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工业用地使用年限到底是多少年
根据我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12条规定,工业用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工厂、工业区)全国统一执行的土地使用年限为50年。50年限期满可自动续期。
㈡ 所有权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
1、使用权。使用是权利主体对财产的运刖,发挥财产的使用价值。占有权能是所有人对于所有物的实际上的占领、控制。是使用权能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所有权人可以自己使用,可以以授权他人使用。
2、占有权。占有就是对于财产的实际管领或控制,拥有一个物的般前提就是占有,这是财产所有者直接行使所有权的表现。所有人的占有受法律保护,不得非法侵犯。
对于动产,除非有相反证明,占有某物即是判定占有人享有该物所有权的标准。占有是所有人对于所有物的实际上的占领、控制。是使用权能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3、收益权。收益是通过财产的占有、使用等方式取得的经济效益。使用并获益是拥有物的目的之一。收益也包括孳息。孳息分为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
简单说收益权能就是收取由原物产生出来的新增经济价值的权能,新增经济价值包括孳息和利润。收益权能是所有权中的一项最重要的权能。
4、处分权。处分是指财产所有人对其财产在事实上和法律上的最终处置。处分权一般由所有权人行使。处分权能是指决定财产事实上和法律上的命运的权能。包括事实上的处分和法律上的处分两种形式。
所有权的权能是指所有人为利用所有物以实现其对所有物的独占利益,而于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以采取的各种措施与手段。所有权的权能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
(2)用益物权弹性扩展阅读:
对于所有权有几项权能,在理论上意见并不完全一致,但上述四项权能为学者一一致认可。传统民法理论还认为,所有权的权能分为两种:一是积极的权能;二是消极的权能。
前述几项权能是积极的权能。所有权的消极权能,指所有权人在法律限制内.有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如德国、瑞士、我国台湾民法都有排除他人干涉等类似的规定。
我国《物权法》第2条对物权的定义也规定了“排他”的性质,这一规定当然适用于所有权。可以以为本法也规定了所有权的消极权能。
所有权本身具有如下一些特性:
1、完全性。或者称所有权为完全权,所有权是就标的物为一一般支配的完全权。所有权作为一般的支配权,是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等他物权的源泉。与所有权不同,他物权仅在使用收益上于一定范围内有支配权。
2、整体眭。或者称为单一性。所有权不是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各项权能量的总和,而是对标的物有统一支配力,是整体的权利。不能在内容或者时间上加以分割。所有权人在其物上设定他物权.即使其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权能分别归他人享有,所有权人的所有权性质也不受影响。
3、恒久性。所有权有永久性,其存在没有存续期问,不因时效而消灭。
4、弹力性。或者称为“所有权弹性”、“归一力”。所有权人在其所有物上为他人设定权利,即使所有权的所有已知表征权利均被剥夺,仍潜在地保留其完整性,这种剥夺终止后,所有权当然地重新回复其圆满状态。
㈢ 物权法的特点是什么
正面的观点:
物权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充分展示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继续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决心和信心。作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归属和利用关系的法律规范,物权法在总结中国民事立法和司法活动长期积累的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一整套体系完备的物权法律规则,在立法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各个方面,达到了相当完善和成熟的程度。我国物权法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立法指导思想明确。物权法在坚持中国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之下,对进入民事活动领域的各种财产实行平等保护,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市场主体相互之间的地位平等以及财产平等,是保证商品交换得以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马克思语)。物权法规定的有关所有权及其他物权的确认和保护规则,原则上均同等适用于各种民事主体所拥有的一切合法财产,这有利于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有利于鼓励外商投资和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
