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井岡山大學護理學院的科研成果
論文發表:80餘篇(核心期刊11篇)
教材編寫:全國教材:主編2部、副主編5部、參編12部
省級教材:主編2部、副主編1部、參編6部
科研課題:省級課題3項、市級課題10項、校級課題6項
教學設施:實驗室用房面積約1460平方米,實驗設備現代、齊全。省內外實習基地64個,二甲附屬醫院1所。
⑵ 為什麼說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開辟了中國革命唯一正確的道路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對於中國革命和中國發展進步具有重大意義,它點燃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創建了中國革命的第一個紅色政權,鍛造了一支體現無產階級性質的新型人民軍隊,確立了我們黨依靠群眾、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的群眾路線,培育了以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於勝利為主要內容的井岡山精神。井岡山革命斗爭開啟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偉大進程,成為中國革命不斷走向勝利的光輝起點。
井岡山革命斗爭最重要的歷史貢獻,就是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為中國革命找到了正確道路。
⑶ 建立了井岡山根據地後取得了哪些成果
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沒有革命的武裝斗爭,就不能進行有效的土地革命和發展革命根據地;沒有土地革命,紅軍戰爭就得不到群眾的支持,革命根據地也就不能鞏固和發展;不建設革命根據地,武裝斗爭就沒有後方的依託,土地革命成果就無法保持。 大革命失敗後,全國革命形勢處於低潮。毛澤東、朱德領導的井岡山工農武裝割據取得了顯著成績,創造了比較完整的經驗,從而在處境艱難的廣大革命者心中燃起了新的希望。正如毛澤東所說:"邊界旗子始終不倒,不但表示了共產黨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統治階級的破產,在全國政治上有重大的意義。在鞏固和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實踐中,紅軍創造了人民軍隊建設的一系列重要經驗,形成了以「胸懷理想、堅定信念,實事求是、勇闖新路,艱苦奮斗、敢於勝利,依靠群眾、無私奉獻」為主要內容的井岡山精神,對中國革命的進程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毛澤東闡述"工農武裝割據"是黨領導下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的密切結合: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沒有革命的武裝斗爭,就不能進行有效的土地革命和發展革命根據地;沒有土地革命,紅軍戰爭就得不到群眾的支持,革命根據地也就不能鞏固和發展;不建設革命根據地,
⑷ 用史實說明「井岡紅旗」大型雕塑有三層深刻寓意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經「三灣改編」後的秋收起義部隊到達寧岡,先後在寧岡、永新、茶陵、遂川等縣恢復和建立了黨組織,發展武裝力量,開展游擊戰爭,領導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紅色政權,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創立了黨領導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為中國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從城市到農村的偉大戰略轉移,走上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開辟了新的道路。說明中國共產黨的力量還很弱小,敵人很強大,革命的道路還很長。
也說明中共開始走向成熟,找到了正確的革命道路。證明了農村包圍城市的合理性與可行性。
(4)井岡山成果擴展閱讀: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是一個全面陳列和宣傳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斗爭歷史的綜合館。在這里,遊客們通過大量的歷史文物和翔實的歷史資料了解到那段艱苦卓絕的井岡山斗爭歷史: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在中國革命重心從城市轉向農村的道路上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隨後朱德、陳毅和彭德懷等人先後率領隊伍來到井岡山,與毛澤東的部隊勝利會師。
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對井岡山根據地的軍事「會剿」和經濟封鎖,取得了井岡山斗爭的勝利。
在展館最上面還新建了一座十分壯觀的「勝利的起點」的雕塑群,整個形狀像一隻展翅欲飛的雄鷹,象徵著和平和勝利;又似一個搖籃,象徵著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還象一座山,象徵著兩偉人以大山的胸懷身處井岡,放眼天下。
中心為毛澤東和朱德圓雕,兩翼為革命隊伍的勝利會師。雕塑長度為19.27米,寓意1927年中國共產黨人在這里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高度為8米,寓意今年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80周年。
