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文明成果有那些
指南針 火葯 造紙術 印刷術 N項第五大發明(上) 鋼鐵冶煉和鐵器製作 銅冶煉和青銅器 石油的開采和應用 煤的發現和開采 陶瓷 釀酒 養蠶繅絲 茶和茶文化 N項第五大發明(中) 星表和星圖 日食和月食的觀測 測量子午線 張衡和地動儀 郭守敬和《授時歷》 十進位制和二進位制 祖沖之和圓周率 十二平均律 N項第五大發明(下) 中醫葯 針灸 麻沸散 接種人痘 萬里長城 京杭大運河 都江堰 趣味發明集錦 風箏 算盤 圍棋 熱氣球 降落傘 弓箭 火柴 中國功夫 足球 高爾夫球
這個范圍太大了!!
2.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及個個時期的文明成果
送你一首中國歷代興衰四字歌:
炎黃子孫,歷史悠長。三皇五帝,傳位禪讓。
夏禹開始,建立家邦。湯滅夏桀,國號殷商。
武王伐紂。西周辟疆。幽王貪色,身死國喪。
平王遷都,東周洛陽。春秋五霸,齊桓楚庄。
秦穆晉之,還有宋襄。戰國七雄,各據一方。
秦楚齊燕,韓趙魏梁。嬴政統一,自稱始皇。
反抗暴政,陳勝吳廣。楚漢相爭,劉邦勝利。
西漢開國,長安稱帝。新莽篡位,綠林赤眉。
劉秀興兵,滅莽殺敵。再造東漢,洛陽登基。
黃巾起義,分崩離析。曹魏蜀吳,三國鼎立。
西晉代魏,司馬為帝。五胡亂華,干戈不息。
永嘉南渡,東晉是繼。南朝北朝,隔江峙立。
宋齊梁陳,南方更替。北十六國,分別割據。
續有北魏,北周北齊。楊堅創隋,南北統一。
滅隋建唐,高祖李淵。黃巢造反,天下又亂。
五代十國,分裂再現。匡胤篡周,北宋是建。
遼夏女真,窺視中原。金襲汴梁,靖康國難。
南宋高宗,遷都臨安。蒙古崛起,成吉思汗。
忽必烈時,滅宋建元。政治腐敗,百姓積怨。
洪武起兵,興明滅元。成祖永樂,改都順天。
明帝崇禎,自縊煤山。闖王稱帝,四十二天。
三桂請兵,清帝入關。道光以後,列強侵犯。
武昌起義,領袖中山。建立共和,宣統交權。
老袁竊國,軍閥混戰。工農革命,搗毀封建。
各族人民,同掌政權。中華文明,史稱五千。
文明成果范圍太廣 可查相關歷史書籍
祝你愉快:D
3. 中國古代文明成果認識和評價
中國古代科技曾經走在世界前列,一度被稱為「發明和發現的國度」。
培根在評述中國古代文明的三項成果時說:「印刷術、火葯、指南針這三種東西曾經改變了整個世界的事物面貌和狀態」。
除四大發明之外,還有眾多世界之最,例如東漢的《九章算術》,採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十進位值制記數法,這本書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著作。
再如,中國古代天象觀測記錄,是世界公認最悠久最系統的。縱觀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比較重視總結實踐經驗,而輕視理論概括和抽象。因此,中國文化具有強調實用技術,忽視抽象科學的傾向。
中國傳統學術中的實用之學如農學、醫學、地學、天文歷算之學等有比較突出的成就,就反映了這一特點。
西方的亞里斯多德就以科學調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創建了嚴密的邏輯論證系統。同時,這些科技成就與農業及其人與自然的和諧密切關聯,發達的應用數學、天文測量及其系統的農學都與農業文明息息相關,而發達的中醫學及其中葯學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生態度,正與儒家的「天行有常」「天人合一」契合。
中國文明的影響,還在於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了蒙古高原(中亞)的游牧民族。歐亞大陸文明大格局的所產生劇烈變動,往往是由於中國在東方推倒了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拓展資料:
公元1456年,德國的戈登堡用活字印《戈登堡聖經》,這是歐洲第一部活字印刷品,比中國的活字印刷史晚四百年。
活字印刷術經過德國而聲速傳到其他的十多個國家,促使文藝復興運動的到來。
十六世紀,活字印刷術傳到非洲、美洲、俄國的莫斯科,十九世紀傳入澳洲。
從十三世紀到十九世紀,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傳遍全世界。全世界人民稱畢升是印刷史上的偉大革命家。
4. 你還了解哪些古代文明成果呢
一、古印度文明成果
1、音樂舞蹈
印度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這個國家獨特的歷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從遠古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從亞洲到歐洲等多種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個由五大民族構成的國家,本身就像一個大大的文化博物館。
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買是文化的中心,而加爾各答則每天都有關於文化的新聞,多元化的音樂、舞蹈、舞劇和笑劇都令遊人眼花繚亂,樂而忘返。
2、青銅雕像
古代印度是神話之邦,宗教、哲學異常發達。因此印度古代的青銅造像往往是神話的象徵、宗教的偶像和哲學的隱喻,融鑄著諸神之靈。印度青銅造像的傳統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約公元前2500——1500年印度河時代的青銅小雕像《舞女》。
