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时效”不适用于土地纠纷。详述如下:时效,是指一定的事实状态持续地达到一定的期间而发生一定财产法效果的法律事实。时效依其适用的权利和法律效果区分,可分为取得时效和消灭时效,取得时效也称占有时效,是适用于物权的时效,我国法律没有规定。消灭时效,也称诉讼时效,是债权人怠于行使权利持续到法定期间,其公力救济权归于消灭的时效。我国民法通则等民事法律规范规定的时效,就是属于诉讼时效。诉讼时效是督促请求权人行使权利的,对于请求权属于哪种类型的,究竟属于所有的请求权,还是仅仅适用于债权请求权,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从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和学理通说看,诉讼时效应仅适用于债权请求权,不适用于物权请求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对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第三条规定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及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进行裁判;我国大陆民法学者代表王利明先生认为物上请求权不应适用诉讼时效,他指出,基于下列三点理由物上请求权不应适用诉讼时效:(1)物上请求权与物权不可分离,它与物权同命运,既然物权不适用诉讼时效,则物上请求权亦不能适用之。否则物权将变成空虚的物权无存在之价值;(2)由于物权请求权通常适用于各种持续性的侵害行为,对这些侵害行为非常难以确定其时效的起算点,因此物权请求权难以适用诉讼时效;(3)物权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但由于取得时效可适用之,依然可以发挥防止权利上的睡眠,推动财产流转及维护经济秩序的作用。此观点为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通说,被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中采纳,也是目前法院判案的重要参考依据。
物权,是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物权的效力主要有:(一)物权具有优先的效力,也称物权的优先权,同一标的物上有数个利益相互矛盾、冲突的权利并存时,具有较强效力的权利排斥具有较弱效力的权利的实现,也就是物权相互间的优先效力,以成立时间的先后确定其效力的强弱,成立在先的物权排斥在后的物权具有优先权;物权优先于债权,在同一标的物上物权与债权并存时,物权有优先于债权的效力;(二)物上请求权,物权的权利人在其权利的实现上遇有某种妨害时,有权对于造成妨害其权利事由发生的人请求排除此等妨害。通说认为,物权请求权是以物权为基础的一种独立的请求权,它旨在恢复物权人对其标的物的支配状态,从而使物权得以实现,在物权存续期间不断发生。其与作为债权请求权的侵权请求权并不相同:第一,物权请求权的目的在于排除侵害或者侵害之虞,以回复物权圆满状态。而侵权请求权的目的在于填补物权人无法通过行使物权请求权恢复的损失,是以货币状态恢复被损害物的价值状态。因此,物权请求权侧重于恢复物权的圆满状态,而侵权请求权侧重于弥补权利人的损失。第二,物权请求权系基于物权为支配权性质产生的物权权能,债权请求权来源于债权,故基于物权优先于债权的特性,物权请求权也优先于侵权请求权。在物权受到侵害后,首先适用物权请求权进行保护,在物权请求权保护不能、不充分的情形下,适用侵权请求权予以保护,而且,侵权请求权适用于一切侵权行为,而物权请求权仅适用侵害物权的行为,故物权请求权较之债权请求权具有特殊性。第三,侵权请求权一般以侵权人具有过错、造成损失等为构成要件,而物权请求权的构成不以侵害人有过错或者有损害结果的发生为要件,只要有侵害物权或者侵害物权之虞,权利人均可主张物权请求权。正因为物权请求权与债权请求权是两种不同的请求权,所以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债权请求权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而排除妨害、消除危险、确认物权、返还原物、恢复原状等物权请求权难于适用诉讼时效规定,这对于保护物权,维护社会交易秩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公平、公正的司法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反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农村承包经营关系的新型物权,即承包人因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或者其他生产经营项目而承包使用、收益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的土地或其他自然资源的权利。其特征在于:第一,承包经营权的标的,是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的土地或其他自然资源,而不是其他财产。第二,承包经营权是承包使用、收益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的土地等自然资源的权利。第三,承包经营权是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或其他生产经营项目而承包使用、收益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的土地等生产资料的权利。第四,承包经营权是有一定期限的权利,根据土地管理法及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农民承包本村土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其期限为30年。从以上土地承包经营权具备的特征可以看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与债权具有不同性质的物权,并且也是传统民法的物权种类所不能包括的新型物权。2007年10月1施行的《物权法》第十一章确认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用益物权属性,为司法实务中审理农村土地使用权纠纷提供了法律依据。
综上可知,农村土地使用权(承包经营权)属于新型物权,当其受到侵害时,包括排除妨害、消除危险、确认物权、返还原物、恢复原状等物权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人民法院不应将此类纠纷案件以超过诉讼时效为由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以保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谢谢阅读!
Ⅱ 土地权属争议的诉讼时效
1分类
一般诉讼时效
指在一般情况下普遍适用的时效,这类时效不是针对某一特殊情况规定的,而是普遍适用的,如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的:“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限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这表明,我国民事诉讼的一般诉讼时效为
诉讼时效二年。
特别诉讼时效
指针对某些特定的民事法律关系而制定的诉讼时效。特殊时效优于普通时效,也就是说,凡有特殊时效规定的,适用特殊时效,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一条规定:“法律对时效另有规定的,依照法律规定。”
分类
一、短期时效。短期时效指诉讼时效不满两年的时效。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六条规定:“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
(一)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二)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三)延付或拒付租金的;
(四)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被损坏的。”
二、长期诉讼时效。长期诉讼时效是指诉讼时效在两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诉讼时效。
《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二条“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
《海商法》第二百六十五条“有关船舶发生油污损害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三年,自损害发生之日起计算;但是,在任何情况下时效期间不得超过从造成损害的事故发生之日起六年。”规定诉讼时效为三年。
《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九条“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期限为四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因其他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期限,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诉讼时效为四年。
三、最长诉讼时效。最长诉讼时效为二十年。
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规定“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根据这一规定,最长的诉讼时效的期间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权利享有人不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时效最长也是二十年,超过二十年,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时效具有强制性,任何时效都由法律、法规强制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对时效的延长、缩短、放弃等约定都是无效的。
Ⅲ 农村土地使用权,有没有诉讼时效
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诉讼时效,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版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权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在土地使用权争议解决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土地利用现状。
土地管理法
第十六条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
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
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在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解决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土地利用现状。
Ⅳ 追偿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是否适用诉讼时效
土地出让金是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任何人无权任意处置,收到侵害时不应受诉讼时效的限制。
Ⅳ 土地承包使用权纠纷有诉讼时效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七章 诉讼时效
第一百三十五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回讼时效期间为二年答,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一百三十七条 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
Ⅵ 原告起诉被告侵害其土地使用权已过两年诉讼时效,是什么意思
法律上规定,一个人的权利被侵害,必须要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主张权利,超过期回限的,法答律不再保护,这就是诉讼时效期间。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债务人获得诉讼时效抗辩权。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内,权利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就强制义务人履行所承担的义务。而在法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之后,权利人行使请求权的,人民法院就不再予以保护。
Ⅶ 侵占土地使用权是否有诉讼时效
义1: 这种时效又称为占有时效.所谓消灭时效,是指由于时效完成而丧失某种请求权.消灭时效因专其完成后权利人即丧属失请求法院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所以又称为诉讼时效 众所周知,不动产一般是指厂房、土地、矿山等物品。不动产物权归...
Ⅷ 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罪的诉讼时效
只要发现有以牟利为目的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案件发生的,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提起诉讼,没有诉讼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