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洛宁县国土资源局
洛宁古称崤地,原名永宁。地理坐标为北纬34°′~34°38′、东经111°8′~111°50′。东与宜阳县接壤,南与嵩县、栾川县为邻,西与卢氏县、灵宝市相连,北与陕县、渑池县比肩。县城距省会郑州215公里,距洛阳市93公里,总面积2305.5平方公里。2009年底辖8镇10乡、389个行政村、3048个村民组。有汉族、回族、蒙族、满族等10个民族,46万人。境内地形复杂,山川原岭皆备,山区占69%,丘陵原区占22.3%,川涧区占8.7%,东西长64公里,南北宽59公里,总面积2306平方公里,占洛阳市总面积的15.2%。地貌特点为“七山二塬一分川”。洛宁历史悠久,版图似灵龟翘首迎曦,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仓颉造字台、洛书出处碑彰昭历史悠久,仰韶、龙头文化遗址凸显底蕴厚重。
刘宝成党组书记、局长
李智武 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孙少波 党组成员、副局长
王红海 党组成员、副局长
郑元文 党组成员、副局长
吴红岩 党组成员、副局长
辛云坤 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刘宝成简介:栾川县三川镇人,1965年3月出生,男,汉族,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85年8月~1990年3月,栾川县三川乡政府招聘干部;1990年3月~1993年3月,任栾川县三川乡党委委员(1992年7月,录为国家干部;1992年7月~1994年7月,任河南大学中文专业函授学习);1993年3月~1996年1月,任栾川县三川乡政府副乡长;1996年1月~1997年2月,任栾川县合峪镇党委副书记;1997年2月~1999年5月,任栾川县石庙镇党委副书记;1999年5月~2000年5月,任栾川县秋扒乡党委副书记;2000年5月~2002年1月,任栾川县农委副主任,期间,2000年7月~2002年12月,在省委党校法律专业函授学习;2002年1月~2004年8月,任栾川县农机管理总站副站长;2004年8月~2008年4月,任栾川县外贸局局长;2008年4月~2008年12月,任栾川县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委主任;2008年12月~2009年9月,任洛宁县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2009年9月至今,任洛宁县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机构设置】局机关设办公室、财务股、建设用地股、政策法规股、地政地籍股、土地规划股、矿产开发股、地质勘查股、资源与环境股、土地监察大队一队、土地监察大队二队、土地权属信访股、土地利用股、矿山稽查大队一队、矿山稽查大队二队、政工股(纪检监察人事宣教)、土地开发中心、土地评估所、测绘管理股、土地储备中心、安全股、年租金征收办公室22个股室,辖城郊乡、城关镇、回族镇、马店乡、长水乡、罗岭乡、上戈镇、故县镇、下峪镇、兴华镇、底张乡、山底乡、赵村乡、陈吴乡、涧口乡、东宋镇、河底镇、小界乡18个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设下峪、兴华、山底、陈吴、长水、崇阳、大原7个矿管站。
【土地资源】至2010年底,洛宁县土地总面积230568.93公顷,其中耕地面积55651.37公顷(其中: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52565公顷),占23.8%;林地面积90899.10公顷,占39.42%;园地面积3333.05公顷,占1.45%;草地面积4.61公顷,占0.001%;其他农用地14094.36公顷,占4.55%;居民点、工矿用地10819.27公顷,占4.69%;交通运输、水利用地1450.39公顷,占0.63%,其中交通用地417.72公顷,水利用地1032.66公顷;未利用地58426.66公顷,占25.34%。
【耕地保护】2010年,进一步完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五不准”和建设用地“六不批”制度,坚定不移地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确保省、市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一是组织召开了洛宁县耕地保护工作会议,成立洛宁县耕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分别与各乡(镇)长签订了2010年度耕地保护责任书,将全县55651.37公顷耕地保有量和52565公顷的基本农田通过目标管理形式分解落实到乡镇,实行乡(镇)长负责制,县与乡、乡与村、村到户分别签订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三是建立县、乡、村三级监管网络,建立动态巡查机制,做到了监管员、任务、责任“三落实”;四是强化宣传,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设立保护标志,在沿乡公路、川区乡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设立大型保护标志牌,营造良好的保护耕地工作社会氛围;五是为加大投资力度,认真落实《土地开发五年规划》,通过土地整理和补充耕地储备,确保了耕地占补平衡。
【建设用地管理】2010年度,上报用地11个批次,面积250.0499公顷,其中,2010年度第一批城市建设用地2.27公顷、第二批城市建设用地33.861公顷、第三批城市建设用地征收29.1875公顷、第四批城市建设用地33.5788公顷、第一批乡镇建设征收土地7.4977公顷、第二批乡镇建设用地农用地转用14.1955公顷、2010年度第三批乡镇建设用地未利用转用52.8376公顷、第一批补办城市建设用地31.3559公顷、第二批补办城市建设用地23.8834公顷、第一批补办乡镇建设征收土地17.0991公顷、第二批补办乡镇建设用地农用地转用4.2834公顷。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10年,洛宁县完成县、乡两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规划成果已通过省、市审批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完成,将为洛宁县更好地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促进洛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土地整理】2010年,完成投资720万元的东宋乡中河堤村(土地总面积110.48公顷)和河底镇大明村(土地总面积147.77公顷)两个乡镇土地整理项目。完成2009年新增费787万元土地整理项目施工前期所有准备工作。
【地籍管理】2010年,积极开展地籍更新调查工作,完成15个乡镇外业地籍更新调查和内业数据库建设工作;全年土地登记发证30宗。
【土地二次调查】2010年,在全县18个乡镇345.853395万亩土地范围内继续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完成了全县农村土地调查及数据库建设工作;完成了全县基本农田调查上图工作。2010年6月13日,洛宁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通过市级预检。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2010年,依照法律程序供地12宗,共计面积260.962公顷,收取出让金1.8119亿元。其中,挂牌出让7宗,面积11.2593公顷,收取出让金3998.25万元;协议出让1宗国有建设用地,规划用途为采矿用地,面积235.3333公顷,收取出让金1.4121亿元,划拨用地4宗,面积14.3694公顷。
【卫片执法检查】2010年,洛宁县土地卫片执法检查涉及12个图斑、14宗地,总面积250.1亩,其中新增占用耕地143.1亩。经过实地核查,14宗中7宗为合法用地,占地156.46亩,其中耕地138.9亩;2宗为违法用地,占地23.4亩,其中耕地4.2亩;5宗为实地伪变化(农业结构调整或地貌发生变化,不属新增建设用地),占地70.24亩。洛宁县对2宗违法用地及时进行了纠正,收回违法用地19.2亩,补办用地手续4.2亩。洛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卫片执法检查工作,组织国土、城建、公安、法院等有关部门50多人,出动大型机械两台,依法对东关万基新型建材厂违法占用的15.15亩耕地上的所有建筑物和其他设施进行强制拆除,并恢复耕种条件,使洛宁县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比例下将为2.94%。
