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受害人所在保险公司向肇事者提起诉讼
交通事故案件肇事车辆投保保险情况律师都建议事并起诉肇事车主投保交强险保险公司肇事车主所、侵权行与保险公司所致能否保险公司所院起诉笔者认机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保险公司所院没管辖权 首先立规范原意看《华民共民事诉讼》第二十九条规定:侵权行提起诉讼由侵权行或者告住所民院管辖于《民诉》立尚未责任保险制度侵权纠纷般情形言侵权外作告侵权才列告告能指侵权立意旨看第二十九条规定告住所涵摄范围显包括保险公司甚至前几保险公司否属于适格告存争议随着2009保险修订实务界才逐渐认保险公司诉讼主体资格(理论新保险第六十五条能否作受害请求权基础仍争议)虽保险公司列告保险公司侵权行实施属于侵权律关系告机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受害与肇事系侵权律关系肇事与保险公司存保险合同关系受害与保险公司间本存任何律关系律所允许侵权诉讼受害同起诉保险公司系交强险具公益性质使受害及救治减轻事诉累力求矛盾纠纷性解决故采取并处理纯属立技术操作能改变三事间律关系《民诉》第二十九条规范侵权律关系所该条文告住所应仅指侵权律关系告住所包括保险公司内 其利益衡量角度看按照高民院《关于审理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律若干问题解释》规定其各项赔偿标准都按照受诉民院所标准确定若保险公司所院具管辖权机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引发诉讼原告获赔偿标准既取决于告住所或事故发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原告住所标准取决于车辆哪投保岂荒谬虽部案件侵权行、告住所与保险公司所同省适用同标准存述问题其蕴含理应即能肇事车辆哪投保确定管辖权 20123月21高民院发布《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律若干问题解释(征求意见稿)》第条第三款规定:机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由侵权行、侵权住所或承保机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保险公司支机构所民院管辖201212月31式发布并效《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律若干问题解释》该条却予删除顺应《民诉》关于侵权案件立案管辖原意应予删除
B. 财产险 侵权方已经赔偿 保险公司可否拒赔
财产保险中的保险人受到由于第三者侵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在已经得到侵权方足额赔版偿情况权下,按照权利用尽原则,不得要求保险公司理赔
《保险法》
第六十条……
前款规定的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已经从第三者取得损害赔偿的,保险人赔偿保险金时,可以相应扣减被保险人从第三者已取得的赔偿金额。
保险人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行使代位请求赔偿的权利,不影响被保险人就未取得赔偿的部分向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
C. 侵权损害赔偿案件中被告追加保险公司的,保险公司的地位都是第三人吗
保险公司应该是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D. 什么叫责任保险的请求权
责任保险是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保险。责任保险的第三人,是责任保险单约定的保险合同当事人和关系人以外的、对被保险人享有赔偿请求权的人。责任保险的赔偿,取决于第三者对被保险人的赔偿请求。被保险人受到第三者的赔偿请求并只有在损害事故发生后,保险人才承担对被保险人的经济损失赔偿责任。
前引案件所引发的深层次的法律问题是,责任保险合同的第三人是否能够超越责任保险合同关系,代替被保险人之地位直接对保险人行使赔偿请求权?对此问题,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责任保险合同仅存于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而保险人之责任,须至被保险人支付赔偿金后,方能发生。故第三人只可对被保险人作请求,不得对保险人求偿,因为保险人与第三人之间并无合同关系,且在被保险人支付前,保险人之责任尚未发生。因此,第三人原则上不得对保险人行使请求权。第二种观点认为:责任保险合同上之请求原
因,在于第三人之请求,保险人之赔偿责任,实质上即对第三人赔偿责任。因此,第三人应当对保险人享有直接请求权。
