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太極樁功!
您身上熱,臉上肉在跳是因為你之前打拳的時候沒調整好呼吸,所以心率加快,血液循環加快的原因。
全身發熱或者局部發熱確實是站樁追求的效果,不過你要是站5分鍾就能有這個效果那是不可能的,所以還是可能因為你之前揮拳增加血液流速的緣故。
站樁的時候不要多想,兩腳略寬於肩,腳尖內扣全身放鬆,精神放鬆,舌抵上齶,從3-5分鍾開始增加,逐漸能站到30分鍾以上算是小有成果了吧。要適當給自己信心,功力是日積月累得到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且要日日不間斷練習。不然一日不練十日空,真不是說著玩的。
『貳』 視神經萎縮幾年了 看到一篇文章說秘靜克老人的站樁可以治療 誠心求指教
你好 我也是一名眼病患者 ,是先天性青光眼引起的視神經萎縮 視力雙眼0.1 大小醫院都看過了 什麼中葯西葯都服了 ,就是效果不大 ,對生活已經失去了信心,後來聽說開封尉氏秦樓眼科楊淑蘭大夫對視神經萎縮有獨特的治療 我就抱著試試看看的想法去那裡拿了一個療程的中葯 服後有一點效果,我就按照楊淑蘭大夫的囑咐服用 ,治療了半年 現在好徹底了 現在我又能幹我的美容工作了 ,真的很感謝楊大夫
『叄』 站馬步和站樁有什麼區別
兩者區別如下:
一、目的不同
1、扎馬步,別名為地盆勢,是許多門派的根基功夫。站馬步樁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練腿力,二是練內功。站樁就是聚氣。
2、站樁,有種說法是入門先站三年樁,是中國武術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站樁即身體如木樁站立不動,目的在於如木樁有根穩定,而非不動傻站。
二、姿勢不同
1、扎馬步,動作要領是雙腳外開15度,與肩膀寬度相同,然後微微蹲下,雙腳尖開始轉向前,重心下移,逐漸蹲深,雙腳開大,達到自己兩腳直到三腳寬,雙手由環抱變成平擺,手心向下。
三、好處不同
1、扎馬步,大多數體育鍛煉對改善生活質量都有幫助,因為運動可調節人體植物神經機能,還能起到減肥健身作用。以增加下肢力量的穩定性,而且還培養人吃苦耐勞,堅持不懈的精神。
2、站樁,具有強身健體、增強氣力的效果,身體還具備不定向支持力,通過站樁,養成一種特殊的精神氣勢。站樁可以治療普通性的頭暈腦脹,頭痛等症狀。
『肆』 如何正確站樁才不會膝蓋疼
保護膝蓋的3個原則:1,膝蓋不過腳尖,膝蓋方向與腳尖一致。2,身體重量70%要放在腿上,而不是膝蓋。屁股、腰要放鬆,重心下沉,重量多分於大腿,重心上提(比如崛屁股)重量多受於膝蓋。3,把握好強度、高低度、時間長度,不要過度,站樁後可平躺,將腿伸直,讓膝關節休息一段時間。
2,站樁時胃不要太飽(前人寫的是飯前飯後1小時不適宜練功)我自己親身體驗,那天吃的太飽,飯後2小時站樁站了一段時間胃就痛。也許和氣有關系
3,站樁前先把大、小便排除,站樁時有三急要停止站樁排除再來。
4,站樁後不能進行性生活,我自己慾望比較強,最近的一次是間隔4小時後進行了房事。第二天感覺精力比平時差一些。關於間隔時間,老師是說前1後1,也就是站樁前1天後1天不要。
5,前人已經寫了很多經驗指導了,我現在暫時只想起這些!重點是提醒大家:學武練功,首要要學會保護自己的身體不受傷,因為一旦在訓練中受傷,一修養幾個月,前期的訓練作用就差不多全消退了!再嚴重點,造成永久性無法修復恢復損傷,這一生就廢了!不要說練武,恐怕連日常生活都有困難!
