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樣展示美育成果,擴大美育影響
美育的成果來是要有所體現的源,這種體現常常通過藝術活動來顯現。如文藝匯演、美術展覽、書法比賽等。學校管理者要有意識地組織這類活動,用生動活潑的形式向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學生親眼看到自己的創作成果,有著極大的激勵作用,對沒有創作成果的學生也很有鼓舞作用。這樣,既擴大了美育的影響,又豐富了學生的精神生活,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在各種審美活動中,將會出現許多「小能人」、「小人才」。對這些冒尖學生,要因材施教,重點培養,進一步發展他們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以便為國家輸送專業人才。同時,要在學生中表揚他們的成就,以激發更多的人加入此隊伍中來。
② 加強美育對深化教育改革有何重要作用
加強美育對深化教育改革有何重要作用?
答:社會主義建設的關鍵在人才。而要培養出一批跨世紀人才就必須改革我們的教育,實現幾個方面的轉變:即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從灌輸式教育向啟發式教育轉變;從偏重理性教育向感性與理性統一的教育轉變;從單純傳授知識的教育向開發智能、培養創造力的教育轉變;從重視科技教育、輕視人文科學教育向科學技術教育與人文科學教育交叉的綜合性教育轉變;從培養片面發展的「單面人」向培養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轉變。要完成這幾個方面的轉變,審美教育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是因為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審美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要提高全民的素質,自然也應包括審美素質。另外,審美教育本身是一種感性與理性有機結合的教育,它不僅能促進人的感性和情感的發展,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是溝通人的感性與理性的橋梁,它使人的感性與理性協調一致,所以,它是進行感性與理性統一教育的最好的教育形式。同時,由於審美教育有利於人的形象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有利於培養和發展人的創造力。因此,實施審美教育,有助於全面發展學生的素質,培養學生和諧的個性和創造力,從而有助於深化教育改革,培養社會主義建設所需要的人才。
③ 加強美育教育對升華改革有什麼作用
美育, 又稱審美教育,它是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中共中央1993年頒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明確指出:「美育對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認識,發揮美育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根據各級各類學校的不同情況,開展形式多樣的美育活動。」1999 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決定》中也指出:「美育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於開發智力,對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盡快改變學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狀況,將美育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上述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明確地把美育作為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肯定美育在培養高素質人才過程中不可忽視和取代的地位和作用。
一、美育的目的
美育的根本目的在於促進人的審美發展,就是按照「美的規律」塑造 「具有豐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覺的人」 ,並通過人的審美發展而推動個體的全面發展,進而達到個體自身以及個體與社會的和諧完美的發展。
美育作為一項培養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工程,從培養教育的對象上來看,包括青少年美育、中老年美育等階段;從教育的環境上來看,包括家庭美育、學校美育和社會美育。在這三個美育的環境中,家庭美育是學校美育和社會美育的基礎,社會美育是家庭美育和學校美育的繼續,而學校美育上承家庭美育,下啟社會美育,指導並協調家庭和社會美育,是實施美育的關鍵。學校教育是否實施美育,直接關繫到能否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培養全面發展的新人。
二、美育的任務
