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跪求畢業論文前人的研究成果怎麼寫
先下載一個采編讀瀏覽器,然後搜索前人的相關成果,然後用采編讀瀏覽器去摘抄,最後整理一下就可以了。
B. 前人研究概況
東北地區中—新生代盆地形成的動力學背景主要基於槽台學說和板塊學說兩種大地構造理論。依據著名的「蒙古弧」地槽褶皺帶以西伯利亞地台為核心的認識,東北地區被劃歸巨型東亞華力西地槽褶皺帶,提出了地槽發展的多旋迴模式(黃汲清,1945;黃汲清等,1962)。這一模式將該區主體分為內蒙古—大興安嶺和吉黑兩個多旋迴演化的華力西期地槽褶皺系,以佳木斯地塊為代表的變質構造單元是「興凱運動」最終固結的前寒武紀地塊。20世紀70年代,黃汲清等(1977,1980)又根據生物群特點的不同,將延邊地區從吉黑褶皺系中劃出,歸入濱太平洋地槽褶皺系。任紀舜等(1984)強調了印支運動在本區構造演化中的重要性,認為印支期是本區多旋迴地槽褶皺系的最終褶皺期。在槽台多旋迴理論發展的同時,尹贊勛和李春昱等把板塊構造理論引入我國。李春昱(1984)首先應用板塊構造理論劃分了中國大陸的板塊構造輪廓,在東北地區劃分了4條板塊俯沖帶:①大興安嶺西側的德爾布干早古生代俯沖帶;②索倫山-賀根山晚古生代俯沖帶;③華北板塊以北的陰山-圖們晚古生代俯沖帶;④那丹哈達嶺早中生代俯沖帶。這一劃分方案將索倫山-賀根山晚古生代俯沖帶作為華北板塊與西伯利亞板塊的最終碰撞縫合帶,將那丹哈達嶺早中生代俯沖帶作為太平洋板塊向東亞大陸俯沖的標志,並認為這是導致東北地區寬闊的中生代鈣鹼性岩漿岩帶和東部深源地震發生的原因。至此,多旋迴地槽褶皺系和板塊俯沖構造觀點成為指導該區地質研究工作的兩種基本模式。
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國內外學者在內蒙古中部和吉黑東部以板塊構造理論為主導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相繼發表(楊國龍等,1991;胡驍,1990;王荃等,1991;邵濟安,1991;肖序常等,1991;唐克東等,1991;陳叢雲等,1991;陳琦等,1992,1993;張貽俠等,1989;張興洲等,1991,1992;曹熹等,1992;水谷申治郎等,1989;張慶龍等,1990;邵濟安等,1991)。俄羅斯學者也大多應用板塊構造觀點對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大地構造性質進行了研究,進一步明確了蒙古-鄂霍次克帶是興安-布列亞地塊與西伯利亞板塊碰撞的產物;布列亞地塊是在古生代期間拼貼到華北和西伯利亞板塊之間的(Zonishain等,1990;烏沙科夫,1990,1994;N atalin等,1990,1991)。
20世紀90年代,配合國際岩石圈研究計劃,我國實施了覆蓋中國大陸的11條地學大斷面,其中,橫跨東北地區的滿洲里-綏芬河地學斷面首次通過深部地球物理與區域地質的綜合研究,提出我國東北及鄰區由諸多微板塊拼合而成的認識(張貽俠等,1998)。謝鳴謙(2000)也應用拼貼板塊的概念解釋東北地區的大地構造演化,提出中國東北及鄰區的大地構造格局主要由微板塊及其之間的褶皺帶所構成。
至此,板塊構造理論在東北地區古生代以來的大地構造演化研究中占據了主導地位。
C. 創業板 前人研究成果
什麼領域
D. 如何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
這個必須去中國知網看文章,大約50篇左右參考文獻吧,很累,沒辦法,就是這樣。同命!!!!!
