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霍金重大成果

霍金重大成果

發布時間:2021-08-02 05:10:17

⑴ 霍金科學重大研究成果是什麼

研究黑洞和宇宙起源大爆炸原理。
與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
《時間簡史續編》
《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
《時空本性》
《未來的魅力》

⑵ 霍金的成就有哪些

成就在三個方面:

1、1965–1970年間,他與羅傑.彭羅斯一起證明了「奇點」。這個成就是在宇宙意義的宏觀框架里。按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不能預言宇宙的啟始。

而他們認為,大星燃燒耗盡會繼續坍縮直至達到具有無限密度的奇點,這個奇點,引力場特別強大使得光線不能從圍繞它的區域逃逸,而被引力場拉回去。這就叫做黑洞,黑洞的邊界叫做時間視界,任何通過事件視界的東西掉進黑洞後都在奇點達到其事件的終結。

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即隨時間的增加黑洞的面積不變。

2、 1970–1974年,主要研究黑洞,做出了畢生最令人吃驚的發現:黑洞不是完全黑的。在宇宙意義的微觀尺度上,粒子和輻射可以從黑洞漏出來。

黑洞附近的強大引力場引起粒子反粒子對的創生,粒子對中的一顆粒子落進黑洞,而另一顆逃到無窮遠去,逃逸的粒子好象是從黑洞里發射出來的,也就是說,黑洞象一個熱體似的在輻射,這就是著名的霍金輻射。

3、1974年—,探討將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綜合成一個統一的理論並提出了許多設想:宇宙無論時間還是空間在范圍上都是有限的,但是它們沒有邊界。

如果這個設想成立,就不存在奇性,科學定律會處處有效,包括宇宙的開端在內,即宇宙的啟始是由科學定律所確定的。一種沒有邊界的宇宙理論將全面取代大爆炸的宇宙理論。

(2)霍金重大成果擴展閱讀

我是一個樂觀的、浪漫的,並且頑固不化的人。(霍金自我評價)

我還有很多事情想做,人如果什麼夢想都沒有,就等於死亡。(霍金自我評價)

霍金最吸引我的特質是他對科學真理的不懈追求。(浙江工業大學教授吳忠超評)

人們追隨霍金,固然有他身體缺陷所帶來的『殘缺美』,但我更相信,這是他學術思想魅力導致的結果。(中科院物理所碩士生黃映洲評)

他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他出眾的才華和幽默感將繼續為世界各地的人們帶來勇氣和希望。(霍金的子女在父親去世的聲明中評)

他的傑出之處在於,以及他給我的啟發是,當我20歲讀他的著作《時間簡史》的時候,我真切地感受到物理的美妙,他讓我相信我們是可以去理解宇宙奧秘的,並且這將是一件美好的,值得享受的事情。(英國物理學家,曼徹斯特大學粒子物理學教授布萊恩·考克斯評價)

參考資料:斯蒂芬·威廉·霍金_網路

⑶ 霍金有哪些成就

斯蒂芬·威廉·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曾先後畢業於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並獲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在大學學習後期,開始患「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運動神經元疾病),半身不遂。他克服身患殘疾的種種困難,於1965年進入劍橋大學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任研究員。這個時期,他在研究宇宙起源問題上,創立了宇宙之始是「無限密度的一點」的著名理論。1969年起任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科學傑出成就研究員。1972-1975年先後在劍橋大學天文研究所、應用數學和理論物理學部進行研究工作,1975-1977年任重力物理學高級講師,1977-1979年任教授,1979年起任盧卡斯講座數學教授。其間,1974年當選為皇家學會最年輕的會員。1974-1975年為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費爾柴爾德講座功勛學者。1978年獲世界理論物理研究的最高獎愛因斯坦獎。霍金的成名始於對黑洞的研究成果。在愛因斯坦之後融合了20世紀另一個偉大理論——量子理論,他認為,宇宙是有限的,但無法找到邊際,這如同地球表面有限但無法找到邊際一樣;時間也是有開始的,大約始於150億到200億年前。1988年獲沃爾夫物理學獎。

