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研究所在為國民經濟服務方面,開展了海洋經濟動植物的生物學和人工養殖原理研究,先後進行了海帶、紫菜、中國對蝦、貽貝、海灣扇貝等人工養殖原理和方法的研究,做出了許多開創性和奠基性的工作。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海洋所共取得900餘項科研成果,其中國家一等獎6項,國家二等獎24項,全國科學大會獎15項,山東省科技最高獎3項,中科院和省部委重大成果獎、科技一等獎127項,國際獎16項。共發表論文9400餘篇(其中SCI/EI收錄論文2600餘篇),出版專著210餘部;共獲國際發明專利授權7件,國家發明專利授權270餘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140餘件,外觀設計專利50餘件。 《海洋科學》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主辦的學術性期刊, 1977年創刊。及時報道海洋學及其分支學科的新成果、新理論、新觀點、新工藝和新進展。尤其對重大科研和應用研究成果特別予以優先報道。主要刊登海洋生物、海洋水產生產、海洋活性物質提取、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物理、物理海洋、海洋地質、海洋化學、海洋工程、海洋儀器研製等方面的文章。《海洋科學》 是 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華東地區優秀期刊、中國科學院獲獎期刊、山東省優秀期刊。該刊已被中國國外資料庫如美國的《化學文摘》( CA)、英國的《劍橋科學文摘》和聯合國的《水科學和漁業文摘》(ASFA)收錄;被中國的《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國海洋文獻資料庫》等十幾個資料庫收錄。
《中國海洋湖沼學報》(英文版)是由中國海洋湖沼學會主辦、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承辦的一級學報類學術期刊,1982年創刊。該刊主要刊登內容為海洋湖沼科學及相關的生物、水產養殖、物理、氣象、化學、地質、水文、地貌、工程、環保、遙感、儀器等方面的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包括論文,簡報,綜述等。該刊已被SCI-E、CA、AJ、BA、OA、ASFA、BIOSIS、CBA、南非NISCSA、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C)、中國學術期刊文摘、海洋文獻資料庫、中國生物學文獻資料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核心期刊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以及中國台灣CEPS等文摘雜志及資料庫收錄。
《海洋與湖沼》學報是中國海洋湖沼學會主辦的、中國海洋湖沼科技領域最有影響的基礎性綜合學術刊物之一。該刊創辦於1957年,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相建海所長擔任主編。刊物以報道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成果為主,特別重視刊載有影響的重要技術研發成果的論文。刊物內容涉及水圈范圍內的生物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等學科及其分支學科,形式有論文、研究簡報、高新技術、高水平綜述、學術爭鳴等。自 2002 年起,《海洋與湖沼》是中國水科學領域唯一受中國科協擇優資助的期刊,同時也是受中國科學院擇優資助的刊物。據中國科技信息所資料顯示,1996—2006年《海洋與湖沼》的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均居中國水科學領域期刊首位,其中2006年的影響因子為 1.634(他引率為0.9), 總被引頻次為 1772次。
《海洋科學集刊》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1959年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曾呈奎先生創辦,系海洋科學領域綜合性刊物,以報道基礎理論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為主,特別是以生物學的分類學科為重點,並已作為核心期刊被聯合國《水科學和漁業文摘》、中國海洋文獻資料庫、《海洋文摘》、《中國生物學文摘》、中國生物學文獻資料庫、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清華光碟版)和中國科技期刊精品資料庫收錄。 1994年及1995年該刊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列為被引頻次最高期刊前500名之一。
『貳』 我國有什麼海洋的科研成果
1、在國際上率先完成了對蝦白斑綜合症病毒(WSSV)的全基因組序列測定,該項工作連續兩年被評為我國十大科技基礎性工作和十大科技新聞之一;此研究工作進展在當年《Nature》雜志上給予連續追蹤報道,為海洋病毒的研究工作開辟新的途徑。在此基礎上,開發了實用的WSSV快速檢測PCR試劑盒,並在福建、遼寧、山東、浙江、廣東、廣西和海南等沿海地區推廣應用,為該病毒的早期預報檢測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該項目2006年獲得國家海洋局「海洋創新成果一等獎」。
2、建立了我國首個深海微生物研究平台,擁有深海高壓培養設備,具備深海高壓環境模擬實驗條件;開展深海微生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建立了國家海洋微生物資源庫,發表近百篇論文,大部分被SCI收錄,為我國深海生物資源研究與開發奠定了良好基礎。
3、主持勘定福建—廣東、廣東—廣西、廣東—廣西—海南等省區海上邊界,並獲國務院批准執行。
4、向IPY提交的南北極海區碳通的對比研究被WMO聯合委員會評價為是IPY的核心項目,大大提高我國在極地研究方面的國際地位.
