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药庆卫起诉张显最新
药家鑫杀人有人怀疑是捏造的吗?但药家鑫是富二代,药庆卫是军代表,药家住着好几百坪房子肯定是张显捏造的
『贰』 药家鑫案例专家观点
09 08月
【游伟】网络“围观”切忌造势侵权
原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因为交通肇事进而故意杀人,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此案被害人张妙的亡灵应该已经得到了慰藉。对于药庆卫的诉请,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法院予以依法立案受理,而作为本案被告的张显也旋即通过媒体作出了回应。
02 08月
【雷钟哲】网络是非边界张显案是样板
值得欣慰的是,该案宣判后,原告对结果感到满意;张显也最终明确表示尊重一审法院判决,不再上诉,同时在《声明》中说,“通过本案诉讼,我吸取了经验和教训,望广大网友也能引以为戒,做到文明发言,转载他人微博、博文时一定要小心谨慎。”这种态度,值得欢迎。自然关心这起案件的广大网友,更应旁...
【志灵】被“越界自由”伤害的药家鑫之父
当每个人都明白自己要为并且必然会为自由行为承担“无限责任”时,自由的行为就必然在规则可控的范围之内,每个人都会按规则要求主动将自己的自由置于“枷锁之中”。
01 08月
【新京报】药庆卫诉张显案的“双重警示”
无论在现实还是网络环境,任何价值判断,都该以事实为基石;只有在对真相的理性坚守下,人们的评判才会回归公允,避免在标签的刺激下浮躁地站队。药庆卫诉张显一案,颇值得人们思量。
16 02月
【秦丹】向药家索款,别以公益的名义
药家鑫父母当时承诺愿出20万元做“补偿”,一来是为了救儿子;二来当然也是为了自己内心的救赎。但当时,张家拒绝了,没有给药家自我救赎的机会。时过境迁,药家鑫以生命为代价,抵了自己的罪行;而药家父母以痛失爱子为代价,平衡了内心的亏欠。现在,要求再付这笔“补偿款”,有违伦理人情。
14 02月
【廉颖婷】药家鑫案未了局三大争论焦点待解
法律工作者应为当事人排忧解难。这意味着,如果药家鑫有遗产,如果被害人近亲属提出民事赔偿要求,应当在药家鑫遗产范围内对被害人近亲属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13 02月
【乔新生】法律工作者应谨言慎行
对死者表示足够的敬畏,对生者表示足够的尊重,这都是做人的底线。法律工作者应当运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识为当事人排忧解难,而非人为再造新闻。
10 02月
【唐文】药张两家之事不该再让公众围观
张妙父亲,一位农村老人,一位惨痛失去女儿的老人,为何作出不理智的索要行为,我们不得而知,也没有必要猜想或指责,任他们两家自行解决或自消自结好了。我倒觉得,我们的一些媒体、网络和网民,缺少些起码的善解人意之心,缺少应有的同情心;一些人更是喜欢拿别人的痛哭娱乐,这样做既无意义,也无...
【张枫逸】药案赠款先拒后索引发双重反思
对于“先拒后索”的尴尬,我们每个人都应进行反思。舆论不能干预司法审判,同样,也不能干预当事人的维权。而避免“挟民意以令当事人”的舆论暴力,需要社会和媒体的自律。
09 02月
【傅达林】药家鑫案20万赠款中的情与法
围绕着药家鑫案的一连串舆情话题,都折射出当前公共舆论建设存在一定程度偏失,诉诸情感的谩骂与质疑,往往为投机者所利用。作为一种公共议题,无论人们情感上指责谁或是偏袒谁,公共空间的构建都当建立在理性之上。而一旦回归到法律的理性精神上,一些纠葛不清的争议原来只是个简单不过的判断而已。
【李龙】“药案”留下的不应是无休止纠缠
平心而论,无论从情理上还是法理上,张家向药父索要20万元赠金都不具有太大的说服力。因而,从国家层面完善刑事被害人救助体系的构建,把生活极度困难的刑事被害人的亲属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当是“药案”留下的思考。
【张铁】希望药家鑫案再没有“如果”
面对诸多林中岔路,因预设的观点与立场、道德的控诉与想象、情感的裹挟与冲刷、利益的诱惑与纠结,我们未能走向另外一条。受害者不能沉默,受损者不能屈膝,但有时,或许可以选择用另一种方式来化解矛盾。的确,我们不能以旁观者的立场要求当事人的理智,但至少,我们可以更好地抓住转机,阻止这一承...