E. 本課題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怎麼寫
先要去查閱與本課題有關的研究資料,主要關注(就是前任主要研究成果):
1.相關研究已專經研究到什麼地步。屬
2.相關研究進幾年來不同流派的主要觀點,進行簡要的敘述。
3.前人已經得出的結論有什麼值得借鑒的和不足的。這部分要立足於你自己的課題研究,這是根本切入點,因為課題研究新穎性就在這里,需要你在前人的基礎上有創新和提高。比如前人研究的不足可以分觀點的局限性和研究手段(方法)的局限性等,這樣你可以針對前人理論中不足或者沒有涉及的方面進行研究。
4.最重要的這部分既要有事實依據,也要簡明扼要。就是說要對前人觀點進行整合,分析比同流派觀點背後的價值取向,可以適當地引用重要觀點。當然不要引用太多,關鍵還是在於你的概括,你分析得越清晰,你之後課題研究的思路就越清楚,畢竟這部分只是鋪墊部分不能顯得太復雜,這樣很容易頭重腳輕。
F. 前人研究成果
一、基礎地質及物化探成果
新疆東准噶爾卡拉麥里金礦帶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許多地勘單位在本區開展過不同比例尺和不同目的的地質工作,取得了大量的區域或礦床(點)基礎地質成果報告和圖件、物化探報告和圖件。其中主要成果有:
1876年,俄國地質學者O.C維雅洛夫在該區做了路線調查。
1931年,袁復禮在該區沿雙井子一帶做了路線調查,並於1956年在《地質學報》第36卷第2期發表了題為《新疆准噶爾東部報告》的文章。提出調查區屬於准噶爾陸台區的論點,並指出庫普千枚岩較老,南明水千枚岩較新。
1956年,新疆石油公司在該區南部做了1:100萬的路線調查工作。同年《地質集刊》第4號發表了蘇聯地質學家B.M.西尼村有關地質學術報告。西尼村假定調查區卡拉麥里山由古生代地層組成,色特克-北塔山由泥盆紀地層組成。
1957年,新疆石油管理局所屬113、114、116、117隊在准噶爾盆地東北緣進行了1:5萬的石油普查工作,對該區二疊紀以後的地層做了較詳細的調查研究工作,奠定了區內中生代地層的劃分基礎。
1958~1959年,新疆地質局第一測繪大隊六、七分隊進行了大面積1:100萬地質測量工作,編制了綜合地質報告和相應的圖件。該資料雖較系統,但研究程度很差,尤其對卡拉麥里山一帶地層全部劃分為上石炭統與實際相差較大。
1960年9~11月,新疆地質局第三測繪大隊一分隊再次對本區進行過1:20萬地質測量工作,對該區地層、侵入岩、礦產均有較詳細的認識,但未編寫報告。
1960年,新疆地質局物探大隊四分隊,對該區超基性岩帶分別進行了地面和航空磁測工作,對進一步尋找和圈定超基性岩帶起了一定的作用。
1960年以後,新疆地質局第五地質大隊在卡拉麥里山對超基性岩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普查工作,並對超基性岩的分帶進行了1:5萬簡測。
1963~1965年,為了配合該區鉻礦普查,由新疆地質局區域地質測量大隊一分隊對該區做了1:20萬地質圖重測工作。
1986~1989年,陝西地質礦產局物化隊對該區進行了1:20萬化探掃面工作,總結出了區內金異常分布規律。
1990~1994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當時為武警黃金第十五支隊)在本區先後對大沙溝、柳樹泉、蘇吉泉、東黑山、金山溝等金礦開展了地質普查和礦點調查工作,提交了大沙溝、柳樹泉、金山溝金礦三個礦區的地質普查報告和蘇吉泉、東黑山金礦的普查工作總結;同時在柳樹泉金礦提交C+D級資源量1.7 t,在金山溝金礦區提交C+D級資源量3.2t,探明小型金礦床兩處。
2003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薄科武等人對東准噶爾地區的卡拉麥里-莫欽烏拉成礦帶和庫布蘇成礦帶進行了調查,對上述金成礦帶地質特徵和成礦規律有了初步認識,並相繼發現了雙泉金礦、黃南金礦點、阿克塔斯金礦點、野馬泉金礦點、庫布蘇金礦點。通過路線地質調查、地化剖面測量、1:1萬地質簡測等工作手段,在雙泉金礦區發現了具有工業價值的1、2號脈,用槽探、露頭工程對1、2號脈進行了揭露和控制,提交預測資源量(334)12087kg。2004~2006年在雙泉礦區累計提交新增預測資源量(334)18059kg,推斷內蘊經濟資源量(333)5684kg。2006年在蘇吉泉東金礦區發現325、314、311、301、351金礦脈,共計算預測資源量(334)3455kg。