前述两种观点没有考虑责任保险的复杂性,片面地理解了责任保险制度,其见解不尽合理。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了解当代责任保险的发展趋势。应当说,当代责任保险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责任保险对受害人利益的保护给予了特别的尊重。这是因为,在现代社会,责任保险已经成为一种高度社会化的风险保障工具,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利用社会化的机制,实现分配正义。目前,各国都比较注意通过采取一系列利益保障机制,使受害人的利益能够在责任保险中得到直接或者间接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责任保险具有了很强的公益性,成为保护受害人利益的一种重要机制。
从立法模式看,其他国家和地区在保护受害人第三人利益方面的主要做法包插
第一,直接保护方式,即赋予第三人直接请求权。为了充分发挥责任保险的积极作用,保护受害第三人的利益,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受损害的第三方享有并取得被保险人责任保险合同项下的利益,第三方因此可以请求保险人承担给付保险赔偿金的责任。这种做法是将责任保险的第三人直接纳入保护范围。目前,只有极少数立法例,如美国的路易斯安纳州、纽约州等全面推行直接请求权制度,准许受害第三人直接起诉责任保险人,以请求赔偿。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适用范围通常局限于某些强制保险,如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险、环境责任保险等,并非适用于所有的责任保险合同。我国台湾地区《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法》第28条规定:“被保险汽车发生汽车交通事故时,受益人得在本法规之保险金额范围内,直接向保险人请求给付保险金”。为了切实充分地保障受害人的利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在赋予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同时,也兼采下列两种制度:(1)禁止向被保险人给付:台湾地区《保险法》规定,保险人于第三人由被保险人应负责任事故所致之损失,未受赔偿以前,不得以赔偿金额之一或全部给付被保险人,(2)直接向第三人给付:台湾地区《保险法》规定,保险人得经被保险人通知,直接对第三人为赔偿金额之给付。
第二,间接保护方式,即要求保险人承担保护第三人利益的注意义务。从各国立法来看,在责任保险领域维持合同关系的相对性,是普遍做法。从法理上分析,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保险责任是派生于保险合同,而被保险人与第三人之间一般是侵权责任关系。侵权损害赔偿关系和保险合同赔偿关系的区分是明显的,两种不同的法律关系不能相互混淆。原则上,责任保险合同的第三人与保险人不存在合同关系,不能直接向保险人主张保险金赔偿。从域外立法来看,在责任保险领域维持合同关系的相对性,是普遍做法。因此,除少数法定强制责任保险外,因被保险人的行为而受损害的第三人,对保险人没有直接请求权。但为了更好地维护第三人利益,法律要求保险人承担保护第三人利益的注意义务,督促被保险人尽快履行对第三人的赔偿义务。这种做法的本质是通过让保险公司承担一定的注意义务,间接地对责任保险第三人利益进行保护。《韩国商法典》第72条规定:“对因可归责与被保险人的事故而发生的损害,保险人在第三人接受被保险人的赔偿之前,保险人不得向被保险人支付保险金额的全部或部分”。根据法律的规定,责任保险合同可以约定先付条款(或称“不得起诉”条款),在保险人承担保险责任前,被保险人应当先行给付第三人损害赔偿金,被保险人非经第三人诉追并已支付赔偿金额及费用后,不得对保险人请求赔偿。
纵观域外立法,责任保险对第三人利益的保护是有限制的。除非法律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第三人不能随意行使对保险人的直接请求权。准许第三人不加限制地行使直接请求权,主要的弊端是:
第一,违反了合同的相对性原理。从法理上分析,保险人对被保险人承担保险责任的根据是责任保险合同,而被保险人与第三人之间一般是侵权责任关系。根据合同的相对性规则,只有合同的缔约双方才能主张合同项下的权利义务。责任保险合同是投保人和保险公司之间签订的一种协议,第三人原则上不能主张保险合同项下的权利义务。
第二,加重了保险公司的义务和责任。如果无原则地扩大对第三人利益的保护,允许任何责任保险合同中的第三人直接行使保险金请求权,则将造成直接请求权制度的滥用,保险公司将卷入众多的民事赔偿案件中,经营成本大大增加,并最终加重投保人的负担,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第三,不符合国际保险诉讼惯例。从各国责任保险的诉讼情况看,一般都尊重合同的相对性规则,除机动车强制保险等少数险种外,一般不允许受害人对保险人直接提出请求权,并取得责任保险合同项下的利益。