【李妍】药家鑫案再起纷争,有多少赔偿可以重来
药家鑫案固然会被写进历史,但由药案发散开来的诸多事件,也让人看到,在这场没有赢家的博弈中,如何让备受伤害的双方找到共同的利益通途,却成为一件越来越艰难的事。对张、药两家而言,用诚心获取善意,用情理道义达成谅解,是需要跨出的艰难一步;而对整个社会而言,如何通过法治、经济、道德等多...
【纸刀】张妙家属“索要20万赠款”师出无名
我国《合同法》规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这与赔偿不同,也就是说药庆卫有权决定给不给这个“赠与”。而张家在放弃了主张民事赔偿权利之后,却又高调讨要“赠与”,既显得没有章法,还有点像是要陷对方于不义的道德绑架;其二,索讨的时机,在药庆卫诉张显名誉权案尚未宣判...
31 12月
【赵冷暖】律师怎能“挟舆论以令司法”
西安市雁塔区是有名的文化区,辖区内还有著名的法学高等学府,我们期待着雁塔区法院能够作出一个展现人文关怀和法治精神的高水平判决。我们同时也希望这对失去孩子的老年夫妇,不会在法律面前失去自己的尊严,不需要再“昼伏夜出、低头做人”。
30 12月
【椿桦】请以法治之名尊重药家鑫父亲之权
许多人对司法公正缺乏信心,对“黑幕论”则非常敏感,因而往往不认为法理可以解释或解决法律问题。可见,警惕并反省所谓社会舆论审判的,首先并不是广大网民或普通民众。
27 12月
【易中天】谁把药家鑫变成了凶手
至少我们可以肯定,他到世间来,不是为了杀人。他的人生目标,也不是做一个杀人犯。他甚至不是“预谋杀人”,比如备好凶器,潜伏在路边,单等张妙出现。但他确实杀人了,而且穷凶极恶,暴力血腥,令人发指。
08 09月
【詹万承】药家鑫父亲索赔1元并非儿戏
9月5日下午药家鑫的父亲药庆卫向法院提交申请,要求判决被告张显公开在网络、报纸上道歉及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1元。张显为药家鑫案原告代理人,因其在网上多次发表对药家鑫家人的评论引起药家不满(9月6日《中国青年报》)。
【南方日报】被劫持的社会情绪理应反思
在得知药家鑫之父药庆卫家庭的真实情况后,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在药庆卫状告张显一案中,我不得不反思自己之前的行为,在一个信息化碎片的时代,找到真实的信息是多么的重要。
22 08月
【张燕】独立的司法才能孕育理性的民意
张显捏造的药家背景,不仅将药家鑫送上了断头台,同时也损害了药家的声誉。如今药家鑫已经被处以死刑,药父捍卫自身名誉权是合理的。这一点,张显自己也是基本承认的,虽然拒不承认捏造,但也表示自己的话出格,一些事实没有核实。药家鑫案以民意对司法的干涉结束,药案延伸出来的张显案,至少应该成...
15 08月
【杨涛】如何区分药家鑫案中被夸大的“网络暴力”
8月4日,药家鑫之父药庆卫向西安市雁塔区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状告张显(微博)名誉侵权,要求其“澄清网上不实及恶语攻击的言论,并作公开道歉”。区分言论自由与舆论审判、网络暴力,让民众在享受正当批评和舆论监督权利同时,也注意不要伤害无辜的人们。
12 08月
【杨涛】如何区分药家鑫案中被夸大的“网络暴力”
虽然药庆卫对于张显的攻击一直表示不满,并且多次进行过交涉,不过,药父选择在药家鑫审判尘埃落定并已经执行死刑后,对张显提起诉讼,我认为时机比较恰当。倘若药案正在审理之中告名誉侵权,恐怕名誉侵权的是非曲直都将淹没于对药家鑫仇恨的口水中,只有等人们的情绪平复之后,大家才可能理性地看待...
