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最新細胞研究成果

最新細胞研究成果

發布時間:2021-07-31 19:02:43

1. 細胞生物學在我國最近幾年的發展和 成果如何有什麼重大的研究方向與課題嗎

最難是是蛋白質工程

2. 收集五條關於生命科學領域的最新科學研究成果

1.蛋白質泛素化
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志上,來自華盛頓大學的華裔科研人員鄭寧(Ning Zheng)助理教授又發表了一篇有關泛素蛋白連接酶結構生物學的新文章。自2000年以來,鄭博士先後在Cell、Nature和Science等國際權威雜志上發表了多篇文章,並且有三篇文章成為雜志的封面故事進行推薦。
蛋白質泛素化作用是後翻譯修飾的一種常見形式,該過程能夠調節不同細胞途徑中各式各樣的蛋白質底物。通過一個三酶級聯(E1-E2-E3),蛋白質的泛酸連接又E3泛素連接酶催化,這種酶是cullin-RING復合體超級家族的最佳代表。
在從酵母到人類的各級生物中都保守的DDB1-CUL4-ROC1復合體是最近確定出的cullin-RING泛素連接酶,這種酶調節DNA的修復、DNA復制和轉錄,它能被病毒所破壞。

由於缺少一個規則的SKP1類cullin連接器和一種確定的底物召集結構域,目前人們還不清楚DDB1-CUL4-ROC1 E3復合體如何被裝配起來以對各種蛋白質底物進行泛素化。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鄭博士等人對人類DDB1-CUL4A-ROC1復合體被病毒劫持的形式進行了晶體結構分析。分析結果表明DDB1利用一個β-propeller結構域作為cullin骨架結合物,利用一種多變的、附著的獨立雙β-propeller折疊來進行底物的呈遞。
通過對人類的DDB1和CUL4A復合體進行聯系提純,然後進行質譜分析,研究人員確定出了一種新穎的WD40-repeat蛋白家族,這類蛋白直接與DDB1的雙propeller折疊結合並充當E3酶的底物募集模塊。這些結構和蛋白質組學研究結果揭示出了cullin-RING E3復合體的一個新家族的裝配和多功能型背後的結構機制和分子邏輯關系。

2.RNAi(RNA干擾)
過去在對生物體基因功能研究時,通常利用反義寡核苷酸、核酶[1]等抑制目的基因表達,而近年來發現了一種新的誘導基因沉默的技術,即RNA干擾(RNA interference,RNAi).與其它關閉基因工具不同,RNAi是一種由雙鏈RNA介導的特異性抑制同源基因表達的技術.由於它具有高特異性和高效性,已經廣泛應用於植物、真菌、蠕蟲和低等脊椎動物以及哺乳動物的基因功能研究,並且在人類基因組功能研究和基因葯物研製及基因治療等方面,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3.生物晶元-下個世紀的革命性技術
通過對微加工獲得的微米結構作生物化學處理能使成千上萬個與生命相關的信息集成在一塊厘米見方的晶元上。採用生物晶元可進行生命科學和醫學中所涉及的各種生物化學反應,從而達到對基因、抗原和活體細胞等進行測試分析的目的。生物晶元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將從樣品制備、化學反應到檢測的整個生化分析過程集成化以獲得所謂的微型全分析系統(micro total analytical system)或稱縮微晶元實驗室(laboratory on a chip)。生物晶元技術的出現將會給生命科學、醫學、化學、新葯開發、生物武器戰爭、司法鑒定、食品和環境衛生監督等領域帶來一場革命。

