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際成果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際成果

發布時間:2021-08-01 10:59:23

❶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實現後,我國人民可以共享哪些成果

可以肯定,經濟實力雄厚了,社會發展了,人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條件就會相應得到提高,社會的公共設施建設水平也會進一步提高,關系民生社稷的公共事業(教育、醫療、交通、通信以及救助等等)也會進一步發展,因此老百姓可以在國家資源分配格局中獲得(共享)一些看得見的實惠,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按勞分配的基本分配製度,還是要堅持,如果不努力勞動(工作),那也只能在進步的社會中共享公共資源,一個公平的社會是不會允許「坐享其成」成為公正規則的。 追問: 確實要杜絕坐享其成,要成根本出發,以先富帶後富,以城鎮帶農村,以實現共同富裕,並加上精神上的提高,才是全面小康,所以有坐享其成的事想就不是全面小康了,我的問題是全面小康後,人民可共享哪些成果 回答: 依我各人看,可以共享的成果有好多好多。具體說的話,列舉一下吧:首先是溫飽,這一塊主要是向低收入人群(弱勢人群、殘疾人群、低能人群)提供基本救助(解決吃飯、穿衣、居住等生存問題)。其次是社會制度(主要是法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包括建設更加合理的社會制度),這是全社會人的大事,好的制度可以為人們保障好的社會環境,保障人們享有充分的自由。再次就是較高水平的公共事業和合理的完備的基礎設施。包括教育、醫療、交通、通信、環境保護、危機處理等等。最後就是發達的科學技術成果。這就多了去了,包括引領人類的太空尖端科技和改變微環境的什麼粒子量子基因科技,當然包括身邊的事事物物,起碼覺得現在的鞋子比15年前的鞋子要舒服多了。當然,還有好多好多,你也可以展開想像呀以上是鄙人拙見,望予評論 歌羅西て 的感言: 謝謝啊,回答的挺好的。

❷ 如何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就是偉大的中國人民奮斗史

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是一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社會,是人民民主不斷擴大的社會,是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的社會,是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高的社會,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的社會。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如期完成目標的各項指標。

從經濟發展指標看,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從民主法治指標看,民主制度更加完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從文化建設指標看,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從人民生活水平指標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

(2)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際成果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客觀目標與主觀感受的辯證統一,既要有定量分析,也離不開定性判斷。比如從定量分析看,完成了十三五規劃的主要指標任務,也就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但從定性判斷看,就要看人民群眾是否真正享受到了改革發展成果。

如果各項量化目標實現了,但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狀態和現實獲得感並沒有體現出來,全面小康就不能說是實打實的,也很難得到人民認可。

❸ 談談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做出自己的貢獻

深化認識,為踐行十八大精神奠定思想基礎.認真學習了中共十八大工作報告和精神。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或許現在我們不能為黨作出非常大的貢獻,但是我們應該從現在做起,從我作起,多關注國家大事,刻苦學習,努力奮斗大學生最為我國經濟建設的儲備人才應當為構建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首先,大學生還是應該做好自己的本質工作——學習,為以後自己的工作以及國家的經濟建設和小康社會的實現積淀科學文化知識。首先能夠保證自己以後的工作和生活水平達到小康水平也就是為小康社會建設做出很大的貢獻。
其次,大學生要在學習之餘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鍛煉自己的工作能力、實踐能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貢獻。同時也鍛煉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為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人與人間的和諧做出貢獻。
最後,大學生還應做到節約資源、愛護環境,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適時調節,使自己得到一定時間段的放鬆,身心健康,使自身和諧

❹ 為什麼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展就是偉大的中國人民的奮斗史

原因是: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所以全面建成小康是偉大人民的奮斗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庄嚴承諾,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有關論述中指出,「總體而言,我國已經基本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同時也指出,「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有一些短板,必須加快補上。」這些重要論述蘊涵著豐富而深刻的社會發展辯證法。

提出了一些關於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一般性認識和判斷,標識了中國共產黨人兌現歷史承諾的堅定決心和科學籌劃。現代社會普遍把發展問題提到十分突出的優先位置,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的潮流。這是人類現代化運動的基本特徵。經過「有增長無發展」的生存苦旅。

國際社會開始關注和思考「可持續發展」和「包容性發展」的意義。當代中國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探索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首要目標,既是「兩大奇跡」的標志。

更是其重要的構成部分。如果說經濟「高速增長」階段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小康社會建設已然初見成效,那麼,隨著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發展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無疑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新的機遇。

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明了挑戰之所在,能否發現、把握和利用機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握好「整體目標和個體目標」「絕對標准和相對標准」「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斷」的關系,十分敏銳地切中了問題,並點明了解決問題的路徑。