【知风】别让“纠正网络伤害”伤害了网络
“网络伤害”确实存在,但没有到“普遍存在”的地步——如果揭露黑幕、曝光丑闻不算伤害的话。网络是一个信息传播的媒介,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现实语境下信息不对称的缺陷。它只不过把原本存在的民意、民声,用现代化的网络途径加以传播,并不是网络引起了存在或不存在,而是网络让那些信息有了表...
【崔中波】药家“秋后算账”能否“平复伤痕”?
在这个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要想自己不成为别人眼中可口的肥羊,不成为人人去追打的落水狗,唯有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该说话的时候说话,并且说真话、说实话,以理服人。而别指望网民放弃“猎人”的角色,以“哑巴”的方式减少对他人的“伤害”,更甭指望“秋后算账”来“平复伤痕”,结束纠...
11 08月
【知风】药家鑫父亲起诉张显说明了什么?
8月4日下午,药家鑫之父药庆卫向西安市雁塔区法院提起诉讼,状告药家鑫杀人案的刑事附带民事原告代理人张显名誉侵权,要求其澄清网上不实及恶语攻击的言论,并做公开道歉。如果放大到“冤有头债有主”的说法,那么,“药案”的原告代理人张显,确实可以成为药家鑫之父药庆卫痛失爱子后“寻仇”的目标...
08 08月
【牛克】还药家鑫父母公道同样重要
目前,药父状告张显,不等于为药案“翻案”,作为杀人犯的家属也有自己的名誉权。现在,药案的所谓草根反抗权贵弄法的“象征意义”,已经被证伪。本案最终还是需要由法院做出一个公正的判决,一如公众期待药家鑫案有个公正判决。
10 06月
【丁金坤】药家鑫的尸体权属于谁
法律的作用是定纷止争,对尸体的权属应予确定,并界定近亲属的范围,规定尸体的合理保存期。未来《亲属法》立法时,可考虑如下设计:在不违背善良风俗的情况下,对尸体的处分应尊重死者的遗愿。
【易中天】谁把药家鑫变成了凶手
在950万人走向考场这天,药家鑫走向了刑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教育就普遍地“望子成龙”,至少也得“成材”、“成器”。他们以为那就会让孩子“成材”、“成器”,甚至“成龙”,却不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无异于慢性杀人。
09 06月
【池墨】但愿药家鑫的悲剧不再重演
药家鑫死了,其不能再危害他人生命安全了,药家鑫死了,也将他的罪恶全带走了,但是,药家鑫的阴魂还在,那些同情、认同药家鑫的人,他们在遇到药家鑫一样的遭遇时,是否会作出药家鑫的选择呢?从一些言论来看,并不是不可能。因此,整个社会,都应该对药家鑫一案进行反思,反思一下药家鑫的罪行,反...
08 06月
【白鋆平】高考与药家鑫死刑
药家鑫用生命承担了他的罪行和家长的错误,而他的家长却没有在法庭上露过一面。是无颜以对受害者的家属?还是无力承受这个严酷的审判?又或许是因为他们寄托在孩子身上并且小心翼翼维护至今的虚荣心被无情的现实彻底地摧毁。我相信药家鑫当年高考的时候父母肯定是送他去考场的,而如今父母却没有胆量...
【李千帆】应从药家鑫之死记取司法公平的可贵
今天(6月7日)上午,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故意杀人罪犯药家鑫7日在陕西省西安市被依法执行死刑。还是药家鑫提出上诉后,陕西省人民检察院认为该案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建议二审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李振忠】此药家鑫死,下一个“药家鑫”会活吗?
仁慈也好,宽恕也好,法律是不着边际的宗教吗?法律是东郭先生吗?法律是增加社会凶恶报复之戾气的吗?绝不是,不杀药家鑫,社会必然增加无数重戾气,不信教授们可以在自家孩子身上试试。当小孩子发生虐杀小动物之时,仁慈宽恕纵容之后,会是个什么样的结果?
