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柏林

成果柏林

發布時間:2021-08-02 02:07:54

① 17世紀自然科學四大成果

行星運動三定律
丹麥天文學者、布拉格天文台台長第谷,從年起,二十年如一日和助手們進行了大量的天文觀測工作。他的觀測結果比前人准確50倍,幾乎達到肉眼觀測精度的極限,是望遠鏡發明以前最卓著的天文觀測。
1601年,第谷臨死前把全部觀測資料交給新來的青年助手開普勒,開普勒信仰哥白尼的目心說,相信宇宙可以用數學來表示。他為計算出的行星運轉圓形軌道與精確觀測的結果不符合而苦惱。他尋求更簡單、更合理的數學方法來表示天體。最後他放棄了哥白尼的圓形軌道和勻速運動的觀點,以第谷留下來的精確資料為基礎進行分析,大膽地提出了「火星繞太陽的運行軌道是橢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這一假設。結果與第谷觀測的資料相一致辭。就這樣,在第谷精確觀測的基礎上,開普勒通過深入研究,終於在1609年必表了兩星運動定律。第一個定律是:軌道是橢圓,太陽在一個焦點上。第二個定律是面積定律:在相等的時間內,行星和太陽的連線所掃過的面積相等,1619年,開普勒在進一步研究的基礎上,又發表了行星運動的第三個定律——周期定律。周期定律是:任何一顆行星公轉周期的平方同行星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的立方成正比,為了紀念開普勒對會星運動規律的重大貢獻,後人將這三個行星運動定律命名為開普勒三定律。
開普勒三定律首次定量地提示了行星運動速度變化和軌道的關系,而運動速度變化又直接和作用力相聯系。
微積分的發明
如果將整個數學比作一棵大樹,那麼初等數學是樹的根,名目繁多的數學分支是樹枝,而樹乾的主要部分就是微積分。微積分堪稱是人類智慧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從17世紀開始,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以及如航海、天文、礦山建設等許多課題要解決,數學也開始研究變化著的量,數學進入了「變數數學」時代,即微積分不斷完善成為一門學科。整個17世紀有數十位科學家為微積分的創立做了開創性的研究,但使微積分成為數學的一個重要分枝還是牛頓和萊布尼茨。
細胞學說
細胞學說的創立

早在17世紀,顯微鏡剛剛問世的時候,物理學家胡克就在顯微鏡下看到軟木薄片是由許多蜂窩狀的小結構組成的現象。他將這些小結構命名為"細胞",這是細胞一詞的第一次出現。18世紀,生物的顯微研究未取得新的成就,而且生物學家熱心關注著的是對分類學的研究,對生物微觀方面的實驗有所忽視。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許多科學家試圖在植物界和動物界中尋找結構方面的基本單位。如:德國詩人、生物學家歌德認為植物的葉是一切植物的基本單位。德國自然哲學家奧肯認為:一切生物都是由一種稱為"粘液囊泡"的基本單位構成的。到19世紀顯微鏡的製造技術有了進步,使顯微鏡的解析度提高,為考察動、植物的微觀結構創造了條件。至19世紀30年代,一些科學家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細胞的細胞質、細胞核、細胞壁等結構以及細胞質的運動,而且動物體內也發現了細胞。這一時期的工作為細胞學說的建立創造了條件。

細胞的存在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但人們對它的內部結構和功能以及在生物體中所處的地位還不太清楚。細胞學說最終是由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1804--1881)和動物學家施旺(1810--1882)完成的。

施萊登1804年生於漢堡的一個醫生家庭。他早年學的是法律,在漢堡做過一段時間的律師,但他不喜歡這份工作。1833年,他決定改行,在哥廷根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植物學和醫學。在這期間,他對植物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837年,施萊登完成了一篇論文,該論文論述了顯花植物的胚芽發育史。他強調研究植物學必須摒棄當時的抽象推論方法,而代之以嚴密的觀察,並在觀察基礎上進行嚴格的歸納。當時的植物學仍然以研究分類學的工作為主,而施萊登卻開始研究植物的結構和植物的發育了。

1838年,施萊登開始研究細胞的形態及其作用。同年他發表了《植物發生論》一文。在論文中,他提出:無論怎樣復雜的植物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不僅自己是一種獨立的生命,而且作為植物體生命的一部分維持著整個植物體的生命。

在1838年10月的一次聚會上,施萊登把還未公開發表的《植物發生論》中對有關植物細胞結構的情況,以及細胞核在細胞發育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的認識告訴了同在纓勒實驗室工作的施旺,引起了施旺的興趣。

施旺於1810年生於萊茵河畔的諾伊斯,父親是一個金匠。施旺中學畢業後去學醫,1834年獲得博士學位後,成為著名生理學家纓勒的助手。在纓勒的指導下,他對較多的學術領域產生了興趣。他曾研究過組織學、生理學、動物學、微生物學,並作出了不少貢獻。例如,他曾發現胃蛋白酶;他還發現了神經纖維周圍的纖維細鞘,後來該纖維細鞘被稱為"施旺神經鞘"。

與施萊登的會面,使施旺猛然想起從前在觀察蝌蚪背部的神經索細胞和軟骨細胞時,發現它們都具有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這時他便意識到,也許在植物體中起著基本作用的細胞,在動物體內也有著相同的作用。施旺對一些特化的組織,如上皮、蹄、羽毛、肌肉組織、神經組織等進行研究,得到的結論是:無論什麼組織,盡管它們在功能上是不同的,但它們都是由細胞發育而來或是細胞分化的產物。

1839年,施旺發表了題為"動、植物結構和生長的相似性的顯微研究"的論文,指出一切動、植物組織,無論彼此如何不同,均由細胞組成。他寫道:"我們已經推倒了分隔動、植物界的巨大屏障,發現了基本結構的統一性。"他認為,所有的細胞無論是植物細胞還是動物細胞,均由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組成。

在1838-1839年,施萊登和施旺分別發表了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基本認識的專著。他們兩人取得完全一致的看法,創立了細胞學說,即一切植物和動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命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細胞學說一經確立,馬上顯示出其生命力,大大促進了生物學的發展,十幾年裡迅速被推廣,並日臻完善。細胞學說的提出對生物科學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恩格斯說:"有了這個發現,有機的有生命的自然產物--比較解剖學、生理學和胚胎學才獲得了鞏固的基礎。"細胞學說與達爾文的進化論和孟德爾的遺傳學被稱為現代生物學的三大基石,而實際上可以說細胞學說又是後兩者的"基石"。細胞學說在哲學上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使千變萬化的生物界通過具有細胞結構這個共同的標准特徵而統一起來。同時有力地證明了生物彼此之間存在著親緣關系,為生物進化理論奠定了基礎。恩格斯認為細胞學說的建立是最令人信服地檢驗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正確性。他把細胞學說、進化論、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列為19世紀的三大科學發現。

此後,在細胞學說的基礎上,人們對生物界進行了更深人的研究,發現了細胞的全能性,即任何細胞都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在能力。根據這一理論,人們發展了組織培養、克隆技術等高科技的生物技術。

