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醫改主要內容
新醫改將從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入手,在2009-2011年要重點解決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是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合)率均達到90%以上,健全城鄉醫療救助制度,明顯減輕城鄉居民個人醫葯費用負擔。
2010年各級財政對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補助標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2010年我區參合農民146812人,參合率達95.18%,統籌區域內新農合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63.05%,新農合統籌基金最高支付額達2萬元。
第二是初步建立國家基本葯物制度.建立比較完整的基本葯物遴選、生產供應、使用和醫療保險報銷的體系。2009年,國家公布基本葯物目錄307種;我區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配備和使用基本葯物,並實行零差價銷售。
第三是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發揮縣級醫院的龍頭作用,用3年時間建成比較完善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第四是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從2009年起,逐步向城鄉居民統一提供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健全城鄉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完善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保障機制,至2010年,我區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准達21.5元。
第五是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推進公立醫院補償機制改革,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立醫院經濟補償政策,逐步解決「以葯補醫」問題。
(1)新醫改成果與我擴展閱讀:
我國在2009年公布國家基本葯物目錄,並建立國家基本葯物目錄遴選調整管理機制,對目錄進行定期調整和更新。
根據這一《實施方案》,我國將建立基本葯物優先選擇和合理使用制度,所有零售葯店和醫療機構均應配備和銷售國家基本葯物,滿足患者需要。從2009年起,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配備和使用基本葯物,其他各類醫療機構也都必須按規定使用基本葯物。
《實施方案》指出,允許患者憑處方到零售葯店購買葯物。基本葯物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障葯品報銷目錄,報銷比例明顯高於非基本葯物。
建立國家基本葯物制度,對於保障人民群眾用葯的公平可及和安全有效,降低群眾用葯負擔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基本葯物是指滿足大部分群眾的衛生保健需要,在任何時候均有足夠的數量和適宜的劑型,其價格是個人和社區能夠承受得起的葯物。
為此,新公布的《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國家制定基本葯物零售指導價格。省級人民政府根據招標情況在國家指導價格規定的幅度內確定本地區基本葯物統一采購價格,其中包含配送費用。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按購進價格實行零差率銷售。
同時,要初步建立基本葯物供應保障體系。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推動葯品生產流通企業兼並重組,發展統一配送,實現規模經營;鼓勵零售葯店發展連鎖經營。政府舉辦的醫療衛生機構使用的基本葯物,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機構公開招標采購,並由招標選擇的配送企業統一配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新醫改方案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人民政府網站-新醫改方案解讀:我國將公布國家基本葯物目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新醫改
Ⅱ 新醫改的看法
新醫改方案公布了,不同的人從中可以讀出不同的東西。但是,老百姓關心的,無非就是「看病貴」的問題如何解決。看病難、看病貴,這個困擾了國人幾十年的老話題,在新醫改出台時,再次成為焦點中的焦點。人們期盼著不用搬著馬扎排隊掛號,期盼著住院就有病房,期盼著不用再給醫生送紅包就可以享受優質醫療服務;
1、8500億是全國來用還是僅為試點省份提供?
如果全國三年總投入8500億那將是不夠的,但如果僅是試點地區投入8500億,那無疑將大大提高改革力度和保障水平.......
另外,關於8500億的投向也是關鍵。要想解決看病貴問題,8500億醫改資金應主要投向公眾等醫療消費的購買者。對收入低於一定水平的人,保金完全由政府來支付,而且醫保模式要一視同仁;對高於一定水平的富人,政府不負擔;對中等收入者,政府按比例投入。還有,醫療保險的個人負擔比例在現有基礎上還要降低。同時,國家應該負擔社區醫療中心、鄉鎮衛生院等一級醫院的費用,讓他們「管飽」窮人,而把二、三級醫院推向市場,建立醫療服務的競爭體系.......
