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合同纠纷的案例分析
第一:合同属于可撤销合同,因为该房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单方不得自行处置。
第二:合同当事人一方被伪造签章,不应视为真实意思的表达。当然可以撤销,除非当事人予以追认其效力。
② 采购合同常见法律纠纷,你都了解么
1、采购合同货物交付之前损坏风险由谁承担?
一般情况下是由出卖人承担的,但是法律规定了几种标的物交付之前买受人承担风险的情形。《合同法》第142条规定,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在标的物交付之前由出卖人承担,交付之后由买受人承担,但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买受人没有收到货物却需承担风险的几种情况如下:
(1)第143条规定,因买受人的原因致使标的物不能按照约定的期限交付的,买受人应当自违反约定之日起承担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
(2)第144条规定,出卖人出卖交由承运人运输的在途标的物,除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以外,毁损、灭失的风险自合同成立时起由买受人承担。
(3)第145条规定,当事人没有约定交付地点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141条第2款第1项的规定标的物需要运输的,出卖人将标的物交付给第一承运人后,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由买受人承担。
(4)第146条规定,出卖人按照约定或者依照本法第141条第2款第2项的规定将标的物置于交付地点,买受人违反约定没有收取的,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自违反约定之日起由买受人承担。
第148条规定,因标的物质量不符合质量要求,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买受人可以拒绝接受标的物或者解除合同。买受人拒绝接受标的物或者解除合同的,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由出卖人承担。
杨锐律师补充:
2、第三人对买到的货物主张权利时怎么办?
《合同法》第150条规定,出卖人就交付的标的物,负有保证第三人不得向买受人主张任何权利的义务,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151条规定,买受人订立合同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第三人对买卖的标的物享有权利的,出卖人不承担本法第150条规定的义务。
第152条规定,买受人有确切证据证明第三人可能就标的物主张权利的,可以中止支付相应的价款,但出卖人如果提供适当担保,买受人不能中止支付价款。
③ 某食品公司的采购合同纠纷,案例如下,请帮我分析下。
这是一个关于要约邀请、要约、承诺的案例
我认为,法院应当判决食品公司不专承担违约责任
虽然食品属公司的函电中说到,150型号水泥100吨,但是没有包含价格等,因此还不构成邀约,当然的建设水泥厂的行为也不构成承诺,因此他们之间并无合同关系,当然无违约责任
④ 求因为写合同书时话语使用不当导致歧义,从而产生合同纠纷的案例,古今中外都可以。
1、倪先生委托一家代理公司注册5个短信实名,但由于其中一个未能注册成功,使得双方在注册费用结算问题上产生分歧并对簿公堂。近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院对此案作出终审判决,驳回注册人倪先生要求代理公司全额退款的请求。
2006年8月31日,倪先生与上海迎众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短信实名服务合同》,约定由迎众公司为倪先生提供包括罗孚汽车、福特汽车、美洲豹、法拉利、第1财经在内的5项短信实名注册服务,注册年限10年,注册费共计3.5万元。
