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航海成果

航海成果

發布時間:2021-08-01 22:21:03

❶ 海外遠征指哪一歷史事件其航海成就是什麼

1.鄭和七下西洋
2.揭開了世界 大航海時代 的序幕 與會專家學者認為,明初 鄭和 出使西洋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是中國擁抱外部世界的象徵;鄭和以多元宗教文化為先導,打通東南亞海上絲綢之路的實踐,將中國的航海事業銘刻在世界航海史的里程碑上。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鄭一鈞在主題為《人類歷史轉軌時期偉大的和平實踐》報告中提出,1405年,鄭和首次下西洋,揭開了世界性大航海活動的序幕。鄭一鈞說,由於世界性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東西方交通為之大變,促進了世界各國之間的往來,逐漸打破了全球東西方之間、各大洲不同地區之間相對封閉隔絕的狀態。這對人類社會與國際關系,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導致人類社會日益具有世界性,從此進入一個帶根本性的歷史轉軌時期。在這個人類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發生於東方的鄭和航海壯舉,讓大批中國人走出國門,走向海洋,在人類文明交匯的大舞台上,以偉大的和平實踐,譜寫了十五世紀初人類文明史上的壯麗篇章。台灣中華鄭和學會理事王桂岩與鄭一鈞觀點相近。王桂岩說,鄭和率領兩百餘艘船隻、兩萬七千餘人員的龐大艦隊出使遠航,是世界航海史的空前首航,是了不起的偉大成就,同時也將海上交通推上高峰,震驚了西洋的航海冒險家,激起了他們東來的慾望,進而使世人認識了海洋,開辟了海上航道,增進了世界經濟繁榮及文化交流。 嘗試建立和平和諧的國際社會秩序 專家們認為,與同時代的西方大航海不同,以 鄭和 為代表的中國人大航海,推動大批中國人以空前的規模走向海洋,是為了以中國人傳統的政治道德理念,嘗試建立和平與和諧的國際社會秩序。鄭一鈞說,中國傳統的政治哲學,是以「仁」、「恕」為核心的價值理念。鄭和使團在海外努力傳播中華文教,與古代志士仁人所追求的大同理想,追求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和諧發展,是一脈相承的。這種「大同」與「和諧」的理想,也是各國人民嚮往「世界大同」理想的一種表現,反映了海外各國人民嚮往美好幸福生活的願望。印度尼西亞三寶壟市儒學會會長林義彪從自己家鄉人民對鄭和的崇拜來表述鄭和下西洋和平之旅的意義。林義彪認為,鄭和下西洋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創舉,是中外關系的豐碑。鄭和航海圖也被以後的西方航海家所利用。他說,鄭和下西洋,向各國推廣中國的農業和手工業的先進技術,傳播了文化文明,促進了各國經濟的發展。 播撒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 鄭和下西洋,固然有其貿易上的貢獻,因為當時明代的陶瓷、絲綢、錢幣等,多為東南亞各地人民所喜愛及需要;而產自南洋各地的香料、染料等,也為國內所需要,這種各取所需的現實,使鄭和的遠航彰顯了貿易的重要性。但專家們認為,鄭和遠航影響之持久深遠的,還是在文化交流方面。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海洋科技系教授瓊斯把鄭和下西洋傳播東方文化的旅程稱為傳播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稱其比穿越中亞的絲綢之路影響更為深遠。王桂岩則認為,一方面,就中華文化的西傳而言,鄭和所到之處,往往立石紀功,宣揚中國文化;另一方面,西洋基督教大量傳入中國,同時使西洋的數學、理化、天文等學術教材也隨之傳入,使西洋現代化的科技學術啟蒙了當時的高級官員及知識分子,這也是鄭和出使對東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貢獻 鄭和下西洋所體現的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睦鄰友好、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優良傳統

❷ 明代航海技術有什麼重大成果

明代航海術的重大成果,是《鄭和航海圖》的繪制。《鄭和航海圖》原名《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是我國地圖學史上最早的海圖。全圖以南京為起點,最遠到位於南緯4度左右的東非,所收亞非兩洲地名達500多個,其中亞非諸國約佔300個。因此,它又是15世紀以前我國記載亞非兩洲的內容最豐富的地理圖籍。

《鄭和航海圖》使用我國傳統的山水畫法,配上所記的針路和過洋牽星圖。用今天的海圖對照,人們發現它相當准確,它記錄的航向、航程、停泊港口、暗礁、淺灘的分布也相當詳盡。

