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信息學成果

信息學成果

發布時間:2021-08-01 21:16:28

① 杭州第十四中學的辦學成果

●高考成績
2012年高考,一本上線率70%,理科總共480個考生,363人上一本線。
2013年高考,一本率70%,其中理科重點率為75.62%。
2014年高考,鳳起校區: 一本上線422人,一本上線率80.84%,其中北大、清華共錄取4人。1人獲浙江省文科第17名。康橋校區:一本上線148人,佔比36.2%, 4人考上浙江大學,1人考上香港城市大學。
●競賽成績
2003年,學校學生參加了在白俄羅斯舉行的國際生物學科奧林匹克
奧競賽,並榮獲金牌,實現了浙江省生物學奧賽金牌零的突破。
2004年,學校學生參加在雅典舉行的第16屆中學生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榮獲金牌,實現了浙江省信息學奧賽金牌零的突破。
2007年,學校學生摘取在加拿大舉行的第18屆國際中學生生物學奧賽金牌。
2010年,學校學生在德國舉行的第十六屆世界航海模型(動力艇)錦標賽中,獲得了F1E-1KE和F1E+1KG兩個項目(青少年組)金牌,並刷新了這兩個項目的青少年世界紀錄。
2014年8月,一名同學榮獲全國中小學電腦製作活動一等獎。
2014年12月,一名同學榮獲安卓應用開發全國一等獎。
2015年4月,一名同學榮獲第27屆丹麥青年科學家競賽二等獎。
2014年,學校學科競賽有184人獲省級以上獎項,並獲物理、化學、生物和信息學奧賽浙江省團體優勝獎。 在2014-2015學年間,學校老師獲得了如下主要成績:
2014年6月,學校一名老師獲杭州市首屆職工文化藝術節優勝獎 ,一名老師在市首屆教職工演講比賽中獲一等獎 。
2014年6月,學校數學教研組被省總工會評為浙江省「工人先鋒號」。
2015年1月,一名老師榮獲杭州市優質課評比一等獎。
2015年2月,學校一名老師被評為「杭州市第九屆教育科研先進個人」。
2015年3月,學校兩名老師校被杭州市教育工會評為2013-2014年度杭州市教育系統「事業家庭兼顧型」先進個人。 學校獲得的主要榮譽如下:
浙江省重點中學
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
全國先進單位
省文明學校
省文明單位
浙江省「千校結對」特色學校
全國教育信息化創新應用先鋒學校
全國信息學奧林匹克特色學校
省教育系統「三育人」先進集體