2、 全民醫保看近實遠
自由職業者和已經相對穩定的外來個體工商戶最關心的就是什麼時候能夠加入醫療保險體系。新醫改方案,給了他們一絲期盼。隨著籌資水平和保障水平的提高,看病、吃葯的大頭將由醫保機構來支付,老百姓看病貴的問題也將隨之解決。
但是,如果新醫改方案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社會資源,不能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不能保證包括醫葯機構及人員的可持續發展,那麼,前面提到的目標,將「都是廢話」。此外,醫保付費方式是必須要改革的另外一個方面,在報銷額度和程序上應再做一些有利於老百姓的調整…
3、「醫葯分家」操作起來有多難
從研究醫改方案開始,衛生部就強烈要求在公立醫院改革中必須取消葯品加成,取消以葯養醫的機制。醫院由此減少的收入或形成的虧損,可通過增設葯事服務費、適當提高技術勞務性服務價格和增加政府投入解決…
但是,這一改革很艱難。衛生部副部長馬曉偉坦言,何時開始取消葯品加成,取消到何種程度,一張處方要收取多少費用,目前仍是相關部門沒有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醫生每開一張處方便向患者收取一定費用,那麼醫生會不會將本可以寫在一張處方上的葯品分別開在幾張處方上呢?說白了,將葯品加成變為葯事服務費後,本質並沒變…
4、民營醫院呼喚「國民待遇」
按照正常的邏輯,對公立醫療機構越來越失望的老百姓,會自然而然把目光轉向民營醫院,這時候的民營醫院如果要在醫療市場中崛起,本來是不太困難的,只要他們與那些公立醫院相比,略具價格和服務優勢即可。但中國的一些民營醫院卻一直處在嚴冬中…
不過,隨著新醫改實施在即,在困境中掙扎的民營醫院又將看到新的曙光。「我們在觀望新醫改方案是否能在政策上給予民營醫院支持。」一位滬上民營醫院經營者表達了他的期望:不敢奢望財政補貼,只希望能把我們納入醫保,在稅收上有所優惠,最好能同時提高准入門檻…
5、葯價改革多多少少有點理想主義
葯價虛高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一些政府定價的葯品,價格仍有虛高。二是醫院開出的「大處方」。要知道,在現有體制下,相當一部分醫生開「大處方」的主要動力,是在葯品回扣。葯品加成降低甚至取消,醫院的賬面收益也許會減少,但只要「大處方」對葯品銷售有拉動,那麼,相關葯企的回扣,照樣會源源不斷地流到醫院和醫生的口袋裡。總之,以我國現有葯企現狀的復雜程度,以及葯品市場競爭的激烈水平,靠政府定價、靠取消醫院加成來降低病人葯品消費,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不是天方夜譚,至少也是理想主義…
6、監管應成為一種獨立的公共服務 在我國現行公共管理中,政府作為監管者和行政管理者的身份和職能常常混雜,這是各個領域監管體制混亂以及監管效果不佳的總根源。就醫療衛生而言,這一問題主要體現在衛生行政部門與某些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存在上下級關系,監管者和行政管理不分,常常導致監管失靈。因此醫療衛生監管體系的整合應提到新醫改的議事日程中。要成為醫療服務事業全行業的監管者,必然的選擇就是「衛生大部制」,最佳組織形式就是國家健康委員會…
7、新醫改不能忽略醫生的利益訴求
一些醫生表示,在做著高強度、高風險和不被患者信任的工作的同時,非常渴望新醫改能讓他們踏踏實實地靠陽光收入過生活。
如果為了加強醫療服務體系的社會公益性,而忽視了醫療行業的特點和從業者的利益,改革的效果同樣會大打折扣,甚至適得其反。畢竟,在醫療服務行業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只有調動醫者的積極性,才能最終保證患者的利益。所以說,損害了醫生也就損害了患者…
8、新醫改能否「救活」農村基層醫院
截至2008年9月底,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下簡稱「新農合」)的人數達8.14億,參合率為91.5%,已提前兩年實現全覆蓋的目標。但90%的農村患者看病不願意去縣鄉以上醫院,不少人覺得新農合實施以後,有時看病似乎要花更多錢。
立足於健全基層醫療建設的新醫改,明確將重點加強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邊遠地區村衛生室等建設。新醫改提出2010年新農合的財政補助標准將提高到120元/人/年。相比目前80元/人/年的財政補助,提高了50%…
