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玄奘取經的歷史影響
玄奘法師是唐代著名的三藏法師,佛教學者、旅行家,與 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唯識宗的創始者之一。
以下是他取經、游學的簡要過程、影響和成就:
玄奘法師於唐朝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從涼州出玉門關西行,歷經艱難抵達天竺,並在那爛陀寺從戒賢法師受學。後又游學天竺各地,與當地學者論辯,名震五竺。經十七年,於貞觀十九年正月還抵長安。 唐太宗敕命梁國公房玄齡等文武百官舉盛大的歡迎儀式。
玄奘法師帶回經像舍利等數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150粒之外,共請回佛經梵文原典520夾657部。
唐太宗極欽重玄奘法師,尊從他「闡揚遺法」之志,助其譯經工作,建立長安譯經院,詔譯新經。
玄奘法師組織譯經,先後於弘福寺、大慈恩寺、玉華宮譯經凡19年,共譯出經、論75部,1335卷。主要經典有:《大般若經》六百卷、《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大毗婆沙論》二百卷、《俱舍論》、《成唯識論》、《攝大乘論》等。 除了佛經,還翻譯了古印度的其他學術著作。
玄奘法師翻譯的佛經,多用直譯,筆法嚴謹,准確。
玄奘法師建立了譯經的新規則,提倡忠於原典、逐字翻譯。後代譯經家常以玄奘所立之定則為法式。他們稱玄奘以前的僧人所譯之經為舊譯,稱玄奘以後所譯之經為新譯。
玄奘法師翻譯的佛經和學術著作,將那爛陀寺最盛時期所傳承的佛學精華,基本上都傳到中國了,不但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化,還為古印度佛教和學術文化保存了珍貴典籍。
玄奘法師通過翻譯經、論,創立了中國佛教的一個重要的宗派——「唯識宗」。 此宗學術極為精深。在中國近代,有些學者主張弘揚唯識學說,建立中國自己的科學。
玄奘法師回國後,應唐太宗想了解西域國家的要求,寫了《大唐西域記》一書,記載西域、印度、錫蘭等138國之歷史、地理、宗教、神話傳說、風土人情等,親踐者110國,傳聞者28國。該書在佛教史學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亞、南亞之史地、文化上,乃至於中西交通史料上,都有極高價值,是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的重要資料。 印度的古代歷史也是靠這本書才得以重建的。
參考資料: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玄奘西遊記」
❷ 玄奘取經有哪些收獲
最大的收獲就是想取得真經不易,那麼自然倍加珍惜。
最簡單的道理,你父母小時候給你錢,你覺得隨便就花了,當你日夜辛苦賺來的血汗錢,你卻不會那麼容易的花掉。
當然,經書自然不能這么相比。
只是告訴你,心誠,不怕艱難,艱苦才能取到真經。人讀經,念經,當和尚,當尼姑,就是為了鍛煉自己的心。
❸ 玄奘去天竺取經,主要貢獻有那些
促進中國佛教文化發展;促進中印文化交流;提高了中國的國際知名度;堅韌不拔追求真理的精神激勵著後人。
❹ 玄奘取經的時間和路線其最後成果是什麼
玄奘出行的基本路線:公元627年玄奘從長安出發,偷渡玉門關,取道伊吾(今新疆哈密),沿天山南麓西行,經阿耆尼國(今新疆焉耆)、屈支國(今新疆庫車)、跋祿迦國(今新疆阿克蘇),翻越凌山(今天山穆素爾嶺),來到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西南)。後經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東)、翻越鐵門(今烏茲別克南部布茲嘎拉山口)到達吐火羅(今阿富汗北境),由此南行,經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來到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東行至犍馱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城),進入印度。
玄奘法師於唐朝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從涼州出玉門關西行,歷經艱難抵達天竺,並在那爛陀寺從戒賢法師受學。後又游學天竺各地,與當地學者論辯,名震五竺。經十七年,於貞觀十九年正月還抵長安。 唐太宗敕命梁國公房玄齡等文武百官舉盛大的歡迎儀式。