② 王永貴的主要研究成果

在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Journal of Managing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Competitiveness Review, Information System Frontiers等國際知名英文期刊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0餘篇,英文國際會議論文30餘篇(其中2篇是科幻索引期刊,19篇榮索引,全文收錄12篇ABI公司,2篇isshp檢索,15篇ISTP收錄檢索),2007年在英國出版英文學術專著一部,在《管理科學學報》、《南開管理評論》、《管理世界》和《經濟管理》和《中國工業經濟》等國內核心期刊上公開發表論文60餘篇,在國內出版《顧客資源管理》、《戰略柔性與企業高成長》、《消費者王朝》等專著、譯著、教材30餘部。其中,「服務營銷」與「客戶關系管理」兩部教材入選教育部「十一五」規劃教材。
1)王永貴,里克公頃路麗華,市場營銷能力和在中國的戰略靈活性,帕爾格雷夫麥克米倫公司,2007(英文學術著作)
2)鍾揚,里克公頃路麗華,小張,王永貴,企業創業精神和市場表現:在中國的實證研究,技術管理雜志在中國,2007,(ABI公司)
3)閻連科歌曲,王永貴,江如偉,重新在漢語語境中的動機偏好:一個實證研究,中國管理研究。 2007年,1,1,25 - 41(ABI公司)
4)王永貴,傑伊kandampully,興寶螺,桂城石,公司聲譽和品牌資產:一個中國的研究,企業信譽的審查,2006年,第一卷。 9,3號,pp179 - 197(ABI)
5)王永貴興寶螺,張泉,薛有志,技術能力如何影響企業績效:一個綜合框架的應急辦法為基礎,技術管理雜志在中國,2006年,第一卷,沒有。 1,p27蛋白(ABI公司)
6)王永貴,興寶螺,永恆陽,核心能力與企業績效成分:從高科技公司在中國,工程和技術management2004,4,pp.249 - 280(SCI,EI收錄期刊的證據)
7)王永貴,興寶螺,永恆陽一對服務質量,顧客價值,滿意度的綜合框架:從中國的電信業的證據,信息系統frontiers2004,6:4,pp325 - 340。(科技)
8)王永貴和惠普鹵味,以客戶為中心的性能和關鍵資源為基礎的動態環境,競爭力的審查,美國社會中的競爭力決定因素,美國,2004,14(1 / 2):34 - 59(ABI公司)
9)王永貴,單集耀等。,薈萃分析之間的產品創新和業務性能(icmit2008)(榮)關系
10)王永貴和輝鋒,客戶關系管理服務產業的能力:概念化和規模發展,2008年IEEE國際會議服務業務,物流及信息學,北京(EI)的
11)客戶資產管理能力王永貴:尺寸和性能的影響中國企業的基礎上,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刊的工程,服務和知識管理,2008(榮國際會議)
12)王永貴,桂城石鍾耀的前因和後果的關系強度:在一個中國的服務行業,ieem 2007年,新加坡(榮中分類方法)
13)他家和王永貴,消費創意,參與和滿意度:在服務領域方面,ieem 2007(榮知識的影響)
14)王永貴,匯豐,金港興,管理客戶資產為優質客戶關系的能力:在企業市場,採取了分類方法,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刊的工程,服務和知識管理,2007年,上海(榮實證研究國際會議)
15)王永貴,非常小器案例點評:銷售模式與產品的不匹配,北大商業評論,2008年10
16)王永貴,常建坤,顧客資產管理與顧客資產管理能力平台及其構成研究,《管理世界》, 2008。
17)王永貴等,對市場導向、顧客資產導向與新產品開發績效之間關系的探索性研究——基於中國背景的調節效應模型,《南開管理評論》,2008。
18)王永貴,高忠義等,創新用戶社區的運行機制及其管理研究,《珞珈管理評論》,2008
19)賈鶴,王永貴等,參照群體對消費決策影響研究述評,《外國經濟與管理》,2008
20)常建坤,王永貴等,領先優勢狀態創新投入與創新績效的關系,《財貿經濟》,2007
21)王永貴,賈賀,全球客戶管理的研究與實踐的現狀與展望,《外國經濟與管理》2007
22)常建坤,王永貴,顧客關系能力的關鍵維度及其對顧客資產的驅動過程研究,《管理世界》,2007
23)王永貴,顧客關系活動對顧客資產的差異性影響研究,《中大管理評論》,2006年
24)王永貴,張煒,顧客關系管理活動、關系收益與顧客資產,《營銷科學學報》,2006年
25)韓順平,王永貴,市場營銷能力及其績效影響研究,《管理世界》,2006年
26)韓順平,王永貴,顧客資產管理視角下的顧客忠誠及其驅動因素研究,《經濟管理?新管理》,2006年
27)王永貴,顧客關系活動、關系質量與顧客資產的關系研究——基於顧客視角的實證分析,《經濟管理》新管理,2005年
28)石貴成, 王永貴, 邢金剛,於斌,對服務銷售中關系強度的研究——概念界定、量表開發與效度檢驗,《南開管理評論》,2005年。
29)王永貴, 韓順平,邢金剛,於斌,基於顧客權益的價值導向型顧客關系管理:理論框架與實證分析,《管理科學學報》, 2005年。
30)王永貴,邢金剛, 李元,戰略柔性與競爭績效—環境動盪性的調節效應,《管理科學學報》,2004年。
31)王永貴,顧客資產管理:背景、現狀與問題,《經濟管理》新管理,2004年
32)etzel/ walker/ stanton/王永貴著,《市場營銷》(第14版),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33)王永貴,譯著,菲利普?科特勒著,《政府營銷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34)王永貴,譯著,《營銷策劃分析》,唐納德。勒曼和拉塞爾?溫納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35)王永貴,馮慧,譯著,《顧客利益代言》,格倫.厄本(glen urban)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36)王永貴,譯著,《經理人員的職能》,巴納德著,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年
37)王永貴,譯著,《組織市場營銷》,james anderson等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38)王永貴,譯著,《管理:使命、責任與實務-責任篇》,peter drucker, 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年。
39)王永貴,譯著,《管理:使命、責任與實務-使命篇》,peter drucker, 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年。
40)王永貴,譯著,《管理:使命、責任與實務-實務篇》,peter drucker, 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年。
41)王永貴,董伊人,編譯,《戰略市場營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42)王永貴,楊永恆,譯著,《公司戰略》第一/二版,譯著,1998/2005年,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43)王永貴,譯著:《精益企業:降低浪費的綜合方法》,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年
44)王永貴,譯著,《精益供應鏈管理》,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年。
45)王永貴,譯著,《消費者王朝:與顧客共創價值》,prahalad, 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年。