公元前9——6世紀相繼興起的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前身)、佛教、和耆那教,為古代印度藝術包括青銅造像提供了永恆的主題。印度中世紀(公元7——13世紀),印度青銅造像達到鼎盛時期。
3、數學成就
自哈拉巴文化時期起,古印度人用的就是十進位制,但是早期還沒有位值法。大約到了公元7世紀以後,古印度才有了位值法記數,不過開始時還沒有「0」的符號,只用空一格來表示。公元9世紀後半葉有了零的符號,寫作「.」。
二、古巴比倫文明成就
建築成就
古巴比倫城垣雄偉、宮殿壯麗,充分顯示了古代兩河流域的建築水平。尼布甲尼撒二世對巴比倫城進行入大規模建設,使巴比倫城成為當時世上最繁華的城市,也是中東最重要的工商業城市。
巴比倫城以兩道圍牆圍繞.外牆以外,還有一道注滿了水的壕溝及一道土堤,城內的主幹道中央以白色及玫瑰色石板鋪成,另城有八個城門,其中的北門就是著名的伊絲達爾門,表面用青色琉璃磚裝飾,磚上有許多公牛和神話中的怪物等浮雕。
巴比倫城被建設得宏偉壯麗,直到100多年後,希臘歷史學家,被稱為「歷史之父」的希羅多德來到巴比倫城時,仍稱它為世界上最壯麗的城市。
三、古埃及
文明成就
概述
古埃及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之一。古埃及人除了建築金字塔、獅身人面像及製造木乃伊而聞名天下外,還發明了許多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東西。
古埃及的文化非常豐富。創造的象形文字對後來腓尼基字母的影響很大,而希臘字母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創建的。此外,金字塔、亞歷山大燈塔、阿蒙神廟等建築體現了埃及人高超的建築技術和數學知識,在幾何學、歷法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
四、古中國
中國是文明古國之一。古代中國有著與西方國家不同的科技傳統。古代中國為世界貢獻了諸多發明創造,而且在天文、數學、醫葯、機械、冶金、陶瓷、紡織、建築等眾多方面發展出了獨具特色的先進成果。
一些由中國先於其他國家發明的包括: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葯)、地震儀、算盤、傘(現今所用,能張開收回的傘)、牙刷、馬鐙、絲綢、舵、瓷器、石油井、紙幣、火柴、漆器、風箏、熱氣球、釣竿、扇子、弩、船塢、投石機等等。
(4)乖及文明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並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漢字,漢族與少數民族被統稱為「中華民族」,又自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國家,後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局面。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台,共和政體建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
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先秦時期的華夏族在中原地區繁衍生息,到了漢代通過文化交融使漢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國主體民族的基礎。後又通過與周邊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斷攀升,宋代中國人口突破一億,清朝時期人口突破四億,到2005年中國人口已突破十三億。
中國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絢爛多彩,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國,在世界文化體系內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的差異,人文、經濟方面也各有特點。傳統文化藝術形式有詩詞、戲曲、書法、國畫等,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則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
參考資料
網路——古中國
網路——古巴比倫
古網路——埃及
5. 古代埃及的文明成就是( ). ( ). ( )
古埃及文明——古代埃及文明的主要特徵
1、宗教
古埃及宗教的第一個特徵是它的多神教,但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也經歷過變化。埃及宗教的演化經歷了各個階段:由簡單的多神崇拜到現知最早的一神崇拜形式,隨後又回到多神崇拜。
多神崇拜
太陽神稱作Re「賴」, 還有關於俄賽里斯(Osiris)的敬重(有關的傳說:塞托、埃西斯 、荷拉斯 。傳說的宗教含義:俄賽里斯的死亡和復活象徵著尼羅河在夏季時的乾涸和春天時洪水的泛濫。神所具有的人類品質——俄賽里斯對其臣民慈父般的關懷,他妻子對他的忠心之情及兒子的愛——感染了普通埃及人的心;不過更為重要的是,奧西里斯的死亡和復活逐漸被看成傳達了個人長生不死之可能的消息。最後,荷拉斯對塞托的勝利看來預示著善終將戰勝惡。)
一神教運動