1985年霍金喪失語言能力,表達思想唯一的工具是一台電腦聲音合成器。他用僅能活動的幾個手指操縱一個特製的滑鼠器在電腦屏幕上選擇字母、單詞來造句,然後通過電腦播放聲音,通常製造一個句子要5、6分鍾,為了合成一個小時的錄音演講要准備10天。1988年寫成科普著作《時間簡史》,至1995年10月該書發行量已超過2500萬冊,譯成幾十種語言,中譯本也已出版。

著有《空間-時間的大比例結構》(1973年與人合著)、《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百年評論》(1979年與人合編)、《超空間和超重力》(1981年與人合編)、《宇宙之始》(1983年與人合編)、《時間簡史》(1988年)。

1990年與結婚25年之久的妻子簡·懷爾德離婚。1995年9月16日,與他的護士伊萊恩·梅森結婚

⑷ 霍金的成就是什麼

霍金史蒂芬·霍金是英國著名的天文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
霍金的成就可以概括為:
第一,奇性定理。愛因斯坦創立的廣義相對論被科學界公認為最美麗的科學理論。但是霍金和彭羅斯一道證明了廣義相對論是不完備的。
第二,黑洞理論。
第三,無邊界宇宙理論。霍金在80年代初,創立了量子宇宙學的無邊界學說。他認為,時空是有限而無界的,宇宙不但是自洽的,而且是自足的,它不需要上帝在宇宙初始時的第一推動。
對於奇性定理、黑洞面積定理、黑洞霍金輻射和無邊界宇宙理論,一個人生前擁有其中的任何一項成就,就足以名垂不朽。而霍金卻擁有了這些理論的全部。
斯蒂芬·霍金最為人所知的也許就是他在1974年發現了黑洞放射以及1983年與聖塔巴巴拉的吉姆·哈特爾(Jim Hartle of Santa Barbara)共同宣布的無邊界構想而出名。他出版了許多書籍,包括與G F R 艾里司(G F R Ellis)合著的《空時的大型結構》,與W 伊斯瑞爾(W Israel)合著的《廣義相對論述評:紀念愛因斯坦百年誕辰》和《引力300年》。他還出版了兩本通俗讀物:最為暢銷的《時間簡史》,還有後來的《"黑洞和嬰兒宇宙"及其他論文》。霍金教授共有12個名譽學位,在1982年獲得了高英帝勛爵士頭銜以及在1989年獲得了大英帝國榮譽爵士頭銜。
他擁有眾多獎章和榮譽頭銜,是皇家學會成員,以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現在斯蒂芬·霍金享受著充實的家庭生活(他有三個孩子),繼續著對理論物理學研究,同時周遊世界發表演講。

⑸ 請問一下史蒂芬·霍金主要有哪些成就

證明了奇性定理、發現霍金輻射、提出無邊界條件猜想,創作了《時間簡史》等。

1、奇性定理

指在現在的宇宙膨脹相的開端,時空被高度地畸變,並且具有很小的曲率半徑。宇宙大爆炸有一個初始奇點,那是時間開始的地方。黑洞內部有一個奇點,那是時間終結的地方。

霍金70年代研究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他發現在很一般的條件下,空間和時間一定存在奇點,時空似乎被無限彎曲。不過當時還不清楚奇點是否真實存在。

倫敦伯克貝克學院的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證實,奇點確實會在黑洞中形成。後來,彭羅斯和霍金將同樣的想法應用到整個宇宙中,並表明愛因斯坦的理論預測我們在遙遠過去的奇點,這就是宇宙大爆炸。

霍金與彭羅斯一起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

2、霍金輻射

霍金輻射,是一種關於黑洞的理論。其要旨是:黑洞會放出黑體輻射,這是由斯蒂芬·霍金在1972年建立它的數學模型的。霍金輻射的理論能說明如何降低黑洞的質量而導致黑洞蒸散的現象。