【鱼竹舟】但愿世人能够记住药家鑫
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故意杀人罪犯药家鑫7日在陕西省西安市被依法执行死刑。我们同情药家鑫是因为他还只是个学生,一个有才艺的学生,但是往往毁灭他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
『叁』 蔡徐坤名誉权维权案胜诉,判决书中哪些细节值得关注
蔡徐坤名誉权维权案胜诉,判决书中这些细节值得我们关注。首先,判决书当中明确了两位博主侵犯了蔡徐坤的名誉权。其次,判决书当中明确了侵犯蔡徐坤的名誉权就要赔偿精神损失。判决书当中的判决细节是值得借鉴的,也可以明确的告诉一些以营销号为生的博主,在文章和视频当中不得刻意造谣,不得随意剪辑视频,以此来博关注,赚流量。如果,发布在营销号上的文章或者视频确定侵权。那么,博主首当其中要承担法律责任。网络并非是法外之地,造谣者必将承担法律责任。
在法院判决之后,李某某认错及时,并且亲手书写了道歉书和蔡徐坤道歉。蔡徐坤觉得李某某认错态度良好,并且是学生没有大的经济来源。因此,不忍心其承担经济赔偿金,因而让他去做公益来弥补过错。而肖某某却拒不认错,蔡徐坤律师团队直接向法庭申请了强制执行。
『肆』 药庆卫诉张显侵犯名誉权的案子为什么法院不宣判
法院没说抄不宣判,只袭是择期宣判,结果出来只是时间问题,没有不透风的墙,更何况一方当事人肯定也愿意将有利于自己的审判结果公布出来。
另外,这个案子社会关注度比较高,审理案件的法官和法院也不得不慎重研究后再拿出判决书,不然很容易激化社会矛盾,造成不利的社会影响。
『伍』 药家鑫之父状告律师张显 ,药家鑫之父状告律师张显是怎么回事
药庆卫的代理人提出,今年2月以来,药家鑫案中被害者亲属的代理人张显内,通过各大微容博、博客,散布了针对药庆卫及其家人的系列言论,刻画原告“官僚”、“富商”、“军队蛀虫”等社会形象,“其中部分事实陈述性言论未经调查核实,大都纯属虚构”,其行为已构成侵犯名誉权。
原告代理人要求,张显删除微博中的不实言论,赔偿精神损失费1元,并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20家媒体,连续30天刊登不少于3000字的致歉信。
对此,张显的代理人雷捣当庭表示,张显已在微博、博客、电话中,向药庆卫多次致歉,但没有被接受。至于原告提出的1元钱赔偿请求,不必经法庭判决,张显会主动支付。
『陆』 张显名誉侵权案结果是什么。
本来,在杀人犯药家鑫被国法处决后,药庆卫应该反思教子无方的失误之处内,更应该及时履行儿子药家鑫容的最后愿望——把药家鑫向受害人赠予20万元的遗愿落实到行动上,以实现药家鑫赎罪忏悔的心愿。但是药庆卫却强奸了药家鑫的遗愿,不但不履行承诺,还在药家鑫被处决的”三七“后,就撕烂此前向受害人亲属假道歉假忏悔的面纱,抄起对受害人亲属反攻倒算的屠刀,以造谣诬陷的手段,恶人先告状,挑起官司,制造社会矛盾,破坏社会的公序良俗。企图借用法院之手打倒为弱势民众伸张正义的人民教师张显,妄想借胜诉之理由反攻法院,以法院判张显败诉之矛,戳法院判死药家鑫之盾,使法院作法自毙,迫使各级参与审判的法院为药家鑫案认错改判,讨回药家鑫的政治权利,消除杀人犯之父恶劣的社会评价,进而要求法院国家赔偿,达到以法律的名义实现合法的翻案。现在药庆卫和受害人家属各种恩恩怨怨,都是药庆卫围绕报复翻案这个目的进行的,药庆卫报复翻案之心,路人皆知
『柒』 关于张显与药庆卫
药庆卫起诉的是“侵犯名誉权”
药庆卫起诉张显是一起民事案件,而起诉的是“侵犯名誉权”。所谓名誉,指的是对特定人的人格价值的一种社会评价。《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 “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第120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详细]
药庆卫认为张显怎样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
诉状中,药庆卫认为张显在网上发布了很多不实信息,同时也恶语中伤药本人,也就是说一为诽谤(发布不实消息),二为侮辱(恶语中伤)。而这些言论都来自张显的微博。举例说明:
以下类似的言辞属于药庆卫认为的“散布不实消息”之列:
“而据媒体披露,在房价高企的西安,药家在市区内居然有四处房产,结合药家鑫平时生活之奢华,买五千块手机,花巨资整容,开十四万私家车,药家资产超出药父母收入水平数倍。”
以下类似的言辞属于药庆卫认为的“恶语中伤”之列:
“联想到出事之后药父母始终不敢正面示人,药父必有重大隐情,药父身居我军军械采购要职,利益纠葛颇多,望中央军委彻查此人经济问题,肃清军械采购环节蛀虫。”