【矿产资源】洛宁县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各类矿产25种。金属矿产有金、银、铅、锌、铁、钼等12种。其中金储量:矿石量746.32万吨,金属量46.35吨;银铅储量:矿产量597.32万吨,金属量银1094.45吨,铅316400.15吨;锌储量:金属量37778.84吨,金、银矿产储量在河南全省储量中均占重要地位,已探明大型金矿床1处,中型金矿床3处;大型银矿床1处,中型银矿床1处。全县共有矿山企业20家(有采矿证),矿区总面积114.7537平方公里;共有勘查区45个,总面积408.78平方公里。
【矿山资源整合】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依法办矿、有偿有序、合理布局、优化配置、集约高效”的原则,充分结合洛宁县矿产资源布局状况,开展全县矿产资源整合,完成洛宁县矿产资源整合方案编制工作,使全县矿产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被市局授予“矿产资源整合工作先进单位”。
【矿业秩序整顿】2010年,以理顺秩序,规范开发、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加强监管与严厉打击并重,继续深入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治理整顿,对矿山秩序的规范管理常抓不懈,对44个勘查区、21个采矿区及非法采矿点进行全面整治,取缔无证开采洞口20余个,拆除工棚46个,遣返工人200余人次,有效化解了一批矿权纠纷,进一步规范了全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建立矿业秩序和矿山安全监督员制度,各矿管站在矿山企业派驻驻矿员,在矿产资源较多的乡、村设立了监督员,形成了县、乡、村、矿四级联动的监督管理网络,有序依法开采,维护了矿山安全。
【采矿权管理】2010年,根据洛阳市国土资源局文件精神,结合洛宁县现有矿权人的实际情况,对全县21个采矿证实施了年检工作;同时,对矿山实行储量动态管理,有效预防了企业越界开采等违法现象的发生。
【地质勘查管理】全县有45个勘查区,涉及金、银铅、铜、钼等矿种。为规范探矿权人的勘查行为,洛宁县结合本地实际,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探矿权的监督管理:一是实行探矿权人勘查实施方案备案制;二是向各勘探区派驻监督员,对勘探工作进行全程监督;三是强化矿山稽查,从严查处以采代探、圈而不探、非法转让探矿权和越界探矿等违法行为;四是加强勘查区内地质灾害隐患排除和治理工作,确保矿山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防治】2010年,认真编制《2010年洛宁县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健全领导机构,成立县应急处置指挥部,建立完善了县、乡、村群测群防网络体系,严格落实汛期值班、巡查、监控等制度,全年无地质灾害发生。
【地质环境治理】2010年,指导18个采矿企业完成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工作;完成虎沟金矿、吉家洼金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神灵寨地质公园环境保护项目施工任务。
【执法监察】为维护土地市场秩序,不断加大土地动态巡查力度,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动态巡查机制,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国土资源动态巡查方案,建立土地执法发现机制、制止机制、部门联动机制,严格执法、严格管理,力争把违法用地消灭在萌芽状态。2010年度,立案查处各类违法案件25起,下达处罚决定25起,结案率达95%。
【信访稳定】2010年,全年接待来信来访群众140余人次,处理信访案件19起,结案率98%,做到事事有答复、件件有回音,全年有效控制了涉土、涉矿方面赴京、赴省和集体上访案件,被省国土资源厅授予“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政务信息】2010年,洛宁国土资源局政务信息采编水平明显提高,全年采编上报各类政务信息170余篇,完成调研报告12篇,其中《洛宁县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的调查与思考》一文在河南省《县域经济》上发表,被洛阳市国土资源局授予“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
【精神文明建设】2010年,洛宁县国土资源局坚持把“内练素质,外树形象”贯穿于各项工作全过程,建立完善了工作台账,设立了荣誉室、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开展争创先进股室、关爱空巢老人、向玉树灾区献爱心、青年自愿者服务等文明单位创建主题活动,全面提升干部职工文明程度,被洛阳市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
(韦天虎)
B. 中原区国土资源局
中原区位于郑州市区西部,是郑州市委、市人大、市政府所在地,素有“郑州西大门”之称;辖区总面积97.1平方公里,城区面积25平方公里,总人口57万,下辖12个街道办事处。
魏瑞民 党组书记、局长
蒋全奇 党组成员、副局长
马文成 党组成员、副局长
李宇静 党组成员、副局长
韩卫强 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胡新保 党组成员、副局长
胡立红 党组成员、副局长
魏瑞民简介:1964年4月生,1981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81年7月~1982年3月,空军第一预备学校学员;1982年3月~1984年7月,空军第十二飞行学院学员;1984年7月~1986年8月,空军98团副连职飞行员;1986年8月~1987年10月,空军130团正连职飞行员;1987年10月~1989年6月,空军97团副营职飞行员;1989年6月~1993年6月,空军97团飞行中队长;1993年6月~1995年6月,空军97团正营职中队长;1995年6月~1998年3月,空军97团副团职副大队长;1998年3月~2001年6月,空军97团副团职副参谋长;2001年6月~2002年1月,空军97团正团职副参谋长;2002年1月~2003年10月,空军33师副参谋长;2003年10月~2007年11月,任中原区国土资源局副局长;2007年11月~2009年9月任中原区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2009年9月至今任中原区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机构设置】中原区国土资源局是主管全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区政府职能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1987年7月,成立中原区土地管理办公室,属区政府管理土地的职能部门,编制10人;乡内设土地管理所,村设兼职土地管理员,实行区、乡、村三级土地管理体系。1989年4月,区土地办公室更名为区土地管理局,局内设1室3科,即办公室、地政地籍科、建设征地科、监察科。2002年1月,区土地管理局更名为区国土资源局。现内设办公室、人劳计财科、建设用地科、地政地籍科、政策法规科、监察科、规划测绘科、地矿耕保科、信访科9个科室;辖中原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大队、须水国土资源所。
【土地资源概况】全区土地总面积146859.5亩,其中农用地42038.0亩(其中耕地30236.0亩),建设用地99063.6亩,未利用地5757.9亩。
【基本农田保护】严守基本农田“红线”,建立健全了区、乡、村、组四级保护网络,加大定期分级巡查力度,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台账。全区现有区级基本农田公示栏1座,乡级基本农田公示栏2座,村级公示栏10座,地块级保护牌196块,确保了全区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目标任务内。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根据上级规划修编的工作安排,将新一轮规划修编主要控制指标落实到位,经全市规划修编专家评审组多次论证,2010年5月,中原区须水镇、航海西路街道两个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郑州市政府批准实施。
【服务重点工程】紧紧围绕重点工程建设特别是跨越式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优势,贴身全程服务。郑州纺织产业园内的光大纺织印染厂、泰阳纺织器材厂、省第一纺织器材厂等项目用地已完成“招拍挂”,在完善相关费用后进行登记发证;纺织产业园项目用地正在修订规划设计条件,完善后进行土地挂牌;朱屯村“城中村”改造项目正在积极协调国有农用地转用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