9、新醫改應實現醫衛資源的公平配置
目前相互封閉且保障水平懸殊的醫保體系——機關事業單位人員享受財政直接埋單的公費醫療,而一般城鎮居民和農民僅有保障水平逐次降低的職工、居民醫保和合作醫療,談何公平…
因此,醫改必須打破附著在醫改上的身份區別,實現醫療服務均等化,取消那些大醫院的高幹病房。新的醫療改革要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能否在「醫改特權」上實現突破——當然,這也不可能單靠醫改就能得到解決…
10、新醫改須沖破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
在新醫改方案中,有一個政府加大投入的規定。政府加大公共醫療投入當然是職責所在,但怕就怕財政支出加大了,公共醫療卻還只停留在一紙空文上。因為對比難度來說,財政撥款是容易的,讓公立醫院放棄龐大的市場化利益,專司為百姓提供公共服務品,相對來說就困難得多。在一方容易一方難的情況下,分利集團蠶食改革乃至改變改革性質的可能就會出現。
又比如方案中的定價問題,因為葯品管理牽涉到太多利益,哪一個環節擺不平,就有可能讓醫改方案的成果付諸東流…
Ⅲ 新醫改是什麼
新醫改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向社會公布了關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意見》提出了「有效減輕居民就醫費用負擔,切實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近期目標,以及「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的長遠目標。
五項重點:
1、實現全民醫保
3年內使城鎮職工和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提高到90%以上。2010年,對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的補助標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並適當提高個人繳費標准,提高報銷比例和支付限額
2、初步建立國家基本葯物制度
建立科學合理的基本葯物目錄遴選調整管理機制和供應保障體系。將基本葯物全部納入醫保葯品報銷目錄。
3、健全基層醫療服務體系
從09年開始,逐步在全國建立統一居民健康檔案。增加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提高經費標准。充分發揮中醫葯作用。
4、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
從今年起,中國逐步向城鄉居民統一提供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均經費標准今年不低於15元,2011年不低於20元。
5、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
今年開始試點,2011年逐步推開。改革公立醫院管理體制和運行、監管機制,提高公立醫療機構服務水平。推進公立醫院補償機制改革。加快形成多元化辦醫格局。
Ⅳ 新醫改對我們老百姓的影響會有多大呢
醫改要成功,關鍵是政府該負責的負責,該放手的放手。然而這次方案通篇的核心就是迴避核心矛盾和政府的關鍵責任。
實際政府沒有多拿多少錢,說有8500億(還是三年用的)但中央只負擔三分之一,其他讓地方拿,地方能拿出來嗎?不能。中國有多少病人,全中國人每年看病要花多少錢?相比之下8500億只是杯水車薪。不要以為政府要掏錢給你看病。這里有個提供給供給方還是需求方的問題。如果政府掏錢只是多建一堆豪華醫院,老百姓是感受不到任何實惠的。
還全民醫保,20年後都不會有真正的全民醫保。報銷的比例加大了,但檢查治療等費用上去了,你實際拿的錢還是比以前多了。
基本葯物制度,你會發現去醫院看病醫生不會開基本葯物的,真正療效好價錢貴需要報銷的進口葯物很難進基本葯物目錄,因為進這個目錄要給相關行政部門多少好處,外企從來不搞這一套。
醫葯分開,不知道誰提出來的,根本無益於現狀,分開就少掏錢了嗎?分開葯價就下來了嗎?醫葯代表原來給醫院領導和主任的回扣轉移到了別的地方去而已。
管辦分開,這個是最應該的也是很好的,可是新醫改方案中對這方面的表達含糊不清,有的語句說分開,有些語句卻又是在不分開的情況下表達的,估計分開很困難,院長和衛生局領導的利益要撬動還是阻力很大的。