運動領導人是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Amenhotep IV),他於公元前1375年左右登基,死於或者被暗殺於15年之後。他把太陽神作為唯一的信仰,稱為「阿吞」。關閉了所有的寺廟,驅趕廟里的僧侶,把各處可以見到的諸神的名字鏟除掉,甚至連「神」這一名詞的復數形式也被取消了。他特別憎恨「阿蒙」神,這是底比斯神。法老本人的王姓阿蒙霍特普意為「阿蒙很愜意」,其中含有阿蒙神的名字,因此,他改名為埃赫那吞(Ikhnaton),意為「有益於阿吞」。把都城從底比斯遷往一座新建的城市,這座城市命名為「阿吞的地平線」,該城現在稱作阿瑪納(Amarna)。
宗教的第二個特點
埃及的宗教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們對生後生活的重視。古代埃及人他們相信有可能存在另一次生命,但有三個條件:屍體不化為塵土;屍體被安放在無法摧毀的墳墓中;能夠保證向死者提供祭品。(木乃伊、墓葬、陰廟、對死後審判的恐懼)
宗教的第三個特點
古埃及宗教的第三個特點是宗教信仰還常常攙雜著一些巫術的成份。埃及人生病後也求醫看病,但當時的醫葯是很原始的,還和巫術混雜在一起。巫術還被用來祛除日常的危險。魔法不僅能回應人間諸事,對陰間也有效。
2、文字、文學和繪畫
文字:象形文字。埃及象形文字的符號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表意符,這些符號的意思就是它所畫的東西。第二類是表音符,這一些符號所畫的具有語音上的價值,遵循的是畫謎的原則,(就如一隻杯子,表示音節「bei」一樣)。這些符號可以表示一個,二個或三個輔音,埃及文字從來不寫母音。最後一類符號稱為限定符,它們不發音,而是表示它們前面的這個詞屬於那一類詞:比如,密封的紙莎草紙表示詞義是抽象的。還有表示男女的,表示單數和復數的等等。象形文字系統由這三類符號組合而成。象形文字的起源和發展。
文學
具有可讀性的是一些短篇的散文故事。主要的有中王國時代較早的散文故事《船舶遇難的水手的故事》;敘事的故事以《一個能說善辯的農民的故事》為代表,保存在中王國時代的4張紙草抄本上;中王國時代散文故事的最傑出的作品是《辛努亥(Sinuhe)的故事》;還有一些是訓戒式的和教諭式的作品,重要的有《聶非爾提預言》和《伊普味爾陳辭》。
繪畫
古埃及的繪畫很有特點 :比例不勻稱,在埃及的繪畫中,人像的比例取決於他們的等級關系,而不是他們的實際大小; 沒有透視法,比如水平的水池被畫得如同豎起來一般,垂直於一邊。相反的,樹是垂直的,卻被畫成躺倒在地。尤其是這些樹都是同樣大小的,不論它們是在前景還是在遠景。在埃及的繪畫中,同類物體的大小總是一樣的,不論它們的位置與觀察者相距的遠近。 。埃及繪畫藝術不是「現實主義」的。因為它不尋求真實再現一位特殊觀察者在確切的地點所看到的世界物體。它情願通過特殊的角度來表現它們,以它們的大小比例來暗示物體與人物的等級地位。換言之,埃及繪畫藝術是「再造」世界。
3、建築藝術
建築,通常包括民宅、宮廷、堡壘、廟宇和陵墓等。但是,由於埃及人的重視來世的思想意識和客觀條件的限制,保存下來的偉大建築物主要是陵墓和廟宇,而民宅和王宮通常採用劣質的泥磚建造,因而難以保存下來。現今我們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建築遺跡和遺物是陵墓。
(一)陵墓建築
古埃及人把陵墓稱為「麥爾」(mr),其象形文字是用一個台座上的三角形圖來表示的,意為國王及其父太陽神升天的地方。現代西方人的用語庇拉米德(Pyramid,Pyramide),來源於古希臘文庇拉米斯(Pyramis),意為「小麥餅」,因為,古希臘人來到埃及看到金字塔,聯想到他們吃的三角形的小麥餅,因而以此命名之。
金字塔經歷了階梯金字塔和標准金字塔二個發展階段。(階梯金字塔起源於馬斯塔巴墓 ;階梯金字塔的典型是由第 3王朝的建築師伊姆霍太普( Imhotep)為其君主左塞王(Djoser)建造的。埃及最為著名的金字塔是吉薩三大金字塔。塔身最高的那座叫做胡夫金字塔(希臘人也稱為齊奧普斯金字塔),另有:哈夫拉的金字塔(斯芬克司), 邁塞里諾斯金字塔。到了新王國時代,「帝王谷」的岩窟墓代替了金字塔(圖坦哈蒙墓 )。
(二)寺廟建築及其不同類型
神廟被看作為神的「地面」上的宗教建築物,或稱「神之家」。神廟與陵墓同樣也是「永恆之家」,需要長久保存下來。由於神廟是人們「為了信仰」而建築的,因此,在信仰的神殿中安置神像,以供人們祭拜,並由僧侶主持儀式,直接與神接觸。(盧克索和卡納克神廟、岩窟廟) 。
第二類寺廟為葬祭廟。葬祭廟,無論在結構或在廟內舉行的儀式上與神廟都有相似的地方,但兩者不同之處在於,葬祭廟最初本是金字塔的附屬建築物,在國王木乃伊安葬時建築,以後每年都要到此祭把國王。 (哈特舍普蘇特的葬祭廟 )
(三)雕塑和雕刻
埃及的雕刻和繪畫主要是作為建築的附屬物而存在的。人物雕像的表現手法,一般都是採用「正面律」的原則。不論雕塑的人物直立或端坐,其頭部和軀體必須保持垂直。面部、雙肩和胸部則正面展示。埃及雕像的另一個明顯的特徵是雕像著以不同的顏色:頭發、胡須和眼圈塗以黑色,衣服為白色。男性的膚色通常是棕色,而女性為淺黃色或肉皮色。人物雕像幾乎都很刻板,雙臂交叉抱在胸前,或者固定在身體兩側,雙目正視前方。雕像面部通常略帶微笑,別的則沒有任何錶情。但在埃赫那吞時期,藝術表現力有了改變(圖坦卡蒙,涅菲爾提蒂)。對下層人民的雕塑也有不同的風格。
4、科技成就
在天文學領域,埃及人的最大成就是找到了避免太陰歷不準確的缺陷的方法。
在醫學領域,古代埃及人在醫學方面的獨到之處在於他們認為疾病是自然因素而不是超自然因素造成的,因而醫師可以對疾病作出准確的診斷,並對症下葯。
