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拜占庭成果

拜占庭成果

發布時間:2021-07-31 20:40:48

㈠ 拜占庭帝國在建築藝術上取得過哪些成就

建築和藝術也在古希臘化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出現了新的風格和形式。如聖·索非亞大教堂就是拜占庭建築風格的典型代表(圓屋頂,廣泛採用壁畫等),繪畫藝術也在「拜占庭文藝復興」時期達到全盛。

㈡ 拜占庭帝國在文學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拜占庭文化在基督教神學上取得很大的成就,在文學上雖教會文學盛行,世俗文學卻也取得很大的成就。如敘事詩《邊防戰士迪吉尼斯》(康斯坦丁·塞勒斯著,詩中歌頌了一位邊防戰士反對阿拉伯人入侵和鎮壓邊境匪徒的英勇精神,在阿拉伯文學名著《一千零一夜》中也可看到這部敘事詩的痕跡。

㈢ 拜占庭文化在各個領域皆有怎樣的成就

拜占庭文化在基督教神學上取得很大的成就;在文學上雖教會文學盛行,世俗文學卻也取得很大的成就。如敘事詩《邊防戰士迪吉尼斯》(康斯坦丁·塞勒斯著,詩中歌頌了一位邊防戰士反對阿拉伯人入侵和鎮壓邊境匪徒的英勇精神,在阿拉伯文學名著《一千零一夜》中也可看到這部敘事詩的痕跡);其建築和藝術也在古希臘化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出現了新的風格和形式。如聖·索非亞大教堂就是拜占庭建築風格的典型代表(圓屋頂,廣泛採用壁畫等),繪畫藝術也在「拜占庭文藝復興」時期達到全盛。

㈣ 拜占庭文化取得哪些成就

歷經千年的拜占庭帝國的文化藝術獨具一格。拜占庭文化獨尊基督教,其土壤為希臘專羅馬的古典屬文化,卻又從西亞、北非等地的東方文化中汲取了充分的營養,在宗教、文史、建築藝術等領域中所取得的諸多成就,是人類中古文化長河中熠熠閃光的珠玉,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6世紀是它的第一個黃金時代,9- 11世紀是它的第二個黃金時代。14、15世紀出現了與義大利文藝復興遙相呼應的所謂「拜占庭文藝復興」。

㈤ 拜占庭帝國在文化藝術做出什麼貢獻

拜占庭帝國(395年—1453年)即東羅馬帝國,是一個信奉東正教的帝制國家。核心地區位於歐洲東南部的巴爾干半島,領土也曾包括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極盛時領土還包括義大利、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高加索、西班牙南部沿海和北非的地中海沿岸。是歐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國家。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其中的東羅馬帝國延續了近千年之久,在此期間它一般被人簡單地稱為「羅馬帝國」。到了17世紀,西歐的歷史學家為了區分古代羅馬帝國和中世紀的羅馬帝國,便引入了"拜占庭帝國"這一稱呼。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對於今日的東歐各國有很大的影響,其保存下來的古希臘和古羅馬史料、著作和理性的哲學思想也為中世紀歐洲突破天主教神權束縛提供了最直接的動力,引發了文藝復興運動,並深遠地影響了人類歷史。
拜占庭帝國共歷經12個朝代,93位皇帝。帝國的首都為新羅馬即君士坦丁堡。1204年,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陷,直到1261年收復。1453年5月29日,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率軍攻入君士坦丁堡(今為伊斯坦布爾),東羅馬帝國正式滅亡。