新時代的小康社會建設致力於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聚焦經濟與社會的同步協調發展,突出人的素質的全面提升,在「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條件下創建一個以發展為第一要務、實現社會高效能治理的範例。

其一、明察歷史趨勢,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類歷史是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向前發展的,歷史的事業是群眾的活動,人民群眾是最強大的一種生產力,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願望代表著歷史發展的趨勢。中國共產黨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

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准,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斗目標。站在人民這一邊,就是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人民群眾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有著實質性內容的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就是要關注和滿足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利益訴求,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推動信息化智能化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奠定更為雄厚而強大的物質基礎,向歷史交出合格的答卷。

其二、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實踐中顯示出巨大的優勢,如堅持黨的領導、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實行民主集中制等等。

這是人類制度文明史上的偉大創造。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重要法寶。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時期形成的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在建設和改革時代不斷地完善凝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素養。

從而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能夠轉化為治理效能的關鍵。正是因為堅持人民性的價值取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能夠有效運行,在實踐中充滿活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取得的成就,就是有力的證明。



其三、以釘釘子精神狠抓落實,把實干要求貫穿始終

目標確定以後,實現目標的決心與措施就至關重要。行百里者半九十,唯有鍥而不舍,才能達到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首先,必須以目標為導向。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以解決問題為抓手,守住剛性目標與底線目標,久久為功。其次,必須確保實效。

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義,必須從國情出發,實事求是,尊重規律,因地因人施策,全民共享發展成果。再次,必須明確工作重點。在全國范圍內,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各地區、各行業、各部門則要抓住和解決自身的重點問題。

最後,必須培育內生動力。社會建設始終處於現在進行時,社會治理的核心是人。小康社會一定是一個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命運共同體。

其四、基於人民立場的評價標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這是中國共產黨作為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與世界上其他政黨的區別之所在。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戰爭中,中國始終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

向國際社會世界展示了中國的擔當與責任。「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這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是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的重要保證。」衡量小康社會建成與否,當然不能降低標准。

不做表面文章,不停留於紙上談兵,但最終還是要根據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狀態和現實獲得感來進行評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獲得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經驗。在「高質量發展」的新的歷史起點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沖鋒號角已經吹響。

從歷史趨勢、制度效能、目標實施、評價標准幾個方面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實現了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今天,一定能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後一公里」,寫好新時代的歷史答卷,兌現歷史承諾。

❺ 結合實際論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現實意義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大意義是:意味著經濟高質量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黨和國家到2020年的奮斗目標。所謂全面的小康社會,不僅僅是解決溫飽問題,而是要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滿足城鄉發展需要。十六大報告中,從經濟、政治、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四個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