另外,在两个月前的采访中,药庆卫还提到了张显公布了药家鑫外公的隐私,对其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书面、口头等方式宣扬别人隐私,一样有可能造成“侵害名誉权”。
“自由说话”与“侵害名誉权”边界何在
张显在自己博客中称,他仅仅是在自己的微博天地里“自由说话”而已。事实上,自由说话和“侵犯名誉权”确实是对矛盾,张显的例子倒是有助于我们厘清它们之间的边界,对许多同类型的“名誉侵权”官司的辨析也有启发性。
案件已经被法院受理
观点一:作为受害方的诉讼代理人,张显享有“言论豁免权”
首先要明晰的一点是,张显的微博并不是只有他自己能看到,一般来说,第三人知悉是“名誉侵权”的一个必要条件。如果张显自己关门在家里一个人自娱自乐,那随便他说什么也不算诽谤。
有一种说法是,张显是案子被害人的代理人,他的这些言论不管怎么样都有豁免权的,也就是免于追责,张显自己也觉得“罪犯家属要求受害方道歉”,有点欺人太甚。
张显,本来是位理工科的副教授,并无法律专业背景,是“王辉的爷爷的妹妹的孙子的妻子的表哥”。回村的时候听说了受害人家属是同村人,“正义感上头”的他成为了代理人。请张显做诉讼代理人当然是我国法律中允许的,这种代理人俗称为“公民代理人”。应该说本案中张妙家原来请的律师享有什么权利,张显这位“诉讼代理人”也就应该享有什么权利。
分析:按国际惯例来说,代理人免责限于法庭上的辩护发言,这以外的言论不算
在社会生活中,有些有特定身份的人,在特定场合说话,要受到特殊的保护。例如,许多国家规定议员在议会发言、诉讼参加人在法庭陈述、官方内部口头或书面交换意见等等,不受诽谤指控。这种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允许作诽谤性的陈述而不需承担法律责任的原则,就是言论豁免权。享受这种权利保护的言论可以毫不顾忌诽谤问题。
在国际上,律师在法庭上的发言都享有民事或者刑事豁免权,但是就算如此,张显在微博中的言论也不是法庭上的发言,并没有豁免权。何况中国的情况很特殊,还有令法律界人士诟病的“律师伪证罪”,律师在法庭上的言论还没有豁免权。…[详细]
观点二:张显是为了公共利益在做舆论监督,所以应该免于被起诉
也有人认为,张显的微博是在做“舆论监督”,所以他有权去发布那些信息。还有人认为,张显就是为了公共利益,不管有没有捏造、夸大或者传播事实的嫌疑,张显都不应该被追究责任。
分析一:药家鑫的父母并不是公众人物,他们被曝的隐私也与公共利益也无关
首先,药家鑫虽然犯了案,但是他的父母、外公并没有成为公众人物。我国关于“名誉侵权”的法律中,对公共人物是没有明确的界定的,不过类似于官员、明星等公共人物,人们认为他们应该接受监督,他们的名誉权应该给普通民众的批评权让一让步,这是因为这些人从他们的地位或者角色利益中已经有了足够的补偿。照着这个标准,药庆卫不算公众人物。也有人说,药家鑫案子举国震惊,所以他的父母自然成为了公众人物,不过持这样观点的人并不多。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药家鑫的错误是他的父母“教育”成这样的,所以他父母没有资格让张显道歉。事实上,在法律上,药家鑫和药庆卫是两个不同的自然人,所以药庆卫不能因为儿子做错了事情就失去了维权的资格。
总之,药庆卫起诉张显是私对私的行为,他有起诉张显的权利,到底张显有没有侵犯他的名誉权,需要根据主客观条件来具体分析(见第三部分)。
分析二:张显针对公检法系统的言论就应该得到保护
而张显针对公检法系统的一些批评性言辞则有所不同,张显曾经也发过“愿中纪委进驻陕西,从药家鑫案入手,找出陕西司法存在的问题。能挖出腐败就更好了”,“原来陕西高院是幕后导演者”,“人民法院就这样对待人民呀,太恐怖了!”……等微博。
有些社会主体的行为直接同公共利益相关,公众对于他们要有更多的批评和评论的自由,他们的名誉权保护就要有较多的退缩,国家机关、司法系统都属于此类。许多国家规定议会、政府、法院等不能成为起诉诽谤案件的主体。国家机关显然是公众监督的主要对象,应当容忍公众的激烈批评。而且国家机关同公众、同新闻媒介之间的关系是公法关系,如果发生损害国家机关声誉的行为也不应当用私法调整。所以用张显的这些言论来说事,显然也有失公允。
药庆卫要起诉成功很困难
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明确了名誉侵权四个构成要件: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责任,应当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权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激情代理人”张显
要件一:药庆卫需要举证他的名誉权确实受到了损害