【第二次土地调查】全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特别是“第二次土地调查决战年”开展以来,各项工作在全市统一部署下扎实有序推进。中原区按照上级要求紧锣密鼓做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收尾和成果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尽快完成全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为中原区跨越式发展提供翔实数据。
【地质灾害防治】根据汛期特点,结合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及早行动,组织专人对地质灾害隐患进行了详细排查,确定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须水镇3处,航西办事处1处)。同时,制定了地质灾害防治和救灾应急预案,并发放了防灾明白卡和防灾避险卡50余份,维护和加固了4处防灾警示牌,落实防灾责任制及检测责任人,并建立完善了四级救灾工作机制和网络,充分做好了各项防范工作。2010年全区未发生地质灾害事故。
【登记发证工作】继续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推进城镇住房登记发证工作,共发证3136户,其中新登记发证1635户,办理过户1501户,并针对老弱病残人员实行送证上门5次,办理宅基地登记发证59宗。
【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和郑州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开展基层所规范化建设活动的要求,中原区国土资源局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从明确工作职责、完善硬件设施、强化软件建设、建立培训机制和加强全面监督等方面入手,积极稳妥推进基层所建设,基本实现了“机构设置规范、名称标识统一、办公设施完善、人员编制落实、经费保障到位、管理制度配套、工作纪律严明、综合素质优良、基层群众满意”的标准。积极抓好基层国土资源协管员队伍建设,对全区31名国土资源协管员进行专项培训教育,特别是在进一步明确了其在加强土地执法巡查、协助做好基层国土资源信访稳定和宅基地审批等方面职责后,整体作用发挥明显增强。
【执法监察】2010年,毫不松懈地加强对违法用地查处力度,共处理各类土地违法案件89宗,已全部立案,其中已下达行政处罚决定的89宗,涉及土地面积551.41亩。同时,加强移送、移交力度,向中原区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案件十批次,共184宗;向郑州市财政局公物仓申请移送罚没建筑物14宗,向中原区财政局申请移送罚没建筑物23宗;对涉嫌国土资源犯罪案件符合移送条件的进行了移送,向公安部门刑事移送4人;涉嫌国土资源犯罪案件已向郑州市国土资源局申请鉴定土地破坏程度的案件共14宗。进一步完善多部门联动机制,2010年向区政府、区政法委、区纪委、区检察院和相关职能部门报告及发函共69件,上下联动多部门联合执法,共同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010年新占地与往年相比违法占地的宗数和面积分别下降了90%和92%。
【卫片执法检查】全面开展全区第十次(2009年)卫片执法检查工作。经核查:第十次(2009年)国家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在我区共拍摄到24块变化图斑,涉及土地面积212.7亩,涉及宗地24宗。其中,合法用地图斑10块,宗地数10宗,面积51.4亩,宅基地群9块(84户),涉及石武铁路搬迁的7块(72户);实地伪变化14块,宗地数14宗,面积161.3亩,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比例为0。顺利通过上级部门的检查验收,高质量地完成这次土地卫片执法的各项工作任务。
【信访工作】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年活动”为抓手,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对重大不稳定因素,实行领导包案。同时,提高信访工作接待质量,严把结案质量关,明确到人,直至问题解决。2010年共接待人民群众来信来访85起170余人次,信访总量与去年相比分别下降29%和22%。今年共立案38起,目前已结案33起,其余案件正在调查处理,按期结案率达90%以上。其中,全国人大转办2起,国土部转办7起,国家信访局转办1起,市国土局转办3起,区信访局转办17起,自立案8起,办理的信访案件申请复查的有3起。另外,共接待并解答来局对相关业务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咨询100余人次。
(刘永刚)
C. 国土资源部关于切实做好征地坼迁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2011》72号文件
国土资电发〔〕7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
近期,各地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中,一些地方因征地拆迁引发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社会反响强烈。为严格规范征地拆迁管理、坚决防范查处强征强拆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现就有关事项紧急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规定要求
做好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关系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征地拆迁管理工作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紧急通知》(国办发明电〔2010〕15号),强调征地拆迁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坚决纠正违法违规征地拆迁行为。2011年3月,中纪委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征地拆迁行为的通知》(中纪办发〔2011〕8号),要求加强对征地拆迁政策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特别是国务院颁发《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以来,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依法依规做好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拆迁的自觉性。但是,各地在加快发展中,用地需求猛增,土地征收拆迁任务加重,因各种原因引发的违法违规土地征收拆迁行为,有增加趋势。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从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真领会并贯彻落实好中央一系列规定要求,一把手亲自抓。要配合政府和有关部门,从本省(区、市)实际情况出发,完善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的政策措施;督促市、县政府切实履行“对征地拆迁管理工作负总责”的责任,加强对各地征地拆迁工作的指导监督,切实做好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
二、严格征地拆迁管理,维护被征地农民利益
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96号)中对提高征地补偿标准、采取多元安置途径、做好农民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工作、规范征地程序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在征地拆迁中要认真执行,加强管理。实施征地拆迁,必须在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下依法规范进行。征地中拆迁农民房屋要给予合理补偿,并因地制宜采取迁建安置、货币安置或实物补偿等多种安置方式,妥善解决好农户生产生活用房问题。要严格履行规定程序,征地前及时组织征地公告,并就征地补偿安置标准和政策征求群众意见。群众有意见的,要认真反复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和群众思想疏导工作,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不得强行实施征地拆迁;对于群众提出的合理要求,必须妥善予以解决。征地经依法批准后,要依法规范实施,确保征地补偿费用及时足额支付到位,防止出现拖欠、截留、挪用问题。
