途远近、投案时间间隔长短等案件当时的客观情况,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来认定。(《刑事审判参考》第415号)
特殊的,
(1)肇事后运送伤者去医院抢救,在未来得及及时报案前就在途中或医院被抓获的,一般应认定为无逃避法律追究目的,但若是在将伤者送到医院后又偷偷离开的,有报案条件和可能而不予报案事后被抓获的,就应当认定为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同样,在基于临时躲避被害人亲属加害的情况下,如确无条件和可能及时报案即被抓获的,应认定为不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不属于肇事后逃逸;反之,在临时躲避情形消失后,在有报案条件及可能的情况下,仍不予报案而继续逃避的,其性质又转化为肇事后逃逸,同样应当认定为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刑事审判参考》第176号、788号案例)
(2)交通肇事后,行为人因受伤在医院治疗,公安机关向其询问案情时,拒不交代肇事经过,并虚构身份信息,后逃离医院的行为,应当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刑事审判参考》第788号案例)
(3)事故发生后,在交警部门出警勘查完毕并将被害人送至医院治疗期间逃逸,后又投案自首,没有妨害事故查处的,不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刑事审判参考》第857号案例)
3、“积极履行救助义务”与“立即投案”均是“接受法律追究”的表现形式,两者具有内在联系,缺一不可。(《刑事审判参考》第415号案例)
4、如果行为人确已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那么,即便行为人在逃逸过程中或是在逃逸状态持续过程中,能及时放弃其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主动投案,如实供述,听候处理,且也不论其中止逃逸是基于个人良心发现还是害怕罪责加重等何种缘故,该事后“中止逃逸”的行为均不得推翻对其先前逃逸行为的认定,而仅认定其事后的行为为自首,即分开认定,而不宜相互冲抵。(《刑事审判参考》第176号案例)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交通肇事解释》第三条的规定,“肇事后逃逸”不能等同于“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因为根据刑法第133条,“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前提是行为人的交通肇事行为已经构成了“交通肇事罪”,此时“肇事后逃逸”只是量刑加重情节。在根据《交通肇事解释》第三条第二款第(六)项规定,“肇事后逃逸”构成交通肇事罪定罪情节情形下,“肇事后逃逸”不应再作为量刑加重情节,否则就违背了“禁止双重评价”原则。
五、关于“因逃逸致人死亡”
根据刑法第133条的规定,交通肇事罪,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对此,《交通肇事解释》第五条明确了“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即“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实践中,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刑事审判参考》第342号案例):
第一,“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必须以逃逸行为的存在为前提。
第二,在客观上,逃逸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应当具有因果关系。
第三,解释所规定的“救助”没有特定的指向,既可以是肇事者的救助,也可以是其他人的救助。及时的“救助”是确定逃逸与死亡之间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一个中介。
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交通肇事解释》第六条、《刑事审判参考》第439号案例)
六、关于“非机动车驾驶人”的责任
包括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两部分。
(一)刑事责任
一是“交通肇事罪共犯”。《交通肇事解释》第五条第二款:“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适用此款,第一,主体必须是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第二,行为必须是“指使肇事人逃逸”;第三,后果必须是“逃逸致人死亡”。肇事前指使违章、肇事后指使逃逸但未致人死亡的,都不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共犯。
二是“指使、强令违章构成交通肇事罪”。《交通肇事解释》第七条“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者机动车辆承包人指使、强令他人违章驾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具有本解释第二条规定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适用此条需注意,与交通肇事罪的共犯不同,第一,主体不包括“乘车人”,仅为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第二,指使、强令行为发生在肇事前;第三,驾驶人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