2003年至今,武警黃金第八支隊三中隊在卡拉麥里金成礦帶開展岩金地質普查工作。
2004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二中隊在北塔山、紅柳溝開展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工作。
2005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東准噶爾地區金成礦帶劃分及成礦預測研究工作。
2006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東准噶爾地區卡拉麥里金礦帶岩金預查地質工作。此次工作地表工程式控制制:對礦脈及蝕變帶地表由槽探工程系統控制,工程間距70~320m,一般在100~200m之間。對區內化探異常及成礦有利部位開展了1:5萬岩屑測量、1:5萬路線地質調查、1:1萬電法聯剖測量、1:1萬地化剖面測量,並結合稀疏槽探工程進行了異常查證,局部地區達到普查階段工作程度。
2006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東准噶爾卡拉麥里金礦帶岩金預查項目1:5萬岩屑測量專題工作。在東准噶爾卡拉麥里低山丘陵地區開展1:5萬岩屑測量檢查1:20萬區域化探異常。
2006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奇台縣東准噶爾地區卡拉麥里金礦帶岩金預查項目——蘇吉泉東金礦區物探專題工作。該區通過物探測量工作,查明了區內構造分布格局、分布特徵及區內金礦分布規律。推斷低阻破碎帶2條、含金屬硫化物地質體2條,並確定了其走向、傾向、延深及在地表出露位置。
2006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奇台縣雙泉金礦區及外圍岩金普查工作、成因成礦模式及找礦預測工作。此次工作分析了區域成礦地質環境,研究了礦床地質、地球化學特徵,總結了構造對金礦時空控製作用,建立了「雙泉式」金礦成因成礦模式,提出了礦區深部及外圍找礦靶區和找礦預測區。
2007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卡拉麥里成礦帶金及多金屬資源潛力評價工作。對科仍溫德爾區和巴斯克闊彥德區開展了系統的1:5萬岩屑測量,對區內化探異常及成礦有利部位開展了1:5萬路線地質調查、1:1萬地化剖面測量、礦產檢查並結合稀疏槽探工程進行了異常查證。大致了解了區內地層層序,主要構造的性質、規模、形態、產狀,區內岩漿岩的類型、規模、分布、形態;大致查明了區內礦產的分布、規模、形態、產狀及圍岩蝕變類型、分布范圍。
2007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青河縣庫布蘇北金礦區3號脈勘查地質工作。此次工作大致查明了庫布蘇北金礦礦體的分布、形態、規模、產狀及品位變化等特徵,大致了解了礦體在深部的延伸變化情況。
2008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東准噶爾卡拉麥里成礦帶金、鉻、錫預查項目1:5萬岩屑測量工作。在東准噶爾低山丘陵地區開展1:5萬岩屑測量檢查1:20萬區域化探異常。
2008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東准噶爾卡拉麥里成礦亞帶金、鉻、錫礦預查地質工作,對清水泉銅礦點開展了1:5萬路線地質調查、稀疏槽探工程揭露、探槽工程原生暈取樣工作。
2008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奇台縣南明水金礦區岩金普查總結(2005~2008)工作。通過系統的地質工作,大致查明了南明水金礦區礦脈地表分布、形態、規模、產狀及礦化、圍岩蝕變特徵;深部採用鑽探,配合坑探,大致查明了礦體形態、規模、產狀及深部厚度、品位變化情況;大致了解了礦石質量特徵,包括礦物共生組合、自然金類型及賦存狀態、礦石類型及結構構造等特徵;基本查明了礦床控礦因素、成礦地質條件及成礦規律、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
