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遗产继承诉讼中,公证书能否撤销
公证机关能成为民事诉讼的被告吗案情
滕某某于2005年表示放弃继承其父亲的遗产,并与其母亲、兄弟姐妹一起到嘉定区公证处进行了公证,公证处出具了(2005)嘉证内字第1016号公证书,确认滕某某已放弃继承。后滕某某的妻子韦某惠、儿子滕某帅认为滕某某放弃继承遗产的行为损害了其合法权益,玉林市公证处所作的上述公证书违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四十条的规定,向嘉定区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法院判令嘉定公证处撤销上述公证书。审判
法院审理后认为,公证本身是一项证明活动,故公证行为本身并不设立、变更、或终止公证当事人、公证事项利害关系人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不论人民法院是否撤销公证书,均不必然影响公证当事人、公证事项利害关系人之间基于公证事项所产生的民事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四十条中所说的“争议”是指当事人或公证事项利害关系人之间的争议,只能以对方当事人为被告对“争议”提起民事诉讼,而不是以公证机关作为被告请求撤销公证或确认公证无效。综上所述,嘉定公证处不是适格的被告,该案不属于人民法院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依法对韦某惠、滕某帅的起诉裁定不予受理。韦某惠、滕某帅不服,向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上诉,中级人民法院维持了嘉定人民法院的裁定。评析
此案的关键在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四十条的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四十条规定:“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对公证书的内容有争议的,可以就该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从条文的文义解释来看,该条文的主体是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其提起的诉讼是针对公证内容实体权利义务的争议。具体体现为:一、争议的主体是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而非公证机构,也就是说,该条文并非是指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与公证机关发生争议可以提起民事诉讼;二、所争议的应当是实体义务,争议的内容是指对公证书涉及当事人之间或当事人与公证关系利害人之间实体权利义务内容的争议。该案的两起诉人对此条文理解是当事人、公证事项利害关系人对公证书的内容有争议的,可以以作出公证行为的公证机关为被告提起撤销公证或者确认公证无效,故向法院提起诉,从而导致被告不适格,法院不予受理。
嘉定区遗产继承诉讼代理律师
在民事诉讼实践中,公证书仅是人民法院认定案件事实的一项证明力较强的证据材料,是否能够作为定案的依据,由法院在审理过程中进行审查。如果有其他证据足以推翻公证书所证明的事项的,法院则不予采信。而法院不采信的公证书自然丧失法律效力,所以证据规则本身可以防止错误的公证书被作为认定事实的证据采纳,无需先向法院提起撤销公证之诉。这种撤销或认定公证书无效之诉并不能解决当事人之间的实体问题,势必要再提起一次以对方当事人为被告的诉讼,才能解决问题,这种做法显然多此一举。可见各级法院对以公证机关为被告提起撤销公证或认定公证无效之诉最终持否定的态度。
⑵ 遗产诉讼中部分人起诉,法院通知的其他继承人,对实体不放弃的,列为原告,和起诉人的原告有区别吗
有,自己起诉的原告他有提出自己认为合理的诉讼请求,法官会根据法律考虑原告的诉讼请求。其他继承人法官可能会考虑,但是相对来说,法官自己裁判是可能两者判决的就会不同
⑶ 遗产继承案件中什么情况法院才不受理
法院不受理的情况太多了,建议你结合自己的案件实际情况选择提问
⑷ 遗产纠纷诉讼中继承人可以作为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出庭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0条:“继承内诉讼开始后,容如继承人、受遗赠人中有既不愿参加诉讼,又不表示放弃实体权利的,应追加为共同原告;已明确表示放弃继承的,不再列为当事人。”
故此,如果起诉时原告只起诉了部分继承人作被告,法院应当追加其他继承人作为共同原告,或者其他诉讼当事人也可以申请追加原告。 所以,继承人不愿做原告又不愿做被告的不能列为第三人,只能选择放弃或做为被追加的原告。
⑸ 遗产继承诉讼中,原告请律师代理,自己不出庭可以吗
您好,根据提问,律师作出以下回答:可以不出庭。
⑹ 继承纠纷中遗产还没到位,法院如何处理
你好,遗产继承纠纷是出现在遗产继承中最普遍的纠纷,涉及范围广且不容易解决。下面为大家讲解如何处理遗产继承纠纷,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继承纠纷,是被继承人死亡后,因争执死者的遗产而发生的纠纷。如因继承权、继承顺序、遗产分配份额等发生争议,都属于继承纠纷。
大律师网 相关律师根据《继承法》的依据规定给出关于继承纠纷可分成两类:一类是非侵权纠纷,如继承人仅对遗嘱的效力、遗产的范围和数额、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等问题认识不一而产生的纠纷。另一类是侵权纠纷,即因发生侵害继承权、受遗赠权