需要注意的是,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属于管理,长期放任违章驾驶,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应当认定对交通事故负有直接责任。符合条件的,可以以交通肇事罪追究刑事责任。
例如,《刑事审判参考》第84号案例明确指出:“作为船舶所有人的法定代表人,并没有直接从事运输工作,符合条件的,同样可以交通肇事罪追究刑事责任。将不具备适航条件的‘榕建’号投入运营,实质上是指使违章驾驶。在‘榕建’号投入营运后,对船舶长期超载运输不予管理,听任长期违章驾驶,最终导致因违章驾驶而倾覆,造成特大交通事故,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的规定。”
(二)民事责任
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三十一条,“……承担赔偿责任的机动车驾驶员暂时无力赔偿的,由驾驶员所在单位或者机动车的所有人负责垫付”的规定,机动车所在单位、机动车所有人虽然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但因交通肇事责任人没有经济赔偿能力,作为车辆所有人,其垫付被害人损失的民事责任不能免除。
所以,机动车所在单位、机动车所有人仍是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但不承担连带责任,仅承担代为赔偿或者垫付的责任。(1999年10月27日《全国法院维护农村稳定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第三条第(五)项、《刑事审判参考》第25号案例)
七、关于酒驾下的交通肇事与危害公共安全
一般情况下,醉酒驾车肇事和采用放火、决水、爆炸等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在危害公共安全性质上有差异,不能把醉酒驾车肇事简单地一律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醉酒驾车肇事行为在何种情况下与放火、决水、爆炸等危害公共安全行为在性质上相当,要在具体案件中根据行为的时间、地点、方式、环境等情况来具体分析判断,不能单纯以危害后果来判断醉酒驾车肇事行为是否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刑事审判参考》第586号案例)
何种情形下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最高人民法院2010年2月10日《关于醉酒驾车犯罪法律适用问题的意见》第一条给予了明确,即“行为人明知酒后驾车违法、醉酒驾车会危害公共安全,却无视法律醉酒驾车,特别是在肇事后继续驾车冲撞,造成重大伤亡,说明行为人主观上对持续发生的危害结果持放任态度,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对此类醉酒驾车造成重大伤亡的,应依法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
在具体认定上,醉酒驾车肇事,大致具有以下三种情形(《刑事审判参考》第908号案例):
第一种情形是醉酒驾驶肇事后,立即停止行驶,即所谓一次碰撞,除非有确实、充分的证据,一般情况下都是认定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持过失态度,进而以交通肇事罪论处。
第二种情形是醉酒驾车肇事后,为避免造成其他危害后果采取紧急制动措施,但因惊慌失措,而发生二次碰撞,其主观罪过为过失。同时符合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的,因二者对应的法条具有一般条款与特别条款的关系性质,以交通肇事罪定罪更为妥当。(《刑事审判参考》第588号案例胡斌交通肇事案:在交通运输过程中,如果行为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过失造成重大事故发生法定危害结果的,应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第三种情形是醉酒驾车肇事后,继续驾车行驶,以致再次肇事,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即也发生二次碰撞。这种情形明显反映出行为人不计醉酒驾驶后果,对他人伤亡的危害结果持放任态度,主观上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间接故意,应当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当然,关于罪过,应当结合行为人是否具有驾驶资质、是否正常行驶、行驶速度、车况路况、能见度、案发地点车辆及行人多少、肇事后的表现以及行为人关于主观心态的供述、相关证人的证言等情况,进行综合认定。
对于仅发生一次冲撞行为的情形,并非绝对排除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可能。对于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确有证据证实行为人明知酒后驾车可能发生交通事故,仍执意驾车,导致一次冲撞发生重大伤亡的,仍然可能依法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1)行为人曾有酒后驾车交通肇事经历的;(2)在车辆密集的繁华地段故意实施超速50%以上驾驶、违反交通信号灯驾驶、逆向行驶等严重威胁道路交通安全的行为;(3)驾车前遭到他人竭力劝阻,仍执意醉驾的;等等。这些情节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为人对危害后果可能持放任心态。(《刑事审判参考》第909号案例)
