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通高阳台什么意思
通高阳台是将阳台加大进深并挑高为双层,就是两层做一个阳台,让他有两层的高度。形成极具阔绰感受的室外空间。双层高度首先让天空不再被建筑压缩,使居住者的视野更加开阔,全南向设计,为居所提供极为难得的超大采光面,引入更丰富的自然光照。
如下图所示:
Ⅱ 林则徐的偏见
历史的事情总是这样的, 当一个人有了一定的影响力,那么关于他的一切都会被抖落出来,无论美丑 。
我们应该正视这样的问题,我们也应该明白在那个闭关锁国的年代,国人的教育程度很低下,或者可以说是在近代的科技方面的建树相当的少,所有的一切近代科技方面的东西都不为国人所知道。这些当时的政府的态度决定的!
我们也不能完全用一个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些遗留在历史的尘埃中的的芝麻绿豆大的事情,我们应该做的是尊重历史,以历史为鉴。
我完全有能力相信林则徐的人格!看看他的生平,看看他的业绩,我们能不肃然起敬吗 ?我们能不为他的壮举而感到骄傲吗 ? 还有千千万万的历史人物……
人非圣贤,谁能无过?
我想说的是, 别人走的路,我们应以旁观者的心态来看待这些,并且从中学到什么就好了! 不要把自己的一切强加在别人的身上,非要找出个对错来?
现实也是这样,现实也是历史的一个部分,当我们多少年后回顾这一切,呵,那些已经是历史了!
我们正视了自己的现实,也就等于正视了历史!
Ⅲ 平仄通押含义
据王力教授考究:"这十九部大约只能适合宋词的多数情况。其实某些词人的笔下,第六部早已与第十一部、第十三部相通,第七部与第十四部相通。"这说明词的韵域是相当宽的。上海古籍出版社《诗韵新编》以普通话字音为标准,分为十八部。按其通押情况,平上去声正好合并为十四部,与《词林正韵》大致相似,其中某些上声、去声字,今音同中古音有差异,但同为仄声,通用没有问题。至于入声字,该书分别列在麻、波、歌、皆、支、齐、姑、鱼等八个韵目后面,其中麻、波、歌、皆通用,支、齐通用,姑、鱼通用,只有三个部。前人填词用入声押韵,有的十五、十六部通用,有的十七、十八部通用,也只剩下三部,《诗韵新编》与之相符。前人填词用韵也有的象古体诗那样,凡入声字皆通用,《诗韵新编》也注?quot;八个入声韵部一律通押"。初学者也可以《诗韵新编》作为填词用韵的备查书。
词的平韵和仄韵是泾渭分明的,词调中规定哪一句用平韵,就不能用仄韵;规定用仄韵的,就不能用平韵,除非有另一体。用仄韵的上声和去声可以通押。如《蝶恋花》、《卜算子》、《水龙吟》、《贺新郎》、《永遇乐》等词调。有的按习惯是入声押韵的,如《忆秦娥》、《满江红》、《念奴娇》、《雨霖铃》、《兰陵王》等词调,必须入声韵独用,不得用上、去声混押。
词押韵的方式,依词调而定。一般是小令押韵句较密,如《忆王孙》共五句,句句押韵。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李重元)
《浣溪沙》共六句,除过片句不押韵外,其余句句押韵。小令除《人月圆》个别词牌外,一般二分之一以上的句子是押韵的。中调、长调押韵较疏,句子连着押韵的较少,一般隔句押韵或隔两句押韵。
词押韵的格式有五种:
(一)平韵格
一首词从头至尾全是平声押韵的称平韵格。小令、中调、长调中都有平韵格。小令如《十六字令》、《浪淘沙》、《浣溪沙》、《临江仙》等;中调如《一剪梅》、《破阵子》、《行香子》、《松入风》等;长调如《水调歌头》、《八声甘州》、《沁园春》、《六州歌头》
等。平韵格是词调中较多的押韵格式。
(二)仄韵格
一首词从头至尾全是仄声押韵的称仄韵格。小令、中调、长调中都有仄韵格。小令如《如梦令》、《生查子》、《卜算子》、《忆秦娥》等;中调如《蝶恋花》、《渔家傲》、《苏幕遮》、《青玉案》等;长调如《满江红》、《永遇乐》、《念奴娇》、《贺新郎》等。仄韵格是词调中最多的押韵格式。
(三)平仄韵转换格
一首词前面押平韵,后面押仄韵,或者前面押仄韵,后面押平韵,平仄韵相互转换,称为平仄韵转换格。前者如《南乡子》:
路入南中,桄榔叶暗蓼花红。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叶底纤纤抬素手。
(欧阳炯)
"中"、"红"平韵相押;"后"、"豆"、"手"仄韵相押。平仄转换格中先平后仄的较少见,大多为先仄后平。如《菩萨蛮》:
数间茅屋闲临水。单衫短帽垂杨里。 今日是何朝?看予度石桥。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王安石)
上片"水"、"里"仄韵相押;"朝"、"桥"平韵相押。下片"偃"、"晚"仄韵相押;"情"、"声"平韵相押。还有上片押仄韵,下片押平韵的。如《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
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上片"半"、"断"、"乱"、"满"仄韵相押;下片"凭"、"成"、"生"平韵相押。
平仄韵转换格大都是小令,中调、长调罕见。
(四)平仄韵通叶(音协)格
一首词平仄韵转换,但平声字与仄声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属词韵的同一韵部,这叫作平仄韵通叶格。最常见的平仄韵通叶格的词调是《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