的行为,如:非法取消继承人、受遗赠人资格的行为;隐匿、侵吞或争抢遗产的行为;非法处分未分割的遗产的行为;非法扣减继承人应继遗产份额和遗赠财产的数
额的行为;法定代理人损害被代理人的继承权、受遗赠权的行为;遗产分割时,未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的行为;非法剥夺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依法可以分得遗产的权
利,或者非法扣减其应得的遗产份额的行为。这些继承纠纷均可依法进行处理。妥善处理遗产继承,避免或减少遗产纠纷,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团结互助和社会
安定,有利于调动积极因素,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的规定,继承纠纷包括:法定继承纠纷(转继承纠纷、代位继承纠纷)、遗嘱继承纠纷、继承权确认纠纷、被继承人债务清偿纠纷、遗赠纠纷、遗赠扶养协议纠纷。
解决途径: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发生了继承纠纷,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加以解决:
1.自行协商
继承纠纷发生后,相关当事人可以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互谅互让,就遗产分割的时间、办法和份额协商达成一个各继承人都愿接受的协议,然后按协议分割遗产。协商虽然是在产生纠纷的当事人双方之间进行,但也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平等自愿原则。协商不是法定的解决民事纠纷的必经程序,所以,必须在双方当事人都同意的情况下,才能适用这种方式.再者,协商后达成的协议也必须是在双方当事人都自愿的基础上达成。
(2)合法原则。分清是非是协商解决的前提,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继承方面的法律、政策的规定。经协商达成的协议本身也要合法,否则无效。值得注意的是,当事人在协商处理继承纠纷时,可以放弃自己的权利,对此不能按违法对待。
(3)不损害国家、社会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原则。当事人不得为达成协议,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损害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或者侵害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否则,这种协商便失去了公正性和合理性,因此,也不受法律保护。
以
协商方式处理遗产纠纷有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团结,由协商解决完全基于有关当事人的自愿行为,因此处理后不会伤害彼此之间的亲情,也有利于纠纷的迅速、
彻底解决。由于以协商方式处理遗产纠纷,不需经过别人的调解,更无须诉诸法院,节省了当事人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同时,由于协议是当事人自行协商达成的,
因而能够使纠纷得到彻底解决。
2.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
人民调解委员会是群众性组织。在发生继承纠纷后,如有关当事人协商不成的,可以由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以继承法为依据,通过说服教育的方法来调解纠纷,促使当事人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互相谅解,互相让步,达成协议。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协议达成以后,各当事人都应当自觉遵守和履行。
3.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继承纠纷发生后,经协商不成时,可以不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经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不成协议的,任何一方也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应当注意的是,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3条的规定,继承纠纷不能仲裁。因此,有关当事人之间因继承发生纠纷后,不能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⑺ 当遗产纠纷中得知自己权益被侵害时,有效上诉期是多久
他的行为的确是侵害了其他继承人的权利
现行协商,协商不成直接起诉,诉讼时效两年
⑻ 遗产继承纠纷案中共同原告的诉讼请求不一样怎么办
分别列明各原告的诉讼请求。
⑼ 遗产纠纷诉讼中原告死亡,遗产继承诉讼主体缺失怎么办
应当先中止审理。因为需要判断是否有继承人以及继承人的决定。
中止审理是指人民法院回在受理案件后,答作出判决之前,出现了某些使审判在一定期限内无法继续进行的情况时,决定暂时停止案件审理,待有关情形消失后,再行恢复审判。
⑽ 诉讼解决遗产纠纷的问题,母亲告其中一个子女能不能解决房产最终的继承
按法律来说,首先,你父亲的所有遗产有一半是归纳为与你母亲的共同财产,除非夫妻双方有约定外,其次剩余的一半就是你母亲和几个孩子平分的,除非生前有立下遗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