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手下的人有成績就飄怎麼辦
在職場中無論什麼樣年齡段的人,只要取得巨大的成績都會得意忘形,甚至會飄飄欲然,因為這是一個人勝利的象徵,是他人生中最好的答卷。
我覺得在職場中取得成績,一個人不飄起來反而是不正常的,而那些飄飄欲然的人,反而是一個有理性正常的人。
就像我在剛開始給人家打工,我完成了老闆一個項目,老闆獎勵了我1萬塊錢,那時候就覺得自己了不得了,走路的時候就帶著一股輕飄飄的感覺,都不知道自己怎麼走進家門的。
當我那個時候拿出1萬塊錢放在父母面前的時候,說出自己的1萬塊錢是如何來的,看著那父母喜出望外的心情,當時自己的心情簡直無法形容。
也許在職場中,凡是年輕人取得成就,都有一種飄飄然的感覺,可是當你到中年的時候,甚至快要退休的時候,再取得成績那時候,自己在職場中也沒有任何升職的希望了,就算有成績,也是給老闆做了貢獻,這時候你還能高興起來嗎?
在職場中你應該做一個有理性的人,該高興的時候要高興起來,該沮喪的時候一定要沮喪起來,雖然有些老年人會教你如何的喜怒不顯於色,可是你覺得那樣活著還有什麼意思?你不覺得那樣很累嗎?
在問題中,雖然說到在職場中獲得成績不能夠得意忘形讓自己沉澱下來,說的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在高興的同時,最主要是不能夠讓自己被勝利沖昏頭腦。
職場中的成績有很多有大成績也有小成績,可是每個人在取得成績的時候,都會發自內心的喜悅,也是自己對自己的一種認同,對自己的一種肯定。
可是當自己高興過以後,一定要冷靜下來,千萬不能夠得意忘形,不能夠被勝利沖昏頭腦,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來。
在我們公司里有一個負責技術開發的年輕人,雖然很年輕,但是人家在技術上是沒得說的,他和他的團隊幫老闆完成了一個項目,老闆直接獎勵了他30多萬。
既然有獎勵了,他就會請大家吃飯,在吃飯時候很多同事們都去了,就是因為吃飯的時候太高興,有點忘乎所以了,再加上當時他喝的有點多了,你猜他做錯了什麼事情。
他在高興的同時,又酒勁兒上頭,抱著他一個同事的女友親了一口,別看是一個小動作,但是影響是惡劣的,人家的男朋友會願意嗎?當時沖突都爆發了。
兩個人打起來,最後把酒桌都掀了,還是在同事們的的勸說下才把兩個人拉開了,其實這個事情結束以後,那位負責技術的年輕人道個歉,賠點錢也就過去了。
可是他仗著老闆當時對他的看重,不但不道歉,而且還叫了一批人在那位同事回家路上把人家打了一頓。
其後果也可想而知,最後人家報案了,那位負責技術的年輕人和參與這件事的人都受到了處罰,老闆沒辦法,也把這樣的人辭退了,該發給他的年終獎也沒有發。
在這件事情結束後,雖然老闆不來不說,但是我們也分析了事情原因,主要就是這個負責技術開發的年輕人有些得意忘形了,照樣成了他目中無人,被自己的成立沖昏了頭腦。
每個人在職場中都應該有一個寵辱不驚的性格,雖然剛開始因為年輕,脾氣火爆一些,性格沖動一些,但是你需要在工作中慢慢的改正,只有吃過幾次虧,才會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不能到吃了大虧以後才知道改正,那時候就已經晚了。
在職場中取得成績,很容易飄,怎樣讓自己沉澱下來,不被勝利沖昏頭腦?其實這裡面也有一個人的性格原因,有句話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我們老闆常說,把你在公司里取得了那點成績當成自己囂張的資本,有本事自己去當老闆去,如果沒那本事就老老實實工作。
每個人都會對自己職場中的成績沖昏頭腦,甚至飄飄欲然,想要讓自己真正的能夠沉澱下來,這需要時間的磨合和心性的改變。
其實你在職場中不斷的磨練心性,就是一種自我的突破,如果你不能夠突破自我性格的枷鎖,只會在以後的工作中吃虧,上當。
也許有人會說,你在工作中要壓住自己的火氣,不要和自己的同事有說沖突,但是真正在現實中很難有人能夠做到,因為人都是要面子的,也許你在自己有成績的時候能保持冷靜,但是你在失敗的時候能保持冷靜嗎?