4.讓腫瘤細胞自行凋亡
美國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的科學家成功合成出一種可以讓腫瘤細胞自行凋亡的分子。
在罹患腫瘤疾病期間,有缺陷細胞按程序凋亡的過程被破壞,癌變細胞能夠對抗機體發出的凋亡信號,這樣癌變細胞就可以毫無監控地分裂,並形成腫瘤。
根據科學家們掌握的證據,癌變細胞的這種能力與半胱天冬酶-3(caspase-3)的缺失有關,這種蛋白酶參與到細胞凋亡過程中。由於癌變細胞中半胱天冬酶-3酶原蛋白(procaspase-3)形成caspase-3的過程被破壞,所以這種蛋白酶的數量不足。
保羅·赫根羅德(Paul Hergenrother)領導的科學家團隊研究了超過兩萬種化合物以尋找到能夠促進半胱天冬酶-3酶原蛋白合成半胱天冬酶-3的物質。終於科學家們找到了這種化合物。合成分子PAC-1能夠促進半胱天冬酶-3的形成。同時,它還激活了從小鼠和人類腫瘤中分離出來的癌變細胞的自然死亡的過程。
PAC-1主要是針對那些procaspase-3含量較高的細胞發揮作用。在腸、皮膚、肝臟等部位的腫瘤細胞及白血病細胞中這種蛋白的含量較高。同時,健康細胞對於PAC-1的作用並不敏感,因為健康細胞中procaspase-3的含量並不高。研究人員指出,通過對同一個腫瘤患者的正常細胞與腫瘤細胞進行化驗表明,癌變細胞對PAC-1的敏感程度要高2000倍。
保羅·赫根羅德指出,「我們可以預測出像PAC-1這樣的化合物的潛在能力。」他還補充說,他們將選擇一些腫瘤細胞中procaspase-3的含量水平較高的患者進行治療。
科學家計劃在以後將要進行臨床研究以評估PAC-1的安全性。科學家指出,在沒有發現嚴重的副作用的情況下,原則上醫生們將獲得一種治療腫瘤的新方法。

5.研究者首次繪制調節成人幹細胞生長基因圖譜
最近,美國肯塔基州大學(UK)的Gary Van Zant博士及其研究小組在國際權威科學雜志《自然遺傳學》上發表了他們的一項重大成果。他們繪制了一個幹細胞基因和它的蛋白產品Laxetin,並且在此工作基礎上,進行了鑒定基因自身的調查研究。這是至今為止首次對幹細胞基因進行的完全研究。
這一特殊基因由於能調節體內特別是骨髓內成人幹細胞的數目而顯得尤為重要。現在它已被鑒定,研究者希望該基因與它的蛋白產品Latexin能夠應用於臨床。比如,增加進行化療或者骨髓移植病人的幹細胞數量。化療病人一個大難關是面臨治療後幹細胞喪失。這就限制了化療所能進行的劑量與類型。但是如果Latexin能夠用於增加幹細胞數量,病人就能夠接受更大劑量化療,並能更快速恢復。在骨髓移植中幹細胞數量增加同樣有用,在這里需要大量的幹細胞來幫助病人從癌症恢復。另外一個Latexin可能的應用是幫助臍帶血中幹細胞數目,這同樣用於血髓移植中移植健康幹細胞。目前,臍帶血中幹細胞移植僅能用於兒童因為臍帶血不含有移植給成人所需的足夠幹細胞數量。
目前僅在骨髓的幹細胞群中檢測了Latexin效果。Van Zant說,可能或者很可能在如肝,皮膚,胰腺或大腦組織中的幹細胞群能受Latexin的類似影響。這為使用幹細胞治療如由肝病,糖尿病損傷或者中風造成的中樞神經損傷等其他疾病和狀況開辟了新的治療策略。
研究者同樣看到了基因在如白血病和淋巴瘤中正常幹細胞轉化為癌變幹細胞的可能作用。如果基因確實起作用,那麼同樣可能是新治療方法的關鍵。這些發現對於幹細胞調節分子機制的深入了解具有作用,這包括一些幹細胞如何癌變。這些發現同樣有助於科學家發展控制用於治療的幹細胞數目與功能的有效方法,同樣為發生在幹細胞中年齡相關變化提供了一個較好的解釋。