总体来看,我国的大多数立法要求责任保险人承担保护第三人利益的注意义务。我国《保险法》第50条规定:“保险人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给第三者造成的损害,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直接向该第三者赔偿保险金”。该条虽然肯定保险人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直接向第三者给付保险金,但并未明确第三者对保险人的直接请求权。我国正在制定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立法,也倾向于继续沿袭这种模式。国务院法制办起草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第19条明确规定:保险公司对强制保险的被保险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给第三者造成的损害,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直接向交通事故的第三者赔偿保险金。因此,在我国的立法例下,第三人原则上对责任保险人无直接请求权。
当然,责任保险发展的潮流是以保护第三者受害方的利益为目的,责任保险的公益性也日渐突出。因此,责任保险中的第三人直接请求权正在逐渐扩大。目前我国的立法已显示出这种趋势。《民用航空法》第168条规定:在经营人破产等情形下,受害人可以直接对保险人或者担保人提起诉讼,但是不妨碍受害人根据有关保险合同或者担保合同的法律规定提起直接诉讼的权利。同时,保险人或者担保人对受害人依照本章规定提起的直接诉讼不得以保险或者担保的无效或者追溯力终止为由进行抗辩。该条款规定了第三者受害方对保险人的不附抗辩事由的直接请求权。此外,《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第97条规定了对船舶造成油污损害的赔偿请求,受损害人可以直接向承担船舶所有人油污损害责任的保险人提出。该法规定:“对船舶造成油污损害的赔偿请求,受损害人可以向造成油污损害的删白所有人提出,也可以直接向承担船舶所有人油污损害责任的保险人或者提供财务保证的其它人提出”。根据前述特别法的规定,受害第三方均可直接请求保险公司支付保险金。
因此,我国法律采取的是一种稳健(或者说相对保守)的立法模式,即:除法律特别规定外,应当维持责任保险合同的相对性规则,第三人不得对保险公司提出直接请求权。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这一做法是符合我国国情和保险业的发展情况的。目前,在司法实践中有一种片面扩大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错误倾向,法院主动追加保险公司为第三人或者被告,并判决保险公司直接向第三人支付保险金的案例并不少见。此外,2003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保险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也存在这种倾向。该司法解释第31条(责任保险人的诉讼主体)规定:“在第三者起诉被保险人要求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将责任保险的保险人列为第三人”。这里笔者理解,该司法解释是为便利第三人行使对保险公司的直接请求权而做出的程序上的规定。然而,考虑到我国只有部分特别法规规定了受害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前述司法解释是否能够普遍适用尚值得商榷。因为,在第三人享有直接请求权的情况下,前述司法解释可以有效地解决保险公司的诉讼地位问题。但是,在受害第三人不享有直接请求权的情况下,将保险公司列为第三人,则不符合诉讼经济的原则。一方面,直接将保险公司列为诉讼当事人,将会使保险公司被迫应诉,增加了其诉讼成本,并最终增加了社会公众的投保成本,另一方面,受害人如不享有直接请求权,其要求保险公司支付保险合同项下的保险金也不能得到法院支持,因此,前述司法解释不区分情况,而整齐划一地从程序上直接规定保险人的诉讼地位,值得商榷。
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前引案件的责任保险合同关系仅存在于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保险人与受害人并无直接的合同关系。而且,有关的特别法也没有规定原告享有对保险公司的直接请求权。受害人将保险公司诉至法院,要求保险公司直接向
其支付保险合同项下的保险金,是对我国《保险法》的误解,其赔偿请求没有法律依据,法院应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
当然,从长远来看,在我国保险业实现做大做强的宏伟目标后,保险的保障功能将更加突出,完全有可能为社会提供更为全面的风险保障。在这一前提下,我国立法将顺应责任保险的发展趋势,不断扩大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范围。在公众责任保险、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环境责任保险等领域,赋于受害人直接请求权将是一种可行的选择。但在多数责任保险合同中,仍然应当继续维持责任保险合同的相对性规则,除非法律特别规定或者保险合同另行约定,责任保险的第三者不能直接请求保险人赔偿保险金。