❸ 唐宋時期造船、航海的主要科技成就

唐宋時期為我國古代造船史上的第二個高峰時期。我國古代造船業的發展自此進入了成熟時期。秦漢時期出現的造船技術,如船尾舵、高效率推進工具櫓以及風帆的有效利用等等,到了這個時期得到了充分發展和進一步的完善,而且創造了許多更加先進的造船技術。隋朝是這一時期的開端,雖然時間不長,但造船業很發達,甚至建造了特大型龍舟。隋朝的大龍舟採用的是榫接結合鐵釘釘聯的方法。用鐵釘比用木釘、竹釘聯結要堅固牢靠得多。隋朝已廣泛採用了這種先進方法。
到了唐宋時期,無論從船舶的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體現出我國造船事業的高度發展。具體來說,這一時期造船業的特點和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船體不斷增大,結構也更加合理。船隻越大,製造工藝也就越加復雜。唐朝內河船中,長20餘丈,載人六七百者已屢見不鮮。有的船上居然能開圃種花種菜,僅水手就達數百人之多,舟船之大可以想見。宋朝為出使朝鮮建造了「神舟」,它的載重量竟達1500噸以上。有的大海船載重數萬石,舵長達三五丈。唐宋時期建造的船體兩側下削,由龍骨貫串首尾,船面和船底的比例約為10∶1,船底呈V字形,也便於行駛。

二是造船數量不斷增多。唐宋時期造船工場明顯增加。唐朝的造船基地主要在宣(宣城)、潤(鎮江)、常(常州)、蘇(蘇州)、湖(湖州)、揚(揚州)、杭(杭州)、越(紹興)、台(臨海)、婺(金華)、江(九江)、洪(南昌)以及東方沿海的登州(煙台)、南方沿海的福州、泉州、廣州等地。這些造船基地設有造船工場,能造各種大小河船、海船、戰艦。唐太宗曾以高麗不聽勿攻新羅諭告,決意興兵擊高麗。命洪、饒(江西波陽)、江三州造船400艘以運軍糧。又命張亮率兵四萬,乘戰艦500艘,自萊州(山東掖縣)泛海取平壤。可見唐朝有極強的造船能力。到了宋朝,東南各省都建立了大批官方和民間的造船工場。每年建造的船隻越來越多,僅明州(浙江寧波)、溫州兩地就年造各類船隻600艘。吉州(江西吉安)船場還曾創下年產1300多艘的記錄。

三是造船工藝越來越先進。唐朝舟船已採用了先進的釘接榫合的聯接工藝,使船的強度大大提高。宋朝造船修船已經開始使用船塢,這比歐洲早了500年。宋代工匠還能根據船的性能和用途的不同要求,先製造出船的模型,並進而能依據畫出來的船圖,再進行施工。歐洲在16世紀才出現簡單的船圖,落後於中國三四百年。宋朝還繼承並發展了南朝的車船製造工藝。車船是一種戰船,船體兩側裝有木葉輪,一輪叫做一車,人力踏動,船行如飛。南宋楊幺起義軍使用的車船,高二三層,可載千餘人,最大的有32車。在與官軍作戰時,楊幺起義軍的車船大顯了威風。古代船舶多是帆船,遇到頂風和逆水時行駛就很艱難,車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這些困難。它是原始形態的輪船。
唐代,人們已能認識到北起日本海,南至南海的風有規律德到來和結束,這種與航行有關的季風成為「信風」。在利用這些信風航行的同時,人們已能正確地歸納和總結出這些信風的來去規律。如義凈正是借著對南海季風、北印度洋及孟加拉灣的季風和洋流規律的認識和利用而乘船到達東南亞室利佛逝國而還歸中國的。同時唐代人兒你們對海洋氣象有了進一步認識,已能利用赤雲,暈虹等來預測台風。
唐代天文定位術的發展,集中體現在利用仰測兩地北極星的高度來確定南北距離變化的大地測量術。開元年間天文學家憎一行已可以利用「復矩」儀器來測量北極星距離地面的高度,雖與實際數字有一定的差距,但這是世界首次對子午線的實測,而且這種測量術很可能已經在航行中使用。唐代航行者已掌握利用北極星的高度而進行定位導航 。 宋以前的航海指引,一般是憑天象、天體識別方向,夜以星星指路,日倚太陽辨向,至北宋時期,航海技術開始了重大的突破,已能利用指南針航行。而指南針的應用,在南宋時期發展成羅盤形構,隨著精確度不斷提高,應用越來越廣泛海上航行已逐步依靠指南針指示方向,比北宋時期更為進步。也促進了中外海上交通的發展。指南針應用於航海,是世界人類文明史上的重大突破,對世界文明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在兩宋時期,有關海圖的記述已十分明確,如徐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和劉豫獻於金主亶的海道圖等,都說明了當時海圖的發展。海上交通航線的發展,為海道圖的產生創造了條件。海道圖的產生出現,是人類海洋知識不斷積累的結果,為人類進一步征服海洋,發展海上交通事業,提供了更多的技術工具與技術知識。在海洋地理識別探測方面也有較大進步。根據天氣變化確定方位,判斷環境。並已懂得利用長繩系砣測量海深,並從砣底所粘附的海底泥沙判斷航行位置及情況。而且還能利用季風航行,其駕馭風力的技術也具有相當水平。在海上航行安全方面也有一定的保障措施。利用信鴿作為海上交通工具。並已能進行水下修補船隻,防止滲漏致沉。由於航海技術不斷提高,令兩宋時期的對外海上交通更具安全,航向更為穩確,航行時間也大為縮短,有利於中外海上交通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❹ 航海的航海歷史