3. 微生物細胞的研究成果,增加了什麼發展什麼進步什麼改善

1897年,德國人E.B u c h n e r用無細胞酵母菌壓榨汁中的"酒化酶"對葡聚糖進行酒精發酵成功,標志著微生物進入了生化研究的時代。此片,微生物生理、代謝研究就蓬勃開展起來了。
2.2.5成熟期
1953年,J.D.W a s t o n和H.F.C.C r i c K發現並建立了D NA結構的雙螺旋模型,開創了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新階段。
近年來,隨著各種資料庫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各種計算機輔助分析軟體的幫助下,基因組學、蛋白組學、生物信息學以及合成生物學、系統生物學逐漸成為生命科學的熱點。
微生物學發展進人類的進步
促進人類醫療事業進步
根據巴斯德胚種學說,19世紀60年代應用石炭酸建立的外科消毒術有效的降低了外科手術死亡率。各種病原微生物的發展、分類和建庫。各種葯物的研製和使用,包括免疫防治的疫苗,化葯;應用基因工程和生物工程技術開發的抗生素、生物製品。通過這些人類在與病原微生物的斗爭中己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工業應用
主要是利用有益微生物發酵、釀造,改善食物風味;抑制有害微生物,延長食物保存時間。通過各種發酵技術和代謝控制技術,大規模、高效的生產各種有機產品、生物產品、工業原料。生物工程的興起,即遺傳工程、細胞工程、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和生物反應器工程,結合化工、機械和計算機科學為人們提供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促進農業的進步
微生物在農業口有很多方面的應用,從而促進了農、林、牧、漁的發展,例如以菌治蟲、病、草、以菌當飼料、葯物食物等等。
對生物學基礎理論研究的貢獻
微生物學是整個生物學中具有一套自己獨特操作技術的學科,因而需要特殊的實驗裝備和獨立訓練。例如顯微鏡技術和製片染色技術,無菌操作技術,消毒滅菌技術,純種分離和克隆技術,選擇性和鑒別培養技術,突變型標記和篩選技術,菌種保藏技術,原生質體制備和融合技術,以及各種D N A重組技術等。這些技術已迅速擴散到生命科學台領域的研究中,成為生命科學研究的必要手段,從而整個生命科學作出了方法的貢獻

4. 搜尋「生物學最新進展」有關科研方向、課題及成果內容

《自然》雜志公布全球首個個人基因組圖譜

2008年世界進入個人基因組時代,從4月開始,相繼有DNA之父詹姆斯·沃森基因組圖譜、首個女性基因組圖譜、首個癌症基因組圖譜、首個漢人基因組圖譜出爐。這些成果為疾病的研究帶來新的視野。

2008年度諾貝爾獎

2008年,病毒學家和GFP專家是諾貝爾獎的最大贏家,生理或醫學獎授予了發現艾滋病病毒和人類乳突淋瘤病毒的三位科學家,而化學獎授予了GFP領域的三個關鍵人物,下村修、馬丁查爾菲和錢永健。

中國科學家《Nature》改寫進化史

恐龍-鳥類進化過程中缺失的拼圖被中國科學家補上,張福成等研究人員的新發現,改寫了恐龍-鳥類演化的歷史,他們還原了歷史的真相。

《Science》改寫癌症研究:腫瘤轉移並不是晚期事件

新的研究成果顛覆了經典的癌症理論,腫瘤細胞轉移並不是癌症晚期事件,其實癌症轉移從癌症發生的早期就已經悄悄開始了。這一新的發現,將改變癌症的治療策略。

08《科學》十大突破最高獎:細胞程序重排技術

iPS技術2008年取得了飛躍性的進步,12月入選Science十大科學突破,它的研究意義在於開啟了再生醫學領域的新篇章,人類疾病治療手段也因它而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英國放行"人獸胚胎":不會出現"人猿戰士"