E. 能否再起诉保险人主张权利
您好:
6月3日,章某驾驶客车内坐王某、李某,行驶至京昆线9KM +300M处,与董某驾驶的货车发生碰撞,与此同时右翻后的货车车厢压住黄某驾驶的轿车(乘坐赵某),造成五死三伤,,三车不同程度损坏的重大交通事故。经交警部门认定,董某负全部责任。章某的小客车报废。保险公司定损15万元。章某起诉董某及保险公司,法院判决保险公司赔偿1000元,董某赔偿149000元。该判决生效后,章某只收到保险公司支付的1000元,董某无执行能力案件终结执行。章某起诉保险公司要求支付149000元车损险保险金。保险公司辩称:根据《家庭自用汽车损失保险条款》“保险人依据被保险机动车驾驶人在事故中所负的事故责任比例,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的规定,保险车辆驾驶人在事故中不承担责任,即责任比例为0,保险公司应承担的赔偿金额为零。另外,被保险人就车辆损失已向侵权人请求赔偿并获得法院判决支持,现再向保险公司主张理赔,是重复要求赔偿。
本案的焦点是,被保险人在向侵权人主张权利获得法院生效判决支持后,因侵权人无可供执行财产导致其损失无法得到填补时,被保险人能否请求保险人就未获赔偿部分进行赔偿?
保险法第六十条第二款“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已经从第三者取得损害赔偿的,保险人赔偿保险金时,可以相应扣减被保险人从第三者已取得的赔偿金额”。第六十一条第一款“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未赔偿保险金之前,被保险人放弃对第三者的请求赔偿的权利的,保险人不承担赔偿保险金的责任”。保险人不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的前提是被保险人对第三者的赔偿请求权予以放弃或者已得到全额赔偿,而非能不能行使保险代位求偿权。本案中,被保险人不仅没有放弃对第三者请求赔偿权利,反而积极向第三者起诉主张了赔偿权利。
本案被保险人先起诉侵权人,后起诉保险人,诉的主体、诉的标的、具体事实不同,不是重复诉讼,不违反一事不再理原则。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19条第2款规定,交通事故车辆受损起诉责任者胜诉而无执行能力,可以再起诉保险人主张权利。
F. 商业保险获得赔付 可否再向侵权人主张侵权
可以的
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受法律保护,公民的寿命和身体受到损害不能简单适用损失补内偿原则。容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被保险人因第三者的行为而发生死亡、伤残或者疾病等保险事故的,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给付保险金后,不享有向第三者追偿的权利,但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仍有权向第三者请求赔偿。”可知,被保险人发生意外后,商业保险报销数额不阻碍被保险人请求侵权人赔偿,即被保险人可以得到“双倍赔偿”。就本案而言,被保险人因第三人的不当驾驶而受伤,在保险公司依据商业保险合同给付保险金后,被保险人仍然可以向第三人主张侵权责任。
G. 保险公司被追为被告会出庭吗
会,被告一定要有保险公司
1、起诉时,原告同时起诉肇事方和保险公司的,可将两者列为共同被告。侵权赔偿与保险赔付系不同的法律关系,不属于共同诉讼,本应分案处理,但根据《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31条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规定,道路交通事故的受害人对保险金享有直接的请求权,且该请求权是法定的,故可从诉的合并的角度,将两者列为共同被告。
2、起诉时,原告仅起诉肇事方的,应向原告进行释明,由原告申请追加保险公司为共同被告或者第三人,或者由保险公司申请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原告经释明后仍不追加的,以及保险公司不申请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法院应依职权追加保险公司为第三人。保险公司虽非事故责任人,但根据《保险法》第50条、《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和《交强险条例》第31条的规定,保险公司作为赔付主体,与案件裁判结果具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法院不得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作出对其不利的裁判,剥夺其正当的诉讼权利。并且交强险“先行赔付”原则系法定原则,应当由保险公司先行对受害人进行赔付,肇事方的责任须待保险公司赔付范围确定后方能判断。故应当将保险公司追加为当事人。 