③ 無錫市第一中學的辦學成果

高考成績 2015年,該校二本以上達線率95.1%。
2014年,該校二本以上達線率線率為91%。
2013年,該校一本達線率76%,二本達線率為95%,在全省前100名中,無錫一中有4人。 學科競賽 時間學生競賽名稱獲獎情況2015年朱毅敏等29人全國中學生生物學聯賽(江蘇賽區)省一等獎2015年朱一凡等14人全國中學生生物學聯賽(江蘇賽區)省二等獎2014年黃世悅、陳劭源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全國一等獎2014年陳奕霖、趙天忻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省一等獎2014年李永箭全國高中數學聯賽全國一等獎2014年魯心義等21人第28屆全國高中學生化學競賽省一等獎2013年張子筠全國高中數學聯賽國家一等獎2013年李永箭等16人全國高中數學聯賽省一等獎參考資料: 錫惠山下運河旁,
校園書聲駐春光。
良師益友心相連
全面發展情趣高尚。
日日新,又日新,
讀書明理求進向上。
中華騰飛為己任,
努力奮發求富強。
春風化雨映朝霞,
桃李代代遍四方! 讀書,明理,求進

④ 高中信息學奧賽主要搞些什麼

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的考核方式是採用封閉式(連續3~4小時)上機編程解題的形式,不限編程語言,競賽題量通常較大。程序完成後要通過嚴格的數據測試,這就對同學們編程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不但要能編程,編好的程序能運行,而且所設計的程序還要能通過在各種邊界條件下和各種環境下設置的測試數據。

這種嚴格的數據測試方法,對於培養同學們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無疑是很有幫助的。

參賽名額分配:

參賽名額分為基本名額和獎勵名額,獎勵名額與基本名額比例約為1:2。

1、基本名額:根據上一年競賽成績,分別定出各市參加決賽名額的基數。獲團體總分前三名的市(A類市)6人,獲團體總分第四至八名的市(B類市)4人,其餘的市(C類市)1~2人(去年有參賽的市2人,去年無參賽的市1人)。

2、獎勵名額:上一年競賽每獲一個高中或初中一等獎、女同學前三名、參賽隊員全部獲一、二等獎的市均給該市增加1個名額,C類市中成績最好的2個市各增加1個名額。並規定獲校團體前三名的學校各獎勵1個名額給原學校。

3、根據91年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提出的「開展一個鼓勵女孩參加信息學競賽活動」的精神,全國賽從92年開始規定每個省隊至少有1個女同學參加。

因此,我們在條例中也規定了A、B類市基本名額中包含有1個女同學名額,如不派女同學參加,則該名額取消。為了鼓勵女同學多參賽,條例中也作了「女同學的獎勵名額必須派女同學參加,否則該獎勵名額無效」的規定。