殷商與西周時期,人們除了會製造船舶之外,已能製成帆而利用風力航行。甲骨文用「凡」通假「帆」字,說明殷人行船已經使用帆,不過,這時的帆一般主要用在陸地江河航行中。而隨著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海上活動興起,人們航海的地理知識逐漸增加,將中國東部外測的不同水劃成「北海」(今渤海)、「東海」(今黃海)、「南海」(今東海)。人們已了解到「百川歸海」並一開始在沿海巡航。同時,人們在江河和航海過程中,逐漸認識了風,並利用風和帆航行。
先秦時期,人們在認識風的同時,也對一些雲雨氣象有所了解,如《尚書·洪範》「月之從星,則以風雨」等都是人們在航行中注意天氣變化而總結出的經驗規律。
這一時期,人們對海洋水文特別是潮汐有一定的了解。如《尚書·禹貢》「朝夕迎之,則遂行而上」等,說明當時人們已經知道趁漲潮出海,利用海洋定向潮流,順流而下。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海上導航技術已與天文學聯系起來。戰國時期人們已經對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恆星進行了定量觀測,並取得了可喜成果,並把海上航行與天文學相結合,利用北極星為航行定向。戰國時期,磁石「司南」已發明。但其用途主要用於陸上定位。英尺,春秋戰國時期主要以太陽和北極星為海上導航標志。
總之,先秦時期的航海技術已有一定的基礎,人們對海洋的認識逐漸深刻,對洋流、風力、潮汐,和海上天文、氣象知識有一定的認識,利用太陽和北極星為海上導航標志,並發明了海上測天體高度的儀器。 秦漢時代的遠洋航海,人們已開始自覺使用季風航海。中國人已掌握了西太平洋與北印度洋的季風規律,並已應用於航海活動。實際上,東漢應勛在《風俗通義》已經提到:「五月有落梅風,江淮以為信風。」,「落梅風」意即梅雨季節以後出現的東南季風。兩漢時期人們只有利用季風,才能做遠洋航行。
在先秦時期天文導航的基礎上,秦漢時期的導航技術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據《漢書·藝文志》載,西漢時海上導航的占星書已有《海中星占驗》十二卷,《海中五星經雜事》二十二卷等有關書籍總計達一百三十六卷之多,可能是中國航海人員載航海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天文經驗和規律。其內容應是記錄航海中對星座、行星等位置判定以確認航線。
除天文導航外,地文導航與陸地定位在航海中也佔十分重要的地位。
漢時,人們已能利用「重差法」精確測量海上地形地貌。唐代李淳風《海島精算》記載了這種利用矩或表進行兩次觀測,可求得海島之高度和與船的距離,這對後世航圖的測繪及航程的推算具有深遠的影響。
漢時,人們對潮汐已不僅局限與水面的漲落,而能找出其中的原因。王充在《論衡·書虛篇》第一次科學地將潮汐成因與月球運動聯系起來,反映了人們對潮汐認識的進步,同時對人們航海借海潮流向進出港灣有一定的幫組。
總之,秦漢時期造船業發達,已能利用季風航行,天文和地理導航幾何進一步提高,並能對潮汐現象做出科學合理的解釋,航海技術的進步,使中國已步入了世界先進航海國家的行列。
魏晉南北朝時期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造船業發展的同時,航海知識與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實和提高。
三國王震《南州異物志》對當時航行於南海水域的海船風帆駛風技術有所描述:「其四帆不正前向,皆駛邪移,相聚已取風吹,邪張相取風氣」這段記載說明了當時中國南海航行者已擁有增減隨宜的四帆帆船,掌握「邪張相取風氣」的打偏駛風技術,並在印度洋上的航線,也是利用七帆帆船駛風而航行的。
隨著三國以後的航海活動增多,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信風規律已有所認識和利用。