二是规定的利益平衡得当。法律是利益冲突的平衡器。在利益多元化的当今中国,协调和平衡各种不同财产利益之间的冲突,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物权法明确界定了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和私人所有权的界限,明确规定了各种所有权和他物权的客体、内容、权利取得方式和行使方法,在强调对国家财产的法律保护的同时,就农民的集体土地以及私人合法取得的其他不动产和动产,设置了一系列完整、具体的法律救济制度,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恰当地确定了相互冲突的平衡点,既可防止国有资产被非法损害和侵吞,又可防止政府滥用公权力侵害集体和私人的合法利益。与此同时,物权法具体、详尽地规定了财产共有、不动产相邻关系以及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法律准则,为预防和妥善解决家庭财产纠纷、邻里纠纷、住宅小区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之间以及业主之间的纠纷,提供了切实的法律依据。
三是立法针对性强。物权法就当前中国老百姓最为关心的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其有关农民集体土地承包权的保护,政府征地拆迁的法律限制及补偿和安置措施,住宅小区车位、车库和共用设施的权利归属以及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的自动延长等规定,在充分保护社会整体利益的条件下,对农民和城市居民的正当利益提供了最大化的法律保障,极大地增强了个人合法财产的安全感,有利于遏制权力腐败和改善政府形象,有利于社会和谐。
四是制度设计科学合理。物权法采用了逻辑严密的“总—分”结构形式,在其总则部分,详细规定了立法指导思想、物权法定原则、物权的公示与公信原则以及不动产登记制度和物权救济方法等一般规则;在其分则部分,就财产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以及占有制度设计了全面的、操作性很强的具体规则,并力求各种规则的相互协调,为司法机关正确处理各种财产纷争提供了充足的裁判依据。
学术探讨的观点:
中国物权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权法。
一、公私兼涉的物权法
1、在我国物权法立法当中,物权的主体到底是什么?
根据我国物权法,主体被定义为“国家、集体、私人和其他权利人”,抛开了“自然人”“法人”的称呼,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乃至国有企业,从私法角度说,到底是公法人还是私法人?充分体现了公观念与私观念的冲突与妥协。
2、中国物权法的客体定义亦有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对于“动产”与“不动产”的概念上。公物和私物是什么关系?我国并没有加以区分,这与我们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是分不开的。
中国物权法在制定过程中的双重结构问题,物权法的目的是要完成对中国社会财富的分配,而这些问题需要政治解决,不是立法就能解决的。
二、城乡二元的物权法
不动产的核心在于土地问题。
从实践角度来说,中国城市化和房地产的发展很迅猛,但是农村土地却无法进入市场,这是与城市土地不一样的地方。农村土地的不能流转带来了很多问题,全国人民都知道发生在北京通县宋庄画家村的案例,实在令人纠结、无奈!
三、为什么中国物权法能把公和私跟城乡二元放在一起?
因为中国的财产概念具有太大弹性,含义太多。我国用‘财产’的概念,把公私都给容纳了。
这样物权法,全世界也只有中国才有!所以中国物权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权法。
㈣ 使用权可以和法律责任分开吗
别拐弯,说具体的案例,抽象的东西表述不具体,别人无法帮你。
法律上有几个基本法律精神及准则可以告诉你。
第一、无害原则
第二、公平原则
第三、对等原则
第四、客观,尊重事实原则
第五、保持一定弹性的原则
㈤ 不动产证分摊土地面积有什么作用
因为分摊土地面积是建筑所占的土地面积与建筑的总面积之比在乘房屋建筑面积(个人所购买的面积)。
还有一点,就是因为不动产具有以下特征:
自然特性
不动产作为自然物的特性。
1、不可移动性:又称位置固定性,即地理位置固定。
2、个别性:也称独特性、异质性、非同质性、独一无二,包括位置差异、利用程度差异、权利差异
。
3、耐久性:又称寿命长久,土地不因使用或放置而损耗、毁灭,且增值;建筑物使用年限长。我国土地有使用年限。
4、数量有限性:又称供给有限,土地总量固定有限
,经济供给有弹性。
社会经济特性
体现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的特性。
1、价值量大:与一般物品相比,不动产不仅单价高,而且总价大。
2、用途多样性:也称用途的竞争、转化及并存的可能性,主要指空地所具有的特性。从经济角度土地利用的优先顺序:商业、办公、居住、工业、耕地、牧场、放牧地、森林、不毛荒地。
3、涉及广泛性:又称相互影响,不动产涉及社会多方面,容易对外界产生影响。在经济学中称为外部性,分为正的外部性、负的外部性。
4、权益受限性:由涉及广泛性引起。政府主要通过设置管制权、征收权、征税权和充公权四种特权进行管理。