㈥ 羅馬帝國與拜占庭帝國對世界文化的主要貢獻

羅馬帝國以及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對世界文化最主要的貢獻就是創造了羅馬法,從共和國時期的十二銅表法到體系完備的查士丁尼法典,這部奴隸製法典對於後世歐洲國家乃至世界的法律修訂具有指導作用。
羅馬法對後世法律制度的發展、影響是很大的,羅馬法中所蘊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觀念,具有超越時間,地域與民族的永恆價值。尤其是對歐洲大陸的法律制度影響更為直接。正是在全面繼承羅馬法的基礎上,形成了當今世界兩大法系之一的大陸法系,亦稱為羅馬法系或者民法法系。
●1.羅馬私法體系。羅馬法的有關私法體系,被西歐大陸資產階級民事立法成功地借鑒與發展。《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就是對羅馬法的繼承和發展。如1804年制定的《法國民法典》,就繼承了《法學階梯》的人法、物法、訴訟法的體例;而1900年實施的《德國民法典》則是以《學說匯纂》為藍本的,形成了總則、債法、物法、親屬法、繼承法。法、德兩國的民法體系,又為瑞士、義大利、丹麥、日本等眾多國家直接或間接的加以仿效。
●2.羅馬法中許多原則和制度,也被近代以來的法制所採用,如公民在私法范圍內權利平等原則、契約自由原則、遺囑自由原則、「不告不理」、一審終審原則等,權利主體中的法人制度、物權制度、契約制度、陪審制度、律師制度等。
●3.羅馬法的立法技術已具有相當的水平。它所確定的概念、術語,措詞確切,結構嚴謹,立論清晰,言簡意賅,學理精深。

除此之外,基督教也是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扶植的,很多人提出過,即使沒有君士坦丁,基督教也能夠發展為世界性宗教,理由是在君士坦丁之前的許多羅馬皇帝都對基督教徒進行了殘酷壓迫,但並沒有能阻止基督教發展壯大的趨勢。這顯然是值得懷疑的。聯想到摩尼教,也曾經傳播到世界各地,擁有無數虔誠的信徒,也曾屢受壓迫而不改其發展壯大的趨勢,在羅馬帝國時代曾成為基督教的重要對手。但摩尼教始終未能在重要國家取得國教的地位,相反多次受到殘酷迫害,在千餘年的飄盪之後,終於消失在人類文明的歷史舞台上。聯想到尼西亞會議的作用,可以預見,假如沒有君士坦丁,基督教也可能在某個時代,被某個帝王扶植來,但此時的基督教也必然帶有這個時代留下的烙印,而與今天看到的基督教大為不同。,