這一時期航海技術有所進步,還表現在人們已對航行所經海區的海岸地形有了初步了解,如對今南海的珊瑚已有所認識,同時天文導航技術也已採用。 隋唐五代時期航海技術趨於成熟,人們已能熟練運用季風航行,天文、地理導航水平都有明顯提高,對潮汐也能進一步正確解釋。
唐代,人們已能認識到北起日本海,南至南海的風有規律德到來和結束,這種與航行有關的季風成為「信風」。在利用這些信風航行的同時,人們已能正確地歸納和總結出這些信風的來去規律。如義凈正是借著對南海季風、北印度洋及孟加拉灣的季風和洋流規律的認識和利用而乘船到達東南亞室利佛逝國而還歸中國的。同時唐代人對海洋氣象有了進一步認識,已能利用赤雲,暈虹等來預測台風。
唐代天文定位術的發展,集中體現在利用仰測兩地北極星的高度來確定南北距離變化的大地測量術。開元年間天文學家憎一行已可以利用「復矩」儀器來測量北極星距離地面的高度,雖與實際數字有一定的差距,但這是世界首次對子午線的實測,而且這種測量術很可能已經在航行中使用。唐代航行者已掌握利用北極星的高度而進行定位導航。
與天文定位術一樣,隋唐地文導航技術也有一定提高。「廣州通海夷道」中對航海方向、距離、時間已相對具體,對某些地區的地理位置或地形特徵已有明確的地文定位描述,並且對遠洋航行中的人工航標也有記錄。特別是隨著數學的進步,航海家已經能在勾股定律相似關系的原理基礎上,運用兩次觀測計算的「重差法」來測量陸標,大大提高了海岸測量術的水平。
在《海濤志》中,作者竇叔深入研究了潮汐運動與月亮運動的同步規律,對潮汐運動中的形成原因、大小潮出現的時間、計算方式、潮汐循環的周期等做了詳細的論述。而稍後的封演,也對一月之中潮汐逐日推移的規律做了非常清晰的論述。 兩宋時期航海技術的提高,最突出的是指南針的廣泛應用。
宋以前的航海指引,一般是憑天象、天體識別方向,夜以星星指路,日倚太陽辨向,至北宋時期,航海技術開始了重大的突破,已能利用指南針航行。而指南針的應用,在南宋時期發展成羅盤形構,隨著精確度不斷提高,應用越來越廣泛海上航行已逐步依靠指南針指示方向,比北宋時期更為進步。也促進了中外海上交通的發展。指南針應用於航海,是世界人類文明史上的重大突破,對世界文明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在兩宋時期,有關海圖的記述已十分明確,如徐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和劉豫獻於金主亶的海道圖等,都說明了當時海圖的發展。海上交通航線的發展,為海道圖的產生創造了條件。海道圖的產生出現,是人類海洋知識不斷積累的結果,為人類進一步征服海洋,發展海上交通事業,提供了更多的技術工具與技術知識。在海洋地理識別探測方面也有較大進步。根據天氣變化確定方位,判斷環境。並已懂得利用長繩系砣測量海深,並從砣底所粘附的海底泥沙判斷航行位置及情況。而且還能利用季風航行,其駕馭風力的技術也具有相當水平。在海上航行安全方面也有一定的保障措施。利用信鴿作為海上交通工具。並已能進行水下修補船隻,防止滲漏致沉。由於航海技術不斷提高,令兩宋時期的對外海上交通更具安全,航向更為穩確,航行時間也大為縮短,有利於中外海上交通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元代指南針的應用更為普遍,也更為精確,已成為海舶必備的航海工具。元代航海中,把指南針許多針位點連結起來,以標明航線,稱之為針路。指南針應用的技術進一步提高。以天干、地支和四卦(乾、坤、、艮)作為航海羅盤上編排的航路方位,這樣,海船航行更能精確地確定航向,把握航線。
元朝航海技術的提高,還表現在對海岸天象與規律的認識與掌握,以保證海船航行的安全與穩定。元朝海上交通,已能熟悉地掌握與利用季風規律。元朝航海家在長期的海上交通實踐中,總結經驗,編成有關潮汛、風信、氣象的口訣。
而有關的口訣據稱「屢驗皆應」,說明了元朝對海洋氣象變化規律,已有相當程度的認識與掌握,有助於進一步駕馭海洋,促進海外交通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明朝的航海技術主要表現在對海洋綜合知識的運用以及航行技術方面有較大的提高與進步。
1.關於航路航向