三、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妥善处理征地拆迁突发事件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建立健全征地拆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认真做好征地拆迁中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在征地拆迁前,要分析评估易引发不稳定风险的环节和因素,提出预防和化解不稳定风险的对策措施。征地拆迁实施中要加强监管,及时发现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好有关沟通协调工作,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避免矛盾积累激化。要建立应急预案,对征地拆迁突发事件,要及时分析原因,主动向政府报告,积极采取措施妥善解决,防止简单粗暴压制群众,引发恶性和群体性事件。要积极探索创新土地征收拆迁中做好宣传引导、化解不同意见及组织实施的有效途径和办法,认真做好征地拆迁群众信访工作,深入到问题反映较多的地方去接访、下访,主动倾听群众诉求,及时改进工作,把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
四、开展全面检查,坚决纠正违法违规征地拆迁行为
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迅速组织,对本省(区、市)内各项建设正在实施的征地拆迁开展一次全面自查自纠,重点检查征地拆迁程序是否严格规范、补偿标准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安置是否落实,是否存在违法违规强制征地拆迁行为等。对发现存在程序不合法、补偿不到位、被拆迁人居住条件未得到保障或违法违规强制征地拆迁等行为的,必须立即予以制止,并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整改,整改到位前,不得继续实施征地拆迁。对发现的违法违规征地拆迁行为,要依法依规严肃查处。
各省(区、市)要认真按照本通知规定要求,在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抓紧完善和落实征地拆迁相关制度规定,有关完善落实情况连同全面检查整改结果汇总形成报告,于2011年7月底前报部。
D. 滑县国土资源局
滑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卫河东岸的黄河古道上,行政隶属安阳市。介于东经114°23′30″~114°58′3″0和北纬35°12′45″~35°40′20″之间。东西长51公里,南北宽44公里,面积为1814平方公里。县城道口镇南距省会郑州市153公里,北距安阳市70公里,东北距濮阳市53公里,西南距新乡市70公里,西北距鹤壁市新区25公里。滑县之名始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至于“滑”,盖因滑台城而得名。《重修滑县志》记载:“周公次八子伯爵封于滑,为滑伯。”滑伯本姬姓,后裔改为滑氏。《元和志》云:“滑氏为垒,后人增以为城,临河有台,故曰滑台城。”全县辖10镇12乡和1个省级示范产业集聚区(滑县产业集聚区),1019个行政村,总人口1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3万人。滑县属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省直管县、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滑县素有“豫北粮仓”之称,粮食总产量连续19年居河南省第一位,2003年至2010年连续八年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荣誉称号。
王树盛 党组副书记、局长
张东迎 党组书记、副局长
祁同民 党组成员、副局长
张秀江 党组成员、副局长
赵忠波 党组成员、副局长
李艳霞 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女)
胡志刚 党组成员、副主任科员
王树盛简介:河南省滑县人,汉族,本科学历,中共党员。1986年6月~1988年12月,在滑县上官镇政府工作,任兰旗屯站副站长、镇团委书记;1988年12月~1999年10月,先后任滑县土地管理局监察队副队长、用地审批股副股长、办公室主任;1999年10月~2002年10月,任滑县土地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2002年10月~2007年3月,任滑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党组副书记;2007年3月至今,任滑县国土资源局党组副书记、局长。
【机构设置】滑县国土资源局现有干部职工172人。机关内设办公室、行政科、财务科、信访科、法规科、地政地籍科、用地审批科、规划科、耕保科、测绘科、矿产资源科、地产管理中心12个科室;下辖土地监察大队、土地储备中心、土地整理中心3个直属事业单位。全县设道口、城关、白道口、四间房、留固、八里营、赵营、大寨、桑村、老庙、万古、高平、上官、老店、慈周寨、瓦岗寨、焦虎、牛屯、半坡店、王庄、小铺22个国土资源所。
【土地资源】滑县全境为古黄河冲积平原,地表平坦,起伏不大,总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全县总面积1814平方公里。截止2010年底,耕地面积13318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71.66%,其中,基本农田117550公顷,林地4648.83公顷,园地359.46公顷,建设用地28267.49公顷,其他农用地471.28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468.24公顷,水利设施用地1576.18公顷,未利用地5955.03公顷。土壤类型分为潮土和风沙土两大类,潮土面积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97%,风沙土面积占土壤总面积3%。
【矿产资源】滑县矿产资源比较匮乏,除在地下发现少量油气资源和埋藏在2000米以下目前尚不具备开采价值的煤炭资源外,还有原黄河古道埋藏的少量河沙及用于烧砖瓦的黏土,后两种资源已禁止开采。
【耕地保护】为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保护好117550公顷基本农田,滑县国土资源局以签订责任状的形式全面落实到乡、村与地块,明确责任人、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保护责任,基本农田保护实行了县对乡、乡对村、村对组三级责任目标制度,并在大广高速、全县重要地段、显著位置设立了35个大型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标牌,基本农田保护区都设立了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同时利用“4·22地球日”和“6·25土地日”发放宣传资料、出动宣传车、播放专题片、悬挂宣传横幅等形式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宣传力度。全年实施补充耕地166.2991公顷,全县基本农田面积连续12年实现占补平衡有余。
【建设用地管理】2010年,滑县国土资源局上报建设用地8个批次和2个挂钩批次,面积共437.0713公顷;依法供应国有土地6宗,面积315.14亩,总成交价款13645万元;完成地价评估30宗,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192宗、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23宗,抵押金额5015.3万元,有效地服务和保障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10年5月13日,《滑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安阳市人民政府批复。按照滑县村镇建设指挥部的工作要求,对全县的集镇、农村社区也进行了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用规划指导农民逐步向小城镇、中心村和社区集中居住,逐渐扭转农村住宅用地粗放的现象,为新农村建设、农村居民点迁并和村庄整治等建设用地创造条件。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2010年,滑县国土资源局积极推广标准化厂房建设,明确在滑县产业集聚区范围内的所有建设项目,一律实行标准化厂房建设,从源头上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二期投资建设的42套标准化厂房已竣工投产;盘活存量土地,加大“城中村”改造步伐,向空中要土地资源,实施了原县医药公司的酒店、原东关村家具市场的小商品城、原公路局的高层住宅等建设项目。