在數學領域,埃及人在測量方法方面成就卓著。舉例來說,他們最早把圓分成360度,首先注意到所有圓的圓周率(即現在所說的。)都是一樣的。此外,他們還發明了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及金字塔、圓柱體和半球的體積的方法。
6. 一個民族的文明成果,800字
正確對待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現實文化,是我們必須把握好的一個重大課題。我認為,應該注重堅持以下原則。
第一,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世界萬物萬事總是千差萬別、異彩紛呈的,如果萬物萬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發展、世界的進步也就停止了。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紮根於本國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長處、優點。我們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明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而不應該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這樣世界文明之園才能萬紫千紅、生機盎然。
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要理性處理本國文明與其他文明的差異,認識到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獨特的,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不攻擊、不貶損其他文明。不要看到別人的文明與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順眼,就要千方百計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圖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歷史反復證明,任何想用強制手段來解決文明差異的做法都不會成功,反而會給世界文明帶來災難。
第二,尊重各國各民族文明。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本國本民族要珍惜和維護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認和尊重別國別民族的思想文化。不同國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奼紫嫣紅之別,而無高低優劣之分。每個國家、每個民族不分強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
強調承認和尊重本國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閉,更不是要搞唯我獨尊、「只此一家,別無分店」。各國各民族都應該虛心學習、積極借鑒別國別民族思想文化的長處和精華,這是增強本國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條件。
第三,正確進行文明學習借鑒。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任何一種文明,不管它產生於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社會土壤之中,都是流動的、開放的。這是文明傳播和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在長期演化過程中,中華文明從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中獲得了豐富營養,也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絲綢之路的開辟,遣隋遣唐使大批來華,法顯、玄奘西行取經,鄭和七下遠洋,等等,都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生動事例。儒學本是中國的學問,但也早已走向世界,成為人類文明的一部分。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對人類社會創造的各種文明,無論是古代的中華文明、希臘文明、羅馬文明、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印度文明等,還是現在的亞洲文明、非洲文明、歐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們都應該採取學習借鑒的態度,都應該積極吸納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中的優秀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優秀文化精神弘揚起來。進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行文明相互學習借鑒,要堅持從本國本民族實際出發,堅持取長補短、擇善而從,講求兼收並蓄,但兼收並蓄不是囫圇吞棗、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第四,科學對待文化傳統。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我們要善於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