明代指南針的應用更為普及與精確。過去指南針的運用,主要是單針與縫針之法。但明人《順風相送》中已經有「定三針方法」、「定四針方法」。雖然不詳其具體應用方法,但應該可以肯定其航路航向必然更為清晰准確,幾個指南針一齊運用於確定航向,還必須有計量單位,確定航程。至遲在明代已經以「更」作為計量單位運用於航海之中。明清時期,一更約為六十里計。因此,「更」並非是一個單純的計時單位,而是指一更時間內,船舶在標准航速下所通過的里程。以「更」用於航海,也是明代航海技術發展的一個標志,它與指南針結合,可以推算船位航速,令航行路線方向更為精確,明代「針」、「更」結合的航海方法已十分普遍,反映了明代航海技術所具有的先進性。
2.關於地形水
大海航行,必須了解航路的地形水勢,掌握航道的水深及暗礁淺灘,才能安全可靠地進行海上交通活動。
明人測量水地深淺名為打水,以托為單位。明人在航海圖繪制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雖然宋元時期已有航海圖樣問世,但只是以沿海為主,遠洋航海似未能備及。直至明代,航海圖的繪制已有很大的進步,具有很高的水平,不僅沿海地區,海外遠洋地區也有掌握,最典型的是明人茅元儀所輯《武備志》卷二百四十附圖上所載的《鄭和航海圖。該圖自南京繪圖,一直至東非沿岸,航圖遍及廣大西太平洋與印度洋海岸地區,記載了五百多個地名,並繪有針路,各處星位高低。對於航行途中的山峰、島嶼、淺灘、礁岩、險狹用的海圖,顯示了明人對掌握航路地形水勢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具有深刻的認識。在實際應用中更反映了明代航海技術的發展水平。明代航海者對海外航路的地形水勢已有相當的掌握。明代類似對航路地形水勢的具體指南,趨於綜合化與形象化,反映了明代航海技術的提高。明《東江疏揭塘報節抄》:「除一而移會登萊巡撫(袁可立)外,既經委臣查勘前來,合行覆請,伏乞皇上亟賜冊號封典敕於該部,速遣使臣航海前來,不致風高浪阻,誤敕封大典,並誤疆場大事也。」
3.關於航海天象
觀天象,包括星位、信風及海流潮汛的變化規律。
牽星術來確定船舶的航行位置。牽星術,乃是當時一種利用天文狀況進行測位的航海技術。即在船上利用牽星板來觀察某一星辰的高度,藉以確定船隻所在的地理位置。特別是在深海中,地形水勢難以提供有效的識別,無所憑依,往往以天象來確定航位。《鄭和航海圖》中就附有《過洋牽星圖》,記錄在印度洋地區的牽星航海。
對信風的利用。明人費信《星槎勝覽·占城圖》中雲:「十二月,福建五虎門開洋,張十二帆,順風十晝夜至占城國。」又明人馬歡《瀛涯勝覽·滿喇加》中謂,歸航,「等候南風正順,於五月中旬開洋回還」。表明明人對季風規律的掌握與運用,已經十分得心應手。
明人對海上風雲氣候、海流潮汐的變化規律也十分熟悉。《順風相送》和《指南證法》中就記載了許多關於這方面的氣象記錄和歌訣,說明了明人對航海天象的認識與重視,如《順風相送》中「逐月惡風法」,「定潮水消長時候」,「論四季電歌」,「四方電候歌」等。按農歷月日,對海洋氣象的風雨規律作了詳盡的記述。 清朝前中期的航海技術雖然沒有很大創新,但是對於海洋地理的重要性還是具有充分的認識與總結。航海圖的繪制也有相當的水平。清陳倫炯《海國聞見錄》中就有附圖六幅,這些圖較前人的地圖詳備、精確。陳氏《海國聞見錄》中的《天下沿海形勢錄》,更對中國東北、東南沿海的海洋地貌、水文航運都有詳細的說明。這些都具有重要海上指南價值。
在航海應用技術中,基本上繼承前人的傳統方式。但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指南針的應用,普遍使用三針法,對航海天象觀察、航海地形水勢都有系統的掌握。並且開始以沙漏計時。比起傳統的焚燒更香以及日月位置估算時間更為精確。清前期沙漏的運用,說明了當時在吸收外國航海技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航海工具的技術性能與技術水平。
「中國洋艘,不比西洋呷板,用混天儀、量天尺,較日所出,刻量時辰,離水分度,即知為某處。」相形之下,中國的航海技術已開始落後於西方。