【土地开发整理】2010年,滑县国土资源局完成了国家投资滑县赵营乡、八里营乡和产业集聚区3个整理项目的建设,建设总规模3587.59公顷,新增耕地153.17公顷;2010年9月26日、27日,安阳市国土资源局组织专家对上述3个整理项目进行了初验。自筹资金374.18万元实施的滑县城关镇三里庄、苏庄土地整理项目现已全面竣工并通过验收。
【土地收购储备】2010年,滑县国土资源局共收购储备国有建设用地5宗,面积315.14亩,其中新增国有建设用地1宗,面积236.12亩;存量国有建设用地4宗,面积79.02亩。全年出让国有建设用地315.14亩,其中挂牌出让四宗,面积236.12亩,成交价款4445万元;拍卖出让两宗,面积79.02亩,成交价款9200万元。
【地籍管理】2010年,滑县国土资源局对全县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进行了数据复审、汇总和上报,建立地政地籍数据库,实现地籍管理信息化。在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权属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并全面完成了基本农田调查上图及建库工作,做好国家验收准备。
【土地确权登记】2010年,滑县国土资源局共办理土地证909份,其中国有土地使用证531份,集体土地使用证378份,同时做好土地权属纠纷调处工作,切实保障土地权益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尊严。
【测绘管理】2010年9月,滑县国土资源局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测绘工作的意见》;完成产业集聚区等3000亩挂钩项目的勘测定界;对全县具备测绘资质的3个单位进行了资质复审换证工作;启用全市唯一的D级GPS控制网成果。
【地质灾害防治】2010年,滑县国土资源局起草出台了《滑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在安全生产宣传月集中时间进行科普版面宣传。对全县5处10个点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重新进行排查,填制“防灾明白卡”并在严重隐患点设立“地质灾害隐患警示牌”。
【执法监察】2010年,滑县国土资源局共查处各类国土资源违法案件55起,其中立案19起,结案17起,涉及土地面积8.17公顷,制止36起,挽回经济损失58余万元,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15起,有效遏制了土地违法违规案件的发生,并按期完成上级机关交办、信访部门、“12336”国土资源举报电话转办的土地违法案件28起。
【信访工作】2010年,滑县国土资源局起草并出台了《信访工作责任追究暂行规定》、《关于党政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的实施意见》、《关于上海世博会期间处置突出事件应急预案》、《关于加强基层所信访工作例会的通知》等信访工作制度,并相继成立了“社情民意调研委员会”、“重大决策事项信访评估小组”。全年共接待群众来访23次、33人,同期相比接访量下降66.7%;共立案24起(县群工部交办20件,市局交办4件),立案率100%,按期结案率100%。2010年被河南省国土资源厅评为“2010年度全省国土资源系统信访工作先进单位”,被安阳市委、市政府授予“2010年度全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省级文明单位创建】2010年11月,滑县国土资源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称号。
(张自磊)
E. 《关于进一步严格征地拆迁管理工作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紧急通知》。全文哪里有下载,谢谢
国办发明电(2010)15号 中机发5668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严格征地拆迁管理工作
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紧急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期,一些地区在农村征地和房屋拆迁(以下简称“征地拆迁)中,相继发生多起致人死伤事件,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十分恶劣。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批示要求做好有关工作。为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严厉打击犯罪行为,进一步加强征地拆迁管理,经国务院同意,现将有关事项紧急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做好征地拆迁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征地拆迁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明确要求坚决制止乱占滥用耕地,严格城镇房屋拆迁管理,坚决纠正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加强征地拆迁管理,妥善处理城市发展和征地拆迁的关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端正城乡建设的指导思想,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征地拆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严格履行有关程序,坚决制止和纠正违法违规强制征地拆迁行为。要改进工作作风,完善工作机制,下大力气化解征地拆迁中的矛盾纠纷,妥善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严格执行农村征地程序,做好征地补偿工作
征收集体土地,必须在政府的统一组织和领导下依法规范有序开展。征地前要及时进行公告,征求群众意见;对于群众提出的合理要求,必须妥善予以解决,不得强行实施征地。要严格执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实施的征地补偿标准。尚未按照有关规定公布实施新的征地朴偿标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必须于20lO年6月底前公布实施;已经公布实施但标准偏低的,必须尽快调整提高。要加强对征地实施过程的监管,确保征地补偿费用及时足额支付到位,防止出现拖欠、截留、挪用等问题。征地涉及拆迁农民住房的,必须先安置后拆迁,妥善解决好被征地农户的居住问题,切实做到被征地拆迁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涉及征地拆迁的,要带头严格执行规定程序和补偿标准。
三、控制城镇房屋拆迁规模,依法依规拆迁
城镇房屋拆迁,必须严格依法规范进行,必须充分尊重被拆迁人选择产权调换、货币补偿等方面的意愿。立项前要组织专家论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特别是被拆迁人的意见,并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要控制拆迁规模,对于没有经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或群众意见较大的项目,一律不得颁发房屋拆迁许可证。要严格控制行政强制拆迁的数量,实施行政强制拆迁要严格执行相关程序,并报请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程序不合法、补偿不到位、被拆迁人居住条件未得到保障以及未制定应急预案的,一律不得实施强制拆迁。
四、强化监督管理,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各地要立即对所有征地拆迁项目组织开展一次全面排查清理,重点检查征地程序是否合法、拆迁行为是否规范,补偿安置是否合理、保障政革是否落实等情况,限期整改排查清理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对采取停水、停电、阻断交通等野蛮手段逼迫搬迁,以及采取“株连式拆迁”和“突击拆迁”等方式违法强制拆迁的,要严格追究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因暴力拆迁和征地造成人员伤亡或严重财产损失的,公安机关要加大办案力度,尽快查清事实,依法严厉惩处犯罪分子。对因工作不力引发征地拆迁恶性事件、大规模群体性上访事件,以及存在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要依法严厉追究刑事责任。对随意动用公安民警参与强制征地拆迁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有关党政领导的责任。