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受到倫理道德的限制,科學家們轉而把希望寄託在克隆技術上,希望通過動物的卵細胞構建人獸混合胚胎以走出困境,英國成為首個吃螃蟹者,國家立法批准人獸胚胎的研究。

克隆研究重大突破:冷凍小鼠的健康克隆體

從一個在零下-20℃保存了16年的小鼠腦組織死亡細胞中提取細胞核,通過克隆技術產生了12個健康的克隆胚胎,這不是夢想,是現實,科學家新開發的克隆技術取得了新的突破。這意味著,將來人類可以克隆恐龍、埃及法老,只要能獲得死細胞,科學家就能把它/他復活。

《柳葉刀》發布幹細胞治療大突破

幹細胞一直是再生醫學研究的熱門領域,2008年,幹細胞理論研究取得了諸多成績,可是幹細胞治療技術一直沒有突破,《柳葉刀》這項成果在幹細胞治療領域取得了質的飛躍,研究者用患者的幹細胞在體外培養出器官,再移植到患者體內,成功治癒患者。這項里程碑式成果加速的幹細胞治療的步伐。

世界首例人造無核紅細胞誕生獻血或成歷史

血液,生命的液體。2008年科學家首次培育出人體無核紅細胞,這意味著人類在人造血液的進程上又邁出非常重要的一步,以後人們就不用擔心血液短缺的問題了。一旦這項技術成功的應用於實際生產,你想要多少血液就有多少。 在未來,獻血因此而將成為歷史。

2007
7月

2007年7月18日,克萊格•凡特領導的研究團隊將絲狀霉漿菌(Mycoplasma mycoides)的基因組克隆到山羊霉漿菌(Mycoplasma capricolum)體內,這是人類首次將整個基因組在不同物種之間克隆。
6月
2007年6月29日,國際合作團隊完成了埃及斑紋(Aedes aegypti)的基因組定序,發現約含有13億7600萬個鹼基對,組成約15000個基因。這項研究有助於一些傳染病,如登革熱或黃熱病的防治。
5月
2007年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是「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
2007年5月2日,哈薩克裏海地區從4月以來,已發現超過800隻大小海豹死亡,原因可能是暖冬與冰層提早溶化。
2007年5月1日,美國埃默里大學與亞特蘭大耶基斯國家靈長類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從黑猩猩肢體語言研究中,推測人類語言的起源可能來自肢體動作。
3月
2007年3月27日,美國內華達大學的科學家,經過7年的研究,培育出一頭帶有15%人類細胞的綿羊,他們的最終目標是要培育出帶有人類器官的綿羊。
2007年3月13日,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認為,全球變暖會導致細菌大量繁殖,並且釋放毒氣。這種現象可能是過去幾次生物滅絕事件的原因之一。並且可能正在當前的世界上重演歷史。
2007年3月12日,韓國首爾大學的科學家宣布,他們確定了水稻稻瘟病之病原細菌的數百種致病基因。
2007年3月11日,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協會神經生物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利用特殊分析方法,解開了神經細胞突觸的控制機制。
2007年3月2日,日本理化研究所的科學家在最新的期刊上發表,他們成功的以體外受精失敗的實驗鼠卵子培育出胚胎幹細胞。