⑸ 為什麼說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是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
(2017·黃石)新華社特稿《在歷史關節點上》這樣說:「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奮斗歷程,走了整整28年。期間.中國共產黨先後經歷了『日出東方』、『星火燎原』、『力挽狂瀾』、『燈塔指引』、『進京趕考』五個關鍵階段」。其中『星火燎原』是指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⑹ 有關井岡山的簡要介紹
井岡山位於江西省西南部,湘贛兩省交界的羅霄山脈中段,井岡山風景名勝區是1982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91年又被評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同時還是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全國十佳優秀社會教育基地。
風景名勝區總面積213.5平方公里,分為茨坪、黃洋界、龍潭、主峰、桐木嶺、湘洲、筆架山、仙口八大景區。八大景區目前只不同程度地開發建設了四大景區,開發潛力巨大。
井岡山集革命人文景觀與旖旎的自然風光為一體,革命勝跡壯麗河山交相輝映光照千秋,風景名勝區有60多個景點,320多處景觀景物。景觀分為八大類:峰巒、山石、瀑布、氣象、溶洞、溫泉、珍稀動植物及高山田園風光,還較好地保存了井岡山斗爭時期革命舊址遺跡29處,其中10處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里巍峨群峰矗立,萬壑爭流,蒼茫林海,飛瀑流泉,有氣勢磅礴的雲海,瑰麗燦爛的日出,十里綿延的杜鵑長廊和蜚聲中外的井岡山主峰。
井岡山屬山嶽型風景名勝區景觀景點,匯雄。奇、險、峻。秀、幽的自然風光特點,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型氣候,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溫度為14,2℃。是從事愛國主義教育。學習革命傳統。旅遊風光。避暑療養回歸大自然的理想之地。當年郭沫若游覽井岡山時曾感慨萬千,揮毫留下了「井岡山下後,萬嶺不思游」的贊美詩句。今天,井岡山正以嶄新獨特的面貌迎接國內外佳賓的光臨。
⑺ 井岡山革命斗爭的歷程的簡述300字
堅持改革創新。改革創新是組織工作的活力源泉。缺乏「實事求是、敢闖新路」精神的組織工作是沒有生命力的。當前,組織部門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始終保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狀態,立足服務遼源轉型發展大局,求真務實,敢為人先,在推進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基層黨的建設、人才隊伍建設和組織部門自身建設上破解難題;把握新形勢下經濟社會發展特徵,在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中不斷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用新眼光看待新事物,用新辦法解決新問題,用新思路謀求新發展,用新理念促進新跨越。
⑻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後來發展成為什麼樣的更大的根據地
以瑞金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據地。亦稱中央蘇區。建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定都瑞金,故瑞金稱為「紅都」,「共和國搖籃」。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湖南、江西兩省邊界羅霄山脈中段創建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經「三灣改編」後的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先後在寧岡、永新、茶陵、遂川等縣恢復和建立了黨組織,發展武裝力量,開展游擊戰爭,領導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紅色政權,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創立了黨領導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1928年4月底,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部隊和湘南農軍到達井岡山,和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5月,組成了以毛澤東為書記的中共湘贛邊界特別委員會;接著成立了袁文才任主席的湘贛邊界蘇維埃政府。紅軍在赤衛隊和人民群眾配合下,接連打破了江西國民黨軍的多次「進剿」。至6月,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擁有寧岡、永新、蓮花3個縣,和遂川、酃縣、吉安、安福等縣的部分地區。之後,又打破了湘贛兩省國民黨軍的兩次「會剿」。12月,彭德懷、滕代遠率領紅五軍主力到達井岡山,同紅四軍會師。此後,紅軍粉碎了敵人的多次「圍剿」,根據地不斷擴大。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領紅4軍主力向贛南、閩西挺進後,留下一部紅軍堅持井岡山的斗爭。