4、為既保證各市組隊的自主性而又保證尖子培養後繼有人。條例作了「分配給各市名額,其高初中人數自定,但其差額不得大於1」的規定。

⑤ 信息學競賽中有哪些冷門的數據結構

學習高中信息技術奧賽,最開始不需要一定要具備優異的數學成績。
幾年由於初高中分離,學校成為純高中,沒有了自己的初中部,需要組織信息學奧賽活動,卻不一定有穩定的高素質的有信息學奧賽基礎的生源支持,所以我們考慮在高中零起點的新生中培養自己的選手,經過幾年的試驗和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同時也證明了高中階段入門的信息學奧賽選手培養的可行性.
高中階段信息學奧賽選手培養的選材非常關鍵.考慮高中三年,學生從零起點起步又要取得一定的成績,時間是很有限的.我們的選材通常都是從高一新生中選拔,具體的做法是,先做宣傳工作,一開學,給高一級每個班派發選拔通知,吸引學生的注意,鼓勵邏輯思維能力強的學生參加,然後集中時間進行選拔測試.選拔的題目一般是邏輯推理,邏輯判斷以及一些趣味數學題,例如數列求和,數列余項求值,排列組合,判斷推理以及程序指令運行模擬等.從中選取邏輯思維,數理基礎好的學生,這些學生一般對信息學奧賽的內容都會有持久的興趣,為將來的培養工作提供了有利條件.
信息學奧賽選手的培養需要合理規劃,統一布局.高中三年,參加培訓的時間只有高一,高二兩年,高三的學生是需要全力以赴高考的,在兩年的時間里學生要從零起點起步並要取得好的成績,除了學生本身的高素質以外還需要有一個系統而合理的培養規劃.高一,高二兩年時間學生要學的東西非常多,包括入門的基礎語言Pascal,程序編寫和調試運行環境 ,基本數據結構,基礎演算法,運籌學基礎,演算法優化策略等.作為全盤化的考慮,我們在高一著重為學生打基礎,高二則主要在高一的基礎上對解題演算法和策略進行深化和提高.從學生本身的素質培養出發,我們的輔導立足於學生的長遠利益,並不急於讓剛入門的學生馬上出成績,而希望學生有一個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為學生的後續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扇門,有的很容易打開,有的需要一些時間,但是只要有門,總是能找到打開的方法,一旦打開精彩無限.信息學奧賽選手的入門也一樣,有的學生接受能力強,一下子就進入狀態,而有的學生對計算機編程環境不那麼敏感,可能需要多一些的時間才能順利入門,而這與學生本身的智力水平關系不是很大.所以,在剛開始的時候要傾注教師更多的精力和耐心.剛入門的學生,在教學進度上要稍微放慢一點,同時也要兼顧那些本身接受能力特別好的學生.多設計一些適當的練習讓學生動手,教師也要對學生多做個別指導,對一些出現比較多的共性問題還需要多強調幾遍,以強化學生的認知.同時還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規范的程序編寫格式.
具體的培養過程中,首先要求學生掌握Pascal編程語言.教材的選取非常重要,清華大學出版的《Pascal程序設計》是一本不錯的教材,內容比較規范,專業性很強,但是針對信息學奧賽的實戰性要求可能也有些不足,參考其他一些專門為信息學奧賽編寫的Pascal教材,又比不上它規范.實際的操作中可以《Pascal程序設計》為主,其他教材為輔靈活運用多種教材進行培訓教學.在Pascal程序語言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也開始慢慢滲入演算法設計以及數據結構相關知識內容.例如,講到循環語句的時候,在練習中就多安排一些演算法性較強的練習題目,如求任意數的質因子分解,驗證歌德巴赫猜想等;講到數組等結構數據類型的時候就安排插入線性表,樹結構等數據結構內容,讓學生由淺入深的了解數據結構和演算法內涵.在基本完成了《Pascal程序設計》內容的講解後,安排給學生講解數據結構的基本構成,然後,針對計算機演算法內容專門進行基本演算法的講解與練習.這樣大概一個學年的時間就基本完成了學生的入門輔導.在入門輔導的過程中,課程講解與上機練習的比例大約是3比7,在學生剛開始的階段,講課的時間還要再多些,而到後期則更多的時間安排上機練習.信息學奧賽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目,選手的實際能力和經驗必須通過上機操作來獲得,因此培養選手的過程中還要不斷的強調做題的重要性,要多安排各種類型的題目給學生練,同時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題目進行重點講解.例如循環語句中求質數的基本運算,幾種不同的排序演算法,數組類型練習中的八皇後問題解等,這些題目可以多練幾次或者是一題多解,讓學生了解到問題解的多樣性也從中了解到演算法的優化問題.
在實際開展信息學奧賽入門的輔導工作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信息學奧賽選手的人員流失.剛開始的時候,報名參加的學生一般會有一百多人,選拔後我們最大限度通常會確定三十多個學生,因為人太多了輔導工作也不方便開展,一個學期以後大概會有大半的人員退出,一個學年以後整個小組一般都會只留下十個人左右.人員的流失整體來說還是比較嚴重的,其原因也是多樣的.信息學奧賽本身是一門腦力勞動非常大的活動,很多學生剛開始的時候因對其感到神秘而充滿熱情,但隨著時間一長,漸漸發現跟不上了,於是就自然掉隊,這是自然淘汰的結果.另外一種就是因為數理基礎好的學生一般都會同時參加數學,物理等其他學科的奧賽組活動,在時間上和精力上可能會有沖突,權衡以後有可能會放棄信息學奧賽的學習,這種學生是很可惜的,應當想辦法將他們留住,我們認為學生參加數理化奧賽活動與信息學奧賽活動對學生的智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應當是具有相互促進作用的,因而我們通常的做法是鼓勵學生參加數理化的奧賽組,同時在輔導時間上盡量安排不與其他奧賽活動相沖突,以此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爭取將他們留下來.還有個別學生是因為紀律問題被開除出隊的,因為信息學奧賽輔導上機時間比較多,有個別自製能力較差的學生可能會上課不認真,經常玩游戲,上網或做其他無關事情的,這種行為對其他學生造成很大的不良影響,我們會先對這些學生進行個別教育,如果還是沒有大的改觀就需要強硬的開除出隊,這樣做無論對他個人還是其他學生都有好處。
高中階段開展信息學奧賽的入門輔導相對於初中或小學的奧賽入門輔導而言有其本身的特點,高中的學生在知識體繫上要比初中,小學的學生完整很多,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也要強出很多.因而高中學生的信息學奧賽入門輔導相對初中,小學來說要容易很多,但是高中階段的學生時間也相對緊張,要在一到兩年的時間里培養出成績來,還需要做好整體的規劃和高效率的輔導工作.幾年的嘗試,我們輔導的高中零起點學生中已有多位學生獲得信息學奧賽的全國一,二,三等獎,從成效來看,高中零起點的信息學輔導工作還是有一片廣闊的空間的。