另外,醉酒驾驶撞死人的,还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这时,就需要判断其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受到酒精的影响程度,特别是行为人实施了交通肇事和杀人两个行为的,需要判断行为人对其杀人行为是否有认识。(《刑事审判参考》第910号案例)
对于为逃避酒驾检查而驾车冲撞警察和他人车辆的行为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刑事审判参考》第911号案例)
八、关于乘客与司机殴打发生交通事故
1、公交车司机在车辆行驶中擅离职守足以危及公共安全的行为应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
2、乘客殴打正在驾驶车辆的司机从而引发交通事故的,大致有两种情形:
一是殴打行为足以致驾驶人员失去对车辆的有效控制,从而直接引发交通事故的;
二是殴打行为不足以致驾驶人员失去对车辆的有效控制,但引发驾驶人员擅离驾驶岗位进行互殴,导致车辆失去控制,进而间接引发交通事故的。
第一种情形,车辆失去控制造成交通事故是由乘客殴打行为直接所致,因果关系明显。对此,行为人的行为如符合故意伤害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构成的,应当以此定罪量刑。
第二种情形,车辆失去控制造成交通事故虽是由驾驶人员擅离职守直接所致,但乘客的殴打行为又是引发驾驶人员擅离职守与其对殴的惟一原因。对此,行为人的行为构成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刑事审判参考》第197号案例)
九、关于交通肇事罪的自首
由于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向公安机关报告等是《道交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人义务,因此交通肇事罪中是否存在自首,往往有一定争议。
对此,最高人民法院2010年12月22日《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第一条给予了明确:“交通肇事后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并向公安机关报告的,应认定为自动投案,构成自首的,因上述行为同时系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义务,对其是否从宽、从宽幅度要适当从严掌握。交通肇事逃逸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应认定为自首,但应依法以较重法定刑为基准,视情决定对其是否从宽处罚以及从宽处罚的幅度。”
所以,交通肇事后报警并留在现场等候处理的,应认定为自动投案。(《刑事审判参考》第696号、899案例)
交通肇事后逃逸又自动投案的,同样构成自首,应在逃逸情节的法定刑幅度内视情决定是否从轻处罚。(《刑事审判参考》第697号案例)
十、关于特别恶劣情节
刑法第133条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何谓“其他特别恶劣情节”法律和司法解释没规定。实践中,吸毒后驾驶机动车交通肇事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属于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的“其他特别恶劣情节”。(《刑事审判参考》第918号案例)
⑸ 交通事故处理与赔偿疑难解答的目录:
第一章 事故处理与责任认定
1.什么是道路交通事故? ……………………………………3
2.交通事故现场分为哪几类? ………………………………4
3.对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罚有哪几种? …………5
4.哪些违反道路交通安全的违法行为应受到行政处罚? …6
5.对车辆在道路以外通行时发生的交通事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报案的,应如何管辖与处理?…………11
6。拖拉机交通事故是否可以委托农机部门处理? …………12
7.哪个部门负责处理交通事故?处理流程是怎样的?(附:交通事故处理流程图)…13
8.公安机关处理交通事故如何确定管辖? …………………15
9.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时当事人有哪些责任和义务? ………16
10.发生哪些交通事故后当事人必须立即报警?…………18
11.未在现场报警的,事后还可以要求交通管理部门处
理吗?事后报警但未提供证据材料应该怎么办?………19
12.发生交通事故是否可以“私了”?…………………………19
13.如何进行“私了”,“私了”后如何进行赔偿和保险理赔?…20
14.哪些交通事故的处理可采用简易程序?……………21
15.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中当事人有哪些权利?…………21
16.当事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死亡,是否还要承担事故责任?…22
17.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问发生交通事故,应如何分担事故责任?…23
18.道路交通事故中抢救伤者的费用由谁预付?……………24
19.什么是交通事故肇事逃逸?对交通肇事逃逸者应如何处罚?…26
20.什么是交通肇事罪?其特征是什么?……………………27
21.对交通肇事罪如何处罚?…………………………………28
22.怎样认定道路交通事故的责任?