2月
2007年2月24日,美國艾奧瓦州立大學的科學家研究發現,塞內加爾的黑猩猩族群中,具有使用樹枝製作矛,並捕獵叢猴的行為。且只有雌性才有這種技能。

2008
3月12日,卡內基研究院的科學家發現,某些微生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並沒有二氧化碳與氧氣的凈出入。他們的研究對象是一類稱為Synechococcus的藍細菌。(ScienceDaily)
1月15日,利用細弱螺旋體(Treponema pertenue)所進行的遺傳學研究,發現了支持梅毒是由哥倫布及其船員由美洲帶往歐洲之理論的新證據。(NewScientist)
1月15日,古生物學家在烏拉圭海岸發現新嚙齒類物種Josephoartigasia monesi長約53厘米的頭顱化石,此種動物估計重量超過1000公斤,是已知曾存在過最大型的嚙齒動物。(Naturenews)
1月11日,美國科學家利用RNAi技術檢測數千個基因,進而辨識出273個與HIV病毒增殖有關的人類蛋白質,使愛滋病治療除了傳統針對病毒本身的葯物以外,也可能以人類蛋白質為目標的療法。
10月26日,DNA雙螺旋結構的主要發現者之一詹姆斯•沃森,從工作了43年的冷泉港實驗室退休辭職,原因是由於先前所發表的爭議性種族言論。
10月8日,200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兩名美國科學家馬里奧•R•卡佩奇、奧利弗•史密斯和英國科學家馬丁•J•伊文思獲得此獎項。

9月20日,美國自然史博物館與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在一具1998年出土於蒙古的迅猛龍化石標本上,發現了羽莖瘤(quill knobs)的存在,顯示這類生物身披羽毛。

5. 近年來細胞生物學學科出現的新成果急!謝謝

很多哦。比如,最新研究成果(09年SCIENCE)表示線粒體和內質網有某種連接,但是線粒體回的蛋白並答不由內質網合成,而是由游離核糖體合成;線粒體兩層膜中間的空間是儲存細胞色素C的,細胞色素C釋放到細胞質可以導致細胞程序性死亡,但是外援細胞色素C從細胞膜外進入細胞質的時候,就不會引導細胞程序性死亡。
總之還有很多,可以去PUB MED看最近的文獻。

6. 最新的生物研究成果

生物通綜合:近期,我國生物領域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中科院重離子束治癌技術即將進入臨床治療、雲南大學人類遺傳學研究中心發現三個疾病相關基因、華中農大轉基因棉通過鑒定。此外,青島大學中美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揭牌,河北省也有了首家植物分子育種中心。

雲大發現高血壓等三個疾病相關基因

中國少數民族DNA庫項目負責人、雲南大學人類遺傳學研究中心主任肖春傑今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他們最新從中國首個少數民族DNA庫中研究發現神經纖維瘤 、高血壓、多指(趾)等三個疾病相關基因。此發現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罹患這三種疾病者可以根據其基因而「對症下葯」。

據了解,不久前在此間的雲南大學建成的中國首個少數民族DNA庫擁有除高山族外的中國五十四個少數民族的DNA樣品,覆蓋了全中國十六個省和雲南十四個地州的八千多份DNA樣品,是目前國內外樣品量最大、收集民族最齊全的基因庫。

肖春傑教授稱,其在研究中就揭示了雲南二十五個少數民族Y-DNA(父系遺傳)、mtDNA(母系遺傳)和常染色體上共四十七個已知位點的基因頻率或單倍群頻率。此外還發現七種新單倍群;發現摩梭人的父系遺傳結構與雲南藏族最接近,而母系遺傳結構最接近麗江納西族,提出其形成原因可能是摩梭人母系社會中的走婚制度,並確定了高血壓、多指等疾病相關基因。
他說,雲南為人類遺傳學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研究材料,基因庫建成後,國內外知名學者紛紛而至,力圖在少數民族基因中尋找不同的遺傳結構特點和多態性,且希望在雲南少數民族基因庫基礎上,擴建一個包括疑難病症家系在內的隔離人群基因庫。
目前,人類已肯定的單基因遺傳疾病和性狀已達六千六百多種,另外還有眾多的多基因遺傳病如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以及至少三千多種不同方式的染色體異常引起的染色體病尚待研究。

肖春傑表示,今後還要加大收集量,要建成全中國資源共享的資料庫,把全國所有的疾病基因家系全部集中起來,對患者做到真正的「對症下葯」。

我國重離子束治癌技術即將進入臨床治療

我國重離子束治癌技術即將進入臨床治療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基於蘭州重離子加速器的淺層腫瘤治療裝置最近建成,已進行了動物試驗、技術鑒定並制定了治療計劃,目前正在辦理進入臨床治療的報批手續。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負責人詹文龍透露,這套裝置投入使用後,我國將成為世界上第4個具備重離子治癌能力的國家。