⑥ 情報學的歷史

不論是西方國家,還是中國,情報學的形成與發展是同它們的情報活動、情報工作和情報事業的發展緊密相聯的。現代情報學理論與活動主要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是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產物。C.E.香農的「資訊理論」、N.維納的「控制論」、電子計算機的誕生分別為情報學奠定了理論和物質基礎。情報學的發展歷史可分為4個階段:
孕育與形成階段(40年代中至40年代末)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西方工業國家的科學技術發展使情報學有了誕生的社會需求和基礎。以德國、英國、美國和蘇聯為主的一些國家積累了大量需要處理和利用的科技文獻資料和科研成果;西方國家對研究與開發的投入大大增加;計算機問世並被利用於文獻加工領域;新的學術思想活躍以及新的學科不斷誕生。這些因素成了孕育與形成情報學的強大力量。情報學最初階段的理論基礎是美國和英國的科學家V.布希和S.C.布拉德福奠定的。前者於1945年發表了「誠若所思」一文,首次提出了機械化檢索文獻縮微品的設想;後者於1948年發表了「文獻工作內容的改進和擴展」一文,強調了自19世紀90年代以來蓬勃發展的文獻工作到20世紀40年代所面臨的必須革新的局面。二者的結合鑄成了文獻工作向情報學的歷史性轉移。這一時期,情報學發展的最重要國際活動是1948年英國皇家學會召開了國際科學情報會議。 在這一階段情報學已初步形成了研究體系和內容:情報組織,情報貯存與檢索設備,機器翻譯和情報需求。美國人M.陶伯、C.N.莫爾斯、A.肯特、H.P.盧恩等人相繼研究出單元詞索引、敘詞索引、組配索引、題內關鍵詞索引以及定題情報服務的原理或裝置,給情報檢索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英國人布拉德福和B.C.維克里於50年代前後分別對文獻分布理論、R.A.費爾桑對分類檢索理論、C.W.克萊弗登對檢索系統性能的評價問題分別作了研究。
1957年是這一階段中具有轉折性意義的一年。美國科學家C.柴瑞宣布在美國把各種各樣的交流研究與活動統一於情報學。同年,在美國,情報手工檢索開始越來越多地轉為計算機檢索系統。情報學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的性質自此開始越來越有力地顯露出來。
中國情報學起步稍晚,始於50年代。1956年中國科學院建立了科學情報研究所,標志著中國科技情報事業的開始。1957年出版了《科學情報工作 》雜志( 後改名「科技情報工作」) 介紹國內外情報工作現狀與發展,引起學者們探討情報工作理論的興趣,是中國情報學研究的開端。1958年,該所歸國家科委領導,改名為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既為領導決策提供參謀服務,又面向全國各研究單位、高等院校及廠礦企業。同年,丁柯等人為了整理情報資料的需要,研究、引進並編譯了國際十進分類法,這是情報部門研究情報理論的早期活動。1958年召開了全國科技情報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了科技情報工作的「廣、快、精、准」指導方針。1958年中國已開始出現情報述評和分析,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成為具有中國特點的情報研究工作,其成果具有綜合性、戰略性和及時性的特點。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還於1958年創辦了中國科技情報大學,後並入中國科技大學,設立了情報專業。
發展與壯大階段(60~70年代中期)
就國外先進工業化社會而言,情報學在這一時期已成為一門成熟的而且仍然在不斷發展的獨立學科。它的研究對象、 內容、體系、研究方法和手段、系統與網路實體、 同其他學科和工程技術的交叉程度都變得更為廣泛、嚴格和復雜。1979年由英國、美國、聯邦德國、法國、日本和蘇聯6國情報學家所舉行的亞特蘭大「情報科學研究計劃圓桌會議」稱這一階段為情報學的實用研究階段,重點在於發展適用性情報技術,支持國家情報系統的建立,支持和加強專業化情報服務系統,解決情報用戶與情報系統之間相互作用和關系問題。例如1961年美國化學文摘社用電子計算機實現了「化學題錄」的自動編排。1962年美國國家航空與航天局建立了計算機化的RECON情報檢索系統。1964 年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建成了MEDLARS 醫學文獻分析與檢索系統,並於1971 年將該系統聯機化。1972年洛克希德公司的DIALOG、系統發展公司的ORBIT、1976年書目檢索服務社(BRS) 的聯機檢索系統相繼投入使用。它們在用戶與資料庫之間架設橋梁,促使聯機系統廣泛應用。與此同時,在理論上也出現了相應的發展,如美國的E.加菲爾德發明引文索引並於1961年試編成了《科學引文索引》。D. S.普賴斯側重從歷史與社會學觀點來研究科學情報,於1961、1963年分別出版了《巴比倫以來的科學》與《小科學、大科學》兩書,為文獻計量學的發展作了奠基性工作,並提出了科學文獻指數增長定律與衡量科學文獻老化的普賴斯指數。米哈依洛夫等人於1965、1968、1976年分別出版了《科學情報原理》、《情報學基礎》、《科學交流與情報學》3本書,大大豐富了情報學理論。1970年美國T.薩拉塞維克編出了《情報科學導論》,用文集形式系統介紹了美英學者對於情報交流與情報技術的一些觀點。G.索爾頓在美國康乃爾大學進行了用加權詞方法的自動標引方案試驗。上述研究與實踐標志著情報學在60~70年代已進入了它的發展與壯大時期。它是以情報技術的發展與聯機情報系統的建立為特徵的。
