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許志文是誰
許志文(Randar Xu)北京蘭道爾管理顧問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總裁兼CEO;著名組織文化專家,亞太地區十大咨詢師之一,大中華區十大培訓師之一;多所資深研究機構與名牌高校的研究員、兼職教授,多家著名傳媒的專欄作家;提出並構建東方式管理學說,提倡卓越組織六項修煉,倡導創建仁慧型組織,被輿論譽為新管理大師、東方式管理大師。發明以東方式管理學說為核心的一系列深刻而獨特的見解,形成具有東方特色、融歐美先進理念和技術於一體、契合社會發展實際的管理學說與技術,並在咨詢實踐中得到了客戶高度評價和廣泛認可。出版或發表著作兩百餘萬字,例如《成功啟示錄》、《老闆詭智》、《+式思維》等;發表論文百餘篇,例如《標准受眾與中國傳媒潛在市場》等,產生廣泛影響。主要服務的客戶有中國工商銀行、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新興(建設)集團總公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醫院、衛生部中英合作項目、蕪湖港等。主要研究方向:組織文化、發展戰略、品牌建設、人力資源、營銷管理等。
許志文領導的蘭道爾公司其前身為北京仁慧東方管理咨詢公司,自2007年創建以來,不斷探索組織管理與咨詢的深層成功規律,嚴格以世界一流的專業水準要求自身,不斷創新,持續超越自我,成為國際上最具專業實力的管理咨詢機構之一,同時其本人成為組織文化學集大成者。許志文與蘭道爾公司率先對世界500強公司的企業文化進行系統調研、分析,對中國500強公司的企業文化也進行系統調研和分析,對國內外的組織文化、學習型組織等研究成果進行深入梳理與分析,產生出調研診斷方法的變革,對於理念體系和行為規范結構、相互關系的認識變革,對於集團文化與分公司或科室文化的關系、子文化建設的咨詢變革。
許志文曾在中央媒體擔任編輯、記者多年,編輯的作品獲得中國新聞論文獎三等獎。在1998年中國駐南使館遭轟炸事件的系列報道受到中宣部《內部通訊》專頁肯定,受到中國記者協會表彰。在此階段,他編輯發表了中國第一篇傳媒文化建設與管理論文,研究與探索傳播學中「傳通」規律,潛心摸索人的心理需求奧秘,使得他領導的蘭道爾管理咨詢項目更善於「落地」。
② 亞洲第一人!她棄美回國,研究成果讓億萬人受益,智慧顏值雙爆表,她是誰
一直以來作為科學家是很受國家歡迎的,如果能夠為國家效力更是被國家奉為座上賓。但是每個人的選擇不同,有的人為了財富和地位選擇投奔其他國家,有的卻為了祖國的興榮選擇報效國家,比如我國的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等一批科學家不顧美國的阻攔,毅然決然的回到中國,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位女科學家,雖然她沒有錢學森的成就,但是她卻造福了億萬人,並且被稱為「亞洲第一人。」
胡海嵐並沒有因為更多的財富而選擇背叛國家,她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證明了自己的價值。為中國數億人民帶來了福音。她是數億抑鬱患者的白衣天使。她用自己的力量為祖國創造了具有深遠意義的研究成果,她是國家的驕傲。
③ 誰知道中國近代數學家的簡介和成就
自學成材的天才數學家,中國近代數學的開創人!!
在眾多數學家裡華羅庚無疑是天分最為突出的一位!!
華羅庚通過自學而成為世界級的數學家,他是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多復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高維數值積分等廣泛數學領域的中都作出卓越貢獻。在這些數學領域他或是創始人或是開拓者!
從某種意義上他也是位傳奇數學家,一生最高文憑是初中,早年在美國取得巨大成就後,聞知新中國成立後,發出"粱園隨好,非久居之處"呼籲在國外的科學家學成回去報效祖國,跟他同時代在聞訊回國的科學家,許多都為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中最著名的有:
dan之父錢學森:為中國火箭,dan做出貢獻
兩彈元勛鄧稼先:為中國創立了\yuanzi dan qing dan等;
回國後華羅庚開創了中國的近代數學,並建立了中科院數學研究所,培養了大批數學家如陳景潤,王元等號稱華學派,後來致力於應用數學,將數學應用於工業生產,推廣"優選法"和"統籌法"!