合同签订后,迎众公司为倪先生向北京锋众网科技有限公司申请注册,但“福特汽车”未能注册成功。由于双方在合同中曾约定“如注册不成功,全额退款”,倪先生为此向迎众公司提出全额退款要求。在双方未能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倪先生向法院提起诉讼。
原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倪先生和迎众公司之间的注册合同并未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合法有效,双方均应按合同约定履行。在合同约定注册的5项短信实名中,仅“福特汽车”一项未能被注册,迎众公司应当向倪先生退还该项注册费5000元。倪先生不服,提出上诉。
市二中院认为,双方合同约定的5个短信实名有独自的注册费,其中一个未注册成功并不影响其他短信实名的功效,倪先生上诉认为5个短信实名不可分割的理由不能成立。合同虽约定“如注册不成功,全额退款”,但双方对此约定的理解有分歧,根据5个短信实名有各自的注册费、可以分开的情况以及诚实信用的原则,该条款应理解为未注册成功的,退还未注册的短信实名的全额费用,而非合同约定的所有短信实名的费用,因此倪先生以迎众公司未注册成功其中一个短信实名为由要求退还合同全部金额,法院难以支持。故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2、1995年10月17日,原、被告签订一份机动车辆保险合同(保险单)。该保险单载明:原告将其一台奔驰S320型轿车向被告投保车辆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玻璃险、失盗险;车辆损失险保险金额为120万元人民币;该保险单背面附有“机动车辆保险条款”,责任条款规定:自燃、明火烘烤、故障、人工直接供油等造成保险车辆损失的,保险人不负责赔偿。1996年1月7日,原告驾驶车辆在大连开发区发生火灾,车辆被烧毁。消防部门认定为“自燃”,对自燃的解释依据公安部消防局编写的《防火手册》,解释为:“凡不需要外界明火作用,而是由于物质本身的化学变化,或受外界温、湿度的影响,发热并积热不散达到其燃点而引起的自行燃烧”。原告向被告保险公司提出理赔,被告通知原告拒绝赔偿,认为是自燃,属于保险合同当中规定的免责条款。依据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的“银发(1995)144号文件”,对“自燃”的解释为:“自燃:保险车辆因本车电路、线路、供油系统及货物等发生问题产生自身起火,造成保险车辆损失”。[1]本案对“自燃”术语的定义属于典型的不同部门对术语所作解释不同,两者的内涵与外延不同,中国人民银行对“自燃”解释的外延小于消防部门对“自燃”解释的外延,其内涵较小,仅限于保险车辆的电路、线路、供油系统及货物等几种情况。
3:2003年9月9日,被保险人文某向某保险公司投保人身意外伤害综合保险,约定保险金额为30000元。2004年6月,文某在打篮球过程中,突然倒地,经抢救无效死亡,医院初步推断为“猝死”,但未进行病理学解剖查明死因。文某家属要求理赔,保险公司下达拒赔(解除合同)通知书,告知“属疾病死亡”,予以拒赔。文某家属不服,于2005年11月诉至法院要求按合同支付保险金。本案中被告提交了《大辞海(法学卷)》和《现代汉语词典》对“猝死”的解释,“猝死,亦称‘急死’,指外表似乎健康的人突然发生的非暴力死亡。多因体内潜在的进行性疾病在某些外因的作用下突然发生而造成,有时也可以在没有外因的情况下死去。通常将急性发病后二十四小时内的死亡称为猝死。猝死易被怀疑为暴力死,应及时进行尸体检验”。本案因被告主观认为“猝死”就是自然死亡,属于身体疾病,非意外伤害,故未组织进行尸体检验,下达拒赔通知。而原告认为,“猝死”并不必然得出一定属于身体疾病的结论,文某是在体育运动中突然死亡,不能排除意外伤害的可能,依据“猝死”的解释,应及时进行尸体检验,查明死因,被告未履行必要的勘查、检验义务,应当承担责任。[2]本案属于对术语同一解释的不同理解,因该解释存在两种以上情况,即正常情况下属于非暴力死亡,但也可能属于暴力死亡,故应及时组织尸体检验。在尸体已火化无法检验的情况下,法官如何作出合理推断,将导致两种截然相反的裁判结果。