你在工作中取得成績是可以驕傲,但是這份驕傲你需要永遠的藏在心裡,不能夠讓別人知道,有很多人他會通過你的表情,你的驕傲來判斷出你的性格,才用一定的方法來對付你,這時候你就要變得喜怒不形於色,為自己提供一層保護罩。
我們在職場中能夠遇到很多問題也能夠碰到很多人,無論是自己成功了還是失敗了,都要用一個冷靜的心態去面對這些,當你哪一天真正被成功沖昏了頭腦,而這也是你失敗的開始。
② 取得成果
本圖幅是中國國土資源部「國家填圖計劃」、「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青藏高原北部構造格架的一個鏈結點,位於橫貫中國中部的中央巨型復合造山帶和中國西部的青藏巨型復合造山帶西部。中央巨型復合造山帶以其復雜的地質構造,漫長的演化歷史,最深部的岩石出露和最豐富的礦產資源為世界地學界所矚目。
本次調查研究以現代地質理論為指導,高起點、高要求,從歷史分析入手,充分應用「3S」技術,建立了從定性調查向定量觀測轉變的新填圖方法體系,運用多學科、多層次的剖析,對木孜塔格地區東特提斯構造帶中地層的時態、相態、位態及序態、海相火山岩的火山-沉積體系及岩漿岩的同源與異源演化關系、典型構造的動力學和運動學的分析,以及造山作用、造山類型及大地構造相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調查研究,初步建立了調查區構造格架和造山帶演化模式,全面提高了本區的基礎地質研究程度,總結了一批能反映東昆侖地區大陸造山帶物質組成、結構和演化歷程的理論和1:25萬填圖方法體系。較為圓滿地完成了任務書及總體設計中規定的任務,並取得了下列新發現、新成果、新進展:
1)系統測制了調查區東部及南部出露的史密斯地層剖面,結合岩石、古生物、沉積旋迴、接觸關系等對地層進行了較系統的劃分,共劃分出5個群級、9個亞群(7個新建)、9個組級(2個新建)岩石地層單位。查明了調查區內地層區域岩性、岩相、厚度的變化。
2)在調查區石花山—黑龍山一帶首次發現前寒武紀地層,呈穹窿狀產出,主要由斜長片岩、角閃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等組成,劃為長城系;在黑龍山一帶原劃為上石炭統哈拉米蘭河群(C2Hl)中發現二疊紀化石(珊瑚、 ),其岩性及化石面貌與阿爾格山地區中二疊統馬爾爭組(P1m)類似。它說明二疊紀淺海盆地已西延約200 km,進入西鄰幅地區。
3)對測區造山帶華力西-印支期盆地形成演化及構造岩相古地理進行了較深入的調查研究。結合調查區實際情況,劃分出6個沉積體系,建立了沉積相模式。在木孜塔格地區發現了早石炭世的放射蟲硅質岩,為確定早石炭世木孜塔格洋(阿尼瑪卿洋)的性質提供了事實依據。其次,對晚三疊世的沉積相,特別是有關濁積岩的類型和組合形式進行了較詳細的分析;首次以時間為縱軸,以剖面研究為主線,結合追索路線,研究砂體物質的來源、性質、不同粒級砂體之疊覆關系,水道、分支水道的歸一性和親緣性質、沉積相律、濁流沉積扇模式,對上三疊統巴顏喀拉山群第二亞群、第四亞群的濁流沉積分解歸並為4個扇群,用雙重填圖方法以非正式地層填圖單位表現於二維空間。所有這些為重塑晚三疊世的構造岩相古地理提供了充分依據,是濁積地層區域填圖方法的有益探索。
4)對調查區侵入岩進行了解析,對不同造山旋迴侵入岩進行了詳細的野外地質調查和室內研究,把本區侵入岩劃分為華力西-印支期侵入岩及燕山期侵入岩,並對其主要特徵及侵位機制進行了探討。對不同造山旋迴的侵入岩進行了岩石學、岩石化學、地球化學研究,闡明了不同造山旋迴侵入岩成分特徵及演化。對侵入岩進行了同位素年代學研究,對不同時代、不同造山旋迴侵入岩形成的大地構造環境進行了研究。
5)對調查區內新生代火山岩進行了較詳細的研究和解剖。利用K-Ar法獲得同位素年齡值為13.6 Ma。認為屬於與陸內消減作用有關的新生代火山岩。以常量元素的分析結果對火山岩的噴發構造環境進行鑒別,得出火山岩應屬於板內造山後演化的火山岩類型,火山岩形成的過程中是由陸內俯沖消減引起地殼物質與地幔物質在「殼-幔過渡帶」發生混合熔融形成火山岩岩漿。它的形成是青藏高原隆升過程中岩石圈變形與演化的結果。
6)對東昆侖造山帶基底形成階段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並與大別、秦嶺造山帶基底形成、演化進行了對比研究。在大量的野外路線調查和典型剖面測制和室內岩相學、變質變形關系、熱同位素年代等多方面綜合研究的基礎上,將東昆侖造山帶的區域變質作用劃分為晉寧期(1 000 Ma左右)、加里東期(450±50 Ma)和華力西-印支期等3種變質作用類型,運用變質相系的觀點和工作方法將測區前加里東變質岩系的變質作用劃分為中壓相系和中—低壓相系及接觸變質相系等3個相系類型,確定了低角閃岩相和綠片岩相等3個變質相。其中,晉寧期區域變質與早晉寧階段柴達木地塊陸緣裂解和昆侖洋的形成關閉的俯沖-碰撞相關聯;加里東區域變質總體與島弧的發展演化及其與弧-陸碰撞擠壓剪切擠出有關,其中洋底變質與區域變質兼具是弧區陸間裂谷盆地所特有,晚期的加熱增壓是滯後的弧岩漿上侵所致;華力西-印支期區域變質以低溫熱動力變質為特色。