美育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缺少美育的教育,將是不完整的教育,也就無所謂人的全面發展。通過審美教育活動,將完成兩大任務:一是重建審美意識,即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一定的文化修養和高尚的人生態度;二是培養審美能力,即培養感受美、鑒賞美、想像美、創造美的能力,從而造就一代有豐富個性、完美人格、全面發展的新人。
1.審美意識的建構
審美意識的建構包括以下內容:
一是確立正確的審美觀。審美觀由於人們的生活境遇、實踐經驗、世界觀和文化修養等的不同,因人而異具有個性化的特點。為什麼同樣一種事物或現象,在有些人看來是美的,而在另一些人看來卻是丑的呢?關鍵在於他們的審美觀的差異。由於這方面的缺乏所帶來的教訓是深刻的:十幾年前進行的舊城改造、拆遷。正是由於一些地方當政者審美意識的缺失,使得許多具有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的老建築毀於一旦,使得改造後的城市面貌變得千城一面,喪失了每個城市自己的特點。二是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健康的審美情趣是把對美的需要作為動機,逐漸形成的主觀審美的積極的情感和興趣。審美情趣雖以個人主觀偏愛的形式表現,但它並不是純粹的孤立現象,而是一定時代、民族的審美要求、趨向和理想的反映。我國古代的一些知識分子,為了標榜高潔,往往以松、竹、梅、菊來寄託自己的情懷,表現了某種相同或相近的審美情趣。如陶淵明獨愛傲爽怒放的菊花,陸游偏好冰肌玉骨的梅花,王安石更愛挺拔不屈的松樹,鄭板橋尤好高風亮節的青竹。三是具有一定的審美文化修養。審美意識的建構也包括了審美主體要具備一定的審美文化修養。「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那你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 。換言之:「如果你想欣賞紅樓夢,就必須掌握一定的歷史和美學知識」。 四是形成高尚的人生態度。用美來審視生活,用美來啟迪人心。審美生活是美育社會功能的體現。它一方面發掘社會生活中固有的美來啟迪人心,培養高品位的生活情趣;另一方面又以自身特有的方式來提高人的藝術生活的能力,從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2.審美能力的培養
一是審美感受能力的培養。審美感受能力是指審美主體憑借自己的感覺器官主要是從形式上感受美,並獲得美感的能力。它是人們進行一切審美活動的出發點,是整個審美能力中最初始、最基本的能力。如果缺少對美的敏銳的感受能力,就不可能獲得豐富多彩的審美感受。如在讀蘇軾的詩「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你能否構想像出詩中那樓宇接踵、歌舞昇平、煙柳杭州城的景象。這就是對美的感受力。二是審美鑒賞能力的培養。鑒賞美的能力是在感受的基礎上,對美的辨別、理解和評價能力。辨別是審美的關鍵,如果美醜不分,就會走向美育的反面。辨別又是困難的,因為世界上的事物具有復雜性,美醜也常常混雜難分,這就需要在實踐中鍛煉和積累。理解是審美的核心,人要真正獲得美感,就在於理解。我國古代的鍾子期之所以為「伯牙的知音」,也正是他透過琴音領悟了其中深含的意蘊。鑒賞能力是以上各種能力的綜合水平,是審美的進一步升華。三是審美想像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人們感受美、鑒賞美的目的是為了想像和創造美。創造美是審美活動的最高成果,也是美的歸宿和美育的最終目的。
美育任務的各方面是密切聯系的,培養感受美的能力是美育的基礎,培養鑒賞美的能力是美育的發展,培養想像和創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提高。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以實現個體的審美發展並進而推動人的全面發展,這才是美育的最終目的。
三、美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審美教育是美學和教育學的「合金」,是整體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美育,就不可能有個性充分的全面發展」 。盡管美育作為一種情感教育,其功效並不是立竿見影的,但是,它卻像「潤物細無聲」的春雨那樣,滲透在人的心理領域的各個方面。並以它獨特的功能,對人的全面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審美教育促進個體和諧發展。審美的基本功能就是塑造完美的人格,而塑造完美人格的關鍵或中心環節在於建構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這種心理結構的建造「從個人來說是經過教育的結果,所以講欣賞能力,就直接牽涉到培養這個心理結構的問題。假如我們所受的藝術熏陶多,文化教養水平高,那就會使心理結構豐富,審美能力強,你就能夠在人家不能夠發現美的地方發現美」 。並進行美的創造。因此,可以說,審美教育有助於智力和品德的發展。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同時又是審美的人。
(二)審美教育對智育發展的作用。關於審美教育提高人的智力問題,一直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在實際教育中,往往只重視知識教育,而忽視了審美教育。不但如此,從「重理輕文」這一現象中也能折射出美育教育的這一尷尬。這一後果就是導致一個奇怪的現象:現在的大學生是有知識沒文化的一代。