五、健全工作机制,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信访评估到位、审批程序到位、政策公开到位、补偿安置到位的要求,建立健全征地拆迁信息沟通与协作机制,及时掌握和化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防止矛盾积累激化。要健全征地拆迁信访工作责任制,加快建立上下贯通的信访信息系统,积极探索征地拆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做好群众思想工作,防止简单粗暴压制群众,避免困征地拆迁问题引发新的上访事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深入到问题较多的地方去接访、下访,主动倾听群众诉求,把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各地要加强形势分析与研判,一旦发生恶性事件,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做好稳控工作,防止事态扩大。要加强和改进宣传工作,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的重要作用。
六、加强协调配合,强化工作责任。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做好征地折迁管理工作作为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自容,列入近期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征地拆迁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切实加强对征地拆迁规模的总量调控,防止和纠正大拆大建。市、县人民政府对征地拆迁管理工作负总责,要明确政府分管负责人的责任,对出现群体性事件的,市、县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要亲临现场做好相关工作。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加强对各地征地拆迁工作的指导监督,联合查处典型案例,研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及时向国务院报告重要情况。
各省、自站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在2010年8月底前将落实本通知情况报国务院,同时抄送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土资源部。
国务院办公厅
2010年5月15日
F. 关于土地问题中的先征后补这个政策有法律依据么
关于土地问题中的先征后补的做法不是我国的政策,这种做法是没有法律依据的内。
根据我国《容物权法》第四条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因此对土地先征后补的做法,实际上就是侵犯了物权。
针对拆迁中出现的社会矛盾,国务院办公厅为此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于程序不合法、补偿不到位、被拆迁人居住条件未得到保障以及未制订应急预案的,一律不得实施强制拆迁。因工作不力引发征地拆迁恶性事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将被追究责任。”国土部亦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力图防止和减少新的征地拆迁矛盾。
G. 西荣村的土地承包纠纷事件
西荣村 村民因土地二轮承包问题不断赴省并来开发区上访,引发不稳定因素。对此,党工委、管委会极为重视,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并于近期由包案领导组织成立调处稳控工作组,及时进村入户开展调处工作。为了保证西荣村因土地承包问题发生重大信访事件时能够及时、高效、有序地开展工作,提高信访工作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水平,特制定本方案。
一、事件情况
1984年西荣村进行了第一轮土地承包,共有土地4857亩,其中,林地40亩、机动地40亩、其他用地324亩,共向338户农户发包土地4453亩(责任田3722亩、自留地731亩)。根据当时土地使用证发放登记表该承包期从1984年12月31日至2000年12月31日止。该登记表上至2007年都未反映出有土地流转的变更记载情况。
1991年西荣村与村民签订一份土地承包合同,共涉及441户村民,4315亩土地。其中,涉及新迁户44户,土地面积452.69亩;老户367亩,土地面积3862.31亩。在1991年农户自行土地流转涉及334户,其中,老户290户,新迁户44户。土地自行流转的农户占签订合同户的81.27%。
2007年西荣村共补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478户,涉及土地面积4412亩。
二、工作原则
为了维护当前全国“两会”期间的稳定,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为迎接北京奥运创造一个平安祥和的局面,在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加强领导、重点稳控、紧急处置、统一协调、服从全局。
三、组织体系
西荣村土地二轮承包纠纷的包案领导为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张林涛。社管处成立西荣村信访问题领导组。
组 长:张林涛
副组长:任钦、智建福
成 员:信访、农经、社管、法制、公安、土地等部门相关工作人员
由郑志钢带领工作组成员驻村工作。
四、制度保障
1、工作组要认真研究西荣村村民反映的土地承包问题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建议,明确信访问题的重点部位并组织力量深入农户进行调查。
2、转变工作方法,要领导包案、社管处包村、村干部包户,明确责任、落实到任。要深入农户,广泛宣传党的土地承包政策,讲解有关法律,做群众耐心细致的工作。要倾听群众呼声,摸清潜在的上访苗头,有针对性的解决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3、坚持信息通报、预测排查制度,队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办法,认真化解出现的上访苗头。
五、应急措施
发生重大信访苗头或事件发生后,启动本预案,并开展以下工作:
1、立即召开领导小组会议,通报上访情况和接访情况,分析研究可能出现的重大问题及对策。
2、立即将上访情况和接访情况向开发区领导报告。
3、对已发生的群众集体上访,一定要认真对待,做到有访必接,防止矛盾激化,把上访群众稳定在当地。
4、如遇突发上访事件,通知各相关人员,根据职责和任务,在第一时间立即赶到上访现场做好耐心细致的疏导工作,赴京、赴省上访的,由责任人以及当地的工作人员进行疏导,并做好思想工作,安全带回。
5、对问题复杂、规模较大的集体上访,有关领导一定要亲自出面做工作,及时提出处理意见。
6、对多年上访的老户,坚持属地管理原则,采取请上来或走下去的方法,相关包户村干部想方设法把他们稳定在当地。
7、对违法上访、涉路安全、情节恶劣的组织者及相关人员,必要时由公安部门配合,采取法律手段及时制止。
8、在出现突发事件严重时,应同时启动以下三项应急预案:《信访突发事件处置应急预案》(晋开信【2007】5号)、《晋中经济开发区预防和处置涉路突发性事件的工作预案》(晋开管办发【2008】18号)及《晋中经济开发区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晋开管办发【2008】16号)
六、通信保障
工作组全体成员移动电话要保证24小时畅通,值班电话要坚持24小时有人接听,随时掌握各方面信息并上传下达。
H. 哪里有《关于进一步严格征地拆迁管理工作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紧急通知》
国办发明电(2010)15号 中机发5668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严格征地拆迁管理工作
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紧急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期,一些地区在农村征地和房屋拆迁(以下简称“征地拆迁)中,相继发生多起致人死伤事件,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十分恶劣。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批示要求做好有关工作。为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严厉打击犯罪行为,进一步加强征地拆迁管理,经国务院同意,现将有关事项紧急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做好征地拆迁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征地拆迁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明确要求坚决制止乱占滥用耕地,严格城镇房屋拆迁管理,坚决纠正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加强征地拆迁管理,妥善处理城市发展和征地拆迁的关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端正城乡建设的指导思想,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征地拆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严格履行有关程序,坚决制止和纠正违法违规强制征地拆迁行为。要改进工作作风,完善工作机制,下大力气化解征地拆迁中的矛盾纠纷,妥善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严格执行农村征地程序,做好征地补偿工作