② 愛因斯坦有那些成果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舉世聞名的德裔美國科學家,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愛因斯坦1900年畢業於蘇黎士工業大學,1909年開始在大學任教,1914年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長兼柏林大學教授。後被迫移居美國,1940年入美國籍。
十九世紀末期是物理學的變革時期,愛因斯坦從實驗事實出發,從新考查了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在理論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他的一些成就大大推動了天文學的發展。他的量子理論對天體物理學、特別是理論天體物理學都有很大的影響。理論天體物理學的第一個成熟的方面--恆星大氣理論,就是在量子理論和輻射理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成功地揭示了能量與質量之間的關系,解決了長期存在的恆星能源來源的難題。近年來發現越來越多的高能物理現象,狹義相對論已成為解釋這種現象的一種最基本的理論工具。其廣義相對論也解決了一個天文學上多年的不解之謎,並推斷出後來被驗證了的光線彎曲現象,還成為後來許多天文概念的理論基礎。
愛因斯坦對天文學最大的貢獻莫過於他的宇宙學理論。他創立了相對論宇宙學,建立了靜態有限無邊的自洽的動力學宇宙模型,並引進了宇宙學原理、彎曲空間等新概念,大大推動了現代天文學的發展。
他在19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但不是因為相對論這個偉大成就,而是量子理論,因為在他提出相對論的時候,幾乎所有科學家都認為是一種謬論,而後來事實證明相對論是一個偉大的發現,當時間已經過去好幾年了,為了補償,評獎協會就以量子理論的成就頒給了他諾貝爾獎
補充: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基本信息欄
中文名: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外文名: Albert Einstein
國籍: 美國,瑞士
民族: 猶太族
出生地: 德國烏爾姆市
出生日期: 1879年3月14日
逝世日期: 1955年4月18日
愛因斯坦的著作1901-1904年,在德國權威雜志《物理學年鑒》上發表了5篇有關熱力學和黑體輻射等方面的研究。
1905年3月,《關於光的產生和轉變的一個啟發性觀點》,文中提出光量子學說和光電效應的基本定律,並在歷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觀物體的波粒二象性,從而圓滿地解釋了光電效應。(為此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05年4月,《分子尺度的新測定》(獲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05年5月,《根據分子運動論研究靜止液體中懸浮微粒的運動》(有力地提供了原子真實存在布朗運動的證明)
1905年6月,長篇文獻《論動體的電動力學》(完整提出了著名的狹義相對論理論,開創了物理學的新紀元)
1905年9月,《物體慣性和能量的關系》(提出了質量和能量的關系E=mc^2,為原子核能的釋放和利用奠定了理論基礎)
1916年《廣義相對論基礎》(提出了大質量物體的存在可引起時空連續場的彎曲,為黑洞、大爆炸等新的宇宙論提供了理論依據)
職業: 物理學家,哲學家
畢業院校: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主要成就: 提出相對論及質能方程
解釋光電效應
推動量子力學的發展
代表作品: 《論動體的電動力學》,《廣義相對論的基礎》

③ 林樹中的主要成就

2004年在北京中國美協「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家」頒獎會上,主要研究成就有兩個方面:一是關於流失海外的國寶(美術珍品)的調查研究;二是六朝藝術。
1985年在美參觀納爾遜美術館看到被掠去的北魏《皇後禮佛圖》浮雕,深受觸動,發誓要為這些外流珍寶立檔。繼遍訪各大博物館,用講學報酬帶3000張幻燈片、三箱圖書回國。又兩次去日本、朝鮮、香港等。2002年率團到歐洲各國調查,付出巨大勞動。就經濟而言,個人所費累計超過10萬美金。2002年以76歲高齡,拖著帶病之軀,環歐尋訪中國遺珍。在法期間,參觀博物館時坐輪椅。在經義大利往德國路上,心臟病發作,休息一天後,情況好轉,繼續前往柏林。回到巴黎後,心臟還時感不適,仍堅持到回國。年來出版有著作《海外藏中國歷代名畫》8卷本、《海外藏中國歷代雕塑》3卷本、《國寶海外尋蹤——海外藏中國歷代名畫研究文集》。《海外藏中國歷代名畫》獲季羨林等好評,獲國家圖書獎,為國內外各大博物館、圖書館收藏。2006年胡錦濤主席訪美,一批書贈送耶魯大學,此為贈書之一。
《海外藏中國歷代名畫》8卷本的出版、流行,已經在國內外產生很大的影響。早在1998年我的調查研究海外藏中國歷代名畫的信息見之於報端、電視台後,在日本的我的研究生馮慧芬來電話說:「訊息震動了東京」,為什麼?以前我國被掠奪的國寶,只能被外國人編成如《支那名畫寶鑒》(日本?原田尾山編,1963年出版)或《北中國考古圖錄》(法國?沙畹,1909-1915年出版)之類。而現在我國富強了,正在走復興之路。我們中國人要自己編出「外流國寶」的書,而且要在數量、質量上比他們更好。《海外藏中國歷代名畫》8卷本出版後不久,美國堪薩斯大學華人教授李鑄晉先生來信說:「該書的出版,必將在國內外產生極大的影響」。2004年冬,我參加遼寧省博物館新館建立的國際學術討論會,很多國際友人都誇我的《海外藏中國歷代名畫》,該書已為美國、英國、日本,以及港、台的各大博物館、圖書館收藏。南京藝術學院研究生張弘星(在倫敦大學獲博士學位)反映英國國家圖書館收藏有此8卷本。
《海外藏中國歷代名畫》8卷本,前收論文:調查研究的經過及聯系外流名畫談中國繪畫史,共約20萬字,收圖2000餘幅,說明文字約80萬字,目錄用中英文並列,後附:所收世界各大博物館及主要私人名單。1999年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列入國家「九五」重點圖書工程項目,並榮獲國家圖書獎提名獎。
《海外藏中國歷代雕塑》3卷本。論文、附英文提要、目錄、收藏單位名單,中英文對照。收圖1000餘幅列入國家「十五」規劃項目。2006年由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2007年3月在京舉行新聞發布會。獲美術圖書金牛獎的特別金獎。《光明日報》《中國文物報》皆發評價文章,給予很高評價。論文刊《收藏》2010年9期到11期。
《海外藏中國歷代書法》3卷本,河南美術出版社列入「十一五」出版規劃,已基本完稿,約在今明年出版。
《海外藏中國歷代工藝》8卷本,已由江蘇美術出版社列入「十二五」出版規劃,編寫工作已啟動進行。
《國寶海外尋蹤——海外藏中國歷代名畫研究文集》教育部人文社科「九五」規劃項目,兼作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學科教學·科研·創作研究叢書,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年出版。
我在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材之一《從出土墓誌等談沈周的家世家學及其他》刊日本《國華》1114號-1115號,1988年。又在日本《萌春》雜志等刊出有關文章10餘篇。又在《中國書畫報》辟有「海外遺珍」專欄,在《文藝報》有「流失海外的中國名畫」專欄,《人民日報?海外版》、香港《大公報》等發表有關文章50餘篇。
關於六朝藝術的研究,我在南京藝術學院從事教學科研工作50多年,歷來主張「靠山吃山,坐水吃水」,因此也是我的科研重點。因為在一個時期里我嘴裡講的是六朝,手裡寫的也是六朝,文革中紅衛兵給我起了個綽號叫「林六朝」。論文《江蘇丹陽南齊陵墓磚印壁畫》(《文物》1977年1期)突破對六朝藝術的研究,糾正原發掘報告的幾處錯誤,首先確認丹陽三處古墓為南齊帝陵,與南京西善橋南朝墓所出的《七賢與榮啟期》磚印壁畫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超過了傳世的傳為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卷。因為在研究方法方面作為中國美術史與考古學的學科交叉有新的突破,受到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北大宿白教授的贊揚。所著《中國美術全集?魏晉南北朝雕塑》獲全國美術圖書特別金獎,主編的《六朝藝術》(1996年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以圖錄為主)獲江蘇省金獎,《六朝藝術》(2004年南京出版社,以文字為主,出版列入「十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對安徽馬鞍山出土三國朱然墓漆器畫和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的研究都有所突破,並首先編出以上六朝三大畫家年表。《六朝陵墓雕刻》(1984年人民美術出版社)等書,被認為是具有典範意義的著作(見《南京日報》2011年4月20日,《人要活得有價值也要活的灑脫——訪美術史論家、書畫家、省文史館官員林樹中教授》)。