『伍』 具體練習馬步樁功的方法和步驟
馬步是練習武術最基本的樁步,因此有「入門先站三年樁」、「要學打先扎馬」的說法。馬步樁雙腳分開略寬於肩,采半蹲姿態,因姿勢有如騎馬一般,而且如樁柱般穩固,因而得名。馬步蹲得好,可壯腎腰,強筋補氣,調節精氣神,而且下盤穩固,平衡能力好,不易被人打倒,還能提升身體的反應能力。馬步是練武前的基本功之一,所謂「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意指空學那些拳譜套路上的招式,而沒有實際進行全身肌肉的重力與耐力訓練,最終將會淪為花拳綉腿。
馬步是大多數中國武術門派所採用的基本的樁功訓練,包括形意拳等極少的拳種也有樁功,如三體式,只是內家拳的樁功與外家拳的樁功與外家拳有一些外形上的區別,並且以馬步為基礎。
通過練習馬步主要是為了調節「精、氣、神」,完成對氣血的調節、精神的修養的訓練,鍛煉對意念和意識的控制。在蹲馬步的時候,常常要求要凝神靜氣,要呼吸自然,要蹲得深、平、穩,以練習喉、胸、腎等器官,並使腹部肌肉縮進,腿步肌肉緊張,以圖達到全身性的綜合訓練。這種樁功,由於是長時間的靜功,所以對於人體全身各器官是很好的鍛煉,通過這樣的鍛煉能夠有效的提升在劇烈運動時人體的反應能力。
武術的許多門派中,常把馬步樁作為最基本的樁功之一進行訓練。它一直都被武林前人視為一種不可不練的、對內功的增長和提高搏擊能力極為有效的訓練方法,也常以步法的形式出現在許多套路中。作為一種樁法和步法,它為什麼會受到特別的重視,它在武功訓練中又是如何產生那種特有的效應,練習它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大致有哪些呢?
[編輯本段]馬步樁能滿足武功的特殊要求
武術作為一種制服對手或與敵手殊死搏鬥的技法,對人體機能有著不同於一般競技項目的特殊要求。這種特殊的要求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內在的精神意識,二是人體的特殊體能。
內在的精神意識主要是指在搏擊時人體通過練功得到的那種自然的、快速的反應與應變能力,以及對對手那種特有的精神震懾力和令對手不戰已輸掉三分的氣質。
人體的特殊體能要求主要是躥、蹦、跳的靈活性,手、足、膝、身等各部位打擊敵手的發力力度,頭、胸、腹、喉、襠等部位的抗打擊能力等。要滿足這種特殊的要求,就要有特殊的訓練方法。也就是武術界所說的「內煉精氣神,外練筋骨皮」。在這一點上,馬步樁則是一種基本能夠滿足武功這種特殊要求的、非常有效的訓練方法。
[編輯本段]馬步樁能滿足武功特殊要求的機理
練就真正的武功,不管是以武當為代表的內家拳,還是以少林為代表的外家拳,在練功時都需要內外兼修,二者缺一不可。從煉內的角度講,氣血的調節、精氣神的修煉、意念意識的培養,都要通過樁功來完成。從練外來講,肌肉的力量與骨骼的承受力,以及內臟的抗打擊能力等,也都需要通過樁功訓練來完成。而馬步樁恰恰是能滿足這兩者要求的一個極好的樁法。
對此,我們首先從煉內說起。不管何種武功,在演練馬步樁時都要求首先做到心平氣和(或者凝神靜氣)、氣沉丹田、呼吸自然,在意念上都有意念放大、假想等大同小異的要求。也就是說不管哪種武功,通過馬步樁都能得到意念上的特殊鍛煉,使人體的機能在搏擊中能夠得到充分或者超常的發揮。