4、2006年10月13日,朱某与某酒店签订婚宴服务合同,2007年1月16日又签订补充协议,约定婚宴的规格、数量、价格、菜品等,其中约定一道菜为“基围虾”。2007年1月20日婚宴如期举行,但在上“基围虾”时,客人当中有人提出质疑,说上的不是“基围虾”而是价格低得多的沙虾,认为朱某为省钱竞糊弄人。朱某当即找酒店交涉,酒店管理人员承诺会减去相应费用。婚宴后朱某及家人找到酒店,要求妥善解决问题,但酒店声明沙虾就是基围虾,不存在消费欺诈问题,不同意减少费用。朱某一气之下,拒绝支付余款。酒店向南京市鼓楼区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朱某支付余款。朱某提出反诉,认为酒店行为构成消费欺诈,要求双倍返还基围虾款。本案属于术语的书本解释与现实生活的理解不同,原告提供的书籍中有“刀额新对虾,俗称基围虾、沙虾”等相关内容,但根据南京本地生活习惯和水产市场的交易情况,南京市民所称的基围虾和沙虾是两种不同品种的对虾,其口味、价格等均有很大的区别,朱某婚宴所订的基围虾应是南京市民普遍认为的基围虾,而非书本上所说的基围虾
⑤ 开发商"一房二卖" 两份合同哪份才有效
孙先生一次性付款买了某开发商的三套商铺,可是交房两年后都没有拿到房产证。一再催促后,开发商推说房产证仍然在办理中。这让孙先生起了疑心,打听后才知道,原来开发商在将商铺卖给他之后,又将商铺卖给了郑先生。
案例
开发商“一房二卖”,业主拿房两年却拿不到房产证
2010年4月,孙先生购买了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的位于某市的商业广场三套商铺,并与其签订了三份《商品房购买合同》,合同约定三套商铺合计436.4万元,孙先生一次性付清总价款。开发商应于2011年10月31日前将这三套商铺交付给孙先生使用,且由房地产开发公司为孙先生代办房屋所有权证。其中,《商品房购买合同》的第十三条第六项约定,合同签订起30天内,由房地产开发公司负责办理备案登记。
2011年3月,孙先生将三套房款总计436.4万元支付给了开发商。11月,孙先生又向开发商缴纳了三套商铺的配套费、维修基金、产权登记的契税等18.8万元。12月1日开发商将该房屋交付给了孙先生。拿房后,孙先生便立刻对三套商铺进行了装修并使用至今。
然而让孙先生感到不安的是,尽管自己时不时催促,开发商一直未将房产证交给自己。到了2014年4月,孙先生发现了端倪。“开发商的工作人员无意当中说漏嘴了,我这才知道,原来开发商2013年年底,又将我这三套商铺卖给了另外一个购房人郑先生。我买这三套商铺花了436.4万,可是郑先生购买的价格不到300万,比我便宜100多万。”孙先生感到非常愤怒,而且开发商与郑先生签订的是《商品房买卖合同》,同时对三份《商品房买卖合同》进行了登记备案。
为此,孙先生向法院起诉,请求确认被告某开发商与被告郑先生签订的《商品房买卖合同》无效,原告孙先生与被告某开发商签订的《商品房购买合同》有效。
观点
孙先生的购房合同有效,购房者可索要双倍已付购房款
这个案例中,最大的争议就是这两份合同到底哪一份是有效合同。律师表示,商品房买卖合同审理中涉及物权、债权以及二者交叉的问题,适用法律较为复杂。
这个案例是非常典型的一房二卖。一房二卖是指出卖人先后或同时以两个买卖合同,将同一特定的房屋出卖给两个不同的买受人,又称房屋的二重买卖。
《最 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有明确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商品房买卖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无法取得房屋的买受人可以请求解除合同、返还已付购房款及利息、赔偿损失,并可以请求出卖人承担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责任:(一)商品房买卖合同订立后,出卖人未告知买受人又将该房屋抵押给第三人;(二)商品房买卖合同订立后,出卖人又将该房屋出卖给第三人。
在这个案例中,首先,开发商已经将商铺交付给了孙先生,并且孙先生已经是商铺的实际使用者。第二,孙先生按照合同已将全部房款甚至契税等钱款全额支付给了房地产开发公司。第三,孙先生购房时间早于郑先生,房款也高于郑先生。“这表明买受人也就是孙先生已全部履行了自己的义务,对已完成的交易予以保护。”律师表示,因此应该认定孙先生的《商品房购买合同》是有效合同。
(以上回答发布于2015-12-14,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
更多房产资讯,政策解读,专家解读,点击查看
⑥ 货物质量瑕疵的合同纠纷 案例
1、这个问题要视合同如何约定,如果合同约定了检验期间,则由于甲方没有回在约定的答检验期间内验货导致其丧失了质量异议权。如果合同没有约定检验期间,则在甲方收货后两年内都有权要求退货,依据是合同法第157、158条。所以,乙方已履行部分可以要求退货。