由於華羅庚的重大貢獻,有許多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如華引理、華不等式、華運算元與華方法。
另外華羅庚還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
美國著名數學家貝特曼著文稱:「華羅庚是中國的愛因斯坦,足夠成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學院院士」。
中國最著名的五大數學家2:
2.陳省身
現代微分幾何的開拓者,曾獲數學界終身成就獎----沃爾夫獎!
他對整體微分幾何的卓越貢獻,影響著半個多世紀的數學發展。
他創辦主持的三大數學研究所,造就了一批承前啟後的數學家。
在微分幾何領域有諸多貢獻,如以他命名的"陳空間","陳示性類","陳纖維從"
一位數學家說道「陳省身就是現代微分幾何。」這也許是對他的最好評價!!
中國最著名的五大數學家3:
3.蘇步青
世界著名微分幾何學家,射影微分幾何學派的開拓者
早年對對仿射微分幾何學和射影微分幾何學做出了貢獻,
四、五十年代開始研究一般空間微分幾何學,
60年代又研究高維空間共軛網理論
70年代以來在中國開創了新的研究方向——計算幾何!!
為中國數學走向現代化做出巨大貢獻!!
中國最著名的五大數學家4:
4.陳景潤
華羅庚的學生!數論學家,歌德巴赫猜想專家!
離解決歌德巴赫猜想即"1+1"問題,最近的人,證明了"1+2"
陳是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人,那就是歌德巴赫猜想,他也一直只專注於這個領域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陳為世人所知是由於報告文學家徐遲的<<歌德巴赫猜想>>報告文學,當年很多人熱血學子因為這篇文章而走上數學道路!!
趨今為止,歌德巴赫猜想依然是世界級難題!!!眾多數學家認為用現有數學理論系統無法解決這一問題,除非出現新的數學觀念,新的數學理論系統!!!
注:
"1+1":任何大於2的偶數都能分成兩個素數之和.
"1+2":任何大於2的偶數,都可表示成兩個數之和,其中一個是素數,另一個或者是素數,或者是兩個素數的乘積。這是目前陳景潤證明得到的距歌德巴赫猜"1+1"最近的結果!
數學家證明歌德巴赫猜想的道路也是非常有趣的,人們是從"m+n"去逼近"1+1"的,"m+n"即每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為素因子不超過m個與素因子不超過n個的兩個數之和。
當時各國數學家不斷努力,最終解決了"3+3","2+3","1+3",在這一逼近過程中,在華羅庚帶領下也寫下了許多中國數學家名字如王元,潘承桐等,最終陳景潤解決了"1+2"!!
中國最著名的五大數學家5:
5.丘成桐
陳省身的學生,因解決微分幾何的許多重大難題而獲得數學界菲爾獎!