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主力從井岡山出發,轉戰贛南閩西,開創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新局面。3月20日,毛澤東在汀州主持召開紅四軍前委擴大會議,決定以贛南閩西20餘縣為割據區域,並使之與湘贛邊界的割據相連接。4月5日,紅四軍前委進一步提出「爭取江西,同時兼及閩西、浙西」的戰略方針。此後,贛西南、閩西的革命斗爭迅速發展。
1930年3月,贛西南和閩西分別成立了蘇維埃政府。8月,毛澤東、朱德領導的紅一軍團與彭德懷、滕代遠領導的紅三軍團在永和會師,合編為紅一方面軍,全軍人數達4萬人。10月,紅軍攻佔了贛西重鎮吉安,清除了贛南與贛西之間的白色梗阻,形成了穩固的贛西南赤色區域,為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奠定了基業。同年9月黨的六屆三中全會後,中央決定建立「蘇維埃中心區,中央臨時政府建立在此區」。
1930年底至1931年9月,紅一方面軍連續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三次「圍剿」,使贛西南和閩西革命根據地聯成一片。蘇區范圍最大時包括江西的瑞金、會昌、尋烏、安遠、信豐、於都、興國、寧都、廣昌、石城、黎川和福建的建寧、泰寧、寧化、清流、歸化、龍岩、長汀、連城、上杭、永定等21個縣城。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瑞金召開,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毛澤東任主席,同時組成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朱德任主席,正式宣告了以瑞金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形成。
1931年12月,趙博生等率領的國民黨第二十六軍1.7萬餘人在寧都起義,組建成紅五軍團,紅軍力量大增。1932年4月,紅一軍團攻佔了閩南重鎮漳州,7月2日在廣東南雄水口擊潰粵敵17個團,鞏固了中央蘇區南大門。1933年1月,以博古為首的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由上海遷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同年2、3月間,中央革命根據地取得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不僅鞏固了中央革命根據地,而且打通了中央蘇區與閩浙贛蘇區的聯系。此後,中央蘇區擁有一、三、五、七、八、九共6個軍團10萬兵力。轄有江西、福建、閩贛、粵贛、贛南5個省級蘇維埃政權。紅軍和根據地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成為全國最大的革命根據地和全國蘇維埃運動的中心。
在中央蘇區內,反動階級被推翻,人民群眾成了政權的主人;深入開展的土地革命,徹底摧毀了封建所有制;經濟文化事業獲得發展,人民群眾生活得到改善。在中央蘇區這塊紅色土地上,中國共產黨積累了治黨、治軍、治國和從事經濟、文化建設的豐富經驗,形成了一整套密切聯系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成為毛澤東思想的發祥地。在中央蘇區建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雛形而永載史冊。
資料:
http://ke..com/view/124553.htm
http://ke..com/view/248017.htm
⑼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立和發展的重大革命意義
在鞏固和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實踐中,紅軍創造了人民軍隊建設的一系列重要經驗,形成了以「胸懷理想、堅定信念,實事求是、勇闖新路,艱苦奮斗、敢於勝利,依靠群眾、無私奉獻」為主要內容的井岡山精神,對中國革命的進程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毛澤東闡述"工農武裝割據"是黨領導下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的密切結合: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沒有革命的武裝斗爭,就不能進行有效的土地革命和發展革命根據地;沒有土地革命,紅軍戰爭就得不到群眾的支持,革命根據地也就不能鞏固和發展;不建設革命根據地,武裝斗爭就沒有後方的依託,土地革命成果就無法保持。
大革命失敗後,全國革命形勢處於低潮。毛澤東、朱德領導的井岡山工農武裝割據取得了顯著成績,創造了比較完整的經驗,從而在處境艱難的廣大革命者心中燃起了新的希望。正如毛澤東所說:"邊界旗子始終不倒,不但表示了共產黨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統治階級的破產,在全國政治上有重大的意義。"
井岡山根據地創建的軍事意義在於:中國共產黨人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結合中國社會特別是中國革命的性質、特點,通過戰爭的具體實踐,開創了「引兵農村」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新的軍事戰略;形成了「黨指揮槍」等軍隊建設的基本原則,奠定了中國無產階級建軍思想的理論基礎;造成了中國式的游擊戰爭戰略態勢和與之相適應的一系列戰術原則,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軍事理論,為中國革命戰爭的最後勝利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
⑽ 井岡山在中國革命史上有何重要性
yeah,在我們紅色證券當中,中國革命歷史上是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他是我們照亮的燈塔,他是我們紅色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