❺ 中國在航海方面的成功

呼呼

❻ 我國航天航海的成就

犀利,勁,美日奧哭爹喊娘

❼ 哥倫布的航海路線和成就是什麼

他的大小船隻於1492年 8月 3日由西班牙啟航,第一站到了位於非洲海岸線附近的卡那利群島。9月6日從該島出發向西航行。這是一個漫長的航程,水手們感到萬分恐懼,想要返航,但是哥倫布堅持繼續前進,1492年10月12日陸地才顯現在他們的視野里。

翌年3月哥倫布返回西班牙。這位凱旋而歸的探險家被授予最高的榮譽。隨後他又進行了三次橫渡大西洋的航行,妄圖找到直接通往中國或日本的航線。哥倫布堅持認為他找到了一條通往東亞的道路,大多數人早已認識到那不是通往東亞的道路,而他還是以為自己是正確的。

伊莎貝拉向哥倫布許諾,他可以做他所發現的任何陸地的總督。但是作為一個行政官他是不稱職的,最後被撤職,帶著鐐銬被遣送回西班牙。在西班牙他很快就得到了釋放,但是沒有再讓他擔當任何官職。普遍謠傳說他在貧困中喪生,這是毫無根據的。1506年他去世時相當富裕。

顯然哥倫布的首次航行對歐洲歷史具有革命性的影響,甚至比對美洲大陸的影響還要大。1492年是每個學童都知道的年份。但是把哥倫布在此冊中排得這樣高,很可能會有幾種反對意見。

一種反對意見是:哥倫布不是發現新大陸的第一個歐洲人。海盜水手雷弗·艾利克遜早在他幾百年前就到達了美國。似乎可以相信,在這個海盜水手和哥倫布期間,還有其他幾位歐洲人穿越過大西洋。但是從歷史上來看,雷弗·艾利克遜相對說來是個無足輕重的人物。有關他的發現的消息從未被廣為流傳過,也沒有引起歐洲和美國發生過任何大變化。但是哥倫布發現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整個歐洲。在他返回後的幾年內,就有許多次到新大陸的探險行程,於是征服新領土,在新領土上殖民的活動開始了,這些都是他的發現所引起的直接結果。
十五世紀的歐洲已成為一塊人心鼎沸的土地:通商貿易向四處發展,不可避免地要出現探險活動。事實上,葡萄牙人在哥倫布以前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一直在積極地尋找一條通往印度群島的新道路。
似乎確實有可能歐洲人遲早都會發現美國,甚至也有可能不會推遲很長時間。但是如果說不是哥倫布在1492年的那次探險,而是法國人或英國人在1510年最先發現了美國,隨後的發展就會迥然不同。

可能出現的第三種反對意見是在哥倫布航海之前,許多十五世紀的歐洲人就已經知道地球是圓的。這個學說在許多世紀以前就由希臘哲學家們提出過,又得到了亞里士多德的堅決贊成,因而是會得到十四世紀受過教育的歐洲人承認的。不過哥倫布並不因證明地球是圓的而聞名(事實上在這方面他並沒有真正成功),而是因發現了新大陸而聞名的。十五世紀的歐洲人和亞里士多德都不知道美洲大陸的存在。

❽ 鄭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歷史上有哪些成就

鄭和下西洋不僅在航海技術和船隊規模上領先於世界,而且在世界航海史上,早在地理大發現之前,便開辟了貫通太平洋西部與印度洋等大洋的直達航線,發現了美洲和大洋洲。

鄭和下西洋的壯舉遠遠超過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航海家,如麥哲倫、哥倫布、達伽瑪等人,堪稱是地理大發現的先驅。

