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訪問美國成果

訪問美國成果

發布時間:2021-08-01 23:00:28

1. 美國獨立戰爭取得的最主要的成果

美國獨立戰爭,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取得了獨立。
建立的國家是資本主義制度。
美國通過北美獨立戰爭獨立,從而走上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掃除了障礙。

2. 根據材料三、四,概括美國政府取得的外交成果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外交歷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50年代打下基礎)新中國成立之時,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三個原則)。是中國外交的起點.在全新的基礎上與其他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到20世紀50年代,又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外交的成熟.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是新中國外交的奠基時期。
第二階段:(70年代三大成就)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世界局勢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中國外交走向重大突破的時期,其關鍵是中美關系的緩和。隨著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權益、尼克松訪華、中日邦交正常化等一系列事件的進展, 中國的對外關系出現了全新的局面。
第三階段:(80年代進行調整)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新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在對外政策上也作了重大調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外交成就,並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了獨特的建設性作用。

3. 華人在美國取得了哪些成就

李小龍 中國功夫轟動了美國和世界!

4. 國外主要研究成果

森林沼澤景觀區化探異常查證方法的選擇與次級景觀條件特徵和表生地球化學作用特點密切相關。國外學者通過各種途徑,在這一研究領域開展了廣泛的研究工作。

西北歐、前蘇聯和北美分布有大面積的森林沼澤,森林沼澤區特有的土壤和富含有機質的泥炭對元素富集、分散的影響受到了這些地區勘查地球化學家們的極大關注。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他們在有機質中元素的存在形式、有機質和鐵錳氧化物與元素間的相互關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Boyle(1977)較系統地研究了加拿大兩個富含銅的沼澤中的元素分布特徵,認為銅主要以腐殖酸鹽的形式存在於沼澤中。一些學者認為在富含有機質的土壤中有機絡合物是金屬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R.Ewelett,1978,等)。Gleeson and Coope(1966)、Chowhurg and Bose(1971,1972)、Baker(1973)等一些西方學者對泥炭中元素的全量和有機結合相進行了研究,提出腐殖化程度是影響有機質與重金屬元素結合的主要因素。Jackson(1978)通過有機酸與元素結合能力的試驗指出,pH值和粘土含量控制著有機質與元素的結合能力。上述研究表明,在森林沼澤區有機質對元素的遷移和富集具有重要影響作用。這些研究為森林沼澤區礦產資源地球化學勘查方法制定提供了理論依據。

通過研究和實地觀察,許多學者提出:在森林沼澤景觀水系發育的地區,宜以水系沉積物為采樣介質開展水系沉積物測量。他們系統地研究了水系沉積物的采樣部位、粒級、元素含量的季節性變化及采樣密度。Whitney(1974,1980)研究了鐵錳氧化物與金屬含量間的關系,提出了用鹽酸羥胺提取礫石表面鐵錳氧化膜中金屬元素的地球化學勘查方法技術。

前蘇聯在貝阿線的森林沼澤區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吳傳璧等,1987),提出根據局部景觀特徵和不同的工作要求,可採集鐵質淀積物、土壤、碎石、沼澤中的泥炭、水和植物等介質開展地球化學勘查工作。

最近幾年,加拿大勘查地球化學家Stewart M.Hamilton等在森林沼澤景觀區開展了卓有成效的表生帶元素遷移機理研究工作,提出了「還原囪」(reced chimneys)、「森林環」(forest ring)、酸性帽(acidic caps)的概念和元素電化學遷移模型。根據其研究成果,提出森林沼澤景觀區土壤測量的采樣層位應是A層下部和B層頂部;且應用醋酸銨或MMI(一種保密的專利提取劑)或酶提取,其他的偏提取劑都太強;這樣才能取得比較好的找礦效果。應用這種方法在加拿大厚冰磧物覆蓋區開展地球化學勘查工作取得了明顯的地質找礦效果。

綜上所述,森林沼澤景觀區化探方法研究現狀可以概括為:

1) 進行景觀地 球 化 學 研究 與 景觀地 球 化 學 區劃 ( Б. Ф. Мицкевич、Ю. Я. Сущик,1981) ,建立勘查地球化學概念模型 ( C. R. M. Butt and R. E. Snilh,1979) ,為不同級次景觀區開展勘查地球化學工作提供基礎資料 ( 地質礦產部情報研究所,1984) 。

2) 開展表生帶元素遷移機制與元素地球化學行為研究,總結表生環境下元素活動性( Andrews - Jones,1968) ,提出表生作用帶的地球化學障 ( A. A. Levinson,1974) 。

3) 研究表生條件下元素的賦存形式,指出土壤、水系沉積物中痕量元素存在的主要形式為被吸附的離子態、鐵錳氧化物吸附相、原生硫化物相、有機物吸附相、粘土吸附相、次生礦物相等 6 種形式 ( S. Dijkstra et el. ,1984) 。