(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样式)…………………30
23.常见的交通事故责任的判定有哪几种?…………………32
24.当事人对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有异议怎么办?…32
25.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应在什么时限内作出?包括哪些内容?…34
26.发生交通事故后,如对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不服,可以采取哪些措施?…35
27.在公安机关作出当事人吊销驾驶执照的处罚决定之前,当事人对此处罚有异议的,可以采取什么措施进行申辩?…36
28.举行听证会依照什么程序进行?…………………………37
29.怎样写复议申请书?………………………………………38
30.复议机关作出的复议决定有哪些种类?…………………39
31.交通事故当事人申请复议后,复议机关拒绝受理或不予答复怎么办?…41
32.在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如果当事人依法对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提起行政复议,公安机关作出行政复议决定后,当事人对行政复议决定仍不服该怎么办?…42
33.当事人不履行行政复议决定有什么后果?………………42
34.交通事故当事人对现场图有异议能申请行政复议吗?…43
35.什么是交通事故鉴定结论?当事人对交通事故鉴定结论不服的应该怎么办?…44
36.交通事故当事人因伤致残,如何进行伤残评定?(附:伤残评定流程图、《道路交通事故伤残评定书、重新评定书》样式)…45
37.十级伤残等级划分的标准是什么?………………………49
38.交通事故当事人对伤残评定有异议能否申请行政复议?…51
39.当事人对伤残评定不服能否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51
40.如何评定受伤者的劳动能力丧失程度?…………………52
41.什么是交通事故处理中的行政诉讼?……………………53
42.交通事故当事人如何选择适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解决行政争议?…55
43.对交通事故处理不服怎样提起行政诉讼?………………56
44.公安部门处理交通事故依据什么标准收取费用?………56
45.公安交通部门收取的交通事故处理费用于哪些方面?…57
46.为什么只有公安机关有权扣留事故车辆、牌照、货物及驾驶员的证件?…58
47.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扣留事故车辆时,车辆所载货物应如何处理?…59
48.什么是涉外交通事故?……………………………………60
49.如何处理涉外交通事故?…………………………………60
第二章 赔偿标准
1.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有争议应该怎么办?(附:交通事故索赔流程图)…65
2.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期限是如何规定?超过法定期限仍不进行损害赔偿调解,当事人该怎么办?…68
3.交通事故调解的参加人有哪些?…………………………68
4.调解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争议按照怎样的程序进行? ……69
5.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书应当包括哪些内容?(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书、调解终结书》样式)…70
6.怎样调解外国人应负赔偿责任的交通事故案? …………74
7.不属任何一方当事人违章造成的交通事故,应当如何处理?…74
8.人民法院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时,是否一定要依据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责任认定书、伤残评定来处理?……75
9.交通事故当事人已承担刑事责任是否还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76
10.在交通事故赔偿处理过程中,当事人如不能亲自处理,如何由他人代理?…77
11.职工因交通事故死亡或残疾得到赔偿后,还能享受抚恤、劳动保险待遇吗?…79
12.交通事故中因紧急避险造成他人损失,应由谁承担赔偿责任?…80
13.未成年人造成交通事故,由谁承担赔偿责任?…………81
14.机动车辆买卖后尚未过户时发生交通事故,应由谁承担赔偿责任?…82
15.连环购车未办理过户手续,原车主是否对机动车发生的交通事故承担责任?…83
16.投保车辆卖出后未过户前发生交通事故,保险公司应否赔偿?…85
17.因道路原因造成交通事故,责任应由谁承担? …………86
18.机动车辆被盗后肇事应由谁承担赔偿责任?……………87
19.客运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旅客的损失谁来赔偿? ………88
20.搭乘车辆、借用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应由谁承担赔偿责任?…88
21.因机动车质量不合格造成交通事故,应由谁承担责任?…89
22.因车辆修理质量不合格造成交通事故,应由谁承担责任?…90
23.购买人使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的车辆,发生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由谁承担民事责任?…91
24.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范围包括哪些?………………92
25.交通事故中的财产损失是否包括被损车辆停运损失?…93
26.怎样计算医疗费?…………………………………………94
27.怎样计算误工损失费?……………………………………96
28.怎样计算残疾赔偿金?(附:伤残等级与赔偿指数对比一览表)…98
29.怎样计算被抚养人生活费?………………………………100
30.怎样计算死亡赔偿金?……………………………………102
31.怎样计算残疾辅助器具费?………………………………104
32.怎样计算丧葬费?…………………………………………105
33.怎样计算交通费?…………………………………………105
34.怎样计算护理费?…………………………………………106
35.怎样计算住院伙食补助费?………………………………107
36.怎样计算住宿费和伙食费?………………………………107
37.什么是精神损害和精神损害赔偿?………………………108