一個練武之人,首先要練就強健的體魄。沒有良好的體能,沒有強健的體魄,要想在武功上有所成就是絕對不可能的。而體能的強弱則與內臟功能的好壞有著直接的關系。用武術和中醫理論來說,就是體內氣血的調和與否,內氣是否充盈。從現代醫學來看,就是內臟功能的強弱和內分泌功能的好壞。現代醫學和現代運動生理學是很注重人體在運動時腎上腺素的分泌狀況的,它的分泌狀況如何將直接影響人體體能的發揮。而馬步樁站得得法,將使人體內臟得到特殊的鍛煉,其功能將得到改善,從而使體內氣血平衡,內氣充盈,內分泌功能增強。由於內臟功能的增強,將使人體四肢百骸得以滋潤,使其在搏擊時能爆發出超常的能量。
至於站馬步樁時,能通過意念和假想來增加功力,這是不容懷疑的事實。大成拳(意拳)、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門派,尤為注重站樁時意念的作用,其功效在實戰中也是有目共睹的。對於以少林拳為代表的外家功夫,也同樣成就於樁功的意念和假想的修煉。如排打功、鐵布衫、鐵襠功等功法的初級階段,都開始於樁功的意念和假想的鍛煉。最典型的實例排打功,在初級階段就是通過站樁,待內氣充盈後,進而假想身體的某些部位不斷抵禦外來的打擊,最後再進行實物排打,從而練就較強的抗打擊能力。
對於練外,馬步樁的姿勢就決定了它是一個力量強度較大的樁法。因為對於習武的人來說,必須要練得外強內壯才能適應搏擊時的特殊體能的需要。這里所說的外強內壯與我們日常所說的健壯還有所不同。它要求既要身體強健,又能符合武功對體能的特殊要求。因為與敵交手,是一種殊死的搏鬥,這就要求既要有極強的打擊爆發力,又要有一定的抗打擊力。交手要有高度靈敏的反應,並在一定的時間內高速完成躥蹦跳躍等動作。要做到這些,身體必須有相當強的承載能力。這種承載力的強弱除了與內臟和肌肉骨骼的承受能力有關外,還與其它的部位有很大的關系。這些部位主要有咽喉、胸膜、腰腎、肛門、陰部等。如在用力時,咽喉不能瞬間強有力地屏氣呼吸,陰部不能上提,肛門不能緊縮,腰腎無力,胸膜不能橫托胸腔臟器,那麼這個人是絕對不可能有較大力量的。一個脫肛或疝氣患者,一個久咳肺虛的病人,絕不可能有力量舉起較重的物體。
而馬步樁則是一個對內對外都要進行負載承受力鍛煉的極為科學的樁法。先從練外說起,在蹲馬步樁時,兩腿的負荷是很大的。兩腿的肌肉需要承受較大的靜載力,而靜載力的練習在武功中是鍛煉內臟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機理是,當兩腿下蹲呈90°時,負載上身的重量需要很大的力量,這時就需要咽喉自然自鎖(只能用鼻自然呼吸),提肛縮陰,氣沉丹田。也就是要從滿足腿部承受力開始,而後鎖閉兩頭(即咽喉、肛門與陰部),使上下兩處的承受力得到鍛煉。如果這兩處的任何一處的承受力太弱,身上的任何其它部位都不會有較強的承載力。武術界常說的「不提氣」或「沉不住氣」,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指這兩種現象。只有在兩頭沉住氣的情況下,胸膜才能將胸部臟器托住,通過腹部肌肉的自然收縮,將腹腔各器官自然收緊,使整個身軀處在一個內氣非常充盈的狀態,身體的任何部位將有能力來承受較大外力,或以較大的能量向外發力。也就是說馬步樁練功的機理,是從腿部的承受力開始,由外向內,由內向外達到內強外壯。
當咽喉自鎖、提肛縮陰時,腹部肌肉會自然跟著收縮。隨著腿部靜支撐力的需要,腎上腺素的分泌將會大大增加。由於是靜支撐力,所以呼吸既不是有氧運動的大呼大吸,也不是靜養功的內腹式呼吸,而是既要配合咽喉與肛門的鎖閉,又要氣沉丹田均勻自然,既不用力憋氣又不過於無助的呼吸方式。