㈦ 拜占庭美術的成就是什麼啊

拜占庭美術成就主要表現在建築、繪畫、雕刻上
(1)建築上:拜占庭的建築主要繼承羅馬風格,教堂建築風格綜合了磚石拱券技術和裝飾手法,希臘古典柱式和羅馬建築的宏大氣派。以內部裝飾得五彩繽紛與外形朴實渾厚的強烈對比為主要藝術特徵。
拜占庭藝術的第一個黃金時代查士丁尼時代,早期教堂建築主要沿用萬神廟式的圓穹頂,拜占庭教堂的典型代表1聖索菲亞教堂,綜合了兩種設計形制,即巴西利卡式和集中式,它有著東方教堂最顯著的特色穹頂,這是整座建築的主體。還藉助帆拱技術來建構大而高的穹頂,超越了羅馬萬神殿。
巴西利卡式是強調水平方向和縱向軸線的長方形教堂,其突出縱深感,而穹頂集中式則強調向心性,為了解決其組合在一起的矛盾,採用了希臘十字式,威尼斯的2聖馬可教堂就是這樣的十字形教堂。
(2)繪畫上:鑲嵌畫,聖像畫,壁畫
1. 鑲嵌畫在拜占庭藝術中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拜占庭教堂內大量的玻璃鑲嵌畫造成了金碧輝煌的視覺感受,如在拉文那聖維塔萊教堂的鑲嵌畫最為著名,使人領略到查士丁尼時代宮廷美術的新風格和珠光寶氣的效果。在查士丁尼和皇後西奧多拉各自的獻祭圖中,採取平面性繪畫,人物造型都和以往希臘羅馬造型藝術不同了,如:人物比例拉長了,皇帝偉岸挺拔,皇後修長纖美,頭小眼睛大,排除了細小的動作和表情,長袍又硬又板,人物重疊出了差錯,這對於希臘羅馬造型藝術是不可想像的,但是大眼睛目光讓人捉摸不透,彷彿來自一個時光停滯,空間凝固的永恆世界,將人們從不確定的、片刻的瞬間擺脫出來,獲得靈魂的安寧,平面性繪畫不需製造立體、空間等視覺假象,因而解放了色彩、構圖、點線的運用。
2. 在聖凱瑟琳修道院牆上有描繪基督生平的鑲嵌畫,《基督變容》充分顯示了拜占庭繪畫強調平面性,構圖靈活的特徵,盡管圖中人物動作狀態不符合自然常態,但整個構圖均衡穩定,人體結構也隱約可見。雖然描繪的是事件卻沒有敘述性情節。聖像是溝通天國與凡間的橋梁,這種思想導致了拜占庭繪畫嚴格程式化,連教堂不同位置的繪畫內容也有嚴格的標准,在達夫尼修道院可以看到。在達夫尼修道院教堂的鑲嵌畫,不再是用人物表情冷漠超然的畫法,而是追求情感的表達,穹頂的基督揚眉瞪眼。《上十字架》則流露著溫和悲傷的情愫,真切地表現了基督受難的痛苦,聖母、約翰的悲泣,風格:仍舊採用拜占庭慣用的純金色背景,講究畫面線條的優雅。
3. 最早的聖像畫是聖凱瑟琳修道院的聖母子像、基督像。這種聖像畫是宗教精神的顯現,賦予了神靈,威力無比。成為了教徒崇拜的對象。君士坦丁堡的《符拉基米爾聖母》體現了新的人文色彩,使人們體會到了聖母的溫情和最終將失去兒子的憂傷,這幅聖母子像傳到俄國,影響了東歐聖像畫的製作。
4. 由於君士坦丁堡被十字軍洗劫一空,拜占庭重建,帝國的衰敗無法支付造價昂貴的鑲嵌畫,壁畫重新受到青睞,特點:大型壁畫,有眾多人物並帶敘事性,畫中強調具體人物和整個構圖的動勢,如卡里·凱米修道院的《基督在地獄邊緣》。拜占庭繪畫缺乏平易近人感,基督教精神始終是拜占庭美術的主旨。
(3) 雕刻上:拜占庭的雕刻僅僅用作建築裝飾,最著名的是柱頭,在聖索菲亞教堂和聖維塔萊教堂的花籃似的斗形柱頭,從科林斯式發展而來,但立體葉簇已變成了花蔓連翩的鏤空透雕,雕刻由團塊式轉向平面化,更接近繪畫。

㈧ 拜占庭帝國文化藝術取得過哪些成就

歷經千年的拜占庭帝國的文化藝術獨具一格。拜占庭文化獨尊基督教,其土壤為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卻又從西亞、北非等地的東方文化中汲取了充分的營養,在宗教、文史、建築藝術等領域中所取得的諸多成就,是人類中古文化長河中熠熠閃光的珠玉,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