这首词的上片的"蝉"、"年",下片"前"、"边",都属下平声一先韵;上片的"片"、下片的"见"都属去声十七霰韵;一先、十七霰都属词韵第七部。平仄韵通叶格就是同一词韵部的平声字与仄声字通叶。"叶"----押韵的意思,表示此处用韵跟起韵同属一部,不得换韵。平仄韵通叶格的词调还有《醉翁操》、《渡江云》、《曲玉管》、《偏哨》、《戚氏》等,包括小令、中调、长调。
(五)平仄韵错叶格
平仄韵错叶格与平仄韵转换格相似,都是一首词里面既押平韵又押仄韵。但是错落格要求平仄声插花着叶韵。如《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 滋味在心头。(李煜)
这首词上片的"楼"、"钩"、"秋"平叶,下片的"断"、"乱"仄叶,后面的"愁"、"头"又是平韵与"楼"、"钩"、"秋"相叶。该调上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过片处错叶两仄韵。又如《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 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
这首词上片的"声"、"行"、"生",下片的"迎"、"晴"平叶;上片夹"马"、"怕"仄叶,下片夹着"醒"、"冷","处"、"去"仄叶。该调上片三平韵,错叶两仄韵,下片两平韵,错叶四仄韵。错落格有一特点,必须句句押韵,一首词里不能有不押韵句子。这种格式多为小令、也有少数中调。
平仄韵错叶格的词调不多,有的还有另体。如《定风波》另有99字的仄韵长调体;《诉衷情》有33字单调六平韵、五仄韵错叶格,另有45字双调平韵格。
词的对仗与律诗不一样。词调绝大多数都是长短句,只有相邻两句字数相等才能对仗;律诗格式一致,对仗有固定的位置,词调成百上千,对仗依词而定,没有固定的位置;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词的对仗比较自由,相邻两句字数相同,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律诗必须平仄相对,词则有的对,有的不对,依词调而定。所以说,词的对仗,既广泛又灵活。说广泛,凡是相邻字数相同的句子,一般可对仗,凡一字领后面的四个四字句,一般也都可对仗,而且普通对、扇面对均可。说灵活,这些地方也可以不对仗,对仗方式也灵活,平仄可相反,亦可相同,也不避同字。
(一)相邻两句字数相等才有可能对仗:
三字:碧云天---黄叶地(范仲淹《苏幕遮》)
转朱阁---低绮户(苏轼《水调歌头》)
天地转---光阴迫(毛泽东《满江红》)
四字:翠叶藏莺---朱帘隔燕(晏殊《踏莎行》)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陆游《钗头凤》)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
五字: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卜算子》)
六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毛泽东《水调歌头》)
七字: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如《浣溪沙》)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鹧鸪天》)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毛泽东《满江红》)
八字和八字以上的句子相邻者几乎没有,但是有两句对两句的八字扇面对。如《沁园春》上阕第四、五、六、七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将一字豆"望"字抛开,"长城内外"对"大河上下";"惟余莽莽"对"顿失滔滔"。就成为工整的扇面对。下阕的第三、四、五、六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将一字豆"惜"字抛开,"秦皇汉武"对"唐宗宋祖";"略输文采"对"稍逊风骚"。同样也成为工整的扇面对。
词里面这种出句起首加一字豆的对仗,叫衬豆对,最常见的是四字对,如:
正十分皓月,一半春光。(吴文英《高阳台》)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 永《望海潮》)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周邦彦《兰陵王》)
(二)对仗依词调而定,同时作者有很大的机动性。
并不是所有相邻两句字数相等都要求对仗,一般词谱不标明是否对仗。后人填词用对仗,大都依据传世名作的样板----前人某词调的某两句用对仗,我也跟着用。可是传世名作有诸多流派和风格,讲究修辞美的作品中对仗较多;而讲究意境的作品,有的该对仗的地方,为了更充分地表情达意,放弃了对仗。词的对仗比较自由。
前人用对仗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是固定的,这样的词调很少,常见的只有《鹧鸪天》一调。如:
陌上柔桑初破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村头荠菜花。
(辛弃疾)
这首词的第三、四两句必须对仗。因为这词调是从律诗脱胎出来的,而且变动很小,所以这个对仗是固定的。
二是原则上对仗是固定的,但有一点机动性,这样的词调比较多,也多是从律诗脱胎出来,但变动较《鹧鸪天》大些,如《西江月》:
凤额绣帘高卷,兽环朱户频摇。两竿红日上花梢。睡梦厌厌难觉。
好梦狂随飞絮,闲愁浓胜香醪。不成雨暮与云朝。又是韶光过了。(柳永)
这首词的上下片头两句各六字,组成工整的两个对仗。前人作品中多数都是这样的格式,所以说原则上必须对仗,但并非要求绝对对仗。因为前人作品中也有不全对仗的。如: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眠醉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倚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苏轼)
这词上片第一、二句对仗,下片不对仗。又如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张孝祥)
这首词上片头两句不对仗,下片头两句半对半不对。
再看《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
这词调下阕的前两句,一般要求对仗,但也有少数把对仗移到另外的位置上的,如:
惆怅梦里山月斜,孤灯照壁背红纱,小楼高阁谢娘家。
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 满身香雾簇朝霞。(韦 庄)
这首词把对仗移到下阕的后两句去了。又如: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
这一首,上阕的前两句对仗,下阕的前两句不对仗。又如:
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早已尝新。隔篱沽酒煮纤鳞。
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卖瓜人过竹边村。(辛弃疾)
这一首,上下阕的前两句全对仗。
再看《破阵子》,上下两片,都有两个相邻的句子字数相等,但是不同的作者,用对仗的情况不尽相同。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李 煜)
这一首上阕第一、二句对仗,第三、四句对仗,下阕句式一样,却不对仗。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拟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晏 殊)
这一首上阕第一、二句对仗,第三、四句对仗,下阕第一、二句不对仗,第三、四句对仗。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
这一首上下两阕第一、二句,第三、第四句全对仗。这个词调一般上阕两对对仗比较固定,下阕对不对仗则听便作者。
这类从律诗脱胎出来的不少小令和中调,字数相等的相邻的句子较多,原则上要求在固定的位置上用对仗,但有一点机动性。
三是一般在固定的位置上用对仗,但也有的不用,这在长调中较多。例如《满江红》上下片的第七、八句一般用对仗,如: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 飞)
也有的不用对仗。辛弃疾四首《满江红》下片第七、八句,有两首对仗,两首不对仗:
对仗:人似秋雁无定住,事如飞弹须园熟。《游清风峡》
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江行》
不对仗: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令头白。《赣州席上》
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山居即事》
类似的还有《念奴娇》上下阕第五、六两句,《沁园春》上下阕几个相邻四字句。
四是完全自由的,如《水调歌头》上阕第五、六句多数不用对仗,下阕第六、七句有的用对仗,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 轼)
楼外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贺 铸)
也有的不用对仗,如:
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叶梦得)
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同上)
相邻的两个句子字数相等,都有用对仗的可能,但多数情况下并不一定用对仗。如《忆秦娥》上下阕的末两句,《卜算子》上下阕的头两句,《生查子》上下阕的第一二句,第三四句,字数都相等,但是这些地方用不用对仗完全是自由的。