霍金輻射(有時也稱為貝肯斯坦·霍金輻射 Bekenstein-Hawking radiation)是由英國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所提出的解釋有關黑洞熱力學性能的理論預測。

3、無邊界條件

宇宙是一個從歐氏空間向洛氏時空的量子轉變,從量子態宇宙或宇宙波函數的觀點來看,歐氏空間來自絕對的無,這就實現了宇宙的無中生有的思想 。

這個歐氏空間是一個四維球面。在四維球面轉變成洛氏時空的最初階段,時空是可由德西特度規來描述的暴漲階段。然後暴漲結束,再接著由大爆炸模型來描寫。這個宇宙模型中空間是有限的,但沒有邊界,被稱作閉合的宇宙空間模型。

從霍金提出這個理論之後,幾乎所有的量子宇宙學研究都是圍繞著這個模型展開。這是因為它的理論框架只對閉合宇宙空間有效。

4、撰寫了《時間簡史》征服了全世界3000萬讀者。黑洞理論使量子論和熱力學在「霍金輻射」中得到完美統一,而他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無邊界設想的量子宇宙論,解決了困擾科學界幾百年的「第一推動」問題。

(5)霍金重大成果擴展閱讀:

霍金在2010年8月接受美國知識分子視頻共享網站BigThink訪談時,再曝驚人言論,稱地球200年內會毀滅,而人類要想繼續存活只有一條路:移民外星球。

霍金錶示,人類如果想一直延續下去,就必須移民火星或其他的星球,而地球遲早會滅亡。霍金說:「人類已經步入越來越危險的時期,我們已經歷了多次事關生死的事件。

由於人類基因中攜帶的『自私、貪婪』的遺傳密碼,人類正在一點點掠奪地球資源,人類不能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所以不能將賭注放在一個星球上。」

英國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史蒂芬·威廉·霍金繼承認外星人的存在後,又發表一個驚人論述:他聲稱帶著人類飛入未來的時光機,在理論上是可行的,

所需條件包括太空中的蟲洞或速度接近光速的宇宙飛船。不過,霍金也警告,不要搭時光機回去看歷史,因為「只有瘋狂的科學家,才會想要回到過去『顛倒因果』。」

物理學家霍金在拍攝的一部有關宇宙的紀錄片時提到,人類其實能建造出接近光速的宇宙飛船,並且能夠進入未來。霍金甚至說,自己是因為擔心別人把他當成「怪人」,所以才不敢亂說話,也不願意多談有關時光機的東西,直到透過紀錄片後才敢大方討論。

2017年11月,霍金再次做出「預言」,稱人類可能在2600年前就會滅絕。霍金認為,隨著地球人口增長,能源消耗將會增加,地球將變成一個「熊熊燃燒的火球」。霍金認為,要擺脫這場災難,只能去尋找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斯蒂芬·威廉·霍金

⑹ 霍金的重大研究成果有哪些

研究黑洞和宇宙起源大爆炸原理。與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時間簡史續編》《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時空本性》《未來的魅力》

⑺ 霍金的主要成就

1、發現霍金輻射

霍金輻射是以量子效應理論推測出的一種由黑洞散發出來的熱輻射。此理論在1974年由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提出。有了霍金輻射的理論就能說明如何降低黑洞的質量而導致黑洞蒸散的現象。

而因為霍金輻射能夠讓黑洞失去質量,當黑洞損失的質量比增加的質量多的時候就會造成縮小,最終消失。而比較小的微黑洞的發散量通常會比正常的黑洞大,所以前者會比後者縮小與消失的速度還要快。

霍金的分析迅速成為第一個令人信服的量子引力理論,盡管目前尚未實際觀察到霍金輻射的存在。在2008年6月NASA發射了GLAST衛星,它可以尋找蒸發的黑洞中γ射線的閃光。而在額外維度理論,高能粒子對撞也有可能創造出會自我消失的微黑洞。