傳統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約和影響,因而也不可避免會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這就要求人們在學習、研究、應用傳統文化時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要求進行正確取捨,而不能一股腦兒都拿到今天來照套照用。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文以載道,文以化人。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承和升華,要認識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中國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脈,准確把握滋養中國人的文化土壤。
研究孔子、研究儒學,是認識中國人的民族特性、認識當今中國人精神世界歷史來由的一個重要途徑。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和法家、道家、墨家、農家、兵家等各個思想流派相互切磋、相互激盪,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文化大觀,豐富了當時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雖然後來儒家思想在中國思想文化領域長期取得了主導地位,但中國思想文化依然是多向多元發展的。這些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
中國人民的理想和奮斗,中國人民的價值觀和精神世界,是始終深深植根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時又是隨著歷史和時代前進而不斷與日俱新、與時俱進的。
中國共產黨人是馬克思主義者,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學說,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但中國共產黨人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我們從來認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必須同中國具體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應該科學對待民族傳統文化,科學對待世界各國文化,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裝自己。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歷史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和弘揚者,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都注意汲取其中積極的養分。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小康」這個概念,就出自《禮記·禮運》,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使用「小康」這個概念來確立中國的發展目標,既符合中國發展實際,也容易得到最廣大人民理解和支持。
總之,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溫故而知新。知識有前人傳承的知識,也有今人創造的知識。前人傳承的知識積累了人們歷史上對處理人、社會、自然三者關系的重要認知和經驗,今人創造的知識形成了人們應對時代問題的智慧和探索。這兩方面的知識對人類繼往開來都十分重要。
在21世紀的今天,幾千年來人類積累的一切理性知識和實踐知識依然是人類創造性前進的重要基礎。只有不斷發掘和利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思想文化和豐富知識,我們才能更好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自己,才能更好開創人類社會的未來。
7. 你了解那些古代文明成果
四大發明,算盤,瓷器,絲綢,中國戲劇(與古希臘悲劇,印度梵劇並稱三大古老劇),中醫,中國古代哲學,歷法(二十四節氣,干支紀年),天文學(大量觀測數據,如太陽黑子,超新星,彗星),漢字,等等
8. 世界的古代文明成果有些什麼
四大文明古國一般用來指代古巴比倫、古埃及、古代中國、古印度等四個人類文明最早誕生的地區。但對由於古文明缺乏准確的文獻紀錄,其具體誕生時間學術界尚有爭論。人類今天所擁有的很多哲學、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知識,都可以追溯到這些古老文明的貢獻。
四大文明都是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台地附近。在北半球的兩河流域、尼羅河、黃河、長江流域以及印度河、恆河流域相繼產生了世界四大文明.
