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做挑戰杯比賽時,請一老師作指導老師,他給了一個課題,後來他的指導很少,我又找了其他老師指導。現在
呵呵呵,你自己做的有些不妥,做課題不能今天找這個,明天就去找那個!我認為你之前的老師的做法很正常啊,也是很正確的做法!給你個好點子已經算是為你做好了一半的工作,我支持你之前的老師!你們現在不要談維權,如果真算的話,是你們侵權了!
2. 我是一名大學生,老師讓我們在學院里做一個社團,最終目標是做「挑戰杯」,先期應該做什麼
1、團隊組成的目標
2、團隊的服務宗旨
3. 大學生當挑戰杯指導老師有證書嗎獎勵是和成員一樣的嗎
有證書,和團員一起。
在全國教學成果、教師教學能力競賽,以及指導學生參加全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和「挑戰杯」等比賽獲最高獎的教師,可獲獎勵50萬元。
這一獎勵被列入《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單項獎勵實施辦法(修訂)》(下稱「辦法」)。其中規定,將最高獎勵獎金50萬元授予教學成果、教學資源庫、教學團隊、教學名師、教師教學能力競賽,以及指導學生參加「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和「挑戰杯」等六類項目中獲國家級最高級別獎的教師。
《辦法》同時對重點專業或專業群、優秀教育案例、以及其他政府及教育部門頒發的獎項獲得個人和集體提供獎勵。包括對重點專業(群)類、精品(示範)課程類、專業(群)資源庫類、教學團隊類、示範性職教集團(聯盟)類,實踐(訓)基地,教育案例類,最高獎勵5萬元;對指導學生競賽獎項目,最高獎勵3萬元;對由政府及其主管部門頒發的其他獎項,最高獎勵2萬元等。
4. 挑戰杯獲獎有用么
挑戰杯獲獎有用,通過該賽事已經產生了不少人才。
競賽獲獎者中已經產生了兩位長江學者,6位國家重點實驗室負責人,20多位教授和博士生導師,70%的學生獲獎後繼續攻讀更高層次的學歷,近30%的學生出國深造。
他們中的代表人物有:第二屆「挑戰杯」競賽獲獎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中國十大傑出青年、北京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鄧中翰。
競賽意義:
1、吸引廣大高校學生共同參與的科技盛會。從最初的19所高校發起,發展到1000多所高校參與;從300多人的小擂台發展到200多萬大學生的競技場,「挑戰杯」競賽在廣大青年學生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顯著增強。
2、引導高校學生推動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渠道。成果展示、技術轉讓、科技創業,讓「挑戰杯」競賽從象牙塔走向社會,推動了高校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挑戰杯
5. 想搞挑戰杯,怎麼才能讓老師給項目你做呢
1.找自己比較熟悉的老師,需要找有一定經驗的老師,而且有時間、願意帶你的老師;
2.老師一般只把項目給讓自己放心的學生,所以要展現出自己的實力和誠意;
3.如果找不到老師給項目,就找前幾屆關系好的學長學姐,問他們是否有項目,可以繼續使用;
4.前面幾個方法都不行的話,就自己找項目了,一般化工、城建、物理方面等理工科的學生會有一些比較好的項目,學習財務管理、人力資源、財務分析的同學可以找這些專業的同學聯合起來做挑戰杯。
6. 關於挑戰杯選老師的問題~謝謝賜教
我也正在參加挑戰杯,選擇一個合適的指導老師是非常重要的,你一定要多努力點就找他了,一句話,主動點!
7. 請問挑戰杯創業大賽一個項目可以有幾個指導老師一個項目三個指導老師可以嗎
只能有一位指導老師。
大賽以院校為單位進行報名,由一名指導老師和四名在校學生組成參賽團隊。所有參賽人員一經報名,不得更換。
大賽分為:校內選拔賽、省市預選賽、區域半決賽以及全國總決賽四段賽事。其中,校內選拔賽由各參賽院校自行組織;省市預選賽由大賽組委會統一組織,並根據競賽晉級規則選出優勝團隊晉級區域半決賽;區域半決賽決勝團隊將晉級全國總決賽。總決賽將根據綜合成績排名,分別頒發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一等獎隊伍將進入「創業之星」爭奪賽,冠軍將獲得10萬元創業基金。
(7)挑戰杯學生用老師成果擴展閱讀
1、主辦單位
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教育部和全國學聯、承辦高校所在的省政府
2、承辦單位
每屆由一所高校承辦,需要向主辦單位申辦、答辯。
3、大賽規則
大賽以「電子對抗系統」和「ERP管理軟體」為競賽平台,以創業計劃書為基礎,並由教育部相關領導、高校專家與國內外知名企業高管評審團點評及網友投票的方式進行綜合評判。
4、賽前培訓
需要參加賽前培訓的院校可填寫培訓申請表上報大賽組委會當地報名處,由大賽組委會統一安排賽前培訓。
8. 大學生挑戰杯是根據已有成果申報的嗎
大學生挑戰杯是根據已有成果申報的。
競賽的方式:高等學校在校學生申報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科技發明製作三類作品參賽;聘請專家評定出具有較高學術理論水平、實際應用價值和創新意義的優秀作品,給予獎勵;組織學術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覽、轉讓活動。
9. 在這么多屆挑戰杯大賽中,有多少的學生作品真正被用於實踐中了對學生的真實鍛煉是什麼
學生還在學習階段,是思維火花最旺盛的時候,這時候有很多想法將它記錄下來,參加大賽。雖然最後不一定被用於實踐中,但是卻能很好的保持一種思考的習慣。
到了畢業後良好的思維方式及具有工作經驗,兩者結合,可達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