丘成桐的第一項重要研究成果是解決了微分幾何的著名難題—卡拉比猜想,從此名聲鵲起。他把微分方程應用於復變函數、代數幾何等領域取得了非凡成果,比如解決了高維閔考夫斯基問題,證明了塞凡利猜想等。這一系列的出色工作終於使他成為菲爾茲獎得主。
④ 洛必達是什麼人
您好,洛必達出身貴族,從小就對數學很感興趣,並且也有一定的天賦,他曾經在十幾歲時解決了一道帕斯卡難題,但是長大後他並沒有從事自己喜歡的數學方面的職業,而是服從兵役,後因視力不好而退伍。此後,他一方面繼承了祖業,另一方面開始鑽研自己一直以來喜歡的數學問題,並在同時期(1964年)對牛頓萊布尼茨剛剛發現的微積分非常感興趣,但苦於不能理解(當時整個世界不超過5個人懂微積分,萊布尼茨,牛頓,約翰.伯努利,雅各布.伯努利,以及惠根斯),於是請來約翰.伯努利來做他的老師,弄懂了微積分。伯努利後來回瑞士執教,但洛必達和他一直保持著聯系,並約法三章:1,凡洛必達有疑問,伯努利需立即作出回答;2,凡伯努利有新發現,必先告訴洛必達;3,通信不可以公示第三方。作為遵守規章的條件,洛必達每年支付給伯努利300英鎊。後來,洛必達法則在1696年《無窮小分析》這本書中為世人所知,但直到他去世後伯努利才向世人宣稱他的作品剽竊了自己的許多成果,包括所謂的洛必達法則。為此,最為重要的洛必達法則究竟是誰的發現一時間飽受爭議,成為20世紀一大公案。終於,在1694年7月22日,兩人的書信昭告天下,伯努利曾在1676年7月22日向洛必達提起0/0類型問題的解法,其中大部分的內容都和洛必達書中的內容一致,由此可知,真正的0/0型問題的解法應稱之為「伯努利法則」。(以上所說為老師所講,希望對大家有所助益)
詳細的個人情況大家可以找相關資料和論文來看,無論如何,這樣的約法三章在筆者看來確實有失數學家的風度,比起萊布尼茨和牛頓對微積分這一定理同時期的發現,剽竊他人的作品顯得格外
⑤ 努力地活完自己短暫的一生把成果留給後代去繼承這也許就是生命的意義吧是誰說的
嚴格來說這不是迪迦奧特曼說的哈...這是迪迦奧特曼第四十五話裡面的外星人路克說的!原話是:努力的活完短短一生,把成果留給下一代繼承;人類就是如此反復成長...真的很了不起!
⑥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是誰的名言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兩句詞出自 金、 元之際著名文學家元好問的《 摸魚兒·雁丘詞》一詞中。在金庸武俠名著《 神鵰俠侶》中,為情所困的李莫愁常常會 引用此句而被廣為流傳。
人生若只如初見
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
摸魚兒雁丘詞全詩
十年生死兩茫茫
作者介紹
元好問,字裕之,山西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韓岩村人。因曾在忻州境內的遺山讀書,故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生於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七月初八,卒於元憲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日。他是700多年前我國金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歷史學家,一代文宗,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後的橋梁。曾有人贊嘆說:唐有李杜,宋有三蘇,而金元,只有元好問一人,他是金末元初的文壇盟主。迄今流傳下來元好問的作品的有:詩1380餘首,詞380餘首,散曲6首,散文250餘篇,小說《續夷堅志》4卷202篇,《中州集》10 卷,《唐詩鼓吹》10卷。另有已經散佚的著作多種:《錦機》、《東坡詩雅》、《杜詩學》、《詩文自警》、《壬辰雜編》、《金朝君臣言行錄》、《南冠錄》、《集驗方》、《故物譜》等。元好問在野史亭最大的成果是,終於收集、整理、編輯成了《壬辰雜編》,共100多萬字。
⑦ 問世間情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許 誰寫的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兩句詞出自金、元之際著名文學家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一詞中的「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作者介紹
元好問,字裕之,山西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韓岩村人。因曾在忻州境內的遺山讀書,故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生於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七月初八,卒於元憲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日。他是700多年前我國金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歷史學家,一代文宗,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後的橋梁。曾有人贊嘆說:唐有李杜,宋有三蘇,而金元,只有元好問一人,他是金末元初的文壇盟主。迄今流傳下來元好問的作品的有:詩1380餘首,詞380餘首,散曲6首,散文250餘篇,小說《續夷堅志》4卷202篇,《中州集》10 卷,《唐詩鼓吹》10卷。另有已經散佚的著作多種:《錦機》、《東坡詩雅》、《杜詩學》、《詩文自警》、《壬辰雜編》、《金朝君臣言行錄》、《南冠錄》、《集驗方》、《故物譜》等。 元好問在野史亭最大的成果是,終於收集、整理、編輯成了《壬辰雜編》,共100多萬字。
⑧ 戰國時期一共進行了幾次合縱分別是誰主導取得了什麼成果
連橫合縱的實質就是戰國時期各大國為拉攏別的國家而進行的外交和軍事斗爭,其中合縱是聯合許多弱國來抵抗強國對弱國的兼並。
為了謀生存,五國盡最大努力拚錯了一隻五國聯軍,由趙將龐暖指揮攻秦,進攻開始比較順利,但是攻入函谷關後,又秦軍主力擊敗,聯軍敗退,第五次合縱失敗,也拉開了六國被依次滅亡的序幕。
⑨ 三年讀完小初高,進入中科大,21歲研究成果轟動國際學界,他是誰呢
我們心目中的科學家大概都是滿頭白發,或者專注的看著實驗室里的試管,又或者趴在辦公桌上忙於寫論文。可是,你有沒有想過,有一超級天才,他年少就成名,進入所謂的少年班,進入美國的麻省理工讀過書,21歲時發表的論文讓整個世界震驚!年少有為說的就是這個成年不久的男生——曹原。他用自己來向時間證明,人不少年枉英雄!