4) 全面總結了偏提取技術在地球化學勘查中的應用 ( T. T. Chao,1984) 和水化學測量 ( И. С. Ломоносов,1988) 、植物地 球 化 學 測 量 ( F. D. Busche,1987; C. E. Dunn,1987,1992; P. J. Rogers,1993 ) 、 元素 活動 態 測 量 ( L. V. Antrpovo,1992; J. R. Clark,1994; Mann,1995) 等非常規化探方法的試驗研究成果。上述成果為森林沼澤區中大比例尺化探方法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

總之,多數人認為: 1∶ 5 萬工作階段以水系沉積物測量為主 ( 個別地區配合水化學測量) ,采樣介質有淤泥沉積物、礫石間細粒沉積物、泥炭物質、經淘洗的灰砂物質等;1∶ 1 萬工作階段以土壤測量為主,在表面石質風化物發育區採用苔蘚 - 地衣生物地球化學測量,石流發育區採用植物測量,沿石流邊緣採用潛蝕淤泥測量,沼澤發育區採用水生苔蘚測量等方法。同時,在 A 層下部和 B 層頂部采樣、醋酸銨或 MMI 或酶提取測試土壤中活動態元素含量可望取得較好的地質找礦效果。

5. 美國在華盛頓會議上取得了哪些成果

1。《四國條約》是美國外交的勝利。它藉此解散了英日同盟;使該條約只具有外交協商性而不具備軍事同盟性,美國無須用武力保護盟國利益。
2。《五國海軍條約》使英國放棄了「雙強標准」承認了美英海軍力量對等的原則,標志英國海軍優勢從此終結,日本海軍擴張受到限制,承認其海軍只處於二流水平,是美國外交的又一勝利。
3。1922年2月簽署《九國公約》打破日本對中國的獨占,使中國回復到各帝國主義列強共同支配的局面。
4。確立了華盛頓體系。它是在承認美國在遠東和太平洋占相對優勢的基礎上形成的。

6. 中國人在美國有哪些成就

錢學林1911年12月11日生於上海,3歲時隨父到北京。1935年8月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習,1936年10月轉加州理工學院,成為著名力學家馮·卡門的學生。

中學時代的錢學森就為舊中國的腐敗和落後而憂心忡忡。1948年,在祖國解放有望時他就准備回國效力。

美國千方百計阻撓錢學森回國,其真正目的是看重他的學識,企圖迫使他改變思想,留在美國。即使不成,也要使他所掌握的高新知識陳舊過時。

確實,錢學森從1939年6月完成《高速氣動力學問題的研究》等4篇博士論文後,便在馮·卡門領導的火箭技術研究小組從事薄殼體穩定性的獨立研究。然後成為馮·卡門的助手,是美國火箭技術搖籃——加州理工學院古根海姆實驗室最早的6名成員之一,對火箭發動機噴管擴散角對推力的影響、火箭發動機熱力學特性和探空火箭的性能等進行計算和研究。

1942年,研究工作成績突出的錢學森被聘為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技術訓練班教員,在這個崗位上為美軍培養了一批火箭導彈軍官。1943年,他與火箭專家馬林納合作,完成《遠程火箭的評論與初步分析》的研究報告,為美國40年代的導彈和探空火箭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1944年,美國陸軍獲得德國正在研製V-2的情報,便委派馮·卡門和馬林納大力研究遠程火箭,錢學森被分派負責理論組。這時,錢學森所在的火箭技術研究小組已改組為噴氣推進實驗室。他們研製了「女兵下士」探空火箭,以及「二等兵A 」和「中士」導彈,為後來研製「北極星」、「民兵」和「海神」等先進戰略導彈打下了基礎。

那時的航空技術正受到「音障」和「熱障」的困擾。錢學森和馮·卡門通過理論研究和火箭飛機的試驗,圓滿地解決了「音障」和「熱障」問題。被命名為「卡門-錢學森公式」的著名公式,成為空氣動力計算上的權威公式。錢學森許多開創性的貢獻,使他成為噴氣推進實驗室的負責人。被公認為力學界、應用數學界和火箭技術方面的權威學者。

1945年初,錢學森成為以馮·卡門為團長的空軍科學咨詢團的成員。德國投降後,他隨該團的考察小組到歐洲考察航空和火箭技術。1947年初,36歲的錢學森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的正教授。在受監控期間,除教學外他仍未放棄學術研究,1953年發表了《從地球衛星軌道上起飛》,為低推力飛行力學奠定了基礎,並於1954年出版了《工程式控制制論》一書。1955年回國前他向馮·卡門告別時,馮·卡門激動地說:「你現在在學術上已超過了我!」