7)運用現代地質學及造山帶研究新成果詳細研究了調查區大地構造格架,將調查區分為3個大地構造單元:木孜塔格斷裂(昆南斷裂)以南為可可西里印支期邊緣海盆,隸屬巴顏喀拉陸塊,主要發育三疊紀陸緣濁積岩系;黑頂山斷裂以北為阿爾格山晚華力西陸緣盆地,隸屬柴達木陸塊,由前寒武紀老地層和裂谷型加里東構造層構成基底,華力西構造層構成蓋層;黑頂山斷裂與木孜塔格斷裂之間為昆侖結合帶,該帶內蛇綠構造混雜岩發育。將調查區的大地構造演化史劃分為4個階段,分別為前寒武紀陸核形成階段、古生代—三疊紀特提斯構造域造山演化階段、侏羅紀—中新世碰撞造山後陸內演化階段和上新世以後青藏高原大幅度隆升階段。
8)在野外詳細填圖和地球化學研究的基礎上,對東昆侖造山帶新發現的不同造山期次的蛇綠岩進行了釐定,首次在黑頂山縫合帶(阿尼瑪卿結合帶)中劃出3條時代不同的蛇綠岩帶,查明了東昆侖造山帶由3條蛇綠岩帶組成,自北至南分別為向陽泉蛇綠岩帶、暢流溝蛇綠岩帶和木孜塔格蛇綠岩帶。確立了木孜塔格-阿尼瑪卿構造結合帶的存在,豐富了該結合帶的區域地質資料。3條蛇綠岩帶由北向南,時代越來越新,它可能代表了3次拉張與匯聚事件的地質記錄。
③ 取得的主要成果
本書是在充分吸收消化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對華北克拉通北緣哈達門溝和金廠溝梁兩個最有代表性的典型金礦床進行重點解剖研究,通過野外地質調查和室內測試,綜合分析研究相結合,查明典型金礦床的成礦地質背景、礦床地質特徵、成礦流體地球化學特徵、成礦物質來源以及成礦時代,進行成礦機制分析。在單個礦床解剖的基礎上,對兩個典型礦床進行對比研究,探討華北克拉通北緣區域控礦因素及成礦規律,為進一步找礦提供依據。本書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1.成岩(礦)時代方面
通過精確的成岩(礦)年齡測定,在哈達門溝金礦區,獲得沙德蓋岩體鋯石SHRIMP U-Pb加權平均年齡為221.6±2.1 Ma,西沙德蓋岩體鋯石LA-ICPMS U-Pb加權平均年齡為222.9±0.82 Ma;獲得哈達門溝金礦床輝鉬礦Re-Os等時線年齡為386.6±6.1 Ma,金成礦的形成主要發生在早泥盆世;礦區北部西沙德蓋鉬礦床輝鉬礦Re-Os等時線年齡為226.4±3.3 Ma,鉬礦床形成於三疊紀。在金廠溝梁金礦區,獲得對面溝似斑狀花崗閃長岩鋯石LA-ICP MS加權平均年齡140.86±0.71 Ma~142.65±0.44 Ma,對面溝細粒花崗閃長岩鋯石LA-ICP MS U-Pb加權平均年齡138.7±1.2 Ma,西檯子似斑狀黑雲母二長花崗岩鋯石LA-ICP MS U-Pb加權平均年齡226.8±0.87 Ma,金廠溝梁片麻狀二長花崗岩鋯石LA-ICP MS U-Pb加權平均年齡258.6±1.6 Ma~261.61±0.94 Ma,礦區石英斑岩脈鋯石LA-ICP MS諧和年齡為154.68±0.45 Ma。與礦脈相互穿插的黑雲粗安斑岩鋯石LA-ICP MS U-Pb加權平均年齡為131.7±1.1 Ma,接近或略早於成礦年齡,礦區南部對面溝銅鉬礦化輝鉬礦Re-Os加權平均年齡131.45±0.93 Ma,西礦區深部鉬礦化石英脈輝鉬礦Re-Os等時線年齡244.7±2.5 Ma,加權平均年齡243.5±1.3 Ma。
2.穩定同位素方面
礦石硫同位素組成:哈達門溝礦區δ34S變化於-21.7‰~5.4‰之間,極差為27.1‰,說明硫來源的復雜性,平均值為-10.6‰,表現出虧損重硫的特點,結合區內變質岩中黃鐵礦的δ34S值,認為這套變質火山-沉積岩系為一套孔茲岩系,本身富32S,哈達門溝成礦流體中硫繼承了這套太古宙地層中硫的同位素特點,並混有深部含礦流體的硫,所以成礦物質來源於深部流體和變質地層。金廠溝梁礦石硫化物δ34S變化於-2.8‰~-0.6‰之間,極差為2.2‰,平均值為-1.61‰,長皋溝金礦區礦石硫化物δ34S變化於-1.5‰~1.2‰之間,極差為2.7‰,平均值為-0.15‰,二道溝金礦區含金硫化物δ34S變化於-0.7‰~2.3‰之間,極差為3‰,平均值為-0.08‰,三者硫同位素組成相似,極差范圍小,均集中在0值附近,具有深源硫的特點。
鉛同位素組成:哈達門溝礦石鉛同位素組成、計算的單階段模式年齡,Th/U比值、μ值等,變化范圍較大,表明鉛不是在單一的鈾、釷-鉛系統中演化的,而是多階段的,鉛同位素的組成並非是正常鉛,而是混合鉛。在鉛構造模式圖上,哈達門溝礦石鉛同位素投點比較分散,表明哈達門溝金礦床鉛來源的復雜性。金廠溝梁、二道溝、常皋溝三個礦區礦石鉛同位素組成,單階段模式年齡,Th/U比值、μ值等一系列參數均相似,說明它們成礦作用有著相同的過程。參數變化范圍很小,說明鉛來源單一。在鉛構造模式圖上,鉛同位素數據主要投在地幔鉛演化曲線和下地殼鉛演化曲線之間,反映了鉛的來源主要為地幔和下地殼。