多點執業,現在執業醫師法還是明確規定不準多點執業,法律這么規定了,有意見有什麼用,等這個法律改了再說吧。
總之這次新醫改方案並沒有觸動當前中國醫療的根本問題,所以成功的希望小,老百姓的體驗可能跟原來差不多,難,貴。
Ⅳ 結合我國當前的形式與政策,談談對"新醫改"問題的看法.寫一篇3000字論文。寫好的話我追加分~
醫改方案之後很多不合格、不正規、不上進的企業就被殺死,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它們可能的死法:一、掛靠掛死死因:掛靠的個代可能有違法亂紀、假冒偽劣、偷漏稅收、違犯GSP等行為,會被國家執法機關處罰或者責令關閉死。 十大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政府對於市場具有宏觀調控能力,政府為了市場經濟這艘大船能夠安全行駛,對於干擾依法行商大環境的違規企業、個人向來都是堅決取締,尤其是中國「十一五」規劃明確指出建設和諧社會的大方向,干擾和諧的任何組織、個人行為都將依法制止。這是宏觀上壓縮違規商業的生存空間。 近年國家對醫葯流通行業違法違規事件加大了處罰力度,且執法還將進一步變嚴格。企圖苟且偷安或者矇混過關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隨著行業集中度的大幅度提升,以及對醫葯市場利好的醫改方案出台,生產企業為了健康的渠道發展,它們將逐漸淘汰不能為企業帶來質的飛躍的違規型商業夥伴,同時行業資源逐漸被壟斷至大型商業公司,違規商業所能獲取的資源也將越來越少。這是微觀上壓縮違規商業的生存空間。 近聞武漢市有15家醫葯公司在短期內相繼倒閉,基本上是個代掛靠性質的。這個群體性事件是對這一死法最好的註解。二、倒票倒死 死因:倒賣稅票,國家不容、生產企業深惡痛絕。被國家查處和企業不供貨死。 倒票是中國醫葯市場的獨有名詞,這種行為的生存空間在於一方面有大量從事處方葯推廣的企業或個人需要大量的發票,另一方面廣大第三、第四終端或二三級城市的中小商業之間進行大量的無票生意,於是有進銷稅項的差額,這就導致了有人有額度開發票、有人有發票的需求。 宏觀上國家在完善稅務體制,同時也在大力改革醫葯流通體制,政府大力引導企業在主渠道進行流通,對於一些有名的葯品集貿市場堅決予以打擊。近聞聞某地某著名醫葯商業公司因倒票被稅務部門處以巨額罰款。去年底《中國醫葯報》發表了一篇一位地方葯監局領導關於導票行為的查處方法的文章。說明國家機關已經關注到這一現象。據聞國家稅務總局也早已知悉此事,查處只是遲早的事情。 微觀上生產企業一律依法按照一貨一發票的規則銷售,尤其是品牌企業的產品更加重視發票的規范性,同時它們還重視產品在渠道上的流通價格,由於從事倒票業務的醫葯商業由於其下遊客戶不要稅票,它可以把多出來的發票賣給其它需要發票的商業或者個代,於是就可把產品價格體系降低到低於自己的購進價。對於產品的流通價格體系有較大損傷,上游企業將逐漸減少對這類商業的發貨數量,壓縮其倒票規模,也即壓縮其利潤源泉,甚至取消不和其做生意。 在這兩種力量將導致以導票為贏利手段的醫葯流通企業必死無疑。三、招標拖死: 死因:兩票三票被拖款死、中標把價格到底沒有了利潤枯死、中標低價,廠家不生產無利產品,最後商業被餓死。 招標體制的實施讓很多葯品的價格體系崩潰,生產企業尤其是生產處方葯的企業為了招標疲於奔命,要麼忙著調整產品線,要麼忙著變更劑型或包裝。然而生產企業的數量在這種體制下逐漸減少,流通在市場上的葯品逐漸減少。這就導致商業的上游合作夥伴越來越少,產品越來越少,尤其是一些品牌葯選擇性地挑選合作商業夥伴,勢必導致部分商業生意規模越來越小,毛利額越來越低,部分商業最終將被餓死。 還有把價格壓倒底,順加定價,流通企業也就可圖無利可圖,不死都難。四、配送耗死: 死因:配送低毛利產品、批量小、競爭激烈、物流成本油費、人工、路橋費等成本居高不下,被耗死。 前兩年筆者走訪一些中大型商業,他們都會說:「我的配送費1個點不到。」可是在通脹經濟大環境下,成本不斷增加,配送費預算1個點已經不能滿足下游網路客戶的需求,2個點配送費已經快成為行規了。而對於中小型商業而言,由於批量略少,要達到大型流通公司的配送服務水平,那麼相對配送成本就更高。在葯品價格被國家政策宏觀刻意打壓的市場環境下,商業的毛利率並不樂觀,部分商業的毛利也許只有3個點左右,這可能還不夠配送費,這類企業最終將被配送耗死。 很多大型醫葯流通企業的物流這塊業務一直都是虧損狀態。不解決規模問題、不解決第三方物流問題,不解決降低物流成本問題,這將耗死很多醫葯商業企業。五、品種壓死 死因:大而全、眾多品種、沒特色的產品群,佔用倉儲、人工、管理、檢驗費、運輸費、最後那個都不上量不賺錢,被庫存和數量多壓死。 長尾理論告訴大家可能每一個小產品