鄭和船隊的世界地圖的精確繪制時間是公元1423年,歐洲探險者在起航前,地圖上已經有了他們前往的國家和地區,繪制精確並且標明了航程。

這些事實充分表明了我國先於歐洲人的航海發現。但為何鄭和沒向朝廷申報當時的地理發現,原因卻不得而知。

從鄭和下西洋船隊的航海時間上,也是我國航海發現的有力證明。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在1405年,比哥倫布1492年發現美洲「新大陸」早87年,比達伽瑪1498年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海岸早93年,比麥哲倫環球航行早110多年。

鄭和下西洋不僅表明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勤勞,還表明了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科學技術領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也在世界航海歷史和地理大發現歷史上開創了舉世公認的成就。

❾ 航海大發現有哪些成就同時它對世界又有哪些不好的影響

積極影響: 1、促進了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 商業革命 學生通過比較可以看出新航路開辟前,歐洲的主要貿易區在地中海沿岸,歐洲的市場也比較小。而新航路開辟後歐洲的貿易區轉移到大西洋沿岸,義大利的商業地位被西班牙、葡萄牙以及英國、尼德蘭所代替。從前很少越出歐洲大陸的市場,規模突然擴大,商品種類大增,貿易額急劇上升,貨源空前開闊。新的商業經營方式的出現,如:銀行、股票交易所、以及股份公司紛紛建立。經商觀念成為社會主流觀念,從事商業的人員激增。 價格革命 貴金屬大量流入歐洲,市場上的貨幣流通量大大增加,遠遠超過了商品交換所需,導致貨幣貶值,物價飛漲,在歷史上就叫「價格革命」。價格革命加速了西歐社會的分化,階級關系發生變化:收取固定貨幣地租的封建主,在物價飛漲中也遭受巨大損失,財力下降甚至破產,社會地位隨之下降,封建勢力被削弱;小手工業者和農民兩極分化加劇,大部分人淪為出賣勞動力的雇傭工人;工商業資產階級以及從事工商業經營的新貴族,一方面剝削廉價勞動力,另一方面高價出售商品,財富迅速增加。所以,價格革命的後果是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尤其是加快了資本原始積累的步伐。 2.揭開了近代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的序幕 新航路開辟讓西歐人看到了世界的大,發現了很多的沒有去過的地方,這刺激了歐洲人對外擴張的慾望,掀起了海外殖民掠奪的高潮。 3.世界逐漸形成為一個整體 隨著新航路開辟後,殖民貿易和殖民掠奪,把零散的世界緊緊聯系在一起。主要有全球性的物種、人種、經濟、文化的相互交流。

消極影響: 強制性的殖民貿易和殖民掠奪給亞非拉美的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大量財富的流失、資源被掠奪、人口被掠奪、貴金屬被掠奪,另外頻繁的來往也把地區性的疾病帶到世界各地。 總結:新航路的開辟在世界歷史上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它更多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客觀上給亞非拉美的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促進了亞非拉美的政治經濟的改革和發展。

❿ 中國在航海模型運動中有哪些成就

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就有船舶模型製造工藝的研究,但作為一項體育運動則是從1954年才開始開展的。1958年在北京舉行了第1屆全國航海模型比賽,1980年3月,世界航海模型聯合會接納中國為會員國。同年10月在廣州舉行的全國航海模型比賽,蘇蔚彬在A2級競賽中以12.85、葛萌在A3級競賽中以10.97的優異成績,分別打破世界紀錄。航海模型運動健將浦海清在1984年以12.8的成績超過F1-V6.5級世界紀錄。王勇在奧地利舉行的第2屆帆船模型世界錦標賽中獲F5-x級冠軍。商火焱在匈牙利舉行的第4屆世界耐久航海模型錦標賽中,獲SR-V3.5級冠軍。

1987年6月在民主德國舉行的第5屆世界航海模型(動力艇)錦標賽成年組8個級別的激烈角逐中,中國航模健兒奪得7枚金牌、4枚銀牌、2枚銅牌,7人9次打破6個級別的世界紀錄,取得最佳成績。國際航聯主席道茨卡爾說:「這在世界海模史上還是第一次,中國隊創造了奇跡!」

閱讀全文

與航海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