氫-氧同位素組成:哈達門溝金礦脈的δ18O水‰在3.80‰~5.20‰之間,平均4.49‰,柳壩溝金礦脈δ18O水‰在4.22‰~4.32‰之間,平均4.27‰,將結果投入δ18OH-δD圖上,投影點均落在原生岩漿水及變質水附近,說明哈達門溝金礦成礦熱液來源於岩漿水和部分變質熱液,後期有天水的混入。金廠溝梁金礦脈的δ18O水‰在2.2‰~7.8‰之間,平均4.9‰,δD為-108‰~62.4‰,平均-86‰,二道溝金礦脈δ18O水‰在7.4‰~7.9‰之間,平均7.6‰,δD為-110.9‰~-97.8‰,平均103.1‰,長皋溝金礦脈樣僅有一件,δ18O水‰為7.7‰,δD為-81.3‰,將結果投入δ18O水-δD圖上,三個礦區投影點均落在原生岩漿水及下方,說明成礦流體主要來自岩漿水,有部分天水混入,有1個樣品投入變質水范圍,說明流體繼承了變質流體的性質。
3.流體包裹體方面
哈達門溝金礦石英脈成礦溫度在160~300℃范圍內,成礦溫度集中在200~280℃之間,平均236℃;鹽度集中分布在5%~15%NaCleq之間,平均鹽度9.80%NaCleq;密度為0.75~1.15g/cm3,主要集中在0.75~0.85 g/cm3之間,平均0.86 g/cm3;成礦壓力(平均值)為(139~366)×105 Pa,平均253×105 Pa,對應靜岩深度為0.515~1.354 km,平均0.96 km,靜水深度為1.39~3.66 km,平均2.53 km;包裹體氣相成分以H2O和CO2為主,其次為N2,O2,含微量的CH4、C2H6、C2H2和C2H4等;液相組分陰離子以Cl-和 為主,還有少量的 和F-,微量Br-;陽離子以Na+,K+和Ca2+為主,Na+>K+,含少量Mg2+。
金廠溝梁含金石英脈成礦均一溫度范圍為190℃~380℃,集中在240℃~340℃之間,平均294℃;鹽度范圍為0.18%~8.81%NaCleq,平均鹽度3.79%NaCleq;密度為0.58~0.90g/cm3,主要集中在0.65~0.85g/cm3之間,平均0.75g/cm3;成礦壓力為(170~986)×105 Pa,平均705×105Pa,對應靜岩深度為(0.63~3.65)km,平均2.61 km,靜水深度為1.70~9.86 km,平均7.05 km;包裹體氣相成分中均以H2O和CO2為主,其次為N2,O2;液相組分中陰離子以Cl-和 為主,少量 和F-,微量Br-;陽離子以Na+,K+和Ca2+為主,少量Mg2+。對面溝銅鉬礦754中段含礦石英脈石英包裹體均一溫度范圍為194℃~424℃,平均315℃,鹽度5.41%~38.16%NaCleq,平均23.44%NaCleq,密度0.76~1.00 g/cm3,平均0.88 g/cm3。對面溝銅鉬礦床成礦壓力為(162.79~1189.42)×105 Pa,平均628×105 Pa,換算成相應的深度,靜水深度為1.63~11.89 km,平均6.28km,靜岩深度為0.60~4.41 km,平均2.32 km。早期鉬礦化石英脈石英包裹體均一溫度范圍為315℃~393℃,平均356℃,鹽度范圍為1.74%~11.58%NaCleq,平均值5.30%NaCleq,密度在0.56~0.82g/cm3之間,平均0.66g/cm3。鉬礦化石英脈成礦壓力為(865.99~1027.85)×105 Pa,平均943×105 Pa,換算成相應的深度,靜水深度為8.66~10.28 km,平均9.43 km,靜岩深度為3.21~3.81 km,平均3.49 km。
4.成礦機制方面
哈達門溝金礦床形成機制:在泥盆紀早期華北克拉通北緣處於弧-陸碰撞後的伸展構造背景,這種伸展背景引發山前大斷裂的活動,深部富鉀含礦流體沿山前大斷裂上升,在運移過程中不斷萃取圍岩中的金等成礦元素,在大斷裂的次級斷裂等構造有利部位充填、交代而形成這種金鉬組合型的礦床,後期有經受海西晚期-印支期多次熱液活動的疊加和改造,表現出本區成礦年齡多樣性的特點。
金廠溝梁金礦床形成機制:燕山晚期,中國東部發生過大規模的岩石圈減薄作用,這種減薄作用的結果可以導致陸殼,尤其是下地殼的重熔活化,發生了強烈的岩漿作用,並且導致殼-幔物質發生大比例混合,形成對面溝花崗閃長岩漿,在侵入過程中,從深部帶來豐富的成礦物質,在岩漿期後,深部含礦流體的大量積聚,在岩漿熱和流體壓力驅動下,小部分進入先成岩體斷裂,遷移富集沉澱成礦,如長皋溝金礦的形成;其餘大量含礦流體,與地下水、變質水混合,並在運移過程中萃取高豐度變質岩及部分火山岩中的成礦物質,形成富金流體,隨物化條件改變,在合適空間發生沉澱成礦,最終形成現今這樣的礦床,如金廠溝梁和二道溝金礦床。
哈達門溝金礦床和金廠溝梁金礦床分別代表華北克拉通不同演化階段,不同構造體制下的產物。其中哈達門溝金礦床代表華北克拉通與古亞洲洋相互作用的產物,而金廠溝梁代表華北克拉通東部岩石圈減薄的產物。
④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意義
取得的主要成果
本書是在全面總結山東省多年來區域地質調查、地質科研成果的基礎上,結合作者20餘年來在齊魯大地從事野外地質工作獲得的大量資料,經過深入分析研究編制完成的有關山東省地質構造單元組成、構造環境及其演化的綜合性地質成果。本成果對山東省地質構造的研究取得了許多重要進展,其中一些是山東省首創性成果,這些進展主要有:
表1 山東省大地構造單元劃分一覽表Table1 The tectonic units of Shandong province