錢學森回國後,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支持下,積極參與我國火箭和空間事業的規劃和組建工作,並以他在空氣動力、火箭發動機、制導控制、總體結構、材料工藝、計算機、質量控制和系統工程等領域的博深知識,為我國培養了大批火箭和空間技術人才,在領導我國的導彈、運載火箭和航天器的研製工作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他的參與和組織下,1960年11月5日,我國發射成功第一枚仿製的導彈;1964年6月29日,第一枚自行設計的導彈飛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1979年,錢學森榮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傑出校友獎」,1985年成為我國科技進步特等獎第一獲獎人,1989年6月,國際理工研究所授予他最高獎——「小羅克韋爾獎章」,1991年10月,國家授予他「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

7. 莫洛托夫訪問美國有哪些成果

美國把對蘇援助與開辟第二戰場兩個問題聯系起來考慮。由於美國已正式參戰,本國也需要大批武器裝備及物資,因而滿足蘇聯提出的數額有困難。但羅斯福同時也表示,「蘇軍可能的被迫後退會導致盟國整個形勢的極大惡化」,因此美國將盡其可能地幫助蘇聯,提供援助和開辟第二戰場都是這種幫助的體現。在會談中,羅斯福總統幾次明確表示美國希望於1942年開辟第二戰場。參加會談的美軍參謀長馬歇爾將軍也基本同意羅斯福的意見,但提出准備開辟第二戰場的工作將使美國已經非常緊張的海上運輸工具和物資供應,變得更為嚴峻。美國方面提出,為加速開辟第二戰場,不得不大大削減對蘇援助的數額,在7月1日至1943年6月30日一年中只能提供250萬噸援蘇貨物,這個數字遠遠低於蘇聯要求的410萬噸。不過,削減的幾乎全部是一般物資,未包括坦克、飛機、彈葯這類軍用品,因而蘇聯並非完全不能接受。蘇聯方面表示,如果第二戰場能於1942年開辟,蘇聯願意接受這個建議。美方承諾將立即在英美軍方就開辟第二戰場問題進行磋商並制訂出計劃。在蘇美雙方共同商定的聯合公報中特意寫明:雙方「就1942年在歐洲建立第二戰場的緊迫任務達成完滿的協議」。莫洛托夫回國途中再次來到倫敦,受蘇美談判的影響,英國政府也勉強同意在1942年開辟第二戰場,並把類似蘇美公報中的詞句寫入蘇英聯合公報。這樣,西方盟國第一次就開辟第二戰場問題作出了比較明確的承諾。盡管美英兩國政府尚有某種保留條件,但當時蘇聯對此承諾的評價是積極和樂觀的。莫洛托夫在6月18日蘇聯最高蘇維埃會上說:英美的聲明「對於蘇聯各族人民具有偉大的重要性。因為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就一定會使我們這一戰場上的希特勒軍隊發生不可克服的困難」。莫洛托夫訪美的另一成果,是在他離開之後,由蘇聯駐美大使李維諾夫與美國國務卿赫爾於6月及正日簽訂的蘇美關於進行反侵略戰爭中實行互助諸原則的協定。協定規定了雙方在戰爭中相互援助的范圍、程序和條件,進一步明確了雙方互助的責任和義務。這一協定,加上美英兩國在1942年2月23日簽訂的同樣內容的協定以及1941年7月12日的英蘇協定和剛剛簽署的英蘇條約,使三大國之間又增添了一條加強它們團結與合作的法律紐帶。

8. 到美國作訪問學者

訪問學者通常有博士學位,至少要有碩士學位,由對方學校邀請去做研究訪學。本科成績1.3
做什麼研究?通常也不用上課,做做自己的項目就可以了,離開時一般都會有些成果。因為邀請你的老師要向學校交待,他花錢請你來總是要出成果的啊。沒有「獎學金」,但有生活補助。

9. 如何訪問美國的網站

代理。

或者別的博客網站(wordpress,diaryland,livejournal),不會每一個都禁了吧?

10. 莫洛夫訪美取得了怎樣的成果

這樣,西方盟國第一次就開辟第二戰場問題作出了比較明確的承諾。盡管美英兩國政府尚有某種內保留條件,但當時蘇容聯對此承諾的評價是積極和樂觀的。莫洛托夫在6月18日蘇聯最高蘇維埃會上說:英美的聲明「對於蘇聯各族人民具有偉大的重要性。因為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就一定會使我們這一戰場上的希特勒軍隊發生不可克服的困難」。

莫洛托夫訪美的另一成果,是在他離開之後,由蘇聯駐美大使李維諾夫與美國國務卿赫爾於6月及正日簽訂的蘇美關於進行反侵略戰爭中實行互助諸原則的協定。協定規定了雙方在戰爭中相互援助的范圍、程序和條件,進一步明確了雙方互助的責任和義務。這一協定,加上美英兩國在1942年2月23日簽訂的同樣內容的協定以及1941年7月12日的英蘇協定和剛剛簽署的英蘇條約,使三大國之間又增添了一條加強它們團結與合作的法律紐帶。

閱讀全文

與訪問美國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