在西方國家的情報學發展和壯大的這一時期,中國的情報學只在60年代初期經歷了短暫的發展。1962年袁翰青與曹昌等10多位學者編寫了「科技情報工作講義」,為創立中國的情報學理論作了可貴的嘗試。60年代初期有關文摘的大討論和分類法還是主題法的大討論,經過爭鳴,肯定了自編文摘的方向,加深了對兩種方法優缺點與應用范圍的認識,活躍了學術研究氣氛。同期,還建立健全了中國情報刊物體系,提出了3大類,9小類的理論。1963年,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成立了情報方法研究室,購置了布爾檢索機,進行機械檢索與計算機自動翻譯等的試驗與研究。這是中國有計劃地研究情報學的開始。在情報交流方面,在全國范圍內興起了情報網站,通過召集會議,出版刊物,舉辦培訓班等開展情報交流,在某種意義上起到發達國家情報系統的作用。
因受「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和影響,1966年至70年代初,中國情報學研究陷於停頓。
提高與充實階段(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
隨著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高密度信息存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情報學的研究范圍和深度大大拓寬和提高。情報學及其研究成果已被國際社會視為人類信息化社會的理論和物質基礎的一部分。在這一階段,情報學重點面向國家和國際聯機情報檢索系統及網路的「設計與開發」,情報學基礎理論,情報學與信息化社會。 在基礎理論方面,英國B.C.布魯克斯發表了《情報科學基礎》連載論文,提出情報學要研究主觀精神世界與客觀精神世界相互作用的觀點。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情報科學技術處制訂了加強情報科學的理論基礎和情報技術與系統的計劃。肯特開始研究情報傳遞的經濟學。F.W.蘭開斯特「無紙社會」的觀點,F.馬克盧普開始研究「以科學/學術交流為基礎的綜合資料庫」,為未來的情報系統與技術提供必需的理論結構。與此同時,跨越國界的情報聯機檢索系統發展迅速;CD-ROM技術、光碟技術、電子出版物、電子郵政在信息存取和傳播中廣泛應用。情報科學面臨著信息革命和信息化社會到來的挑戰,從而進入了全面提高與充實的發展階段。
1978年以後,中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情報學也進入了繁榮的局面。1978 年中國科學技術情報學會成立,1982年《情報學報》創刊。到1990年底該學會共舉辦學術討論會59次,收到論文4904篇。各省市區、各部委科技情報學會(分會)先後相繼成立。《情報科學》、《情報學刊》、《情報理論與實踐》等雜志陸續出版,使情報學研究十分活躍。1978 年後,武漢大學、北京大學、吉林工業大學等數十所高等院校開設了情報學方面的專業,並編出了「情報學」、「情報學概論」與「科技情報工作概論」等有一定學術水平的教材或專著,培養了不少畢業生與研究生。不少科技情報所與大專院校已設立情報學專門研究機構,它們在情報政策、情報需求、情報產業、情報教育等課題研究中獲得了一定成果。中國情報學從一開始發展就注意與國外的交流與合作,吸取先進經驗,推動國內情報學研究和科技情報事業的發展。1978年第一次翻譯出版了西方國家的情報學圖書《情報學淺說》;1979年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與聯合國教育、科學和文化組織合作舉辦了中國第一個計算機情報檢索培訓班;1984年國際聯機情報檢索終端首先在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建立。已在近50個城市中配備終端110餘台,檢索課題已超過3萬個。各級情報機構已配備大中小型計算機70餘台,微型機1000多台,從事情報檢索系統與資料庫開發應用服務與維護的人員達4000人以上。中國科技情報系統已自建各類資料庫300多個;引進國外文獻資料庫達到50多種,累計已提供3萬余個課題的檢索服務。隨著中國科技情報事業的發展,情報學在中國已逐漸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並已開始跟上國際情報學發展的步伐。其標志是:確立了自己的研究對象與基本概念;研究內容不斷拓展與加深;研究方法開始定量化;有了近千人的研究隊伍和一批有影響的代表人物;有了專門的學術機構、專著和刊物,在高等院校設置了相應的科系或專業,培養了自己的研究生。1991年開始招收博士生。情報學作為一個新興的、生命力很強的交叉學科正在中國學術界贏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⑦ 中國現代著名科學家及成果