㈨ 拜占庭文化在各個時期的主要文化成就

拜占庭藝術特點表現為抽象性和扭曲性,這是基督教宗教觀念和東方神秘主義思想長期影響的結果。古代希臘羅馬藝術重視從自然中得到創作的靈感,把宇宙萬物的自然狀態視為美的源泉,真實、和諧、合乎自然的比例、人的天賦情感都作為美的標淮。但是,拜占庭藝術卻認為外在的形象是次要的,真實自然的形體是第二位的,藝術的核心在於表現某種抽象的精神和反映神聖的情感,藝術的目的是激發人的宗教靈感,因此,寫實藝術道到拜占庭藝術家的藏視,而質朴簡單的線條和色彩表現出來的抽象意義受到重視。比例可以失調,因為比例應該讓位於線條;色彩可以不豐富,因為單調的色彩能夠更明確地表現抽象的含義。藝術品不是用來進行直觀欣賞,而是用來啟發思想,通過「不重要的」藝術品進行思索,使人們尋找有形的藝術品深層隱藏的無形事物。基督教對拜占庭藝術的影響滲透到藝術構思中,使拜占庭藝術的價值取向發生扭曲,移上帝至高無上至善至美思想指導下,現實世界成為罪惡的場所,人類背負著原罪和本罪的十字架,應該受到苦難的懲罰,因此,自然美變成現世丑,藝術美不是光明而是灰暗,不是微笑而是哭泣,不是和諧而足扭曲,不是平衡而是失衡,不是生動而是呆板,痛苦才是幸福和歡樂。在這樣的藝術原則指導下,拜占庭藝術品都籠罩在陰郁的基督教氣氛和朦朧的神秘色彩中。拜占庭藝術的這些特點背離了古典藝術的原則,但是,由於它是在古典藝術的基礎土發展而來,因此,還繼承某些古典藝術的傳統,例如注意營造庄嚴神聖的氛圍、利用古代藝術的表現手法和技術等。
拜占庭文化具有鮮明的傳統特徵,它直接繼承了古典時代希臘羅馬文化遺產,在拜占庭帝國特殊的環境中,兼收並蓄早期基督教和古代東方諸文化,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體系
拜占庭早期的建築主要繼承羅馬風格,沿用羅馬陵墓圓形或多邊形的平面結構以及萬神廟的圓屋頂。到了中後期,四邊側翼相等的希臘十字式平面取代了圓形、多邊形形制,成為教堂主要的布局模式,但早期的圓頂結構被加以改變而沿用下來。
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教堂(圖50)是拜占庭美術里程碑式的建築,也是拜占庭建築藝術中最輝煌的成就之一。它是公元6世紀由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兩位以數學成就著稱於世的建築師修建的,其目的是在眾多的宗教建築中爭雄,它不僅是宗教建築物,同時也是查士丁尼大帝王權的象徵,體現了政教合一的思想。聖索菲亞教堂最初是一個巴西里卡式的教堂,後來因火災被毀。公元532年在教堂的廢墟上重新建造,於公元537年竣工。
這是座帶圓頂的高大建築物,呈集中式分布,東西長77米,南北長71.7米,規模宏大,結構緊湊,氣勢十分雄偉。教堂在構思與建築技術上受到羅馬萬神殿的影響很大,主要部分是一個巨大的穹頂,直徑33米,高達60米,四周排列40個採光的窗口,中央圓頂與東西兩頭半圓穹頂以及更小的穹頂聯為一體,南北兩側是拱形牆體,下面有列柱支撐,列柱後有過廊,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高大寬闊、氣勢磅礴、層次清晰的空間結構。建築師們巧妙地解決了教堂結構和承重力的分布之間的矛盾,體現出相當高的技術水平。
教堂內部的裝飾光彩奪目,十分華麗。墩子和牆上全用彩色大理石貼面,柱子為暗綠色或深紅色;柱頭一律為白色大理石,並鑲以金箔;在柱頭、柱礎和柱身的交接處都以包金的銅箍鑲飾;拱頂和地面均以馬賽克鑲嵌成圖案。當陽光透過頂上的天窗射進教堂時,整個大廳五彩斑斕、金碧輝煌,神秘、豪華的景象十分壯觀。置身其中,塵世的污濁盪滌一空,人們彷彿來到了基督教所宣揚的天堂。公元15世紀,土耳其人攻佔了君士坦丁堡,把聖索菲亞教堂改建成了大清真寺。他們將內部的基督教裝飾改成伊斯蘭教的圖案裝飾;在教堂的外面四個角上建起了四座高高的尖塔,給雄渾的教堂平添了幾分俊秀。