重離子就是比元素周期表上2號元素重並被電離的粒子。詹文龍說,利用重離子束治療腫瘤,對健康組織損傷最小,對腫瘤療效最佳,可以准確進行適形照射,精確控制和嚴格監測照射劑量,是迄今最理想的放射療法。「重離子束在物質中的劑量損失集中於射程末端,這種物理學特性使之成為治療腫瘤的理想方法。」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醫學物理課題組負責人、研究員張紅透露,世界上許多有重離子加速器的國家都傾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進行重離子束治癌裝置的建造和治癌基礎及臨床應用研究,使得重離子束治癌成為放射治療領域的前沿性研究熱點。

詹文龍表示,重離子治癌仍屬研發階段,還有一些基礎問題、技術與方法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華中農業大學新型轉基因強生根棉項目通過鑒定

華中農業大學新型轉基因強生根棉項目通過鑒定

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技學院教授楊業華等主持的"Rol轉基因強生根棉的培育及棉花轉基因技術創新"項目,2004年12月通過湖北省武漢市科技局主持的專家鑒定。鑒定專家認為,該研究所創建的技術平台具有較強操作性,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成果總體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其中直接轉化幼芽成苗的方法為國際先進。

為改善棉種性狀、降低栽種"門檻",專家設想將源於發根農桿菌的"人工重組生根基因"(rol基因)轉移到栽培的陸地棉品種中,以增強棉花的生根能力和改善其根系發育狀況,解決棉花移栽難以成活、緩苗期長、後期易早衰的問題。對南方棉區而言,甚至能直接省去營養缽育苗的移栽工序,從而大幅度提高棉花產量,大量節約勞力和生產成本。

"Rol轉基因強生根棉的培育及棉花轉基因技術創新"被列為武漢市科技攻關項目"植物轉基因技術研究與利用"下屬子課題立項後,楊業華教授等通過研究攻關,創建了以根癌農桿菌介導的棉花轉基因技術平台,通過直接轉化幼芽成苗的方法,繞過了傳統方法的技術難點,縮短了獲得轉基因棉花植株的時間。

基於這一方法,研究者將rol生根基因轉化陸地棉品種,獲得了生根抗病豐產品系、生根抗蟲豐產品系、優質纖維品系和rolB轉基因雄性不育系等一系列具有重要應用價值潛力的棉花轉基因材料。培養出三個高產優質、纖維品質好、皮棉產量高、具有應用價值的轉基因棉花新品系。同時還獲得了rolB轉基因雄性不育性新材料。

青島大學中美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揭牌

青島大學中美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揭牌

一些常見病、疑難病的治療又有了新途徑。今天上午,由青醫附院和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聯合出資建立的青島大學中美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在青醫附院正式揭牌,重點研究心腦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幹細胞治療技術。

據了解,該中心內設立了分子生物學研究室、生化研究室、幹細胞研究室、幹細胞低溫保存庫、導管室等機構,重點研究幹細胞體外建系和定向誘導技術,及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幹細胞治療技術。

河北省建首家植物分子育種中心

河北省建首家植物分子育種中心

昨天上午,由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石家莊市農科院、省農林科學院共建的「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石家莊植物分子育種中心」(以下簡稱石家莊育種中心)在石家莊市農科院揭牌。中科院院士李振聲出席揭牌儀式。

這是我省首家植物分子育種中心,它的成立對我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據了解,石家莊育種中心成立後,將以小麥、棉花、大豆等為研發的主要目標作物開展研究:圍繞生態農業和優質高效農業對作物品種的要求和作物育種的實際情況,由單方或雙方合作克隆相關目標基因或建立重要性狀的分子標記;利用克隆的功能基因和重要性狀的分子標記,以及優良的種質材料,通過轉基因或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等途徑,有針對性地、高效地應用於育種研究,選育符合生產要求的高水平的小麥(或其它作物)新品種。成果選育出來後,石家莊市農科院、省農林科學院將利用現有的農作物新品種推廣和種子產業體系,對其進行推廣和產業化開發,使其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並產生經濟社會效益。