5、主持編寫和修訂了《海洋監測規范》、《海洋污染調查規范》、《海水水質標准》、《海洋生物質量》、《海洋自然保護區管理技術規范》等國家標准。
6、出版有《中國海洋生物種類與分布》,《中國海灣志》福建、廣東、海南分冊,《南極地區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作用研究成》、《北極海洋環境海氣相互作用研究》、《赤潮及其防治對策》、《文昌魚生殖神經內分泌生理學論文集》、《中華白海豚保護》等幾十部專著。
7、主持《南海中部調查圖集》、《南海海洋水文氣象圖集》《南海環境圖集整編——生物分冊》 、《南海環境圖集整編——化學分冊》等大型海洋基礎資料圖集的整編工作,積累了豐富的海洋實測資料。
8、開發建設了基於ArcGIS系統、Oracle資料庫組件的台灣海峽及南海的海洋水文、氣象數據管理及信息演示系統,是台灣海峽及周邊海域等敏感地區首部匯集全面資料的信息系統。
9、廣泛開展國內外合作與交流,先後與國內數十家高校、院所以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有關機構建立了交流與合作關系。成功組織召開了「海洋極端生物國際研討會」、 「中法海洋科學雙邊研討會」、「南中國海海洋生物多樣性研討會」等多個大型國際學術會議。
『叄』 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取得豐碩成果,4月15日乘坐「雪龍」號凱旋.據新華社消息,國家海洋局宣布,中
(1)由於南北半球的季節相反,當北半球為春節前後時為冬季,此時正值南極地區的暖季,又為極晝時期,去南極考察最適合.
(2)極地酷寒,多狂風,降水稀少.夏季出現極晝時,太陽總在地平線上,但太陽高度小,陽光嬌弱無力,根本無法驅散冰原上的寒氣.冬季出現極夜時,長夜漫漫,暴風雪在冰原上不停地咆哮,縱橫交錯的冰隙隨時有可能將隊員吞沒. 北極熊(白熊)素稱「冰海霸王」,是北冰洋的象徵,南極地區沒有.
(3)從圖中看出,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冰穹A點位於東西半球的東半球,它位於南極點的正北方向,圖中我國另外兩個南極考察站C長城站與B中山站中,中山站位於南極圈內,有極晝極夜現象.
(4)隨著人類對兩極地區的影響日益廣泛,那裡原有的安寧環境被無情地破壞了,為了保護最後一塊土地不被污染,各國考查船都要把生活垃圾轉運回國.
(5)從圖中的海陸輪廓、代表動物、地球自轉方向、經緯度等可以判定本圖為南極地區.
故答案為:(1)A;(2)D;(3)東;B;(4)保護最後一塊沒有被污染的土地;(5)海陸輪廓、代表動物、地球自轉方向、經緯度等.