註:1—遷淮微陸塊,2—德州地塊,3—濮陽坳坳,4—濟陽坳陷,5—濟寧中元古代裂陷盆地,6—沂沭前陸盆地,7—沂水陸核,8—棲霞花崗-綠岩帶,9—唐家莊陸核,10—華北板塊(魯東)被動大陸邊緣,11—蓬萊震旦紀後繼盆地,12—威海-日照岩漿活動帶,13—石橋震旦紀上疊盆地,14—魯東折返帶(超高壓帶),15—蘇北折返帶(高壓帶)。
1)首次系統研究了山東省不同時代大地構造環境及其演化,並將山東省的地質構造演化與中國大陸構造演化、全球重大地質事件有機結合起來。按照山東省不同時代大地構造演化的特色將其合理劃分為早前寒武紀不成熟陸殼向成熟陸殼轉化和陸塊碰撞拼合、中新元古代大陸裂解與聚合、古生代海陸變遷、中新生代構造體制轉折和岩石圈減薄等4個演化階段。主要依據每一地質時期岩漿、沉積建造和構造改造的研究,對其進行了大地構造環境的恢復。對岩漿岩進行了系統的主元素地球化學成分投點,結合前人發表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資料,探討了其岩漿來源,恢復了其大地構造背景,根據不同時代岩漿岩地球化學成分的差別,討論了大地構造的演化規律;對沉積岩則通過沉積組合、地層格架、構造古地理分析、盆地演化等研究,分析了其形成時的構造環境及演化過程。
2)首次按照板塊構造理論結合山東省大地構造演化規律對山東省各地質斷代進行了系統的構造單元劃分及全省大地構造單元綜合劃分。將大地構造單元劃分為基底構造單元和上疊構造單元,認為Ⅰ級構造單元屬中朝陸塊和中央造山區;Ⅱ級以下構造單元,基底構造單元劃分了三級,上疊構造單元劃分了四級。提出了不同級別、不同構造層次構造單元之間的對應、包容或疊合關系。新建立了或命名了渤魯微陸塊、傲徠山岩漿活動帶、膠東裂陷盆地、蘇魯裂谷、濟寧中元古代裂陷盆地、沂沭前陸盆地、蓬萊震旦紀後繼盆地、石橋震旦紀上疊盆地、魯東被動大陸邊緣、蒙陰盆地群等構造單元。
3)新測得了一些高精度的同位素年齡數據和地球化學數據。精確確定了龍萊斷裂帶的形成時間,詳細研究了四海山花崗岩、嵐山頭花崗質片麻岩、大店石英正長岩、濟寧岩群和朋河石岩組的地球化學特徵和構造背景。
4)詳細研究了古元古代、新元古代、三疊紀、白堊紀四期鹼質花崗岩的岩石組合、地質特徵、地球化學特點、成因、物質來源和構造環境等。古元古代鹼質花崗岩為A2型花崗岩,形成於TTG質花崗岩系和具S型花崗岩特點的二長花崗岩系之後,是魯西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大規模岩漿作用末期的產物;新元古代出現A1型花崗岩,形成於I型和S型雙花崗岩之後,是蘇魯造山帶新元古代大規模岩漿作用末期的產物;三疊紀鹼質花崗岩為A2型花崗岩,形成於幔源—幔源分異的輝長岩—閃長岩和殼源花崗岩之後,是蘇魯造山帶三疊紀超高壓變質岩折返期的產物;白堊紀鹼質花崗岩為A1型和A2型花崗岩,形成I-A型復合花崗岩體,是魯東中生代濱太平洋大規模岩漿作用末期的產物。四期鹼質花崗岩均形成於強烈的岩漿活動和地殼運動階段後期,指示了伸展拉張構造環境,A1型花崗岩標志著造山作用結束,A2型花崗岩形成於造山後的環境。山東省四期A型花崗岩的釐定,為山東省地殼演化的研究提供了極佳的地質標志。
5)統計分析了早前寒武紀同位素年齡數據,建立了地質演化的重大構造熱事件表。主要根據沉積、岩漿建造分析認為:山東中太古代為T1T2組成的不成熟陸殼,經歷了由島弧環境向大陸邊緣環境轉化的碰撞增生演化過程;新太古代形成了T1T2G1組成的半成熟陸殼,經歷了早期的大洋環境到中期的不成熟洋內島弧環境至晚期的大陸邊緣弧的演化過程,提出了泰山岩群下部科馬提岩和枕狀玄武岩組合為與地幔柱相關的大洋高原構造環境的認識,認為魯西兩期TTG岩系顯示了從不成熟洋內島弧向半成熟的大陸化島弧轉化的特點,代表從初始的玄武質地殼依次轉化為半成熟的大陸化地殼的演化過程;魯西地區新太古代末至古元古代初期大量代表成熟陸殼的G1G1型花崗岩類的出現是華北克拉通基底東部陸塊和西部陸塊兩個微大陸尺度的成熟陸殼構造拼合的結果,形成了S型、I型、A型(GMS組合)相互配套的與碰撞造山演化有關的花崗岩,A型花崗岩形成於造山後岩石圈拉張減薄環境,其出現標志著魯西地殼已經演化為類似於現代大陸的成熟的剛性地殼。魯東古元古代的主要特點是發育了一套半穩定-較穩定構造環境下的濱、淺海相沉積建造,形成於裂陷盆地沉積環境,盆地閉合後,出現陸內俯沖作用,古元古代地層發生強烈變形,形成褶皺造山帶。
6)根據同位素年齡統計結果,將中—新元古代地質事件分為三個年齡段:1.84~1.72Ga、1.2~1.05Ga和0.9~0.6Ga。認為中元古代是山東大陸地殼的裂解階段,將其分為兩期強烈的裂解事件,早期以濟寧裂谷形成和魯西第一期基性岩牆群為代表,晚期形成了海陽所基性-超基性岩組合所指示的裂谷和魯西第二期基性岩牆群。沿蘇魯造山帶分布的新元古代榮成片麻岩套和月季山片麻岩套是揚子板塊與華北板塊碰撞過程中大規模岩漿活動的產物,在造山帶北西側形成沂沭前陸盆地;新元古代末期(震旦紀)強烈的造山作用結束,地殼拉張,出現嵐山頭A1型花崗岩,在造山帶北側出現蓬萊後繼盆地,在造山帶內部形成石橋上疊盆地。
通過對剛剛完成的山東省深度最大的固體礦產探礦鑽孔鑽探資料的分析,詳細研究了濟寧岩群岩石組合、地球化學特徵,分析了其形成的構造環境,認為其形成於活動大陸邊緣拉張構造背景。通過對朋河石岩組剖面的詳細研究,分析了地層結構、層序特徵、地球化學特徵,確定了其形成的構造背景,認為該套地層具濁積岩特徵、存在變質倒轉現象、構造疊覆於超高壓變質帶之上。