當我們面對21世紀的知識經濟時代思考如何為國家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時,重新評價美育對發展人的創造性的特殊功能與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美育是感情與理性協調統一的教育形態,但與偏向於邏輯思維、理性素質的教育形態(如數學、物理、化學等課程教育)相比,更偏向於感性教育。智育著重於知識方面的教育,美育著重於感情、意志方面的陶冶。既不能互相代替,也不能偏廢任何一面,只有兩者並重,才能使知識和感情調和並正確認識人生價值。
美育與智育從根本上說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作為人類精神能力最高體現的創造力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它不僅包含理性思維能力,而且是感性和理性、直覺和思維、肉體和精神高度融合的產物。因此,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不僅要靠理性方面的教育,而且需要感性方面的教育——美育。我國古典名著小說《紅樓夢》被稱為封建社會的「網路全書」。可見優秀的文學作品對於認識世界所起的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因為如此,很多人對兒童從小就開始進行音樂、美術等方面的審美教育,並以此作為培養人們創造性思維,開發智力的最有效的手段。審美教育正是藉助於美的事物和美的文學作品對學生進行刺激與啟導,使形象思維得到發展,想像力得到豐富。所以一部文學作品,一幅精湛的藝術品,一曲動人的樂章,一種美的事物,都能喚起人們豐富而寬闊的想像力,使創造智慧得到啟迪與形成。而且美育過程是一個自由自覺的教育過程;是受教育者被美的事物所吸引,主動地、愉快地、自覺地追求美的人生境界的過程。審美教育能使人們取得更多的自由,即成為完美的全面發展的人。因此審美教育成了受教育者認識世界,促進智力發展的根本途徑。
(三)審美教育對人的道德教育的完善和鞏固。人們通過自由感受的審美境界中實現了道德。審美境界可促使個體抑制感性慾求,寧靜致遠,保持自身尊嚴和高尚的人格。審美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人全面發展的自我意識,使人認識自身的價值、情感、地位,是對人的自由天性的培育。在審美教育中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三方面是融合貫通的,其中美感作為一種信息把三者聯系起來,使審美情感成為一種道德行為的動力。這就指出了美與道德的關系,美育與德育不僅是相通的,而且是相互依存、相互補充和相互促進的。審美教育是德育的深化,使人自覺脫離世俗,拋棄低級趣味,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
由以上可以看出,美育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在人格的形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格是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並表現在知、情、意等心理活動各個方面的總體精神面貌。美育能夠培養一個人良好的氣質、性格和個性,提高人的審美能力,提升人的品格。審美教育對完善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任務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四、審美教育的現狀及對策分析
從我國的教育現狀來看,全面教育仍然很不完善。學校社會都比較重視智育,智育被強化了,德育、美育處於相對薄弱的地位,尤其忽略了美育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一些中小學校往往因師資缺乏,而難以進行應有的審美教育,美學的知識的貧乏導致進入高校的學生審美能力嚴重的先天不足。在我們的校園里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大學生坐沒坐相、站沒站樣、衣冠不整、亂丟雜物、舉止粗野、不會關心尊重他人、不懂得寬容謙讓……這種種現象都反映出我們有些學生素質偏低,審美意識淡薄,審美修養缺乏,他們非常需要引導和教育。然而多數學校對審美教育並未引起足夠重視,對美育的探討研究相當缺乏;有些學校將美育課上成單純的一兩門藝術選修課,或把美育降低到簡單的課外文娛活動的地位,美育實際上處於可有可無的境地。審美教育存在的現狀和問題,需要我們積極面對和解決。這將關繫到個人的全面發展教育的問題,而且還將影響到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以及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的實現。
(一)傳統的誤區
1.「寓教於樂」的現實缺陷
我反對 「寓教於樂」的審美教育,因為這實際上把自我認識的知識世界視為渺小的、無意義的。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所謂「精神陶冶」只是一個不斷遠離人的生存現實、不斷否定個體自我經驗能力的知識體系,這樣做的結果,使審美教育最終帶領人們偏離了個體的發展,走入一個停留在表面理解的天地之中,抑制了個性、創造性,最終將不利於個體的全面發展。這足以說明當代審美教育的普遍失效,脫離了人的自覺性,創新意識。
傳統思想上出現的「寓教於樂」的審美教育,其本身所固有的缺陷,在當代中國文化的現實中,已經成為審美教育活動的根本性錯誤。因此,當代審美教育不得不對傳統的「寓教於樂」提出深刻質疑!