『肆』 2012年我國有哪些海洋技術成就
2012年中國海洋十大科技進展」。評選結果如下:
1.「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首次突破7000米。
實現了我國深海裝備和深海技術的重大進步,是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新成就,對於促進海洋科技發展,提升認識、保護、開發海洋的能力,推動我國從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邁進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2.中國殲—15戰斗機成功著陸、起飛「遼寧艦」。
這是我國第一代艦載戰斗機殲—15首次出現在世人面前。
3.中國政府向聯合國正式提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東海二百海里以外大陸架外部界限的部分劃界案」。
這是一次科學和法律交匯下共同完成的重要成果。
4.我國近海資源環境綜合調查與評價專項(簡稱「908專項」)通過總驗收。
908專項的圓滿收官,基本摸清了我國近海家底,有力支撐了我權益維護、海洋開發、海洋管理、防災減災、環境保護及科技創新等各領域的發展需求。
5.「海洋石油981」在南海正式開鑽。
標志著我國海洋石油深水戰略邁出實質性步伐。
6.中國極地科考船「雪龍」號首次穿過北極東北航道,由太平洋穿越北冰洋到達大西洋。
此舉不僅為我國海洋科學考察打通了一條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北極通道,更為我國船舶利用北極通道提供了一個成功範例。
7.「科學」號調查船正式交付使用。
「科學」號調查船的交付使用,標志著我國海洋科學考察能力上了一個新台階,為海洋科研從淺海走向深海,從近海走向大洋,從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跨越,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科研支撐條件。
8.「海洋二號」衛星實現在軌交付。
通過自主創新,實現了我國衛星遙感能力水平的五大提升。工程研製突破了高精度有效載荷、精密測定軌等關鍵技術,在多個技術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9.國家海域動態監視監測管理系統應用無人機實現首航。
無人機成功首航,標志著無人機正式應用到國家海域動態監視監測管理系統中,實現了海域三維可視化監管。
10.中國大洋第26航次第5航段科考中,在南大西洋獲取1.2噸多金屬熱硫化物樣品。
我科考船在南大西洋水深近3000米處獲取了1.2噸多金屬熱硫化物樣品,是迄今為止單次獲得多金屬硫化物樣品量最多的一次,成為我國大洋科考史上又一個里程碑,為我國海底硫化物資源探查和相關科學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伍』 中國的南極科考取得了哪些成果
中國南極科考站目前總共有四個,分別是中國南極長城站、中國南極中山站、中國南極昆侖站和新建的中國南極泰山站。
長城站
地理環境
長城站建成於1985年2月20日,坐落在南設得蘭群島喬治王島;地理位置為:南緯62度12分59秒,西經58度 57分52秒。
長城站所在的喬治王島,是南設得蘭群島中最大的一個島嶼。北面鄰德雷克海峽,與南美洲的合恩角相距960公里;南面隔著布蘭斯菲爾德海峽與南極半島相望,距離約130公里。在該島上,除長城站外,還有其他國家設立的7個考察站。與中國站相鄰的有:智利的費雷站,俄羅斯的別林斯高晉站,烏拉圭的阿蒂加斯站和韓國的世宗王站。
長城站佔地面積約2.5平方公里。站區系火山岩組成的丘陵地形,呈台階型,西高東低,平均海拔高度10米.地表由卵礫石和砂石組成,平均1.2米以下為永久凍土層。
長城站的氣溫據1985年以來觀測資料表明:夏季代表月一月平均氣溫為1.3℃,最高為11.7℃,最低為-2.7℃;冬季代表月七月份平均氣溫-8℃,最高為2.6℃,最低為-26.6℃。年降水量630毫米左右,以降雪為主。暴風雪頻繁是長城站的最大特點,每年大風((17米/秒)日數在60天以上,最大風速可達40.3 米/秒。
科考設施
長城站現有大型永久建築10座,包括生活棟,科研棟、氣象棟、文體棟,發電棟,綜合庫,食品庫等。夏季可容納60人左右考察,冬季可供20人左右越冬考察。
科考項目
越冬期間的主要常規科考觀測項目有:氣象、高分辨衛星雲圖接收、地震、電離層觀測。
中山站
建設歷史
中國南極中山站簡稱中山站,是中國在南極洲建立的科學考察站之一,建立於1989年2月26日,是以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者孫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
地理環境
中山站位於在南極大陸的拉斯曼谷陵上。站址距北京12553.160千米。(69°22'24"S, 76°22'40"E)。它以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者孫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中山站位於東南極大陸伊麗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的維斯托登半島上,其地理坐標為南緯69度 22分24秒、東經76度22分40秒,與北京的方位角為32度30分50秒。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地處南極圈之內,位於普里茲灣東南沿岸,西南距艾默里冰架和查爾斯王子山脈幾百千米,是進行南極海洋和大陸科學考察的理想區域。離中山站不遠處有澳大利亞的勞基地和俄羅斯的進步站。
中山站位於南極大陸沿海,氣象要素的變化與長城站差別較大,比長城站寒冷乾燥,更具備南極極地氣候特點。中山站年平均氣溫零下l0攝氏度左右,極端最低溫度達下36.4攝氏度;中山站地區受來自大陸冰蓋的下降風影響,常吹東南偏東風,8級以上大風天數達174天,極大風速為43.6米/秒;降水天數162天,年平均濕度54%,全年晴天的天數要長城站多得多。中山站有極晝和極夜現象,連續白晝時間54天,連續黑夜時間58天。中國在南極所建立的兩個考察站都設有氣象站,都已在世界氣象組織注冊,全年對各氣象要素進行不間斷的觀測。建築和生活設施
科考設施
中山站建站以來,經過多次擴建,現也初具規模,有各種建築15座,建築面積2700平方米,其中包括辦公棟、宿舍棟、氣象棟、科研棟和文體娛樂棟,以及發電棟、車庫等。