5、难以变现性:也称为变现力弱、流动性差,主要由价值高、不可移动、易受限制性等造成。影响变现的因素主要有不动产的通用性、独立使用性、价值量、可分割性、开发程度、区位市场状况等。
6、保值增值性:增值指不动产由于面积不能增加、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口增加等,其价值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加。保值是指不动产能抵御通货膨胀。
㈥ 某支股票是弹性受益标的,是什么意思
先解释一下标的,标的是指合同当事人双方之间存在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如货物交付、劳务交付、工程项目交付等。它是合同成立的必要条件,是一切合同的必备条款。标的的种类总体上包括财产和行为,其中财产又包括物和财产权利,具体表现为动产、不动产、债权、物权、无体财产权等;行为又包括作为、不作为等。标的和标的物并不是永远共存的。一个合同必须有标的,而不一定有标的物。在保险的种类中,公众责任保险,它是一种无形财产保险,没有实际标的物。举例说明,在提供劳务的合同中,标的是当事人之间的劳务服务的给付行为。
某支股票是弹性受益标的说明这支股票顺应行情,在这种行情下它是受益的,但它的价值目前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加以投入就会创造出不错的收益。
㈦ 谁可以和我解释下所有权的“弹力性”特征
这是物理区,同学。
㈧ 如何物权法
以下是中国最权威的民法学家对物权法的解读:
者:物权法从着手起草到最终通过,跨越14年,历经八审,这在我国立法史上是空前的。这部法律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大的关注?
王利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最根本的就是财产归属和利用关系。物权法是一部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法律,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触动了社会的每个神经。可以说,大到一所房子,小到一针一线,都是物权法调整的对象。所以,在起草过程中出现了各种争议,这是非常正常的。
记者:物权法审议过程中的一大亮点,是面向社会征集意见。这些意见对物权法的出台有何影响?
王利明:在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时,全国人大收到了一万多条,反馈的信息非常多。很多群众的意见都得到了采纳。应该说,物权法的出台,经过了立法机关、法学家和实务部门、社会各界充分交流意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几代中国法学家的研究成果,也树立了我国民主立法的典范。
记者:作为起草者之一,您如何看待物权法出台的意义?
王利明:物权法的出台是中国法律界的一件大事,在我国法制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物权法的首要功能就是确认财产归属、平息冲突和纷争。一整套对财产予以确认和保护的规则,随着物权法的出台而形成,这必将为维护公民的切身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更加坚实的法律保障。物权法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不可或缺的重要法律。这部法律的通过,为中国民法典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物权法有三大主要功能
记者:对许多人来说,刚刚出台的物权法还比较陌生。概括来说,物权法究竟是干什么的?
王利明:简单地说,物权法的主要任务就是讲物是谁的、怎么利用、在受到侵害以后怎么保护。所以,物权法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确认产权、保护物权、物尽其用。产权应该是物权法的核心。确认产权其实就是通过明确物的归属,从而定分止争。举个例子,商鞅在《商君书》里面曾经说过,为什么一个兔子奔跑,每个人都去追赶,不是因为兔子可以分为一百份,而是因为兔子的归属没有确定,所以,大家都去抢。但是,在归属确定之后,满街都是卖兔子的,却没有人去抢。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界定产权就是为市场经济体制奠定基础。
记者:在中国老百姓眼里,物权还是一个比较晦涩难懂的概念。物权法对物权具体是怎样界定的?为什么要保护物权?
王利明:所谓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财产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保护物权,就是在物权受到侵害的情况下,如何对权利人给予救济。英国学者洛克有句名言,没有个人物权的地方,就没有公正。现代西方法治正是在对财产权的切实保护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最经典的就是“波茨坦磨坊”的故事。1866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为在波茨坦建造行宫,强行拆掉了一座他人的旧磨坊,被磨坊主告上法庭。最后,法院一致裁决威廉一世因擅用王权侵犯原告人的财产权利,责成他在原址上重建一座同样大小的磨坊。在我国,保护物权为依法行政确立了标准,其实就是奠定法治的基础。
记者: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课题。我国物权法在促进“物尽其用”方面作了哪些规定?