征收集体土地,必须在政府的统一组织和领导下依法规范有序开展。征地前要及时进行公告,征求群众意见;对于群众提出的合理要求,必须妥善予以解决,不得强行实施征地。要严格执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实施的征地补偿标准。尚未按照有关规定公布实施新的征地朴偿标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必须于20lO年6月底前公布实施;已经公布实施但标准偏低的,必须尽快调整提高。要加强对征地实施过程的监管,确保征地补偿费用及时足额支付到位,防止出现拖欠、截留、挪用等问题。征地涉及拆迁农民住房的,必须先安置后拆迁,妥善解决好被征地农户的居住问题,切实做到被征地拆迁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涉及征地拆迁的,要带头严格执行规定程序和补偿标准。
三、控制城镇房屋拆迁规模,依法依规拆迁
城镇房屋拆迁,必须严格依法规范进行,必须充分尊重被拆迁人选择产权调换、货币补偿等方面的意愿。立项前要组织专家论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特别是被拆迁人的意见,并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要控制拆迁规模,对于没有经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或群众意见较大的项目,一律不得颁发房屋拆迁许可证。要严格控制行政强制拆迁的数量,实施行政强制拆迁要严格执行相关程序,并报请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程序不合法、补偿不到位、被拆迁人居住条件未得到保障以及未制定应急预案的,一律不得实施强制拆迁。
四、强化监督管理,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各地要立即对所有征地拆迁项目组织开展一次全面排查清理,重点检查征地程序是否合法、拆迁行为是否规范,补偿安置是否合理、保障政革是否落实等情况,限期整改排查清理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对采取停水、停电、阻断交通等野蛮手段逼迫搬迁,以及采取“株连式拆迁”和“突击拆迁”等方式违法强制拆迁的,要严格追究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因暴力拆迁和征地造成人员伤亡或严重财产损失的,公安机关要加大办案力度,尽快查清事实,依法严厉惩处犯罪分子。对因工作不力引发征地拆迁恶性事件、大规模群体性上访事件,以及存在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要依法严厉追究刑事责任。对随意动用公安民警参与强制征地拆迁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有关党政领导的责任。
五、健全工作机制,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信访评估到位、审批程序到位、政策公开到位、补偿安置到位的要求,建立健全征地拆迁信息沟通与协作机制,及时掌握和化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防止矛盾积累激化。要健全征地拆迁信访工作责任制,加快建立上下贯通的信访信息系统,积极探索征地拆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做好群众思想工作,防止简单粗暴压制群众,避免困征地拆迁问题引发新的上访事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深入到问题较多的地方去接访、下访,主动倾听群众诉求,把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各地要加强形势分析与研判,一旦发生恶性事件,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做好稳控工作,防止事态扩大。要加强和改进宣传工作,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的重要作用。
六、加强协调配合,强化工作责任。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做好征地折迁管理工作作为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自容,列入近期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征地拆迁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切实加强对征地拆迁规模的总量调控,防止和纠正大拆大建。市、县人民政府对征地拆迁管理工作负总责,要明确政府分管负责人的责任,对出现群体性事件的,市、县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要亲临现场做好相关工作。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加强对各地征地拆迁工作的指导监督,联合查处典型案例,研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及时向国务院报告重要情况。
各省、自站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在2010年8月底前将落实本通知情况报国务院,同时抄送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土资源部。
国务院办公厅
2010年5月15日
I.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计划单列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解放军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健全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意见》(中办发[2006]27号)精神,加强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建立健全调处工作机制,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依法及时解决土地权属争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特别是《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5]9号)提出 “建立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机制”的要求以来,各地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对保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目前调处工作机制尚不完善,一些地方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人员不能到位、经费不能落实、办案水平不高、纠纷不能及时解决等问题。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贯彻落实《物权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依法调处土地权属争议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加强争议调处工作、建立健全调处机制是践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具体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很强的工作,处理结果涉及群众重大民事权益,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因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增强自觉性和紧迫感,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和办法,推动和实现和谐稳定格局。