④ 寫出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德國的一個發明家和他的發明成果

①1866年,德國工程師西門子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發電機。
②1893年,德國人本茨發明了一內燃機為動力的四輪車。標志著現代汽車工業的開始。

⑤ 17世紀自然科學最偉大的成果

行星運動三定律 丹麥天文學者、布拉格天文台台長第谷,從1576年起,二十年如一日和助手們進行了大量的天文觀測工作。他的觀測結果比前人准確50倍,幾乎達到肉眼觀測精度的極限,是望遠鏡發明以前最卓著的天文觀測。 1601年,第谷臨死前把全部觀測資料交給新來的青年助手開普勒,開普勒信仰哥白尼的目心說,相信宇宙可以用數學來表示。他為計算出的行星運轉圓形軌道與精確觀測的結果不符合而苦惱。他尋求更簡單、更合理的數學方法來表示天體。最後他放棄了哥白尼的圓形軌道和勻速運動的觀點,以第谷留下來的精確資料為基礎進行分析,大膽地提出了「火星繞太陽的運行軌道是橢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這一假設。結果與第谷觀測的資料相一致辭。就這樣,在第谷精確觀測的基礎上,開普勒通過深入研究,終於在1609年必表了兩星運動定律。第一個定律是:軌道是橢圓,太陽在一個焦點上。第二個定律是面積定律:在相等的時間內,行星和太陽的連線所掃過的面積相等,1619年,開普勒在進一步研究的基礎上,又發表了行星運動的第三個定律——周期定律。周期定律是:任何一顆行星公轉周期的平方同行星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的立方成正比,為了紀念開普勒對會星運動規律的重大貢獻,後人將這三個行星運動定律命名為開普勒三定律。 開普勒三定律首次定量地提示了行星運動速度變化和軌道的關系,而運動速度變化又直接和作用力相聯系。 微積分的發明 如果將整個數學比作一棵大樹,那麼初等數學是樹的根,名目繁多的數學分支是樹枝,而樹乾的主要部分就是微積分。微積分堪稱是人類智慧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從17世紀開始,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以及如航海、天文、礦山建設等許多課題要解決,數學也開始研究變化著的量,數學進入了「變數數學」時代,即微積分不斷完善成為一門學科。整個17世紀有數十位科學家為微積分的創立做了開創性的研究,但使微積分成為數學的一個重要分枝還是牛頓和萊布尼茨。 細胞學說 細胞學說的創立 早在17世紀,顯微鏡剛剛問世的時候,物理學家胡克就在顯微鏡下看到軟木薄片是由許多蜂窩狀的小結構組成的現象。他將這些小結構命名為"細胞",這是細胞一詞的第一次出現。18世紀,生物的顯微研究未取得新的成就,而且生物學家熱心關注著的是對分類學的研究,對生物微觀方面的實驗有所忽視。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許多科學家試圖在植物界和動物界中尋找結構方面的基本單位。如:德國詩人、生物學家歌德認為植物的葉是一切植物的基本單位。德國自然哲學家奧肯認為:一切生物都是由一種稱為"粘液囊泡"的基本單位構成的。到19世紀顯微鏡的製造技術有了進步,使顯微鏡的解析度提高,為考察動、植物的微觀結構創造了條件。至19世紀30年代,一些科學家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細胞的細胞質、細胞核、細胞壁等結構以及細胞質的運動,而且動物體內也發現了細胞。這一時期的工作為細胞學說的建立創造了條件。 細胞的存在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但人們對它的內部結構和功能以及在生物體中所處的地位還不太清楚。細胞學說最終是由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1804--1881)和動物學家施旺(1810--1882)完成的。 施萊登1804年生於漢堡的一個醫生家庭。他早年學的是法律,在漢堡做過一段時間的律師,但他不喜歡這份工作。1833年,他決定改行,在哥廷根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植物學和醫學。在這期間,他對植物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837年,施萊登完成了一篇論文,該論文論述了顯花植物的胚芽發育史。他強調研究植物學必須摒棄當時的抽象推論方法,而代之以嚴密的觀察,並在觀察基礎上進行嚴格的歸納。當時的植物學仍然以研究分類學的工作為主,而施萊登卻開始研究植物的結構和植物的發育了。 1838年,施萊登開始研究細胞的形態及其作用。同年他發表了《植物發生論》一文。在論文中,他提出:無論怎樣復雜的植物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不僅自己是一種獨立的生命,而且作為植物體生命的一部分維持著整個植物體的生命。 在1838年10月的一次聚會上,施萊登把還未公開發表的《植物發生論》中對有關植物細胞結構的情況,以及細胞核在細胞發育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的認識告訴了同在纓勒實驗室工作的施旺,引起了施旺的興趣。 施旺於1810年生於萊茵河畔的諾伊斯,父親是一個金匠。施旺中學畢業後去學醫,1834年獲得博士學位後,成為著名生理學家纓勒的助手。在纓勒的指導下,他對較多的學術領域產生了興趣。他曾研究過組織學、生理學、動物學、微生物學,並作出了不少貢獻。例如,他曾發現胃蛋白酶;他還發現了神經纖維周圍的纖維細鞘,後來該纖維細鞘被稱為"施旺神經鞘"。 與施萊登的會面,使施旺猛然想起從前在觀察蝌蚪背部的神經索細胞和軟骨細胞時,發現它們都具有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這時他便意識到,也許在植物體中起著基本作用的細胞,在動物體內也有著相同的作用。施旺對一些特化的組織,如上皮、蹄、羽毛、肌肉組織、神經組織等進行研究,得到的結論是:無論什麼組織,盡管它們在功能上是不同的,但它們都是由細胞發育而來或是細胞分化的產物。 1839年,施旺發表了題為"動、植物結構和生長的相似性的顯微研究"的論文,指出一切動、植物組織,無論彼此如何不同,均由細胞組成。他寫道:"我們已經推倒了分隔動、植物界的巨大屏障,發現了基本結構的統一性。"他認為,所有的細胞無論是植物細胞還是動物細胞,均由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組成。 在1838-1839年,施萊登和施旺分別發表了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基本認識的專著。他們兩人取得完全一致的看法,創立了細胞學說,即一切植物和動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命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細胞學說一經確立,馬上顯示出其生命力,大大促進了生物學的發展,十幾年裡迅速被推廣,並日臻完善。細胞學說的提出對生物科學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恩格斯說:"有了這個發現,有機的有生命的自然產物--比較解剖學、生理學和胚胎學才獲得了鞏固的基礎。"細胞學說與達爾文的進化論和孟德爾的遺傳學被稱為現代生物學的三大基石,而實際上可以說細胞學說又是後兩者的"基石"。細胞學說在哲學上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使千變萬化的生物界通過具有細胞結構這個共同的標准特徵而統一起來。同時有力地證明了生物彼此之間存在著親緣關系,為生物進化理論奠定了基礎。恩格斯認為細胞學說的建立是最令人信服地檢驗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正確性。他把細胞學說、進化論、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列為19世紀的三大科學發現。 此後,在細胞學說的基礎上,人們對生物界進行了更深人的研究,發現了細胞的全能性,即任何細胞都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在能力。根據這一理論,人們發展了組織培養、克隆技術等高科技的生物技術。