2010年9月,一項模擬重力研究的結果被部分科學家認為是首次展示出霍金輻射的可能存在與可能性質。然而,霍金輻射仍未被實際觀測到。

2、提出無邊界條件

這個理論建立在廣義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的基礎之上,涉及到彎曲時空中的量子場論和量子引力論等多種高深知識。

其中給出了著名的無邊界猜想或條件:宇宙的邊界條件就是它沒有邊界。無邊界條件如果成立,則宇宙自給自足,這意味著宇宙不需要創世上帝或者不存在第一推動。

從霍金提出這個理論之後,幾乎所有的量子宇宙學研究都是圍繞著這個模型展開。這是因為它的理論框架只對閉合宇宙空間有效。

3、獲得科普利獎

(2006年) ,霍金獲得科普利獎,科普利獎是科學成就的最高榮譽獎、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科學獎項。1731年以皇家學會的高級會員戈弗里·科普利爵士的遺贈設立。

每年頒發一次,為一枚鍍金銀質獎章和100英鎊獎金(這在當時是相當大數額的一筆獎金), 授予專為申請此獎而進行的自然哲學研究成果。

獲獎成果都需發表過,或向皇家學會通報過。獲獎項目需經皇家學會理事會評定,所以現職理事會成員不得獲獎,以防止不公正。

4、創作《時間簡史》

《時間簡史》是霍金創作的科普著作,首次出版於1988年。

全書共十二章,講述了關於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識,包括:我們的宇宙圖像、空間和時間、膨脹的宇宙、不確定性原理、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運等內容,深入淺出地介紹了遙遠星系、黑洞、粒子、反物質等知識,並對宇宙的起源、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命題進行了闡述。

在該書里,霍金探究了已有宇宙理論中存在的未解決的沖突,並指出了把量子力學、熱動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統一起來存在的問題,該書的定位是讓那些對宇宙學有興趣的普通讀者了解他的理論和其中的數學原理。

該書自1988年首版以來,已被翻譯成40種文字,累計銷售量突破2500萬冊,成為一本暢銷全世界的科學著作。

5、證明了相對論的奇性定理

奇性定理指在現在的宇宙膨脹相的開端,時空被高度地畸變,並且具有很小的曲率半徑。宇宙大爆炸有一個初始奇點,那是時間開始的地方。黑洞內部有一個奇點,那是時間終結的地方。

霍金70年代研究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他發現在很一般的條件下,空間和時間一定存在奇點,時空似乎被無限彎曲。不過當時還不清楚奇點是否真實存在。

倫敦伯克貝克學院的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證實,奇點確實會在黑洞中形成。後來,彭羅斯和霍金將同樣的想法應用到整個宇宙中,並表明愛因斯坦的理論預測我們在遙遠過去的奇點,這就是宇宙大爆炸。

霍金與彭羅斯一起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斯蒂芬·威廉·霍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科普利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奇性定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無邊界條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黑洞輻射