2、未履行部分可以解除。因乙方行为已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甲方经催告后可解除合同,理由是合同法第94条。
3、定金应双倍返还给甲方。
4、定金和违约金只能择其一,给甲方造成损失的,乙方仍应当赔偿,包括差旅费500元,已收取的货款应当退还给甲方。
⑦ 求详细公司合同纠纷案例
2005年6月10日,上海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简称A公司)与浙江某建筑工程公司(B公司)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合同中约定:由B公司作为施工总承包单位由A公司投资开发的某宾馆工程项目,承包范围是地下二层和地上24层的土建、采暖、给排水等工程项目,其中,玻璃幕墙专业工程由A公司直接发包,工期自2005年6月26日至2006年12月30日,工程款按工程进度支付。同时约定,由B公司履行对玻璃幕墙专业工程项目的施工配合义务,由A公司按玻璃幕墙专业工程项目竣工结算价款的3%向B公司支付总包管理费。
玻璃幕墙工程由江苏某一玻璃幕墙专业施工单位(C公司)施工。施工过程中,在总包工程已完工的情况下,由于C公司自身原因,导致玻璃幕墙工程不仅迟迟不能完工,且已完工程也存在较多的质量问题。A公司在多次催促B公司履行总包管理义务和C公司履行专业施工合同所约定的要求未果的情况下,以B公司为第一被告、C公司为第二被告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请求有三项:
1)请求判令第一被告与第二被告共同连带向原告承担由于工期延误所造成实际损失和预期利润;
2)请求判令第一被告与第二被告共同连带承担质量的返修义务;
3)请求判令二被告承担案件的诉讼费和财产保全费用。
争议的焦点
本案的发包人以施工总承包单位B公司收取“总包管理费”却没有履行总包管理职责,而要求与玻璃幕墙专业施工单位C公司共同承担连带责任,而总包单位B公司则以玻璃幕墙专业工程项目的合同当事人并非是B公司与C公司所签为由而拒绝承担连带责任,从而产生纠纷。
这是一个典型的因业主直接发包工程导致工程延期和质量问题的案例。本案的事实是清楚的,争议焦点在于B单位是否负有总承包管理责任。
已经明确的事实:
1、业主直接发包玻璃幕墙工程并与C公司签订施工合同;
2、B公司收取了总包管理费;
3、C公司未能履行合同导致工程延期和质量问题。
对于焦点问题即B单位是否负有总承包责任的判定:
1、BC公司之间没有合同关系,且总包管理费由A单位支付,从这一点事实可以认定C单位不对B单位负有合同责任,而是直接对A单位负责;
2、AC单位玻璃幕墙工程施工合同约定了B单位履行施工配合义务,这一点并不合法,因为合同双方非经同意无权设定第三方权利义务;
3、如B单位按照AC单位的施工合同约定收取了总包管理费,应认定其已经认可并同意AC单位为其设定的权利义务,从而以事实履行构成三方之间的特殊合同关系;
4、值得注意的是,AC单位的施工合同设定B单位义务为:履行对玻璃幕墙专业工程项目的施工配合义务,而是“施工配合义务”与总包管理义务是两个不完全一致的概念,前者只负责配合施工工作,后者不仅要配合施工还要负责总承包管理,更要承担总承包责任;
5、AC单位设定A单位支付和B单位收取的是“总包管理费”,与AC设定并经B单位同意认可的对应义务“施工配合义务”相对应,两者的表述出现差异,应认定“总包管理费”是费用,而“施工配合义务”是B单位的合同权利义务和责任。
综上,如非因B单位履行“施工配合义务”过错,B单位不承担总承包管理责任,因该责任于B单位同意认可的AC单位有关其义务的条款没有设定。因此,应当裁决如下:
1、裁定C单位承担工期延误所造成的实际损失和预期利润,驳回对B单位的该项诉讼请求;
2、裁定由C单位承担质量返修义务,驳回对B单位的该项诉讼请求;
3、裁定由C单位承担本案诉讼费和财产保全费用,驳回对B单位的该项诉讼请求。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C单位作为业主直接发包的施工人工程延期和质量问题,B单位可以就此向A单位提起施工索赔,索赔内容包括:
1、要求其顺延施工工期;
2、要求其承担工期延误造成的各项经济损失;
3、要求其责令C单位返工,以符合工程施工和设计标准;
4、保留进一步索赔的权利。