对于保险公司的诉讼地位问题,道交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请求权基础是侵权法律关系,保险公司对该案件的诉讼标的(即侵权行为)并无独立请求权,而是基于法律直接规定而对受害人具有先行赔付、直接赔付的义务,且该赔付义务源于保险公司与肇事者保险合同的订立,因此保险公司在道交人损案件中的诉讼主张往往依附于肇事者一方,故保险公司的诉讼地位应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对于保险公司为共同被告的情形前已所述,在此略。 例外情形。实践中,特别是外地车辆发生的交通事故中,交警事故认定书上的保险公司信息仅为保险单号,法院无法查明保险公司的具体信息,从诉讼成本和诉讼效率的角度出发,此种情况下,法院可仅审查侵权法律关系,并且《保险法》第50条的规定,可由保险公司对肇事者进行赔付,故法院可以不依职权追加保险公司为第三人。
3、起诉时,原告仅起诉保险公司的,因保险公司的责任范围要根据肇事方的责任而确定,且保险公司承担责任的范围与肇事方也有利害关系,故应由法院向原告释明追加肇事方为共同被告或者第三人参加诉讼,或者由肇事方申请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的。
H. 在现行立法框架上,保险公司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认为保险公司应当是交通事故侵权诉讼中的被告。在这一观点中,又分别有两种见解:一种观点认为,保险公司是法定共同被告,即使原告起诉没有列其为被告,法院也应当依职权追加其参加侵权诉讼,除非保险公司已在强制保险责任限额内履行了《道交法》76条规定的赔偿义务。2005年2月江苏省高级法院出台的《关于审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一)》规定,《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规定,即采用这一观点。审判中,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法院有案例采用此观点 。
另一种观点认为保险公司在交通事故侵权诉讼中可以做被告,但应当有原告的请求。如果原告坚持不起诉保险公司,则应将保险公司列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东省公安厅《关于〈道路交通安全法〉施行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二庭适用《道交法》研讨会会议纪要就是这一观点。
2. 交通事故侵权与保险合同是两个不同法律关系,在侵权诉讼中保险公司可以是第三人。北京市高级法院民一庭的答复是这个观点。审判中,北京市房山区、石景山区、海淀区法院有这样的案例 。
3. 保险公司与侵权诉讼无关,既不必当被告,也不必当第三人。四川省眉州市双流县人民法院有案例采用此观点 。行人起诉机动车一方和保险公司要求赔偿,法院裁定驳回了行人对保险公司的起诉。
I. 保险公司能否成为交通肇事损害赔偿的直接被告
保险公司能成为交通肇事损害赔偿的直接被告。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交通事故中的受害者,可以同时将肇事司机或其他赔偿责任人、及肇事车辆所投保的保险公司一起作为被告向法院起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十六条 同时投保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以下简称“交强险”)和第三者责任商业保险(以下简称“商业三者险”)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当事人同时起诉侵权人和保险公司的,人民法院应当按照下列规则确定赔偿责任:
(一)先由承保交强险的保险公司在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
(二)不足部分,由承保商业三者险的保险公司根据保险合同予以赔偿;
(三)仍有不足的,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由侵权人予以赔偿。
被侵权人或者其近亲属请求承保交强险的保险公司优先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七条 投保人允许的驾驶人驾驶机动车致使投保人遭受损害,当事人请求承保交强险的保险公司在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投保人为本车上人员的除外。
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第三人人身损害,当事人请求保险公司在交强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一)驾驶人未取得驾驶资格或者未取得相应驾驶资格的;
(二)醉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保养神药品或者麻 醉药品后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