許多初練此樁者,練上三兩分鍾兩腿就感到難以支撐,為滿足上下鎖閉,或保持樁形,不自覺地將氣聚頂於胸部,不一會就使人感到憋悶難忍。此時練功者不是口中撒氣,便得急忙收勢,累得氣喘吁吁,這說明初練者的整體的承受力相對較弱。
還有一點,就是這種功法對人體的鍛煉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從練功初始,身體各部肌肉和內臟就得到了全面的鍛煉。因為從外到內,從內到外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任何一個部位功能較弱者,開始都不可能久站此樁。反過來說,認真練習此樁,任何部位的功能都將隨著功力的增長而得到相應的改善。
隨著功力的增長,人體咽喉和肛門的鎖閉能力將大大增強,胸部和腹部各器官的承受力和內分泌功能將會大大改善。身體各部肌肉,特別是腿部與腰部肌肉將變得非常強健有力。這就為進一步練就更深的武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比如練習排打功,如果內臟和肌肉沒有特別強的承受力,在練習排打功或在搏擊遭到對方打擊時,輕者內臟受傷,重者將會斃命。
再有就是馬步樁對腰腎功能改善極為有益。武術搏擊是一種需要在瞬間產生極大能量來進行攻擊或防守的劇烈運動,這就要求人體要有很好的腰腎功能。通過站馬步樁,人體的腎臟功能在不知不覺中將會明顯改善。在這一點上,最明顯的實例就是套路的演練。在演練套路時需要在三五分鍾內,一鼓作氣干凈利落地完成所有的動作,盡管中間有亮勢動作(亮勢時多為短暫的停頓),但不容停下來大口喘氣。假如不能一口氣完成這些套路的演練,或勉強完成之後,除了氣喘吁吁外,感到腰腎處空乏無力,說明其腰腎的功能是遠遠不能適應這種劇烈運動的,更何況更劇烈的散手搏擊呢?站馬步樁時要求含胸拔背氣沉丹田,就是對腰腎和脊椎的最好鍛煉。
[編輯本段]馬步樁的修煉
馬步樁作為內外家都修煉的基本樁功,其練功方法基本一致。但不同的拳種,有以修身(練體能)為主和修心(以培養意念)為主的,大致可將其分為兩類。一是通過不斷增加練功時受力的強度,加大靜支撐力力度來增強內臟的功能,以及肌肉的力量和承受力。二是站樁時側重於意念和假想來增加功力。當然,這兩者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只是在練功時側重於哪一方面的問題,決不能將兩者分開來進行練習。
當然,由於練習此樁所追求的目的不同,故而其姿勢和意念的引導也是不一樣的。
若以增強體能為主,如演練套路、硬氣功、排打功、鐵布衫以及增加自身力量的鍛煉等,就要從不斷增強靜支撐力開始。不管馬步還是丁馬步,勢子都要由高到低,受力由弱到強,時間由短到長,通過靜支撐力的作用來達到內強外壯的目的。此練功方法多為以少林拳為代表的外家拳、硬氣功等功法採用,往往能練就超常的體能和不可思議的功夫。
以武當拳為代表的內家拳,其樁功多以意念的培養為主,在站樁時特別強調意念和假想的主導地位。因此樁法的步法相對要小一些,勢子相對要高一些。這樣做相對減少了腿部肌肉的承受力,以便能靜下心來進行假想和意念的培養。而站樁的時間相對要長一些,站樁時要求多以松、靜為主。