王利明:物尽其用,就是通过明确权利人对物享有的权利和对物的保护,充分发挥物的效用。我国物权法为了强化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主要在如下方面作出了制度性突破:第一,规定了空间利用权,使对土地的利用由平面变为立体,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第二,扩大了建设用地使用权,必须按照招标、拍卖方式适用的范围,严格限制以划拨方式建立用地使用权;第三,承认海域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养殖权、捕捞权等可以作为用益物权;第四,扩大了担保物的范围,只要法律、法规没有禁止抵押的财产,都可以设置抵押。
平等保护是中国物权法的特色
记者:我国物权法确定了平等保护原则,这与西方物权法的规定有何不同?
王利明:我国物权法强调必须平等保护国家、集体和个人三种不同的所有权。平等保护是物权法的首要原则,是民法平等原则的具体化。物权法所说的平等保护,是指物权的主体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各种不同类型的财产,在遭受侵害后都要受到平等救济。在西方国家,物权法以维护私有财产为其主要功能,所以没有必要对所有权按照主体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平等保护的问题。从这个角度上说,平等保护原则是我们社会主义物权法特色的鲜明体现。
平等保护原则,第一次以基本法的形式,在法律上宣告把个人的财产可以置于和国家财产同等的地位,这个意义是怎么评价都不过分的。它体现了一种对个人的关怀,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精神和理念,有利于更充分地关注民生,保护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民生的问题首先是一个权利问题,权利问题得不到基本的保护,老百姓的房子想拆就拆,就根本谈不上民生。平等保护强调了对人民群众财产的尊重,包含的内涵是非常深刻的。
记者:物权法的平等保护原则,与宪法中“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以及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否存在矛盾?
王利明:宪法规定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怎么才能保障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呢?前提就是必须要实行平等保护。假如说优先保护一种,对其他所有制就采取歧视的态度,就不可能有共同发展。同时,我们也看到,物权法只有确立平等保护原则,才能够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巩固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成果。只有对各类财产实行平等保护,才能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并最终有利于公有制的发展。
记者:物权法的平等保护原则,对个人和社会有哪些意义?
王利明:物权法对各类财产实行平等保护,有利于鼓励人民创造财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举例来说,假设一位村民承包一片水面搞鲍鱼养殖,他对于未来的利益期待要求他进行一定规模的投资。但是否要投资、投资规模该有多大,则要取决于他对自己是否享有长期稳定的财产权利的信心。如果将他的承包经营权界定为物权,那就成为一种长期稳定的财产权利,这无疑是给这位村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他可以大胆投资、努力经营。正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
强化对国有财产的保护
记者: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物权法对国有财产的保护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利明:物权法在坚持平等保护原则的基础上,强化了对国有财产的保护。
首先,物权法规定了国家所有的范围,尤其是强调了专属于国家所有的动产和不动产。
其次,物权法对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和使用国家财产的权限作出了规定。
再次,针对实践中较为突出的国有资产流失形式,比如企业改制、合并分立、关联交易等过程中,低价转让、合谋私分、擅自担保或者以其他方式造成国有财产损失的行为,物权法规定了相应的责任。
此外,物权法还对监管不力造成国有财产流失的机构和工作人员的责任作了规定。针对国有财产监管中存在的问题,物权法规定:履行国有财产管理、监督职责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加强对国有财产的管理、监督,促进国有财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财产损失;滥用职权,玩忽职守,造成国有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物权法的这些规定,体现了宪法关于加强对社会主义公共财产保护的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记者: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非常关心的问题,物权法有哪些特殊规定?
王利明:农民承包土地即将获得收益时,承包合同突然被终止,类似这样损害农民利益的事例并不鲜见。《物权法》首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物权,同时也规定任何单位在征收土地时,要对承包经营权人进行补偿。土地承包经营权明确为物权之后,有利于保护农民对土地的长期投资与改良,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民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所承包的土地行使充分的占有、使用、收益以及依法处分的权利,对承包权进行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从而促进土地流转,提高农地经营效率。
记者:现在农民工大量进城,农村宅基地长期闲置;与此同时,一些城镇居民希望到乡下居住、种地。但目前物权法并没有放开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主要是出于什么考虑?