(三)驾驶人故意制造交通事故的。
保险公司在赔偿范围内向侵权人主张追偿权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追偿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保险公司实际赔偿之日起计算。
J. 工伤保险请求权与侵权请求权有什么关系
现行法律、法规对工伤保险请求权及侵权请求权的关系未作出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中对于这两种请求权关系的处理也是不统一的。这一关系的处理关系到劳动者、用人单位、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第三人的利益;相关权利的行使方式则在程序上影响当事人权利的实现。下文将从请求权竞合与损害赔偿原则等理论角度、立法与司法现状、处理两请求权关系的构想三个部分对这一问题予以研究。
一、工伤保险请求权与侵权请求权关系的理论探讨
工伤事故发生在工业生产之中。首先是一种侵权行为,此类型的侵权行为中的过错与单位的注意义务的程度有关,若单位有很高的注意义务则甚至可以构成特殊侵权,当然,工伤是不是实行无过错规则的特殊侵权行为也是有争议的。
工伤其次讲来因为其救济方式的特殊——社会法对其规制、通过工伤保险对其救济,成为了与失业、养老等并列的社会问题,社会法中的许多原则在对工伤的救济中是适用的。
工伤的救济经历了私法到社会法的过程。这两种请求权的赔偿项目中有重叠的部分也有各自独特的部分。
如何处理这两种请求权的关系,国际上出现了四种模式——替代模式、补充模式、选择模式、兼得模式。
(一)请求权竞合
这两种请求权首先表现为广义的竞合关系。狭义的请求权竞合说,有三种理论学说:法条竞合说、请求权竞合说、请求权规范竞合说。
广义的请求权竞合包括请求权的聚合。广义请求权竞合较狭义的请求权竞合的处理更为复杂,其情形是选择与吸收模式所不能涵盖的。通说认为,选择模式在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上并不妥当。
(二)损害赔偿原理
损害赔偿法的基本原则有“全面赔偿”、“不得获利”等,“全面赔偿”即即赔偿义务人所负之赔偿责任,及于因损害事故所引发之全部损害;“不得获利”即被害人不得较无损害事故发生时更为优越。然而“不得获利”原则却有多种例外。
二、工伤保险请求权与侵权请求权关系的立法与司法现状
现行立法对于这个问题的规定没有明确且多有矛盾。最为全面的规定是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而这一条仅从程序上如何处理做了概括性的规定,实体上如何处理以及具体在程序上如何操作依旧没有解决。
江苏高院和浙江高院分别在《关于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妥善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指导意见》、《关于工伤赔偿法律适用问题的通知》对侵权人为第三人时做了规定,采用部分项目可以兼得的模式;上海高院在2010年《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赔偿与第三人侵权损害赔偿竞合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的态度是——不可兼得项目采用就高标准、部分项目可以兼得、总额上补差。以上答复等性质的文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这些答复本身的观点也是不一致的。
三、工伤保险请求权与侵权请求权关系的构想
(一)实体处理四要点
这两者的关系在实体上的处理要点为:第一,如医疗、伙食、护理、交通费,供养亲属抚恤金、丧葬费等项目在性质上是可以量化的损失,只能得到填补,是不可以兼得的。且这些项目的标准严格依据案由来定,而不采就高原则。第二,人身性的利益如:工伤中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与侵权赔偿中的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这些项目可以兼得不属于获利。第三,工伤保险待遇中的伤残津贴、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与侵权赔偿中的营养费、精神抚慰金属于不同请求权中的特有项目,在不同的诉中是可以分别予以支持的。第四,在总额上补差实质上仅指当工伤保险待遇在总额上不及侵权赔偿总额时,应当予以补上,这是全面赔偿原则的体现。侵权人的过错必须予以考虑。
(二)程序处理二要素
在程序上的处理便是:在诉的顺序上,如果侵权人是单位,告知当事人提起工伤保险待遇诉讼,只审查工伤保险待遇的项目,然后告知当事人还可以提起侵权之诉;如果侵权人是第三人,当事人可以提起工伤保险待遇之诉也可以提起侵权之诉,每一种诉中,法官仅依据案由审查。在赔偿顺序上,工伤保险先行;如果侵权人为单位,保险经办机构没有追偿权;如果侵权人为第三人,保险经办机构对于垫付的可以追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