2.審美教育簡化為「技能主義」
新課改已經實行了好幾年了,可在傳統思想形式上,審美教育活動還依然被簡化為藝術技巧。學生進行的依然是技能教育,而非審美教育。由此,審美教育成了一種人的「資格教育」,換言之,審美教育活動以及由此養成的個體藝術技能,轉為對個體生活的漂亮包裝。審美教育僅僅被理解為一種知識、技能的學習方式,而不是被當作人的自我發現與自我塑造的全面過程。這樣,審美教育在強化了「學習知識」這個目的的同時,也就從根本上失去了對人的創造力及其全面發展能力的培養。
對於當代審美教育,如何克服這種由技能主義的審美教育所帶來的片面性,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關鍵。
(二)審美教育的對策分析
從「什麼是審美教育」的角度,對傳統形式上的「寓教於樂」和「技能主義」審美教育進行分析,實際上我們現在所必須解決的:面對中國文化現狀,目前的審美教育應從根本上變革自身形式。
1.建立新的人文精神
在構建新人文精神的過程中,讓當代審美教育活動適應文化現實,推進文化工作,這也是審美教育活動的當代性要求。在人的全面教育方面,實現人的生活理想的當代性重塑。從而體現當代中國文化重建的要求。以現實為出發點,以中國傳統文化和外國優秀文化為依託具有針對性和目標性的教育。
2.綜合全面開發的意識
在傳統形式上的審美教育觀念和實踐,片面地規定了審美教育的單一功能。由於當代中國審美教育進程的變遷,必然要打破這種傳統性的審美教育活動,並向當代審美教育提出了確立人的全面發展意識的要求。人的全面發展,是以人在現實生活中對自我意識的發現和強化為核心的。因此,對於當代審美教育來說,強調人的綜合全面開發,它充分體現審美教育對於人的全面發展權利的積極肯定,以及人自身在審美教育活動中發揮主體能動性的要求。所以,當代審美教育活動不再作為一種訓練個體藝術技能和強調道德教化的規范性教育,而走向人的全面發展領域。人的全面發展總是與文化的全面建構相聯系,當代文化的重建過程則必須以人的全面利益為核心,塑造全面的、健康的人。
總之,審美教育是社會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人類的終極關懷為目的,並對德育、智育、體育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美育作為教育手段能凈化人的靈魂,培養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使人走向人格完美,以美啟真,以美儲善。美育的發展和完善還有待於人們意識的轉變、提高,從根本上變革不適應時代發展的審美教育活動,以多樣性的實踐形式,實現對人的全面發展能力的培養。這些將有利於人類及其人格的進步,最終促進社會的健康發展。
④ 美育已經被正式納入培養項目,我們應該如何考核美育成果
我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能夠對孩子們的作品進行考核,因為對於作品考核是一個非常直觀的過程,而且能夠看出來每一個學生的具體水平,在這個過程當中,家長和學校必須要配合好,而且必須要給孩子更多的資源。其實美育教育對於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來說是非常關鍵的,不僅僅是在學校的生活過程當中,而且在社會當中也是非常關鍵的可以讓一個孩子選擇更多的職業,而且可以朝著更多方向發展,增加了很多的選擇項。
我對於自己的孩子在這方面的教育是非常看重的,我認為我的孩子在未來不能夠成為一個書獃子,必須要有各方面的能力發展美育,雖然在一段時間內並不能夠起到非常明顯的作用,但是從長期來看卻能夠在生活當中各個領域起到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一位是誰的活動是靠著自己思想的影響,只要思想當中還有各種各樣的其他文化,就能夠獲得一個很好的決策,而且能夠展現出自己的才能。家長也必須要考慮自己孩子未來的發展方向,而且也是為了讓孩子更好的獲得人生的起點。
⑤ 美育為何能夠潛移默化地鞏固和深化德育成果
德育中取得成績固然重要,但鞏固和深化其成績更為重要。
現在青少年犯罪率偏高,而版且其中有的是在權學校當過「三好學生」有的當過優秀幹部。這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其原因之一是學校德育沒有真正地同美育相結合的後果。學生缺乏審美觀念,一進社會,遇到錯綜復雜的事物和現象,辨不出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丑,盲目追求「美」。愛美是人的本能,無政治思想性的,但追求什麼樣的美是有政治思想性的。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這既是德育的內容,又是美育的內容。但美育能夠鞏固和深化德育。
因此,我們在德育中必須從美的觀點來培養學生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自我體現美的能力。以此鞏固和深化德育成果。
⑥ 美育在全面發展中起什麼作用
美育, 又稱審美教育,它是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中共中央1993年頒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明確指出:「美育對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認識,發揮美育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根據各級各類學校的不同情況,開展形式多樣的美育活動.」1999 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決定》中也指出:「美育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於開發智力,對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盡快改變學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狀況,將美育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上述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明確地把美育作為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肯定美育在培養高素質人才過程中不可忽視和取代的地位和作用.