王利明:在这个问题上,物权法适用国务院的有关规定,禁止宅基地转让。之所以这样考虑,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严格保护耕地,我国地少人多,应当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一旦宅基地市场放开,有可能会导致村干部利用职权多占宅基地,从而导致耕地的大量流失。二是保护广大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本,实际上是保护农民的长远利益。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全面建立,农村居民在失去宅基地和住房,大量涌入城市之后,城市确实无力提供足够的社会保障,因而会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物权法的规定既维护了现行法律和现阶段国家有关农村土地政策,也为将来条件成熟后,修改法律和调整政策留有余地。
征收征用制度更加完善
记者:在物权法制定过程中,不少人建议,应当在物权法中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以防止、限制有的地方政府滥用征收征用权力侵害群众利益。对此你怎样看待?
王利明:公共利益的概念很难在物权法上进行界定。因为公共利益本身在法律上是一个弹性条款,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开放性和变动性,在不同领域内和不同情形下,公共利益的内涵并不相同,情况相当复杂,即使是商业利益,也可能会涉及税收、就业等问题,从而间接地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因此,物权法难以对公共利益作出统一的具体的界定,还是分别由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单行法律作出具体规定较为切合实际。
记者:现实生活中,以公共利益为名、滥用征收权力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违法征地、野蛮拆迁问题。物权法制定了哪些预防措施?
王利明:尽管难以对公共利益进行明确界定,但可以考虑通过规定一些必要的程序与制度,防止“公共利益”的滥用,比如对征收程序、补偿标准、权利救济等作相应的规定。为此,物权法一方面规定了征收、征用土地的基本条件,即必须是出于公共利益需要,必须符合法定程序和法定权限,在征收后必须给予充分补偿。另一方面完备了征收后的补偿制度,区分了对集体土地征收与对公民住宅土地征收的不同,同时规定了不同的补偿标准,对被征收人的权益保护得很充分。此外,物权法还严格区分了征收、征用两个概念。
城市居民购房有了“定心丸”
记者:物权法规定,房产70年后自动续期。现在大家比较关注的是,将来延期后是否需要补交有关费用呢?
王利明:中国的不动产权利比较特殊,从法律上看,房子的所有权是没有期限的,但土地使用权却是有期限限制。土地使用权的期限性与所有权的永久性,是财产法律制度中的一对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物权法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至于住宅建设用地续期后,是否支付土地使用费,该问题关系到广大群众切身利益,需要慎重对待,物权法对此未作规定,届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作慎重考虑。
记者:现在小区内车位、车库的归属问题,以及停放在小区内道路上车位收费问题而引发的纠纷不少,物权法规定小区车库车位需首先满足业主需要。对这一规定应如何理解?
王利明:有关车库、车位,物权法明确规定:建筑区划内,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车库应当首先满足业主的需要,其归属由当事人通过出售、附赠或者出租等方式约定。占用业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场地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属于业主共有。我们认为,首先满足需要,就是指开发商在修建了车位、车库之后应当首先将其出租出售给业主,而不能高价卖给第三人。
配套法规尚需完善
记者:物权法将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物权法的顺利推行,还需要哪些配套法律的完善?
王利明:社会生活千变万化,不可能指望通过一部法律解决所有矛盾。物权法中有些规定还比较原则,相关内容需要通过出台配套法规和司法解释逐步细化、逐步完善。尤其是要制定国有资产管理法、不动产登记法、拆迁法等配套法律。
比如现在有人认为,管线、煤气等公共设施应该归业主共有,其实这么做有利有弊,因为这会给业主带来相应的维护成本,他们也要承担更多的维护义务,而物业服务的缺失也会增加公共设施的安全隐患。
另外,关于业主大会是否能够具有诉讼主体资格也是难点。我个人认为业委会当然可以代表业主进行诉讼,但是在被诉时问题比较复杂。一旦业主作为被告,官司打输了,业主却不认账,很多官司往往难以判决,或者就算判决了也执行不了。
物权法出台后,侵权责任法也需要提上议事日程。物权法明确了物的权属,侵权责任法则将明确权属受到侵害该怎么办。前者是后者的基础。目前,无论从理论准备还是从实践积累来看,起草侵权责任法的条件都已非常成熟,这部法我想会很快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