結語
天才,出生就有天賦一般的才能,可是如果後天不加以強化堅持,也會變成普通人。而曹原有良師益友,身邊有濃厚的學術氛圍,他對自己的要求也一刻不曾降低。曹原不把自己當成天才來看待。同樣在物理學界,曹原像牛頓一樣腳踏大地,仰望星空,他永遠記得浩瀚星空帶給他自由而冷靜的思考,永遠學習,永遠謙虛。
⑩ 卡文提許是什麼人物
卡文提許? 卡文迪許 亨利·卡文迪許 一、生平簡介 卡文迪許(Henry Cavendish,1731.10.10.~1810.3.10.)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公元1731年10月10日生於法國尼斯。1742—1748年他在倫敦附近的海克納學校讀書。1749—1753年期間在劍橋彼得豪斯學院求學。在倫敦定居後,卡文迪許在他父親的實驗室中當助手,做了大量的電學、化學研究工作。他的實驗研究持續達50年之久。1760年卡文迪許被選為倫敦皇家學會成員,1803年又被選為法國研究院的18名外籍會員之一。 公元1810年3月10日,卡文迪許在倫敦逝世,終身未婚。 二、科學貢獻 卡文迪許的才能是多方面的。1784年左右他研究了空氣的組成,發現普通空氣中氮佔五分之四,氧佔五分之一。他確定了水的成分,肯定了它不是元素而是化合物。他還發現了硝酸。 卡文迪許生前在物理學方面發表的論文為數極少,一直到麥克斯韋審閱整理並出版了他的手稿後,人們才知道他在電學方面作出了很多重要發現。他發現一對電荷間的作用力跟它們之間的距離平方成反比,這就是後來庫侖導出的庫侖定律內容的一部分;他提出每個帶電體的周圍有「電氣」,與電場理論很接近;卡文迪許演示了電容器的電容與插入平板中的物質有關;電勢的概念也是卡文迪許首先提出的,這對靜電理論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他還提出了導體上的電勢與通過電流成正比的關系。 卡文迪許在熱學理論、計溫學、氣象學、大地磁學等方面都有研究。1798年他完成最後的實驗時,已年近七十。在物理學上他最主要的成就是通過扭秤實驗驗證了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確定了引力常數和地球平均密度。 推算地球密度:卡文迪許測量地球的密度是從求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中的常數著手,再推算出地球密度。他的指導思想極其簡單,用兩個大鉛球使它們接近兩個小球。從懸掛小球的金屬絲的扭轉角度,測出這些球之間的相互引力。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可求出常數G。根據卡文迪許的多次實驗,測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是水密度的5.481倍(現在的數值為5.517,誤差為0.65253%左右),並確定了萬有引力常數(他測得的引力常數G是(6.754±0.041)×10-8達因·厘米2/克2,這個值同現代值(6.6732±0.0031)×10-8達因·厘米2/克2,相差無幾),計算出了地球的質量。被譽為第一個稱量地球的人。 卡文迪許驗證萬有引力定律的實驗採用自己設計的「扭秤」為工具,後人稱為著名的「卡文迪許實驗」。 三、趣聞軼事 1.最富有的學者,最博學的富豪 據說卡文迪許很有素養,但是沒有當時英國的那種紳士派頭。他不修邊幅,幾乎沒有一件衣服是不掉扣子的;他不好交際,不善言談,終生未婚,過著奇特的隱居生活。