7)通過對古生代構造-岩相古地理研究,認為古生代山東省進入構造穩定、全域性構造沉降階段。魯西早古生代為陸表海盆地,以形成廣泛的碳酸鹽台地相沉積為特點,有幔源金伯利岩形成;晚古生代由陸表海環境轉化為三角洲環境,最後變為陸相盆地,顯示了海陸交替轉化的特點。構造岩相古地理分析表明,魯東北古生代為深度大於魯西的海相環境,早古生代早期處於被動陸緣盆地環境,晚古生代早中期轉化為活動大陸邊緣盆地,晚古生代晚期可能構成前陸盆地。
8)綜合研究表明,由古亞洲構造域轉化為濱太平洋構造域和由擠壓環境向拉張環境轉變,及廣泛的伸展構造、中新生代盆地和岩漿作用,是山東中生代地質構造的突出特點。同位素年齡數據統計表明:山東中生代岩漿岩同位素年齡介於250~60Ma之間,形成3個年齡集中段:230~200Ma、160~140Ma和135~90Ma,白堊紀岩漿活動的峰值年齡在120Ma左右,指示膠東岩石圈減薄的達到峰期,160~140Ma年齡段代表膠東構造體制轉變的起始時代。
早中三疊世沿蘇魯造山帶發生強烈碰撞造山作用,形成擠壓構造體系;侏羅紀以來地殼拉張減薄,形成沂沭斷裂及其兩側伴生的羽狀斷裂系統、棋盤格狀斷裂系統和多層次拆離滑脫構造系統,產生大量斷陷盆地,構成盆山耦合格局。魯西地區最醒目的格架性構造是北西向的斷裂構造及其控制的北西向北斷南超中生代盆地,魯東地區最突出的控制性構造則是總體北東走向的斷裂構造及其控制的南斷北超中生代盆地,這些構造圍繞沂沭斷裂帶構成羽狀分布格局。多層次拆離滑脫構造系統為以金為主的金屬礦成礦提供了良好空間。採用膠東地區最新的深部探礦資料,對龍萊斷裂進行了研究,確定了其形成時代,認為膠西北三條控礦斷裂構造構成一條大型伸展構造帶,焦家式、玲瓏式、河西式等金礦類型分別受斷裂的不同構造部位控制,斷裂經歷了131.05~123.53Ma和48.57~41.18Ma兩個主要活動期,斷裂的早期活動年齡與金礦成礦年齡接近。
中生代侵入岩可分為兩大階段,三疊紀侵入岩是超高壓變質岩折返過程中形成的具後造山花崗岩特點的花崗岩類侵入岩,有三種不同成因類型,岩石化學成分屬於高鉀鈣鹼性系列及鹼性系列和鉀玄岩系列,末期的寧津所花崗岩具有A2型花崗岩的特點,來源於富集岩石圈地幔源區。侏羅紀—白堊紀形成與古太平洋板塊俯沖有關的弧後拉張性質活動大陸邊緣特點的火成岩組合,其中魯東地區侵入岩以發育大量高Ba、Sr和高Sr的殼幔混合源和殼源花崗岩類侵入岩為主,而地球化學特徵完全符合埃達克岩標準的只有垛崮山花崗閃長岩,大規模岩漿活動末期出現A1型花崗岩;魯西侵入岩以發育高鎂閃長岩類幔源和幔源分異型侵入岩為主,少量殼源花崗岩。早白堊世火山岩總體為高鉀鹼鈣性岩系,晚白堊世玄武岩屬高鈦鹼性玄武岩系列。岩漿岩的元素-同位素綜合示蹤指示,由侏羅紀—白堊紀晚期地幔具有由EMⅠ型富集地幔向EMⅡ型富集地幔演變和由富集向虧損或由岩石圈向軟流圈演變的趨勢。
中生代盆地的展布方向與主要控盆斷裂方向一致,盆地中沉積了大量河湖相磨拉石建造和火山噴發-沉積建造,盆地可劃分為泛裂陷型、狹窄型裂陷、菱形裂陷三種類型,盆地演化經歷了三疊紀—早中侏羅世擠壓盆地、晚侏羅世—早白堊世斷陷盆地、早白堊世裂谷盆地和晚白堊世坳陷盆地等階段。
以濟陽坳陷和濟寧坳陷為代表的新生代拉張盆地、來源於虧損軟流圈地幔的鈉質鹼性玄武岩類和活斷層等現象構成了新生代地質構造特點。
成果的主要意義
本次研究通過對山東省沉積、岩漿建造和構造改造的研究,建立了山東省地質構造格架和演化過程,取得的成果具有較廣泛的應用前景和社會、經濟價值,其意義主要表現在:
一是大幅度提高了山東省基礎地質研究程度。以往人們對山東基礎地質的研究,多是對局部的地區、孤立的地質事件進行的互不聯系的研究。本研究將山東省的地質構造作為有機聯系的、統一的整體去研究,並將其置於中國大陸板塊和全球構造演化的背景中。這種研究方法很好地解決了山東省構造單元劃分、構造演化、構造體制轉折的動力學過程等一系列重大基礎地質問題,大幅度提高了山東省基礎地質研究程度。
二是將大大推動對山東省資源、環境、地質災害研究的水平。山東省資源分布、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布局具有明顯的時空展布規律,如在空間上,膠東以金礦為特色,魯中分布有較多鐵礦和金剛石礦,魯西北以石油和地熱著名,魯西南主要為煤炭資源;沂沭斷裂帶東西兩側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特點明顯不同。在時間上,煤炭資源主要分布於古生代地層中、金礦主要形成於中生代,石油主要分布於新生代地層中。資源、環境、災害受地質構造控制明顯,重大的地質構造轉折事件往往伴隨著重要的成礦作用和地質環境、災害條件的重大變化,如膠東中生代大規模金礦成礦作用的發生時間與中國東部中生代構造體制重大轉折時間相吻合。因此,本研究對於正確地認識山東省礦產資源形成和地質環境、地質災害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三是為推動我國古造山帶和大陸動力學研究提供了基礎資料。如:魯西新太古代末—古元古代初碰撞造山帶、蘇魯新元古代碰撞造山帶、蘇魯中生代碰撞造山帶等造山帶的釐定,為我國不同時代板塊構造運動的研究提供了依據;山東4期A型花崗岩的研究,及各時代相似的GMS花崗岩組合特點,為開展深入的大陸動力學演化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魯東地區古生代時並非是一直隆升的古陸,而是深度大於大於魯西的海相環境,這一認識為我們重新認識中國東部古生代板塊構造演化提出了啟示。總之,山東省境內有豐富多彩的地質構造現象,有全球知名的超高壓造山帶,是我國古造山帶和大陸動力學研究的理想地區之一。本次對該地區地質構造中關鍵地質問題的深入研究,必將有力的推動我國古造山帶大陸動力學研究。