上面所說的都是相對而言,並非樁步大下勢深就不能練習意念的培養,也不是勢子高步子小就沒有練就肌肉和內臟承受力的功效。關鍵還在於個人體能的好壞、功夫的深淺,以及練功時所追求的目的。假如一個人的功夫較深,一口氣可以輕松地蹲上半小時的馬步樁,那麼他就可以更多地注重意念的培養。這樣既增強了體能又培養了意念,真可謂一舉兩得。反之,如果體能和功夫都不行,站樁時勢子又較低,還沒有站上3分鍾,兩腿就開始戰抖,同時胸悶憋氣,哪裡還顧得上去存意假想呢。很多練功者特意將樁功架子放高些,就是為了能夠相對輕松地去體驗意念和假想。因為意念和假想的培養需要相對的放鬆和較長的站樁時間。
當然,馬步樁的練功要求在不同的門派中,還有各自的具體法則,並無高低之分,只有練功的目的不同、要求不同罷了。
總之,馬步樁在武功中,是一個非常有效和非常實用的基本樁功。常練此樁對武功功力的增長是非常有益處的。
[編輯本段]馬步健身術
第一步,低樁(九十度)馬步沖拳(拳心要空),一次約100下(約30秒可完成),練後要意守小腹三分鍾。每天練兩次。
第二步,一天增加10下,一日不可斷。
第三步,三月後,便可一次完成1000下;如能到2000下更好;一次不要超過10分鍾(一般一分鍾200下)。
第四步,當達到1000下時,不再沖拳,只習四平式馬步樁功,靜站即可。如是達到10分鍾則結束,意守小腹3分鍾。
第五步,當達到第四步不費力時,雙手握拳屈肘做雙峰貫耳式(拳心向前,拳眼向耳),盡力向後扳;同時,站四平馬步樁,塌腰挺胸,如是10分鍾,結束。意守小腹3分鍾。
效果:
1. 力大千斤,行步如飛。
2. 內氣可貼背走,氣通督脈,上達頭頂並回丹田(不是氣通周天)。
3. 精力充沛,飯量增加,睡覺極香。
4. 帶脈、督脈真氣通暢,小腹時有熱團,口中津液常滿。
5. 如果功夫下得深,則內氣鼓盪充沛,可隨意而行;帶脈及小腹、腰處,以手碰之可自然騰起。與人碰一下手,可知對方「空不空」(有無內力及達到的程度)。
6. 如果第五步動作下的功夫足夠,當達到「心手相應、得心應手」之境時,不必學一切武功,盡可找會武的人去切磋。無論其人如何有名,相信只一下便可結束戰斗。(關鍵是要產生「心手相應」的靈勁)。
7. 此時,如人有小疾,可應手而解。如打坐,可迅速入靜,即所謂助道一品也。功深可達「仙人指路」之效(比如摸西瓜,比如判斷事物)。
注意事項:
1. 如有練丹功者,在內氣功充足後,可能會有小周天運轉情況。彼時如有氣憋感,則活動雙手即可。
2. 記住一句話:宗(中)氣只能上提,不能下降(老師原話如此)。
3. 如果疲憊,則喝白開水可解之;盡量不飲冰涼之物。另,初學者開始可稍緩一些。
4. 此術運動量大,適合青年人練習如有心臟等疾患,或感不適者,停練此術。馬步沖拳,一般是從腰出,但依習慣為好(此時,腿上著力,但全身反而要放鬆)。
第五步,手要緊握拳,越用力越好(最後出功夫全在手上);同時,其它地方不必用力(順其自然)。
你如果能堅持做這五步,哪怕一次只站兩分鍾或沖拳三四百次,相信你必已受益良多,並深為之喜。我還沒發現哪種健身法,有如此快捷的效果(一二周內就有)。 如果可能的話,最後要練跏趺坐並以深切心念誦佛號(或數息)。那是從心理到身體方面的徹底改變。佛經說:禪定之樂,徹骨徹髓,如大雨滂沱。那是所有世間樂都無法比之萬一的。如進入禪定,深入下去,要用「觀」字,達到「定中生慧」的終極目的。
主要是大腿要與小腿成九十度,也就是低樁。兩腳開立,與肩同寬或稍寬。小腹就是小肚子,在內部中心處,你試練幾天就會在那裡有感覺的,如熱、燙等。站時不要意守,只在收時用一下。其他的,主要是要順一點,按自己習慣來,不要太拘泥。
為什麼要先練練馬步沖拳?