玄奘法師帶回經像舍利等數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150粒之外,共請回佛經梵文原典520夾657部。
唐太宗極欽重玄奘法師,尊從他「闡揚遺法」之志,助其譯經工作,建立長安譯經院,詔譯新經。
玄奘法師組織譯經,先後於弘福寺、大慈恩寺、玉華宮譯經凡19年,共譯出經、論75部,1335卷。主要經典有:《大般若經》六百卷、《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大毗婆沙論》二百卷、《俱舍論》、《成唯識論》、《攝大乘論》等。 除了佛經,還翻譯了古印度的其他學術著作。
玄奘法師翻譯的佛經,多用直譯,筆法嚴謹,准確。
玄奘法師建立了譯經的新規則,提倡忠於原典、逐字翻譯。後代譯經家常以玄奘所立之定則為法式。他們稱玄奘以前的僧人所譯之經為舊譯,稱玄奘以後所譯之經為新譯。
玄奘法師翻譯的佛經和學術著作,將那爛陀寺最盛時期所傳承的佛學精華,基本上都傳到中國了,不但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化,還為古印度佛教和學術文化保存了珍貴典籍。
玄奘法師通過翻譯經、論,創立了中國佛教的一個重要的宗派——「唯識宗」。 此宗學術極為精深。在中國近代,有些學者主張弘揚唯識學說,建立中國自己的科學。
玄奘法師回國後,應唐太宗想了解西域國家的要求,寫了《大唐西域記》一書,記載西域、印度、錫蘭等138國之歷史、地理、宗教、神話傳說、風土人情等,親踐者110國,傳聞者28國。該書在佛教史學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亞、南亞之史地、文化上,乃至於中西交通史料上,都有極高價值,是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的重要資料。 印度的古代歷史也是靠這本書才得以重建的。
❺ 玄奘的重要成就
將西域的經書傳入中國。
❻ 玄奘在思想學術上有哪些成就
玄奘(602~664)通稱三藏法師,俗稱唐僧,姓陳名禕,唐代洛州偃師(今河南偃師偃緱氏鎮)人。祖父、父親都做過官。玄奘30餘歲時,已蜚聲佛教界。隨著學問的增長,他深感各派學說分歧,難做定論,決心赴天竺探本究源。唐太宗貞觀三年(629),玄奘歷盡千難萬險前往天竺取經求法,前後17年,學遍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攜帶回許多經籍,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由於其深厚的佛學造詣,他被人們給予了「解脫天」和「大乘天」的極高榮謄。他對佛經的譯介大大促進了中印文化的交流,對後世影響深遠。他的事跡被吳承恩改編寫入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中,千百年來廣為流傳。
❼ 玄奘的主要功績是什麼
玄奘的主要功績是:公元645年玄奘歸來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1335卷),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
玄奘被世界人民譽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其愛國及護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貢獻,被魯迅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樑」,世界和平使者。
他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經,體現了大乘佛法菩薩,渡化眾生的真實事跡。他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7)玄奘取經的成果擴展閱讀:
看過《西遊記》的人都知道,唐僧西行途中的最大障礙來自妖魔鬼怪。在小說中,唐僧是由唐太宗親自任命去西天取經的。臨行前,唐太宗親自將通關文牒交給唐僧,還與他結拜為兄弟,對他非常支持。然而,真實的玄奘在西行伊始,最主要的障礙卻來自朝廷。