7. 幹細胞研究有哪些成就

幹細胞的用途非常廣泛,涉及到醫學的多個領域。目前,科學家已經能夠在體外鑒別、分離、純化、擴增和培養人體胚胎幹細胞,並以這樣的幹細胞為「種子」,培育出一些人的組織器官。幹細胞及其衍生組織器官的廣泛臨床應用,將產生一種全新的醫療技術,也就是再造人體正常的甚至年輕的組織器官,從而使人能夠用上自己的或他人的幹細胞或由幹細胞所衍生出的新的組織器官,來替換自身病變的或衰老的組織器官。假如某位老年人能夠使用上自己或他人嬰幼兒時期或者青年時期保存起來的幹細胞及其衍生組織器官,那麼,這位老年人的壽命就可以得到明顯的延長。美國《科學》雜志於1999年將幹細胞研究列為世界十大科學成就的第一,排在人類基因組測序和克隆技術之前。

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和中央醫院通過臍帶血幹細胞移植手術,根治了一名因家族遺傳而患上嚴重的地中海貧血症的男童,這是世界上第一例移植非親屬的臍帶血幹細胞而使患者痊癒的手術。醫生們認為,臍帶血幹細胞移植手術並不復雜,就像給患者輸血一樣。由於臍帶血自身固有的特性,使得用臍帶血幹細胞進行移植比用骨髓進行移植更加有效。現在,利用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已經逐漸成為治療白血病、各種惡性腫瘤放化療後引起的造血系統和免疫系統功能障礙等疾病的一種重要手段。科學家預言,用神經幹細胞替代已被破壞的神經細胞,有望使因脊髓損傷而癱瘓的病人重新站立起來;不久的將來,失明、帕金森氏綜合症、艾滋病、老年性痴呆、心肌梗塞和糖尿病等絕大多數疾病的患者,都可望藉助幹細胞移植手術獲得康復。

同胚胎幹細胞相比,成人身體上的幹細胞只能發育成20多種組織器官,而胚胎幹細胞則能發育成幾乎所有的組織器官。但是,如果從胚胎中提取幹細胞,胚胎就會死亡。因此,倫理道理問題就成為當前胚胎幹細胞研究的最大問題之一。美國政府明確反對破壞新的胚胎以獲取胚胎幹細胞,美國眾議院甚至提出全面禁止胚胎幹細胞克隆研究的法案。美國的一些科學家則對此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他們認為,將幹細胞用於醫學研究,在減輕患者痛苦方面很有潛力。如果浪費這樣一個絕好的機會,結果將是悲劇性的。

8. 幹細胞研究有哪些成就及應用幹細胞企業全國十大排名都有哪些

華夏源排名前十哦,致力於幹細胞的研發應用和幹細胞存儲!

9. 杜克大學關於消滅癌症細胞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否靠譜

在我的印象里,杜克大學是一所培養了著名NBA教練跟球員的大學(原諒我)。作為常春藤學校,杜克大學的實力是很強的,研究癌症細胞是個好主意。掩蔽病毒可以直接殺滅腫瘤細胞,一般在腫瘤注射中,注射病毒應復制能力較弱,只感染腫瘤細胞(在腫瘤注射中,可通過控制劑量對正常細胞的侵犯而受到限制)。它在兩個方向殺死癌細胞:直接殺死並激發免疫系統的免疫反應,這依賴於免疫系統殺死癌細胞(類似於疫苗)。所有這些都應該是最佳的治療方案。Sh。




希望以後國家重視,早日抗癌成功。這關繫到的不只是國家醫學實力,也關系著全人類的健康。

閱讀全文

與最新細胞研究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