1、錢學森(著名科學家、物理學家。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氣動力專學、航空屬工程、噴氣推進、工程式控制制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做出許多開創性貢獻。)

2、錢三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在「核裂變」方面成績突出,是許多交叉學科和橫斷性學科的倡導者。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立和「兩彈」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3、錢偉長(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我國近代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兼長應用數學、物理學、中文信息學,著述甚豐。特別在彈性力學、變分原理、攝動方法等領域有重要成就。)

4、侯德榜(著名科學家,傑出的化工專家,我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

5、袁隆平(農學家、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雜交水稻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他於1981年榮獲我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⑧ 昆明市第一中學的辦學成果

高考成績
2015年,學校總分600分以上共計229人,其中文科總分600分以上67人,理科總分600分以上162人,文科1名同學進入全省前10名,理科1名同學進入全省前10名,文科2名同學進入全省前50名,理科3名同學進入全省前50名,文科一本上線人數180人,一本率81.08%;理科一本上線人數665人,一本率85.40%;文、理科一本上線率84.43%;文、理科上線率100%。海外大學申請中,24名畢業生共收到87份錄取通知書,順利申入美國排名前100、英國排名前30的大學。22所美國排名前40的大學首次錄取雲南學生,一位藝術類學生進入藝術類排名第一的倫敦藝術大學。
2014年,學校總分600分以上共計344人,其中文科總分600分以上113人,理科總分600分以上231人,文科3名同學進入全省前50名,理科2名同學進入全省前50名,文科一本上線人數182人,一本率85.45%;理科一本上線人數555人,一本率82.71%;文、理科上線率100%。
2013年,學校總分600分以上的有268人,其中理科總分600分以上215人,文科總分600分以上53人。趙真同學690分名列雲南省文科總分第一名,文科6名同學進入雲南省前50名。理科1人進入雲南省前50名。理科一本上線率90.81%,文科一本上線率83.60%,一本綜合上線率88.86% ,文、理科上線率100%。 2012年,學校高考總分600分以上的有107人,占學校應考人數的12%。其中理科總分600分以上81人,文科總分600分以上 26 人。一本綜合上線率83.48% ,本科上線率99.11%,總上線率100%。不含加分,學校有4名同學進入雲南省總分前50名,1名同學進入雲南省總分前10名。文科班李晴川同學高考675分(不含加分)位居全省文科第三名。
2011年,學校理科總分600分以上52人,文科總分600分以上5人,文理科600分人數佔全省600分人數的7.43%;理科本科上線率98.96%,文科本科上線率97.14%,文理本科上線率98.47%,文理科上線率100%。理科總分校平均分509.84分,文科總分校平均分507.60分。不含政策加分,理科有4名同學進入雲南省總分前50名,文科有4名同學進入雲南省總分前50名。 學科競賽 2012年,在「第29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省級賽)」中,學校有2人獲得一等獎,43人獲得二等獎和三等獎。
2009年,在全國中學生生物聯賽中,學校獲得全國二等獎2名,全國三等獎3名。
2008年,在全國高中數學奧林匹克聯賽中,學校李天陽同學獲雲南賽區第一名,將代表雲南省參加全國數學奧賽冬令營,趙恆禹、萬簽霄同學獲全國聯賽一等獎。
2005年,在全國高中生化學競賽,學校張揚、王翀同學分別以74.4和79.4分的成績摘取了兩枚金牌。
2003年,在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聯賽中,學校2人獲一等獎。 素質成績 2015年,在雲南省青少年網球錦標賽中學校楊瑞涵同學取得高中組男子雙打第三名。
2015年8月,在「七彩雲南」全民健身運動會雲南省青少年足球錦標賽中校足球隊獲得甲組(U18)第一名。 8月18日,在第30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學段巍、江順發、劉星雨同學的參賽項目「金沙江乾熱河谷鄉土草本植物根系抗拉強度研究」獲得「香港城市大學科技創新獎」和「北京公益學學會科技創新獎」。「金沙江乾熱河谷鄉土草本植物根系抗拉強度研究」獲得全國二等獎。
2015年7月,在第十九屆RoboCup機器人世界盃中,學校代表隊代表中國參加了Robcup Junior CoSpace Rescue項目,鄒昊瀾、唐譽銘、趙長宇、龍荃同學在Secondary Indivial Team項目中獲得亞軍,在SuperTeam項目中獲得亞軍,鄒昊瀾同學在個人技能挑戰賽中獲得冠軍。
2008年,在第23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學校奪得全國一等獎1項、雲南省一等獎2項、昆明市一等獎2項、專項獎勵2項。周桐同學的發明作品「具有節水功能的太陽能裝置」榮獲全國一等獎。
2007年,在雲南省和昆明市第22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學校榮獲雲南省一等獎 4 項、二等獎 7 項、三等獎10項。榮獲昆明市一等獎9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14項。 2015年10月,學校教師張興虎、趙露、葉早音、年紅梅、曹紅兵、孫願錄像課被評為昆明市2014—2015年度「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市級「優課」。
2015年7月,在「《雲南教育成果》系列活動——第十二屆雲南省教育工作者優秀論文」評比活動中,學校夏耘等五位老師的六篇論文均獲一等獎。
2012年4月,學校教師楊傑文論文《也談中學語文的審美教育》在中國基礎教育研究會舉辦的第八屆中青年教師論文大賽中榮獲全國一等獎。
2011年12月,學校教師季新文在全國普通高中信息技術優質課展評,榮獲全國二等獎。
2010年,學校教師納仲明在昆明市第二屆高中新課程物理學科課堂教學競賽獲一等獎。 3月,在第七屆全國中學英語教學研討會上,學校教師王文思獲得課堂教學獲全國一等獎。10月,學校教師楊傑文論文《古典詩詞中的草意象芻議》在雲南省第八屆教育教學論文研討評選活動中獲一等獎。
2009年,學校教師楊傑文獲雲南省演講學會「慶祖國60華誕」演講比賽一等獎。9月,學校教師王文思論文《提高高中學生課外練習的有效性》獲全國論文交流二等獎。
2008年,學校教師年紅梅在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英語教學與教師發展研討會教學觀摩賽中,獲高中組一等獎及高中組最佳課堂教學組織獎,學校教師楊冬梅獲雲南省第六屆高中政治優質課比賽一等獎。10月,學校教師王文思在第二屆全國高中英語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暨教學觀摩研討會,獲全國優秀課例展評一等獎,同時獲得最佳課件使用獎。
2007年,學校教師楊建萍獲雲南省高中政治說課比賽一等獎。在第二屆「英語周報」年中,學校教師年紅梅獲昆明市中學生英語閱讀競賽優秀輔導獎。學校教師楊琍參加全國「語文報杯課堂教學大獎賽」獲二等獎。
2006年,學校教師楊建萍獲雲南省高中政治教學競賽一等獎,年紅梅獲昆明市第二屆高三復習課課堂教學競賽中獲一等獎。
2005年,學校教師楊建萍獲昆明市高中政治教學競賽一等獎。
2001年,學校教師楊傑文在高中語文新教材教學大賽分獲昭通市一等獎、雲南省一等獎。
1998年,學校教師孫彪參加第三屆全國物理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獲二等獎。
1996年,學校教師楊傑文獲雲南省「紅土地之歌」演講大賽昭通賽區二等獎。
1994年,學校教師楊傑文論文《語文教學語言十法》獲全國教師徵文大賽一等獎。學校教師楊琍參加「西南四省五方語文課堂教學比賽」獲一等獎。 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香港大學優秀生源地中國海洋大學優秀生源基地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學校中國百強中學西南政法大學優秀生源地雲南省「三生教育」示範學校全國創建綠色學校先進單位全國奧林匹克教育示範學校雲南省「三生教育」示範學校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單位雲南省級文明單位全國中小學科研興校示範基地全國文明單位全國依法治校先進單位雲南省級文明學校資料來源:

⑨ 什麼是信息學和媒體

信息學是研究信息的獲取,處理,傳遞和利用的規律性的一門新興學科。信息學是研究信息的獲取,處理,傳遞和利用的規律性的一門新興學科。信息學(信息為研究對象,以計算機等技術為研究工具,擴展人類的信息功能為主要目標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又稱信息科學,舊稱情報學(和制漢字)。主要是指利用計算機及其程序設計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學問。與圖書館學有密切的關系。
信息學的主要內容包括信息加工學、信息資源管理學、信息安全學、信息傳播學及計算機科學等等。伴隨記憶和運算工具的飛速發展,特別是以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加工和運算設施,加速了人類掌握信息技術的發展。
媒體一詞來源於拉丁語"Medium",音譯為媒介,意為兩者之間。媒體是指傳播信息的媒介。它是指人藉助用來傳遞信息與獲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載體、中介物或技術手段。也可以把媒體看作為實現信息從信息源傳遞到受信者的一切技術手段。媒體有兩層含義,一是承載信息的物體,二是指儲存、呈現、處理、傳遞信息的實體。
傳統的四大媒體分別為:報紙、雜志、廣播、電視,此外,還應有戶外媒體,如路牌燈箱的廣告位等。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逐漸衍生出新的媒體,例如:IPTV、電子雜志等,他們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但與傳統媒體又有著質的區別。

閱讀全文

與信息學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