初唐時期,國家初定,邊界不穩,國人不允許出境。貞觀元年(627年),玄奘幾次三番申請「過所」,以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此事並沒有打消玄奘西行求法的念頭,他決心尋找機會西行。根據當時規定,私度邊關比私度內地關隘懲罰更重,所以他的這個決定非常危險。
貞觀三年(629年),長安遭遇大災,政府允許百姓自尋出路,玄奘借機混入災民中偷渡出關。那年,玄奘剛好二十七歲。從這一天開始,他踏上了一條充滿未知的道路。
真實的玄奘具有堅定的勇氣和過人的膽識,完全和小說中膽小怕事的唐僧不同。玄奘的西方行歷程雖沒有九九八十一難,卻也危機重重,多次險些被抓,但他最終都能順利過關。
玄奘到達涼州(今甘肅武威)地界時,住了一個多月,為當地僧眾祭壇說法,很受歡迎。涼州是甘肅河西走廊的一個大都會,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鎮。
當時為防備頡利可汗的突厥軍隊侵擾,涼州都督李大亮接到朝廷聖旨:封鎖邊關,禁止人員西行。當玄奘打算繼續西行時,涼州守關官兵不敢自作主張開關放行,只好先行呈報李大亮定奪。李大亮知道玄奘的名聲,讓部下轉達他的命令:不許西行取經,立即回京。
玄奘頓時陷入進退兩難境地。也許天無絕人之路,涼州有一位叫慧威的和尚幫了他。慧威是河西一帶的佛門領袖,很有權威。
慧威得知李大亮的限令後,決定幫助玄奘。他派了慧琳、道整兩個弟子護送玄奘偷偷出關。白天官兵防守甚嚴,無法出關,於是他們夜半更深時找個無人處順著繩索偷偷出城。
玄奘在慧琳、道整兩個和尚的護送下,一路上風餐露宿,晝伏夜行,幾日後到達瓜州(今安西)。瓜州刺史獨孤達敬重佛法,聽說玄奘法師來到,熱情款待。此時涼州都督李大亮追訪玄奘的公文很快也跟來了。他們對玄奘的身份產生了懷疑。
一個叫李昌的官員私下將公文拿給玄奘看,並問道:「法師是不是此人?」玄奘遲疑著不敢作答。李昌又說:「請法師說實話,如果你就是玄奘,我為你想辦法。」玄奘只得如實相告。知道實情的李昌為玄奘的行動和精神所感動,當著玄奘的面撕掉文書,讓他盡快動身。
離開瓜州後,他為了避開官府的盤查,不敢公然行官道,卻又必須依傍官道,以免遭迷路,但隨時有遇到官兵的危險。在瓜州以前,玄奘雖然也遇到了困難,但基本上還算是一路順利。從瓜州開始,直到伊吾(今新疆哈密)之間的九百里旅途,才是玄奘西行求經最為艱難的一段。
❽ 玄奘取經學會了哪些東西
http://ke..com/view/14742.html?wtp=tt#4
創立學說
①五種姓說。進一步發揮了印度戒賢一系五種姓說,即把一切眾生劃分為聲聞種姓、緣覺種姓、如來種姓、不定種姓、無種姓。認為根據人的先天素質可以決定修道的結果。玄奘在此總賅印度諸家的學說,對五種姓說作了系統的闡述。②唯識論。玄奘及其學派主張,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類的自我)皆非獨立存在的,而是由人們的意識變現出來的,即所胃「唯識所變」。最根本的意識稱作「阿賴耶識」,是世界各種事物、現象的一切「種子」,是宇宙的本源。研究唯識論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識論》外,有「唯識三大部」,即窺基的《成唯識論述記》、慧沼《成唯識論了義燈》、智周《成唯識論演秘》。
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學系中就十分發達。世親之後,經過陳那和護法的發展,因明和唯識學說就緊密地結合。玄奘在此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識量」。回國以後,除翻譯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並對因明辯論、論證的性質作了精細的發揮,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論進行了精細的分析。
翻譯佛經,傳播學說
另外,從玄奘由翻譯而傳播的學說看來,綱舉目張充分反映了公元五世紀以後印度佛學的全貌。當時印度那爛陀寺等處的佛學,已顯然分為因明、對法、戒律、中觀和瑜伽等五科。他於明科譯出《理門》和《入正理論》,樹立了在論議基礎上的佛家邏輯軌范。於對法科,聲聞乘方面以《俱舍》為中心,在它以前有根本的「一身六足」和《婆沙》等論,以及其後發展的《順正理》、《顯宗》等論,他都原原本本地傳譯了出來;大乘對法譯出了《集論》和他的注書《雜集論》,顯示對法經不同於瑜伽論的特點,並指示大小對法相通的途徑。於戒律科,譯傳大乘唯一的《瑜伽菩薩戒》,並輯出《受戒羯磨》以為實行的規范。於中觀科,特別譯出護法的《廣百論釋》,以見瑜伽系貫通中觀的成就。於瑜伽科,則「一本(《瑜伽》)十支(《顯揚》、《庄嚴》等)」,差不多全部譯出,如上所舉,可以說那爛陀寺最盛時期所傳承的佛學精華,基本上已都由玄奘譯傳於中土了。