主要是因為,一般的人沒基礎,一上來就練第五步,有點吃力。如果馬步沖拳能一次有五六百或千把的水平,則四平樁就不太吃力,能站上三五分鍾,則做第五步就能容易點。
記住:要循序漸進。寧可慢點,也要保持興趣。掌握核心,自己可以變動一下:如,一天多做幾次,一次只打一百拳。這樣,時間長了,也能長功夫。 但重點,當然是第五步了。彼時,功夫主要在雙手上。
扎馬步的姿勢:
兩腿平行開立,兩腳間距離三個腳掌的長度,然後下蹲,腳尖平行向前,勿外撇。兩膝向外撐,膝蓋不能超過腳尖,大腿與地面平行。同時胯向前內收,臀部勿突出。這樣能使襠成圓弧形,俗稱圓襠。含胸拔背,勿挺胸,胸要平,背要圓。兩手可環抱胸前,如抱球狀。虛靈頂勁,頭往上頂,頭頂如被一根線懸住。
這就是馬步的基本要求。初時不易站久,能站5分鍾以屬不錯,但貴在堅持,能站半小時已算有所成就了。
馬步一般不需要意守丹田,時間長了自然會氣聚丹田。單腳馬步是雙腳馬步功夫純熟之後自然能達到的功夫階段,是練功的成果。反過來說,雙腳馬步沒有站好的話是不可能會單腳馬步的。你的問題里也說得很清楚,這是扎馬步的階段,也就是功夫的層次。
我所知的馬步功夫,有站穩,站實,站空這三個階段,你所說的單腳馬步也就是站空的階段。其意思也就是站正馬步的標准動作站好,身形不移動但是重心全部移到一個腳上,另一腳可以自由提起。
所以還是腳踏實地,能站好雙腳就不錯了,功夫上去了自然就會了。
補充:兩腳同肩寬或三腳半都可以。北少林的四平大馬要求四腳距離,南拳有些門派要求窄馬(腳同肩寬)。寬馬和窄馬鍛煉的部位有所區別,另外窄馬的動作相對難些,特別是低窄馬步。很容易產生厥臀,腆胸的毛病,動作不易標准。如果動作錯了,當然無法增長功力,甚至可能出現傷害。初練時宜站大步,三腳或三腳半比較合適。
『陸』 誰能提供蹲馬步或者站樁的技巧和訓練計劃啊作為初學者,求高手指點、
本人也在練馬步。以下是本人練的過程中從較權威處的摘抄總結,都是很科學,有參考價值的。希望能幫到你。(建議你也可以看看網路知道里的馬步)
馬步健身術
步驟
第一步,低樁(九十度)馬步沖拳(拳心要空),一次約100下(約30秒可完成),練後要意守小腹三分鍾。每天練兩次。
第二步,一天增加10下,一日不可間斷。
第三步,三月後,便可一次完成1000下;如能到2000下更好;一次不要超過10分鍾(一般一分鍾200下)。
第四步,當達到1000下時,不再沖拳,只習四平式馬步樁功,靜站即可。如是達到10分鍾則結束,意守小腹3分鍾。
第五步,當達到第四步不費力時,雙手握拳屈肘做雙峰貫耳式(拳心向前,拳眼向耳),盡力向後扳;同時,站四平馬步樁,塌腰不挺胸(含胸),如達到10分鍾,結束。意守小腹3分鍾。
效果
1. 力大千斤,行步如飛。
2. 內氣可貼背走,氣通督脈,上達頭頂並回丹田(不是氣通周天)。
3. 精力充沛,飯量增加,睡覺極香。
4. 帶脈、督脈真氣通暢,小腹時有熱團,口中津液常滿。