(三)词的对仗要求两句同一位置上的字或短语词性相同,句法结构一致,至于平仄是否相对,则依词调而定。
有的词调中的对仗平仄是相对的,如《鹧鸪天》、《西江月》、《浣溪沙》等;有的平仄相同,如《水调歌头》、《沁园春》、《一剪梅》、《水龙吟》等;有的七字句对仗,第一、三、五字平仄相对,第七字平仄相同,如《满江红》的上下片中的七字句对仗,尾字都是仄声。词的对仗变化较多,平仄和叶韵应遵守词谱规定。
凡平仄相同的对仗,不忌同字相对。如: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
相思一度,秾愁一度。(史祖达《解佩令》)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苏轼《水龙吟》)
在一般词谱书上,每个词调的字、句、平仄、叶韵都是标得明明白白的,而对仗却无法标明;有的书上在词谱说明中标"例用对仗",但是并不全面;每个词调所附的词例一般只有一两首,也不能全面反映对仗的广泛性和灵活性,所以学词的对仗更依靠多读前人作品,而不可埋头于词谱上。
一般说来,词的格律与诗律相比,更高级、更严格、更复杂,但是又有较多的机动和变通。如何学会机动和变通,从苛繁的束缚中争得自由,这是需要下点工夫的。近代和当代的词学界曾有人指出《词律》、《词谱》的局限性。王力说:"《词律》有呆板处,又有错误处。呆板处是因为某词只有一二首参考资料,不免就把平仄的规律定得严些;不知假定作者增加,情形也就不同。试看《满江红》,《念奴娇》和《水调歌头》等词,作者既多,《词律》也就定得宽了。"(《汉语诗词律学》704页)前面介绍的三本现代人所编的词谱,都是从《词律》中摘编出来的,难免也有这种局限性。我们学习词的格律,既要仔细研究它的规则,还要了解它的变化。有一本研究毛泽东诗词的专著,在毛主席生前发表的27首词中,指为未完全符合平仄的即达13首之多。看来作者是纯按《词律》对号入座研讨毛词律的。其实,毛泽东词律的造诣胜于诗律,那些所谓平仄不符者,正证明他敢于和善于机动和变通。其所以能如此,由于他既精通词律,又博览、精研前人作品。我们要想学会填词,既须守基本规则,又须善于会机动变通;尽可能使格律服务于词的意境,而不让思想内容去迁就格律。要做到这程度,读点词谱之类的工具书是必要的,但主要还靠两条:一是多读前人作品;二是勇于创作实践。
格式一般是词牌.题目 然后是正文.词的格式主要取决于词牌名
Ⅳ 阳台和通高阳台的区别
通高阳台是将阳台加大进深并挑高为双层,就是两层做一个阳台,让他有两层的高度。形成极具阔绰感受的室外空间。双层高度首先让天空不再被建筑压缩,使居住者的视野更加开阔,全南向设计,为居所提供极为难得的超大采光面,引入更丰富的自然光照。
Ⅳ 跪求婉约派词风的经典作品(李煜,李清照的最好)悬赏20…在线等
http://..com/question/6414685.html
《凤栖悟》柳永
《雨霖铃》柳永
《蝶恋花》晏殊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鹊桥仙》秦观
《声声慢》李清照
《一剪梅》李清照
《浣溪沙》晏殊
《黄莺儿》柳永
Ⅵ 一楼商铺招牌严重超高,影响二楼业主阳台通风采光
可以通过法院起诉后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Ⅶ 法律有无规定高楼层阳台不能往下滴水
仅供参考:
房屋渗水找物业。
1、房屋楼板漏水当然是找物业维修。
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物业管理,是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服务企业,由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物业管理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相关秩序的活动。
2、楼板漏水,可能是楼板本身的质量原因,或者是楼板上的某些管道接口问题,也有可能是楼上居民装修时出了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应该由物业公司的专业维修人员来判断,这是物业公司责无旁贷的。
3、如果是楼上居民装修出问题,由物业公司监督楼上居民修复,或者由楼上居民出资,物业公司修复。如果是楼板或楼板上的管道问题,由物业公司修复,钱从楼房专项维修资金中支取(楼板是房屋主体,属于物业共用部位)。
这里存在两种法律关系,一种是你和楼上邻居的相邻关系,由《民法通则》或《物权法》等法律调整;还有一种是你跟开发商或物业公司之间的合同关系,通过《合同法》或商品房买卖适用意见等法律及司法解释进行调整。
因此,本案关键是要确定漏水原因。
若该原因由楼上的装修、使用行为引起,属于物权法相邻关系当中的财产损害赔偿纠纷;
若系由楼宇质量问题引起的,开发商涉嫌违约,则属于房屋买卖合同纠纷。
漏水原因难以确定,各执一词时,建议委托相关机构,以鉴定方式予以定断。
Ⅷ 有人知道这首宋词怎样翻译吗
我声明一下,这完全是我自己花了一上午时间整理出来的,没别的原因,只是因为爱好。如果某人能在网上找到,我就服了他了,因为这里是第一次发。楼下的2203401018这位朋友,你要真有水平水平,你把你的大作摆出来,你不调查,随便说别人是在网上找的,就凭这一点,证明了你不行,起码你不懂得怎么做学问,怎么做人!