⑻ 霍金的成就事跡

霍金】簡介
斯蒂芬·威廉·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曾先後畢業於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並獲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在大學學習後期,開始患「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運動神經元疾病),半身不遂。他克服身患殘疾的種種困難,於1965年進入劍橋大學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任研究員。這個時期,他在研究宇宙起源問題上,創立了宇宙之始是「無限密度的一點」的著名理論。1969年起任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科學傑出成就研究員。1972-1975年先後在劍橋大學天文研究所、應用數學和理論物理學部進行研究工作,1975-1977年任重力物理學高級講師,1977-1979年任教授,1979年起任盧卡斯講座數學教授。其間,1974年當選為皇家學會最年輕的會員。1974-1975年為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費爾柴爾德講座功勛學者。1978年獲世界理論物理研究的最高獎愛因斯坦獎。霍金的成名始於對黑洞的研究成果。在愛因斯坦之後融合了20世紀另一個偉大理論——量子理論,他認為,宇宙是有限的,但無法找到邊際,這如同地球表面有限但無法找到邊際一樣;時間也是有開始的,大約始於150億到200億年前。1988年獲沃爾夫物理學獎。
1985年霍金喪失語言能力,表達思想唯一的工具是一台電腦聲音合成器。他用僅能活動的幾個手指操縱一個特製的滑鼠器在電腦屏幕上選擇字母、單詞來造句,然後通過電腦播放聲音,通常製造一個句子要5、6分鍾,為了合成一個小時的錄音演講要准備10天。1988年寫成科普著作《時間簡史》,至1995年10月該書發行量已超過2500萬冊,譯成幾十種語言,中譯本也已出版。
著有《空間-時間的大比例結構》(1973年與人合著)、《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百年評論》(1979年與人合編)、《超空間和超重力》(1981年與人合編)、《宇宙之始》(1983年與人合編)、《時間簡史》(1988年)。
1990年與結婚25年之久的妻子簡·懷爾德離婚。1995年9月16日,與他的護士伊萊恩·梅森結婚。
他雖然身患殘疾,但是他有著別人沒有的毅力和堅強.小小的車輪沒有擋住他那股強大的力量,他是一盞明燈!!!!

⑼ 霍金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取得了那哪些重大研究成果

弄出了宇宙大爆炸,霍金輻射

⑽ 霍金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霍金在物理上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論和黑洞,有三大成就,分別是無邊界宇宙理論,灰洞理論,奇性定理。

1、無邊界宇宙理論。

這是霍金在80 年代初創立,他認為時空是有限而無界,而宇宙是可以自給自足,不需要依靠上帝在宇宙最初開始時給予推動力,可以單憑物理定律所決定,完全將人類既有認知,即是上帝為宇宙賦予生命、事物的定理改寫。

至於量子宇宙學的主要預言之一,是關於宇宙結構的起源,很久年前宇宙背景輻射探測者對太空背景溫度起伏的觀察,證實了這個預言。

2、灰洞理論。

「灰洞」理論認為,物質和能量在被黑洞困住一段時間以後,又會被重新釋放到宇宙中。他在論文中承認,自己最初有關視界的認識是有缺陷的,光線其實是可以穿越視界的。當光線逃離黑洞核心時,它的運動就像人在跑步機上奔跑一樣,慢慢地通過向外輻射而收縮。

「經典黑洞理論認為,任何物質和輻射都不能逃離黑洞,而量子力學理論表明,能量和信息是可以從黑洞中逃離出來的。」

霍金同時指出,對於這種逃離過程的解釋需要一個能夠將重力和其他基本力成功融合的理論。在過去近一百年間,物理學界沒有人曾試圖解釋這一過程。

3、奇性定理。

霍金跟物理學家羅傑潘洛斯共同提出在廣義相對論框架內的「潘洛斯-霍金奇性定理」。如果廣義相對論是有效,而宇宙間的物質分布滿足非常一般的條件,那麼宇宙時空就會有奇點存在,而在奇點處,經典物理的定律就會失效。

雖然愛因斯坦否認過奇點的存在,不過在霍金和羅傑潘洛斯合作研究的奇性定理,表明了對引力量子化這個過程是不可避免的。

(10)霍金重大成果擴展閱讀:

霍金同樣以敢說著稱,從「地球毀滅說」到「外星人不好惹」,從「大腦可獨立於人體存在」到「人工智慧終將超越人類」,這位「預言帝」的論斷總是那麼驚世駭俗。

從《銀翼殺手》到《人工智慧》,人類對人工智慧(AI)發展的憂慮頻繁體現在大銀幕上。而「AI」這個聽起來酷酷的詞,也讓人感覺亦幻亦魔。霍金曾多次表示,人工智慧技術應謹慎發展,否則人類智慧或將被其超越。