5. 如果功夫下得深,則內氣鼓盪充沛,可隨意而行;帶脈及小腹、腰處,以手碰之可自然騰起。與人碰一下手,可知對方「空不空」(有無內力及達到的程度)。
6. 如果第五步動作下的功夫足夠,當達到「心手相應、得心應手」之境時,不必學一切武功,盡可找會武的人去切磋。無論其人如何有名,相信只一下便可結束戰斗。(關鍵是要產生「心手相應」的靈勁)。
7. 此時,如人有小疾,可應手而解。如打坐,可迅速入靜,即所謂助道一品也。功深可達「仙人指路」之效(比如摸西瓜,比如判斷事物)。
注意事項
1. 如有練丹功者,在內氣功充足後,可能會有小周天運轉情況。彼時如有氣憋感,則活動雙手即可。
2. 記住一句話:宗(中)氣只能上提,不能下降(老師原話如此)。
3. 如果疲憊,則喝白開水可解之;盡量不飲冰涼之物。另,初學者開始可稍緩一些。
4. 此術運動量大,適合青年人練習如有心臟等疾患,或感不適者,停練此術。馬步沖拳,一般是從腰出,但依習慣為好(此時,腿上著力,但全身反而要放鬆)。
第五步,手要緊握拳,越用力越好(最後出功夫全在手上);同時,其它地方不必用力(順其自然)。
你如果能堅持做這五步,哪怕一次只站兩分鍾或沖拳三四百次,相信你必已受益良多,並深為之喜。我還沒發現哪種健身法,有如此快捷的效果(一二周內就有)。 如果可能的話,最後要練跏趺坐並以深切心念誦佛號(或數息)。那是從心理到身體方面的徹底改變。佛經說:禪定之樂,徹骨徹髓,如大雨滂沱。那是所有世間樂都無法比之萬一的。如進入禪定,深入下去,要用「觀」字,達到「定中生慧」的終極目的。
主要是大腿要與小腿成九十度,也就是低樁。兩腳開立,與肩同寬或稍寬。小腹就是小肚子,在內部中心處,你試練幾天就會在那裡有感覺的,如熱、燙等。站時不要意守,只在收時用一下。其他的,主要是要順一點,按自己習慣來,不要太拘泥。
為什麼要先練練馬步沖拳?
主要是因為,一般的人沒基礎,一上來就練第五步,有點吃力。如果馬步沖拳能一次有五六百或千把的水平,則四平樁就不太吃力,能站上三五分鍾,則做第五步就能容易點。
記住:要循序漸進。寧可慢點,也要保持興趣。掌握核心,自己可以變動一下:如,一天多做幾次,一次只打一百拳。這樣,時間長了,也能長功夫。 但重點,當然是第五步了。彼時,功夫主要在雙手上。
扎馬步的姿勢
兩腿平行開立,兩腳間距離三個腳掌的長度,然後下蹲,腳尖平行向前,勿外撇。兩膝向外撐,膝蓋不能超過腳尖,大腿與地面平行。同時胯向前內收,臀部勿突出。這樣能使襠成圓弧形,俗稱圓襠。含胸拔背,勿挺胸,胸要平,背要圓。兩手可環抱胸前,如抱球狀。虛靈頂勁,頭往上頂,頭頂如被一根線懸住。
這就是馬步的基本要求。初時不易站久,能站5分鍾已屬不錯,但貴在堅持,能站半小時已算有所成就了。
馬步一般不需要意守丹田,時間長了自然會氣聚丹田。單腳馬步是雙腳馬步功夫純熟之後自然能達到的功夫階段,是練功的成果。反過來說,雙腳馬步沒有站好的話是不可能會單腳馬步的。
我所知的馬步功夫,有站穩,站實,站空這三個階段,你所說的單腳馬步也就是站空的階段。其意思也就是站正馬步的標准動作站好,身形不移動但是重心全部移到一個腳上,另一腳可以自由提起。