特别提醒:如果B单位收取“总包管理费”的收据上写明的也是总包管理费,再加上A单位很容易找到B单位工作中的所谓“总包管理活动”,那就另当别论了。
⑧ 求两个采购纠纷案例
6月3日,江苏省常熟市人民法院一审宣判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认定当事双方买卖合同未成立,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2006年11月,诺华制药科技有限公司向仲量联行测量师事务所(上海)有限公司借调布米高8个月帮助完成其在常熟的建设项目设计。为了采购家具,布米高分别联系了奥美、世科誉、励志三家供货商,评估后确认将合同授予励志公司。2007年11月28日,世科誉公司将诺华制药科技有限公司告上法庭,称原告按被告要求生产的家具至今滞留在上海的仓库无法处理,要求判令被告支付货款并接收相应的办公家具,赔偿其仓储费损失、拖欠货款利息损失等。
法院审理认为,本案双方书面订立的“报价摘要”系需要在数量、质量等买卖合同基本内容上进行调整的书面文件,内容不具有确定性,不足以构成合同关系,属双方间订立合同的意向。而原告主张的双方通过口头和电子邮件形式订立的买卖实验室部分家具的主张,由于原告为此提供的证据不足以反映双方形成的内容确定且达到买卖合同基本条款要求的一致意思表示,且涉及布米高的电子邮件的相关证据的客观性也无必要的其他证据相印证,故原告主张原、被告间已订立买卖合同依据不足。据此,法院判决驳回了原告的全部诉讼请求。
近日,因变更采购方式引发了合同纠纷。上海太阳膜结构有限公司对北京市首都公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和华杰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提起诉讼,要求二被告连带赔偿因缔约过失给原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8万余元。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受理了此案。
原告上海太阳膜结构有限公司诉称,2007年6月8日,首都公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决定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对“首都机场南线收费站收费大棚索膜结构工程施工”项目进行采购。采购总金额为1300万元人民币。采购人及其委托代理人发出投标供应商资格预审公告后,原告顺利通过资格预审,应邀参加投标,并且按照第一被告发出的投标邀请书的指示,以1000元的价格向第二被告购买了招标采购项目的招标文件。招标文件写明,投标文件递交的截止日期是2007年7月14日10时,采购人将于同一时间举行公开招标的开标仪式。
原告为竞标,先后聘请了数位国外工程技术方面的专家和国内膜结构方面的资深人士对招标的采购项目进行论证。但是,2007年7月23日原告收到了被告发出的竞争性谈判采购方式的邀请函,内容是:截至招标文件规定的提交时间,仅有两家投标供应商提交了投标文件,造成本次公开招标项目流标,经协商,将公开招标的项目改为竞争性谈判的采购方式。原告认为,被告方在招投标过程中的做法严重违反了法定招投标程序,触犯了《政府采购法》的强制性规定,违反了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招投标原则,严重侵害的原告方的利益,给原告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被告庭前答辩认为,最终确定竞争性谈判的采购方式是因为供应商不足引起流标而导致的,而且采购人不属于《政府采购法》所规定的主体范围,不能适用《政府采购法》的相关规定。原告未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参加竞争性谈判,被告方最终选定了另一公司作为供应商,没有违反任何法定程序,无须承担赔偿责任。
摘自人民法院网
⑨ 合同纠纷 案例分析
食品厂超过一周回复,要约人没有及时通知受要约人该承诺有效,迟延的承诺应视为专新要约,商场属对此要约没有承诺。
三天后,食品厂又向商场发出要约,只是同意交货时间的安排,双方对主要条款(价格)没有意思表示一致,合同没有成立。
如何处理,双方协商;协商不成,由食品厂独自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