拜占庭建築的代表作品還有位於義大利拉文納的聖維塔爾教堂,它建於公元525~547年,查士丁尼大帝執政前就已開始修建,為紀念勝利,查士丁尼大帝命令繼續修造使其成為皇家教堂。聖維塔爾教堂外觀是八角形,外形簡朴,內部裝修精緻華美,中間的穹隆用了八個柱子支撐,八根柱子都鑲以華美的彩色大理石浮雕,柱頭為重疊的復斗式,復斗的四面及拱壁上裝飾著卷草與雙獸的浮雕圖案,加上精美的鑲嵌畫和其他裝飾,教堂內部顯得特別華貴。
拜占庭美術中鑲嵌畫和聖像畫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鑲嵌畫在拜占庭藝術中佔有特殊的地位,它是用小塊彩色玻璃和石子鑲嵌而成的建築裝飾畫,是教堂內部主要的裝飾形式。早在公元前3000年蘇美爾人的藝術中就出現了這種形式,它源於美索不達米亞,繁榮於羅馬時代。古希臘羅馬人用大理石做材料製作鑲嵌畫,而拜占庭鑲嵌畫是以彩色玻璃為主要材料,玻璃在陽光的照射下,產生一種眩目迷人、虛無縹渺的感覺,加強了宗教氛圍。這方面的傑出代表是聖維塔爾教堂里的鑲嵌畫《查士丁尼大帝及其隨從》以及《皇後提奧多納和女官》。它們裝飾在教堂的牆上,是為歌頌查士丁尼大帝而作的。《查士丁尼大帝及其隨從》(圖51)一畫,在一片玄妙的金色背景上,查士丁尼大帝身穿紫紅色長袍,長袍上飾物金光閃閃,手捧著向教堂獻禮的寶盒。在他左邊是兩個穿白衣的宮廷文官,再過去是幾個年輕的衛士,身穿各式服裝,手持矛和盾。查士丁尼的右邊是大主教,再右邊是兩個助祭者和三名隨從。人物前後相疊,共12人,中間的皇帝儼然成了耶穌的化身,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言人。畫面上人物呈正面橫排,人物被不成比例地拉長了,不僅高度相等,肩也一樣寬,表情肅穆、威嚴,充滿宗教氣息。畫面的色彩和明暗被提煉到最簡潔的程度,不強調立體感,甚至有抽象意味。人物表情被統一在一種體現神性超越的神態中。作品把皇帝、主教、文武官員並列一起,象徵中世紀的王權、教權、軍權的高度統一。畫面效果金碧輝煌,但形象十分呆板,這一點幾乎成為中世紀基督教美術中人物形象的共同特徵。
《皇後提奧多納和女官》描繪的是查士丁尼皇後引領一班女官參拜基督的情景。畫中人物寧靜端莊,身著錦綉綢緞,珠光寶氣,光彩照人,加之鑲嵌材料的閃光,整個畫面給人一種夢幻般的神秘感。這兩幅鑲嵌畫都是在金黃色的底子上用各種彩色玻璃並間以金塊製作而成的,工藝極其考究,呈現出金光閃閃、五彩斑斕、富麗堂皇的視覺效果,可以說是拜占庭藝術中鑲嵌畫的典範之作。
公元6世紀起,聖母、椅子常常一起被畫在高高的祭壇上方的屋頂上,給人一種基督從天國的邊緣俯瞰下界的感覺。聖索菲亞教堂內《上帝的母親》是以聖像畫的形式出現的鑲嵌畫。另外,在雅典附近的達芙尼小修道院的教堂穹頂上,有一幅《萬物之主的基督》鑲嵌畫,當教徒們站在教堂里時,有一種彷彿被基督俯視或擁抱的感覺,與上帝同在,這樣把聖像畫與建築巧妙結合是拜占庭藝術的一項傑出創造。
7世紀,拜占庭帝國國勢日衰。8~9世紀,由於教會與封建貴族的矛盾,也由於人民對教會專橫行為的不滿,從而激起了搗毀寺院,破壞聖像的運動,各種宗教美術活動在東正教都遭到了禁止。這場混亂直到867年以後才逐漸平息。9~11世紀,拜占庭藝術迎來了第二個繁榮期,繼續大肆興建教堂,這一時期,最重要的建築是威尼斯的聖馬可教堂(圖52)。聖馬可教堂是一座高大華麗的建築,平面呈四邊等長的希臘十字型,每一邊都覆蓋著一個圓穹頂,十字中心還有一個大圓穹頂。圓頂為木結構,外包銅皮,再加上一個燈塔,更增添了教堂的高度和宏偉感,同時,燈塔也是航海者辨認方向的指示標志。
教堂內部裝飾主要是鑲嵌畫,耶穌和聖母像總是畫在最明亮最顯著的地方,四周圍繞教徒的形象。這些畫已不再像早期作品那樣以歌頌基督救世主的智慧和神跡為主,而是以表現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悲慘為主題,將人的感情因素同宗教題材結合起來(圖53)。