二、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土地权属争议的应急机制建设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切实加强对调处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采取措施维护社会稳定,努力避免由土地权属争议引发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同时为即将开展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的权属调查工作打好基础。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要成立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小组,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亲自指导协调调处工作。二是要把调处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进行部署,加强对典型案件的指导,及时解决调处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对已经发生的土地权属争议案件要进行认真梳理分析,加大调处力度,确保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权属争议调处工作顺利开展。三是要与政府法制部门、法院等进行经常性沟通协调,妥善处理土地权属争议,争取获得理解和支持,做好与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衔接。四是加大法制宣传力度,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土地权属争议,积极宣传有关土地确权政策法规,引导群众“有序”维权、依法合理表达诉求,提高干部群众依法解决土地权属争议的法律意识。
(二)抓好应急基础建设。一是对本地区土地权属争议案件进行常规排查,加强信息收集,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土地权属争议案件信息库,全面掌握土地权属争议基本情况。二是加强对土地权属争议案件难点问题和趋势的调查研究,为早期预防和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三是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小组要搞好预警机制建设,抓紧制定应急处理预案,明确应急预案的启动条件,明确工作职能、工作程序和责任。四是提高应对和处理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加强应急业务培训,一旦因土地权属争议引发群体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防止事态扩大和矛盾激化。
(三)建立情况上报制度。一是遇有紧急情况要快速上报,对于发生群体性事件并造成人员死亡或财产重大损失的特别严重的土地权属争议案件,必须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和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报告,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须在接到报告后48小时内以书面形式报国土资源部,并提出初步处理意见。二是抓好年度常规情况上报,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每年要如实逐级上报土地权属争议案件数量及处理情况,根据情况定期开展案件清理检查工作,集中力量解决陈案、难案和大案。
(四)注重热点案件处理。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贯彻落实《物权法》中,特别要加强涉及社会热点的土地权属争议的调查和处理,对于涉及农民土地权益、城市拆迁等土地权属争议案件,要善于发挥基层组织就地化解矛盾纠纷的作用,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通过联合接待、集中处理、限期办理等措施,力争把矛盾化解在当地、化解在基层,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建立健全机制,保障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有效开展
完善的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机制是履行调处职责、实现“定纷止争”、化解社会矛盾的制度保证,机制不全、体制不顺将直接阻碍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的有效开展。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从队伍建设、经费保障、规范程序等各方面,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健全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机制。
(一)加强队伍建设。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是保证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质量的关键。一是要逐步使调处队伍专业化、专职化,切实采取措施,确保从事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的人员具备调处案件的专业能力。二是要提高土地权属争议调处业务人员的法律政策水平,每年定期进行业务培训,特别是对国家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培训。三是有条件的地方要成立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机构,集中力量解决纠纷。
(二)保障办案经费。土地权属争议调处需要进行争议现场土地利用现状勘测、调查取证、案件处理甚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应诉等大量工作,这些工作都需要充足的经费保障,要下大力气、多渠道解决制约办案效率和办案质量的经费不到位问题。一是要积极争取财政的支持,将土地权属争议调处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专项用于争议的调查处理。二是要协调有关部门,根据土地权属争议调处的实际经费需求,积极研究探讨解决土地权属争议案件的收费问题。
(三)做到程序合法。土地权属争议的案件管辖、举证责任、办案时限、处理依据、文书格式等要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土资源部《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以及原国家土地管理局《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等有关规定,做到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正确。各地要及时出台有关土地权属争议调处规定,确保调处工作依法进行。
(四)发挥调解作用。用调解的方式解决争议,是处理土地权属争议案件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处理土地权属争议的一贯作法。调解对于解决纠纷,减少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及时有效化解矛盾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对争议案件先行依法调解,注意从源头上减少土地权属争议升级的可能性。
(五)进行巡视指导。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定期对土地权属争议案件的调处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特别要对土地权属争议案件的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进行定期考核,确保调处工作有效进行,努力实现“案结事了”。
国土资源部将对各地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国土资源部
二〇〇七年四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