❻ 建成小康社會現階段所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祖國六十年的變化彈指揮間、滄桑巨變,60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億萬人民艱苦創業,努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程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實現著強國富民、民族復興的百年夢想.當今之中國,到處充滿勃勃生機,各項事業蒸蒸日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六十年來,中國一步步走向繁榮昌盛,華夏兒女們安居樂業.青藏鐵路,一條幾乎不可能的鐵路,中國人民做到了;火車多次提速,讓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奧運場館建設,奧運會的成功舉辦,讓舉國上下一片歡呼雀躍……中國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完成著一個又一個壯舉!
六十年裡,中國這個擁有13億人口的文明古國成為了一個和諧的大家庭.1998年,南方特大洪水,淹沒了許多樓房,淹沒了許多人民,卻淹不滅中華兒女的愛心;2007年年底,當春節來臨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雪災,阻礙了人們回家的道路,卻阻礙不了中華兒女救災的決心;2008年5月,里氏高達8.0級的汶川大地震一度牽動了世界各地的心,地震震倒了一座座樓房,震碎了一顆顆逝世者家人的心,卻震不倒中華兒女突破重重困難的熱情.我相信,再大的困難除以13億,會變成小小的煩惱,再小的幫助乘以13億,會變成大大的扶持.炎黃子孫會手挽手,心連心,克服一切困難!
六十年來,中國的航天事業迅速發展,中國在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2003年,神舟五號發射成功,楊利偉叔叔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2008年,中國的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飛上太空,到月球上去拜訪嫦娥和玉兔;同樣是2008年,神舟七號升空,翟志剛成為中國歷史上首位進行太空行走的宇航員.中國的科技技術蒸蒸日上,為發展中的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
六十年來,中國建設新農村的腳步越走越快.以前,農村人知識很少,只知道勞作.現在,「活到老,學到老」的理念越來越普遍,連許多老年人都發奮學習.農業不僅用上了力氣,同時也充分運用上了智慧.越來越多的農村人上了中學、大學,成為了建設祖國新一代的智囊團;以前,農村生活是吃不好,穿不暖,過的都是苦日子.現在,農村人的經濟能力越來越好,紛紛過上了小康生活.手機、彩電、冰箱……這些曾經連想都不敢想的東西,一樣樣成為了現實.以前,農村給人的印象是又臟又亂.一下雨,小路便成為了「水泥路」,山上雜草叢生,無人問津……現在,一提到農村,人們想到的是清新的空氣,美麗的青山綠水……改革開放,讓農村展現出了勃勃的生機,讓人們的生活過得更加幸福.
我堅信,中國將會迎來更美好的未來回答人的補充 2009-07-28 16:35 2009年,我們的共和國已經走過了60年的光輝歷程.回顧過去,我們豪情滿懷;放眼未來,我們信心百倍.
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紅旗從北京天安門升起,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新中國成立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第一,表明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了國家的主人.中國的歷史進入一個新紀元.第二,標志著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開始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第三,宣告佔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國,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全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一,建國六十年來,社會主義制度已在中國大地上紮根、開花,結出累累碩果.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建立了工人階級為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沒收了大官僚壟斷資本,通過土地改革,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消滅了作為階級的剝削階級和剝削制度,實現了生產資料的公有制.這就從根本上鏟除了階級剝削的根源,消滅了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社會現象;這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變革.
消滅了剝削,這是社會主義制度最根本的優點,從此全體人民有了共同的根本利益.人民利害相同、休戚與共,每個人的利益都依賴於國家、集體事業的發展.人們在生產中建立起了同志式的協作關系.盡管在人民內部還有矛盾,但這種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的矛盾,是局部的、暫時的,只要正確處理,就不難解決.
在社會主義社會里,由於根本利益一致,因此人們有共同的理想和奮斗目標.把祖國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的、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強國,就是我國人民共同的理想和奮斗目標.它反映了歷史發展的必然性,符合我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它經過全體人民的奮斗,一定能實現.對於這一點,絕大多數人民群眾有著堅強的共同信念,並由此迸發出無窮的力量.
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決定了我們的生產力能夠高速度地向前發展.建國60年來,我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在工業的發展上,我們只用了20多年的時間,就走完了許多資本主義國家半個多世紀走過的路程.我們的農業、交通運輸、科學、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為實現「四化」創立了可以依靠的前進陣地.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新人.我們的朋友遍天下.
社會主義制度在人類歷史上是新生的制度,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樣,它還不完善,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遭到挫折,出現反復,但這不是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有了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不斷糾正工作中的失誤,同時吸收世界各國的進步因素,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正在日益顯示出來,它必將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必將趕上和超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二,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1978年12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從根本上扭轉了長期佔主導地位的「左」傾路線,標志著「以階級斗爭為綱」時代的結束,開啟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從那時以來的30年,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改革開放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斗的壯麗史詩,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改革開放不僅使中國這個世界人口最多的文明古國,重新煥發出蓬勃生機,穩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而且為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改革開放30年,我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中國奇跡」,在民族復興的偉大道路上走過了輝煌的歷程,這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30年,是我們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同心同德、銳意進取,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創造性活動的30年.我國人民在建國以後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礎上,取得了新的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30年的改革開放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給中國帶來了持續快速的發展.文革中一度瀕臨崩潰邊緣的中國經濟,到今天總量已躍居世界第四,進出口總額居世界第三.老百姓從溫飽不足到吃飽穿好,不少人還買房買車,到國外旅遊.從抗震救災中,從奧運會和殘奧會的成功舉辦中,從神七飛天太空行走中,我們進一步看到了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
30年的基本經驗告訴我們,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這一重要論斷,高度概括了改革開放的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就是要讓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勃勃生機,給人民帶來更多福祉,使古老的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實現偉大復興.
三,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我們的偉大目標是到建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
胡同志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黨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胡書記指出:我們的偉大目標是,到我們黨成立100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的黨中央及時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集中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智慧,形成了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制定和作出了指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整套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現在又為我們提出了振奮人心的奮斗目標,只要我們在黨的領導下,一代接一代地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一定能夠勝利實現這一宏偉藍圖和奮斗目標.

❼ 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成果是什麼

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成果是人民的生活水平比較富裕。

❽ 結合當前實際,談談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上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有哪些

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受讓取得歷史性成績非常多 我的車現在用上了轎車

❾ 從哪些真實事件反映小康社會的成果

中國出國旅遊人數世界第一,汽車等大型高額消費逐年提升,工資逐年上漲,人們可支配收入越來越多,節假日越來越多,假日經濟效益明顯等等,都可以說明。

❿ 說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實現,我國人民可以共享哪些成果

——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工業化基本實現,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基本形成。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發揮。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
——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文化產品更加豐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中華文化走出去邁出更大步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基礎更加堅實。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就業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縮小,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扶貧對象大幅減少。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社會和諧穩定。
——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初步建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森林覆蓋率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閱讀全文

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際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