Ⅵ 2017年醫改取得哪些成果
公立醫院來葯品全部取消加成,標志源著實行60多年的「以葯補醫」政策終結,給群眾真正帶來了實惠。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承諾,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葯品加成;4月,國家衛計委等7部門聯合發布了《關於全面推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工作的通知》,對公立醫院醫改設定時間表,通過取消葯品加成、調整醫療服務價格等手段,進一步強化公立醫院公益性。
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葯劑科主任程黔榮說,全面取消葯品加成破除了長期以來的「以葯養醫」舊機制,同步建立的補償新機制,多渠道補償取消葯品加成減少的收入,有效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降低了患者的醫葯費用負擔。
Ⅶ 求一篇關於新醫改的論文
從「看病貴」談醫改 前段時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提出「目前中國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言論。對此,衛生部衛生經濟研究所所長,前衛生部政策法規司司長蔡仁華在論壇上指出,醫療衛生改革的成與敗應該全面地看待:全社會醫療衛生事業成效顯著,但衛生總費用的結構卻失衡得嚴重。從衛生投入的總量看,衛生總費用佔GDP的百分比是逐年增加的,然而在1980年,衛生總費用143億中,政府預算衛生支出佔51.9%,社會衛生支出佔61.0%,個人衛生支出僅為21.2%;到了2003年,政府預算只佔17.2%,社會衛生佔27.3%,個人支出上升到了55.5%。百姓「看病貴」的問題顯而易見。 全國人大代表、經濟學家辜勝阻在2011年全國「兩會」期間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時也提到,要將基本葯物制度改革和實施作為基本醫療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把有效控制醫療費用作為解決「看病貴」的首要任務。要完善基本葯物目錄,因地制宜地在不同地區、針對不同群體制定適宜的基本葯物目錄。要規范葯物采購機制,引入市場化手段,強化集中采購優勢,推進政事分開、管辦分開,加強外部監督,實現權力平衡制約,保證葯物質量,降低葯物采購成本。這一制度的實施有效地提高了醫療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使基本醫療逐步回歸公益,讓城鄉居民切實享受到改革帶來的實惠。目前,有數據顯示,零差率銷售後的基本葯物價格平均水平下降30%左右。可見,健全國家基本葯物制度,推動了新醫改向「深水區」邁進。 不過,萬事開頭難。新的制度在具體實施中也必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衛生部執行不力,使得葯品監管工作斷斷續續地進行,難以達到實質性的效果;基本葯物價格的采購方式不合理、基本醫療保障葯品報銷目錄尚不齊全等。另外,由於醫療機構水平質量參差不齊,使得很多小病都推到省級的大醫院治療,增加了患者看病的花費。醫務工作者的素質也有待提高,有些醫生專開葯貴,卻成效甚微,還有些醫生總開一些不能報銷的葯,使得患者看不起病,更有甚者以各種理由拒收患者……這些現象都制約著「看病貴」問題的解決。不得不承認,解決「看病貴」的問題尚且如此棘手,整個醫改工作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然而,只要我們明確醫療改革的任務,並且持之以恆按部就班地完成,醫療改革大業終能穩健推進。那麼如何保證醫療改革的各方面合理、穩健推進呢?對此,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首先,要將基本葯物制度改革和實施作為基本醫療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把有效控制醫療費用作為解決「看病貴」的首要任務。