38.确定精神损害赔偿金的原则和依据是什么?……………108
39.什么是机动车辆保险?其基本险种有哪些?……………110
40.车辆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的保险责任范围包括哪些?…112
41.交通事故受害人是否可以在起诉交通肇事人的同时,在同一案件中起诉保险公司?…113
42.人身损害赔偿审理标准是否适用于未到期的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保险合同?…114
43.发生交通事故后,被保险人在办理保险索赔时享有哪些权利和义务?…115
44.适用无赔款优待应当注意哪些问题?……………………117
45.发生交通事故后,如何办理保险索赔?(附:保险公司理赔流程图、事故车辆修理托(承)修单)…117
46.索赔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时有哪些注意事项?…………122
47.车辆损失险的保险金额是怎样确定的?…………………123
48.什么是保险赔偿中的绝对免赔率?………………………124
49.车辆损失险保多少赔多少吗?……………………………125
50.车辆发生全损应如何理赔?………………………………125
51.车辆发生部分损失应如何理赔?…………………………127
52.怎样计算第三者责任险的赔偿数额?……………………128
53.保险车辆的哪些损失保险公司可以拒赔?………………129
54.什么是机动车辆保险附加盗抢险?………………………131
55.机动车投保时应交纳的保险费的标准是怎样的?………132
56.什么是国家赔偿?…………………………………………133
57.国家赔偿的方式有哪些?…………………………………134
58.什么是行政赔偿?…………………………………………135
59.交通事故处理中,公安机关在哪些情况下承担行政赔偿责任?…136
60.交通事故处理中,哪些人可以要求行政赔偿? …………137
61.国家赔偿中对侵犯人身权的赔偿金计算标准是怎样的?…138
62.对名誉权、荣誉权造成侵害,国家是否赔偿?……………140
第三章 典型案例
1.吴军发、吴明等诉刘寰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143
2.牛×等诉刘××、闫××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157
3.易××诉北京××商贸有限公司和齐××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164
4.黄A等诉北京市××公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166
5.闻××、王××诉北京市公路局××分局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169
6.王××诉中国××保险公司北京市××支公司机动车保险合同纠纷案…172
7.周庆安诉王家元、李淑荣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174
8.罗伦富不服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案……………………180
9.李治芳不服交通事故责任重新认定决定案………………187
10.浙江省对外经济贸易财务公司、洪大增、李纯、沈明龙诉陈勇、叶关润、遂昌县钢铁总厂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192
第四章 相关诉讼文书范本
1.怎样写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起诉状?(附:民事起诉状参考格式)…213
实例: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民事诉状……………214
2.怎样写好授权委托书?(附:授权委托书参考格式)…216
3.怎样写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答辩状?(附:答辩状参考格式)…218
实例: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民事答辩状…………219
第五章 申请司法救助与法律援助
1.何谓司法救助?……………………………………………225
2.打合同官司时当事人交纳诉讼费用有困难的,是否可以缓交、减交或免交?…225
3.何谓缓交诉讼费用?………………………………………226
4.何谓减交诉讼费用?………………………………………226
5.何谓免交诉讼费用?………………………………………226
6.有哪些情况可获得司法救助? ……………………………226
7.当事人应怎样请求人民法院予以司法救助? ……………227
8.提供司法救助后诉讼终结对方当事人败诉的诉讼费用怎么办?…228
9.发现当事人骗取司法救助的怎么办? ……………………228
10.何谓法律援助?……………………………………………228
11.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有何主要区别?……………………229
12.哪些事项可申请法律援助?………………………………229
13.申请法律援助应向哪个法律援助机构提出?……………230
附 录
附录一: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与司法解释……………………233
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33
2.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255
3.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276
4.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283
5.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307
6.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318
7.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关于车辆转卖未过户发生事故经济赔偿问题的批复…334
8.公安部关于道路外交通事故主管与处理问题的答复…335
9.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关于涉及保险车辆肇事定损问题的批复…335
10.公安部关于对处罚交通肇事责任人有关问题的批复…336
11.关于保险车辆出险后实际价值如何确定的批复………337
12.关于交通事故强制定损问题的批复……………………337
13.关于车上责任保险条款有关问题的复函………………339