今後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地質工作者在實踐中已經認識到了山東省地質構造的復雜性和多樣化,很難用一種模式、一種機制闡明其演化作用。由於地質作用的復雜性和地質過程的不可復原性特點,導致人們對山東省許多重大地質問題的看法仍存在爭議,如魯西太古宙綠岩帶的性質問題、廣泛分布的TTG質花崗片麻岩的成因問題、魯西新太古代末—古元古代初花崗岩帶的構造背景問題、蘇魯造山帶新元古代花崗岩質片麻岩的成因問題、蘇魯造山帶形成時代問題、沂沭斷裂的性質和演化問題、中生代岩石圈減薄和魯東古高原問題、魯東高Sr花崗岩成因問題等,這些問題均有待於進一步實踐、研究和總結。山東省不同時代岩漿岩分布廣泛,演化序列較完整,對殼、幔相互作用和大地構造環境指相作用明顯,無疑應是今後大地構造環境和演化研究的重點內容,須詳細查明太古宙TTG花崗岩、魯西古元古代花崗岩、中元古代基性岩牆群、蘇魯造山帶新元古代花崗岩及魯東中生代花崗岩等的成因機制、構造背景等。
礦產資源受控於不同的大地構造背景,大地構造單元控製成礦區帶分布,地質構造研究是地質找礦和礦產勘查的基礎和前提。因此,重要礦產資源形成的地質構造背景研究是今後又一需要重點研究的課題之一。如:雖然前人對膠東金礦進行了大量研究,認為金礦的形成是多階段、多來源、多成因的,但近年來的研究發現,膠東中生代成礦大爆發事件與早白堊世岩石圈的拉張減薄有關,金礦主要沿拆離或層間滑脫構造帶分布,這些發現要求我們從大地構造演化的角度重新審視膠東金礦床形成的構造背景和成因。以往地質工作者對礦床的研究重點是礦床自身的研究,今後應加強其形成背景與環境的研究,以便於科學地總結其成礦規律,為深部找礦提供可靠的依據。
⑤ 形容取得很多成果的成語有哪些
形容取得很多成果的成語有個:
1、碩果累累[ shuò guǒ léi léi ] 本義是指秋天豐收時樹上的果實茂盛的樣子。現在常引申為某人的作品很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出處:霍達《補天裂》第十三章:七百年來,子孫不息,人才輩出,歷代科舉,碩果累累。
2、滿載而歸[ mǎn zài ér guī ] 載:裝載;歸:回來。裝得滿滿地回來。形容收獲很大。
出處:宋·倪思《經堂雜志》:徒有而出;滿載而歸;里人無不羨之。
翻譯:空手出去,裝得滿滿地回來,鄰居沒有不羨慕他的。
3、卓有成效[ zhuó yǒu chéng xiào ] 有顯著的突出的成績和效果。
出處:明·王守仁《申行十家牌法》:「若巡訪勸諭著有成效者;縣官備禮親造其廬;重加獎勵。」
翻譯:如果巡訪勸勉曉喻有效果,縣官就准備禮物親自去拜訪,重重的給予獎勵。
反義詞:
1、顆粒無收[ kē lì wú shōu ] 收:收成。連一粒米也沒收獲到。多指因災禍造成絕收。
出處:呂振羽《簡明中國通史》第15章:「定額租稍輕,但不論蟲傷天旱,顆粒無收均須照納。」
2、一無所獲[ yī wú suǒ huò ] 一無:全無。什麼東西都沒有獲得。
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顥亦懷疑,因命搜壽兒懷袖,一無所得,顥不得已遂躬自操觚。
翻譯:顥也有所懷疑,因此讓人搜查壽兒的懷抱,什麼東西也沒有找到,顥只能自己動手。
⑥ 形容取得成果的成語或詞語
多元漢字與圖形符號輸入法自帶有九萬條詞彙,其中符合題意的詞彙有:
【碩果累累】;【成效顯著】;【成功之路】;【功夫不負有心人】;【成竹在胸】;【開花結果】……。
⑦ 中共七大取得的成果有哪些
01 中共七大取得的成果包括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總結了武裝斗爭、統一戰線、黨的建設等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的經驗與教訓,指出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是黨的三大優良作風;確立了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選舉產生了以毛澤東為首的新領導集體,使全黨在組織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是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在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舉行的會議。這次大會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最重要、最成功的一次代表大會,具有極其深遠的歷史意義。此次會議出席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補代表208人,代表全國121萬名黨員。毛澤東在會上作了《“七大”工作方針》的講話,指出“七大”的方針是:“團結一致,爭取勝利。”