卡文迪許為了搞科學研究,把客廳改作實驗室,在卧室的床邊放著許多觀察儀器,以便隨時觀察天象。他從祖上接受了大筆遺產,成為百萬富翁。不過他一點也不吝嗇。有一次,他的一個僕人因病生活發生困難,向他借錢,他毫不猶豫地開了一張一萬英鎊的支票,還問夠不夠用。卡文迪許酷愛圖書,他把自己收藏的大量圖書,分門別類地編上號,管理得井井有序,無論是借閱,甚至是自己閱讀,也都毫無例外地履行登記手續。卡文迪許可算是一位活到老、干到老的學者,直到79歲高齡、逝世前夜還在做實驗。卡文迪許一生獲得過不少外號,有「科學怪人」,「科學巨擘」,「最富有的學者,最博學的富豪」等。 2.視名利如天上的浮雲 有一次卡文迪許出席宴會,一位奧地利來的科學家當面奉承卡文迪許幾句,他聽了起初大為忸怩,繼而手足無措,終於坐不住站了起來,沖出室外徑自坐上馬車回家了。卡文迪許沉默寡言,對慕名來訪的客人常常一言不發陪坐在旁,腦中想著科學問題,使一些幫閑文人尷尬掃興。他一生致力於科學研究,成果豐碩,但只發表過兩篇並不重要的論文。(其實是因為他這個人孤僻靦腆到「病態」的程度,連他和管家之間都需要以書信方式交流;連當時參加每周由班克斯舉辦的聚會時,都要求參與的人當他不存在,詢問他建議時需要當做周圍沒人那樣說話,這樣也許你才能得到一個含糊的回答或者是怒氣的尖叫。) 3.卡文迪許實驗室 人們為紀念這位大科學家,特意為他樹立了紀念碑。卡文迪許一生勤儉,逝世後留下了大筆遺產,其中一部分由它的家族在1871年捐贈給劍橋大學創辦卡文迪許實驗室,這個實驗室曾經對物理科學的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先後培養出26名諾貝爾獎獲得者。 4.沉睡了一百年的手稿 1810年卡文迪許逝世後,他的侄子齊治把卡文迪許遺留下的20捆實驗筆記完好地放進了書櫥里,誰也沒有去動它。誰知手稿在書櫥里一放竟是70年,一進到了1871年,另一位電學大師麥克斯韋應聘擔任劍橋大學教授並負責籌建卡文迪許實驗室時,這些充滿了智慧和心血的筆記獲得了重返人間的機會。麥克斯韋仔細閱讀了前輩在100年前的手搞,不由大驚失色,連聲嘆服說:「卡文迪許也許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他幾乎預料到電學上的所有偉大事實。這些事實後來通過庫侖和法國哲學家的著作聞名於世。」此後麥克韋決定擱下自己的一些研究課題,嘔心瀝血地整理這些手稿,使卡文迪許的光輝思想流傳了下來。真是一本名著,兩代風流。不啻是科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卡文迪許,1731年出生在英國。他一生都在實驗室和圖書館中度過,在化學、熱學、電學方面進行過許多實驗探索。但由於他對榮譽看得很輕,所以對於發表實驗結果以及得到發現優先權卻很少關心,致使其許多成果一直未被公開發表。直到19世紀中葉,人們才從他的手稿中發現了一些極其珍貴的資料,證實他對科學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卡文迪許最為人稱道的科學貢獻,首先是他最早研究了電荷在導體上的分布,並於1771年用類似的實驗對電力相互作用的規律進行了說明。他通過對靜電荷的測定研究,在1777年向皇家學會提出的報告中說:「電的吸引力和排斥力很可能反比於電荷間距離的平方。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物體中多餘的電幾乎全部堆積在緊靠物體表面的地方。而且這些電緊緊地壓在一起,物體的其餘部分處於中性狀態。」與此同時,他還研究了電容器的容量;製造了一整套已知容量的電容器,並以此測定了各種儀器樣品的電容量。