药庆卫的名誉权有没有受到损害需要他自己来举证。而在接受采访时,药庆卫表示,“这打破了我们平静的生活,对我们造成很大压力。我们没办法再正常地生活,这几乎使我众叛亲离。” 药庆卫需要举证他和家人的社会评价降低了,这件事情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如果这一点被法院认可的话,那么还需要辨明:1.这和张显在微博上发布的言论存不存在因果关系;2.张显的行为是不是违法;3.张显是不是有主观上的过错,不管是故意还是过失(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
在本案中,认定其它三个的要件难度很大
1.对于一些可能的不实言论,张显认为自己只是转发,非始作俑者
药庆卫早在今年六月就表示过,他现住单位无产权证房,面积108平方米,并非张显所说的200平方米以上,也没有四套房。他2003年退役,原在某企业军代室任工程师,从事技术管理工作,不是张显所说的负责军品采购,更不是身居要职。新闻媒体也曾经做过一些采访来佐证他所说的这些情况。不过既然上了法庭,还是要看法庭认定的事实。
如果法院认可药庆卫的说法的话,那么张显微博上的相关言论就是虚假的了。可是问题在于,张显已经表示,自己在微博上类似于四套房这样的话,都是转载媒体或者是别人微博的,一般还都注明了出处。如果能证明自己都是转发的话,张显就不存在捏造或者扭曲事实,而他也辩称自己没有义务和权利去核实那些信息的真伪,是出于“分享”之目的转发。如属实,确实很难认为张显微博上的信息和药庆卫被侵害的名誉权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也很难证明张显主观上的过错,因为这些信息并不是来自张显,张显完全可以说,药庆卫该去告的是首先刊登不实消息的媒体或者网友。另外关于药家鑫外公的隐私,张显在博客中也给了新闻链接,的确是有媒体先前报道过。
不过,在张显描述的关于药家的情况中,他自己承认的确有一个原始的消息来源就是他自己,那就是药家住房有200多平米的。张显对记者说,他已经就这一条道歉,但是记者没有找到。
2.对于一些评论性质的发言,张显辩称自己是“合理怀疑”
“怀疑药家鑫律师所谓药父打工说,在药家鑫还上初二的时候(2003年),药父就专业了(50岁),(编者注:此处应为“转”)那为什么这么年轻就转业离开这个美差(军工单位的军代表),要将药家鑫培养成音乐学院的学生,能仅凭打工挣钱供养得起吗?药父不但将药家鑫培养成了音乐学院的大学生,而且还给儿子买了车,这个药父够牛的。”
以上这些言论都是张显带有评论性质言论,而张显认为,这些都是自己在网上分享的“合理质疑”。在“侵犯名誉权”的案子中,的确有“合理怀疑”这个说法,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合理怀疑的行为,首先应由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作出;其次,怀疑应不是想象、推测、凭空产生的。只有依据其真实感受和认识水平,通过正常逻辑推理、事物的发展规律或法律的直接规定所做的怀疑才具有合理性。而一般法院都认定“合理怀疑”并不侵权,从这点来说,如果张显在发言时确实受到了别人的材料的影响,并且很相信那些材料,那么他的“合理怀疑”就很难被否定,因为不存在“凭空捏造”。
3.如何认定言论有侮辱性,法律规定并不明晰
“军队的蛀虫”、“杀人犯的父母”,这是药庆卫认为的张显发布的有侮辱性的言论。所谓侮辱,是指以语言或行为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
那么,到底“军队的蛀虫”,“杀人犯的父母”能不能被认定为侮辱人格的话语?这类也是属于评论性质的语言,而法律界人士认为,即使是引用事实的报道进行批评,如果评论的言词过于激烈、评论标准出乎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或者违反法律规定,就不再是正当的舆论而可能是侮辱他人人格的行为,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如果符合或者说没有超越这样的标准,就属于“正当舆论监督的范畴”;反之,就是侮辱他人人格,可能构成侵害他人名誉权的民事责任。问题在于,到底“杀人犯的父母”等词语属于不属于侮辱性质的言语,得看具体的举证和判案了,并没有一个明晰的标准。
如何看待张显的相关言行
张显相关做法根源与启示
尽管张显认为自己这些言论和药案没关系——即使没有张显做代理,药家鑫一样被公正法律判死刑!但是许多的评论都认为张显对舆论的推动在药案中很关键,甚至李昌奎案引起轰动后,有评论写道,“药家鑫案的被害人有一个擅长影响舆论的代理人张显,药家鑫案在审判前就受到舆论的分外关注,而李昌奎案在审判前则没有引发舆论的关注,更没有一个张显帮助他们争取舆论。”“没有张显,药家鑫肯定被判死缓了!”这是张妙丈夫王辉的原话。
张显为何会当上了张妙家属的代理人并且在微博上不断发布药家的情况,甚至多次提到“官二代”,“富二代”呢。除了“正义感”、“同情心”之外,当然还有别的。