黄人杰:约公元一一八二年前后在世〕字叔万,盱江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中前后在世。生平事迹亦无考。工词,著有可轩曲林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嘉平:指农历十二月。十二月通常称:腊月、季冬、严冬、残冬、冰月、严月、除月、季冬、残冬、末冬、嘉平、穷节、星回节。
甘泽:学名甘遂,为大戟科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 T. N. Liou ex T. P. Wang的干燥块根。春季开花前或秋末茎叶枯萎后采挖,撞去外皮,晒干。【性状】本品呈椭圆形、长圆柱形或连珠形,长1~5cm,直径0.5~2.5cm。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凹陷处有棕色外皮残留。质脆,易折断,断面粉性,白色,木部微显放射状纹理;长圆柱状者纤维性较强。气微,味微甘而辣。【性味与归经】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功能与主治】泻水逐饮。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喘咳,二更不利,消肿散结:外用可治痈肿疮疡。
尧蓂:1.相传帝尧阶前所生的瑞草。此草每月朔日生一荚,至月半,积至十五荚。十六日起,日落一荚,月末而尽。小建则余一荚,萎而不落。见《竹书纪年》卷上。 2.指时序、光阴。
武夷、六六洞王中:理解词句应联系作者籍贯。1.作者为江苏广昌县盱江人。广昌县位于江西省东部南,地处武夷山西麓。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武夷山风景区,以丹震地貌为特色,有“三三、六六”之胜。三三是指迂回曲折的九曲溪。六六是指九曲溪两岸的36座山峰。因此,武夷无疑是指武夷山。六六洞有可能指的是武夷山的36座山峰中的山洞。而“王”呢,笔者认为可能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武夷山风景秀美,溶洞奇美,可称天下洞王。另一种解释“王”字可能是“天”字的笔误或者后人整理时的错误,因此“六六洞天”似乎更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柳永有词《巫山一段云》,写武夷山幔亭峰:六六真游洞,三三物外天,九班麟稳破非烟。何处按云轩?昨夜麻姑陪宴。又话蓬莱清浅。几回山脚弄云涛,仿佛见金鳌。此词不知柳永何时所做,在武夷山幔亭峰与大王峰齐名。相传秦始皇二年,武夷仙人皇太姥在幔亭峰大宴乡人,席间有乐队、有司仪,一套完整的礼仪,据说幔亭宴的菜谱流传至今,现在的“幔亭宴”已成为武夷山旅游的一大亮点。幔亭峰郁郁葱葱,一眼望去,似比大王峰来得更有生机,更通解人意,如仙境般,南宋辛弃疾有诗“山上风吹笙鹤声,山前人望翠云屏。蓬莱枉觅瑶池路,不道人间有幔亭”。 宋代诗人方回有一首《题观妙轩》,其中“拔地三三屏特起,藏天六六洞潜通”一句,是否也指武夷,目前尚不可考。
总之,黄人杰的“是武夷、六六洞王中,生贤哲”这句,大意主要是要表达自己在武夷山水之间,经过潜心学习修行,成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贤哲。因此前面的“武夷、六六洞王”并不是诗句的主干。
茹:rú 。(1) 吃,引申为忍受:~素。~荤。~痛(忍痛)。含辛~苦(原意吃苦辣的东西,引申为忍受辛苦)。~古涵今(接受、包含古今的所有知识)。 (2) 臭,败:“以~鱼去蝇,蝇愈至,不可禁”。 (3) 柔软:“柔~而寡断。 (5) 菜:“菜~有畦”。 (6) 根互相牵连的样子:“拔茅~”。 (7) 姓。本词中应该是第(3)种意思。“柔不茹,刚不折”大意是“为人温和但不软弱,性格刚毅但不脆猛易折”。
渌:lù (1) 水清:~水。~波。 (2) 〔~水〕水名,在中国湖南省。词中意思应该是第一种。
摅发:抒发的意思。
挂冠:将官帽挂在堂上。指辞官。
华发:白头发,指进入老年。
全词译文(附本人“歪”批):
寒冬腊月,是什么促使梅花在压满白雪的枝头绽放。(暗指需要磨练才能成功,与“梅花香自苦寒来”异曲同工)
像那些在霜前就枯萎死去的甘泽,怎么可能像梅花这样赶上这么美丽的冬雪之景?(对比反问,更突出第一句的含义)