而且預料到了不同物質的電容率,並測量了幾種物質的電容率,初步提出了「電勢」概念。 卡文迪許畢生致力於科學研究,從事實驗研究達50年之久,性格孤僻,很少與外界來往。卡文迪許的主要貢獻有:1781年首先製得氫氣,並研究了其性質,用實驗證明它燃燒後生成水。但他曾把發現的氫氣誤認為燃素,不能不說是一大憾事。1785年卡文迪許在空氣中引入電火花的實驗使他發現了一種不活潑的氣體的存在。他在化學、熱學、電學、萬有引力等方面進行地行多成功的實驗研究,但很少發表,過了一個世紀後,麥克斯韋整理了他的實驗論文,並於1879年出版了名為《尊敬的亨利·卡文迪許的電學研究》一書,此後人們才知道卡文迪許做了許多電學實驗。麥克斯韋說:「這些論文證明卡文迪許幾乎預料到電學上所有的偉大事實,這些偉大的事實後來通過庫侖和法國哲學家們的著作而聞名於科學界。」 早在庫侖之前,卡文迪許已經研究了電荷在導體上的分布問題。1777年,他向皇家學會提出報告說:「電的吸引力和排斥力很可能反比於電荷間距離的平方,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物體中多餘的電幾乎全部堆積在緊靠物體表面的地方,而且這些電緊緊地壓在一起,物體的其餘部分處於中性狀態。」他還通過實驗證明電荷之間的作用力。他還早於法拉第用實驗證明電容器的電容取決於兩極板之間的物質。他最早建立電勢概念,指出導體兩端的電勢與通過它的電流成正比(歐姆定律在1827年才確立)。當時還無法測量電流強度,據說他勇敢地用自己的身體當作測量儀器,以從手指到手臂何處感到電振動來估計電流的強弱。 卡文迪許的重大貢獻之一是1798年完成了測量萬有引力的扭秤實驗,後世稱為卡文迪許實驗。他改進了英國機械師米歇爾(John Michell,1724~1793)設計的扭秤,在其懸線系統上附加小平面鏡,利用望遠鏡在室外遠距離操縱和測量,防止了空氣的擾動(當時還沒有真空設備)。他 卡文迪許 用一根39英寸的鍍銀銅絲吊一6英尺木桿,桿的兩端各固定一個直徑2英寸的小鉛球,另用兩顆直徑12英寸的固定著的大鉛球吸引它們,測出鉛球間引力引起的擺動周期,由此計算出兩個鉛球的引力,由計算得到的引力再推算出地球的質量和密度。他算出的地球密度為水密度的5.481倍(地球密度的現代數值為5.517g/cm3),由此可推算出萬有引力常量G的數值為 6.754×10-11 Nm2/kg2(現代值前四位數為6.672)。這一實驗的構思、設計與操作十分精巧,英國物理學家J.H.坡印廷曾對這個實驗下過這樣的評語:「開創了弱力測量的新時代」。 卡文迪許在1766年發表了《論人工空氣》的論文並獲皇家學會科普利獎章。他制出純氧,並確定了空氣中氧、氮的含量,證明水不是元素而是化合物。他被稱為「化學中的牛頓」。 卡文迪許一生在自己的實驗室中工作,被稱為「最富有的學者,最有學問的富翁」。卡文迪許於公元1810年3月10日去世。 後來,他的後代親屬德文郡八世公爵S.C.卡文迪許將自己的一筆財產捐贈劍橋大學於1871年建成實驗室,它最初是以 H.卡文迪什命名的物理系教學實驗室,後來實驗室擴大為包括整個物理系在內的科研與教育中心,並以整個卡文迪許家族命名。該中心注重獨立的、系統的、集團性的開拓性實驗和理論探索,其中關鍵性設備都提倡自製。近百年來卡文迪許實驗室培養出的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已達26人。麥克斯韋、瑞利、J.J.湯姆遜、盧瑟福等先後主持過該實驗室。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