一、美育的目的
美育的根本目的在於促進人的審美發展,就是按照「美的規律」塑造 「具有豐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覺的人」 ,並通過人的審美發展而推動個體的全面發展,進而達到個體自身以及個體與社會的和諧完美的發展.
美育作為一項培養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工程,從培養教育的對象上來看,包括青少年美育、中老年美育等階段;從教育的環境上來看,包括家庭美育、學校美育和社會美育.在這三個美育的環境中,家庭美育是學校美育和社會美育的基礎,社會美育是家庭美育和學校美育的繼續,而學校美育上承家庭美育,下啟社會美育,指導並協調家庭和社會美育,是實施美育的關鍵.學校教育是否實施美育,直接關繫到能否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培養全面發展的新人.
二、美育的任務
美育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缺少美育的教育,將是不完整的教育,也就無所謂人的全面發展.通過審美教育活動,將完成兩大任務:一是重建審美意識,即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一定的文化修養和高尚的人生態度;二是培養審美能力,即培養感受美、鑒賞美、想像美、創造美的能力,從而造就一代有豐富個性、完美人格、全面發展的新人.
1.審美意識的建構
審美意識的建構包括以下內容:
一是確立正確的審美觀.審美觀由於人們的生活境遇、實踐經驗、世界觀和文化修養等的不同,因人而異具有個性化的特點.為什麼同樣一種事物或現象,在有些人看來是美的,而在另一些人看來卻是丑的呢?關鍵在於他們的審美觀的差異.由於這方面的缺乏所帶來的教訓是深刻的:十幾年前進行的舊城改造、拆遷.正是由於一些地方當政者審美意識的缺失,使得許多具有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的老建築毀於一旦,使得改造後的城市面貌變得千城一面,喪失了每個城市自己的特點.二是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健康的審美情趣是把對美的需要作為動機,逐漸形成的主觀審美的積極的情感和興趣.審美情趣雖以個人主觀偏愛的形式表現,但它並不是純粹的孤立現象,而是一定時代、民族的審美要求、趨向和理想的反映.我國古代的一些知識分子,為了標榜高潔,往往以松、竹、梅、菊來寄託自己的情懷,表現了某種相同或相近的審美情趣.如陶淵明獨愛傲爽怒放的菊花,陸游偏好冰肌玉骨的梅花,王安石更愛挺拔不屈的松樹,鄭板橋尤好高風亮節的青竹.三是具有一定的審美文化修養.審美意識的建構也包括了審美主體要具備一定的審美文化修養.「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那你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 .換言之:「如果你想欣賞紅樓夢,就必須掌握一定的歷史和美學知識」. 四是形成高尚的人生態度.用美來審視生活,用美來啟迪人心.審美生活是美育社會功能的體現.它一方面發掘社會生活中固有的美來啟迪人心,培養高品位的生活情趣;另一方面又以自身特有的方式來提高人的藝術生活的能力,從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2.審美能力的培養
一是審美感受能力的培養.審美感受能力是指審美主體憑借自己的感覺器官主要是從形式上感受美,並獲得美感的能力.它是人們進行一切審美活動的出發點,是整個審美能力中最初始、最基本的能力.如果缺少對美的敏銳的感受能力,就不可能獲得豐富多彩的審美感受.如在讀蘇軾的詩「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你能否構想像出詩中那樓宇接踵、歌舞昇平、煙柳杭州城的景象.這就是對美的感受力.二是審美鑒賞能力的培養.鑒賞美的能力是在感受的基礎上,對美的辨別、理解和評價能力.辨別是審美的關鍵,如果美醜不分,就會走向美育的反面.辨別又是困難的,因為世界上的事物具有復雜性,美醜也常常混雜難分,這就需要在實踐中鍛煉和積累.理解是審美的核心,人要真正獲得美感,就在於理解.我國古代的鍾子期之所以為「伯牙的知音」,也正是他透過琴音領悟了其中深含的意蘊.鑒賞能力是以上各種能力的綜合水平,是審美的進一步升華.三是審美想像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人們感受美、鑒賞美的目的是為了想像和創造美.創造美是審美活動的最高成果,也是美的歸宿和美育的最終目的.