张显曾经提到,12月8日,在给学生上的选修课中,他将药家鑫案与河北大学李启铭撞人案联系起来。那时候,他还不认识王辉。
所以,促成张显这些言行和其影响力的根源在于:1.人们对“官二代”、“富二代”等的特权现象的不满;2.民众对于司法的不信任。
第一点是老生常谈的社会问题,不必赘言,第二点则表现为民意与司法之争。指责民众“把死刑当狂欢”是简单粗暴的。民意和司法不该对抗。而让民众信任司法并非毫无办法,近日台湾终于通过了类似于西方陪审制的“人民观审制”,当地法律人士认为,这样能够让民众与司法机关建立起信任来,并不害怕舆论影响司法,反倒会弥补民众与司法之间越来越大的鸿沟。而在日本,也是通过一个非常有争议的“强奸杀人”案(奸杀妇女,杀死婴儿),才确立起来完整的“刑事案件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制度。
所以,这些制度的不完善实在不该怪在民众身上,而要追求理念,更应该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起。
结束语:那些关于药家鑫家的传言,经过法庭的审理会被证实真伪。药庆卫与张显,孰是孰非,拭目以待。但是,关于“药家鑫案”以及最近兴起的“死刑翻案风”的讨论不应该只局限于一些宏大的命题。司法要让民众信任,需要多方面的踏实努力。
『捌』 上诉状上的涉案时间有误,且判决书上的涉案时间还是出现错误,请问这份判决书会生效吗
1、法律文书已经生效
2、如文书内容确实有错误的,只能通过提起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再审纠正。
『玖』 借贷宝名誉权纠纷案判决书,究竟什么叫公平
我们搜索上榜公司涉案的法律裁判文书,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提炼出主要案件类型,案由,警示案例。
已颁布的P2P管理暂行办法真的管不到借贷宝吗?根据规定,实施前设立不符合规定的,由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要求其整改。
本案争议的焦点:2016年10月17日,借贷宝维权代表黄兴、叶宏伟、陈伦文、尚小强等人集体来访反映的借贷宝无风控措施,征收高额逾期管理费、虚假宣传等投诉举报信息我局已收悉。我局将在本市近期开展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过程中对你们所反映的问题进行重点调查核实,并将持续关注该平台相关风险情况,感谢你对我局工作的支持。
关于地方金融监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地方政府要在坚持金融管理主要是中央事权的前提下,按照中央统一规则,强化属地风险处置责任。金融管理部门要努力培育恪尽职守、敢于监管、精于监管、严格问责的监管精神,形成有风险没有及时发现就是失职、发现风险没有及时提示和处置就是渎职的严肃监管氛围。
被告多次向国家有关部门举报借贷宝做的是非法行为,但是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受理的都是什么呢?又怎么对投资者回答呢?按照道理,作为金融和市场来说,在法律的框架下就是三公:公平、公正、公开。
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的行为。
原告人人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借贷宝)与被告黄兴名誉权纠纷一案终于落下帷幕,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法院(2017)渝0107民初14347号,支持原告人人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部诉讼请求。
人人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黄兴名誉权纠纷案,原告人人行公司诉称,原告于2015年开发了手机软件“借贷宝”,拥有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借贷宝”是一款互联网个人间直接借贷的社交金融软件,为平台上的借款交易提供居间服务,注册用户可在自己的好友间自由达成借款协议。被告从2016年起捏造事实,在其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名为《反借贷宝旁氏骗局而合法得利》、《黄兴举报借贷宝设立资金池、非法集资》、《九鼎金融大鳄一个骗局套一个更大骗局金融风暴真面目》等文章,数百次诋毁“借贷宝”产品和其营运方人人行公司。