⑥ 柏林秘密會議取得了哪些成果

會議的結論是,擴張的第一步就要立即調整大德意志帝國,使其擴張到中歐。從那裡,德國就能夠取得糧食供應、原料和人力,作為進一步向東——向波蘭和烏克蘭富饒的土地進行軍事遠征的准備。因此必須把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弄到手,作為更大征服的前提。

1938年3月,奧地利被吞並,成為德國的一個省。

奧地利是在希特勒的武力威脅下被吞並的。同時,這個吞並過程又是以不發一槍的所謂「和平」方式完成的。對奧地利的吞並使德國的領土擴大了17%,人口增加了10%,工業生產能力提高了4%~5%,播種面積提高了30%。德國也因此控制了中歐的戰略要地,並且可以在公路、航運、鐵路各方面對整個西南歐的交通進行軍事上、經濟上的控制,形成了對捷克斯洛伐克的戰略包圍。希特勒輕而易舉地取得了戰略上的成功,而英、法、美對此除了故作姿態的虛弱抗議之外無所作為。到4月初,英、法、美相繼承認了德國對奧地利的吞並,撤回了駐奧地利使館而代之以駐維也納領事館。軟弱的國際反應鼓勵了希特勒的野心,他把擴張的下一個目標直指捷克斯洛伐克。而且,希特勒早巳選定就拿蘇台德地區日耳曼少數民族問題開刀。

捷克斯洛伐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奧匈帝國的基礎上新生的國家。根據《凡爾賽和約》,戰前的奧匈帝國被6個國家所繼承,除奧地利和匈牙利以外,還有新生的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此外,義大利和波蘭也從原奧匈帝國得到了一部分領土。

新生的捷克斯洛伐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1400多萬人口中,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共有950多萬。此外,國內還有500多萬少數民族,其中又以日耳曼民族為主。當時,捷克境內的日耳曼人大約350多萬,集中居住在捷西部與德國接壤的蘇台德區。蘇台德地區位於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地區的邊境,是一個淺山區,這里以及周圍的山區在對德防禦上有一定的意義,同時也是捷克久已經營的對德小馬其諾防線的一部分。

雖然蘇台德區居住著近300萬講德語的日耳曼人,但在巴黎和會上,捷克斯洛伐克的創始人,第一任總統馬薩里克和當時的外長貝奈斯(慕尼黑協定簽訂時的捷克斯洛伐克總統)還是堅持認為,新的捷克斯洛伐克國家需要一道天然的山脈邊界作為防禦之用,而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已形成了一個不應拆散的歷史的和經濟的單位。況且,他們還強調,由於在許多地區捷克斯洛伐克人和日耳曼人都雜居在一起,所以不能按照明確的語言界限來劃分邊界。就這樣,馬薩里克和貝奈斯贏了這一個回合,將蘇台德區劃歸捷克。而在得到蘇台德區的同時,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就必須正視這一地區復雜的「少數民族」問題。

到1938年的前後,蘇台德德意志人黨看起來就更像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納粹黨,而漢萊因也更像一個蘇台德地區的「小元首」。就在1938年的3月,在蘇台德區舉行的慶祝奧地利並入德國的遊行中,蘇台德德意志人黨的黨徒們擁向漢萊因的座車,為的就是哪怕摸一摸車門把手或是車的腳踏板,或抓住他的雨衣或親他的手。這種場面,向來只是在德國元首經過時才會出現。

⑦ 五位科學家的事跡與成果

【牛頓】
事跡:牛頓1661年入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1665年獲文學士學位。隨後兩年在家鄉躲避瘟疫。這兩年裡,他制定了一生大多數重要科學創造的藍圖。1667年回劍橋後當選為三一學院院委,次年獲碩士學位。1669年任盧卡斯教授直到1701年。1696年任皇家造幣廠監督,並移居倫敦。1703年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1706年受女王安娜封爵。他晚年潛心於自然哲學與神學。

成果:牛頓在科學上最卓越的貢獻是微積分和經典力學的創建。
------------------------------------------
【愛因斯坦】
事跡: 愛因斯坦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工業大學,並入瑞士籍。1905年獲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在伯爾尼專利局任職。蘇黎世工業大學、布拉格德意志大學教授。1913年返德國,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長和柏林大學教授,並當選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1933年因受納粹政權迫害,遷居美國,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教授,從事理論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國國籍。

成果:他創立了相對論宇宙學,推動了現代天文學的發展。
------------------------------------------
【居里夫人】
事跡:出生於波蘭,法國物理學家、化學家,世界著名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種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第二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成果:發現鐳和釙兩種放射性元素
------------------------------------------
【愛迪生】
事跡:1847年2月11日,愛迪生誕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的米蘭鎮。他一生只在學校里讀過三個月的書,但他勤奮好學,勤於思考,並發明了電燈、留聲機、電影攝影機等一千多種成果,為人類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是舉世聞名的美國電學家和發明家,被譽為「發明大王」。

成果:一生約有兩千種發明成果

在網上一個一個查的,然後自己提取了一些精煉部分。。希望可以對您有幫助~

⑧ 包豪斯的主要成就是什麼 我要論文形式的 謝謝

包豪斯在實踐中探索,確立了現代設計的基本觀點和教育方向:①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②設計必須遵循客觀、自然的法則。其教育體系、設計理論與設計風格在實踐中逐漸成熟、完善。包豪斯的主要教學內容是由藝術和技術構成。其早期的教學體制可稱為「工廠學徒制」,學生的身份是「學徒工」,擔任藝術形式課程的教師稱「形式導師」,擔任技術、手工藝製作課程的教師稱「工作室師傅」,每一門課都由這兩種教師共同擔負,學校還設立了木工、陶瓷、編織和印刷工作室,供學生實習,使其兼具藝術和技術能力。