中共七大取得的成果包括:
1、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就是“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大會指出,當前最重要、最迫切的任務,就是立即廢止國民黨的一黨專政,建立聯合政府;如果國民黨發動內戰,人民就用革命的戰爭,打到反動派,建立新中國。
2、總結了武裝斗爭、統一戰線、黨的建設等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的經驗與教訓,指出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是黨的三大優良作風。
3、確立了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七大通過的新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的一切工作的指針,反對任何教條主義的或經驗主義的傾向。
4、選舉產生了以毛澤東為首的新領導集體,使全黨在組織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大會選舉中央委員44人、候補中央委員33人。6月19日,七屆一中全會選出13名中央政治局委員,選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等5人為中央書記處書記,選舉毛澤東為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書記處主席。
⑧ 形容取得了豐富成果的詞有哪些
形容取得了豐富成果的詞有哪些。
碩果累累,功績卓著,豐功偉績,春華秋實。
滿意請採納。
祝你學習進步。
⑨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創新認識
1.2.1 取得的主要成果
1)系統地劃分了四川盆地及周緣構造體系類型:緯向構造體系、華夏構造體系、新華夏構造體系、經向構造體系及弧形構造體系等,各構造體系之間形成斜接,反接、疊加及穿切等復合聯合關系,構造體系演化具四大明顯特徵;第一古構造體系控制構造-沉積遷移作用;第二構造體系疊加復合作用;第三構造體系差異性,即:同一個構造斷裂帶兩端活動性及強度存在明顯的差異性。
2)深化了單一構造體系或多構造體系的復合控油源區及生、儲、蓋組合分布,如川西上三疊統及侏羅系油氣區主要受控於華夏構造體系和新華夏構造體系的復合作用。
3)建立了3種構造體系控油模式:①新華夏構造體系與緯向構造體系聯合控制廣福坪氣田模式;②反「S」型構造體系控制下的永宜氣田,石油溝-東溪油氣田及相國寺氣田等;③緯向系與經向系聯合作用下形成納敘氣田。
4)總結了四川盆地油氣分布規律:①各時代古隆起控制油氣田分布,如樂山-龍女寺、瀘州、開江、大興、江油-綿竹等古隆起及周圍是油氣田分布重要地區;②各時代區域性不整合面控制油氣分布,如震旦系與寒武系、寒武系與奧陶系、奧陶系與志留系、志留系與泥盆系、泥盆系與石炭系、中三疊統與上三疊統等,這些區域性不整合面經歷不同程度的風化剝蝕和淋濾作用,造就了程度不同的碳酸鹽岩縫、洞、孔儲集體,有利於油氣富集成藏;③沉積相控制油氣田分布,如上三疊統須家河組和侏羅系碎屑岩的三角洲相,及石炭-二疊系的礁灘相,均是油氣田分布有利地區(帶);④多期不同方向應力作用形成多組裂縫是油氣有利聚集地區(帶)。
5)指出了四川盆地油氣勘探有利地區和勘探方向:①5個古隆起及周圍地區(樂山-龍女寺、瀘州、開江、大興及江油-綿竹);②石炭系-中三疊統碳酸鹽岩礁灘相帶;③上三疊統和侏羅系碎屑岩三角洲及河道砂體區;④多個區域性不整合面碳酸鹽岩縫、洞、孔發育層(帶);⑤各時期多應力方向形成的多組裂縫區(帶)是油氣聚集的重點,如川西和川中須家河組。
1.2.2 創新點
1)首次系統地劃分了盆地及周緣地區構造體系類型,即華夏構造體系、緯向構造體系、新華夏構造體系、經向系及弧形構造體系及其復合、聯合關系。
2)首次恢復了在構造體系控制下的各時代盆地原型,即元古宙裂谷盆地、震旦-奧陶紀裂陷克拉通盆地、志留-泥盆紀擠壓、克拉通盆地、石炭紀-中三疊世克拉通內坳陷盆地、晚三疊世-新近紀前陸盆地。
3)建立了3類構造體系控油模式:①緯向和新華夏體系復合型;②反「S」型;③緯向構造體系與SN向構造復合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