大唐西域記
玄奘口述,辯機記錄的游記《大唐西域記》,是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
玄奘門徒
玄奘之學,博大精深。一時碩彥,俱集門下。神昉、嘉尚、普光、窺基,號稱奘門四哲,皆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寶、神泰,則稱俱舍三大家;窺基、神泰、順憬又為因明巨匠。
窺機
窺基俗姓尉遲,十七歲得玄奘指導出家,常侍左右,二十五歲參加譯場,勤於著述,有「百部疏主」之稱。他對玄奘所傳的唯識學說尤有領會,糅印度解釋唯識十家之說而輯譯為《成唯識》一論,即是出於他的建議,他所撰《成唯識論述記》,為後世治此學者所奉的圭臬。他釋《瑜伽》有《略纂》,解《雜集》有《述記》,弘五姓說有《法華玄贊》,詳三支立破有《因明大疏》,其他重要經論都有《疏》、《記》,發揚師說,建立了「慈恩」一宗。
普光
普光,於《俱舍》造詣最深,撰《俱舍論記》三十卷,為學者所宗。
神昉和嘉尚
神昉和嘉尚,事跡不詳。神昉撰有《十論經抄》三卷,《成唯識論文義記》十卷,《種姓差別集》三卷等。嘉尚參加譯事,玄奘臨寂之前,特命他具錄譯經部卷及造像等,玄奘歿後,曾撰《雜集論疏》。
圓測
圓測 系新羅人,為奘門新羅學人的領袖。他曾在譯場充證義,著有《仁王》、《深密》、《成唯識》等《疏》,多用真諦等所傳的舊說。
法寶
法寶撰《俱舍論疏》十五卷,與普光《記》並稱,見解時有出入。他又著《一乘佛性究竟論》,不同意五姓各別之說。故在奘師門下,被視為別系。
此外還有:新羅元曉,為華嚴大家;西域利涉,為護法名僧;南山道宣,為之證義,乃律學宗師;玄應,義學名家;東塔懷素,後為新疏之主。
http://ke..com/view/14742.html?wtp=tt#4
❾ 唐玄奘取經的影響和成就 急急急!!!!!
玄奘法師是唐代著名的三藏法師,佛教學者、旅行家,與 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唯識宗的創始者之一。
以下是他取經、游學的簡要過程、影響和成就:
玄奘法師於唐朝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從涼州出玉門關西行,歷經艱難抵達天竺,並在那爛陀寺從戒賢法師受學。後又游學天竺各地,與當地學者論辯,名震五竺。經十七年,於貞觀十九年正月還抵長安。 唐太宗敕命梁國公房玄齡等文武百官舉盛大的歡迎儀式。
玄奘法師帶回經像舍利等數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150粒之外,共請回佛經梵文原典520夾657部。
唐太宗極欽重玄奘法師,尊從他「闡揚遺法」之志,助其譯經工作,建立長安譯經院,詔譯新經。
玄奘法師組織譯經,先後於弘福寺、大慈恩寺、玉華宮譯經凡19年,共譯出經、論75部,1335卷。主要經典有:《大般若經》六百卷、《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大毗婆沙論》二百卷、《俱舍論》、《成唯識論》、《攝大乘論》等。 除了佛經,還翻譯了古印度的其他學術著作。
玄奘法師翻譯的佛經,多用直譯,筆法嚴謹,准確。
玄奘法師建立了譯經的新規則,提倡忠於原典、逐字翻譯。後代譯經家常以玄奘所立之定則為法式。他們稱玄奘以前的僧人所譯之經為舊譯,稱玄奘以後所譯之經為新譯。
玄奘法師翻譯的佛經和學術著作,將那爛陀寺最盛時期所傳承的佛學精華,基本上都傳到中國了,不但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化,還為古印度佛教和學術文化保存了珍貴典籍。
玄奘法師通過翻譯經、論,創立了中國佛教的一個重要的宗派——「唯識宗」。 此宗學術極為精深。在中國近代,有些學者主張弘揚唯識學說,建立中國自己的科學。
玄奘法師回國後,應唐太宗想了解西域國家的要求,寫了《大唐西域記》一書,記載西域、印度、錫蘭等138國之歷史、地理、宗教、神話傳說、風土人情等,親踐者110國,傳聞者28國。該書在佛教史學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亞、南亞之史地、文化上,乃至於中西交通史料上,都有極高價值,是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的重要資料。 印度的古代歷史也是靠這本書才得以重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