中山站設有實驗室,配備有相應的分析儀器設備,可供科學考察人員對現場資料和樣品進行初步分析研究。站上的氣象觀測場、固體潮觀測室、地震地磁絕對值觀測室、高空大氣物理觀測室等均配備有相應的科學觀測設備和儀器。中國南極考察隊員在中山站全年進行的常規觀測項目有氣象、電離層、高層大氣物理、地磁和地震等。
昆侖站
建設歷史
2008年10月16日,國家海洋局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中國第25次南極考察隊將執行南極內陸站建設和考察、中山站建設改造以及南大洋科學考察等任務。
昆侖站於2009年1月27日勝利建成,是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上的科學考察站。
地理環境
昆侖站位於南緯80度25分01秒,東經77度06分58秒,高程4087米,位於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冰穹A西南方向約7.3公里。這也是中國繼在南極建立長城站、中山站以來,建立的第三個南極考察站。
由於選址在冰天雪地中,雪層會不斷積累,因此該考察站考慮了年積雪速度,設計壽命為10年。
泰山站
命名由來
國家海洋局之所以將新建的伊麗莎白公主地南極夏季站命名為中國南極泰山站,是因為五嶽之首的泰山,在國內和國際上有極高的知名度,「泰山站」也是上次我國南極內陸站在全國征名中得票數僅次於「昆侖站」的名字。泰山站位於中山站與昆侖站之間,在海拔高度上與昆侖站遙相呼應,同時能覆蓋格羅夫山等南極關鍵科考區域。泰山站不僅將成為中國昆侖站科學考察的前沿支撐,還將成為南極格羅夫山考察的重要支撐平台,進一步拓展中國南極考察的領域和范圍。
地理環境
泰山站於2014年2月8日正式建成開站。這是中國在南極建設的第四個科學考察站,位於中山站與昆侖站之間的伊麗莎白公主地,距離中山站約520公里,海拔高度約2621米,年平均溫度-36.6度,可滿足20人度夏考察生活,總建築面積1000㎡,使用壽命15年,配有固定翼飛機冰雪跑道,是一座南極內陸考察的度夏站。
科考設施
新建的泰山站規模跟昆侖站大體相當。它是一個三層高架結構,高度大概20多米,外形很像中國的一個燈籠的造型。
除此之外,泰山站還會擁有一個很給力的廚房。它是具備開火條件的,有專門的廚房,但是也不像我們這樣可以隨意烹飪咱們自己所吃的食物,主要還是對食品進行加熱這樣一個功能,就是對已經做熟的食品或者是對半成品進行加工加熱的做法。
『陸』 中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下水,中國科研有何重大成就
中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下水,這對於中國科研有什麼幫助呢?我們現在的這個時代是一個高科技發展的時代,現在科技在高速發展,如果我們只是一味的固守老本而不去發展那麼我們就會落後。在之前我們已經有了那麼一段落後的歷史,清朝政府盲目自大,一味的認為自己是天朝上國結果給我們帶來了長達百年的屈辱史。而現在我們已經自立,為了不讓歷史重演我們現在需要自己發展,而現在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科技的實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現在那些大國的實力基本都是靠這些科技來提升自己的。
『柒』 「向陽紅01」綜合科考取得什麼成果
「向陽紅01」完成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凱旋。
在海洋與氣候方面,環球航次穿越東亞季風、南亞季風、非洲季風和澳洲季風等多個季風系統,對季風系統之間、季風與洋流之間、高低緯度之間的內在聯系過程與機理進行了調查與研究。
「向陽紅01」是我國新一代具有無限航區及全天候觀測能力的海洋綜合科考船,於2016年6月交付使用,滿載排水量4980噸,船長99.8米,寬17.8米,續航力1.5萬海里。
來源:新華網
『捌』 中國海洋事業發展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中國海洋事業發展取得的成就:
2012年6月,隨著「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潛至7062米海底並開展作業,中國具備了載人到達全球99.8%以上的海底進行作業的能力。2013年,「蛟龍」號成功開展試驗性應用航次,邁出了業務化運行的第一步。
2014年4月,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凱旋。257名科考隊員在160天考察期間,圓滿完成30項科考任務、15項後勤保障任務,在南極建立了中國第四個科學考察站—泰山站,進一步拓展了中國南極考察的廣度和深度。
中國在西北太平洋海底申請的3000平方公里富鈷結殼勘探礦區獲得國際海底管理局核准。隨著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範順利實施,海洋科技創新不斷深入,中國正在逐步突破制約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生態保護的科技瓶頸。
(8)中國海洋科考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發展海洋事業的意義
堅定走向海洋,建設海洋強國。我國是海洋大國,海岸線漫長,管轄海域廣袤,海洋資源豐富。習近平同志指出,海洋事業關系民族生存發展狀態,關系國家興衰安危。
作為一個陸海兼備的世界大國,堅定走向海洋、建設海洋強國對於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縱觀人類發展史,走向海洋是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必由之路。我國堅定走向海洋,堅持走的是依海富國、以海強國、人海和諧、合作共贏的發展道路。我們要著眼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全局,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陸海統籌,通過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方式,扎實推進海洋強國建設。
『玖』 中國古代海洋著名的發明和成果
除了四大發明以外,還有如下發明創造: 魯班(建築)——春秋戰國時代魯國人,姓 公輸,名般,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建築師.魯班他有很多發明創造,如木工用的 鋸子、曲尺、墨斗、刨子、鏟子、鋪首、鑽、鑿等,攻城用的可活動的雲梯.相傳,鎖也是魯班發明的.