包豪斯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奠定了設計教育中平面構成、立體構成與色彩構成的基礎教育體系,並以科學、嚴謹的理論為依據。1923年8-9月間,包豪斯舉辦了名為「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的大型展覽會。師生的作品吸引了歐洲著名的藝術家與設計師,從而進行了各種學術交流活動,宣傳了包豪斯的設計思想,並將歐洲現代主義設計運動推向高潮。當時,格羅佩烏斯作了題為「論綜合藝術」的演講並發送其著作《包豪斯的設想與組織》。其後,他在教學上又作了較大改革,把數學、物理、化學作為必修課,使教學體系向著更加理性和科學化的方向發展,更加適應大工業生產的需要。由於右翼政治勢力的迫害,1925年3月,包豪斯遷至德騷市,開始其發展的第二階段。1926年,其校名又加上「設計學院」的附名,進一步明確了學校的性質。教學不再由形式導師和工作室師傅共同進行,而是聘請技術熟練的工匠協助教授工作。包豪斯是現代設計的搖籃,其所提倡和實踐的功能化、理性化和單純、簡潔、以幾何造型為主的工業化設計風格,被視為現代主義設計的經典風格,對20世紀的設計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包豪斯的教育啟示

現代設計教育的發展,傳承了德國包豪斯的設計教育的理論體系,從德國包豪斯的教育實踐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對今天的設計教育有啟發性意義的東西。這就是教學、研究、實踐三位一體的現代設計教育模式。在完成正常的教學任務的同時,教學為研究和實踐服務;研究為教學和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實踐為教學和研究提供驗證,同時也為現代設計教育提供可能的經濟支持。這種良性循環的教育體系,自包豪斯開始,幾乎無一例外地被西方國家的現代設計教育所採納。近些年,我們學習國外的先進教育經驗,提倡素質教育,開始認識到這種教育體系對於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面對我們今天的學生群體,實行三位一體的模式,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更能培養出社會和市場上急需的合格人才。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學生不但可以學到更多的專業知識,而且可以具有相當深厚的理論素養,還可以掌握比較熟練的實際操作能力,這樣,他們在社會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實力。在今天的社會發展及經濟市場條件下,需要的不是書獃子型的學生,而是具有較強綜合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我們的學校教育並沒有達到社會或者市場需求的標准,對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理應由學校完成的教育,但事實上是由大量的中小企業代替學校完成了。調查中我們發現,這些中小企業叫苦不迭,認為自己成了大企業的員工培訓基地和人才儲備庫。但是,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又使這些中小企業無可奈何。這種現象的長期存在,而且在持續升溫,折射出現在我們學校教育體制的嚴重缺陷。

我們今天已經步入信息時代,大量高新技術的出現,也可以使我們直接採取高新技術進行實踐教學活動。今天,我們在教育改革中,以適應時代需要為方向,逐步建立起教學、研究、實踐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這既符合信息時代對人才培養的客觀需要,又充分體現了包豪斯藝術設計教育原理。

包豪斯是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為發展現代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院,為工業時代的設計教育開創了新紀元。

包豪斯的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919--1925年)魏瑪時期
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任校長,提出「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的崇高理想,肩負起訓練二十世紀設計家和建築師的神聖使命。他廣招賢能,聘任藝術家與手工匠師授課,形成藝術教育與手工製作相結合的新型教育制度。
第二階段(1925-1932年)迪索時期
包豪斯在德國迪索重建,並進行課程改革,實行了設計與製作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方法,取得了優異成果。這個時期是其高峰時期。1928年格羅皮烏斯辭去包豪斯校長職務,由建築系主任漢內斯·邁耶(HannesMeyer,1889-1954)繼任。這位共產黨員建築師將包豪斯的藝術激進擴大到政治激進,從而使包豪斯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政治壓力。最後邁耶本人也不得不於1930年辭職離任,由米斯·凡·德洛(Mies Van de Rohe,1886-1969)繼任。接任的米斯面對來自納粹勢力的壓力,竭盡全力維持著學校的運轉,終於在1932年10月納粹黨占據迪索後,被迫關閉包豪斯。
第三階段(1932-1933年)柏林時期
米斯·凡·德洛將學校遷至柏林的一座廢棄的辦公樓中試圖重整旗鼓,由於包豪斯精神為德國納粹所不容,面對剛剛於1933年正式上台的納粹政府,米斯終於回天無力,於該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關閉。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閉,不得不結束其14年的發展歷程。柏林時期僅有6個月的時間。

包豪斯新校舍

1925年4月1日,新的包豪斯學院在小型工業城市迪索市開學。格羅皮烏斯認為,新的學校本身的建築、規劃,就是一篇無聲的「宣言」,所以他親自以包豪斯的原則設計了迪索新校舍,這座被譽為現代建築里程碑的建築完全按照包豪斯的設計理念進行設計。不同的使用功能如教室、實習車間、學生宿舍等被自由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類似風車形的平面。各個不同的部分在外型上也各自不同,高低錯落。整個形體簡潔明快,沒有任何裝飾。面對主要街道的實習車間為大面積裝有機械開窗裝置的玻璃幕牆,深灰色山牆,上書」Bauhaus」七個豎排字母。其餘部分則全部為白色粉牆加黑色鋼框窗。建築內部布置著布勞耶爾(MarcelBreuer)設計的鋼管皮面傢具。鋼筋混凝土建築,所有的建築物都是立方體造型,表面白色,沒有任何多餘的裝飾,依靠簡朴的體塊空間組成表面起伏和凹凸,富有節奏感。由於其簡潔,這些建築也創造了當時建築的最低造價,20美分/平方英尺。

與傳統建築的對比:

傳統的建築觀念是先考慮外觀,然後把不同功能的要求塞進外殼中,「先外後內」。格羅皮烏斯則是「先內後外」,先確定各部分功能所決定的空間,由這些空間組成合理的總體外觀,功能決定外形。
傳統建築中採用對稱法則,而現代設計中採取靈活、不規則的平面布局,多方向、多體量、多軸線、多通道的手法造成了錯落有致、縱橫交錯、變化豐富、生動活潑的藝術效果。
新建築採用框架結構,使牆體脫離承重的位置,從而擴大了窗戶的面積,使窗戶成為組成外觀形態的重要部分。窗戶的玻璃和幾何秩序是新建築最顯著的特色。

包豪斯教學:

包豪斯的創始人格羅皮烏斯針對工業革命以來所出現的大工業生產「技術與藝術相對峙」的狀況,提出了「藝術與技術新統一」的口號,這一理論逐漸成為包豪斯教育思想的核心。包豪斯教育注重對學生綜合創造能力與設計素質的培養。
包豪斯以前的設計學校,偏重於藝術技能的傳授,如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前身的設計學校,設有形態、色彩和裝飾三類課程,培養出的大多數是藝術家而極少數是藝術型的設計師。包豪斯為了適應現代社會對設計師的要求,建立了「藝術與技術新聯合」的現代設計教育體系,開創類似三大構成的基礎課、工藝技術課、專業設計課、理論課及與建築有關的工程課等現代設計教育課程,培養出大批既有美術技能、又有科技應用知識技能的現代設計師。
包豪斯的整個教學改革是對主宰學院的古典傳統進行沖擊,提出「工廠學徒制」。整個教學歷時三年半,最初半年是預科,學習「基本造型」、「材料研究」、「工廠原理與實習」三門課,然後根據學生的特長,分別進入後三年的「學徒制」教育。合格者發給「技工畢業證書」。然後再經過實際工作的鍛煉(實習),成績優異者進入「研究部」,研究部畢業方可獲得包豪斯文憑。學校里不以「老師」「學生」互相稱呼,而是互稱「師傅」、「技工」和「學徒」。所做的東西既合乎功能又能表現作者的思想--這是包豪斯對學生作品的要求。其教學強調直接經驗。包豪斯的主要課程一直處於變化發展中。