尧帝皆前的瑞草,长到第十日,正是最美丽,最丰茂的时候(之所以不是十五,是因为过了十五马上就衰败,走下坡路。作者在这里暗指自己正值风华正茂的时代),同样我(作者自己)也长着一副可以和潘安(古代著名美男子)想媲美的英俊相貌,可以令那些美女们看到就心跳脸红(这是作者自夸,事实就不可考了)。
在武夷山水之间,经过潜心学习修行,我成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有能力的人才。
此时的我精力旺盛,理想坚定,渊博的学识使我温和中庸但不懦弱,严厉的磨练是我刚毅但不鲁莽。
我有着巨大的理想和报复,不由自主的抒发一下。
从清山绿水中出来的我,怀着满腔报复,要到朝廷为天子效命,报效君王,实现自己为国为民的远大理想。
我做官一定要忠君为民,清廉无私,不管那些世俗的庸碌之辈的指责和嘲笑。等到那一天,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实现了自己的报复,我就辞官回家,那时候,刚刚进入垂暮之年,我正好在武夷山颐养千年。
笔者评述:黄人杰的这首《满江红》很明显是一首励志和抒发自己理想报复的词,其中梅花、尧蓂、朝天阙、挂冠、华发等古诗词中常见的词句,能准确的定位该词的主题思想。
另:笔者水平有限,完全出于爱好,回答此问题。整整花了一上午时间查阅考证,个人理解,难免有穿凿偏颇,希望大家积极探讨,踊跃批评,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Ⅸ 如何看待相邻权物业纠纷
前不久,南京玄武区法院受理了一起特殊的排除妨碍案件。家住某小区二楼的原告崔某诉称,一楼住户张某利用一楼的院子破墙开店,还搭建了门楼。这一门楼的平台顶与二楼阳台接近,致使窃贼很容易爬上平台进入二楼,故要求法院判决拆除门楼。据了解,像这样因邻居安装空调网罩、种树木过高、安装防盗窗等可能影响居住安全而发生的物业纠纷日益增多。物管部门对此大多无能为力,而且,影响安全是否构成侵权在法律上并无定论,因此,如何处理这类纠纷,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有人认为,一楼住户出于安全考虑装防盗网,或因经营、生活需要建门楼、装空调外罩等行为,并未侵犯二楼业主的权利;二楼业主如果害怕失窃,就应当在自家窗户上也安装防盗网。 玄武区法院一位法官认为,相邻权是邻居之间相互给予便利或接受限制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一楼建门楼,二楼装上防盗网也不一定安全,一楼的行为肯定对二楼安全构成隐患。但是,这种妨碍没有被现行法律明确规定所禁止。相邻权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相邻土地通行、使用权。如不得随意堵塞通道,使用他人土地应给予必要的补偿等。二是相邻用水、排水关系。如对自然水不得妨碍下游或旁人的使用,不得在建房或开挖沟渠时,将滴水或流水直接泻给他人。三是相邻疆界关系。如不得越界建筑,不得将己方种植的树木根枝越界影响他人通风采光,不得在建造房屋时影响他人通风采光等。四是相邻环境保护关系。即不得随意排放废水、废渣,不得堆有害物质,不得造成噪音、粉尘污染等。(杨健刘大颖)
Ⅹ 诗歌 叶韵
54、押韵的含义:
押韵,又叫协韵、叶韵,是指诗歌中每句或者隔名句的最后一个字应该属于同一个韵部(古人将同韵的字归入一部,称为韵部),这是诗歌的重要特征。
55、近体诗押韵的要求:
近体诗押韵有下面几点要求:
a、只押平声韵,并且要一韵到底,中途不得换韵。
b、押韵字的位置固定在对句的末尾,即律诗的二、四、六、八句,绝句的二、四句。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在通常情况下,五律首句不入韵,七律首句多数用韵。如果首句不入韵,这一句的尾字一般都用仄声,不用韵的第三、五、七句的尾字,都必须用仄声字。
c、必须押同一韵部的字,不能出韵。但如果是首句入韵,可以借用邻韵的字做首句的韵脚字,称为“借韵”。
词的押韵方式比诗复杂,而且变化很多。大约可分下列十一类。
(1)一首一韵的:和近体诗的押韵方式相同,一韵到底,这在词中居大多数。如《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
(2)一首多韵的:如《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
用两仄韵两平韵,这在词中也是比较常见的。一首词用韵最多的要算《离别难》:
“宝马晓鞴雕鞍,罗帷乍别情难。那堪春景媚,送君千万里。半妆珠翠落,露华察。红蜡烛,青丝曲,偏能勾引泪阑干。
良夜促,香尘绿,魂欲迷,檀眉半敛愁低。未别,心先咽,欲语情难说。出芳草,路东西。摇袖立,春风急,樱花杨柳雨凄凄。”(薛昭蕴)
“鞍”、“难”、“寒”、“干”为一韵;“媚”、“里”为一韵;“烛”、“曲”为一韵,“促”、“绿”为一韵;“迷”、“低”、“西”、“凄”为一韵;“别”、“咽”、“说”为一韵;“立”、“急”为一韵,共七部韵,交互错杂,最为复杂少见。
(3)以一韵为主,间押他韵的:如《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
此词即以平韵“楼”、“钩”、“秋”、“愁”、“头”五韵为主,间入仄韵“断”、“乱”二韵为宾。又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
此词即以平韵“声”、“行”、“生”、“迎”、“晴”五韵为主,间入“马”、“怕”二仄韵,“醒”、“冷”二仄韵,“处”、“去”二仄韵为宾。
(4)同一韵部平韵仄韵通押的:同部平仄韵,如“东”协“董”、“送”。“支”协“纸”、“寘”,“麻”协“马”、“祃”等都。称作“同部三声叶”在词中最常见的,有《西江月》、《哨遍》、《换巢鸾凤》等调。如《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来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苏轼)
“霄”、“骄”、“瑶”、“桥”四平韵,与“草”、“晓”二仄韵,都同在第八部。
这类平仄通协的词调,以平韵与上、去韵通协者为多,平韵与入韵通协者甚少。这是因为在宋词中入声韵往往独用,不与他韵通用。
(5)数部韵交协的:如《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
此词即以上片的“手”、“酒”、“柳”与下片的“旧”、“瘦”、“透”相协,又以上片的“恶”、“薄”、“索”、“错”与下片的“落”、“阁”、“托”、“莫”相协。
(6)叠韵:如《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 叠二“流”字、二“悠”字。
(7)句中韵:
宋词在句中押韵的例子很多。如柳永《木兰花慢》上下片的第六七句:“云衢见新雁过,奈佳人自别阻音书”,“归途纵凝望处,但斜阳暮霭满平芜”;又如《惜分飞》的上下片结句,毛滂作“更无言语空相觑”,“断魂分付潮回去”;汪元量作“泪珠成缕眉峰聚”,“断肠解赋江南句”等等都是。
句中押韵有两三字一韵的,如苏轼《醉翁操》:“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吴文英《三姝媚》过变:“春梦人间须断,但怪得当年,梦缘能短”:又《高阳台》:“孤山无限春寒”。
(8)四声通协:
上举各例平仄通协,只是举上、去协平的,此外还有入协上、去之例。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稼轩《贺新郎》词:‘柳暗凌波路,送春归、猛风暴雨,一番新绿。’又《定风波》词:‘从此酒酣明月夜,耳热。’‘绿’、‘热’二字皆作上、去用,与韩玉《贺新郎·咏水仙》以‘玉’、‘曲’协‘注’、‘女’,《卜算子》以‘夜’、‘谢’协‘节’、‘月’,已开北曲四声通押之祖。”词中四声通押,敦煌曲中已有。《云谣集》中有《渔歌子》(“洞房深”)一首,全首都是上、去韵,只有第三句“寞”字入声;又《喜秋天》(“芳林玉露催”)一首,全部是入声韵,只有末句“土”字上声。这二首可说是词中四声通押最早之例。但词中四声通押最多见的,是金、元人的词。
(9)平仄韵互改的:
(甲)平韵与入韵
平、入两韵,本可相通,所以又可以互改。如李清照《词论》说:“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既押平声,又押入声。《玉楼春》平声,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这些是平韵改入韵的。此外又有入韵改平韵的,如《满江红》本押入韵,姜夔始改押平韵。他的《满江红》词序说:“《满江红》旧调用仄韵,多不协律。如末句云‘无心扑’三字(周邦彦《满江红》论):“最苦是蝴蝶满园飞,无心扑”),歌者将‘心’字融入去声,方谐音律。予以平韵为之,末句云‘闻佩环’,则协律矣.”