所以還是腳踏實地,能站好雙腳就不錯了,功夫上去了自然就會了。
補充:兩腳同肩寬或三腳半都可以。北少林的四平大馬要求四腳距離,南拳有些門派要求窄馬(腳同肩寬)。寬馬和窄馬鍛煉的部位有所區別,另外窄馬的動作相對難些,特別是低窄馬步。很容易產生厥臀,腆胸的毛病,動作不易標准。如果動作錯了,當然無法增長功力,甚至可能出現傷害。初練時宜站大步,三腳或三腳半比較合適。
『柒』 武術中樁功有靜和動功兩種!哪些比較實際應用到人體收到成效的功樁功法有幾個
靜和動功就是武術中的內外雙修,可以多練靜功調理內部機理成效高。
『捌』 馬步和站樁有什麼區別
(⊙o⊙)…扎馬步唄,就是站樁的一種。站樁有很多種姿勢,就是傳統武術步伐的分解姿勢,馬步呢是最基本,就從扎馬步練起。
傳統武術就是十八般兵器,往死里砍往死里砸,那麼與人械鬥時穩定的下盤至關重要,否則下盤不穩倒地,容易被亂刀砍死。這和空手搏擊打鬥摔跤不一樣,對方倒地上去就一頓亂刀,什麼巴西柔術地面技啊毛用沒有。
所以為了小命著想,就要練習下盤的穩定性,首先就從馬步練習,分開雙腿彎曲,增加地盤寬度,降低重心,這就是一個穩定的姿勢。立正不行,一腳就踹倒了。然後,再練習別的站樁姿勢。
等都練習的靜態很穩定了,然後把姿勢串聯起來,動起來,就形成了步伐,再把運動步伐練得很穩定。那麼就基本功成了。然後再練刀法棍法槍法。
『玖』 韓星垣的成就
1966年12月4日設於尖沙咀金巴利道醫館兼武館正式開幕,取名「形意大成拳社」。拳社開幕之後,聞風來學者眾。塗行健先生、陳雲開先生、吳鐵坤先生、霍震寰先生……等人都是後來加入的,二十年以來,先生所教之眾多海內外弟子,當中不乏表表者,各具所長,各有成就。先生之教人拳藝,除站樁必修之外,十分注重實踐,所謂「非打不教」,是一種實際體認功夫的教學。
六十年代末,先生好些學生移民法國、澳大利亞、英、美、加等地。意拳之名不脛而走,有好些人專程由國外各地前來求教,慕名試技者也亦不少,留下很多軼事,至今仍為人所樂道。七十年代,先生親自到美、加、英國傳技,逗留時間短則一月,長則半載。在意拳之歷史上,最先將意拳的種籽散播到世界各國去的,先生允稱第一人!
1989年,王薌齋之女王玉芳老師,應「香港意拳學會」之邀到香港講學,在一個晚宴上發表講話,除表彰星先生發揚意拳之功績外,更贊賞先生之為人。其中一段話:「……二哥(星垣先生)很疼我,他常常指導我練拳;二哥很能打,也喜歡打,我也喜歡打,所以我時常跟他打……」
先生年輕時藝高膽大,對試手較技,從不推辭,且屢獲佳績,聲名由是鵲起。王玉芳老師話當年:「我爸爸最喜歡二哥」。先生胞兄星橋先生也嘗言:「韓二爺(星垣先生)的名,在當年北京的武林,無人不曉,反而我韓大爺的名及不上他呢。」一向低調而又謙遜的韓大爺以有此胞弟為榮!
1983年1月18日,先生因肝病去世,享年六十八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