14.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事故公开公正处理工作的通知…339
15.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严格依法处理道路交通肇事案件的通知…341
16.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关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343
1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私营客车保险期满后发生的车祸事故保险公司应否承担保险责任的请示的复函…345
1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铁路路外人身伤亡损害赔偿案件管辖问题的复函…346
1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交通事故中的财产损失是否包括被损车辆停运损失问题的批复…346
2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被盗机动车辆肇事后由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问题的批复…347
2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购买人使用分期付款购买的车辆从事运输因交通事故造成他人财产损失保留车辆所有权的出卖方不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347
2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连环购车未办理过户手续原车主是否对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承担责任的复函……………………………………………………348
2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348
24.北京市道路交通事故简易程序处理规定………………355
25.上海市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赔偿责任若干规定………361
26.广东省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规定…………………………362
27.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东省公安厅关于《道路交通安全法》施行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366
附录二: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金额计算标准……………………373
1.1998-2004年各地区职工平均工资……………………373
2.1998-2004年各地区居民年平均消费支出……………380
⑹ 交通事故相关疑难问题
按照交通事故处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公安机关处理的期限是超过了法定的期限,但是吧知道是什么理由,如果有法定的事实和理由,经过了有关部门的批准,也是合法的,一起交通事故的责任应该怎么划分,需要交警对现场进行勘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才可以做出是否同等责任的认定,现在无法判断是否同等的责任事故处理以后要根据事故的责任以及受到的损害程度来确定赔偿的标准
⑺ 交通事故诉讼常见的问题,交通事故诉讼有哪些
一、证明当事人主体资格的证据
1、当事人为公民的,应提交身份证明资料,如身份证或户口本;
2、当事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应提交主体登记资料,如《工商营业执照》副本或工商登记机关出具的工商注册登记资料、社团法人登记证等;
3、当事人在诉争的法律事实发生后如有变更的,应提交变更登记资料;
4、当事人为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中死者亲属的,应提交死者第一顺序继承人的证明及继承人基本情况的证明;
5、提交肇事车辆的所有人、实际支配人、驾驶人的证明及其相互关系的证明;
6、提交受损车辆的所有人、实际支配人、驾驶人的证明及其相互关系的证明。
二、证明当事人民事法律关系成立的证据
1、提交公安交管部门制作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认定书》。因交通事故认定书是公安交管部门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后,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对当事人责任加以认定而制作的法律文书。它能证实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且关系到当事人承担责任的轻重。
2、提交公安交管部门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终结书》。因调解终结书是公安交管部门在法定期限内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对损害赔偿事宜经调解后无法达成协议而制作的法律文书。当事人收到调解终结书后,可以直接到人民法院提起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诉讼,以维护其合法权益。
三、证明赔偿事项的证据
根据《民法通则》、《道路交通安全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赔偿范围通常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死亡赔偿金、残疾赔偿金、残疾用具费、后续治疗费、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营养费、住宿费、法医鉴定费、交通费、精神损害抚慰金、财产损失等16项。而上述赔偿费用必须要有相应的证据来予以证实,否则难以得到人民法院的采信和支持。
1、医疗费。它包括医药费、治疗费和住院费等。证明医疗费的证据主要有:门诊病历、住院病历、、门诊收据、住院费收据、住院费用明细清单、诊断证明书;
2、误工费。它是当事人因治疗、伤残鉴定、处理交通事故等原因而导致收入的减少。证明误工费的证据主要有:出院通知单、医院出具的病休证明、法医鉴定书、所在单位的误工证明及出事前三个月工资表。若误工人员的工资超过了国家规定的纳税的起征点,还应当提交税务部门出具的完税凭证。