(乙)平韵与上、去韵
改平韵为上、去韵的,如五代毛熙震有平韵《何满子》,北宋毛滂则改为上,去韵。又如辛弃疾《醉太平》,赵彦端《沙塞子》,杨无咎《人月圆》,晁补之《少年游》,宋祁、杜安世《浪淘沙》,曹勋《金盏倒垂莲》,陈允平《昼锦堂》等,都是把原调的平韵改用上,去韵。
改上、去韵为平韵的,如陈允平《永遇乐》自注:“旧上声韵,今移入平声。”又《绛都春》自注:“旧上声韵,今改平音。”此外如吴文英有平韵《如梦令》,平韵《借黄花慢》;陈允平有平韵《祝英台近》;晁补之有平韵《尉迟杯》;赵彦端有平韵《五彩结同心》,这些词调本来都是押上去韵的。
(丙)入韵改上、去韵
改入韵为上、去韵的,在宋词中甚少。如《霜天晓角》,本协入声,辛弃疾、葛长庚、赵师侠三人却填作上、去。姜夔《疏影》本协入声,彭元逊改名《解佩环》,则改协上、去。不过这些都是前人偶误,不是通例。
(10)平仄韵不得通融的:有些词调决不可通融。
甲、限用平韵的词调有:《十六字令》、《南歌子》、《渔歌子》、《忆江南》、《捣练子》、《浪淘沙》、《江南春》、《忆王孙》、《江城子》、《长相思》、《醉太平》、《玉胡蝶》,《浣溪沙》、《巫山一段云》、《采桑子》、《阮郎归》、《朝中措》、《眼儿媚》、《人月圆》、《柳梢青》、《太常引》、《少年游》、《临江仙》、《鹧鸪天》、《小重山》、《一剪梅》、《唐多令》、《破阵子》、《行香子》、《风八松》、《八六子》、《满庭芳》、《喝火令》、《金人捧露盘》、《水调歌头》、《凤凰台上忆吹箫》、《汉宫春》、《八声甘州》、《扬州慢》、《高阳台》、《锦堂春慢》、《寿春楼》、《忆旧游》、《夜飞鹊》、《望海潮》、《沁园春》、《多丽》、《六州歌头》等。
乙、限用仄韵的词调有:《如梦令》、《归自谣》、《天仙子》、《生查子》、《醉花间》、《点绛唇》、《霜天晓角》、《伤春怨》、《卜算子》、《谒金门》、《好事近》、《忆少年》、《忆秦娥》、《烛影摇红》、《醉花阴》、《望江东》、《木兰花》、《鹊桥仙》、《夜游宫》、《踏莎行》、《钗头凤》、《蝶恋花》、《渔家傲》、《苏幕遮》、《淡黄柳》、《锦缠道》、《酷相思》、《解风令》、《青玉案》、《千秋岁》、《离亭燕》、《粉蝶儿》、《御街行》、《祝英台近》、《蓦山溪》、《洞汕歌》、《惜红衣》、《法曲献仙音》、《满江红》、《天香》、《声声慢》、《黄莺儿》、《剑器近》、《醉蓬莱》、《暗香》、《长亭怨慢》、《双双燕》、《宴山亭》、《念奴娇》、《绕佛阁》、《绛都春》、《桂枝香》、《翠楼吟》、《霓裳中序第一》、《水龙吟》、《石州慢》、《瑞鹤汕》、《宴清都》、《齐天乐》、《雨霖铃》、《眉妩》、《永遇乐》、《二郎神》、《拜星月慢》、《西河》、《西吴曲》、《望远行》、《疏影》、《摸鱼儿》、《贺新郎》、《兰陵王》、《六丑》、《夜半乐》、《宝鼎现》、《莺啼序》等。
丙、有些词调可以押平韵,又可以押仄韵,但若押仄韵则必须是入声、不可用上、去声。如《霜天晓角》、《庆春宫》、《忆秦娥》、《庆佳节》、《江城于》、《柳梢青》、《望梅花》、《声声慢》、《看花回》、《两同心》、《南歌子》等。
(11)协韵变例
如辛弃疾有《水龙吟》“用些语再题瓢泉”一首,每句韵脚用一“些”字,而在其上一字押韵。这是学《楚辞·招魂》体。蒋捷亦有《水龙吟》“效稼轩体招落梅之魂”一首,协法与辛词同。又如黄庭坚有《阮郎归》“效福唐独木桥体作茶词”一首,“福唐独木桥体”不知何谓,此词共八韵,其中四韵都用“山”字。金元好问也有《阮郎归》独木桥体一首,协法与黄词同。黄庭坚又有《瑞鹤仙》一首隐括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首韵脚都用“也”字,这是独木桥体的一种变格。此后方岳、赵长卿都有全押“也”字的一首《瑞鹤汕》;石孝友有全押“你”字的一首《念奴娇》;蒋捷有全押“声”字的一首《声声慢》;辛弃疾有全押“难”字的一首《柳梢青》;刘克庄有全押“省”字的六首《转调二郎神》。但这类词通首同以字为韵,实际上等于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