2008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奇台縣雙泉金礦區1、2號脈普查地質工作。地表槽探(淺井、采坑)工程式控制制:礦區地表有32個槽探(淺井、采坑)工程系統控制,工程間距一般為100~200m,最小56m。深部工程式控制制:雙泉金礦區2號脈淺深部1120中段由1個民采斜井(XJ1)控制,2號脈深部有17個鑽孔控制,控制斜深80~410m;1號脈深部由8個鑽孔控制,控制斜深50~230m。
2008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對新疆青河縣庫布蘇北金礦區3號脈進行了詳查。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基本查明庫布蘇北金礦礦體的分布、形態、規模、產狀及品位變化等特徵,基本了解了礦體在深部的延伸變化情況,加強外圍地質找礦。庫布蘇北金礦區礦化帶規模較大,含礦岩石蝕變閃長玢岩在礦化帶內延伸穩定,深部鑽探工程證明礦體向下有品位升高、厚度增加的趨勢。在地表沿礦化帶通過極少量的槽探工程也發現了多條礦化體,認為該礦床具備良好的找礦遠景。
2010~2012年,四川省核工業地質局二八三大隊對卡拉麥里構造帶1號金礦進行普查工作。通過三年的普查工作,對卡拉麥里1號金礦進行了地表及深部揭露工作。基本掌握了地表和深部破碎帶的含礦性及含金破碎蝕變帶的大致延深(伸)。大致查明了礦區內礦體的數量、形態、規模、產狀、厚度、品位的變化情況,對礦石結構、構造、礦物成分和化學成分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基本查明了區內礦體的空間變化規律和礦體富集規律。
二、科研成果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金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學者對卡拉麥里成礦構造帶及周邊地區開展了一系列研究,李錦軼、肖序常、唐紅峰和張旺生等地質學專家通過研究盆地周邊的蛇綠岩帶、花崗岩帶以及廣泛出露的基性超基性雜岩去認識大地構造演化歷史。目前無論是在大地構造上還是在礦產資源上都取得了很多新的認識。如在對該區蛇綠岩研究中,在卡拉麥里蛇綠岩帶中含有泥盆紀和早石炭世的放射蟲化石(李錦軼等,1990;舒良樹等,2003),與蛇綠岩伴生的斜長花崗岩中鋯石的SHRIMP U-Pb年齡為373Ma(唐紅峰等,2007),表明卡拉麥里地區的蛇綠岩可能形成於泥盆紀。由於研究的角度不同,對卡拉麥里的研究,不同的學者存在著不同的觀點。目前主要有三種觀點:①卡拉麥里構造的前身是泥盆紀初期形成的有限洋盆,在早石炭世晚期演變為陸間殘余海盆,晚石炭世發生強烈碰撞造山(李錦軼,1990);②卡拉麥里構造中,上志留統是碰撞造山後的海相磨拉石組合,而泥盆紀—石炭紀地層則是穩定構造體制下的沉積蓋層(何國琦等,2001);③卡拉麥里構造帶的晚古生代處於洋盆主要消減階段,發育有與現代西太平洋相似的弧盆構造(許維新,1989;姜耀儉等,2002;王宗秀等,2003)。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
成礦規律是指對礦床形成和分布的時間、空間、物質來源及共生關系諸方面的高度概括和總結。1892年法國的L.德洛內提出成礦規律的概念,在早期狹義上指金屬礦床成因研究。從20世紀中期開始強調所有礦床形成時空分布規律,後來蘇聯В.И.斯爾諾夫、Р.魯蒂埃等人都從不同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形成了全球成礦規律、區域成礦規律、礦區成礦規律以及單礦種為主的專門性成礦規律等不同的分支。蘇聯學者的研究強調地質構造與礦床時空分布規律,美國學者則強調礦床成因方面的研究。目前成礦規律的研究在中國已經發展的比較成熟,在我國,以陳毓川院士為代表進行成礦序列方面的研究,探討成礦規律,逐漸形成了從成礦地質背景、時間分布規律、空間分布規律、成礦物質來源規律以及礦床共生規律等方面的研究。