破壞偶像運動以後,官方重申真正的崇拜僅屬上帝,可視的形象是為了喚起教徒對上帝的敬仰,聖像是溝通天國與人間的紐帶,是正教儀式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導致了拜占庭繪畫的嚴格固定、刻板的程式化。11~12世紀拜占庭的木版聖像畫也很著名,這些畫大都用雞蛋清調和顏料畫成,光潔、透明,畫法概括抽象,但保存下來的很少。

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的1000年裡,拜占庭成為歐洲古典文明的保護者和傳播者。拜占庭美術並沒有因國家的覆滅而消失,而是源遠流長,對歐洲美術的延續發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早期中世紀美術
公元5世紀,來自東方、北方的日爾曼人、汪達爾人、克爾特人等游牧民族部落大規模遷徙到西羅馬帝國境內,經過連年的戰亂,最終於公元476年滅亡了西羅馬帝國。因為這些游牧民族還處於氏族部落階段,經濟文化落後,而羅馬帝國強大富足,於是羅馬人輕蔑地稱這些民族為「蠻族」或「野蠻人」。從此,西歐陷入戰爭、遷徙、封建割據的動盪局面,古羅馬的文化藝術日漸衰敗至荒蕪狀態,所以有人稱這段時期為「黑暗時代」。

在動盪的年月里,教會倖存了下來,羅馬成為基督教的中心——「上帝之城」。蠻族部落紛紛皈依基督教,使古典文明在修道院、手抄經本以及手工藝品中得以殘存下來。同時各民族獨特的藝術風格,給衰敗的羅馬藝術注入了新的營養,使之有了一些新的特點。

北方的民族有自己古老的藝術傳統和本土傑出的手工藝匠,他們對鳥獸等動物形象特別感興趣,早在銅器時代他們就開始仿造鳥獸形態製作手工藝品,風格獨特,我們稱之為「動物風格藝術」。

在「蠻族藝術」的遺物中,主要是手工藝品,大多是以金屬模鑄、錯鍍金銀、鑲嵌寶石、髹繪彩畫等手法製成的日常用品。1939年在英格蘭東海岸薩胡頓發掘出土的錢包蓋是出自盎格魯—撒克森人之手的墓葬品。這個銅質的錢包蓋上嵌有寶石、琺琅,工藝精緻,色彩神秘,有較強的民族特色。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兩側伴有野獸與人、鷹鳥組合以及野獸相鬥的線形交織紋樣。這種圖案流傳了很久,其設計動機可以在古西亞和地中海區域找到根源。這件工藝品揭示出克爾特—日爾曼動物風格藝術的來源和遷移狀況,在美術史上有重要的地位。9世紀時,維金人把動物雕飾用在他們的海盜船上,如挪威奧斯伯格葬船上的獸頭雕刻(圖54)咧嘴瞪眼,寫實的頭形與鼻眼,面目猙獰,顯得十分恐怖。其他部位罩上一層鏤空的交織帶狀紋,像掙扎的蛇纏繞在一起,這似乎同英格蘭薩胡頓的錢包蓋表現手法相同。這件獸頭雕刻可能是鎮妖驅邪、保佑航海平安的保護神海龍的形象。
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後的幾個世紀里,日爾曼民族在西歐先後建立了幾個封建王國,其中最大的是法蘭克王國。公元8世紀,法蘭克國王查理曼歷經數十年戰爭,統一了西歐大部分地區,建立起加洛林王朝,成為繼西羅馬帝國覆滅後西歐第一個皇帝。查理曼在文化上竭力恢復羅馬的傳統,他召集了一批文人學者在首都亞琛收集整理古代書籍,讓藝術家仿照古典樣式進行創作,以宮廷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復興古代文化的熱潮,歷史上稱為「加洛林文藝復興」。這是日爾曼精神與地中海文明相結合的文化運動,是歐洲近代文明史的轉折點。