包豪斯課程

實用指導

材料研究
工作方法

正式指導

觀察課:自然與材料的研究
繪畫課:幾何研究、結構練習、制圖、模型製作
構成課:體積、色彩的研究與設計

每一門課程最初由一位造型教師與一位技術教師共同教授,傳授美術與設計,又傳授技藝與方法。
為貫徹包豪斯的教學體系,學院內設置了供各門課程實習所用的相關工廠,既是課堂,也是車間:
編織工廠:主要以金屬材料和纖維材料的編織設計為主
陶瓷工廠:以距離魏瑪20公里的唐堡陶瓷工廠為實習工廠
木工工廠:該工廠產品追求嚴謹的幾何結構
金工工廠:1925年遷往迪索後成立
紡織工廠:1925年遷往迪索後成立

師資
包豪斯的教師中,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教授紡織品設計的保羅·克利(Paul
Klee)以及費寧格是公認的20世紀繪畫大師。構成派成員莫霍利·納吉(Mo-holyNagy)使
包豪斯的教學由手工藝轉向工業設計。此外畫家約翰·伊頓,建築家米斯·凡·德洛、漢內斯·邁耶、傢具設計師馬賽爾·布魯爾,燈具設計師威廉·瓦根菲爾德都是包豪斯的骨幹。

基本課程:
康定斯基的課程:1)自然的分析與研究;2)分析繪圖
保羅·克利的課程:1)自然現象的分析;2)造型、空間、運動和透視的研究
約翰·伊頓的課程:1)自然物體練習;2)不同材料的質感練習;3)古代名畫分析
莫霍利·納吉的課程:1)懸體練習;2)體積空間練習;3)不同材料結合的平衡練習
4)結構練習;5)質感練習;6)鐵絲、木材結合的練習;7)構成及繪畫
艾伯斯的課程:1)結合練習;2)紙造型練習;3)紙切割造型練習;4)鐵板造型練習;
5)鐵絲造型練習;6)錯視(illusion)練習;7)玻璃造型練習

其他基本課程:色彩基礎、繪畫、雕塑、圖案、攝影等
工藝基礎課程:木工、傢具、陶瓷、鈑金工、著色玻璃、編織、壁紙、印刷等。
其它專門設計課程:展覽、舞台、建築、印刷設計等。
建築研究班特別選修工程課及各類專題研究

這些課程基本涵蓋了現代設計教育所包含的造型基礎、設計基礎、技能基礎等三方面知識。
此課程體系為現代設計教育奠定了重要基礎。
1927年,包豪斯建築系正式成立,由傑出的瑞士建築家漢內斯·邁耶(HannesMeyer,1889-1954)主持,開設:結構、靜力學、制圖、建築學、城市及區域規劃等。他們為迪索市設計的工人住宅小區和為柏林附近的柏諾工會學校所做的規劃和設計,獲得很高評價。
鑒於上述包豪斯的師資,使包豪斯將現代美術諸流派發展的基本原理也納入了包豪斯造型教育的軌道;而且還使當時各種造型思潮得以聚集,並進一步形成體系,最後終於促成視覺語言的產生。正如時人所評論的,「包豪斯的工作,使人理解了隱藏在現代繪畫後面的新觀點。包豪斯的研究基於一種對新空間的探索。這種探索最早始於綜合立體主義,20世紀初期,俄國的至上主義、荷蘭風格派都是這方面的反映。是包豪斯將這種地方性的視覺語言整理提高成具有國際視覺語言特性的包豪斯造型理論。包豪斯的理論性著作--莫霍利·納吉(Mo-holyNagy)的《根據材料進行建築》、《動態的視覺》等系列著作。莫霍利·納吉的理論在芝加哥包豪斯得以施展,並由此構築了20世紀的造型教材基礎。包豪斯之所以能將視覺語言體系化,因為:所有的人都被其周圍的有形有色地生活環境所包圍,並不斷地受到這些形和色的刺激而喚起各種感覺和心情。這些從人的心底里涌現出來的感情,必須求得某種表現。因此,視覺語言是世界上每個人所共有的根本體驗。這是一種更遠大、更重要的生活設計概念。

包豪斯的原則

藝術與技術相統一
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設計必須遵循自然和客觀的原則來進行

包豪斯思想

包豪斯的崇高理想和遠大目標可以從包豪斯宣言中得到體現。

「完整的建築物是視覺藝術的最終目標。藝術家最崇高的職責是美化建築。今天,他們各自孤立地生存著,只有通過自覺,並和所有工藝技師共同奮斗,才能得以自救。建築家、畫家和雕塑家必須重新認識,一幢建築是各種美感共同組合的實體。只有這樣,他的作品才可能灌注入建築的精神,以免迷失流落為『沙龍藝術』……
建築家、雕刻家和畫家們,我們都應該轉向應用藝術……
藝術不是一種專門職業。藝術家和工藝技師之間在根本沒有任何區別。藝術家只是一個得意忘形的工藝技師。在靈感出現並超出個人意志的珍貴片刻,上蒼的恩賜使他的作品變成為藝術的花朵。然而,工藝技術的熟練對於每一個藝術家采說都是不可缺少的。真正創造想像力的根源即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面。……
讓我們建立一個新的設計家組織。在這個組織裡面,絕對沒有那種足以使工藝技師與藝術家之間樹立起自大障壁的職業階級觀念。同時,讓我們創造出一幢將建築、雕刻和繪畫結合成三位一體的新的未來殿堂,並用干百萬藝術工作者的雙手相之矗立在雲霄高處,變成為一種新信念的鮮明標志。」
宣言由36歲的格羅佩斯執筆,扉頁上是表現主義版畫家費寧格所作的星光照耀下的大教堂,宣言中可見到威廉·莫里斯和凡·德·維爾德的思想影響。