只有規范葯物采購機制,強化集中采購優勢,推進政事分開、管辦分開,加強外部監督,實現權力平衡制約,才能保證葯物質量,降低葯物采購成本,為老百姓解決買葯治病的困難。 其次,要以農村和基層為重點,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體系建設,把縣級醫院為龍頭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構建作為「強基層」的工作重點。要充分發揮縣級醫院在縣域服務和培訓中的作用,強化鄉鎮衛生院醫療衛生服務的樞紐作用,並支持村衛生室的基礎衛生服務,將常見病、多發病的治療集中到村鎮一級解決,實現服務網路的分散化分工,通過提高到基層醫院的就診量,彌補取消葯品加成後醫院的收入損失。 再次,政府要建立起合理的成本分擔機制和利益補償機制,提高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從而保障基層醫療機構的正常運行,真正解決「以葯養醫」的問題。在「回歸公益」和實行基本葯物制度的新醫改背景下,加大政府補貼是建立合理補償分擔機制的首要選擇。還應該繼續加快完善以全科醫師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並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Ⅷ 我國近十年醫療改革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減小城鄉差異,全來民醫保建立自等。
Ⅸ 我國醫改取得哪些成果
患者住院葯費比例降低了,醫保談判讓進口葯便宜了,農民生大病更有保障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居民看病就醫總體負擔減輕,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重由2011年的34.8%下降到2016年的28.8%,為近20年來最低水平。
我國部分癌症患者長期依靠進口靶向葯維持生命,這些葯品價格昂貴且不能報銷。今年7月,人社部公布36種葯品價格談判結果,並同步納入醫保支付。這是我國葯品醫保准入的首次國家談判,其中,治療乳腺癌的靶向葯赫賽汀經過談判,由每支2萬多元降到7600元,降幅近七成。與2016年平均零售價相比,談判葯品平均降幅達44%。今年以來,我國從葯品生產、流通、使用全鏈條進行改革,在公立醫療機構葯品采購中推行「兩票制」,通過壓縮葯品流通環節,使中間加價透明化,進一步推動降低葯品虛高價格,減輕群眾用葯負擔。
Ⅹ 談談你對當下中國醫改取得的主要成效
本報華盛頓10月28日電
(記者張暘)世界銀行首席衛生經濟學家藍根博最近發表題為《中國實現醫保全覆蓋的新步驟》的文章,指出從2009年中國政府宣布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至今,中國醫改已經取得重要成果。
曾經擔任世界銀行駐中國代表處人類發展部主任的藍根博,從2008年起,開始主要負責中國的衛生經濟和醫療保險的發展研究工作,對中國的醫改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他強調,中國的醫改是一項龐大的工程。在這個長達數十年的改革計劃的第一階段,中國政府在過去3年投入了1250億美元啟動資金,全面推進醫改五項重點工作,將醫保覆蓋率提高到全國人口95%的水平。
藍根博稱,從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和農村向城市化轉型使中國加快了邁向全民醫保的腳步。「中國意識到,在宏觀經濟方面,應該把注意力從以生產為重點,轉向一個更加平衡的經濟發展模式。而政府的醫療保健支出,特別是增加新的醫療保險項目,與減少家庭儲蓄率的目標是相一致的。如果增加醫療保險的人口覆蓋率,則意味著更多家庭可在消費品領域擴大開支,這更能夠促進經濟的持續增長。」
藍根博認為,到目前為止,中國醫改取得的成果史無前例——從開始運行,到擴大覆蓋范圍和持續改革,對宏觀經濟的重新平衡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稱:「特別值得一提和令人驚嘆的是,在過去短短的十年中,農村地區醫療保險的規模也已擴大到8億多人。」
藍根博認為,盡管中國醫改已取得顯著進展,但要實現全民醫保、提高財政保障和進入醫療服務社會,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