「加洛林文藝復興」的主要藝術成就體現在建築和書籍插圖方面。亞琛王宮(圖55)是查理曼帝國時代最重要的建築工程。王宮教堂的設計參照拉文納聖維塔爾教堂,平面布局和結構基本上保持了聖維塔爾教堂的特色,在內部的裝飾上不像聖維塔爾教堂那樣活潑、華麗,而是趨於整體統一和莊重嚴肅的風格。教堂運用了羅馬建築中的方形柱和拱門,在正西門的入口處有兩座高塔,這種形式反映出查理曼帝國對古羅馬的嚮往,後來成為羅馬式教堂的基本形式。
愛爾蘭僧侶的抄書熱在加洛林王朝得到了發揚光大,手抄本插圖是這時期的主要成就。《加冕福音書》(圖56)中的「聖馬太」插圖,在風格上追求古代寫實手法,人物形體結實,神情專注,在構圖及描繪人物的神態上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另一幅《艾伯總主教福音書》(彩圖四)中的「聖馬太」插圖是參照古羅馬繪畫,運用日爾曼民族的獨特語言描繪而成的。馬太穿著布滿衣紋的長袍,手拿聖書坐在椅子上,睜大眼睛側望著身後的宗教動物象徵——帶翼的獅子。人物的頭部有效地運用陰影與強光而塑造出立體感,人物的表情是出神的狂喜之狀。這說明中世紀的畫家已開始表現個人的情感,這在過去是不多見的。
查理曼去世以後,加洛林王朝也宣告結束,但加洛林文藝復興的影響還在繼續,德意志成為新的藝術中心。公元10世紀,德意志薩克森國王奧托一世當上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王朝繼承了加洛林王朝的傳統,發展了一種肅穆宏大的風格,自早期基督教以來受到禁止的紀念性雕刻開始恢復,出現了一些帶有表現性的作品。科隆大教堂中的《傑羅的十字架》(圖57)是這時期的代表作,雕像為木質,高2.3米,藝術家著重表現了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所蒙受的肉體痛苦,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

奧托時代的手抄本插圖不再是聖馬太之類的單個形象,而是通過許多人物和特定姿勢暗示《聖經》情節,具有戲劇效果,如《基督為使徒洗腳》(圖58)。這一點在雕刻方面亦有所體現。
1015年,本沃德大主教為希爾德斯海姆教堂鑄造了青銅門(圖59),每扇門各有八幅取材於《聖經》的小浮雕。其藝術構思可能來自古羅馬後期的木製門,另外吸收了奧托王朝的連環畫手法,畫面以垂直線安排,並用樹作框把各個畫面分隔開,這種模式說明它們屬於奧托時代。

㈩ 拜占庭的文化成就具體有哪些

拜占庭文化在基督教神學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文學上雖教會文學盛行,世俗文學卻也取得很大的成就。如敘事詩《邊防戰士迪吉尼斯》(康斯坦丁·塞勒斯著,詩中歌頌了一位邊防戰士反對阿拉伯人入侵和鎮壓邊境匪徒的英勇精神,在阿拉伯文學名著《一千零一夜》中也可看到這部敘事詩的痕跡);其建築和藝術也在古希臘化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出現了新的風格和形式。如聖·索非亞大教堂就是拜占庭建築風格的典型代表(圓屋頂,廣泛採用壁畫等),繪畫藝術也在「拜占庭文藝復興」時期達到全盛。

閱讀全文

與拜占庭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