包豪斯對建築思潮的影響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文化思想領域發生了大動盪。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德法兩國成了當時激進建築思潮最活躍的地方。德國建築師格羅皮烏斯、密斯·凡·德·羅、法國建築師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三人是主張全面改革建築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19年格羅皮烏斯創立新型的設計學校「包豪斯「,在20年代成為建築和工藝美術的改革中心。1923年勒·柯布西耶發表《走向新建築》提出激進的改革建築設計的主張和理論。1927年在米斯主持下,於德國斯圖加特市舉辦展示新型住宅設計的建築展覽會。1928年各國新派建築師成立「國際現代建築會議「的組織。到20年代末,經過許多人的積極探索,一種旨在符合工業化社會建築需要與條件的建築理論漸漸形成了,這就是所謂的現代主義建築思潮。
現代主義建築思潮本身包括多種流派,各家的側重點並不一致,創作各有特色。但從20年代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等人發表的言論和作品中可見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徵:
一、強調建築隨時代發展變化,現代建築應同工業時代相適應
二、強調建築師應研究和解決建築的實用功能與經濟問題
三、主張積極採用新材料、新結構,促進建築技術革新
四、主張堅決擺脫歷史上建築樣式的束縛,放手創造新建築
五、發展建築美學,創造新的建築風格
現代主義建築思潮(Modernism)是20世紀諸多建築思潮中最重要和影響最深遠的建築思潮。現代主義建築思潮在50~60年代達到高潮。「國際風格「的出現為現代主義提供了理論借口,他們「開拓機器生產時代的新的創造潛能,懷有對機器的熱忱「。強調功能決定形式、不講民族特色、個性特徵,力求純粹、反對裝飾,這種國際語言逐漸推向理性、標准化使現代主義最終走向了極端。之後根源於現代主義建築原則相反的論點和創作主張不斷興起。相繼出現諸如:單純反對現代主義的後現代主義;復古的新古典主義;甚至新新古典主義;充分坦露結構,顯示多種機電設備的本來形狀的高技術派;和理性、情感的結合、抽象和歷史的結合的理性主義;解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及反構成主義等等建築思潮。

建築上的革命也推動了工業設計的發展。設計產品的目的是滿足人的需要,產品形態的發展也是無止境的,因此審美設計沒有極致和終點。正如包豪斯的旗手格羅皮烏斯在《全面建築觀》中所指出的: 「歷史表明,美的觀念隨著思想和技術的進步而改變,誰要是以為自己發現了『永恆的美』,他就一定會陷於模仿和停滯不前。真正的傳統是不斷前進的產物,它的本質是運動的,不是靜止的,傳統應該推動人們不斷前進」。產品設計迫切要求人們正確認識產品的形式與審美的關系,用「美」的尺度,設計製造富有形式美感的現代「藝術品」--產品設計。

「包豪斯「 本世紀20年代初,現代資本主義世界的生產力依憑科學技術的進步發展,既改變了
人們的物質生活環境,又改變了人們內心的思想觀念,包豪斯強調「藝術與技術的統一「,繼承了莫里斯「人性化「的一面,而更提倡創造精神。「包豪斯所開始的新的視覺語言,乃是以建立一個作為現代工業社會的視覺表現的新的文化統一體,實現文化的再結合為目標「。「這種態度是建立在把人作為尺度的整體觀念上的,藝術家應該是完整的人的典型,要恢復藝術家在生產世界中的原位,與科學家、事業家一道制導自然,使我們的生存環境具有美的形式與意義。藝術家憑他對生活進行有機安排的創造,必定會有利和促進生活之美的顯現。"

包豪斯對現代設計的影響

包豪斯被迫解散後,包豪斯的設計家們紛紛流亡法國、瑞士、英國,而大部分去了美國。歐洲建築和工業設計的中心轉到了美國。如格羅皮烏斯在英國居留三年後又於1937年赴美國任哈佛大學建築系系主任。此後,布魯耶投奔格羅皮烏斯並在美國執行建築業務,米斯·凡·德洛暫居德國,1937年赴美國任教於伊利諾工業技術學院(1llionis lnstitueeof Technology),
希爾伯西摩和彼得漢斯等也前往該校任教。克利前往瑞士,康丁斯基前往巴黎。巴耶在紐約任一家廣告公司的藝術指導。1937年包豪斯的教師莫霍利·納吉(Mo-holyNagy)在芝加哥籌建了「新包豪斯」,繼續弘揚德國時期的包豪斯精神。後來更名為「芝加哥設計學院(1nstituteof Design Chicago)。以後又與伊利諾工學院合並,成為美國最著名的設計學院。從此,歐洲設計運動便在美國蓬勃開展,形成高潮。
包豪斯的建校歷史雖僅14年3個月,畢業學生不過520餘人,但它卻奠定了機械設計文化和現代工業設計教育的堅實基礎。包豪斯的辦學宗旨是培養一批未來社會的建設者。他們既能認清二十世紀工業時代的潮流和需要,又能充分運用他們的科學技術知識去創造一個具有人類高度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新環境。正如格羅皮烏斯所說:「設計師的第一責任是他的業主。」又如納吉所說:「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一樣,事實上,包豪斯在調和「人」與「人為環境」的工作方面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已遠遠超過了十九世紀的科學成就。包豪斯的產生是現代工業與藝術走向結合的必然結果,它是現代建築史、工業設計史和藝術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

包豪斯的主要成就和影響分析如下:

1.包豪斯打破了將「純粹藝術」與「實用藝術」截然分割的陳腐落伍教育觀念,
進而提出「集體創作」的新教育理想。
2.包豪斯完成了在「藝術」與「工業」的鴻溝之間的架橋工作,使藝術與技術
獲得新的統一。
3.包豪斯接受了機械作為藝術家的創造工具,並研究出大量生產的方法。
4.包豪斯認清了「技術知識」可以傳授,而「創作能力」只能啟發的事實,
為現代設計教育立下良好的規范。
5.包豪斯發展了現代的設計風格,為現代設計指示出正確方向。

包豪斯的設計在今天的生活中已隨處可見,但當時卻被人們指斥為野蠻和傲慢,是對古典文明的叛逆。盡管現在人們已用「包豪斯風格」來表示對包豪斯的尊敬,但格羅皮烏斯本人是堅決反對這種提法的,他指出包豪斯的宗旨在於反對把風格變成僵死的教條。

包豪斯對中國設計教育影響

包豪斯對中國設計的影響最早是對工藝美術的影響。當然新中國最早的設計教育就是工藝美術教育,比如現任東南大學藝術學系博導的張道一教授,最早就是從事圖案教學和工藝美術理論研究的。在1991年版田自秉著《工藝美術概論》一書中,同樣可以清楚的看到包豪斯思想影響的痕跡,盡管當時的理解、認識與現在不完全一樣。
「我們還以外國近代的工藝思潮為例,作為說明。對這種物質作用和精神作用的雙重屬性的認識,表現為對「感性」和「理性」的認識的偏頗。 19世紀,英國工藝家莫里斯倡導工藝運動。由於當時正值產業革命,機器大生產製造的生活用品代替了古老的傳統手工生產。莫里斯認為機器產品的粗糙簡略,不及手工產品具有藝術性。因而提倡恢復手工藝生產,並親自設計和製作傢具、掛毯、壁紙,裝潢等。這種工藝思想,沒有注意工藝美術和時代結合,和新的生產條件相適應,以滿足人們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新的需要,側重於藝術性,而忽視生產性,脫離了時代的步伐,違背了歷史規律。因而,只具有感性的認識,顯示其偏頗性。和莫里斯形成對比的,是20世紀初的包豪斯工藝思想體系。包豪斯(Bauhaus)是1919年在德國建立的綜合造型學校。早期設在魏瑪,1925年遭受納粹的迫害而遷到德紹,1932年關閉,之後,該校的主要成員紛紛流亡美國,1938年在美國芝加哥創立了美國包豪斯。包豪斯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建築家格羅皮烏斯,主張藝術與工業結合。認為在工業十分發達的時代,應當利用科學成果,在工業技術的基礎上,創造合乎功能的新的工藝美。機器產品雖然單調枯燥,但是機器只是工具,我們應當解決機器生產與藝術表現的矛盾,,使設計、生產、經濟得到有機的統一。包豪斯的工藝思想,重視現代材料、現代技術、現代結構的應用,並由現代工業直接創造美學價值,這對工藝美術創造,適應時代發展,結合生活需要,工藝美術新領域的開拓,工藝思維的啟迪,具有重要的價值。但是,包豪斯工藝思想強調工藝美是體現功能和運用結構的必然結果,並認為傳統是阻礙機器產品設計的因素,因而認為功能就是美,並忽視民族文化傳統的作用。這種理性的觀念,同樣也顯示其偏頗性。所以,後來又產生與之相對立的重視人性的親近感和強調個性的多樣化的新的工藝思潮。」
田自秉當時所說的工藝美術正是今天我們所說的設計或藝術設計,而包豪斯的影響也一直影響至今,當然有積極的指導意義,但過分固守這一過時已久的理念,對當代中國設計教育的發展實際上已經是一種障礙,無法逾越則無法創新發展。