不難看出,成礦規律是應用地學理論來研究礦床、成礦帶、成礦區的形成、時空分布、演化規律的方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目前地球化學已經在地質學領域廣泛的應用,許多學者已經運用同位素地球化學、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學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等方法對卡拉麥里構造成礦帶及其周邊地區進行了詳細地分析,主要的成果是卡拉麥里構造年代學、金的物質來源和成礦流體特徵等。遙感影像在該區也有廣泛的應用,這方面主要對卡拉麥里整體構造特徵和地層的分布特徵有了整體的把握和認識,有利於從宏觀上對該區進行研究,可以使研究者直觀明了地去認識卡拉麥里金礦帶。
G. 牛頓概括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總結出
【分析】 伽利略從斜面小車實驗總結概括出一條結論「如果物體在運動中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它的速度將保持不變,永遠運動下去」;法國科學家笛卡爾做了進一步的補充,運動的方向也不變,英國科學家牛頓概括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總結出了牛頓第一定律。其內容是:一切物體總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點評】 牛頓在科學上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獲得了崇高的榮譽,但是他非常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他說:「如果說我曾經看得遠一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上。」勤奮和悉心鑽研,是牛頓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H. 前人相關研究成果
前人關於本區古地熱場、煤化作用和煤層生烴作用的研究工作極少,且工作基本上是大區域性的,關於區內的詳細研究成果尚未見報道。盡管如此,前人工作仍是卓有成效的,其中的某些結論或學術觀點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啟示和線索。
張抗(1983)採用斷塊學說的觀點,研究了華北中生代大型沉積盆地的發育特徵,對中生代沉積厚度進行了恢復,發現本區三疊系沉陷中心位於南部的晉城—陽城一帶,沉積厚度達3000餘米,向北逐漸變薄,並認為本區在侏羅系和白堊系發生過沉積。周興熙等(1984)和仇復康(1993)採用TTI方法,孫國凡等(1985)、劉紹龍等(1986)和張抗等(1989)從區域構造和盆地演化角度,分別反演了華北中生界原始沉積厚度,得出了相似的結論。
楊起等(1988)在華北地區煤化作用的研究中,對沁水盆地煤級展布、煤的岩石學和地球化學等特徵進行了分析,測得晉城礦區鳳凰山礦煤系脈體包裹體的平均均一溫度為234~267℃,將晚古生代煤的煤化作用歷史劃分為穩定期深成變質、活化早期區域岩漿熱變質和活化晚期變質三個演化階段,認為本區較高煤級煤的形成是深成煤化作用與深成岩漿熱變質作用相互疊加作用的結果,晉東南陽城—陵川—高平一帶的正磁異常可能是燕山期深成隱伏岩體的反映。
研究區南部晉城一陽城—翼城一帶的高煤級煤一直延伸至豫西北的濟源—焦作地區。作者曾對豫西北晚古生代煤煤化作用古地熱場背景進行過研究,認為該區對煤熱演化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晚中生代古地熱場,其煤化作用最高古地溫溫度在200~300℃之間,古地溫梯度高達10~12℃/100m,古大地熱流密度值約為3~5HFU,異常古地熱鼎盛期的時限為幾至10Ma,即該期古地熱場具有高地溫梯度、高大地熱流密度值和瞬時性三個特點(秦勇等,1990,1992)。研究區東南緣與豫西北的煤級分布具有連續性,可以認為沁水盆地南緣的古地熱場特徵與豫西北具有極大的相似性。