被告不断发布的恶意污蔑原告进行传销、设资金池、搞旁氏骗局等言论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持续传播,其频繁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的行为给原告的商业信誉和声誉造成严重损害,使原告的后续推广备受质疑。原告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遂诉至法院,请求:1、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侵权并消除所有影响,删除所有原发及转发侵权文字内容;2、判令被告在其微博、微信公众号及所有转发侵权内容的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30天,并承担所有费用;3、判令被告赔偿原告经济损失10000元及公证费2304元;4、本案诉讼费由被告承担。
法院院认为,名誉是一种对特定主体的社会评价。公民及法人享有名誉权,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及法人的名誉。法人名誉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应当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权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四个方面来认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是指以暴力、语言、文字等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或者捏造并散布虚假的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本案中,原告作为“借贷宝”软件的著作权所作者,具有承载“借贷宝”为指代名称的名誉权主体资格。被告黄兴在“借贷宝”及其开发公司的行为未经相关国家机关认定的情况下,撰写文章中作出“金融诈骗”、“非法集资”、“洗钱”、“旁氏骗局”、“传销”等具有明显倾向性的评论,并在多个网络平台传播,对公众的独立判断产生影响,造成原告在一定范围内的社会评价降低,其行为已经构成对原告名誉权的侵害。虽然被告陈述其作为“借贷宝”的注册会员,人身和财产遭受双重侵害,但被告应当通过合法、正当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不应当在网络上发布带有贬损他人名誉的言论。因此,被告的抗辩理由本院不予采信。
关于原告要求被告删除文章并赔礼道歉的诉讼请求,符合法律规定,本院予以支持。关于删除文章的范围,由于本案所涉文章数量较大,由本院依据文章的具体内容确定。关于赔礼道歉及消除影响的范围和持续时间,本院酌情认定有被告在其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发布致歉声明,具体内容需由本院审定,持续时间本院根据侵权言论造成不良影响的范围酌情认定为七日。关于原告主张的财产损失10000元,由于原告未提供任何证据证明,本院不予支持。关于原告主张的2304元公证费,该费用系原告进行证据保全所支付的合理费用,本院予以支持。
点评:2015年8月8日,借贷宝诞生至今,不过短短三年,这期间有1.4亿用户、月活跃用户1000多万,每天交易额2-5亿,累计撮合交易额3600亿元。
在投资者、借款人、网贷公司三者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对于此类公司从事金融业务,演变成类银行的金融机构或非法的资本控制平台。网络借贷宝平台不应有头寸的产生。发展为非法的资本控制平台,资金腾挪、关联交易,变相吸储等灰色链条亦将随之诞生。
创新从来就不是颠覆性的,一个可以给用户带来价值的优秀商业模式,流淌的是业务流、信息流、现金流和物流,实际上流动的是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理念;必须是曾经成功过的,有生命力的,而不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这种不寻常的独特创新的商业模式,这是最坏的榜样,促进广泛的违法违规的金融乱象遍地开花,呈几何式爆发式增长态势,包括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诈骗、合同诈骗、非法拘禁等,引发社会腐败、寻租行为的泛滥,导致整个社会风气败坏。因此,熟人借贷的过分发育,是对法制社会的腐蚀、市场经济的摧残、和谐社会的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