美育任務的各方面是密切聯系的,培養感受美的能力是美育的基礎,培養鑒賞美的能力是美育的發展,培養想像和創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提高.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以實現個體的審美發展並進而推動人的全面發展,這才是美育的最終目的.
三、美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審美教育是美學和教育學的「合金」,是整體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美育,就不可能有個性充分的全面發展」 .盡管美育作為一種情感教育,其功效並不是立竿見影的,但是,它卻像「潤物細無聲」的春雨那樣,滲透在人的心理領域的各個方面.並以它獨特的功能,對人的全面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審美教育促進個體和諧發展.審美的基本功能就是塑造完美的人格,而塑造完美人格的關鍵或中心環節在於建構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這種心理結構的建造「從個人來說是經過教育的結果,所以講欣賞能力,就直接牽涉到培養這個心理結構的問題.假如我們所受的藝術熏陶多,文化教養水平高,那就會使心理結構豐富,審美能力強,你就能夠在人家不能夠發現美的地方發現美」 .並進行美的創造.因此,可以說,審美教育有助於智力和品德的發展.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同時又是審美的人.
(二)審美教育對智育發展的作用.關於審美教育提高人的智力問題,一直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在實際教育中,往往只重視知識教育,而忽視了審美教育.不但如此,從「重理輕文」這一現象中也能折射出美育教育的這一尷尬.這一後果就是導致一個奇怪的現象:現在的大學生是有知識沒文化的一代.
當我們面對21世紀的知識經濟時代思考如何為國家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時,重新評價美育對發展人的創造性的特殊功能與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美育是感情與理性協調統一的教育形態,但與偏向於邏輯思維、理性素質的教育形態(如數學、物理、化學等課程教育)相比,更偏向於感性教育.智育著重於知識方面的教育,美育著重於感情、意志方面的陶冶.既不能互相代替,也不能偏廢任何一面,只有兩者並重,才能使知識和感情調和並正確認識人生價值.
美育與智育從根本上說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作為人類精神能力最高體現的創造力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它不僅包含理性思維能力,而且是感性和理性、直覺和思維、肉體和精神高度融合的產物.因此,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不僅要靠理性方面的教育,而且需要感性方面的教育——美育.我國古典名著小說《紅樓夢》被稱為封建社會的「網路全書」.可見優秀的文學作品對於認識世界所起的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因為如此,很多人對兒童從小就開始進行音樂、美術等方面的審美教育,並以此作為培養人們創造性思維,開發智力的最有效的手段.審美教育正是藉助於美的事物和美的文學作品對學生進行刺激與啟導,使形象思維得到發展,想像力得到豐富.所以一部文學作品,一幅精湛的藝術品,一曲動人的樂章,一種美的事物,都能喚起人們豐富而寬闊的想像力,使創造智慧得到啟迪與形成.而且美育過程是一個自由自覺的教育過程;是受教育者被美的事物所吸引,主動地、愉快地、自覺地追求美的人生境界的過程.審美教育能使人們取得更多的自由,即成為完美的全面發展的人.因此審美教育成了受教育者認識世界,促進智力發展的根本途徑.
(三)審美教育對人的道德教育的完善和鞏固.人們通過自由感受的審美境界中實現了道德.審美境界可促使個體抑制感性慾求,寧靜致遠,保持自身尊嚴和高尚的人格.審美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人全面發展的自我意識,使人認識自身的價值、情感、地位,是對人的自由天性的培育.在審美教育中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三方面是融合貫通的,其中美感作為一種信息把三者聯系起來,使審美情感成為一種道德行為的動力.這就指出了美與道德的關系,美育與德育不僅是相通的,而且是相互依存、相互補充和相互促進的.審美教育是德育的深化,使人自覺脫離世俗,拋棄低級趣味,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
由以上可以看出,美育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在人格的形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格是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並表現在知、情、意等心理活動各個方面的總體精神面貌.美育能夠培養一個人良好的氣質、性格和個性,提高人的審美能力,提升人的品格.審美教育對完善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任務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四、審美教育的現狀及對策分析
從我國的教育現狀來看,全面教育仍然很不完善.學校社會都比較重視智育,智育被強化了,德育、美育處於相對薄弱的地位,尤其忽略了美育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一些中小學校往往因師資缺乏,而難以進行應有的審美教育,美學的知識的貧乏導致進入高校的學生審美能力嚴重的先天不足.在我們的校園里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大學生坐沒坐相、站沒站樣、衣冠不整、亂丟雜物、舉止粗野、不會關心尊重他人、不懂得寬容謙讓……這種種現象都反映出我們有些學生素質偏低,審美意識淡薄,審美修養缺乏,他們非常需要引導和教育.然而多數學校對審美教育並未引起足夠重視,對美育的探討研究相當缺乏;有些學校將美育課上成單純的一兩門藝術選修課,或把美育降低到簡單的課外文娛活動的地位,美育實際上處於可有可無的境地.審美教育存在的現狀和問題,需要我們積極面對和解決.這將關繫到個人的全面發展教育的問題,而且還將影響到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以及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的實現.