3、护理费。它是由于受害人无法自理必须护理而支付给护理人员的工资。证明护理费的证据主要有:医疗机构出具的需要护理的证明(包括护理时间和护理人数);护工从事同等级护理证明的劳务报酬标准或者护理人员收入减少的证明;若是家属护理的,应当按照家属的误工费提供证据。
4、住院伙食补助费。它仅是针对受害人在住院期间而言,其主要证据包括住院费收据、出院小结和住院病历。
5、死亡赔偿金和丧葬费。只要具有死亡证明、公安部门出具的户籍注销证明、殡葬部门出具的火化证明三者之一项即可,并提供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的相关统计数据。
6、残疾赔偿金。它是受害人因劳动能力的丧失致使需给予收入的减少。其证据包括:法医鉴定结论、法医鉴定费收据。
7、残疾用具费。它是受害人因伤致残需配置残疾用具所花去的费用。其证据应当有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对受害人需要残疾辅助器具的证明;国产普及型器具的价格标准;配置机构出具的更换周期和维护费用的证明。
8、被扶养人生活费。其证据包括扶养人、被扶养人身份证明及家庭情况证明,包括被扶养人有无生活来源。
9、后续治疗费。通常依据法医鉴定结论并参考病例证明。
10、营养费。主要是医疗机构开出的诊断证明,并应在诊断证明中注明加强营养。
11、住宿费。其证据表现为住宿费收据,据实结算。
12、交通费。它是受害人及其必要陪护人员因就医或者转院治疗以及受害人亲属办理丧事而支出的必要的车、船费。通常就是交通票据。
13、法医鉴定费。它是受害人在法医鉴定机构进行伤情鉴定或者伤残鉴定而用去的费用。有医院病力、诊断证明书、法医鉴定书即可相互印证。
14、精神损害抚慰金。精神损害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人格权和身份权受到不法侵害、遭受到精神上的痛苦。关于具体的赔偿数额,法律对此未作出明确的规定,这涉及到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15、财产损失。它是因交通事故的发生造成财物所收到的损失,通常为财物受损的评估报告(如:价格部门的鉴定结论)和修车发票。
知识链接
交通官司中最常见的证据有以下几种:
1、交通事故认定书。交通事故认定,是公安机关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后,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对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加以认定的行为。根据公安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责任分为:全部责任、无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同等责任及责任无法认定六种。交通事故认定书在交通事故处理中位置至关重要,它影响到交通事故法律责任的承担如:民事赔偿、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因此交通事故认定书在交通官司中是非常重要的证据。
2、伤残鉴定书。伤残鉴定是指符合评定人条件,承担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的人员在客观检验的基础上,根据检验结果按照伤残评定标准,运用专门知识进行分析所得出的综合性判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2年发布的《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标准》把伤残划分为十个等级,从十级伤残到一级伤残依次加重,一级伤残最为严重。伤残鉴定是民事赔偿的重要依据之一,尤其是在要求对方支付残疾赔偿金时,更是必不可少的证据。否则,将由于没有相应证据的支持而无法获得应有的赔偿。
3、当事人支付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各种费用的票证和单据。这些费用的单证是要求赔偿义务人赔偿必不可少的证据,也是法院支持自己赔偿请求的依据,否则当事人如果没有相关证据支持而漫天要价,结果只会白白多交一部分诉讼费、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
4、除了以上几种重要的证据外,诉讼中常见的证据还有车损物损证明,误工证明,受害人死亡的还要有死亡证明以及受害人被扶养人情况证明等一系列诉讼证据,只有把各种证据都搜集起来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证明自己的主张,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赔偿。
⑻ 交通事故附带民事诉讼疑难问题
果品店的老板应当与孙某对王某的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洛阳人身损害赔偿律师方西乾
⑼ 交通事故的一些疑难问题,急请回答。
1:如果事故双方都把车子提出来,会不会到时候交警认同我们是自动协商解决的呢?
不会,协商解决是要双方都同意,然后达成书面协议并签字都生效的,仅是提车,不能认定达成协议。
2:把所有的责任推给出租车司机,保险公司会查不出来吗?(昨天,也就是事故第二天,保险公司的人来了医院并拍了照片)
一般情况下,保险公司依责任来赔偿,责任如何划分主要是看责任认定书。事故认定书上会记载双方车辆的信息,比如车驾号,车牌号,行驶证,驾驶员信息等,如果你弟弟无证驾驶,事故认定书上肯定会有记载的。(交警和你们一起作假的话不考虑此项),所以说,如果交警不掺假的话,你弟无证驾驶的事,肯定瞒不住保险公司。但话又说回来,无证驾驶此一违法事项如果和事故的发生没有因果关系的话,是不影响责任认定的。也就是说,就算你弟是无证假使,如果驾驶行为没有违章的话,交警一样可以认定出租车负全责。
3:我们有必要尽快把摩托车从交警队提出来吗?(我弟弟说,他朋友办的是警察牌,当天事故现场的所有交警他朋友都打听清楚了,可以直接从交警队提出来的。)但是我觉得目前好像没有必要提出来。
提或不提意义都不大,不过,我给你的建议是早提比晚提好。
4:我感觉事情有点蹊跷。提车是要双方协商的,到时候都提了,是不是交警就认为我没事自己协商好了?是不是这样保险公司就不会赔钱了?
不对的,交警扣车是为了收集证据的需要,比如检验车辆性能,取证完毕后,应当无条件放车,其中《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中有明确规定,检验勘验报告确定之日起5日后要放车。所以,你们提车与否跟是否达成协商不是一回事。
按你所说的情况来看,出租车属逆行,应对事故发生负主要责任或全部责任。至于你弟弟无证驾驶当然违法,但和此事故的发生没有因果关系,所以不应对事故负责任,但应接受行政处罚比如治安拘留或者罚款。
⑽ 交通事故常见的法律问题有哪些
1、责任认定问题;
2、损失数额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