喻皓(建築)——亦稱預浩,是中國五代末年,北宋初年的建築師.出生於杭州,他設計的最傑出的建築是北宋國都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安遠門內開寶寺中的靈感塔.他還寫了一部木工手藝的書《木經》,共 3 卷.他有造塔魯班之稱.
祖沖之(數學)——南朝的祖沖之利用劉微的割圖術提出了 л的更精確的上下界. 即3.1415926〈л〈3.1415927.
劉微(數學)——225-295年,魏晉時期的劉微,發明了割圖術的方法,他取л值3.14.他還發明了介線性方程組的新分法.提出了不定方程問題,建立了等差級數前幾項和公式.劉微應和歐幾里德、阿基米德相提並論.
朱世傑(數學)——中國元代數學家.1299 年編撰成中國第一本算學啟蒙,從四則運算到天元術,形成了較完整的體系.1303年,他又寫成了 《四元玉鑒》,把天元術推廣為「四元術」,這是一種高次方程的解法(最高可包括4個未知數).歐洲到 1775 年才提出同樣的解法「消元法」.美國科學史家薩頓評價他所著的《四元玉鑒》是整個世界中最傑出的數學著作之一.
張衡(天文學)——是中國東漢時期的天文學家.對在宇宙結構的認識上,張衡是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認為:天像個雞蛋殼,地像雞蛋黃,天大地小,他認為天殼之外還有無限的宇宙.張衡設計和製造了漏水轉渾天儀、候風地動儀,並對日月星辰做了許多觀測和分析.他測量出了太陽和月亮的角直徑是周尺的1/736,即29'24'.他統計出在中國的中原地區能看到的恆星約有2500顆.國際天文學會為了紀念張衡對天文學的突出貢獻,將月球上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
郭守敬(天文學)——是中國元代傑出的天文學家.他創制了高表、玲瓏儀、觀象台計 16 種儀表,儀器專門測量天體使用.還製作了簡儀,現存紫金山天文台.郭守敬測定了黃赤交角.法國科學家 Laplace 提出黃赤交角變小理論,引用的根據就是郭守敬的.丹麥天文學家第谷所做的同類測量比郭守敬晚300年.
石申(天文學)——戰國時期的天文學家,石申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西漢後,人們尊稱「天文」一書為「石氏星經」.書中標有 121 顆恆星的位置,書中還記有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及交食等情況.石申編制了最早的星表.並稱之「少陽」已認識到能自身發光.
劉焯(天文學)——隋代天文學家.創制了《皇極歷》,他首先考慮到了日、月視運動的不均勻性,創立了等間距二次差內插法.計算日月視運動的速度.同時他把差歲改為 75 年差一度.
一行(天文學)——唐代天文學家.他編制出一部新的歷法《大衍歷》,它包括十篇歷議,是古代非常先進的歷法.早在公元前 13 世紀,中國人以太陽和月亮運動為依據,創立了一種陰陽歷法.
楊忠輔(文學家)——中國南宋時期天文學家.他創制了《統天歷》,他確定回歸年長度為 365.2425 日.並發現回歸年長度有消長現象.