(一)傳統的誤區
1.「寓教於樂」的現實缺陷
我反對 「寓教於樂」的審美教育,因為這實際上把自我認識的知識世界視為渺小的、無意義的.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所謂「精神陶冶」只是一個不斷遠離人的生存現實、不斷否定個體自我經驗能力的知識體系,這樣做的結果,使審美教育最終帶領人們偏離了個體的發展,走入一個停留在表面理解的天地之中,抑制了個性、創造性,最終將不利於個體的全面發展.這足以說明當代審美教育的普遍失效,脫離了人的自覺性,創新意識.
傳統思想上出現的「寓教於樂」的審美教育,其本身所固有的缺陷,在當代中國文化的現實中,已經成為審美教育活動的根本性錯誤.因此,當代審美教育不得不對傳統的「寓教於樂」提出深刻質疑!
2.審美教育簡化為「技能主義」
新課改已經實行了好幾年了,可在傳統思想形式上,審美教育活動還依然被簡化為藝術技巧.學生進行的依然是技能教育,而非審美教育.由此,審美教育成了一種人的「資格教育」,換言之,審美教育活動以及由此養成的個體藝術技能,轉為對個體生活的漂亮包裝.審美教育僅僅被理解為一種知識、技能的學習方式,而不是被當作人的自我發現與自我塑造的全面過程.這樣,審美教育在強化了「學習知識」這個目的的同時,也就從根本上失去了對人的創造力及其全面發展能力的培養.
對於當代審美教育,如何克服這種由技能主義的審美教育所帶來的片面性,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關鍵.
(二)審美教育的對策分析
從「什麼是審美教育」的角度,對傳統形式上的「寓教於樂」和「技能主義」審美教育進行分析,實際上我們現在所必須解決的:面對中國文化現狀,目前的審美教育應從根本上變革自身形式.
1.建立新的人文精神
在構建新人文精神的過程中,讓當代審美教育活動適應文化現實,推進文化工作,這也是審美教育活動的當代性要求.在人的全面教育方面,實現人的生活理想的當代性重塑.從而體現當代中國文化重建的要求.以現實為出發點,以中國傳統文化和外國優秀文化為依託具有針對性和目標性的教育.
2.綜合全面開發的意識
在傳統形式上的審美教育觀念和實踐,片面地規定了審美教育的單一功能.由於當代中國審美教育進程的變遷,必然要打破這種傳統性的審美教育活動,並向當代審美教育提出了確立人的全面發展意識的要求.人的全面發展,是以人在現實生活中對自我意識的發現和強化為核心的.因此,對於當代審美教育來說,強調人的綜合全面開發,它充分體現審美教育對於人的全面發展權利的積極肯定,以及人自身在審美教育活動中發揮主體能動性的要求.所以,當代審美教育活動不再作為一種訓練個體藝術技能和強調道德教化的規范性教育,而走向人的全面發展領域.人的全面發展總是與文化的全面建構相聯系,當代文化的重建過程則必須以人的全面利益為核心,塑造全面的、健康的人.
總之,審美教育是社會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人類的終極關懷為目的,並對德育、智育、體育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美育作為教育手段能凈化人的靈魂,培養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使人走向人格完美,以美啟真,以美儲善.美育的發展和完善還有待於人們意識的轉變、提高,從根本上變革不適應時代發展的審美教育活動,以多樣性的實踐形式,實現對人的全面發展能力的培養.這些將有利於人類及其人格的進步,最終促進社會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