格羅彼烏斯和包豪斯的理想「把人作為尺度「「平衡的全面發展「在其教育體系中得到充分的體現。特別是作為包豪斯的基礎課程的創造者約翰·伊頓教授以東方傳統的精神文化與西方的科學進步相結合,以克服所謂現代物質文明帶來的危機,他十分注重啟發學生的個性,把學生分為傾向精神表現的、傾向理性結構的、傾向真實再現的三種類型而予以不同的指導,伊頓的這種體系與我國傳統的教育方法有許多驚人相似之處,與東方的「以意為之「的表現體系非常吻合。

我國設計專業名稱設置也與70多年前的包豪斯類似。以上海東華大學設計專業本科分類為例:
藝術設計學院:工業造型設計 視覺傳達設計 環境藝術設計 電腦藝術設計 裝飾藝術設計
服裝學院:服裝藝術設計 服裝設計工程 服裝表演藝術
本科課程:以工業造型專業的課程結構為例,其他專業課程設置大體相近。

⑨ 1938年底,前蘇聯駐德大使開始與德國官員在柏林就改善兩國經濟關系進行談判,最終取得了什麼成果

1938年底,前蘇聯駐德大使開始與德國官員在柏林就改善兩國經濟關系進行談判。雙方都知道,經濟貿3談判將為兩國改善政治關系鋪平道路。1939年春,英法蘇在莫斯科舉行締結反法西斯聯盟的談判,盡管談判遲遲沒有取得進展,但仍5起希特勒的焦慮。希特勒知道,這一聯盟一旦形成,德國將再次面臨兩面受敵的困境。希特勒決定,立即採取行動,以阻止這一反德聯盟的形成。隨後,德國開始頻頻1前蘇聯伸出橄欖枝。德國駐蘇大使舒倫堡表示,德國願意為前蘇聯提供一筆條件優惠的長期貸款。德國報紙也表示,德國謀求生存空間不意味著1前蘇聯擴張。前蘇聯並沒有立即做出反應,斯大林需要德國採取改善蘇德關系的進一步行動,他還需要進一步觀察英法蘇莫斯科談判的進展。希特勒決定採取新的行動。1939年6月,他通過義大利外相齊亞諾轉告前蘇聯駐羅馬的外交官,德國願意幫助改善日蘇關系,並希望與前蘇聯簽訂一項互不侵犯條約。幾天後,義大利駐蘇大使又1前蘇聯政府表示,德國願意為改善德蘇關系作出更大的讓步。斯大林清楚希特勒此舉用意在於破壞莫斯科談判,但他仍同意恢復在柏林進行的「貿3談判」。為了迫使德國作出實質性的、更大的讓步,前蘇聯有意放慢談判節奏。希特勒的「白色方案」將進攻波蘭的最後期限定為9月1日,離這一日期已不到40天了。希特勒心急如焚,頻頻致電駐蘇大使舒倫堡,要求他立即採取行動,會見莫洛托夫,立即將貿3談判轉入政治談判。8月3日晚,舒倫堡前往克里姆林宮,拜會前蘇聯外交人1委員莫洛托夫,雙方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會談。莫洛托夫有意對德國的「熱情」保持冷淡態度,指出,前蘇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德國態度改變的跡象,並繼續譴責德國過去的反蘇行動。他列舉了德日訂立《反共產國際協定》、德國支持日本1前蘇聯尋釁、德國反對前蘇聯參加慕尼黑會議等事實。8月14日,舒倫堡再次與莫洛托夫會談。在會談中,他告訴莫洛托夫,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將以希特勒的名義訪問莫斯科,與斯大林談判。他暗示德國願意與前蘇聯劃定兩國在東歐和波羅的海地區的勢力范圍。莫洛托夫表示,歡迎里賓特洛甫訪蘇,但建議在來訪之前,雙方應先達成原9性的協議。8月16日,舒倫堡正式提出,德國准備與前蘇聯締結互不侵犯條約,期限可為25年,並准備與前蘇聯一起為波羅的海各國做擔保,它還願意發揮它的影響,說服日本改善日蘇關系。斯大林不急於同德國達成協議,有意繼續採取拖延策略,迫使希特勒進一步作出讓步。8月18日,希特勒明確表示,願意與前蘇聯簽訂協定,劃定各自在東歐和波羅的海的勢力范圍。翌日,前蘇聯表示,同意邀請里賓特洛甫訪問莫斯科,日期為8月26日或27日。希特勒不能等到8月26日,他放下架子,親自致電斯大林,請求斯大林同意立即邀請里賓特洛甫訪問莫斯科,電文稱:

「鑒於1們兩國都有建立彼此間新關系的願望,最好不要喪失任何時間,1因此再次建議你在星期二(8月22日)接見1的外交部長,最遲星期三(8月23日)。德國外交部長有最充分的權力來擬定並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和議定書。」在發出這份電報後,希特勒寢食難安,他無法判斷斯大林會作出何種反應,離發動戰爭的最後時刻只有11天了。直到午夜,他還打電話給戈林,問戈林如何判斷斯大林的反應。希特勒的擔憂是多餘的。8月19日,斯大林在蘇共政治局會議上已表示,他決定中斷與英法的談判,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在看到希特勒的電文後,他在回電中表示,同意里賓特洛甫在8月23日訪問,並簽訂互不侵犯條約。

8月21日晚上10時30分,度日如年的希特勒終於收到斯大林的回電。看完電文後,他欣喜若狂,立即下令戈培爾通知德國電台,以最快的速度1世界播出這條消息。他擔心斯大林會反悔,想先造成既成事實。其實這是多慮了。8月23日中午,里賓特洛甫飛抵莫斯科,在機場上受到前蘇聯副外交人1委員波將金的歡迎。在德國大使館吃完午飯後,里賓特洛甫立即驅車前往克里姆林宮,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在門口迎接里賓特洛甫。會談隨即開始,出乎斯大林的意料,希特勒同意作出的讓步甚至超過了他的想像。雙方迅速達成協議,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和秘密議定書的條款取得一致意見。

閱讀全文

與成果柏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