事實上,霍金並不否認人工智慧為人類生活帶來的便利,他本人也是此類科技的受益者之一。由於患有運動神經元疾病,霍金需要利用一台機器與外界交流。

受智能手機輸入法啟發,美英兩家科技公司合作,為霍金量身定製了一款打字軟體,使這位科學家「說話」的速度提升了一倍。這種軟體利用基礎的人工智慧技術,可「猜測」使用者的思維,推薦下一個可能用到的字詞。

2014年12月,霍金坦陳人工智慧的初步發展已證明了其有用性,但他擔心這類技術最終會發展出與人類智慧相當甚至超越人類的機器,「到時它可能以不斷加快的速度重新設計自己。而人類則受制於生物進化速度,無法與其競爭,最終被超越。」

相比於人工智慧威脅人類,「地球毀滅論」更加驚悚。「末日說」其實並不新鮮,但出自霍金這樣一位重量級科學家之口,那就不得不認真思量了。更何況,霍老還給地球壽命加了一個明確的期限——1000年。

2012年,霍金在70歲生日前夕參加了英國廣播公司的節目。在談及有關世界末日的問題時,霍金錶示,基本可以確定的是,未來1000年內,地球會因某場大災難而毀滅,比如核戰爭或者溫室效應。

霍金所說的災難,包括戰爭、資源殆盡、人口過剩等等,他認為這些都是正在膨脹的威脅。對於人類社會和地球的「健康狀況」,霍金的確不那麼有信心。他說,人類基因中攜帶「自私、貪婪」的遺傳密碼,人類對地球掠奪日盛,地球資源正在一點點耗盡。

因此,他認為人類不能「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不能將賭注押在一個星球上,人類社會在未來災難中得以逃脫的唯一機會不在地球,而應該在太空中。

在科學界,時間旅行一度被認為是「歪理邪說」。「過去因為擔心有人會把『怪人』的標簽貼在自己身上,我對這個問題常常避而不談。但現在,我不再那麼謹小慎微了。」

霍金說,他對時間痴迷已久,如果有一台時間機器,會去拜訪風華正茂的瑪麗蓮·夢露,或是造訪將望遠鏡轉向宇宙的伽利略。或許,還會走到宇宙的盡頭,破解整個宇宙湮滅之謎。

不只是美好幻想,霍金還從科學角度分析了未來實現時間旅行的現實問題。

他認為,時光機的關鍵是第四維。他說,一切物體都有時間以及空間的長度,時間旅行意味著我們要經過第四維。如何才能穿越第四維通道?霍金說,「蟲洞」(wormhole)提供了一種可能。

蟲洞又稱時空洞,被認為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連接兩個不同時空的狹窄隧道。霍金認為,宇宙萬物都存在小孔或裂縫,這種基本規律同樣適用於時間,時間也有細微的裂縫和空隙。比分子、原子還要小的空隙被稱作「量子泡沫」,而蟲洞就存在於「量子泡沫」中。

霍金說,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人類能夠捕獲某一個蟲洞,並將它放大到足以使人類甚至宇宙飛船從中穿過。

霍金在21歲時就患上了罕見的運動神經元疾病,全身肌肉逐漸萎縮,只有幾根手指能夠活動,後來連說話也只能依靠特製的聲音合成裝置。但在這種情況下,他在宇宙和黑洞研究等領域取得了卓越成果,贏得了全球科學界的尊敬。

有媒體稱,霍金一直是在用「殘存的肢體」來表達這顆「世界最聰明大腦」里的所思所想。為避免日漸衰弱的身體將那些彌足珍貴的思想永久「封存」,也有人在研究腦神經設備,試圖幫助這顆「最強大腦」繞開身體的局限,直接與外界溝通。

而關於大腦與身體的關系,霍金也有自己的思考。他曾在2013年對英國《衛報》記者表示,他篤信人的大腦是可以不依附於身體而獨立存在的,而思維就像儲存在大腦中的一段程序,可以被復制。霍金說:「大腦在某種程度上就像一台計算機,而我們可以將其中的『程序』復制到電腦裡面,這在理論上是可行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斯蒂芬·威廉·霍金

閱讀全文

與霍金重大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