洛下閎(天文學)——中國漢代天文學家.改創了赤道式儀器,定下了赤道式渾儀的基本結構.
蘇頌(天文學)——中國宋代天文學家.和韓公廉合作製成了天象儀及水運儀象台,是中國古代第一架天象儀.有 8 人高,每層有門,一到時間門開,木人出來報時(後面有漏壺和機械繫統).
莘七娘(燈具)——在10世紀時發明了松脂燈(孔明燈)作為打仗時的信號燈,這是中國人最早利用熱氣球.同時發明了走馬燈,這是航空燃氣渦輪的始祖.
裴秀(平面繪圖)——224~271 在中國最早創立了繪制平面地圖的理論「制圖六體」.並繪制了《禹貢地域圖》.
馬鈞(機械設計)——三國時代魏國人,傑出機械設計和創造家.三國時代創制了龍骨水車(又叫翻車),他能連續提水,灌溉用的水機具——桔槔.結構非常巧妙,有天下之名巧之稱.馬鈞,字德衡,三國時曹魏人,是當時聞名的機械大師.他不僅製造了指南車、記里鼓車,而且改進了綾機,提高織造速度;創制翻車(即龍骨水車);設計並製造了以水力驅動大型歌舞木偶樂隊的機械等,可惜,他的生卒年並無詳盡記載,只知道他當過小官吏,並因不擅辭令,一生並不得志.到宋代,盧道隆於1027年製成記里鼓車,以及吳德仁於1107年同時製成指南車和記里鼓車的詳情,則被記載於《宋史?輿服志》中.記里鼓車又名記道車、大章車.它是利用車輪帶動大小不同的一組齒輪,使車輪走滿一里時,其中一個齒輪剛好轉動一圈,該輪軸撥動車上木人打鼓或擊鍾,報告行程,第一個在史書中留下姓名的記里車機械專家,是三國時代的馬鈞.記里鼓車是減速齒輪系的典型.它也是現代計程車、計速器的重要祖先.它的報告里數的設計,也是近代所有機械鍾表中報時木偶的始祖.
李春(橋梁設計)——605~617 年,首創了在主拱圖上設小腹拱的敞肩式拱橋.有名的趙州橋就是他設計的.
丁緩(發明家)——漢代,在 180 年生於長安.發明的物品有被中香爐、常滿燈、旋轉風扇,有長安巧工之稱.
沈括(科學家)——1031~1095 年,宋朝科學家,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
杜詩(水力鼓風機)——91~不祥,河南人.首創了水力鼓風設備水排.即利用水力推動風扇鼓風.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風機,比歐洲早了 1100 年.
浦元(淬火技術)——三國時期.首創淬火技術,使鋼刀堅而有彈性.
孫子(算經)——三國時期,乘余定理的起源一題為「物不知數」,寫了「孫子算經」一書系統論述了籌算記數制.
秦九韶(數學)——中國數學家.寫有《數書九章》,創立解一次同餘式的「大衍求一術」和求高次方程數值解的正負開方術.
李治(數學)——中國數學家,著有「測園海鏡」是中國第一本系統改述「天元術」的巨書.
墨子(思想家)——公元前 400 年,墨子一書論述了杠桿平衡,提出光是直線傳播的論點. 《墨經》中記載的研究成果有:光的直線傳播、物影的生成、雙影的生成、光的反射現象、物象大小所關涉的條件、平面鏡成像、凹面鏡成像和凸透鏡成像等若干方面,其中最著名的是「小孔成像」理論.數學(已科學地論述了圓的定義)、力學(提出了力和重量的關系)等自然科學的探討,可惜的是,這一科學傳統也因此書在古代未得到重視而沒能結出碩果.
『拾』 中國海洋領域的成就
2012年6月,隨著「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潛至7062米海底並開展作業,中國具備了載人到達全球99.8%以上的海底進行作業的能力。2013年,「蛟龍」號成功開展試驗性應用航次,邁出了業務化運行的第一步。
2014年4月,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凱旋。257名科考隊員在160天考察期間,圓滿完成30項科考任務、15項後勤保障任務,在南極建立了中國第四個科學考察站—泰山站,進一步拓展了中國南極考察的廣度和深度。
中國在西北太平洋海底申請的3000平方公里富鈷結殼勘探礦區獲得國際海底管理局核准。隨著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範順利實施,海洋科技創新不斷深入,中國正在逐步突破制約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生態保護的科技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