文明古國在距今7000年-4000年前,相繼由新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進而步入鐵器時代。社會制度大多採用奴隸制,國家政權則較晚誕生。古埃及的諾姆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
四大文明古國都有自己的神話傳說。他們利用神話來加強自己的專制主義統治。古埃及的法老自稱是「太陽神的兒子」,古巴比倫的統治者漢謨拉比自稱「月神的後裔」,中國的君主自稱天子
四大文明古國都有自己的歷法,一年都分12個月並且有閏月。各個文明都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印度河、黃河、兩河流域的文明都使用陶輪制陶,埃及和兩河流域都計算了圓周率,巴比倫和中國都發現了勾股定理,印度則發明了阿拉伯數字
古巴比倫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大致在當今的伊拉克共和國版圖內,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這里的人們建立了國家,到公元前18世紀.這里出現了古巴比倫王國。「美索不達米亞」是古希臘語,意為「兩條河中間的地方」,故又稱為兩河流域。兩河指的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兩河流域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古文明距今已有6000多年。雖然巴比倫現巳消失,但其影響(尤其宗教方面)卻很多流存至今。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實在當之無愧。
巴比倫文明大致以今天的巴格達城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以古亞述城為中心,稱為西里西亞,或簡稱亞述;南部以巴比倫城為中心,稱為巴比倫尼亞,意思為「巴比倫的國土」。巴比倫尼亞又分為兩個地區,南部靠近波斯灣口的地區為蘇美爾,蘇美爾以北地區為阿卡德,兩地居民分別被稱為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最初就是由蘇美爾人創造出來的。
古埃及是指從公元前4000多年開始直到公元前332年被亞歷山大大帝征服而結束,位於尼羅河流域的埃及文明。作為一個基於灌溉的文明,它是水力帝國的經典範例。
古埃及的居民是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來自西亞的塞姆人融合形成的。公元前4000年後半期,逐漸形成了國家,至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為止,共經歷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國、第一中間期、中王國、第二中間期、新王國、後王朝8個時期31個王朝的統治。
印度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原來說印度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但根據最新的水下新發現推斷,印度的文明史可能會上推到八千到九千年前,這很可能超過埃及。歷史上的印度飽受外來勢力的侵擾,而且絕大多數侵略者往往是進去了就不想走,比如16世紀末,西方列強向東方擴張,荷蘭、葡萄牙、法國、英國都入侵過這個國家。最後是18世紀60年代英國人打敗了法國人,獨佔印度達190年之久。盡管印度遭受過無數次外族入侵,受到各種外來文化的沖擊,但印度的文化始終有一條綿綿不斷的主線--印度教文化。印度教包括吠陀教、婆羅門教、印度教。印度內部文化的不斷豐富和外來民族文化的不斷融入,促成了印度文化的多樣性。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印度更表現出傳統與現代、貧窮與富有、宗教與世俗、落後與先進的巨大反差。
9. 中國傳統文化與法學
中國傳統與法學的關系,主要表現中國法律思想史。與法學的其他學科不同,中國法律思想史是一門土生土長的與中國傳統文化血肉相連的理論法學學科。中國古代法律思想的內容和特質無不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到其原型。
從中國古代法律思想的特質來看。由於社會、歷史、文化等原因,中國古代的法律思想不具有明顯的質的獨立性或排他性。這表現在法律思想與諸如哲學思想、政治思想、經濟思想、教育思想等常常是密如凝脂般交融在一起的。站在古代思想寶庫的廬山面前,正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這一特徵也許和古代法律、法學發展得不充分相關。中國古代法律、法學沒有獲得古希臘、羅馬那樣充分發展的機會和條件。中國古代文明走著與西方恰恰相反的道路。因此,在中國古代,一種較為精湛的思想觀點,常常是賢智者在縱觀整個社會生活場景並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創造出來的。比如《論語·為政》有一段話:「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大意是,作為統治者,如果用政令和刑罰來治理人民,人民可以循規蹈矩不去違法犯罪,但內心深處仍存有違法犯罪的念頭,因為他們不知道違法犯罪是可恥的、應當遠離的;如果對人民施以寬容的德政,讓人民富足起來,再進行忠孝仁愛的道德教育,使人民從內心裡樹立道德信念,這樣,自然會做到自我約束。這段話的內涵應當說兼涉政治思想、經濟思想、倫理思想、教育思想、法律思想的。而這些思想都是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一個反映,是中國傳統文化園地上的樹木花草,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成果的有機組成部分。