自「八五」以來,石油部門對華北地區上古生界的有機成熟史和生烴演化進行了系統的區域性研究。冉啟貴等(1994)認為,沁水盆地上古生界有機質的成熟度是印支期前、後兩期地熱場相互疊加的結果,但是由於忽略了燕山期岩漿熱事件的影響,故認為本盆地不存在二次成熟及生烴作用。鍾寧寧等(1996)較為完整地考慮了熱歷史,但由於對沁水盆地中生代沉積史和煤層含氣性未做全面考察,盡管承認本區二次生烴作用的存在,但認為生成的烴類不具有保存條件。
I. 前人的研究進展
對洞庭湖第四紀地質的研究,最早見於1933~1949年李四光的第四紀冰川調查,田奇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湖南省地礦局水文二隊就湖區及周邊地區的第四紀地質條件,第四系地層層序劃分做了大量工作,保存有洞庭湖地區500多孔共10多萬米鑽探原始編錄、地層柱狀圖、樣品測試資料,如粘土化學成分、古地磁、孢粉、重礦物、顆粒分析等,完成了湖區第四紀地質研究、環境地質綜合評價的相應研究報告。如《洞庭湖地區地質環境調查及治湖對策研究》(皮建高等,1997);《長江中游洞庭湖水患區環境地質調查評價》(皮建高等,2002)。後者分別按覆蓋區和露頭區建立了地層綜合柱狀圖,基本查明了洞庭湖區泥沙淤積的時空分布特徵,認為洞庭湖的泥沙淤積經歷了九個淤積時段,不同時段淤積速率不同,其中四口形成前為1.84~2.78mm/a,四口形成後至1949年為8.21~9.9mm/a,1949~1995年為24.63~115.8mm/a。與此同時,水利部門及其他科研單位也對洞庭湖的第四紀地質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交了一系列的成果資料,如洞庭湖水利大事記、洞庭湖志、水利志、洞庭湖整治開發規劃、洞庭湖的變遷史、湖區基本資料、堤垸圖集、洞庭湖演變的歷史過程、東洞庭湖近代三角洲形成演變、洞庭湖區構造沉降-淤積系統分析等,上述成果資料均不同程度地研究了洞庭湖的第四紀地質及相關的氣候環境問題。
區內環境地球化學方面的工作主要有20世紀80~90年代由湖南省地礦部門完成的1:20萬區域化探工作。
人類活動遺址中的環境研究或環境考古學研究是從1988年開始的,湖南省文物部門何介均、顧海濱等率先在洞庭湖區開展了涉及孢粉、水稻硅酸體、植物種子、硅藻、古地貌等的環境考古工作,發表了大量環境考古論文、報告。較為有影響的如《洞庭湖區新石器早期文化探索》《距今七千年前的我國新石器遺存研究》《彭頭山遺址孢粉分析》《從城頭山遺址看大溪文化的古環境》《城頭山遺址水稻的綜合研究》等。湖南省在文物普查基礎上,於1996年出版了《中國地圖集》(湖南分冊)。截至1996年,共發現不可移動的文物點共9827處,其中古遺址4350處。尤其是洞庭湖西北部澧陽平原,發現的舊石器晚期—新石器遺址具有數量多、年代連續等特徵,在全國實屬罕見。其年代從舊石器早期一直延續至近現代。通過對該區一系列遺址的考古調查、發掘,在區內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考古學文化序列。悠久的文化、豐富的文獻和系統的考古資料,為人地關系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
有關科研單位和院校如復旦大學、省經濟地理所、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湖南師范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南京地理研究所、長江水利委員會等先後在洞庭湖研究中做了許多工作,取得了很多寶貴資料。
總之,在過去半個多世紀中,前人在洞庭湖地區已經作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取得了豐富的資料及成果,得出的認識均有一定的科學性。但遺憾的是湖南廣泛分布的第四紀紅土迄今未建立一套研究仔細的標准剖面,區內第四紀環境或地球化學環境演變歷史和規律的研究更為缺乏,地學研究與人文研究結合乏善可陳,難以在研究中體現以人為本、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思想。
J. 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怎麼寫
主要講述前人的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