從思想者的品格來看。古代的法律思想是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思想家、社會集團、學術派別等思維主體的思維成果。一定的法律觀點和理論是一定社會集團的政治經濟地位所決定的。在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常常是身兼多種社會角色。比如,周公是西周初的攝政王,是政治家兼思想家。他提出「以德配天」的神權思想解決了當時的信仰危機和政治危機(新政權的合法性)。他還提出區別對待的刑法政策和區別犯罪行為人主觀狀態(故意、過失、累犯、偶犯)的思想。但是他很難稱得上是一位確切意義的法律思想家。比如,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做過三個月的魯國司寇(主掌司法)。他的「德主刑輔」、「親屬相隱」主張對封建法制影響極大。但他也不是確切意義上的法律思想家。戰國時期的法家人物,大多參與變法實踐並身居要職。他們重視法制,對法律的研究亦頗深入。他們在諸如法律的起源、特徵、職能以及立法、司法政策方面所達到的深度,常常使其他學術派別相形見絀。但是,由於他們作出了與傳統文化決裂的姿態,故而當秦朝滅亡之後,法家學說便遭到冷遇,連他們重視法制、研究法律的優點也被當做瘟疫一般拋棄掉了。在整個封建社會,著名的思想家大都因通經而入仕,因入仕而有功,因有功而成名。他們既是國家的官吏,又是民眾的教師。他們也涉足司法事務,但那隻不過是行政和教化的輔助手段。當儒家經典成為欽定教材和通往官府的敲門磚之際,研究法律便成了左道旁門,而訟師們便被斥為「訟棍」。在這種文化氛圍中,法律思想便失去了自己獨立的形象和價值,成為官方御用學術的婢女。在中國古代,沒有也不可能形成歐洲工業國家的那種「職業法學者階層」。在中國古代社會,法律思想的生產傳播者本身就是傳統式的人們。他們都自覺不自覺地用傳統的價值觀和方法來審視法律問題,並付諸實施。這就使法律思想與傳統文化密不可分。
從法律實踐的風格來看。法律思想作為法律實踐的表現形式是以實際的立法、司法活動為對象的。因此,立法、司法活動的發展水平從總體上決定著法律思想的發展水平。當然,一定的法律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立法、司法活動的發展方向,特別是在社會大變革時代尤為明顯。
在中國古代社會,立法、司法活動的價值目標常常是為著維系社會整體利益的。這種社會整體可以表現為家族、貴族、階級和國家。法律正是在維系整體利益的大前提之下來塑造個人的義務。當家族首長、國王、皇帝成為家族和國家利益的代表時,法律自然要求社會絕大多數成員承擔一系列義務,並把這些義務道德倫理化。因此,社會的統治集團一方面運用法律的強制性,同時更多的是運用寬惠的仁政和道德教化來實現其政治目標。於是,立法司法成為國家施政的一個幫手,一個失去獨立品格的配角。朝廷不急於亦不便於把一切行為規范盡可能地加工上升為法律規范,因為大量的風俗習慣禮儀早已悄悄地拱衛著天子和族長的權威。在司法活動中,地方行政首長與其說是充當法官的職能,勿寧說是擔任著社會教師和平民父母的職能。在法無明文規定或雖有條文卻有悖情理之際,法官們便毫不猶豫地援引天理人情來修補法條,用創制和適用判例的方法拯救成文法的銹蝕和僵化。而天理人情就在儒家的子曰詩雲裡面,他們在十年寒窗之際早已諳熟在腦且刻骨銘心了。一個有學問的大儒常常不屑於背誦法律條文,且更藐視只諳條文不明法理的俗吏。他們在疑難案件面前表現得沉著自信,他們的判決書寫得既有鮮明的個性又有深厚的理性,既不悖乖國法又符合人情,足以為後人欣賞、仿效和援引。面對親戚之間的爭財爭地之訟,他們便搖身一變成為循循善誘的教師,屈尊於農舍,對他們誦讀《孝經》、《論語》,最終使他們幡然醒悟,捐棄前嫌,抱頭痛哭,從而實踐著孔子「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的教導。
在立法、司法實踐中,一方面,傳統的風俗習慣(禮)通過判例被加工抽象成為法律條文,宣示著凜然不可犯的權威;另一方面,大量的傳統風俗習慣(禮)仍保存在社會生活中,等待法官們去尋找和發掘。事實上法官們在讀書時就已經完成了尋找和發掘的工作,因為儒家經典不僅僅是敲門磚,學子們在舉起磚頭之前早已把它們的精神牢記心中了。而在中央政權鞭長莫及的廣大農村,傳統的風俗習慣(禮),通過家族長輩和地方賢達們主持的調解活動,成為解決民間糾紛的重要依據。
以上從法律思想的特質、思想者(思維主體)的品格、法律實踐的風格來看,中國法律思想不僅深深地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而且又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